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全科医学教学论文

2022-05-04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医全科医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目的:探讨BOPPPS教学模组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本科学生《全科医学》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2015、2016级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共112名。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BOPPPS模组教学设计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中医全科医学教学论文 篇1:

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进展与挑战

摘 要 本文回顾了上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工作以来经历的三个阶段,总结了上海全科医师培训工作的特色与经验,分析了全科医师培训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建立一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全科医师队伍,不仅在于培训制度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营造吸引、留住和发挥社区全科人才的政策环境。

关键词 全科医师培训 进展 挑战

The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training in Shanghai

FANG Liu1, ZHANG Kan1*

(1. Shanghai Municipal Health Bureau,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three stage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training in Shanghai since 1990s,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experience of GP training in Shanghai,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gives the policy suggestions. To establish a team of GP who are willing to “going down, staying down, and making good use of ”, it is not only to lie on the training system itself, but even more important to build the policy environment which is attractive to GP and contribute to their development.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tioners training; progress; challenges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落实“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 也是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重要措施。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的有效开展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全科医师队伍。上海市通过积极探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不断推出各项新举措,加大投入,增加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全力推进全科医师培训工作。

1 上海市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回顾

1.1 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自1994年起,针对当时基层医师全科服务意识淡薄、业务理论培训机会少的特点,上海市卫生局依托上海职工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根据上海卫生服务的需要开展了全科医师概念培训班,主要内容是40学时的全科医学基本概念,至1996年共培训500余人。

1997年开始对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临床医师进行600学时的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使他们能初步适应上海开展全科化综合医疗服务的需求。培训主要包括全科医学概论、临床诊断学基础、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等科目。

2001年依托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成立了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承担本市全科医师培训的组织管理任务。通过10多年的培训,本市的社区医师已基本接受并完成了培训,成为全国率先达到卫生部规定的“至2005年前完成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目标的省市。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为本市社区实施全科化医疗服务奠定了基础,到2005年底,全市街道地段医院全部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综合性全科医疗服务的试点。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医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完成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市卫生局于2004年制定了《上海市社区全科医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04-2007)》,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科医师的实践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为半年。

2007年在完成技能培训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原定计划进度启动了新三年培训计划。市卫生局根据参加培训医生的职称和岗位的不同,组织专家分别制定了七个组别的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实现了个性化和分层次培训。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工作由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37所区域综合性医院和43所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培训任务。

1.2 全科医师转岗培训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561号)中通过转岗培训途径培养全科医生的指示精神,市卫生局结合本市已基本完成全科岗位培训、并在全国率先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实际,与区县卫生局签订了责任状。由区、县卫生局全面负责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同时落实转岗培训临床实训基地,并由实施单位承担转岗培训的临床带教任务,以“导师制”或“一对一”的带教形式,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对学员进行培训。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临床医学本科的执业医师,到区县中心医院接受为期两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在各区县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共有95名医师参加了转岗培训,超额完成卫生部下达的90名全科医生任务,并按计划在区域医疗中心接受规范培训。

1.3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

2000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为期4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新分配来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中山医院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第一批23名学员、第2批59名学员、第3批16名学员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06年入学,并分别于2004年12月、2008年8月和2009年8月毕业,目前全部在本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其中绝大多数已成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骨干。

与此同时,中山医院获得美国医学会项目基金的支持,从2000年起免费培养全科医师,该项目2000~2004年连续五年分别招收全科医师19名、22名、10名、17名、6名,共培养全科医师74名。

但这种单位选派人员参加培训的方式也逐渐显示出了局限性。由于参加规范化培养的学员为新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学毕业生,属于“单位人”,其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为其支付工资、奖金以及培养费用,而其在接受培养的四年中大部分时间不在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人员参加规范化培养的积极性。

