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加工贸易论文

2022-04-2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出口加工贸易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近年来,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不断,有观点认为,我国大规模的加工贸易出口使得对华贸易摩擦日益频繁。

我国出口加工贸易论文 篇1:

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特征及优化对策

[摘要]2007-2011年期间,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以食品为主、工业制成品以化学制品为主,出口国别市场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外商投资企业仍是我国外贸出口主体等。对此,我国应打造良好的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环境、强化出口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观念、调整加工贸易战略和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和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出口;贸易结构;优化

随着我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技术的不断积累,2012年我国出口贸易额达到2.0498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进口贸易额为1.817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8667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在我国迅速成为贸易大国的同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变化。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两次历史性跨越的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但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和国际市场环境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风险也逐渐凸显。因此,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2007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自2007年4月4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至2008年9月21日美国高盛集团和摩根土丹利两家投资银行改为商业银行,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200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25632.5亿美元下降到22075.3亿美元,下降了13.88%,创2007-2011年最低纪录。其中,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1.43069万亿美元下降到1.20161万亿美元,下降了16%;进口总额从2008年的1.13256万亿美元下降到1.00592万亿美元,下降了11.18%,下降幅度小于出口总额。但占世界货物贸易额的比重始终处于上升通道当中,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7.71%上升到2011年的9.93%。其中,货物出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8.73%上升到2011年的10.4%;货物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6.71%上升到2011年的9.46%。另外,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82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出口的4.39%,居世界第4位;服务贸易进口额为2365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进口的6.11%,居世界第3位。

(一)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不明显

2011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更是接近1.8万亿美元。但从大类商品来看,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5%左右,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95%左右,整体变化不大。2007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5%和95%,2011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到5.3%,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94.7%(参见表-1和图-2)。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不明显。

(二)出口的初级产品以食品为主,工业制成品以化学制品为主

在初级产品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额在2007-2011年5年中持续增加,始终占初级产品出口的半壁江山,只有2008年低于50%,为42%;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出口额则稳居其次,始终保持在32.5%左右;接下来是非食用原料,所占比重为14%左右,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规模和比重;饮料及烟类和动、植物油脂及蜡等初级产品所占出口比重微乎其微且保持稳定。

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增长最快的是化学及有关产品,从2007年的5.2%上升到2011年的6.4%,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增加了1.2个百分点;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始终保持在50%,稳居第一,它也是我国对外出口当中最为活跃的部门,并成为我国外贸出口持续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受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以及国外需求减少的影响,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所占比重在这5年中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降幅不明显;杂项制品的出口额则保持,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变化;最后,未分类的其他商品所占比重不足1‰,可以忽略不计。

(三)出口国别市场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从对外国别市场分布来看,我国出口国别市场分布呈多元化发展态势。2007年,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英国、俄罗斯、中国台湾、意大利。2011年,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来自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取代了意大利成为我国第十大出口伙伴国。美国以3244.5亿美元稳居第一,地位无人可撼。2011年我国对十大伙伴国出口额都有所增加,增幅最大的是排名第十的澳大利亚,由2007年的179.9亿美元增至339.1亿美元,增长了近90%。另外,我国对外出口发展迅速,南美市场上的巴西和北美市场上的墨西哥增速双双超过100%。在2011年我同对巴西和墨西哥出口额分别为318.37亿美元和237.96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81%和104%,增速十分惊人。在非洲市场上,南非逐渐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贸易伙伴。2010年,我国对南非出口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到2011年底,出口额达到133.6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80%。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我国对西班牙出口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2008年我同对西班牙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此后再也没有超过200亿美元,尤其是2009年,出口额仅为140.6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了48.6%。但是,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仍然比较集中。2011年,美国和日本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7.1%、7.8%,这二大贸易伙伴所占出口比重近四分之一。总体上来看,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出口市场分布在逐渐改变,由集中化趋于多元化。

