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教学论文

2022-05-14

小编精心整理了《人文地理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从近几年的文综高考试题来看,人文地理内容也呈增加趋势。因此,在中学的地理教学中应重视人文地理的教学。但由于人文地理知识深奥难懂的内容不多,教师不难向学生讲清,学生也不难弄懂里面的问题。因此目前教学中存在着两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一是照本宣科满堂灌;二是放任学生自己看。

第一篇:人文地理教学论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文章着眼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从人文地理类课程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功能定位出发,结合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中人文地理类课程的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具体方案,包括人文地理核心课程体系构成、模块化教学与案例教学实施等具体目标。以期促进人文地理类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发挥,提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及专业能力。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2012年教育部专业设置改革后的新专业。根据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建设目前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均处于探索阶段。文献查阅发现,国内目前已有少量关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1-4],但较少关注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在专业发展中的定位与建设问题。对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的研究大多基于地理科学专业的视角,如刘云刚等提出人文地理课程改革应以“宽基础、强专业、重实践”为基本导向[5]。

人文地理类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群。本文着眼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从人文地理类课程在人规专业的功能定位出发,结合目前专业培养方案中人文地理类课程的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具体方案。以期促进人文地理类课程的作用发挥,提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及专业能力。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特点与课程结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涉及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多个领域,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理论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在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等领域从事相关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已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结合自身的发展基础与专业特征,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向,但无疑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在其中均起着基础性作用。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工科城乡规划专业相比,隶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其培养目标立足于宏观与中观尺度,具有地理学科基础广、口径宽的特点(表1)。这一方面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具备了丰厚的专业基础,有多样化发展的潜能;另一方面,又导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在与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如何制订兼顾理论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完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些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建设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必要開展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三大部分: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城乡规划类课程群、工具类课程群。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承担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地位,如何使人文地理课程群建设更好地契合专业发展目标显得尤为关键,包括如何解决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交叉领域的整合,如何强化案例化教学与实践教学等都是急需研究的问题。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近年来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及应用领域出现多元化,计量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逐渐深化。因此有必要探讨在新形势和新背景下人文地理学教学优化与创新,如何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建设,更好地发挥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基础作用。本文试图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如何进行优化。

二、人文地理类课程群的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建设背景与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区别于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在于其中宏观的空间尺度、区域化的分析视角和综合性的思考角度,而人文地理类课程恰恰在其中承担着这样的培养作用。具有人文地理学科专业背景的城乡规划工作者擅长区域分析与社会经济综合分析,在区域规划、城市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中宏观层面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探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扩散与变化,其中城市与区域研究已经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范畴,是21世纪中国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主要领域[5]。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具有知识面广、内容系统完整的特点,人文地理课程群的教学目标在于构筑学生的区域思维方式与视角,掌握有助于城乡规划与分析的地理分析方法,这也是体现专业定位的基本要求。

从人文地理类课程群的建设现状看,虽然各高等院校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大都开设了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核心课程,但对这些课程的定位不够清晰,导致这些人文地理类课程与规划类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因此实际发挥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教学目标难以完全实现。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也会无所适从,难以厘清人文地理类课程与城乡规划类课程的相互关系,不利于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设置需关注的问题

1. 人文地理类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契合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属于理学学科,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在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城乡发展(建设)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城市设计与管理,开展村镇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居住区设计、村镇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此外,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又与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存在明显差别,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应同时具备广博的人文地理知识基础。随着近年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调整,在城乡规划与建设领域也不断提出一些新的理念,如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数字城市等,均对城乡规划的地理学思维提出新的要求。人文地理作为传统的地理学分支学科,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学科传统,但是在新形势下如何达到与城乡规划学科更好的交叉与碰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人文地理类课程在设置时应考虑到城乡规划类课程的需求,更好地契合专业培养目标。

2. 人文地理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协调

由于人文地理类课程的理学范畴及其研究传统,使其比较偏重于理论研究,在实际应用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相对较少。而在实践工作中,城乡规划涉及到城市与区域发展历史、人口分布与迁移、地方特色等方方面面,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深层次推进,城乡规划开始出现社会化转向,这对城乡规划从业者提出了综合性思维的要求,也需要具有人文地理学思维的城乡规划从业者的加入。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文地理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的独特优势,应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关注人文地理类课程的安排,尤其关注人文地理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相互协调。