1.4 实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新模式

针对过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工作中突出存在的“工学矛盾”等问题,2006年起市卫生局决定创新培养模式,采用“社会化管理”的模式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即面向全国招收应届和近两年毕业的往届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进行规范化培养。培养期间的人事、劳动管理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行,培养经费按照市、区县政府与用人单位及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筹集。

1.4.1 制定办法

本市采用“社会化管理”模式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工作得到了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大力支持。经市政府办公厅同意,2007年市卫生局会同上述三个部门共同制定并印发了《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行办法(2006-2010年)》。该文件规定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培养目标、培养机构、培养对象、培养规模、培养方式、组织管理、考核制度等内容,并重点突出了学员待遇和经费保障,使本市的全科医师培养工作有了制度和政策保障。

1.4.2 招录程序

市卫生局根据各区县卫生局每年上报的培养对象需求数,指导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按照规定的招录程序组织招生录取。学员在网上报名后,市卫生局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行形式审查,通过形式审查后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笔试内容主要为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题目。面试由各临床基地带教师资、市卫生局相关处室负责人、有关区县卫生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参加,重点考察报名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对全科医学的理解、从事全科医学服务的坚定性等,通过笔试、面试并且体检合格者被正式录取。

随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工作影响力的扩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面向全国的招生规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逐年增加,2006年招收32名,2007年招收60名,2008年招收148名,2009年招收127名。

1.4.3 人事和业务管理

培养学员被录取后,市卫生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和有关专家按照随机原则将培训学员定向分配给各区县,由区县财政承担学员的生活待遇、保险待遇等费用,市财政承担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和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的相关费用。规范化培养结束、培训学员经考核合格后,各区县卫生局负责将分配到本区县的培养对象安排到所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期间,有关人事管理和日常培训在市卫生局的指导下,分别由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负责。培养对象被录取后与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外省市户籍培养学员由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统一向市人事局申请办理上海市引进人才居住证。

市卫生局注重加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工作教学过程的督导和管理经验交流,定期分别组织各基地的主管部门负责人、基地主任、学员班主任召开座谈会,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定期组织专家对各基地的建设情况、教学情况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各基地能够正常运行、教学制度能够得到落实、教学质量能够得到保障。

1.4.4 基地建设

规范化培养分理论学习和技能强化、临床基地轮转、社区基地实践3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在临床基地进行,最后一个阶段在社区基地进行。本市分两批认定了中山、仁济、新华、同济、华东、长海、长征、三院、金山、瑞金、华山等11个临床基地,30个社区基地。其中中山、仁济、新华3个基地从2006年开始招收学员,其余8个基地从2008年开始招收学员。2010年临床基地增加到15个,2011年又认定了7个临床基地,目前共有全科医学科临床基地22个,社区基地54个,另有中医全科培训基地4个。

为提高各培养基地师资的带教水平,保证全科医师的培养质量,我局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成立了上海市全科医学师资培训中心,对临床基地和社区基地的带教师资、管理干部和行政领导进行了培训,深化了他们的全科医学理念,提高了各基地的管理和带教水平。

1.4.5 培训质量保证措施

2006年以来,上海市卫生局组织专家在总结多年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细则》、《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手册(临床医学培训篇)》、《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手册(社区卫生服务培训篇)》、《临床医学培训考核录》、《社区卫生服务培训考核录》、《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建设标准》和《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考核管理办法》,使本市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全科规范化培养注重与社区工作实际需要的紧密结合,把培训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断、基本治疗和康复上,在卫生部颁发的《全科医学专科细则》的基础上,增加了《临床医学基本技能培训》、《医学营养学》、《临床心理咨询》、《合理用药》、《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急诊医学及双向转诊指征》、《社区预防保健》等重点加强全科医师综合卫生服务技能的科目。

在全科带教中,注重临床基地和社区基地的互动,一方面,要求临床基地的师资深入社区,了解社区全科医师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性培训计划、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适宜的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临床基地要负责帮助所联系的社区基地,通过进修、病例讨论、教学交流等形式,提高社区基地师资的技能和带教水平。