(四)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快

从贸易方式上来看,我国对外贸易方式继续改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的比重由2007年的50.61%下降至2011年的44.01%,下降了6.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45.3%下降至2011年的35.84%,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加工贸易的外部环境急剧恶化,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反言之,一般贸易的发展则好于加工贸易。2011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9246万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29.2%,占进出口总额的52.8%;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3052万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12.7%,增幅小于一般贸易。一般贸易出口额为9171亿美元,增长了27.3%;加工贸易出口额为8354亿美元,增长12.9%。一般贸易进口额为1.0075万亿美元,增长了31%;加一广贸易进口额4698亿美元,增长了12.5%。无论从出口还是进口来看,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加工贸易,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贸易主体集中化趋势有所下降

从贸易主体性质上来看,贸易主体集中化趋势有所下降。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57.74%下降至2011年的51.07%,下降了6.7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57%下降至2011年的52.43%,下降了4.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的下降意味着民营企业所占比重的提升,我国对外贸易主体逐渐趋散化,但外商投资企业依然保持着我国外贸进出口的第一主体地位。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1.86016万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1.07%,也就是说,余下的48.93%由国有、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分享。其中,出口额为9953.3亿美元,出口总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2.43%,同比增长15.40%。

二、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国际大循环、大经贸、科技兴贸、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其目的都是扩大出口。这些战略实施的结果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量迅速扩大,贸易顺差逐年递增,从1994年的5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549亿美元,2008年出现峰点,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981亿美元。2009年以来,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呈下降趋势,但也都在1500亿美元以上。对外贸易顺差过大,会导致国际收支失衡,伴随而来的是贸易摩擦和贸易制裁,这也是近年来我同成为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最多的国家之一的主要原因。同时,对外贸易顺差过大也会导致外汇储备急剧增加,这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2013年8月8日我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问价1美元对人民币6.1703元,创历史新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得国内众多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二)我国出口商品品类相对集中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跨越,纺织品服装出口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最大功臣;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第二次跨越,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服装成为主要出口产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贸易程度的逐步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逐年上升,2009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产品的比重双双创历史最高纪录,分别达到60%和31%,之后两年呈下降趋势(详见图-5)。如果单纯从数据上来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十分迅速。如果考虑出口企业性质,90%以上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都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来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关键性技术都是由国外提供的。根据《HS》制度,2011年我国出口排名前五的商品大类分别是第16、11、15、20、17类,所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65.51%、16.81%、12.06%、6.58%和5.75%。其中,第16大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和第17大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主要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011年我国出口排名前五的商品分别是自动数据处理、针织或钩编服装、电话机、非针织或钩编织物制服装、钢材,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14.44%、5.00%、3.64%、2.70%和5.39%(详见表-3)。其中,自动数据处理和电话机都属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通过上述具体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但深入来看,这些高新技术产品中大部分都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我国出口企业在核心技术掌握方面相对薄弱,缺乏必要的技术创新投入和自主品牌。工业制成品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只不过部分企业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但产品的附加值并没有增加。

(三)过分依赖加工贸易

1993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再加上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得加工贸易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发展迅速,接着而来的是加工贸易额迅速增加。虽然近年来加工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额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方式中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在“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加工贸易分工格局中,相对于高附加值、高利润的研发、售后等环节,我国出口企业仅获得少得可怜的加工费。

(四)外商投资企业仍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

1993年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迅猛增加,这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直接设厂生产有密切关系。我国对外出口大部分产品都与外商投资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主体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我国对外贸易主体集中化呈下降趋势,但外商投资企业仍然占据我国外贸主体的“头把交椅”。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依然保持在50%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更是在55%以上。例如,我国组装的苹果公司产品,按照贸易统计的定义,属于我国的技术输出,但我国工人享有的制造成本仅仅占到苹果手机售价179美元的3.6%。这意味着我国企业的出口转型主要是建立在外商投资的基础上,国内出口企业技术升级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出口市场集中度仍偏高

