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教学管理论文

2022-05-08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医学生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医德滑坡是制约现阶段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弊病之一。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也是医德教育的重点对象。教育者应该从目前医德滑坡现象出发,分析医德教育的困境,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过程等环节创新以提升医德教育的效果。

医学生教学管理论文 篇1:

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探索

摘要:医患沟通能力是当代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我国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多注重医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本文在分析医患沟通教育的内涵、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主要举措。

关键词: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患者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患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也逐渐增强,医疗过程中碰到的纠纷越来越多,导致医患关系日益紧张。[1]医患沟通越来越成为医生诊断与治疗疾病过程中的重要工作环节。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不仅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医患沟通能力,可以减少临床实习和日后工作中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医患沟通教育的内涵

医患沟通是指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和患者及其家属围绕疾病的诊断、治疗等问题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医患沟通教育是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医学生树立起医患沟通理念,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二、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是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1989年3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发表了著名的《福冈宣言》,该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应该视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2]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公布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其中“沟通技能”是7项最低基本要求之一。2008年9月,我国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技能。[3]由此可见,当今国内外医学教育界都非常重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2.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近年来,医疗纠纷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调查显示,50.56%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够所引起的,而医疗技术水平低下造成的医疗纠纷仅占17.56%。[4]因此,加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医生了解患者的需求,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解答疑惑,同时也使患者理性认识医疗活动,这样就可以加深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多注重医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使得医学生缺乏沟通技能,医学生引起的医疗纠纷从无到有,逐年递增。因此,对医学生加强医患沟通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是防范日后执业生涯中医疗纠纷发生的需要。

3.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有利于临床实习顺利进行。医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是离开学校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时间。临床实习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为医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医师奠定基础。[5]因此,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医学生刚开始临床实习时,由于体格检查及治疗手法还不娴熟,患者不愿意接受他们的问诊查体,更不愿意接受他们的实践操作,这将大大减少医学生的学习机会,影响了临床实习质量。如果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关心、帮助他们,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将有利于得到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4.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需要。通过采集病史可以获得病人的医疗信息,这对疾病的诊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病史的采集过程就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过程。医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才能获得正确、全面、可靠的病史。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医生同样依赖于有效的沟通,才能了解病人对药物及手术治疗的反应,有助于医生改进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将在日后的医疗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因此,医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医院实习期间就应该加强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努力学习各种医患沟通技巧,为日后提高医疗质量打下基础。

三、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主要举措

1.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欧美国家的医学院校很重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通过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播医患沟通的知识与技能。[7]例如,美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了《医患沟通的艺术》、《与病人沟通》等课程。英国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了《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医患沟通》、《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等课程。而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仅少数试点高校开设了《医患沟通学》等课程,且存在课程性质大多数为选修课、课时数相对偏少等问题。[8]尚未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的医学院校,只是在《临床技能》、《临床导论》、《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中才涉及与医患沟通有关的内容,讲授内容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医学生进入医院以后与患者沟通的需要。因此,我国医学院校应该借鉴欧美国家成熟的教学经验,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并列为必修课程,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2.实习前教育。医学生在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习之前,对医院的情况缺乏了解。因此,教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实习前教育,内容包括医疗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医疗技术操作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医患沟通技巧、医疗纠纷的防范和处理等等,使医学生认识到目前严峻的医疗形式,增强医患沟通意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3.在临床实习中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每天与患者接触,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多去病房,与患者交谈,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当学生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多请教临床教师,使老师了解学生的医患沟通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起与患者沟通的信心,增强其沟通能力。此外,医学生在实习时应当仔细观察临床教师如何与患者沟通,学习老师的沟通技巧。医学生应当掌握的常见沟通技巧包括:(1)良好的仪表和仪态。医生良好的仪表和仪态可以给患者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有利于后续的医患沟通顺利进行。如果医生衣冠不整、手忙脚乱,则会给患者留下邋遢的印象,失去患者的信任。(2)耐心倾听。医生应当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不要随便打断,这既是对患者的尊重,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有助于正确诊断。(3)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知情同意权。因此,医生在适当的时候要向患者介绍各种检查的目的、必要性和局限性、疾病的诊断、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及选择的依据、治疗后的效果和并发症、疾病的预后和医疗费用等,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同意。(4)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在医患沟通时,医生应当使用礼貌的语言,尊重患者的人格,不要伤害患者的自尊心。在告诉病人坏消息时,要运用保护性言辞,防止交流信息对患者心理产生不良刺激。此外,医生在沟通时,应当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便患者容易理解,尽量少用患者不易听懂的医学专业术语。(5)正确使用肢体语言。研究发现,影响面对面沟通效果的三大因素中,肢体语言占55%,语气、语调占38%,语言仅占7%。[9]因此,在语言沟通时要配有肢体语言。例如,医生在门诊与患者交流时,面带微笑,同时给予患者亲切的目光和关爱的身体触摸,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关怀,增强了患者对医生的信赖,有利于沟通顺利进行。(6)避免冲突。有些患者在患病期间心情不好,脾气比较暴躁,作为医生要理解病人的痛苦,学会宽容,避免冲突。