市卫生局注重加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工作教学过程的督导和管理经验交流,定期分别组织各基地的主管部门负责人、基地主任、全科班主任召开座谈会,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定期组织专家对各基地的建设情况、教学情况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各基地能够正常运行、教学制度能够得到落实、教学质量能够得到保障。依托医学会全科专委会和市全科师资培训中心,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全科教学活动,如全科典型病例的分析、全科教学方法的交流等。

1.4.6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社会化管理”模式的优点

(1)输送统一标准的培训合格的人才,保障学员的培训积极性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工作虽然在不同的基地内进行,但各基地遵循相同的培训实施细则,各基地参与带教的师资经过相同的全科培训,培训学员使用相同的《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手册(临床医学培训篇)》、《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手册(社区卫生服务培训篇)》,确保学员接受到同样层次的训练。培训结束后,市卫生局委托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举行统一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确保不同基地培养的学员能都达到同一标准。

(2)解决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愿送人出来培训的矛盾 上海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从2000年开始,在2006年5月份以前采用的是“单位人”培养模式,培训学员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新分配到本单位的大学毕业生中选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为参加培养的学员支付工资、奖金以及培养费用,而学员在接受培养的四年中大部分时间不在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要担心其学成后跳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人员参加规范化培养的积极性。而“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则采取先培养再分配的形式,解决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愿送人出来培训的矛盾,保证了今后社区全科医师的素质。

(3)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全科医师培养工作 全科规范化培养学员统一受训、统一管理,有利于社会各界参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工作,为全科医学事业创造了更为良好的外部条件。2007年市卫生局和市慈善基金会签署了《关于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合作协议》,市慈善基金会所属唯爱天使基金资助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对象每人每年3 000元,对其中不超过20%的品学兼优、家庭困难者,奖助每人每年4 000元。此举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学员的生活待遇和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他们爱岗敬业精神的养成。

2 新医改下的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提高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医师队伍、尤其是基层临床医师队伍的诊疗能力乃至整体技能水平和确保医疗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已成为加快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临床医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经之路,既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利民之举,又是缩小城乡卫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之一。

根据国家医改方案的总体要求,上海把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作为打基础、管长远、可持续的五项基础性工作之一加以重点推进。

2.1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做法

2010年,上海正式在全市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聘任和晋升临床专业技术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

2.1.1 完善培训模式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为具有医学院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拟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毕业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分别至少培训3年、2年、1年后,方可申请参加全市统一的住院医师培训结业考试。开展培训医院资质认定,首批39家大学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获得了住院医师培训资格,培训对象进入39家培训医院实行集中统一培训,其余医疗机构不再具有住院医师培训资格。为保证培训质量,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控体系。

2.1.2 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配套政策

人事政策方面,培训对象以“行业人”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暨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工资社保政策方面,明确培训期间计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经费保障方面,明确政府、培训医院和用人单位共同分担的原则,政府承担培训设施购置、培训对象基本工资等费用;培训医院承担培训对象的绩效工资;用人单位录用完成培训的住院医师后,按照培训成本出资补偿。

2.1.3 推动住院医师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衔接

在教育部、卫生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于2010年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衔接改革试点,成为最早启动的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改革试点的核心是“三个结合”,即研究生入学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培训相结合、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接受培训的本科生,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后,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住院医师,又是硕士研究生;完成培训后获得“四证”,即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上海市教委、卫生局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导师遴选标准、学位授予等管理标准和要求。

根据上海市2010年住院医师实际招录人数,教育部2011年下达了900个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名额的单列计划;2011年、2012年分别下达了500个名额。因此,2010年起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全科基地培训的住院医师有望在3年培训结束后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2.2 全科医师培养与住院医师培训并轨

