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课堂管理论文

2022-05-01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教师课堂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语文教师应该根据人本主义的取向来建立课堂管理模式。关爱学生,具有亲和力;科学地对待学生不守纪律等行为问题,彰显执行力、向心力;在45分钟课堂里,引导学生,使其具有正确的判断力;制定授课与阅读计划,满足当代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并科学地实现,具有感染力;做出科学承诺,付诸行动,且能兑现,体现凝聚力。

语文教师课堂管理论文 篇1:

谈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管理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流程,它乃是系统论、控制论、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这其中包括信息的多渠道输出、吸收和反馈,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评价和强化,整个过程需要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而这当然离不开有效的课堂管理。课堂教学的管理是心理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研究它将有助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管理效能,调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的效率。本文主要对语文教师课堂管理规律和方法进行分析,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师的管理经验。

【关键词】管理规律 管理实质 管理特点 管理原则

时代呼唤改革,教育需要创新。面对素质教育的呼声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语文课的教育尤其应该改变教法,提高认识,重新思考“教师如何开启知识宝库,带领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的管理是保证语文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并取得最佳效益的保证。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一、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

1.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质。什么是语文课堂管理?它乃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既是应用科学,又是应用艺术。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实质 上就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从而保证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 和过程。

2.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改革者习的个体化还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 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语文课堂管理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

3.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根据语文教学目的,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际,我们可提出以下管理原则:

(1)热爱学生。对工作高度负责,热爱每一个学生。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求。尤其对后进生,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悉心指导。不急不躁,亲切融洽,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师生关系。

(2)严格要求。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随时对教学管理活动进行调控,尽量使课堂教学规范化。

(3)管理育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纪律性,提倡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4)内外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与课外管理相结合,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系统管理的网络。

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

1.显性管理。

(1)冷处理。语文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比如上课铃响后,你夹着书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十分混乱。这时教师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 斥,一般来说,上节课刚结束不久,课程变换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身心倾向。你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站上 讲台,一句不说,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语文学习目标上来。

(2)行为矫正。就是采用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树立正气,激励积极力量或行为,抵制消极因素,并长期坚持,形成制度。这要以奖优为主,罚劣为辅。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口头表扬,增加操行分等;罚劣切不可 采用讽刺、威胁、隔离、体罚等手段,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教育。谁“违法”,除了补上学 习任务外,还要从五种方式中挑选一种进行自我补偿。

(3)旁敲侧击。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过分放肆等违纪现象,教师理应当机立断处理。不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干扰只是瞬间的一种失控表现,并不是有预谋的行为。教师应慎重地考虑学 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应立即纠正。

2.隐性管理。

(1)以情唤情。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搞小动作,这是难免的,这是中学生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语文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难免出现这种情况。

(2)目光暗示。人眼为窗,可以传情传神。教师课堂上视野所及,可以眉目传情,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学生面朝窗口,思想“跑马”,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将自己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传递给学生。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大胆地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让课堂焕发出思维活动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永康.语文教学探赜索引[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2]语文学习编辑部.课堂教学艺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李颖.中学语文微格教学教程[M].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县石湖中心小学)

编辑/张俊英

作者:周飞

语文教师课堂管理论文 篇2:

语文教师课堂管理风格初探

【摘 要】语文教师应该根据人本主义的取向来建立课堂管理模式。关爱学生,具有亲和力;科学地对待学生不守纪律等行为问题,彰显执行力、向心力;在45分钟课堂里,引导学生,使其具有正确的判断力;制定授课与阅读计划,满足当代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并科学地实现,具有感染力;做出科学承诺,付诸行动,且能兑现,体现凝聚力。

【关键词】教师 课堂管理 风格

在教育学中,把课堂管理定义为教师根据一定的具体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状态,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而进行的管制和说理。