截至2013年7月底,与我国开展经济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28个,但主要贸易伙伴却集中于北美、西欧和东亚。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迅速,但对新兴市场当中的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的出口增长更快。虽然传统主要贸易伙伴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我国对外出口的主要市场。总体上来看,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我国对外出口市场分布在逐渐改变,由集中化趋于多元化。但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仍然比较集中,北美、西欧、东亚依然是我国出口的传统市场,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地区所占份额持续上升,这一形势短期内很难改变。

三、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对策

一国出口贸易结构从根本上说受制于该国的产业结构和国际环境因素。因此,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应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要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要顺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如何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以及我国出口企业能否抵挡国外日益残酷的竞争环境将决定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能否成功,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打造良好的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环境

出口贸易结构是国内产业结构的外部延伸,如果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不可能高级化。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渐大,这对我国现存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并抑制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的山口。反过来,如果我国出口企业借此汇率调整之契机,及时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国际收支平衡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起到巨大推动作用。200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现行出口商品退税率进行调整,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下调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10项出口商品由退税改为免税。由于此次调整采取“有保有压”的区别政策,无疑会增加部分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会给一些低利润行业的出口带来压力。但此次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会减少我国贸易顺差间隙,缓解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对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和外贸出口增长方式改变都会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要素成本上升是一个必然趋势,我国政府应积极理顺国内生产要素价格,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为出口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周内环境。

(二)强化出口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观念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国内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或企业如果没有自主品牌或核心竞争力,那么,这个国家或企业终将被时代所淘汰。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残酷,已由过去的单纯的质量价格竞争转变为全方位的品牌竞争。也可以这么说,谁能创出名牌,谁就能率先占领国内外市场,获得企业生存的法宝。但是,现阶段我国出口产品中大多数都是OEM或贴牌,出口企业只获取了低廉的加工费。而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企业仅靠赚取廉价的加工费已难以生存。因此,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要在未来严峻的国际竞争中获得生存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加科技投入。只有拥有坚实的科技基础和自主品牌,才能尽快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从而大大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也需要在一些核心领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核心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真正实现出口贸易结构提升。同时,我国企业应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引领企业不断提升价值链高度和技术环节,增加自主品牌产品的附加值。

(三)逐步调整我国加工贸易战略

首先,加快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物价水平的提高,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上涨迅速,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出现招工难、用工慌的现象,这使得原本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的加工贸易一下子失去了它的比较优势。借助于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加工贸易企业继续存在的可行之策。其次,大力发挥跨国公司对加工贸易升级的推进作用。在加工贸易迅速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的作用举足轻重。跨国公司不仅为我国企业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而且还提供了进入国际市场的营销渠道。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出口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变,显示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同参与产品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进而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最后,增加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和零部件的国内采购率和加工贸易增值率。与终端产品相比,中间投入品和零部件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高,增加中间品和零部件的国内采购有利于培育本国在中高端价值链环节的竞争力。

(四)实施出口商品和市场多元化战略

短期来看,我国出口商品过度集中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且出口市场也较集中。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外贸顺差急剧扩大、外汇储备迅猛增加,贸易争端和贸易纠纷日益增多。近年来,我国出口因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贸易制裁而中断的案件层出不穷,给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为实现外贸持续发展和外贸安全,我国应实施出口商品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一方面,要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产业,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出口权和新兴服务领域,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提高现有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服务贸易质量,保证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加大力度组织企业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充分发挥广交会、华交会等国内外贸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世界知名展会,积极开拓巴西、墨西哥、俄罗斯、印度、中东和南非等新兴市场,最终形成全方位的全球贸易空间布局。

(五)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

鉴于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如何发挥外商投资企业促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过程中,外商投资企业的作用举足轻重。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不仅为我国企业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而且还提供了进入国际市场的营销渠道。另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帮助我国企业融入新型国际分T当中,并逐步提升在产业链条中的高度。在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成为当前外贸主要任务的环境下,如何吸引外商投资企业把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含量的研发环节和营销环节转移到我国,引导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是今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应继续对有利于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外商投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税收优惠,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最终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出口部门。另外,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时,减少对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的优惠幅度,迫使外商投资企业进入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借以实现出口贸易结构升级。另外,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国际销售渠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外包。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扶持政策,建立出口企业产业联盟等也是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