从2010年起,上海将全科医师培训纳入全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统筹考虑,全科医学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27个培训学科之一。未经培训的人员不得从事全科岗位工作,参加培训的本科学历人员有望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全科医师培训的招录、人事管理、工资福利待遇、培训和考核方式等均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其他学科相一致。自此,上海全科医师培训的招录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共招录住院医师培训对象1 841人,其中全科医学专业253人;2011年共招录住院医师培训对象1 986人,其中全科医学专业302人;2012年共招录住院医师培训对象2 280人,其中全科医学专业355人。随着全科住院医师规模的扩大,相应扩大了全科培训基地的规模,目前共认定了22家临床基地,54家社区基地,涵盖了上海所有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和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 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特点与经验

3.1 政策倾斜重点扶持全科医学

2010年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参照全科医师的培训模式,在全市统一平台上实行了“行业人”管理,也有力地促进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由于全科住院医师的身份和待遇更有保证,许多“985”、“211”高校毕业的医学生也优先选择全科作为自己的培训方向,招录人数逐年增加,生源质量不断提高。

在全面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市卫生局重点加强了对全科住院医师的管理和政策倾斜。每年详细调研全科岗位的需求,单列招录计划。对承担全科培训任务较重的医院,在启动经费上予以倾斜。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市卫生局共设的“优秀住院医师奖”中单列全科住院医师奖励指标,占总奖励名额的20%。在住院医师的招录中,重点宣传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和全科医师培训工作,深化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理解和认同。

3.2 学位衔接取得重大突破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衔接改革试点项目的培训对象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不仅可以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还有望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及学历证书,这一改革措施极大的吸引了优秀本科毕业生参加全科医师培训,培训过程要求更加严格,培训质量全面提升。

3.3 建立了政府主导的运行机制和“行业人”的人事管理模式

培训制度坚持“政府主导”的运行原则,在管理上,明确了政府、培训医院和社会团体各司其职;在经费保障上,明确了政府、培训医院和用人单位共同分担。实行了以“行业人”为特征的一体化人事管理模式,有利于激发培训对象接受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质量,也有利于人才流动。

3.4 严格培训与确保待遇并举

培训工作按照标准细则严格进行、严格考核,确保了培训质量。同时,通过制度设计,确保培训对象培训期间的工资、福利和社保待遇,从而吸引优秀医学生参加培训,确保临床医学人才的来源质量。

3.5 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

2001年依托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成立了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承担本市全科医师培训的组织管理任务。

为提高各培养基地师资的带教水平,保证全科医师的培养质量,市卫生局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成立了上海市全科医学师资培训中心,定期对临床基地和社区基地的带教师资、管理干部和行政领导进行培训,深化了他们的全科医学理念,提高了各基地的管理和带教水平。

2011年5月,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为依托的“上海市中美全科医学培训与交流中心”成立,通过引进美国成熟、先进的全科医学培训与评估体系,推出“5+3”全科医师培养新模式。即以5年医学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再加上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借鉴美国家庭医生标准化培养体系的理念和经验,进一步建立标准化的全科医学培训体系。

4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面临的挑战

全科医师的数量与质量已成为制约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关系到新医改能否顺利推进、新医改成果是否得到老百姓认可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整体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基础上,上海将继续把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在一个优先发展的地位,为基层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全科医师。全科医师如何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不仅在于培训制度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营造吸引、留住和发挥社区全科人才的政策环境,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居民信得过的全科医师队伍。

4.1 转变教育模式,吸引优秀人才

我国目前的医学院校教育多以培养医学生到大型医疗机构工作为主要方向,在校期间甚少有机会接触全科医学,医学毕业生缺少基层工作意识和全科医学知识的相关培训。而在毕业后教育阶段,多以自发性的短期培训为主,尚未建立全国规范性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可在医学院校本科教育阶段设置全科医学必修课,在校期间安排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触临床工作,让医学生早期接触社区、接触全科,及早树立全科医学的理念,吸引更多优秀的医学毕业生立志从事全科医学。同时建立规范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明确规定医学生毕业后必须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3年,接受全科医学训练,合格者即成为全科医师。完成全科培训后,若要成为专科医师必须再进行其他专科的训练。[1-2]

