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政治课教学方法论文

2022-04-10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程理念政治课教学方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新课程改革给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教材、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地位等方面。面对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遇到的困惑,必须发挥师生两个主体的作用,采取“问”与“灌”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坚持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理念政治课教学方法论文 篇1:

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新课程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尽快有效地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呢?结合本人参加课改的学习和实践经验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谈谈几点拙见。

一、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理念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根据这一培养目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下列理念:

理念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德育课程。思想政治新课程首先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旨的教育。但“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歌德)所以,相对于旧课程,新课程更注重体现时代性。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使思想政治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了教学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吸收了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联系现实,以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引导的有效性。

理念之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新课标明确提出,思想政治课必须“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采用科学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新课程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

理念之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新课程力求突破以往政治课偏重政治说教、政治阐释的局限,注意纠正中学政治课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倾向。新课程体现了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在必修课程的四个模块设计上,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块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系统地整合在一起。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理念之四: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思想政治新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例如《经济生活》模块,相对于过去的《经济常识》有了明显的变化,在知识内容的把握上,要注重获得知识的体验、感悟的经历;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操作性;注重教学策略的运用;淡化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的要求,寻求在活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改变了过去过分注重传承知识、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

因此,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注重实效,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设计一系列新颖的、能动性强而又有思考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充分体现出对学生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策略

1.确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应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相统一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根本的目标,增强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需要和动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只把知识目标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做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等教学目标的统一,促进学生知识、品德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2.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创设学习情境”起着导引教学过程的作用,对于整个教学设计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资源。

联系热点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时政热点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鲜“活水”。时事材料的趣味性和时效性便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觉悟。联系热点问题,运用他们已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有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以提高他们的能力、觉悟和责任感。联系热点问题,让学生接触社会现实问题,实现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关注社会现象,不断从学习、工作、生活中捕捉与教材有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通过语言、音像、挂图等创设情境的方式,通过情境的展示,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比如在进行“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时候,可以联系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大学生救人事件”开展讨论。

引用经典故事。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引用、借助中外经典故事,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颇为真实和生动,进而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讲解有关汇率问题的时候,可以引用梁小民在《汇率与经济》一文中讲过的一个故事:一个游客在墨西哥的小镇上,用0.1比索买了一杯啤酒,他付了1比索,找回0.9比索。美国的小镇上美元和比索的汇率是1美元=0.9比索。他把剩下的0.9比索换了1美元,用0.1美元买了一杯啤酒,找回0.9美元。墨西哥小镇上比索和美元的汇率是1比索=0.9美元。于是,他又把0.9美元换为1比索买啤酒喝。他在两个小镇上喝来喝去,手里总有1美元或1比索。换言之,他喝到了免费啤酒。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适度型、开放型的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问题示例一:十九世纪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写到:年收入二十镑,年支出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结局是幸福;年收入二十镑,年支出二十镑零六便士,结局是痛苦。

请思考:

(1)狄更斯评价“幸福”和“痛苦”的依据是什么?

(2)同样是“年收入二十镑,年支出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的人,获得“幸福”的程度也可能不同,为什么?

问题示例二2:讲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今的都市里出现了被称为“月光族”的一群年轻人:他们有着稳定且收入较高的工作;他们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会花钱;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很强的赚钱能力,有钱可花。可因为生活无计划、消费超能力,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月月收入月月光”的生活,不得不做起“月光公子”“月光公主”。请评价“月光族”的做法。

放手发动学生。一位教师讲解“效率与公平问题”时,设计了一个“为探究活动设计评分标准”的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完成质量有差别的各组是否要给出同样的分数?怎样通过评分标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怎样保证同学之间的得分不至于过分悬殊?等等。同学们经过交流拿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大致内容是:不同质量的探究活动要给与不同的分数;得分高的小组要协助得分低的小组;对于特别优秀的小组要实行加分;等等。老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并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这样设计评分标准。学生们各抒己见:给不同的分数是为了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加分是为了鼓励创新,帮助得分低的小组是为了平衡差距,共同进步等。而后,教师才将教学内容引人“经济生活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由于有了之前的活动作为铺垫,学生理解效率和公平问题变得非常容易,课堂氛围异常活跃。