4.提高临床教师的素质。临床教学实践证明,临床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指导医学生实习时,临床教师的敬业精神、与患者积极沟通的行为会自然而然地传输给学生,这对学生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建立起良好的医患沟通模式具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临床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建立:(1)建立临床教师资格审核制度,聘请教学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医患关系融洽的临床医师担任教师。(2)通过举办“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专题讲座,对现有临床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临床带教水平。(3)严格的教学评估。根据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副院长、科教科和教学督导组专家定期检查临床教师的教学质量,发现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另外,科教科定时召开医学生座谈会,由医学生对老师的带教进行评价,并将评教结果反馈给带教老师,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对存在问题的教师提出整改意见。

5.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考核。为了让医学生认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在医学生的出科考试中,除了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外,还要考核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国外许多医学院校主要采取真实临床场景考试法。[10]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学生被告知需要完成的任务,例如获得病人对某项治疗的知情同意、告诉病人坏消息等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后,教师根据专门制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技能进行评估。其他的考核方式还有理论考试、问卷调查、学生自我评估等。

总之,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敏,赵玮,李淼晶.医学生医患纠纷防患意识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4):1117-1118.

[2]宫丽娅,韦运杰.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初探[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1):94-96.

[3]彭丽,冉素娟.医学生医患沟通课程教学设计现状与反思[J].重庆医学,2011,40(25):2594-2595.

[4]朱英,陈日兰,蒙珊.针灸科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探讨[C].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论文集[A],2010:134-136.

[5]赖亚宁,姚巡,卿平,等.新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下临床实习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8-11.

[6]钟遂平,沈玉洁.加强医患沟通教育,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2):1913-1914.

[7]刘明远,杨光远,赵锦程,等.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3):89-90.

[8]杨丹静,凌云,谢春,等.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训的意义及其实现途径[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33(5):96-97.

[9]赵云生.加强医患沟通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4220.

[10]王琦,黄赤兵,王洁,等.注重临床医学教育中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重庆医学,2009,38(21):2758-2760.

第一作者简介:韦思明(1971-),男,博士后,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医学教育及研究工作。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

作者:韦思明,戴玉英,蒋建平,朱宁,朱佩琼

医学生教学管理论文 篇2:

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困境与创新

摘 要 医德滑坡是制约现阶段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弊病之一。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也是医德教育的重点对象。教育者应该从目前医德滑坡现象出发,分析医德教育的困境,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过程等环节创新以提升医德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 医德教育 困境 创新

1 目前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困境分析

1.1 教育主体的困境

医学院校是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市场化的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导向和功利化的社会职业定位使很多医学院校在进行医学生培养时往往目标错位、失位与缺位,缺乏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正确培养方法和途径。医学院校的管理者往往重视医学基本技能培养,而忽视医德素质教育。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一,直接反映在医德教育随意性强,缺乏制度化安排;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而忽略医德教育学科。制度是医德教育的保证,要强化医德教育的效果就必须进行相关方面的制度建设,以制度的规律性和稳定性来克服教育决策的随意性,同时以医德制度的常态化来保证医德教育的有效性。由于缺乏制度性保证,教育决策者会因为对医德的认识不足,随意进行医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比如直接涉及到医德教育的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等课程,在课程性质的界定、开课时间的安排上都相当随便,很多的时候甚至为了保证专业课程而压缩医德课程的教育时间。另外医德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也无法适应新时期对医德教育的需要,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德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以“两课”教育为主,辅之以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等少数课程。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些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目前医德教育课程设置的混乱使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务工作者缺乏人文知识与人文关怀精神,甚至医务工作者异化为单纯的维护机体健康的技能载体。因此在制度缺失的环境中无法培养出希波克拉底所说的具备“哲学家”品质的医务工作者。