4.2 规范师资培训,保证培训质量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师资少、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十分突出,从事全科医师培训带教的以大型教学医院的专科医师为主,这类师资虽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带教经验,但由于对全科医学了解甚少,缺乏社区临床思维,难以满足全科医师培训的要求;而社区实践的带教老师虽然长期在基层工作,熟悉基层情况,但因为自身教育的“先天不足”,缺乏带教意识和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也难以担当重任[3]。因此,必须启动全国性的全科医生师资培训工作,制定统一的培训大纲,建立国家级全科医学师资培训中心,通过培训提升带教医师的全科医学理念,了解全科医师的工作环境和岗位需求。

4.3 完善激励机制,营造发展环境

我国目前全科医师的收入待遇、职称晋升、职业发展,甚至社会地位都与专科医师有较大差距,这是全科医师岗位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全科医师培训合格后能否会下到基层并长期服务于基层必须要靠机制,如果没有好的从业激励机制,全科医师培训质量再好,也是“下不去、留不住”的。所以必须营造吸引、留住和发挥社区全科人才的政策环境[4],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满足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通过增加社区卫生人员编制、健全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系列、提高社区医务人员收入,逐步缩小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在这些方面的差距,强调两者只是分工不同;建立全科医师制度,明确全科医师首诊制,真正实现全科医师“健康守门人”的角色,提高全科医师的社会地位。

4.4 改革执业制度,调动医师积极性

国外大部分全科医生是自由执业者,而国内基本上是在编工作人员。执业方式改革也是推行全科医生制度的动力之一。全科医生既可以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职或兼职工作人员,也可以独立开办诊所或与他人开办合伙制诊所。这样既可促进全科医生的合理流动,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也可以调动全科医生的积极性,通过服务获得合理收入,提高全科医生的职业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张勘. 上海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前瞻[J]. 实用全科医学, 2008, 5(6): 441-442.

[2] 张勘. 上海全科医生培养的探索与展望暨国内外概况[J]. 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10): 47-48.

[3] 张勘, 许铁峰, 胡天佐. 国外全科医学发展与上海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制度探索与实践[J]. 社区卫生保健, 2007, 6(3): 153-156.

[4] 张勘. 上海市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回顾和发展愿景[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8, 7(8): 547-548.

(收稿日期:2012-08-07)

作者:方吕 张勘

中医全科医学教学论文 篇2:

基于BOPPPS教学模组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本科《全科医学》课程运用的探索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BOPPPS教学模组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本科学生《全科医学》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2015、2016级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共112名。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BOPPPS模组教学设计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结果:试验组对BOPPPS教学模式下翻转课堂教学法的认可率较高;两组考核成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OPPPS教学模组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可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急诊临床思维能力,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BOPPPS教学;翻转课堂;全科医学;教学效果

在我国,全科医学是一门较为新兴的发展中的学科,且极具挑战性。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多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开展教学,学生逐渐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以至于在临床实习阶段通常表现为动手能力差、思虑欠严谨,很难达到临床对全科医生的工作要求。因此,本课题应用基于BOPPPS模组的全科医学理论知识构架的教学模式,贯串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评估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方法。选取2015级、2016级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12名。分为试验组(2015级,57人)、对照组(2016级,55人)。选取典型病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全科医学常见疾病的病症要点和急救措施,并且熟悉心电图操作判读、心肺复苏操作等急救技能操作。试验组:理论课都按BOPPPS模组进行教学设计和翻转课堂的教学;对照组:采用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传统教学方式。

2.观察和评价指标。在教学课程结束后,学生以无记名形式进行评价和考核。评价内容如下:(1)《BOPPPS教学设计回馈调查表》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2)采用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在临床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认可程度。(3)急诊学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满分为100分。

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1.两组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2.试验组BOPPPS教学设计回馈调查表分值情况。