笔者认为,课堂管理应该是各级各类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的、根据具体的环境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友好合作而有艺术性地进行柔和说理的、有技巧的行为,使学生心悦诚服地适应课堂氛围,且产生一定的效应。所以,课堂管理是管制的说法显然不太科学,这种传统式的管制已不适应21世纪的教育。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呢?本人认为应该根据人本主义的取向来建立自己的一套课堂管理模式。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有自己的辨别鉴赏决策能力,他们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行为负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根据语文的情趣性、生动性、感染性,语文教师不能要求学生百依百顺,而是应该关注学生们在思想、情感、精神方面的需要。语文教师应事先把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们有技巧地提供,利用最好的机会去发掘学生的道德归属感、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的潜能,以此来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环境。当出现一些问题时,语文教师要利用自己独特的技能技巧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格拉塞提出的课堂管理模式,即现实疗法(控制疗法),我认为语文教师应采取如下的管理形式,形成自己的语文课堂管理风格。

一 关爱学生,语文教师具有亲和力

爱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太阳。爱是一个情感正常的人应该具有的心理特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人有两种需要,一种是爱与被爱的需要,另一种是期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自己和他人的认可的需要。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懂得如何去关爱学生,尤其是在45分钟课堂里,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关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对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尊重与关心,尤其要乐于帮助学生解决语文学习遇到的问题,避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出现焦虑、自责、惶恐、戏谑等情绪,避免他们在课堂上交头接耳、做小动作;避免学生逃避学习和对学习的问题不负责任的行为出现。

二 科学地对待学生不守纪律等行为问题,彰显执行力、向心力

吉诺特认为,纪律是一点点地逐步形成的,在纪律形成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教师所发出的信息要与学生对情境和对自己的感受相互一致,鼓励学生自我控制。

根据吉诺特的理论,我认为纪律是一种道德习惯,是学生在较长的时间里逐渐形成的一种管理自己的行为模式。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地对待学生不守纪律等行为问题,彰显执行力、向心力。

1.理智而文明的语言

语文教师用理智而文明的语言告诉学生:“你们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但是这些语言的流露是不责备、不训斥、不说教、不控诉、不命令、不威胁、不羞辱。理智而文明的语言描述哪些必须做,而不是责备谩骂学生曾经做了什么——“陈×,我们都应该懂得规矩,在每天的8点前我们就该坐在座位上”,而不是说“你总是迟到。没有上进心。你是不守纪律的学生。”前者谦和的责备,能让学生愉悦地去接受。后者则是生硬、不合乎人性化的管理。

2.语文教师要能接受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渲泄而不是一概否决

语文教师应接受学生个体环境的感觉。如果一位学生在座位上一直抱怨:“我没有明天。”“我不想活了,人活着没有什么意思。”等,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懂得接受学生个体环

境的孤独感,同时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语,要利用语文的视觉艺术去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让个体学生懂得活着的美丽与温馨。比如用《假如给我三天视力》这篇课文对个体学生讲解,向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人活在世间是幸福的、美好的,并要活好每一天!

3.语文教师要避免为学生贴标签

语文教师的名片就是文明有礼,不说脏话、不粗野,更不会瞧不起学生。

语文教师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为他们任何人贴标签,不能说:“你这一生就这样了。”更不能说:“你这一生完蛋了。”

4.正确、恰当地评价学生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需要语文教师的激励与表扬,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谨慎使用表扬,表扬太多也会起相反的作用。在45分钟的课堂上,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问题,教师的谆谆教诲能促使学生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应与学生合作,欣赏学生、理解学生,用双赢的观点解决课堂问题。

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语文教师应该用不同的言语与行为方式,但不能给学生冷脸,因为“一生气你就输了!”所以要采取特殊的方式方法,用一种超常的语言,引领其走出误区,使他们从心中感到愧悔,进而改过。语文教师不能咆哮愤怒、横加指责,若如此,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后果可想而知。作为教师都要深深地懂得:21世纪培养的学生绝对不是天生的奴隶。

5.引导学生养成合作精神

团结合作是一种精神力量,尤其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的人文性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合作精神。语文教师在与学生合作自主地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时,把知识的种子水到渠成地撒在每个学生心灵的田野,教师的言行如和煦的春风,抚慰学生的灵魂,在与学生真诚友好的关系中把智慧嫁接在学生的头脑意识里,使学生心灵的种子开花、结果,学生增长的才干最终变成未来的生产力。