教师是医学生良好医德养成的引导者,也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医德教育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人文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医学临床经验。①然而从目前的医学院校从事医德教育的师资来看,大部分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要么是具有思想教育学和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背景但缺乏必要医疗知识与医疗经验;要么是从事临床工作,具备临床经验但是缺乏必要人文知识背景。教师在医德教育过程中由于其学科背景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么片面强调伦理道德规范的传授,而不能将其结合医疗实践过程进行生动阐述;要么仅仅突出临床案例的教学,而不能将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无法将相关的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有机的糅合到医德教育中。“医德教育的特点是教育分化、教学分离与综合并存,呈现立体多维的医德教育结构体系”,②因此教师的学科背景在医德教育过程中明显不符合医德教育的特点,制约了医德教育的正常进行与发展。临床教师是医学生高尚医德形成的导向者和示范者,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临床教师往往只教授医疗知识与技能,而淡漠了医德的言传身授,而“经济人”的自我趋利性使得很多临床教师没有能为学生确立良好的医德模范,当然也无助于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形成。

1.2 教育客体的困境

在医学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医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医德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提高医学生医德意识、培养其医德情感、锻炼其意志、树立医德信念,从而促进医德行为养成的过程。因此,作为一个有思想、有主观意志的个体,在医德教育中,医学生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客体,而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这一主体性是与医学生作为个体发展的人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分不开的。医学生作为青年大学生,其在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道德弹性不如儿童与少年时期。道德观可塑性的减弱,使得医德教育的教育过程很难与医学生的主体性相适应。根据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的观点,受教育者作为主体性的个体,在接受学校的道德教育后,道德原则与规范内化于个体形成道德人格的过程,实际上是受教育者根据自身需要自觉主动地判断、选择、理解、整合并最终接受道德教育信息的心理过程。医学生对于很多社会现象具有自我的判断能力,能够以一种独立的眼光和批判精神审视外在环境的变化,他们比较注重自我完善和个性发展,对权威与说教不再轻易附和。③对于教育主体所进行的教育行为以及通过教育行为所传递的外在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医学生会根据自我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消化、吸收与内化。而这一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会根据教育客体在社会、经济等外在环境的变化时的道德观变化而得到不断的调整。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医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医德就必须抵御公共事业的市场化趋向以及市场的功利化趋向,而对于尚不具备完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医学生,其良好医德形成必然面临较大的风险与压力。

1.3 教育过程的困境

医德教育过程是连接医德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桥梁,它由医德教育内容、医德教育方式、医德教育手段等组成。首先,现有的医德教育内容是以传统的医德教育体系为基础的,传统医德教育是随着祖国医学和医德的发展,“经过中国古典传统医德教育、中国新民主主义传统医德教育和现阶段传统医德教育并吸收西方医德教育长处而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医德教育体系。”④这一医德体系虽然在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它却并未解决在临床医德建设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如其与现代医学模式要求还存在距离,与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等,医德教育者还是以治疗病患疾病过程中的伦理为主要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仅强调精湛的医术与高尚的医德相结合,却并未拓展到生命以及预防、卫生管理层次等等。其次,传统的医德教育方式在一定历史阶段对医学生的医德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大学生认知方式的迅速变化,这一情况也发生了改变,学校德育很难真正地打动学生的心灵,不少学生普遍存在着主观道德上的知行脱节,言行不一。⑤医德教育方式并未随教育对象的道德形成特点做相应的设计,就无法使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生的教育过程始终,而这也是造成知行分离的主要原因。

2 对医学生医德教育创新的思考

2.1 教育主体创新

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其在医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要求其能够在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过程中,自觉重视医德教育,有针对性的将医德教育渗透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过程。针对医德教育制度化不足的情况,教育管理者应该进行相关制度建设,如设立医学生医德档案、设立教育效果评估体系、设立医德教育激励机制等等。在完成必要的制度建设以后,应该将医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根据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科学的论证,建立以医技教育与医德教育双中心,“两课”教育与医德教育双模块的医学教育模式。医德教育必须贯穿于整个医学技能培养的过程之中,从新生入学到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都必须强调医学生在具备医疗技能等“硬素质”的同时,具备高尚医德这一“软素质”,因此必须加强医德教育在整个医学生教育计划中的比重。另外“两课”课程重点在于强化医学生世界观与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构建了医学生医德的基座,在此基础上包含有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医学美学、医学语言艺术等内容的医德教育模块,将着重于培养医学生毕业后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职业道德修养。⑥因而双模块将思想道德教育与特定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了有机的耦合,以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作为医德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应该在医德教育遭遇困境时,以创新精神来推动医德教育的发展。具体而言,具备人文社科知识的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学习一些医疗卫生知识,并且应该参与到临床教学的观摩活动中,以使其教学成更加生动。而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在进行医德教育时,在传授医疗技能,结合医疗质量和误诊病历进行医德教育之外,也应当补充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一定的理论深度来加强医德教育的权威性。另外由于医德教育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医德教育的阶段性使理论课教师与临床课教师都有责任在医学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的加强医德教育。教师素质的提高能够帮助医学生完成自我医德的体系建构,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又往往不仅反映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上,同时也反映在教师的言传身教过程中。