3.急诊理论与临床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四、讨论

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与创新,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课堂上引用BOPPPS的教學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1]。同时,翻转课堂的开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的主动探索,是教学理念的革新[2]。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重新建构学习流程,实现知识传递的前移和知识内化的加深,从不同环节对课堂重新定义,达到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目的[3]。我们将急诊临床思维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贯串在BOPPPS教学中,将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利用参与式学习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习知识点和实践技能,把知识框架搭建牢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这样能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口到、脚到,让学生充分参与,最后达到心到[4]。本研究发现,试验组学生对BOPPPS教学模组的认可率较高,普遍认为该方法有助于自学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急诊临床思维的提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急诊理论与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BOPPPS教学模组教学,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急诊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水平。可见,BOPPPS教学模式下融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临床理论教师的上课能力,促进临床教师的知识储备;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综上所述,BOPPPS教学模组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增进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全科医学中常见急危重症识别和处理,提高了教学质量,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妍.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BOPPPS教学应用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1):3-4.

[2]邓海霞,吴瑞华,高玉广,胡勇,陀鹏.翻转课堂在中医本科生急诊医学理论课的探索研究[J].蛇志,2018,30(03):547-549.

[3]陈翠丽,解建红.数字时代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4):57-59.

[4]张睿,张永梅,赵继泽,潘理虎,柴艳峰.基于互联网+BOPPPS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05):133-135+140.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Based on BOPPPS Teaching Module is Applied in the Course of "Gener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NG Hai-xia1,WU Rui-hua2,JIA Si2,ZHAO Xuan2,WANG Zheng-lin1,LAN Zhou1,TUO Peng1,CHEN Fei1,HUANG Dan1,LIU Ye-qing1,HUANG De-qing1,GAO Yu-guang1,HU Yong1

(1.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eaching and Research,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2.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Guangxi 530001,China)

Key words:BOPPPS teaching;flipped classroom;General Practice;the teaching effect

作者:邓海霞 吴瑞华 贾思 赵旋 王政林 蓝洲 陀鹏 陈妃

中医全科医学教学论文 篇3:

全科医师学术沙龙活动模式探讨

摘 要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全科医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然而我国全科医学人才缺乏、在职的全科医师总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因素之一。采取“学术沙龙”形式开展全科医师继续教育活动,丰富了学术活动的形式,加快了全科医师队伍的建设,文章对全科医师学术沙龙的活动模式和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 全科医疗 学术沙龙 活动模式

Exploration of the academic salon mode of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FENG Yuqin, DU Zhaohui

(Weif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2, China)

1 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背景

全科医学自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学科。其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畴、以预防为先导的健康照顾,其范围涵盖了各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1-2]。而全科医生作为基层医疗保健体系的中坚骨干力量,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了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3]。然而,已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全科医学培训的全科医师寥寥无几,他们的学历和知识结构已不能完全适应社区群众迫切需求的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指导等六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4]。所以,必须加速培养一支名符其实的全科医师队伍来取代目前的多学科组成的团队式社区卫生服务队伍,这样才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在质量,使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有所提升。因此全科医师所具备的素质和工作特点以及全科医师的培养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2010年六部委联合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2011年印发《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都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全新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包括社区护士等其他卫技人员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计划在2015年以前,建立起专科医师和全科医师同步发展的培训制度,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师,最终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师制度,有利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城市医院合理分工的诊疗模式。全科医师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模式。近几年来,与我国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相配套,全科医学的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发展[5]。在我国全科医师培养从最初局限的内科医生自学全科课程参加考试到后来一年的培训取得资格再到目前的全科医师三年规范化培训,有力的证明了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机制是我国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治本之策[6]。

