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心理失衡问题论文

2022-04-17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体育教师心理失衡问题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p>摘要在人们的眼里体育教师是最健康的教师群体,既无升学压力,又不用批改作业,即拿工资又锻炼身体,怎么会有心理问题。情况并不尽然,随着课程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开展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要求提高,体育教师教学任务重、竞聘激烈、工作超负荷、地位得不到重视等等因素,导致体育教师不同程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体育教师心理失衡问题论文 篇1:

如何通过体育活动调节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失衡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机制越来越激烈,工作、生活、升学、就业的压力不断加大,人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些人就会有濒临精神崩溃的感觉。而青少年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意志品质薄弱,承受能力弱。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危害学生健康的一类杀手。

关键词: 体育活动 青少年 心理失衡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的一份资料表面:全国在校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患心理疾病的比例在20%以上。从近几年在校学生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发病率还呈不断上升趋势。有效开展对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治疗和调节的研究,主动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体育活动调节心理失衡的原理依据

人的大脑与肌肉之间的信息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可从大脑传递给肌肉,产生相应的肌肉收缩。相反,做动作,产生肌肉收缩,也可传递到大脑,使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产生兴奋。肌肉收缩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程度表现出人的情绪会高涨。体育活动之所以能有效调节人的情绪,就是因为遵循了这一原理。

情绪在人们活动中有激发作用、导向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大脑中的神经核团的丘脑和下丘脑不仅能控制情绪,而且能激发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更能支配影响着人体的内脏器官、免疫系统。现代医学的研究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可以导致生理疾病,好激动或性格过于暴躁,比较固执的人,易患高血压和冠心病。压抑、失望、愤怒的情绪,常常是癌症的诱发因素之一。不管是生理疾病或是心理疾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治愈,就有可能互相转化,导致病上加病。

通过体育活动,人的注意力转移,情绪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体育运动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运动强度、速度、幅度和节奏对人的心理施以不同影响,破坏心理障碍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消耗他们长期聚积的大量不利的心理能量,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公开的、合理化的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产生的冲动通过运动得到升华或转移,从而消除障碍,达到心理平衡。

三、青少年学生心理失衡的类型、表现

目前在校学生心理失衡的大致表现有以下几种。

1.焦虑型:这类学生性格急躁,烦躁不安,做事没有头绪,心不在焉,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果差,学习成绩下降。

2.抑郁症:这类学生性格内向,整天愁眉苦脸,心事重重,闷闷不乐,与同学交往少,不合群,反应慢,动作迟缓,学习成绩差。

3.神经衰弱症:这类学生晚上失眠,白天无精打采,上课昏昏欲睡,反应慢,办事效率差,学习成绩下跌。

4.恐惧症:这类学生胆小、怕羞,做事怕风险,上课发言不主动,回答问题不果断,学习上有问题不敢问老师,学习成绩不好。

以上这些心理疾病都是由于神经系统功能暂行失调导致,属于心理功能性障碍疾病。有这类病征的学生往往自己不承认患有心理疾病,不愿去专门的精神医院治疗,更不会接受很多的药物治疗。此时,体育教师对这些学生有意识地采用体育活动进行调节和治疗,会有独特疗效。

四、体育调节治疗的方法

1.焦虑症的治疗

针对这类学生,体育教师可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或患者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例如:有趣的游戏,或学生喜爱的羽毛球、乒乓球、排球、游泳、跳绳等。教师要特别耐心,对他们的言谈举止尽量亲切些,为他们营造轻松、恬静的氛围。采用强度大、速度快、幅度适中的练习,让他们通过练习集中注意力,忘却紧张烦恼,引导他们从焦虑中解脱出来,患者大强度活动后的心率可达160次/分左右。活动后做足够的放松练习,让他们得到松弛。放松练习是该治疗的关键一环。方法可多样化,因人而异,如慢跑,闭目做深呼吸;播放轻松、悦耳的乐曲,让他们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做拍、敲、抖身体的各部位;达到全身放松的目的。

2.抑郁症的治疗

针对这类学生,可选择一些技巧性的集体项目,男生安排足球、篮球、排球为主,女生安排健美操,集体舞为主。运动强度要大小交叉,速度快慢交替,幅度大小结合,内容应动作变化多。有意识地安排患者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让患者体验到合作后取得的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兴趣,树立自信,调节情绪。

3.神经衰弱症的治疗

针对这类学生,可选择一些重意念的体育项目或他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如太极拳、气功、爬山、骑车郊游等,采用强度适中,幅度较大,练习时间长,速度和节奏缓慢的动作进行练习,运动心率控制在120次/分左右。练习的环境要清静,空气新鲜,尽量避免噪音的干扰。通过练习,患者的情绪兴奋性降低,调节到平静、安详的心境,睡眠时要绝对保持安静,尽量不干扰。

