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论文范文

2022-05-13

小编精心整理了《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福建省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工人和高级技术人才队伍,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人才队伍的摇篮,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文章以福建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为基础,提出加强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建议。

第一篇:职业发展论文范文

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发展之路

[摘 要] 近年来,我国人社部积极进行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在新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背景下,逐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职称制度改革也不断深化,促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得到不断发展、创新。在职业资格证书相关概念界定基础上,从个人和企业、国家的角度详细分析和阐述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并进一步提出完善职业资格证书法律体系、建立和统一职业资格证书资格框架、创新职业资格证书运行机制等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发展的思路。

[关 键 词] 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发展;创新

近年来,我国积极进行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在新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背景下,逐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职称制度改革也不断深化,促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得到不断发展、创新。职业资格证书的完善和发展需要外部环境保障,如制度规范、顺应各利益主体和制度组成要素调整需求以及在法规制度、市场经济框架下的劳动者本身、高校、企业、行业和政府的角色及行为调整等,以使职业证书得到规范、健康发展,起到激活市场活力、促进职业发展、提升人才技能水平的作用,增强劳动者和企业的获得感。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的概念

1.职业资格证书的概念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创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2.职业资格的概念

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反映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

(二)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指的是掌握较为高超的生产技能的群体,国家劳动保障资深专家陈宇认为高技能人才由三部分组成:(1)在工业化发展中形成的掌握了科技含量更高、技术形式更复杂的技术型技能人群;(2)被称之为知识性人群,指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进行技能工作的人;(3)复合型技能人才,掌握多种时代前沿技能的人群。

(三)专业技术职称

职称,在理论上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其专业技术水平、成就和能力的等级称号。

专业技术职称是指经国务院人事主管部门授权的部门、行业或中央企业、省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机构评审的系列专业技术职称。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范围领域基本涵盖国民经济生活的各行各业,如科研、教育、医学、工程、会计等。

二、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发展的作用

(一)对个人职业发展的作用

1.职业资格证书发挥就业通行证、提高就业能力作用

职业资格证书是理论知识积累和实践技能学习的动态过程,最终通过国家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验明和考核才能获取,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求职的敲门砖,发挥积极的就业通行证作用,可提升已从事工作的劳动者职业能力、职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发展。而彰显理论学识、工作能力和技术标准的职业资格证书所发挥的就业通行证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特别是发挥着“评价人才职业能力”的作用,成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双向选择、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

2.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岗位职责胜任的标志

资格证书是一种参加并能够胜任某种工作或活动所应具备的条件或身份的证明。各行业都有其从业资格的特有资格证书,如会计师资格证书、律师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贵金属首饰、钻石、宝玉石检验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例如,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获取教师资格证书,这是一个基本条件,也是一个法定凭证,是国家对符合教师资格条件的公民依法授予。

3.职业资格证书是增强劳动者职业竞争能力的手段

首先,从就业的角度考虑,现在很多较为专业性的职业从事期望较高的岗位都设置了较高的就业准入机制,需要具备专业的就业资格证书,获得符合要求的职业证书就相当于提升了自己的就业资格,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其次,从就业发展考虑,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企业人才需求的标准也不断提高,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就要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在企业中得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获取某一岗位或某一些岗位的资格证书,使自己变成受企业重用、受社会青睐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在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当前社会,获取多方面的就业资格证书可以拓展自己的就业面,使自己具备一定的转岗能力,以获取价值更高的岗位。

如“贵金属首饰、钻石、宝玉石检验员”国家职业资格共设五个等级,最高等级是“高级技师”,相当于“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其次是“技师”,相当于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再次是“高级”,相当于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紧接着是“中级”,相当于“国家职业资格四级”;最后是“初级”,相当于“国家职业资格五级”。而其中宝玉石、钻石检验员不设初级职业资格。每一个级别都有其特定的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要求。劳动者拥有“贵金属首饰、钻石、宝玉石检驗员”资格证书是其业务水平的象征和工作能力的证明,更是升职、从事相应职业(工种)工作和对外劳务合作、境外就业的有效证件。此外,具备此资格证书的优势和作用还表现在:拥有国家二级、一级职业证书,可优先落户大中型城市,部分城市可申请经济保障适用房(廉租房等)或高技能人才政府补贴等。