作者:苗长青 张满林

我国出口加工贸易论文 篇2: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与贸易摩擦关系研究

【摘要】 近年来,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不断,有观点认为,我国大规模的加工贸易出口使得对华贸易摩擦日益频繁。但通过对涉华反倾销、反补贴的数量、国别分布和产业分布的特征进行总结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遭受的反倾销、反补贴份额与对外贸易份额不对称,加工贸易出口主要目标国(地区)和涉华贸易救济措施发起国(地区)之间严重不一致,我国加工贸易程度较高的产品并非是涉华贸易救济措施主要涉案产品。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可能是贸易摩擦的潜在诱因之一,但绝不是主要原因,不能以此作为批评我国合理发展加工贸易的理由。

【关键词】 加工贸易 反倾销 反补贴 贸易摩擦

1979年欧盟对我国糖精、钠盐的反倾销指控,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国际贸易摩擦。1995年到2012年6月30日,世界对华反倾销指控高达884起,占同期世界反倾销指控总数(4125起)的21.4%;对华反补贴调查57起,占同期世界反补贴调查总数的19.6%。面对这种严峻情况,有观点认为,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过快增长引发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早就存在的与有关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如与东盟国家存在大额贸易逆差,与欧美国家存在大额贸易顺差;二是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因此,为了探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与贸易摩擦的关系问题,本文将从我国贸易摩擦的特征着手,实证分析加工贸易出口与贸易摩擦的关系。

一、我国贸易摩擦的特征

1、我国遭受的反倾销份额与对外贸易份额不对称

我国贸易摩擦的显著特征是频繁遭到国外反倾销指控和调查。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世界各国对华反倾销调查总数为884起,占同期世界反倾销调查总数4125起的21.4%。世界各国对华反倾销措施总数为643起,占同期世界反倾销措施总数2649起的24.3%。而直到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时,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也只占世界贸易总量的9%。2011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的10.4%,货物贸易进口占世界货物贸易进口的9.46%,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4.38%,服务贸易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的5.98%。由此可见,我国遭受的反倾销份额与对外贸易份额不对称。

2、对华反倾销发起国分布集中

1995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印度是发起对华反倾销调查数最多的国家,高达150起,占印度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总数的22.6%,约占同期世界对华反倾销调查总数的20%。接下来是美国、欧盟、阿根廷、土耳其、澳大利亚、巴西、南非和墨西哥等,分别发起对华反倾销调查109起、109起、88起、60起、35起、35起、35起、32起。对华反倾销调查数占同期世界对华反倾销调查总数的比重超过5%的国家或地区有印度、美国、欧盟、阿根廷、土耳其,由以上国家或地区发起的对华反倾销调查占同期世界对华反倾销调查总数的53.7%。对华反倾销调查占该国反倾销调查总数的比率超过25%的国家有阿根廷、巴西、土耳其、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均为发展中国家。

3、我国遭受反倾销的产业(产品)分布集中

1995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机械和电器设备产业是遭遇对华反倾销调查最多的行业,分别为222起、175起、110起。纺织,树脂、塑料及制品、橡胶及制品,石料、陶瓷、玻璃及制品,杂项制品也是遭遇反倾销较多的行业。从比重来看,我国植物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鞋、帽、羽毛、花、伞,石料、陶瓷、玻璃及制品,机械和电子设备,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仪器、钟表、录音机等产品遭遇的反倾销调查数占各自同期世界反倾销调查总数的比重都在20%以上。甚至全世界只有我国的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类出口产品遭遇了反倾销调查,调查总数为5起。而2000年,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额只占世界化工产品贸易额的2.1%,2008年提高到4.7%。由此可见,我国一些产业(产品)遭受的反倾销比重与对外贸易份额不对称。