4.恐惧症的治疗

对这类学生可选择一些有惊险性的项目,如游泳、溜冰、、拳击、体操中的跳马、单杠、双杠动作。练习强度适中,速度快慢交叉,幅度大小交替,运动心率为120次/分左右。练习中要求他们以勇敢、无畏的精神战胜困难,克服胆怯心理。在他们完成练习后,要及时表扬,提高兴趣,树立自信心。

体育活动能有效促进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失衡,但不是万能的。有时仅靠体育活动改善不了学生的心理疾病,必须配合心理医生、药物的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季浏,符明秋,著.当代运动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体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

[3]体育教学,2008(5).

作者:马晓东

体育教师心理失衡问题论文 篇2:

中小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解析

摘要在人们的眼里体育教师是最健康的教师群体,既无升学压力,又不用批改作业,即拿工资又锻炼身体,怎么会有心理问题。情况并不尽然,随着课程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开展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要求提高,体育教师教学任务重、竞聘激烈、工作超负荷、地位得不到重视等等因素,导致体育教师不同程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体育课程改革、影响到体育课堂教学、影响到教师的自我发展。分析、研究这些问题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

教师心理健康就是教师对自我持肯定的态度,能自我认知,明确认识自己的潜能、长处和缺点,并发展自我;认知系统和环境适应系统能保持正常而有效率;在自我发展上与人际和谐方面均能兼顾;在本能、自我与超越自我之间能平衡发展,且能面对问题,积极调试,而不依赖消极的心理防卫。

它的标准有: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二、体育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体现

当前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有许多研究,对问题存在的程度和也有不同的说法。体育教师心理问题的出现,既有与其他学科教师群体的共同之处,也有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一般表现为:

(一)理想与现实落差。国家一直很重视体育教学,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但现实生活并不是那样,体育教学被视为学校的附带物,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这样就导致了体育教师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差距,心理落差大。所以出现了年轻教师刚参加工作时的雄心勃勃,不久没有激情,工作敷衍了事。

(二)职业认同的缺失。现在很多的体育教师当初就没有想过做体育教师,而是因为高中阶段的为了考个本科学校而参加训练考取的体育院校,也就是说在他们的潜思想意识中没有准备做名体育教师。再和其他高中同学的毕业的工作对比,他们不甘心做名体育教师。因此,他们不能正确对待体育教师这个职业,缺乏职业认同感。

(三)人际关系的紧张。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一直都是忙忙碌碌,体育教师缺乏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也找不到交流的共同话语,导致体育教师在学校教师群体中的孤立;再者体育工作得不到重视,对工作的抱怨,产生了对学校管理工作的不满情绪,时常发牢骚,进而导致不能和学校同事、领导融洽相处等,又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四)心理失衡。由于学校的奖励制度侧重于文化教师,同样的、甚至工作量要大,对体育教师在收入上与文化教师的差距;学校在职称晋升、先进评选等许多方面都没有体育教师的份。进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诱发不良情绪,形成灰暗情绪,自暴自弃等现象,导致评职称的危机感,逐渐产生焦虑、泄气等不良心理。

三、体育教师群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体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样和复杂的,只有分析体育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有些的矫正措施,才能提高体育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

(一)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评价。社会对体育教师的传统认识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对体育教师的真实生活认识甚少,导致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工作意义缺乏认识,很多的家长认为体育教师就是带着学生玩玩,“玩”成为体育教师的代名词,所以就导致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认识偏差,轻视体育学科,对体育教师的评价不高。再者社会和学校对体育课中的安全事故的责任认定不清,导致教师在体育教学不敢安排学生练习,怕学生受伤,上到体育课就提心吊胆,这种担心已经影响到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二)体育教师的心理失落感。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不尽如人意”。在现在学校重视升学率今天,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收入直接受到很大的影响,面对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经济的压力,体育教师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失落感;随着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教师新的竞聘制度带来岗位竞争日益激烈,体育教师作为学校弱势群体尤感不适应,自我发展处于迷茫状态。

(三)对工作的现状不满。教师的收入与职称、聘任、成绩等有关,体育教师在这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弱势。现在各个地区对教师的职称评定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工作得不到重视,不能获得相对应的奖励或者评优,给体育教师在职称评定造成较大的困难;学校管理体制的末位淘汰制、教师奖金与成绩直接挂钩等等,体育教师将面临着低收入,甚至丢掉工作。这些给体育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再者各种聘用制、职称评审,教师资格等。如:1-2%流動制、末位淘汰制;职称论文、计算机证书、普通话证书;以上容易使体育教师产生各种心理应激,进而出现烦躁、易怒、自卑、害怕、压抑等心理问题。

