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快乐

2022-10-13

第一篇:让语文课堂充满快乐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晨读》教学案例

乔海燕

《晨读》是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对儿时学习生活的一段回忆。作为读书单元的首篇文章,就是要以作者晨读的感受,引发学生与读者产生共鸣,对读书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那个时代离现在的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先是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接着又出示了葛翠琳的图片,告诉孩子们这就是作者。又在音乐的伴随中叙述了葛翠琳的童年生活,这样拉近了孩子们与文章的距离,让孩子们体会到文中的学生对读书有着强烈渴望的原因就是因为又一位爱好文学的老师。接着抓住“这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中心问题,让孩子们读中感悟,认识到读书的乐趣,激发读书的渴望。

片段一:

师:这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这位老师很美丽。

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这位老师长着一副瘦小的身材,清秀的脸有些苍白,一双温柔而又善良的眼睛时时闪出甜美的微笑。从这句可以看出来。

师:还有谁想说?

生:这位老师很幸福。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有这么多学生陪伴她,所以她幸福。

师:如果这位老师就站在你面前,你想认识她吗?打个招呼吧! 生:老师您好!

生:老师我是xxx,我很喜欢你。

师:带着你的喜欢读读这句话。

„„

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教会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注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又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学生的模糊映像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朗读体验,逐步深入进去,充分地与文本亲近,感受读书的魅力,体会读书带给孩子们也就是读者的乐趣。

片段二:

师:文中的老师给孩子们读了一本又一本有趣的书,都过哪些书?

生:冰心的《寄小读者》,《万卡》、朱自清的《背影》、《爱的教育》。

师:你读过这些文章吗?

生:没有。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冰心的小诗《雨后》(出示内容)很熟悉是吧?一起来和老师读读。(师生共读)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高兴。

生:我也想玩水。

师:不同的文章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下面这封信是万卡写给

爷爷的,看看能带给我们什么。(师读节选部分)听完后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很伤心。

生:我为万卡着急。

师:文中的孩子们和老师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回到文中我们一起去感受。

„„

书中描写的场景就这样在老师的引领下与孩子们一起感同身受,不仅可以很好的把握文章人物感情,同时也为读书铺下了基石,学生在不同的文章中感悟着不同的思想感情,与文中人物同悲共喜,激发了读书的欲望,让课堂中朗朗的读书声代替教师繁琐的说教,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下滋生。

第二篇: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威宁二小李昇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习惯的主渠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握好每一堂语文课,让语文课堂活满活力。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如果再加上死气沉沉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就会坐如针毡。语文界的前辈吕叔湘先生曾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舞台变得精彩?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激情?我从这些年的课堂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灿烂的微笑是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开始

还记得刚调到这所学校时,不知是因为环境陌生、同事也陌生?还是接任的六年级大个子学生太调皮?或是对职业有了怠倦感?反正我总是摆出一副严师的脸孔出入。记得那次上了一堂公开课下来,许多老师的评价是:“课上得不错,只是从头到尾没见你笑过。”我能笑得出来吗?这是六个班分出来的,“大杂汇”,差生聚集,淘气包大全,打架斗殴是常有的事,学生对老师充满了敌意……哎!明天装一个笑容进教室吧!第二天,我一改常态,带着灿烂的笑容走上讲

台,学生惊奇地望着我,整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孩子还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原来,李老师也会笑啊!”

从此,我常常提醒自己:微笑!记得微笑!

学生犯错时,我会微笑着询问:“为什么?”他们对老师的这种温和的态度是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在仅有的一道心理防线溃败而无足够应变的情况下,只能以羞愧、诚实的态度来面对老师,袒露内心的真诚;上课铃响了,我会挂着真诚的微笑走进教室,学生也就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学习;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手心朝上,一个优美的“请”,让学生倍感亲切;当他们答对问题时,微笑着说一声“我喜欢你的回答!”“来!老师和你握个手!”“来,咱俩击个掌!”让孩子们在整堂课中充满了信心;下课后,我不会忘记微笑着向学生道一声“再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从而对老师下节课有深深的期待。这样,学生从心灵深处,对老师产生一种近距离的亲切感和深深的折服感!

