“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生专利意识研究

2022-09-13

一、高校学生专利意识现状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分析, 我们发现高校学生作为创新的重要主体, 普遍存在专利意识匮乏, 对专利认知模糊, 畏难意识占据上风等问题。具体表现则为对专利的了解还停留在听说过的初级阶段, 极少关注申请专利的流程和相关政策, 对申请专利的兴趣不高, 没有将自己的创新性的点子记录下来的习惯等, 创新意识受到限制。同时, 由于学科差异和缺乏相应的知识积累, 多数高校学生在遭遇专利侵权纠纷时, 存在维权意识淡薄和盲目维权的问题, 对专利的转化和利用知之甚少, 缺乏专利转化意识,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申请和审批的专利中, 仅有15%左右来自高等院校, 高校学生的专利意识现状和我国迅速崛起的高等教育水平落差明显, 高校学生在创新的浪潮中逐渐处于劣势地位。

二、高校学生专利意识现状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本次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查阅相关文献, 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专利意识的因素多元, 一方面高校专利知识教育的模式单一使学生丧失了对专利知识的学习兴趣, 缺乏专业的专利人才对高校学生进行引导, 造成了专利知识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另一方面高校专利管理体制的混乱导致部分高校专利教育并没有得到十分的重视, 自身观念的禁锢则使大学生安于现状, 缺乏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这些都是影响高校学生的专利意识的主要因素。

(一) 教育模式单一, 人才缺口巨大

我国仅有十几所高校开设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学院和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这些高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深厚的学科基础, 而其他的高校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科基础和忽视度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和专利教育, 出现了“五重五轻”的现象, 这都十分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反映在高校教学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师注重教授与专利相关的法律知识, 辅之以典型的专利侵权案例, 学生缺乏实践, 任课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教学经验, 专利教学人才缺口巨大。另一方面专业院校的线上精品课程作为扩展获取专利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 受学生个人的兴趣和规划的影响, 访问量也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较为单一的教育模式, 高校专利人才的缺乏, 导致高校学生的专利意识从刚开始就没有培养起来, 缺乏发展根基。

(二) 管理体制混乱, 缺乏氛围营造

长期以来, 由于高校的专利管理工作都存在一定的疏漏, 表现为重视专利数量的增加, 而忽视专利质量的提升。致使学生遇到专利侵权纠纷得不到有效的帮助, 专利的申请和管理陷入一定的停滞。地方各知识产权局面向高校开展的各类知识产权讲座和课程, 但这类讲座时间较短, 所举出的专利实例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隔较远, 学生没有代入感同时也提不起对专利知识学习的兴趣。中国的知识产权教育开始于1987年, 至今不过三十几年的历史, 相较于西方, 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迅速,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显现, 虽然我国提出了微观层次的知识产权战略, 但国家知识产权局并不能完全有效的整合其他部门所蕴含的专利资源, 专利侵权纠纷审理的主体为各中级人民法院, 国家知识产权局能够审批专利, 却没有有效的措施来保护专利, 使得我国现阶段推行的知识产权战略没有制度保障。

(三) 自身观念禁锢, 权利意识淡化

由于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 追求个人的个性发展, 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 渐渐的滋生“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消极观念,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大学生自身并没有有意识去培养自己对于专利的兴趣。同时专利因为其专业性和复杂性, 使不少想要尝试的学生望而生畏, 缺乏专业人士进行高校学生指导和扶持, 仅凭大学生们的“一时脑热”, 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们的固有观念。

(四) 知识覆盖宽广, 培养周期漫长

由于专利知识的涉及领域宽广, 和理工科专业的结合比较紧密, 对于社会科学类大学的学生而言, 他们即使掌握了一定的有关专利保护的法律知识, 但依然无法从事相关的工作。具有一定理工科基础的学生, 由于高校培养体系中对于专利知识教育没有十分重视, 导致他们在毕业之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 然后备考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这一周期短则三四年, 长则十年左右, 对于处于人生黄金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 这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来说, 是一段比较漫长的时间。