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下,既要求开设人文地理类课程,也需要开设城乡规划类课程及其他专业技能课程,这就面临着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尤其和五年制的工科城乡规划专业相比,在四年的时间内要统筹安排各类课程,并且要兼顾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的学科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会面临较大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人文地理类课程的选择有两个原则:一是选取人文地理类课程中最核心的部分,将人文地理学中与城乡规划相关性较低的课程作为选修课,把课时集中在关联度大的核心课程。二是人文地理类课程要加强与城乡规划类课程的衔接和协调。人文地理类课程的讲授体系应围绕专业定位及开设目的,不局限于自身的课程体系和结构。例如,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课程,但城市地理学的结构体系中有一部分内容和城乡规划原理课程存在重复,因此需要授课老师之间相互沟通与协调,已获得更好的授课效果。

三、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相对庞杂的情况下,如何选取人文地理类课程,更好地契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与目标,并达成与城乡规划类课程的有效互动,对于专业建设与学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地理类课程群的设置目标

在生态环境、人口流动、城市化等问题凸显的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强调地学思维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最为紧密联系的专业之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地方、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地学思维方式,对区域、空间、地方、尺度等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才能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因此,人文地理课程群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業培养目标中承担着专业平台的作用。人文地理类课程的主要设置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架构与研究内容,初步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基本理解和应用人文地理学基本概念,掌握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理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理解和协调人类文化地理现象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初步具备运用人文地理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重视对学生人文地理素质培养的同时,也应强化实践教学。无论是地理学基础分析调查能力还是空间数据获取与分析能力的训练,最终都应落实到城乡规划实践上。专业相关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都应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指导城乡空间规划实践。人文地理类课程作为学科基础平台,在课程设置时除了考虑课程体系的自身特点,开设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核心课程外,还需突出城乡规划方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分流培养学生不同专业方向开设专业方向课程。

(二)人文地理类课程群的模块化

在明确人文地理类课程群构建方向的基础上,运用模块化思路探讨人文地理核心课程群的教改方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人文地理类课程群的教学方法改革。在理论课程设置方面,为了提高人文地理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需对所开授课程的教材进行处理和凝练,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依据人文地理类课程的专业定位及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将理论教学内容归纳为4个模块:城市地理模块;经济地理模块;旅游地理模块和其他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各模块与规划课程的衔接,以及与其他教学模块之间的整合。

在实践教学层面,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業特点,凸显专业实践性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人文地理类课程群也应强调培养学生思考与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需紧密结合人文地理类课程的知识体系,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人文地理类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上,教学内容需体现先进性和针对性,尤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做中学”、“研讨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和积极性。以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为例,无论是对企业或行业部门的区位分析,还是对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都与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事件密切相关。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可结合时势经济事件,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在具体分析中掌握经济地理学理论,并逐渐形成运用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日常教学安排中,采取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案例式教学。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佐证观点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或补充图片视频等资料,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束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目前仍处于探索和建设阶段,人文地理类课程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目前人文地理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需关注人文地理类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契合、以及人文地理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协调。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思路,选择人文地理类核心课程,并按照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构建教学模块,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璐.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4(10):150-152.

[2]吴晓敏,董萍,陆翔,等.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9(1):51-55.

[3]王吉昌,屈康庆.地理学科背景下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5(18):204-207.

[4]柳玉梅.论普通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中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J].科教导刊,2014(10):52-53.

[5]刘云刚.21世纪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人文地理,2012(2):156-160.

[6]王吉昌,屈康庆.地理学科背景下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5(18):204-205.

[7]李俊,陈勇,苗作华,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学刊,2015(09):34-35.

作者:赵静 朱红云

第二篇:加强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刍议

从近几年的文综高考试题来看,人文地理内容也呈增加趋势。因此,在中学的地理教学中应重视人文地理的教学。但由于人文地理知识深奥难懂的内容不多,教师不难向学生讲清,学生也不难弄懂里面的问题。因此目前教学中存在着两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一是照本宣科满堂灌;二是放任学生自己看。其结果是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考试时学生似乎都能作答,却难获得高分。如何驾驭这些人文地理内容,使课堂教学富有成效,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一些看法。

一、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底蕴

由于我们的大学地理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就受到极左思潮的影響,加上照搬前苏联的教学计划,结果导致大学地理系的课程中一度取消了人文地理,只留下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经济地理也只能讲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地理。结果,从50年代开始,三四十年来,大学地理系的毕业生没有系统地学过人文地理课。因此,很多中学的中老年地理老师应该加强学习,汲取相关学科知识的营养,这样才能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建立互动式的开放性课堂,搞活教学

如前所述,人文地理知识的特点是理解难度不大,教师如果照本宣科,搞“一言堂”,学生必然感到索然无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以创设民主、开放、活泼的学习情境,以保证学生自探、自求、自创的时间,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启发性、多样性。多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时间和机会。在教学的设计上,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这样做,既符合人文地理本身的特点,又能很好地突现新大纲对教学的要求,对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大有好处。