但在现阶段,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全科医师这一主要途径,在近期是难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技术人员其现有的知识与技术不符合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及全科医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对他们进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全科医师是我国未来医学卫生培养的重点目标,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需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所以对全科医师就职后继续教育的重视对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尤为重要。上海市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为推动我市全科医学专业的发展,加快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步伐,提高我市全科医师的整体素质,活跃学术研究氛围,一直专心致力于开展全市的全科医师各类学术、继续教育、科普宣传等活动,在借鉴了国外成熟的全科医学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开展了“全科医师学术沙龙”活动,已成为全科专委会的一项品牌活动[7]。对推动全科医学的交流与研究,促进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高素质的全科医生队伍,有效开展全科团队的服务运作模式,才能吸引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才能逐步弥补“健康公平性”的差距,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2 全科医师学术沙龙现况

自2008年1月上海市首次举办“全科医师沙龙活动”后,在这5年时间里,我们始终以“植根一线、社区承办、专家支持、共同提高”为原则,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的要求,根据全科医师的需求,我们选择一些重点疾病,以病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全科医师学术沙龙活动。每期活动都先由各参会全科医师做主题发言及自由讨论,再由各领域的医学专家对病例及发言情况进行点评并做相关知识扩展。我们每月举行一期全科医师学术沙龙活动,活动地点遍及徐汇、普陀、杨浦、宝山、浦东、卢湾、静安等上海多个区、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了进一步扩大沙龙的影响力,更广泛的覆盖全科沙龙,让更多全科医师参与我们的全科沙龙,从2011年开始我们除了在上海中心城区举办外,已经逐步辐射至金山、崇明、松江、青浦等多个郊区、县。

每期沙龙病例涉及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等各个领域、多系统疾病。每期的讨论主题除了病例的临床诊疗思路、鉴别诊断外,更侧重于慢性病的三级预防、规范化管理、双向转诊、社区合理用药等等,力求多元化,旨在更新知识,巩固基本技能,提高全科团队的综合素质。另外,今后我们还将准备理论知识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一方面加强社区实用性技能的训练,如基本物理诊断、常规检验、小型诊疗仪操作、中医中药等常用诊疗技能以及现场急救、基本护理与康复等技能;另一方面还将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常用技能训练,如参加社区调查、社区诊断、社区健康教育、社区预防保健、社区护理、建立健康档案等[8]。

到目前(2013年4月)为止,我们共举办了64期全科沙龙,约6 000人次参加,参加人群不仅仅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更有很多全科规范化培养的学员及三级医院全科医疗科的医生们。全科医师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全科医师、全科医师-专家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全面促进社区全科医师工作水平的提高。另外,我们还加强宣传工作力度,提高有关人员对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使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和教育机构的有关人员及社区居民充分认识到培养有素质的全科医师队伍是开展优质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我们也逐渐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专门用于全科医学培训工作。

3 全科医师学术沙龙承办的要素

每年都有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主动要求承办全科医师学术沙龙,我们为了避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遴选出的讨论病例在各疾病系统上及疾病种类上出现重复,并遴选出更具代表性、符合社区六位一体功能的典型病例,确保高质量的全科医师学术沙龙。通过病例征集的方法,向各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出征稿邀请函,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大全科医师也集思广益、积极参与,每年我们都会陆续收到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病例,随后邀请相关专家对病例进行更严格的遴选,最后挑选出典型案例作为全科沙龙讨论的范例。

在举办沙龙的中心遴选上,我们一般会选择提供典型病例的社区举行活动,目前的沙龙活动维持时间相对恒定(每月的最后一周的周四)、沙龙形式相对固定(上半场自由讨论、下半场专家点评),每期沙龙均给学员发放学分(每次Ⅱ类学分1分)。我们在每期沙龙前2周把不含诊断的病例发至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案例经过仔细讨论后,选派出一名全科骨干进行PPT现场汇报。同时,我们会针对每期病例主题,邀请相关专家对病例准备、资料收集、病史汇报、PPT发言等情况进行点评,最后围绕本次主题进行相关知识拓展。

在开展沙龙的5年时间里,我们先后邀请瑞金、中山、六院、市一、长海、长征等多家三级医院的专家,每期活动均得到了点评专家的高度肯定和认可,进一步扩大了我们全科专委会在兄弟学组中的影响力。