4、我国遭受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数量较少、分布集中

与对华反倾销相比,对华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数量较少,但国别分布和产业分布集中。1995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世界各国对我国出口产品一共发起了57起反补贴调查,占同期世界反补贴调查总数的19.6%,其中美国发起32起,加拿大13起,澳大利亚5起,欧盟4起,印度、墨西哥、南非各1起。从产业分布来看,对华反补贴调查主要集中在贱金属及制品行业,一共31起,机械和电子设备7起,纸、纸制品5起,化工产品5起,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3起,纺织品和木、软木、藤及制品各2起,树脂、塑料及制品、橡胶及制品,石料、陶瓷、玻璃及制品各1起。同一时期,世界各国对我国出口产品一共实施37起对华反补贴措施,占同期世界反补贴措施总数的21.8%,其中美国实施24起、加拿大11起、澳大利亚和欧盟各1起。从产业分布来看,对华反补贴措施也主要集中在贱金属及制品产业,一共21起,其中,机械和电子设备4起,化工产品3起,纸、纸制品和纺织品3起,木、软木制品2起,纺织品2起,树脂、塑料及制品,橡胶及制品,石料、陶瓷、玻璃及制品各1起。

自1987年第一起对华保障措施实施以来,截至2008年,国外共启动91起对华保障措施。其中,发展中国家启动62起(土耳其14起、印度11起、菲律宾7起、阿根廷5起、印尼4起),占同期世界对华保障措施的比重为68.1%。这62起涉华保障措施涉及11个行业,其中,涉及轻工产品的案件数最多,为24起,占比38.7%;其次是化工产品,为15起,占比24.2%;第3位的是建筑材料工业,为10起,占比16.1%。涉及上述3个行业的案件所占比重高达79.0%,可见,对华保障措施案件的行业集中度较高。从涉案产品来看,保障措施案件调查重点在中低附加值的产品上;在涉案的轻工产品中,鞋类产品、玩具以及食品是发展中国家调查的重点;但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涉华保障措施调查已开始涉及部分高附加值产品。

二、加工贸易出口与贸易摩擦关系的实证分析

1、从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别分布看

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国别(地区)分布比较集中,体现出新“三角贸易“的特点,从东亚国家(主要为日本、韩国、台湾)进口中间产品,加工后主要出口到欧美等国。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前五大伙伴国(地区)依次是美国、香港、欧盟、日本、韩国。2012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前五大伙伴国(地区)依次是美国、欧盟、香港、日本、韩国。1995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对华反倾销调查前五大发起国依次是印度、美国、欧盟、阿根廷、土耳其。但印度、阿根廷、土耳其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中所占比率很小。以2007年为例,我国加工贸易向印度出口额为66.99亿美元,仅占向美国出口额的4.6%,占向欧盟出口额的4.9%,但印度却是发起对华反倾销调查数最多的国家。另外,截至2010年年底,发展中国家(土耳其、印度、菲律宾、阿根廷、印尼等)是对华保障措施的主要发起国。

可见,我国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国(地区)和对华贸易救济措施发起国(地区)之间严重不一致。如果说是加工贸易出口导致了我国频遭贸易摩擦,那么从现象看,我国以发达国家和东盟为主的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地区和对华贸易救济措施发起国(地区)应该多有重叠才是,但实际情况是发展中国家(主要为印度、阿根廷、土耳其、巴西、南非、哥伦比亚、秘鲁、埃及、印尼等)才是对华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发起方。这说明我国频遭贸易摩擦并非由加工贸易出口造成,至少可以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并非是国外启动对华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原因。

2、从对华贸易救济措施涉案行业(产品)来看

1995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对华反倾销调查涉及最多的行业是贱金属及制品、化工、机械和电器行业,对华反补贴调查主要集中在贱金属及制品、纸品行业,对华保障措施主要集中在轻工、化工行业。但是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据Koopman,Wang,Wei(2008)测算,2002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占行业总出口比率最高的行业是电脑、通讯设备、文化和办公用品、电脑附件、造船业,比率都在90%以上,而金属制品的加工贸易出口比率为43.2%,人造化工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比率为58.3%,特殊化工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比率为46.9%,纸和纸制品的加工贸易出口比率为50.7%。