一年下来,恶习基本杜绝,学生也深深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课,成绩也明显进步。我最大的秘诀就是:微笑!

可见,教师的微笑给学生的影响有多重要!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让他们敢于走进教师的心灵。这样,你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你的语文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课堂上,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你的语文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深深地记得那天在三(5)班上的《画杨桃》,其中我问学生“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时,一个女孩子大声说:“老

师,就是您这个样儿啊!”我再次笑了!“言教不如身教”果然如此啊!

给学生以更多的微笑,也就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信,给了他们更多的学习选择权,以至学生会相信老师不会轻易否定他们,更不会批评他们。这样,学生就找到了张扬个性的空间。何愁语文课堂没有活力与激情?

二、抑扬顿挫的语言是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保障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学生听着很容易恹恹欲睡。三尺讲台,其实就是教师每天的“舞台”,如果一支曲子千篇一律是一个曲调,那谁还愿意去听呢?如果每天嚼着同样的“馍馍”,谁还愿意“吃呢”?同样的道理,成年累月的课堂,一成不变的语调,那和寺庙的和尚念经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语调变得抑扬顿挫,充满激情。

记得那次优质课评比,我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地震带来的巨大伤害,我出示了汶川大地震中体现父爱母爱的相关图片,加上我深情并茂的旁白:“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位父亲,当他经历了万般曲折找到自己的儿子时,儿子早已被倒塌的房屋夺去了生命。但父亲毫不犹豫地脱下外套盖在儿子头上,并背起儿子,目的只有一个:带儿子回家„„”学生被深

深地打动了。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时,我先让学生理解这位父亲挖的时间长,再想想他在挖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你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带不同语气读这句话,读出父亲的劳累,读出父亲的疲惫,读出父亲的焦急,读出时间的绵长„„读到第三遍时,孩子们早已声音哽咽,再看评委和其他老师也是泪光闪闪了„„

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激情如火,熊熊燃烧;激情似水,汹涌澎湃;激情若风,遒劲浩荡。可时而高山流水,可时而小溪潺潺;可时而熊咆龙吟,可时而幽咽泉流„„这样,学生上你的课堂,就会感觉轻松、愉快、充实,与其说在学习语文知识,不如说在“享受”语文课堂。激情进入语文课堂,必将使语文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三、优雅的教态是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催化剂

没有教态的帮助,一个人说话会变得很拘谨,但是过多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你这个人让人望而生厌。自然、自信的身体语言会使我们的沟通更加自如。

教师同样是角色的扮演者,如果能用活泼的肢体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学生就愿意和老师亲近,老师的引导就能充分发挥作用。我们不难想象,如果老师抱着手臂对学生说话,学生对老师的感觉肯定很

差。如果老师改变了这种肢体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但这并不是说每位老师都要对学生张牙舞爪,而是要注重体态的节奏和韵律美。身体和语言的协调应该是和谐的。像面部表情、眼神以及举手投足都会在讲话,而且已经超越了讲话本身。孩子会对你的眼神,动作有相应的反应,就说明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畅通了。有了这样愉悦的教学环境,还愁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吗?还愁你的课堂没有活力吗?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著名语文教育家李镇西也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这对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都至关重要的。因为语文课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堂。我们在重视工具性的同时,莫要忽视了它的另一个重要性,那就是人文性——培养人的优秀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所以,你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目标,甚至是学生的人生发展。切记,莫信口开河。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科学,也是一门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生命,因为活力而更美丽;教学,因为活力而更动人。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激情,那么你的舞台将会变得光芒四射,甚至你的人生也将熠熠生辉!