(四)角色变化大。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体育教师常常要充当体育教学活动以外的许多角色,如学校安全巡视员、巡逻员等许多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无形中挤占大量的时间。

四、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途径

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三方面通力配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建议采取如下对策改善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健全现有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督检查,促使基础学校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体育教学监督机制,保证各级学校对体育学科的重视。

(二)学校领导应多关心、多支持多理解体育教师的工作,从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去看体育教师的工作,不断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条件,正确评价体育教师的劳动,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在处理学生体育课中的伤害事故时,应该分析清楚,责任到人。

(三)体育教研组长应该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集体,并积极主动与学校领导沟通。教研组成员的和睦相处、教研组长的为人处事、和谐的工作氛围,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集体认同感,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

(四)体育教师应理性地分析自我的发展和地位问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优秀的成绩和发展去说服学校领导,争取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支持,争取自己应有的地位和收入。自己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自己的成绩取争取。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学校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要努力的工作,不断发展自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做出积极的贡献。要懂得有为才有位。

(五)体育教师应注意生活规律,加强心理调节和自我保健意识,正确面对现实,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工作。体育教师必要时可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以舒缓自己的心理压力。重视教师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状况,建立教师团体支持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心理教师的作用和职责,解决体育教师在学校身份和地位的问题,并让他们安心工作。

作者:张小兵

体育教师心理失衡问题论文 篇3: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障碍及消除措施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障碍成因

(一)生理因素引起的师生关系障碍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其生长的环境及遗传的基因也不相同。而由于遗传和生长发育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之间存在着相应的个体差异,从而导致学生运动能力方面的差异。而一些学生不能接纳自身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缺陷,产生自卑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从而不善于和同学与教师进行交往。除此之外,一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由于自身的身体缺陷,因而容易产生自卑感,并因此阻碍了师生间的正常交流。

(二)恐惧引起的师生关系障碍

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一些体育教师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往往本着“严师出高徒”等教学思想,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而处于初中这一阶段的学生,其本质比较活跃。思想比较开放,因而在体育学习中,无法与教师的“严师出高徒”相适应,容易产生恐惧的思想,并由此疏远体育教师,长此以往,由于缺乏相应的沟通交流,将会影响师生间的正常关系。

(三)逆反心理引起的师生关系障碍

在我国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教材单一,教法单调,内容枯燥乏味的情况,加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方式方法。只是死板地规定活动内容。机械地组织活动方法,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一味地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却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诱导和启发,不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除此之外,加上中学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上不成熟,因而在想问题时,往往有着“自我”的倾向,对不同意见往往表现出“排斥”的情绪,由此直接恶化了师生间的关系。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障碍的消除

(一)克服自卑心理,提高交往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要想从根本上加强师生间的关系,消除师生间的障碍。就要求体育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学生的交往意识。而在其帮助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使其从思想上正视自己的缺陷。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弥补缺陷造成的不足。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同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能够使学生充分相信教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交往意识。最后,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应对这些学生进行指导、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二)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打破传统的“严师出高徒”理念,使学生能够从根本上接受体育、热爱体育,并且能培养自己的体育爱好。由此.就需要教师能够创新自己的体育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在创新的过程中,应结合中学生这一群体的整体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体育学习中。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其能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

(三)提倡合作,避免消极影响

基于体育竞赛本身的竞争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其在今后的成长中。能够重视起团队的力量,同时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团队合作中。此外,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团队合作,还能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同学间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彼此的优势,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取长补短”,因而有利于巩固同学间的关系。

(四)拓展教材与教法,培养交往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离不开双方的交往,由此,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拓展教材与教法,鼓励学生发言,同时对其发言进行肯定或指导,由此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间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地说话”,从而能够“说实话…说真话”。

(五)消除“霸权”现象,重绘体育教育的色彩

同构师生平等表达的空间,消除语言霸权。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教师都要跨越与学生的年龄、地位、身份、经历、经验的鸿沟,学会“倾听”,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托起学生的个性化平台,消除情感霸权。体育教学中要避免学生产生盲目“从师”“从众”的心理.要敢于挑战教师、挑战同伴、挑战自我;要通过激励、竞赛、游戏等手段让枯燥的练习内容轻松与快乐。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中学体育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师生间的障碍,就必须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同时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加强师生间的关系。

作者:李嘉玲 秦小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论文下一篇:电厂电气设备安装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