(二)对国家和企业的价值和作用

建立职业资格证书机制,有利于促进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企事业单位择优录用、市场自行调节劳动力资源流向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同时,加强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使政府能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求变化来调整劳动力和后备劳动力的结构,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劳动法规定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可以促进职业安全和保护工作;在标准化的职业资格证书管理机制下,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能力和地位,通过国家合理的政策引导,使劳动者注重学习和培训、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在全社会建立崇尚职业技能的社会新风尚,培养劳动者热爱职业劳动的敬业精神和主人翁意识。对企业来说,实行标准化的职业资格证书管理机制,通过培训、鉴定,提高全体职工的素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可以增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同时,也为技能人才培养开辟了广阔道路,克服教育培训工作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偏向,解决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等问题。

三、以职业资格证书促进职业发展的思路

(一)完善职业资格证书法律制度体系

推行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是职业资格证书健康发展的必然,其前提是进行相关法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当前我国职业资格证书的配套法规层次较低,虽然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中得到了深化调整,但与发达国家严谨的法律体系保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制度本身和相关利益主体仍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要促进职业证书机制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形成完整的层级结构,对其资格设置、资格框架、资格培训、职业标准等加以明确,使其具有明确的责、权、利约定。我国当前缺乏职业资格专项立法机制,可由国务院统一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规定》,同时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2000年)和《就业促进法》,制定《就业准入机制》,规范、更新、调整和监督就业准入职业范围,同时对各级政府和就业相关部门的责、权、利起到规范作用。

在“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方面,2018年1月由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NGTC(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个科研单位和企业代表共同参加的“贵金属首饰与宝石检测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修订启动会在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召开,探讨新时代下“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修订之路。从该职业发展现状、工种划分、职业名称、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关注点展开讨论,并进行“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的结构和内容、开发工作流程等方面的修订,形成了该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化标准体系。

为响应此项举措,2018年7月厦门海沧实验室玛瑙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与原先的金中维(厦门)珠宝玉石检测有限公司/金中维厦门珠宝玉石鉴定中心本着维众、中维、众维的第三方权威机构的精神,成立全国第一家银行式服务的鉴定中心,同时拥有沉香制品、红木授权收件鉴定资格,且目前进一步拥有了国家司法鉴定和珠宝玉石司法评估资质。2018年在厦门举办了国家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职业资格证书的海峡班九个学期培训考试都取得了圆满成功,受到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的高度赞扬和海峡班学生的高度认可和赞赏。2019年,自贸委片区管委会鼓励产业园区及青创基地运营企业、片区重点企业等,牵头举办对台人才交流活动;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在台设立分支机构、联络点,开展台青及台生实习生实训联络对接、就业创业工作;支持台青来厦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于厦门古玩城隆重举办国家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培训考试海峡班第五期职业资格证书统一发证仪式,同时举行第七期台湾香港“贵金属首饰与宝石检测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认证专班开班典礼活动。对珠宝玉石行业两岸文化艺术技术交流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建立和统一职业资格证书资格框架

职业资格证书资格框架的基础是清晰而明确的职业内涵边界,在西方发达国家,具有统一的资格框架是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践的基础,同时与劳动者的学历资格框架形成对应。在技术方面,要建立不同类的职业资格证书沟通桥梁,形成依托职业分类框架的、反映资格技术层次、代表资格技术技能的资格框架体系。