如果学生出现了行为问题,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像敌人一样正面批评学生,甚至辱骂学生,他们有较强的自尊,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友好的方式,如“你为什么这样做?”“你这样做对你来说有什么帮助吗?”“你觉得这样做对你有益吗?”“你这样做是否影响了他人?”“你心里感到快乐吗?”“你欣赏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一定感到吃惊!”语文教师如果能采取如此的问话,则能迂回地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使学生在教师采用的特殊执行力的教态中深感自责,且能反省自己。

三 在45分钟课堂里,引导学生,使其具有正确的判断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其问题做出道德价值的判断,从而形成自己学习的风采。比如我在讲周国平《人最高贵的是灵魂》时,向学生们提出“你觉得灵魂对你来说重要吗?”“你觉得作者在文章中阐述的道理对自己的道德修养有提高吗?”“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你觉得有道德感染的力量吗?”等问题。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绝对不能做出道德判断,比如直截了当地说学生“你是一名坏学生。”“你是让我不喜欢的学生。”“你的灵魂坏透了。”等判断话语,会挫伤学生的尊严,让他们感到羞辱与难受。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用正确的判断力来维持和推进课堂进程,学生的判断力也会得到提高。

四 制订授课与阅读计划,满足当代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并科学地实现,具有感染力

语文教师要制定课堂管理计划,同时渗透人文关怀、道德管理、艺术境界、伦理哲学等,具有感染力、想象力。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满足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享受知识的愉悦与快感,语文教师的课堂价值方得到实现。

五 做出科学承诺,付诸行动,且能兑现,体现凝聚力

语文教师在学生面前要用实际行动心甘情愿地在现实课堂中把语文科学知识的传授予以实施和完成,率先垂范,给学生树立光辉的榜样,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他们就能自觉自愿地完成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

六 语文教师不接受学生的借口,具有辨别力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做出一定的表白后,语文教师不能接受学生未兑现表白的借口,如果学生实施了自己的个人表白,如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作文,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和积极强化。应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论在何种情境下,他们都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促使自己的行为上升到道德情境。

七 承受自然后果,显现厚重的承受力,示范极强的生命力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允许学生承受问题行为的自然后果,但根据当今的发展,教师不能施以惩罚。同时根据文道统一的原则帮助学生重新制定好上课学习计划和制订更好的承诺书。在此过程中,要表明语文教师只是处理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人,即对事不对人。语文教师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应该这样说:“老师很喜欢你这个学生,但是不喜欢你的行为。”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欣然接受教师语重心长的“评说”,他们会检点自己的行为。另外,教师还要表明行为改变的责任应该由学生自己承担,而不是由教师承担,因为任何一名受教育的学生都应该有理性,他们在语文课堂上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产生问题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语文教师不要接受学生不良行为的后果,教师要谆谆教导学生:“好的行为来自好的选择!”“好的行为说明你是未来的好公民。”“好的行为能让你未来的人生风景里结满香脆欲滴的瓜果!”“好的行为会使你的人生处处是欢歌!”“一个人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教师的一言一行为学生示范极强的生命力!

本人认为语文课堂管理风格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核心理念,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灵活机动地做好调解工作。

综上所述,在课堂管理方面,语文教师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使语文课堂生动怡人富有迷人的色彩。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倪文锦、欧阳芬、余立新主编.语文教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李晓蓉

语文教师课堂管理论文 篇3:

语文教师作为学习中心课堂管理者的主导作用

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正式要求高中阶段的教学与评价都应该围绕“核心素养”开展,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话语体系。

一、教师主导意识的轉变

为在高中阶段加强对于“核心素养”的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实践问题的能力,建立学习中心课堂已经成为我国课堂改革的基本共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思想的影响,“教师主导作用”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育的概念当中。从一开始教师处于绝对“统领全局”的主导地位发展到“两者有机统一”的一般说法,教师在课堂当中主导角色的定位始终存在“抽象、孤立和简单化”的认识偏差。[1]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就必须从认识上厘清“教师主导”意识。