2.2 教育客体创新

为改善医德教育的效果,有必要从教育客体方面进行创新,而创新点主要就在于教育客体主体性的正确发挥。医德的形成有一定的自身规律性,其主要的道德形成轨迹应该包括有道德发展判断、道德情感培养与道德行为养成等部分。美国当代著名道德教育理论家科尔伯格强调道德是通过个体与其所在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这一说法使得教育者能够明确医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可以借助其主体性,通过自我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提高。由于教育客体拥有医德形成过程中的主体性,因此教育者可以鼓励医学生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与自我选择。通过医学生的理智和思维参与过程帮助其自身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自我道德水准。道德情感培养是医学生形成良好医德的重要途径,而情感培养可以在教育客体的主动性发挥过程中完成。社会道德传统有助于情操的发展,医学生在吸收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可以对道德传统的某个方面进行增益与改造。医学生作为医德教育的客体,其参与自我医德的建构过程也是其实践医学人文精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医学生必然会经历种种亲社会行为,这些亲社会行为会培养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其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学会换位思考,以依情体验,培养与提升医德水平。美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活动是人的认知、行为和环境三者交互作用的过程。在医学生医德学习活动中,三者的交互作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医学生的医德养成必然经历一个社会化过程,这种社会化一方面表现为医德形成的来源包括有社会形成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观念,另外一方面表现为医学实践过程中的行为体现医德意识与医德观念。⑦通过医德的社会化,教育客体可以通过主体性来整合社会道德体系与职业道德实践,从而使个人医德得以成熟与延续。

2.3 教育过程创新

现代医学模式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德教育不能够仅仅着眼于规范医务工作者在医疗服务行为中的“消极”遵循医德规范,更为重要的是医务工作者应该在服务过程中积极的参与到服务对象生理与心理健康的恢复过程中,并以此良好医德构建和谐的社会健康状况。这就意味着在进行医学生培养时,医德教育的内容应该从原来的“德艺双馨”基础上扩展到强调“健体”、“治心”相结合、“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适应时代的变化,能够反映卫生事业大环境的发展,它要求教育者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除了强调传统医德教育以外,更应该加入生命伦理学、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学、医院管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在教育方式上,教育者应该将医德教育与医学生的道德形成过程做有机结合,在低年级医学生中主要是以医学生道德发展判断和医学生道德情感培养为主来设计教育方式,如使用仪式教育、校园文化等等方式,在临床阶段的高年级医学生道德教育中以医学生道德行为养成为主,如使用案例讨论、榜样教育等等方式来完成知行的重新统一。在医学生成长过程中时时、处处强调医德的重要性是完成医德培养的必要条件。在教育手段上,教育者应该避免单纯的课堂理论说教,在进行必要的理论传授同时也应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加强医学生对医德知识的接受意愿。比如可以借助于课堂的多媒体传递信息的多层次、时效性和生动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借助于网络平台,拓展医德教育的第二课堂,以易为医学生接受的方法使其在信息时代接受网络所带来的医德教育信息,从而成功构建个人良好医德风范。

作者:滕黎 柯雄

医学生教学管理论文 篇3:

在校医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 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意外事件的发生,使医学生可能暴露于潜在的危险因子,容易导致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所以增强生物安全意识对于降低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医学生对生物安全的认识、生物安全规章制度的熟悉程度及实验过程中对意外事件的处理情况作了初步的调查研究,对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作了分析,提出了提高生物安全意识的措施与办法,为提升医学院校医学生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医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关键词】 医学生生物安全安全防护调查分析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针对川北医学院东西两校区2013、2012、2011三个年级的不同系别,随机选择5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的《关于我校医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问卷》作为调查工具。问卷共设计28个封闭式问题,包括2个基本情况调查,8个多选,17个单选、以及1道开放性问答。500名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并回收467份,其中有效问卷409份,回收率达93.4%,符合统计学标准。统计用SPSS 17?0软件整理分析,进行描述性统计。