4 全科医师学术沙龙的延续影响

从2011年开始,我们每期的全科医师沙龙讨论病例,都在《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及“中国医学论坛报 全科医学周刊”开设专栏,将每一期的讨论病例、优秀主题发言及专家点评整理成稿进行刊登,这样能够让更多的全科医师通过报刊等载体一起学习,共同分享我们的精彩病例讨论。其中在《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发表沙龙期刊5篇,在“中国医学论坛报-全科医学周刊”发表14篇。接下来,我们将整理收集以往几年优秀的病例及主题发言,汇编成册。

5 全科医师学术沙龙需要社会支持

我们全科医学分会的全科医师学术沙龙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上海市卫生局基层卫生处制定了有利于全科医学发展的政策性方针,各个卫生行业协会为全科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完善、和谐的平台,为全科医生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通过旗下“唯爱天使基金”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对全科医师学术沙龙活动给予了全方位的合作和支持,营造了慈善助力医改、爱心接力传递,社会各界支持医学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辉瑞制药公司也高度关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学术活动,以支持全科医师学术沙龙为媒介,积极倡导社区慢病规范管理及合理用药,积极推动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全科医学的国际学术交流,积极争取并利用各种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推动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寻求更多的国际合作项目,广泛学习与借鉴国际水平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疗服务的管理理论与实际经验,并希望能够继续得到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的支持和帮助。

世界各国的医疗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将成为低成本、高效率的医疗体系的基础。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骨干力量,全科医师的知识技能、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社区卫生服务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应熟练掌握和运用全科医学的理论、技能、原则和方法,一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高质量的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另一方面还是基本卫生服务的协调者、管理者、咨询者、教育者、社会工作者和患者的知心朋友[9-12]。因此,全科医师是新型的医生,应承担起更多的职责,应具备更全面、综合的素质。因此,推广全科医师学术沙龙活动模式,重视全科团队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培养,将会为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健康保健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业务运作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家骥, 刘义海, 吕嘉春, 等. 深化医学教学改革为社区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实践[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9(2): 93-95.

[2] 张文康. 统一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全科医学教育新局面[J]. 中国卫生人才, 2000, 2(1): 4-6.

[3] 祝墡珠.全科医疗服务模式认识与发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2, 32(4): 245-246.

[4] 吴春容. 全科医学社区实习基地的建设[J]. 中国全科医学, 2002, 5(5): 366-368.

[5] 周志衡, 王家骥. 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专业方向教学模式探讨[J]. 实用全科医学杂志, 2003, 1(2): 133-134.

[6] 韩建军. 国际全科医学/家庭医学教育论坛[J]. 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1): 4-14.

[7] 王岗, 赵福生, 王志香, 等. 包头市开展全科医生岗位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 中国全科医学, 2002, 5(10): 797-798.

[8] 王如美. 国际全科/家庭医学分组讨论会场[J]. 中国全科医学, 2005, 9(12): 1044-1045.

[9] Glazebrook RM, Harrison SL. Obstacles and solutions to maintenance of adcanced procedural skills for reral and remote medical practitioners in Australia[J]. Rural Remote Health, 2006, 6(4): 502.

[10] Morton PM, Marshall JP. Wilderness medicine education for the physician [J]. Emerg Med Clin North Am, 2004, 22(2): 539-559.

[11] Peterson EL, Snider WC, Fahrenwald R. A model for wilderness medicine education in a family practice residency[J]. Wilderness Environ Med, 2002, 13(4): 266-268.

[12] Reis S, Hermoni D, Van-Raalte R, et al. Aggregation of qualitative studies—From theory to practice:Patient priorities and family medicine/general practice evaluations[J].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2007, 65(2): 214-222.

(收稿日期:2013-04-01)

作者:封玉琴 杜兆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实验教学物流管理论文下一篇:高职教育公共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