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18年为拓宽人才发展空间,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和地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出台《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意见》(试行),在坚持遵循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坚持科学评价机制和坚持以用为本的原则下,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职称评价,依据国家《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设定首次参加职业技能评价、参加晋级评价的标准,并提出在评价中要注重技能考核、轻化甚至某些符合标准的可免除理论知识考核。《意见》的提出与澳大利亚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教育资历证书相互衔接和融通的模式相近,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历与技能并行的、具有一定阶梯结构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在“贵金属首饰、钻石、宝玉石检验员”资格证书评价考核方面,作为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正式授权的中国轻工珠宝首饰行业技能培训基地、全球宝石鉴定研习中心(台湾)WGIC的大陆认证授权单位,金中维珠宝教育培训中心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心设有中国轻工工艺品雕刻师CIC、中国轻工珠宝设计师CIC、珠宝拍卖师、中国轻工珠宝评估师等专业技能培训项目。仅2018年一年,就为闽南珠宝玉石行业培养了200余名具有相關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包含CIC中国轻工珠宝玉石鉴定师、国家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职业资格证书、NFTC珠宝玉石鉴定师执照和CIC中国轻工珠宝玉石鉴定师等。2019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山东泰安学院等高等院校组织珠宝玉石鉴定师执照、国家宝玉石检测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评。2019年12月在江苏旅院工艺美术学院组织玉雕大师高研班、中国轻工珠宝玉石雕刻师资格认证培训为教育部实施“1﹢X”项目,为国家发扬工匠精神、建立诚信社会、实现质量强国目标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为提高珠宝玉石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增强其工作能力等做出积极贡献。

(三)创新职业资格证书运行机制

在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和执行、实施过程中,与其相关的各种功能、结构性因素会对其有效运行产生各种各样的作用,使其运行状况受到影响。职业资格证书的法律保障体系是职业资格证书有效运行的基础,而完善的运行机制如配套制度和实施措施是其健康有效发展的根本保证。如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综合管理制度、多元化认证制度、竞争性教育培训制度、严格的准入制度和规范的证书管理制度等。随着境内外人才交流的发展,境外人才职业资格证书运行体制也应列入当前的职业资格证书运行机制中。

福建省自2018年9月起,积极尝试职业资格证书与台湾地区认证和衔接机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汽车维修工、中式烹调师、美容师、西式烹调师、美发师等5个职业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技能资格试点工作。2019年10月在平潭举行“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福建省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技能资格先行先试活动”,在台湾和大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衔接方面,增加了铣床、车床和眼镜镜片制作等20多个台湾地区职业技能资格福建省人社部门直接采认体制,极大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

四、结语

总之,职业资格证书在促进职业发展方面,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从高校、各企事业单位、国家角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职业资格证书需适应社会需要进行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和运行,以顺应各利益主体和组成要素需求,調整劳动者、企业和行业及政府的行为,促进职业资格证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兴伟.规范证书管理 激发市场活力[J].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9).

[2]谭彩敏.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取向之思考:基于美国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比较[J].档案管理,2015(4):15-18.

[3]朱永亮,童华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中“减与加”的协调发展思考[J].中国培训,2019(6):49-50.

[4]邵名果,李传伟.1+X证书制度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性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6):68-72.

[5]袁良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创新发展路径[J].职业,2014(28):32-33.

编辑 冯永霞

作者:王玉峰

第二篇: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

[摘要] 福建省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工人和高级技术人才队伍,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人才队伍的摇篮,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文章以福建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为基础,提出加强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职业教育 建议

1 福建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取得长足的进步,经初步核算,201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0.61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167.54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6632.06亿元,增长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972元,比上年增长11.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1%[1]。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的66.37亿元增长了262倍[2],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拉动,与全国经济状况相似的问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为此在2011年11月15日召开的中共福建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孙春兰在报告中提出:切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三群”联动,继续打好“五大战役”,拓展战役的领域和内涵,壮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3]。从报告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以上诸多转变离不开各式各样的人才,特别需要一大批技术工人、高级技术人才队伍来支撑,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工人队伍的摇篮,在福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大有可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2 加强职业教育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2.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三化”并举、“三群”联动的重要举措