“教师主导”指涉的不是一个径直的因果过程,“教”的内容并不会直接演变成“学”的内容。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如果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的主导就没有真实科学的依据。而出于对科学论证的尊重,教学应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研究认为学习应当全面依靠学生:学生在天性上是天生的学习者、思维者和创造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与乐趣。心理学家皮亚杰分析了儿童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变阶段中产生阅读兴趣的心理基础。创新不仅是学习能力,更可以作为学习过程的意义来检验儿童的知识收获、能力发展和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教师应当注重将儿童不断处于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情境当中,给予他们自由的成长空间满足其学习的主动需求与乐趣。从哲学上来讲,这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学生产生了主动学习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具备核心素养,这也将使得教师自身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的“主导”意义在于帮助、引导学生产生“主体性”。创设科学的学习情境让儿童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尤其是儿童思维的创造性,是“学习中心课堂”应当秉持的原则,这就是“为学而教”。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心是创设“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即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语言文字情境。

在具体课堂情景中,“主体”与“主导”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习中心课堂仍然应该由教师组织引导,复杂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环境要求教师发挥“主导”的“导向”作用,意味着“教师系统讲授”形式不应当占据完全的优势地位。尽管“教师系统讲授”方式具有不可取代的优越性,但如今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讲授方式也应当与时俱进:教师教授的知识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渠道,学生的信息来源和典型生活领域都更加多元、复杂。想要科学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就必须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天性,语文教师应当创造符合儿童身心规律的真实语言文字学习情境,刺激他们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另一方面,规定性的学习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学习在从天性需求到适应社会强制化需求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异化。而以考试的差异性结果为学习的唯一判断标准更会加剧这种异化,即“个人学习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3]如果天性学习需求被规定性学习内容完全禁锢,学习者自然失去了主体意识,而仅仅在被动接受。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不到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习情境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逐渐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久而久之就会懈怠、轻视语文学科学习。

其实,学校的规定性学习本身也是社会化学习的途径与方法之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提出高中学业质量标准要更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所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包括教师、教材、教法和教育法律法规都真实指向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实践能力,就不存在学习天性与学习内容割裂的矛盾。因为当学习内容本身就是真实情景中产生的学习问题,儿童就会不断获取新的社会经验:“通过它认识自我,发展人际关系以及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

将“用语文”的意识落实在处理学习与日常生活问题当中,不断改善高耗、低效的学习方式,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与思维加工,学生才算真正发挥学习天性。将学校视为一个社会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在开放合作的氛围当中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还原为具体社会情境中的问题,合作探究就成为学习中心课堂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尽可能发挥和利用学生资源的教育,是教育的新的境界”。[5]生本教育将学生视为教育资源的生产者,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着大量信息来源和社会资源,这些其实都能作为语文课程的教育资源。为了更接近真实的社会语言文字环境,语文课程的开发应当充分勾连起社会信息环境,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认知统一到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近年来,语文课程除了课本资源之外,各个学校地区开发出的校本课程、社会综合实践性研学活动和文化研究活动,都是在进行新的学习生态建构。相比较其他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与方式更直接、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之间的合作。比如,学生与同伴为了合作进行的交流沟通本身就是语言文字的使用过程,从中可以观察出不同阶段学生不同层面的沟通能力,反映他们对于日常语言交往的认知与习惯。为了确保小组合作的展开,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接受或者反思他人提供的信息与建议,很明显,此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已经不再将以“系统讲授”的方式呈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作用也得到了实际的体现,它本身就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中心教学包括社会技能的教学”。[6]

二、教师的管理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方案(2017年版)》提出:“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十八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体现出学习中心课堂的实践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授的课堂模式。在学习活动的发起、组织和学习活动的实际发生等阶段,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动摇,但是扮演的角色必须有所区别。“一旦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具体化了,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也就真正统一起来了,教学中‘学’的问题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7]教师可以在“对学习目标的设计、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组织、动机激发、方法指导、过程反馈、活动示范、学案导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有选择性的建构课程。为了分析如何形成“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笔者在基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学先修班①学生学情,研究“两段三环节”的学习中心课堂,探索教师在“顺利开展课堂教学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过程”[8]中的主导作用。