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3.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

2009年10月30日至31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基础二司巡视员朱慕菊说,“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告别过去那种话剧独白的授课模式,打破师生间的‘玻璃墙’,建立互动、合作式的教学模式,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激发每个孩子的创造力,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手段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作为政治教师,应抛弃那种为应付考试而教的思想,不要让学生记条条框框,不要老是靠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及一张嘴来讲课。考什么就教什么,老师绝对权威的“灌输”式教学是极不负责任的,彻底忽视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以德育为灵魂”这一根本宗旨,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一权力。如学了《生活与哲学》唯物辩证法部分之后,让学生自主构建这部分的知识网络:

该图把唯物辩证法部分的知识体系清晰地显示出来,有利于整体把握和记忆。特别是,对于同学们解答“结合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分析……”、“结合辩证唯物论有关知识分析……”这两类常见设问具有很好的区分功能(把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混为一谈是好多考生的思维误区)。

教师的放手,能收到更为好的效果,学生能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构其良好的知识结构。

合作交流。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能促进学习更为高效,另一方面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

总之,走进新课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观点和方法,升华思想觉悟,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者:张树林

新课程理念政治课教学方法论文 篇2:

新课改下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思考

【摘 要】新课程改革给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教材、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地位等方面。面对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遇到的困惑,必须发挥师生两个主体的作用,采取“问”与“灌”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坚持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思想政治课 思考

广西实施新课程改革多年来,给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广大教师通过一系列培训和展示课、观摩课,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这场改革也产生了不少的困惑,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着一些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政治课教学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课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教材、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地位等方面。

(一)教材的变化。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注重学习过程的引导,教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案例考察、问题分析、探究活动等环节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提炼思想观点,达到教育的目的。改变了传统的“写文章”的方式,采用“内容活动化”的新的表现方式,面貌为之一新,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变化,思想政治教师要适应教材的这种变化。

(二)教学观念的变化。以往课程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变为知识的灵魂,这对传统教育是颠覆性的教育观念更新。

(三)教学方式的变化。传统教育大多是“满堂灌”,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少讲精讲,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独立思考。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对教材灵活机动地增删,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小品表演,这在传统教育中是不可想象的。

(四)师生地位的变化。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教育以师为本的教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观,在教育实践中超越了“挤牙膏”式的教学模式,将学习全面交还给学生,将课堂全面交给学生,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面貌为之一新。

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困惑

新课程改革给高中政治课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同时,也给教育实践带来了一些争议和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新课程改革师生的地位问题。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为主体,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教师主导作用的情况。在学校的公开课中,部分老师就尽量在课堂教学中少讲,甚至不讲。认为教师讲课越少越好,比如有老师认为一堂课教师讲课不能超过20分钟,否则就是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没有讲清楚课本内容,没有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放手学生看书,认为这是以学生为主体,其实学生有很多问题一知半解,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值得商讨的。

(二)关于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问题。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育方式,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参与性,加强师生的教学互动,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把教学模式固定化了,讲课基本采用“活动—讨论—发言”这种模式。在学校的公开课中,笔者发现很大部分教师就是采用这种模式。还有一部分教师是采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这种模式,新课程改革教学没有多样化,教师上课没有个性化,教师上课缺乏创新意识,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有部分教师过分强调课堂活动,注重表面现象,忽视实际教学效果。比如有部分教师一味强调课堂气氛热闹,一堂课用几个小品或者案例,课堂气氛在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真正的知识没有学到什么,导致了课堂活动的泛滥,学生对课本的基本知识不掌握,这也是违背教学大纲要求的。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高中政治课也不例外。但是不少的教师却误解了新课程改革这一精神,过分地强调多媒体技术,一堂课没有任何的板书,学生眼睛一直盯住屏幕,学生学习起来很辛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而忽视课程实际需要,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应该改变。