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和传统主业、加快推进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形成若干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打造东南沿海新兴钢铁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着力把物流、文化、旅游等培育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创新中的源头作用,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公共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这就必须实施“三化”并举、“三群”联动的发展战略,而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工人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例如打造钢铁和不锈钢生产基地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新型的高技能人才;要构建现代服务体系,需要具备高质量服务意识的实用型人才,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摇篮,在福建经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福建省劳动力结构不合理,不时出现“用工荒”,企业一方面找不到所需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社会就业压力大。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必须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应该看到福建省经济要腾飞,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高层次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应用性、操作性的实用型人才,而职业教育是完善人力资源结构、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解决产业用工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对职业教育来说,应该多渠道培养人才,为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2.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再就业和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来大量劳动者下岗、转岗、带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不断提高这些人员从业能力、竞争能力、生活能力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中开设的涉农专业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阳光工程”培训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保证。因此,推进就业与再就业,让更多的在岗工人掌握一门乃至数门劳动技能,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让更多的下岗职工通过培训重新获得再就业技能,职业教育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福建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建议

3.1 深化专业结构调整,对接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福建各类职业学校规模、质量、投入渠道、办学效益差别很大,存在专业重复建设现象,只有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调动政府、行业和学校的积极性,对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结构优化,采取合并、重组、共建、联办、划转等形式进行调整。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漳州市要打造海西重要的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基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就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按照“一校一特色”的要求,结合各校师资、设备、招生规模和市场需求情况,对各校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比如,漳州漳浦职业技术学校以石油化工类为主,南靖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电子技术类为主,平和职业技术学校以农业机械类为主,漳州灿坤职业技术学校以家用电器类为主。又如,福州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处于东部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区,意在利用沿海港口优势引导产业聚集,发展能源、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港口航运、生态养殖等产业,从福州“以港兴市”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深化福州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建议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突出调整,改造、完善职教育结构,参照国家所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职业技能标准重点结合福州市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以及科技进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由政府牵头,吸收各行业部门、产业界以及职教机构,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细致深入分析,合理审慎地调整、改造、加强现有专业,增加建设新专业,形成一套有利于适应福州地区产业发展布局的专业体系。

3.2 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办学新路子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注重学生就业的能力与对社会职业的适应。校企合作首先是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它适应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学生,为各类人群提供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如初次工作的人员、找工作的失业人员、为了一份新工作而接受培训或再培训的人员、提升技能的人员、为了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人员。其次,要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实施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能直接进入工作轨道。校企合作促进学生把学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到工作实践中,把工作实践中的东西反馈到学校课堂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再次,是“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它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员工。职业教育该由职业学校和企业一起完成,“双元制”强调的是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的一种教育。初、高中学生毕业后,应先到企业进行应聘,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或培训合同后,才能到职业学校学习,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职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使学校的招生计划、教育计划和企业的需要紧密联系。

3.3 创新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适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职业教育存在专业设置未能与市场有效对接,实训设备未能与市场完全匹配,专业老师未能与市场有机融合等弊端,为了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首先,建立“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将每个学年分为学习阶段和实践阶段,两种阶段交替进行。实践阶段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三个月后回学校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多次循环方式,使学生的技能更贴近市场,有利于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需要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建立校企一体化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学校可以利用空闲的地块与企业合作办厂,企业把设备、技术专家、资金和生产任务投放到学校,共建教学工厂。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工厂,使职业教育学校的实训设备更能与市场有效对接,在教学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是学生的专业老师,工厂是学生的实习车间,按照分段教学形式开展教学与实训。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校就能接受企业文化教育,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题,同时解决了企业的招工问题。