(一)课堂学习的组织管理

学习中心课堂“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导向,并以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学过程的本体”。[9]想要顺利推进教学过程,教师始终都需要介入学习活动,帮助、引导学生建立“主体”意识。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建立开放、多样和有序的学习中心课堂有利于显露学生的真实自我,保证学生的内在选择力具有自由性,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天性和课堂的规范性统一起来。教师在学习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当具备“观察者和管理者”意识,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课堂环境。

教师让出讲台之后的课堂效果如何在大多教师心中还是一个疑问。这是源于对学生积极学习天性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不信任。教师往往着力于以系统讲授的方式解决知识性问题,但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经验性、技能性和体验性问题。在“两段三环节”的学习中心课堂中,教师首先应当真实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学习困难出发,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真实困境。比如在“小组互学”阶段,小组组织的形式和结构会极大程度影响学习实践,个别学生的懒惰可能会拉低整个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组内分工的不合理或组员之间的矛盾阻碍了小组互学的推进。其实这恰恰是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情景中出现的语言运用与建构问题,是第七个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的实用性交流环节。这一学习活动兼有的隐性价值是帮助学生通过活动纪要、活动计划书和演讲陈述等语言活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得体的语言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决不能浪费在这一观察环节的主导作用,应该适时指出学生在处理合作学习中的经验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在处理合作关系时的经验缺失,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并学习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教师作为观察者在小组互学阶段的及时反馈也非常重要,可以用过程描述的方式监督小组成员的互学过程,用鼓励表扬或者方法指导等方式指导他们的互学方法。

教育家菲利普W·杰克森说:“维持良好的课堂常规是任何系统教学技术的基础。”即使是系统讲授型课堂,初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和功底深厚的老教师的区别也往往不在于课程知识性内容的深浅,而在于整体课堂气氛和节奏。对于课堂管理者来说如何建构课堂秩序,让学生学习真正“有序”发生是关键问题。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自学的形式相对比较熟悉。但是到了小组互学和全班共学阶段就会暴露出很多组织管理上的问题。根据管理沟通的明确性原则,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应当在公开状态下规范全体成员明确、清晰地了解“互学”的程序与规则,指导各个成员所扮演的角色。毕竟在课堂规范的形成阶段,学生还无法离开教师的指导,这就是教师的主导地位所在。教师应当按照课堂管理的目标,合理地组织个人、小组和全班的学习活动,建立管理体制,规定各级学习团队的责任,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的管理系统。具体到“班级共学”环节中,教师应当作为管理者,应当设定班级共学的形式、流程甚至细致到时间长度,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展示学习成果,常规使用PPT,创造性利用小视频、H5等新信息技术。乃至于主讲人的演讲形式都应该在教师的规则管理当中。明确的规范性要求,开放的思考形态,保证课堂形成有序而开放的课堂气氛。需要注意的是,在学期开始之时就给学生立规矩、设标准、设任务,无疑最佳。教师作为管理者也意味着要制定合情合理的管理规则和激励性的奖惩机制,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同,引导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学习活动。

(二)教学活动的管理

在新课程方案的设计中,学习活动的发生是围绕学习任务群展开的,旨在引导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实际上,学习活动和教导活动在教师作为设计上并不能独立分开。传统备课法“备学生、备教材和备教法”的经验,都可以转化到教学活动的选择、设计与评价上来。从前是根据教师活动确定教学内容与方式,也就是“以教定学”,主要是教师以书本知识为对象进行教导活动,而将学生当做知识的接受者。现在则要求教师评估影响教学活动的变量因素,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再根据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的特性来设计教导活动,也就是“以学定教”。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活动内在特性,也就是学生在處理实际情境问题时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能力。“学习行为选择和设计的基本逻辑是因境设学”。[10]学习中心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不限于课堂甚至学校。为了在社会化学习或者工作情景中实践学习行为,教师应该有选择性、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充分研究学习情境的内在特点,才能让学生真实地在生活乃至社会化情境中“用语文”。学习情境的因素变量也应当在教师的掌控范围内,由教师根据影响学习情境的因素来设计学习活动。当一种学习观念或学习行为形成了习惯,就会转变为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在解决不同的情景化问题时发挥主体性作用。情境教学符合儿童发展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通过优化情境的情感因素、典型场景和“教师——学生”的关系任务等因素来促使儿童获得全面发展。