第三篇:让语文课堂充满阳光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摘要】 纵观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语文的学习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充斥,语文的人文性几乎得不到体现。因此,本文以“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阳光”为题,从“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改“‘捡骨架’为‘见全身’”;“在学生与课本间架起一座桥梁”三方面进行论述。以具体实例论证上述观点。

【关键词】人文性 感性 体验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二、改“捡骨架”为“见全身”

 语文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比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是这样做的,他在让学生反复阅读了文章后,让学生当当船夫,向“游人”吆喝,招揽游人来坐自己的小艇。这一做法,使得每个学生不仅仅去品读这一段文字,还主动地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由于学生个体感悟的不同,介绍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有人侧重介绍小艇的舒适,有人侧重介绍自己行船之快,有人侧重自己驾船的安全性„„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都不是机械照搬课文原话,而是经过自己感悟,再加工后,把原文的思想变成了自己的思想。

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常用的方法如下。

1.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

2.读写结合,加深理解。运用读写结合的办法,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许多老师经常运用。但我们也常常会发现有些读写的训练完全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效果。读写训练点的选择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是关键。

(1)在“空白处补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些作者非常重视艺术空白的作用。这些“空白”的设置正因为是在“无字之处”、“无声之处”,因此,就带上了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丰富想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虽然说法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只要不悖对主旨的把握应该给予鼓励。

(2)在“难以言传”处想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不仅有明晰的,可以表述的一面,而且也有模糊的,难以描慕的一面。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针对这种心理现象的概括。这种心理现象反映到作品上往往“言”不能尽“意”,读者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去还原。

(3)在“意犹未尽”处延伸。文章的结尾是门艺术,一个好的结尾往往让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遐思和不尽的魅力。这是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形成了一个“回路”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

3.表演再现。加工教材小学课本中,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学生的表演是对教材内化后的外在表现,是学生在对作品的认知与自身原有经验的融洽与建构的基础上,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手段来表达情绪,展现自我的方式。在表演过程中,没有对话的,补上了对话,为了更好地表现,还外加一些动作。内心的想法变成了内心独自,这是对教材再创造的结果。

此外,教师还要树立“超文本”的大语文教育观,即不要死死拖守教材钻坚仰高,固守一隅,应跳出语文教语文,积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使学生拥有充满生机和意蕴的生活。引导学生看电视,听广播、上网,使课内、课外知识融化贯通。 语文课堂呼唤感性的阳光,也就是在教学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彰显着新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新课程的崭新理念。新课程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回归生活、走向真实、追求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在这个历程里,教学的最高艺术,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张扬他们的个性,以切实有效的方法为他们创造机会发掘他们的潜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他们的生命之河一定会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一、创设情境,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开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并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思考,激活语文课堂活力,使学生身临其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精心设计导语,唤醒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席慕容《乡愁》时,先深情地朗诵:“乡愁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余光中则临海峡而吟:‘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也许,乡愁袭来时,我们会想起故乡那绿草如茵的山坡,那清澈娴静的小河,黄昏袅袅升起的炊烟,清晨淡淡弥漫的晓雾„„今天我们去体味一下席慕容独特的《乡愁》感悟”。这样学生对故乡的怀念情感体验被唤醒,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了课文,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课文中,同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效果也自然“尽在不言中”了。

欣赏美妙音乐,调动学生情感。音乐一直受到学生们的青睐,是一种能打动人、感染人的声音,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海燕》,可以播放有关大海汹涌澎湃的波涛声,海燕勇敢翱翔的鸣叫声的录音磁带,激发学生想象海燕迎接暴风雨的英勇形象,这样学生定能很好进入课文的氛围和意境中去。教学文言文《愚公移山》,在分析“愚公精神”之后,把江涛的《愚公移山》引进到课堂中来, “面

1 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这是愚公不屈形象的再现,是对愚公顽强精神由衷的礼赞。听听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品这耐人导味的歌词,心头便会有一种斗志在涌起,有一股激情充溢„„而这些正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韵”。有了这些,文章才会绵长、醇香,令人念念不忘。