(三)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效率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课堂效率低下的情况。例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上出现“满堂问”的现象,一节课从上课开始到结束都是提问学生,由于一些问题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往往浪费很多时间,一节课没有解决什么问题时间就到了,导致重点、难点问题没有解决,课堂效率低下。必要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自信心。但是把提问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堂的实际效果来看,是大打折扣的。

三、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建议

面对新课程改革给高中政治课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和遇到的一些争议、困惑情况,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发挥师生两个主体的作用。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为主体,这是非常正确的。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以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交往,笔者认同这一观点。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该是教师作为主体的课本内容,要以教师为主体;该是学生作为主体的课本内容,则以学生为主体,不能千篇一律地无论什么内容都强调一定以学生为主体。例如,在高一《经济生活》中,关于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汇率等内容,这些都是基本的经济理论,必须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必须靠老师的讲解学生才能明白,学生自己看书是不能理解的。但是,像“做理智的消费者”内容,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可以由学生解决。文科的教学对这种观点是不难理解的,教学效果也比较显著。

(二)“问”与“灌”相结合提高课堂效率,在“问”与“灌”中寻找平衡。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反对“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但也反对“满堂问”。在教学中该要“灌”的就“灌”, 该要“问”的就问。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的“价格变动的影响”时,关于需求法则与供给法则,必须“灌”,老师的讲解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反反复复用函数的模型讲清楚价格与需求、价格与供给的关系,老师少讲一点些学生都难以理解。还有价格与替代品的关系、价格与互补品的关系,需要讲解半堂课学生才能明白。但在讲授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时,由学生自己看书,老师提问就可以了。

(三)坚持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我们应当这样来看待学习:知识的构建不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并且新课程标准的高中政治教材每一单元结束后都有一个综合探究的内容,因此,我们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例如,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结束后就有“正确对待金钱”的课题,要求综合探究,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先小组合作讨论,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发言,总结大家的观点,找出答案。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人学习也得到深化,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

(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指出要特别注重研究学生怎样学,如何让学生好学。在让学生去学的同时,积极做好“帮学”的工作,把教研中心从“教”转变为“学”, 把帮助学生更有效、更快乐地学习作为主要的目标。笔者目前的教学也在向这一方向转变,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学生学习起来得心应手。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的时候,教导学生学会从宏观到微观的学习方法,从宏观上这一课有多少主要的观点,每一主要观点又有几个方面,一层一层剥开课本的面纱,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掌握课本的内容。

总之,搞好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不断总结,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大胆探索。实践证明,新课程改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责编 苏 洋)

作者:叶成礼

新课程理念政治课教学方法论文 篇3:

新课程改革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适应新课程理念,改革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当前广大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是抓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这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首要任务,而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更是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积极探索其教学方法更是我们政治老师的职责。新课程改革为思想政治课的改革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要求。

一、实现两个转变

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转变教师角色。新课程改革要求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要实现相互沟通和交流,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关系。教师应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具有以人为本和教育现代化和思想观念。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政治课偏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看也不尽如人意。所有的教育者都应当完成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思想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才能真正纠正目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人才。

二、理顺三个关系

理顺教学与课程的关系,走向教学与课程的整合。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改变或更动课程,当然也无须思考课程,教师的任务是教学,课程和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教师“教什么”,教学是教师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教师“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该对课程做任何变革。课程是“专制”的一方,教学是被控制的一方。两者是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这样,思想政治课课程不断地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枯燥、陈旧,而教学也不断地变得死板、机械、沉闷。在这种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只是打外围战,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可能得到发挥。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学生同样是课程的有机组成,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主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这样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更是课程的创生。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思想政治课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思想政治课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才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

三、构建一种氛围,生成开放的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生成一种开放的教学运行环境,在开放中搞活。开放从内容的角度讲,意味着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初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兴趣的课程价值。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开放从过程的角度讲,意味着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师生互动、相互交流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地学习,主动地体验和感受。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思想政治课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我们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及越来越多同志的参与,一定会迎来一个思想政治课教学明媚的春天。

作者:谢月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文本细读教学当代文学论文下一篇:多普勒超声在急腹症妇产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