可见,我国加工贸易程度较高的行业(产品)并非是对华贸易救济措施主要涉案行业(产品)。如果说加工贸易出口使我国频遭贸易摩擦,那么遭到贸易救济调查的行业(产品)应该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程度较高的行业(产品),比如电脑及附件、通讯设备、文化和办公用品等,但事实又并非如此。国务院发展中心的一项调查也表明,我国的被反倾销产品绝大部分是由一般贸易出口引起的,针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反倾销案例占比不到全部对华反倾销案例的5%。加工贸易出口之所以不易被反倾销,基本原因在于加工贸易出口大多仍利用了外方原有的出口渠道,出口量和价格均由外方控制,不会出现一般贸易存在的乱打价格战的情形。

三、结论

无论是从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别分布来观察,还是从对华贸易救济措施涉案行业(产品)来分析加工贸易出口与贸易摩擦的关系,都不能得出我国频遭贸易摩擦是由加工贸易大规模出口造成的这一结论。相关国家(地区)出于自身经济、政治利益考虑与我国频发贸易摩擦,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是可能的潜在诱因之一,但绝不是根本原因,不能以此作为批评发展加工贸易的理由,更何况贸易摩擦的大部分对象是我国的一般贸易出口产品。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在一个非贸易自由化的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对外贸易肯定会对原有国际利益格局造成冲击,贸易摩擦避无可避。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也说明,加工贸易是我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来发展自己的一种有效方式。单纯地将贸易摩擦的原因归咎于加工贸易的发展是不合理的,这不仅不能避免贸易摩擦,还会阻碍自身发展,使自己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更被动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隆国强:对加工贸易的评价[J].经济研究参考,2003(1).

[2] 徐慧竹: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因素及调整对策[J].经济问题,2007(1).

[3] 曹宏成:产品内贸易:原理、效应及对中国的适用性分析[D].复旦大学,2008.

[4] 吴新辉:国际贸易摩擦及我国的对策研究[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9(9).

[5] 肖婧:微笑曲线与中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0(3).

[6] 龚震:反倾销困局——我国对外贸易为何摩擦频繁[N].中华工商时报,2004-09-28.

[7] 李昕:中美贸易摩擦[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

作者:童永霞

我国出口加工贸易论文 篇3:

中韩自贸协议对辽宁省出口加工贸易影响及对策

摘要:分析了辽宁省出口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以及受中韩自贸协议签署的影响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韩自贸协议;辽宁省;出口加工贸易

文献标识码:A

1辽宁省出口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辽宁省通过引入外资和先进技术,使得出口加工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省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并成为辽宁省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1998年辽宁省加工贸易出口额为42.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6.8%,2005年上半年加工贸易出口额54.73亿美元,同比增长40.4%。2014年,由于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也不断增长,外资企业都纷纷撤资,而外资企业又是辽宁省内加工贸易的主体,辽宁省的加工贸易产业经营惨淡,持续萎缩。

辽宁省出口加工贸易的伙伴比较集中,主要贸易伙伴是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美国多年来稳居辽宁省对外贸易主要市场国的前3位,德国、我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几个国家和地区紧随其后。辽宁省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如美国、韩国、德国等,在辽宁省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一直比较稳定,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

(1)加工贸易规模经营惨淡。金融危机之前,辽宁得益于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及沿海地理优势,出口加工贸易发展很快,出口加工贸易额不断增长。但其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加工贸易远低于广东、江苏等其他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由于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也不断增长,外资企业都纷纷撤资,而外资企业又是辽宁省内加工贸易的主体,辽宁省的加工贸易产业经营惨淡,持续萎缩。

(2)省内各市加工贸易发展不平衡。辽宁省各地市加工贸易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地区差异明显,加工贸易发展集中在几个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沈阳附近。除大连、沈阳外,其余城市加工贸易的出口规模较小,加工贸易的发展水平较低。