展示课件图片,融合学生情感。如教学《沁园春·雪》,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的雄伟景象,然后再结合词中优美的描写,学生会很快地融情入境。教学《故宫博物院》时,播放故宫博物院图片,按课堂介绍的顺序加以说明,面对座座雄伟的宫殿,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把握时机,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二、鼓励创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源泉。

让学生以创新为乐,以创新为荣,发挥创造潜能,释放创造的激情,是语文教学迈进创新境界的前提,也是语文课堂注入新鲜活水的源泉。

(一)引导质疑,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在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创新能力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 “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 2 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

如《木兰诗》这首北朝民歌,教参上将其主题定为“爱国主义”。但在教学实践中,有学生提出如下质疑:木兰对年老和年幼小弟的孝悌品格、木兰不慕功名的高洁情操以及作品折射出的男女平等思想不也应该是这首民歌表现出来的主题吗?《夸父逐日》一文,短小而意味深长,学生提出质疑,认为也可提炼出“自不量力的结果是死在半路上,遇事要量力而行。 ”的主题。

学贵于思,成于思。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一旦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思维敏捷,促进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才思就会永不枯竭。

(二)角色表演,洋溢课堂生命的活力

把表演引入课堂,是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全身心感受课文的有效手段。适当有效的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认识课文里蕴藏的思想感情,也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表演体会教材,让学生担当角色,使教材中的角色鲜活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很快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景之中。如教《皇帝的新装》,头饰一戴,教室里的气氛立刻热烈起来,扮演角色的,或当观众的,个个兴奋不已,如同身临其境。课文中角色不再是书本上,而就是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高傲的皇帝,狡猾的骗子,愚蠢的大臣,诚实的孩子,个个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于是,角色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真实情感的表露。学生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恣意流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才能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三)激发想象,彰显课堂生命的活力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的劳动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

3 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借助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彰显课堂生命的活力。

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而是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教师提问:“孔乙己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当学生想象出了十多种结局后,教师没有急于作出判断,而是让学生看看课文,这些结局在当时的社会是否会出现。学生以课文描写的情境为据,一一分析,最后在争辩中达到共识,在那个冷漠残酷的社会里孔乙己是不会有好的结局的。这样,教学中不是硬塞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鼓励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总是引发讨论,然后在不断肯定或否定的过程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在教学《乡愁》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在课堂上选取其中的一小节改成散文口头作文,然后评比。课后,教师提供“小时候,母爱是香甜的乳汗,长大后,母爱是 ”的格式,要求学生仿照《乡愁》学写几节诗,力求用想象这座桥梁把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贵在激励学生参与创造,只要教师创造性地教,就能唤起学生创造性学,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学生才学得生动、学得活泼,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

三、课堂评价,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催化剂

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激励和赏识,教师“蹲下来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而理想的课堂评价是一个美好的境界,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

4 动发展,促进师生思维的生成与碰撞,从而为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课堂上,教师充满魅力的即时评价,就像一缕缕阳光带来温暖、成长、闪光、成熟,让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以互动方式进行提问:“孔子是个大学问家,怎么连小孩的问题也答不出来?”“为什么会出现文中所说的现象?”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这时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使孩子的内心得到了满足,保护了一棵棵创新的萌芽。再如《观舞记》的课堂上,老师要一生朗读,其他学生听后评价。一位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读得磕磕绊绊,但很认真很投入。老师要同学们评论一下。同学们小声议论“有错字,停顿也不对!”学生深深的低下了头。这时老师评价说:“这位同学确实读得不太流利,这可能和老师没有叫大家预习有关,但是这位同学很有朗读的潜力,那就是感情非常投入,而这恰恰是朗读成功重要的因素。”一句话极大地激励了这位同学,后来他的手一直高高地举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换一个角度考虑?"等等。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应立即否定,可先让他坐下,请别的学生回答或请大家讨论,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尤其要创设条件,给后进生、学困生以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善于发掘他们的 "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良性反馈,使他们拥有成功体验,形成正确的 "自我概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教学活动充满动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即时的课堂评价会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这样孩子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就能发挥到极至,让课堂中的美丽生命随地绽放。