最后,建立“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目前,职业教育学校中存在着专业老师不能适应新专业的需要,导致新专业的老师严重缺乏,专业老师的技能无法做到及时更新,不能及时把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技术、新知识整合到课程中去。为了改变这个状况,采用把车间移到教室、教室移到车间的教学形式,请企业的技术员、车间管理主任、品质检验员与学校老师一起实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室与车间合一、老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实践与创收合一的“六个一”一体化模式,使专业老师在学校里就能实现“下基层、进企业、学技能”的目标,提升老师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企业技术人员走进学校,实现校企人员理论和实践能力共同提高。

3.4 加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服务国家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战略的必然要求。目前全国有高职院校1200多所,招生300万多人,中职学校14000多所,招生800多万人,高、中职教育每年招生1100多万人,在校生有3000多万人,我国已经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中职学校明确自己所培养的学生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工人。新型工业化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21世纪真正的新型工业是在信息工业基础发展起来的智能工业,一种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为基本要素的新型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这不仅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基层劳动者,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能比较系统地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是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伟大转型的支撑, 是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支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职教体系的高端,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能教育被赋予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的重任,能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添砖加瓦。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高等职业教育下连中等职业教育,上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性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引领作用。为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与高职教育进行有效衔接,具体应从培养目标、专业设备、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完成“十个衔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4 结语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了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作为保障,职业教育能为福建省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工人和高级技术人才,在实际工作中,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培养创新意识,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 2011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fujian. gov.cn/zwgk/tjxx/tjgb/201202/t20120224_452117.htm

[2] 福建省情简介[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5-06-15/ 16226951293. shtml

[3] 孙春兰在福建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local/2011-11/21/c_122312980.htm

[4] 刘启娴. 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模式与原则初探[J]. 职业技术教育, 2001(3): 9-13.

作者:王家团

第三篇:职业化是校长职业发展的理性选择

摘要:校长职业发展既受到教育本质属性的规定,也受到社会发展需求的影响。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专业化,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环境的复杂化都对校长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长的职业发展必须破除认识误区,沿着“稳步提高专业化、逐步走上职业化” 道路前进。

关键词:校长 职业发展 专业化 职业化

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对校长职业发展定位的探讨颇多,有的学者针对我国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提出了打造“职业化校长”的命题,也有的学者则认为对校长职业属性的定位涉及教育的基本制度而对“校长职业化”的观点说不。

研究校长职业发展,既要立足于教育的本质属性、基本制度乃至教育实践的现实状况,更应面向未来、理性地前瞻社会发展变化及所引发教育变革对校长职业发展的深刻影响。因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作为在学校组织中承担着领导、管理职能的校长,其领导、管理的科学性、专业性水平如何,必然地决定着学校在何种程度上实现其社会功能。

当我们研究校长职业的历史发展过程,考查当今学校教育管理实践,并由此面向未来探索、思考校长职业定位时,无论是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功能变化乃至办学质量提高、校长自身发展等诸多方面,我们都不难得出结论:未来的教育、未来的学校需要有以行使领导、管理职能为职业的专家型校长;专业化、职业化将成为未来校长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理性选择。

一、校长职业化是现代社会分工精细化、人才需求专业化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考察教育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校长角色的出现是随着教育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态,并进而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而出现的。由于古代社会发展水平的局限,学校的规模很小,教育功能单一,只是承担着传递日常生活经验的职能,校长管理学校的职能尚未从教育职能中分化出来,社会也无对专职以管理学校为主要任务校长的需求,校长管理学校的职能只由教师凭借个人经验代为行使。且在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居于中心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只是政治的工具,学校成为政府的附庸,校长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管理学校的职业特征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十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分工精细化、专业化日趋明显,新兴职业不断涌现,对劳动者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化进程中许多物质、技术因素,最终都要依靠人的素质发展与提升来实现,以教育质量的提高来支撑。当人们惊叹于现代科技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时,也理性地认识到:教育孕育着财富,人才已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组织发展的根本因素。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人的发展,才是社会的真正财富。