三、抓好案例教学,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

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一个重大的变革是选取了许多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这些案例的使用。通过讲解案例,使学生领悟其中包含的地理原理、理论,并做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四、联系实际,加强专题研究,促进教学

高二地理选修课上涉及到的内容有:人口增长模型的转型、城市化的加快和城市合理规划、文化和旅游需求的增长、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关系的改善等,这些内容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了颇有用场,学生也较感兴趣。为了让讲课的内容不至于空洞抽象,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做一些专题研究,收集相关的资料(资料的来源可来自报刊、互联网、电视等),以丰富课堂内容。特别是联系乡土地理内容时,学生倍感亲切,兴趣很浓。这样做既丰富教师讲课的素材,又增进了同学对家乡的了解,提高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可把自己及学生研究、调查的案例引入课堂,将大大增强课堂的活力。

五、应重视地图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这当然也适用于人文地理的教学。如,那些涉及人文事项的空间分布,自然应该通过地图来展示;至于那些枯燥的统计数据,也应该尽量转化成各种的统计图形——曲线折线图、柱状条形图、圆形比例图等等,要训练学生能看、能绘、能用,实现图文的自如转化。

此外,要训练学生人文地理的答题技巧,人文地理记忆的量比较多,但它们的学习也是“有法可依”的,如分析某个工业区、农业区的区位因素,都要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着手,答题时要面广点全,不要在同一点上讲个没完。人文地理要“精”,用最简单的话记住要点。

总之,时代呼唤人文素质,高中地理新大纲、新教材的贯彻和实施,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素质教育,就一定能更好地实现地理素质教育目标,进而为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做出重要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县第二中学

作者:陈素英

第三篇: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人文主义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情感教育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沉淀丰富的文化底蕴,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在历史上涌现的千千万万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宝库。青少年学生往往崇拜历史上的名人英雄,但现行教材少有对具体历史人物全面叙述,更谈不上什么人格精神,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收集有关历史人物的资料,使人物变得有血有肉,才能引起学生注意。青少年学生最容易接受情感性的东西,易被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所感染,易于领悟和模仿。例如,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谭嗣同发出了“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感慨!情感充沛,寄托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悲凉,也是激发诗人投身变法,救亡图存,甚至不惜以一死来唤醒世人的伟大品格。用历史人物高尚的品格熏陶学生,用他们的人格魅力去滋润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励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追求成功的价值观,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创新教育

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的历史。通过具有创新意义的历史史实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教学内容看,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就是民族创新的表现,它们传入欧洲以后,使欧洲进入了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在近现代史上,林则徐的“师夷”,康有为的“上书”,毛泽东的“欲与天公试比高”及十年的探索,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一国两制”,等等,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落后的面貌而勇于开拓创新的举措。用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实例进行教育,其说服力强,感染力大,立足点高,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能使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开拓创新精神,社会就停滞不前,国家就会落后,历史就会倒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来看,综合学习和实践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个性的创造。从不同角度、不同的视角可以提出不同的课题,得出不同的结论,他们都会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带上自己的个性,每段历史的掌握都有个人的见解。这都体现着学生个性自由,有利于创新教育。

3﹒审美教育

美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人文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历史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在实施美育方面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历史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无形无声的处于内部世界的东西,把历史人物内在的美挖掘出来,用美的意识向学生介绍讲解历史人物,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欣赏美、感受美、并且学会在生活中创造美。

教师讲述语言的美妙是激发学生审美的开端。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往往贯穿着教师美丽的语言。从历史教学内容看,无数生动的历史画卷中,用鲜活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如教学“充满魅力的中国书画”时,我提示学生不同时期的书画能表现出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和特征。通过启发引导,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如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题材廣阔场面宏大,人物造型生动,色彩瑰丽;处处显示出靓丽、浓艳的色彩,各种造型都很丰满,雍容华贵之中展示着富庶,这些无一不说明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绘画艺术呈现出包容、开放、自由、进取的人文精神。又如精美的青铜器,雄壮的万里长城……让我们感受到美不仅仅是青铜器的精工,万里长城的雄壮,更应该是无数劳动人民智慧勤劳和先辈们保家卫国所付出的艰辛。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内心确立了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用真实的情感去理解他们、感受他们,丰富了精神世界,陶冶了人格情操,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创造美。从教学方式看,适当引用一些与历史有关的诗句、对联、典故创造美的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享受了美,提高了人文素养。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作者:谢植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儿童早期教育论文下一篇:教师教育理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