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师要用心创设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创新和即时的课堂评价,激活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溢满生命的活力。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西菜园小学 010030张翠玲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把课堂教学搞活的有效途径。它为小学生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创造了机遇,同时也可激发孩子们的竞争意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它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一、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当我们在被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禁锢多年后,渐渐意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语文课程标准》恰在此时为广大教师指明了方向,即“有效的语文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有心理学专家指出,同辈团体的影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小组班集体中的每个个体,为合作的问题而群策群力,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团结协作。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习的效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技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在语文课堂进行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根据小学生差异特点,进行小组搭建。多数小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经验,不懂得遵守规则,行为散漫,自我调节能力薄弱。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常用以下方法操作,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是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在小组搭建中,教师可根据儿童的性别差异、性格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和动手能力差异,优化小组组合,形成互补型合作团体,便于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个性特长。需要说明的是,低年级的小组成员不宜太多,以

四、五人为宜,有利于积极的相互支持与配合,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集体智慧,根据小组特色或组员期望为小组取名,如小鸟组、大象组、喜羊羊组、美羊羊组,形成小组特色。

- 1 -

三、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中活跃课堂气氛。

对于混合编排、协调搭配组合成的小组,可进行短期培训,使每个小组成员意识到团队精神是合作学习的成功要素,使他们认识到个人责任和相互信赖的重要性。培训方式应适合低龄儿童的年龄特点,宜以游戏为主,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室内室外均可。传手绢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围成圈,每组一块手绢,依次传递、接收,做到不掉手绢、不漏人。5分钟为一时间段,最后统计传手绢回合。游戏的目的是使组员之间能够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形成团队意识。画画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画纸,人人参与画画,画面景物协调一致。要求组员之间要商讨、交流着进行绘画,一人在绘画时,其他人可帮助传递绘画工具。游戏的目的在于使成员能进行有效的沟通,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时个人的责任。

四、增强课堂活力更要实施科学指导。

小组的团队精神和小组意识一旦形成,便能发挥其巨大潜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促进小组的成长。教师在指导时应该注意:

1、给予充分的时间。

教师要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育理念,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学生的讨论、理解也不可能走向深处。只有在宽裕的时间里,不同程度的学生才能更淋漓尽致地发言、补充、更正、辩论。

2、讨论时全员参与。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下到小组讨论中去,采听讨论过程,要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其中,重视“全员参与”的现象。

3、展示时全员参与。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就成为了一个整体,在学习反馈交流时,教师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各抒己见。有表演时,各自扮演不同角色,一个都不落下。这样,学生不会产生侥幸心里,使之有一定的压力,产生动力。如在表演“小白兔运南瓜”时,有一4人小组分工如下:一人扮演小白兔,一人扮演黑熊,一人扮演小白兔妈妈,还有一人扮演讲述人。他们分工精确,合作愉快。

- 2 -

4、鼓励小组间开展竞争。良好的健康的竞争只会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教师重视的是成员的参与,分工的不同,合作的协调。在一段时间的小组竞争下,能够使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非常默契,并逐渐形成各小组的特色。如有的小组站到大家面前,组长就会向大家介绍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有的小组在展示汇报是,动作大方,语言流畅,行动一致,很具有团队作风,使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力量。

5、新的评价方式。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作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结语:在小学开展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的生机与活力,使孩子们从小就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助于因材施教,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认识的、交往的和审美的过程。如果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能精心组织,使合作学习得以积极、有序、有效地开展,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就能做到群策群力,潜能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久而久之,学习小组的成员就会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愉快、充满激情的学习团体,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1.陆卫英.重视低年级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

[J].2009.12

2.李红梅.浅析低年级合作学习能力培养.语文教研[J].2005.3

- 3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生幸福与心理健康下一篇:人生选择与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