1.教学活动空间的管理者

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的局限性,眼界往往局限于身边事物而较少关注社会、历史和时事。教师不仅应该拓展课外教育活动,更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关注在家庭、社区、城市等空间内发生的语言文字乃至文化现象,拓宽教学活动发生的场域。第二个学习任务群即要求高中学生参与当代文化,不管是社团建设还是实地考察,教师首先应该做好教学空间的管理:选择合适的教育空间,挖掘教育活动的核心资源,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课题等等。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空间的管理者应当具备处理复杂空间的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当中。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拓宽到生活乃至社会空间中,他们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现实和现有经验难以解决的困难。他们不可能没有疑惑和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真正被调动起来。在华南师大附中大学先修班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语言文学类社团的建设,利用学习资源开展各式辩论演说、戏剧表演和创作分享的活动数不胜数。学校更专门发展语言类文艺晚会开拓学生的文化创造空间,其中,语文教师的管理引导作用不可忽视。

另一方面,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大的虚拟教学空间,网络的普及和便利实际上可以打破“教室”的空间壁垒。“个人自学”阶段的学习活动聚焦在学生个体的学习空间场,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除了传统的书本信息资源之外,网络成为最重要的信息媒介。教师此时充当了主动承担虚拟信息空间秩序的管理者,教导学生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媒介,在面对大量信息的时候有意识地寻找、获取、选择和加工信息。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不仅是第三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也将保障学生成为未来信息化人才。学生利用普及的校园网进行资料搜索,教师及时帮助学生删选有效的网络资源渠道,提供优化的信息资源显得非常必要。学生可以利用超星学术、知网、读秀等信息网站获取大量的信息,不局限于课本语言信息,在删选大量的网络资源信息时锻炼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2.学生心理角色的管理

情境教学的设计依据儿童的情感需求与认知规律。具有强烈感染力的真实情景更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激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天性和创造能力,使得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尤其在研习研讨类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有意识地了解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在开展这一类学习任务群时,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首先要创设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学习情境,让不同的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角色。其次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内在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作为主动者必须积极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另一方面应当认同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引导力、同学作为同伴的互助力,都将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学习活动。学生和教师一同塑造课堂上的愉悦、满足、合作和互助等积极情绪。如果出现心理角色失落,学生将始终沿袭固有的学习方式,而无法真正参与到研习研讨类活动中。在“小组互学”阶段,经常会出现游离者,这一类学生消极参与学习活动,否认同伴的作用,缺乏对学习小组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教师作为管理者,可以通过学习目标设置、物质精神激励、正负激励结合、同学互评和评价考核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适度调整来适应个别学生的心理预期。

学习中心课堂在面向信息化社会的未来时,不仅在培养具有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同时也对教师在处理实际情境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挑战,语文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中,应当认清自己的“主导”地位已经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教师应当率先表现出处理实际情境问题的能力,在组织学习活动、处理影响教学活动发生的不同因素时表现出卓越的管理能力,才能管理好资源丰富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积极地认清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注释:

①华南师大附中大学先修班是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开設的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班,通过引进大学先修课程与中学课程整合优化,探索中学与大学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方法和途径,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速。

参考文献:

[1][7]王策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06):70-76.

[2][5]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4]曾贞.试论天性学习与规定性学习[J].现代教育论丛,2010(01):10-14.

[6]雷浩.为学而教:学习中心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8]彭煜曦.中学课堂管理有效性现状和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6.

[9]陈佑清.“学习中心课堂”教学过程组织的逻辑及其实现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0):40-47.

[10]陈佑清,张彦平.以学习中心课堂为旨趣的教学活动设计的逻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05):28-32.

[此文获第十四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大赛论文项一等奖。]

作者:都曦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学教学语言艺术论文下一篇:内部审计账务检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