对人才的需求自然让人想到教育,想到学校这一人才母机,而对教育的反思则使人发现,执著于传统的传道授业的学术方式的现实教育,已不能只满足于通过教养人来间接作用于社会,学校教育必须改造自身,直接推动社会发展。于是,如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高校长、教师素质自然地摆到了人们的面前——毕竟“校长的领导对于学校的成功是关键性的”。人们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过程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对教育的期望,对教育的期望则又具体为对高素质、专业化校长的渴求;期望高素质、专业化的校长办出高水平的学校,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而当现实中传统的依靠校长个人经验管理的学校和依靠经验管理学校的校长将因不能承担社会赋予学校的职能,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沦为被动变革甚至淘汰的对象时,提高作为“圣园之魂”的校长素质,理所当然地成为事关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和国家振兴的头等大事,尤显迫切。于是,人们期盼着以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为基础,以专门从事学校教育与管理为职业的校长来引领学校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这种对专业化、职业化校长的期盼,实质上是社会分工专业化、精细化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它既对校长提出了专业化的发展要求,也指明了职业化的发展方向。

二、校长职业化是教育国际化、民主化、个性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如果说校长职业化是人才需求专业化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属教育外部社会分工专业化、精细化对教育的影响;那么,分析教育领域内部的现实需求,我们也同样会感到,伴随着教育国际化、民主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也迫切地需要专业化、职业化校长来引领学校的发展。

从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看,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和交通、通讯的发展已使国于国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国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人们需要跨越国与国的界限,共同面对并协力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在这种国际化的环境下,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成为隐身于全球化浪潮之外的“孤岛”,学校必然地成为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阵地和生力军。学校教育一方面面临着培养能够从全人类利益出发,具有全球观点的“国际化”人才的挑战;另一方面又担负着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带来的重整教育资源、充实教育内容和保留民族特色、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重任。如果校长没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以及宏观驾驭能力,是无法担此重任的。

再者,从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内部情况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教育国际化,必然对学校教育对象、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等产生深远影响,正如《学会生存》报告所指出,“教育正在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逐渐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学校的教师、教育对象可以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在教学的内容上,要增加促进学生国际理解的内容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必然更加开放、民主,如何在引入世界共享的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立志建设全球的责任、参与精神和能力的同时保持本民族传统价值观;如何在教育民主化、个性化发展的浪潮中,使学校在追求本民族乃至世界共享价值观的共性要求与保护、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之间寻求合适的平衡;学校的教学理念、方法措施如何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等等。如果校长没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探索精神和实践研究能力,实现学校教育的国际化、民主化、个性化目标是无法想象的。

三、校长职业化强调的是校长教育管理职能的专业化

社会在发展,对校长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居于中心的背景下,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控制权属于上级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处于外部控制条件之下,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的生产性功能日显突出,学校自主办学、自主管理、自主发展思想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得到倡导和落实,学校管理正逐步由政府管理为主的“外控管理模式”向自主管理为主的“校本管理模式”发展。校长在学校组织中的职能也逐步由学校基本秩序的维持者发展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引领学校发展,促进教师、学生成长的领导者、组织者;校长的工作内容也逐步由学校日常具体事务的微观管理发展为对学校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宏观引领;校长行使管理职能的知识能力基础也逐步由依赖上级指示、个人经验发展为依靠自身不断学习、深入研究,甚至借助专家顾问的指导。正是基于这些变化和对现实教育实践中校长队伍状况的反思,乃至对未来的教育发展对校长素质要求的前瞻性思考,人们敏锐地意识到,“校长非专业式地、得过且过地打发日子的时代该结束了”,传统的依赖个人经验、兼职管理学校的“经验型”校长,必将被专业的“研究型”、“专家型”校长取代。人们对“研究型”、“专家型”校长的期待,反映了人们希望和需要将教育实践中的学校管理职能专业地分化出来,使之成为校长专职行使的主要职能。通过校长对学校的正确领导并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合理的资源调配来提高学校管理的成效。使校长管理学校工作、引导学校发展、促进学生成长如同医生治病那样,非得具有精深和独特的专业知识、技术和特定资格方可从事的工作。