三、营造高校学生专利意识的策略

(一) 丰富教育模式、扩大人才培养

针对各高校之间专利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首先, 从培养路径上, 各高校可以达成合作协议, 让缺乏资源的高校教师前往其他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培训和进修。与此同时, 可以举办专项专利意识和知识产权培训班, 引流一部分缺乏资源的高校的学生, 帮助其在培训师资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产权和专利意识的培养, 对在培训中完成相应标准的教师和学生在其结业后颁给结业证书。其次, 从培养内容上, 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具体培养方案的调整, 对于法学学生, 可以从典型法律案例教学入手, 剖析相关案件和总结, 设置为必修课。对于其他社会学科的学生, 可以从普遍能够接受的行政角度培养专利意识。最后对于工科类学生, 更多的则是进行专利基础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设置为课外选修课。这样能够根据学生接受的程度, 最大化专利意识培养效果。

(二) 高校、社会双向营造专利意识氛围

除了高校之间应该进行专利意识培训合作外, 还应该与社会专利接轨。目前, 社会上的专利申请多来源于科技型企业在日常生产中的专项科技研发过程中产生, 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 由于企业的商业性, 其对于专利的申请流程和方式方法也具有独特的技巧, 这对高校学生和教师申请专利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性价值。

高校应当定期邀请社会科技创新型企业人才来校讲座, 举办各类研讨会, 让社会人才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专项指导。高校可以借鉴“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氛围的方式, 通过各类专利知识竞赛和建立专利培育基地, 让专利意识的培养通过机构设置来凸显高校对专利的重视, 提高专利意识在高校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三) 激发学生自主性, 加强专利意识

在日常学生工作中, 高校有关单位要与学生进行心理访谈, 开展专利意识专项动员大会, 做好基础专利知识的普及工作, 邀请资深教授和专家解答高校学生的疑惑, 破除大学生为难情绪和心理, 激发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使其能够自主学习专利知识, 自觉养成专利意识。在各类奖惩助贷中提高专利申请的奖励分值, 以积极激励的方式, 促使学生认真对待专利意识的培育。

(四) 专利培养分类, 提高培训效率

对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学生培养专利意识进行特色互补型培训。首先, 对于社会科学类学生来说就是要进一步提高专利保护的法律知识和行政知识, 为相关专利纠纷事件提供维权。而对于自然科学类学生来说, 则是要在其本专业学院完成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提高其专利意识的技术性要求, 其次, 法学院或知识产权中心针对理工科学生开展专项法律知识培训和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培训, 尽可能缩短资格考试周期, 提高培训效率和针对性。

四、结语

“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和培养高校学生的专利意识并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高校学生专利意识的培养逐步进入正轨, 健康发展。对于高校而言, 从增加专利教育课程在学生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开始, 逐步完善高校专利管理工作, 重视专利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高校学生而言, 转变自身观念, 积极主动的培养自己队专利学习的兴趣, 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使自己成为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向前迈进的中流砥柱。

摘要:“双一流”高校计划于2015年首次提出, 是我国一项重大的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 其最终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一流学科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建设“双一流”计划对高校的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其主要原因在于“双一流”的建设过程中亟需高校培养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和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人才来为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文通过抽样的调查研究和收集相关文献, 对高校学生现阶段的专利意识现状展开了调查, 分析影响高校学生专利意识的因素, 从而为高校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促进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改革思路。

关键词:专利意识,“双一流”,高校

参考文献

[1] 袁利平.顾明远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思想初探[J].教育学报, 2018, 14 (3) :55-64.

[2] 张明珠.知识产权法律教育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 2011 (8) :59-61.

[3] 周雁, Vankhalska Tetiana.“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17, 28 (2) :15-1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特征分析下一篇:中职数控专业数学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