(3)外商投资企业仍是辽宁省出口加工贸易的主体。辽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贸易,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而且发展速度远快于国有企业。

2中韩自贸协议签署对辽宁省出口加工贸易的影响

2.1原材料价格进一步下降,加工产品更具出口竞争力

中国将逐渐把中韩电器电子领域以及钢铁领域的相关产品实现零关税。这一举措,使得我国出口加工企业在使用进口原材料方面,得到更大的优惠。从以往自贸区的经验来看,商品可以在自贸区内进行组装、加工、生产和展示。自贸区内加工的成本也将比区外运输、储存成本进一步压缩。加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降低,将会使辽宁省的出口加工产品比原先更具竞争力。

2.2国外资源大量流入,促进出口加工产业配置优化

辽宁省在吸引韩方企业投资方面有着良好的传统,中国也是韩国最大的FDI投资目的地。辽宁省当前的加工贸易主要依赖外资企业,中韩自贸协议的签署,金融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将使得国外的金融机构大量进驻,不断将国外资本引入大连出口加工产业。通过资本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促进辽宁省出口加工产业的配置优化。同时还将把国外优秀的技术、人才引入辽宁省,促进辽宁省出口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

2.3出口加工企业将加强自身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政府监管制度的革新,更加便利于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而且为了和新政府管理制度相互适应,出口加工企业自身也需要调整采购、管理、销售等多方面的计划,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辽宁省出口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

3.1充分利用离岸金融体系

离岸货币市场的形成是一国经济和金融高度市场化、全面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出口加工贸易企业来说出,如果在自贸区内注册,可以直接获得相对廉价的海外资金,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与此同时,自贸区内相对简便的备案程序也有利于区内企业可以更有效率地实现“走出去”。

还可以通过创立海外公司,搭建海外商务平台,通过控股、参股、收购等各种资本运作方式,提高资本流动效率。利用国外资源,以弥补我国资源不足,可以较多利用海外资本;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带动国内出口以及促进经贸结合。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改变出口加工贸易的赢利模式,提高出口加工贸易核心竞争优势,充分利用自贸区内部较低的金融准入的门

槛和优越的政策优势,使得离岸资金能够更加快速地

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

3.2充分利用跨境准入的便利性

根据上海自贸区的经验,中韩自贸试验区或将建立在保税区的基础上,但与保税区的“境内关内”模式相比,试验区将真正走向“境内关外”。包括保税区在内,我国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110余个。货物进保税区时,需要事先登記,并且是“暂不征税”,而不是豁免。自贸试验区将按照“一线彻底放开,二线高效管住”的要求,改革现货物“先申报、后入区”的海关监管模式,允许企业“先入区,再申报”。凡符合国际惯例的货物均畅通无阻,不存在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在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可以迅速通关、降低商检成本等。

3.3提高企业自身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

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多年,而今,以中韩自贸区为代表的改革开放新战略已经启动,这势必让中国获得新的增长红利、改革红利和全球化红利。目前在自贸区进口关税可能被取消,实行完全免税,这一措施将加快企业资金循环,资金成本、交易成本大幅降低,同时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

站在新的起点,诸多出口加工贸易企业面临从规模快速扩张到产业精耕细作的转变,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的转变,由传统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的管理转变,从单纯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向现代信息技术和材料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转变,管理升级成为诸多出口加工贸易企业的重要课题。

出口加工贸易企业,应当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培育企业自主研发团队,优化研发资源的配置,与供应商、高等院校等以及国外的研发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提升产学研、产销研一体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建安.中韩日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可行性及其经济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11,(1).

[2]陶涛.金融危机对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J].中国经济,2012,(3).

[3]许祥云.从韩国FTA政策变化看中韩FTA的前景[J].当代韩国,2009,(1).

[4]黄鹏,金佑炯.中韩两国自贸区战略对比及双边自贸区谈判展望[J].国际商务研究,2010,(5).

[5]孟令岩,郭浩淼.辽宁加工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区域经济,2010,(1).

作者:马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力资源会计确认论文下一篇:数学多媒体技术创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