从当前学校管理实践看,学校教育管理理论和校长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尚未发展到能使校长从事的学校管理工作成为象医生治病那样的专业化程度,现行国家管理体制也尚未达到对校长的选拔任用与校长教育管理学校的专业化水平有必然联系的程度,但我们不能因此阻止人们对专业化“专家型”校长的渴求,而且这种渴求,必将在教育实践中不同程度地促进、引领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推动校长专业化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菲律宾教育家赫查也有一句名言,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拙劣的校长能办成好的学校,也没有见过好校长办出坏学校。我见过失败的学校转变为成功的学校,也见过杰出的学校迅速滑坡,这些成功和失败的事实都很容易追究到校长的能力和水平”。这些都深刻阐述了校长的领导对学校成功的关键性作用。在当前教育实践中,校长管理学校的权威正由传统、法定的“外依型”向领导者个体道德感召和专业引领的“内生型”的转变,实际上这也正标志着校长学校管理职能正向专业化转变。因此,在未来专业性成为衡量职业成熟性的重要标准,专业化成为社会职业发展重要趋势的背景下,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校长管理学校工作也将因其特有的专业性,成为和医生、律师、法官一样的专业性职业。

没有学校管理的专业化,就不会有校长的职业化。倡导校长职业化,实质上就是要强调校长的专业发展,注重校长的专业养成教育,提高校长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使未来的校长能够在宽阔的教育背景下,以丰厚的专业积淀为基础,立足学校教育发展实际,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瞻远瞩地规划学校的未来,组织学校管理、引领教师、学生的成长;使未来的校长们成为拥有共同价值追求、专业思维敏感,和共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群体。

四、校长职业化发展要破除认识误区

首先,大力提倡校长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以专业化引领校长专业发展,有利于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教育竞争,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但是也要清醒认识到,实现校长的专业化、职业化是动态的发展的历史过程,要避免急躁情绪,破除“现在就可以”的错误认识。以为只要认可校长职业,颁发职业(职级)证书就可以。实现校长职业化发展,不仅需要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一系列关于校长职责、资格、聘任、培训、考核与监督、职务晋升、薪酬等相关制度,需要全社会理解并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和价值追求,为校长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更需要明确校长职业的专业内涵,为校长职业化发展积淀丰厚的理论基础,以专业的教育管理素养,以现代育人理念和服务能力支撑专业发展,提高管理能力,凝练专业智慧,形成校长职业特有的专业理论、职业认同、职业道德和伦理。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校长职业化与校长培训的关系,破除“职业化培训产出职业化校长”的错误认识。校长的成长是建立在学校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的,离开学校管理的实践,校长的成长是不可能的,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校长的成长必然受到限制。虽然专业培训在校长的专业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系统的培训能够带来成材意识、发展思路、成功范例和对策方法,能够引领校长专业化发展,促进校长的专业化成长。但是“职业化培训”不可能批量产出职业化校长。

第三,要破除“职业化与坚持党的领导和教育事业发展理念矛盾”的错误认识。实现校长专业化、职业化和学校管理自主化,并不意味着教育政治功能的完全丧失。教育的职能在任何社会都是内涵于学校组织应承担社会义务<教育目标>中,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也不例外。因此,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教育特有的公益性质并不因校长专业化、学校管理自主化而有丝毫改变,而且保证正确方向,努力实现学校教育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就是校长治校的内在职业追求,必将会因为有专业化、职业化的校长引领而变得更加具体、更具特色。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C].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C].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王铁军.学校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铁军.教育现代化论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王善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有线通信论文范文下一篇:消费需求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