2调查内容与数据分析

2.1 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对生物安全规章制度的了解情况

由表一分析可知:在被调查的医学生中,大三学生对生物安全规章制度的熟悉度较高,大二学生次之,大一学生相对较少,但总体看清楚生物安全规章制度的学生较少(仅32.8%)。可见,医学生对生物安全规章制度的熟悉情况并不乐观。

2.2医学生对生物安全制度的熟悉程度

表二调查数据显示,近一半的医学生在实验中不太具有有菌观念,无菌操作意识,超过一半的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跟人嬉戏打闹过,27.6%的医学生做完实验后从未按实验室规定方法清洗手。这说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够完成实验室基本操作的学生不多,更有甚者还会故意扰乱实验秩序。

在对生物安全制度的熟悉程度调查中,有大部分人(83.5%)在穿长袖白大褂时会尽量让自己的皮肤和衣服不暴露在白大褂之外。对于实验楼急救箱内所含的物品,一半以上的同学不能完全了解里面所配置的药品,甚至有23.0%的同学不知道实验楼急救箱里面的物品。可见医学生并不是完全不熟悉生物安全制度,但对其认知与运用还有待加强。

2.3医学生实验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处理情况

如图一所示,大部分(70.30%)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过意外事故。在微生物样品不小心弄到手上时, 仅36.0%的医学生会根据不同样品的不同处理方法进行处理;而在不小心被接种棒或采血针头刺伤的意外情况下,也仅有一半左右的医学生会正确处理伤口。这说明能正确应对实验过程中意外事故的医学生并不多。在菌种管被打翻的情况下,近80.0%的医学生不明确如何处理桌面;当遭遇离心机内离心管破裂,只有24.1%的医学生会正确操作处理。可见,医学生实验意外事件频发,不仅使实验室及其设备受到污染和损坏,同时造成对实验室环境的破坏及对他人的伤害。

2.4 本校医学生生物安全的意识

如表三数据显示,大部分医学生认为(大于60.0%)实验中出现意外的原因是做实验不细心, 这说明医学生在思想上不具备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来自实验室的各种阳性标本往往认识不足或存在侥幸心理,忽视了其的生物危害性。[2]

对于减少实验安全事故的操作,大部分医学生都选择以认真听课、认真实验为基础的操作。而在“你认为微生物实验室所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医学生都认为实验室安全设施不齐全,还有33.8%的医学生认为实验室不干净,消毒灭菌不够细致。可见,大部分医学生认为微生物安全不仅要靠自己认识,也要通过加强实验设施安全性等外在条件来完成。在对我校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进行调查时,仅5.5%的医学生认为非常有生物安全意识,由此可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医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生物安全意识方面的不足。在加强生物安全意识的方式的不定向选择题中,大部分医学生(大于60%)选择学习实验室实验操作章程和加强操作规范性这两种方式,说明医学生对自己加强生物安全意识的方式比较明确,希望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出发着手加强自己的生物安全意识。同时,在征求医学生对学校开一门“生物实验与安全”课程的相关意见中,超过半数的医学生表示支持,觉得课程十分必要。

3 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医学生在生物安全意识方面存在着许多盲点。46.3%医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认识仅限于浅层的了解,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等级分类及生物安全覆盖范畴的认识极不理想,仅少部分医学生较清楚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医学生进行微生物实验应该是建立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但数据表明,接近半数的学生在实验课上经历过实验室伤害事件,大部分医学生更不清楚如何处理实验事故,熟知急救箱药品与具备正确处理事故能力的医学生仅是少数。这种高事故率和低处理能力的鲜明对比,造成了未来工作中的潜在的安全隐患。这个事实再次说明对医学生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及加强医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4 提高医学生生物安全意识的措施与办法

4.1医学生自身方面

医学生作为生物实验室操作中的特殊群体,处于由课题理论向实践操作的过渡阶段和进行生物安全意识培养的最佳时期。医学生必须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必要性,熟悉实验室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培养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

4.2 医学院校实验室教学管理方面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风险处处存在。系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学和培训是帮助师生树立生物安全意识,规范实验操作,增强应急能力最为有效的方式。[3]在对学生生物安全知识教育中,应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着重讲解生物安全规章制度、意外事件的处理措施等方面知识。通过学习,让医学生在校期间充分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

生物实验室是高校实验室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操作涉及微生物乃至病原微生物,因此在对高校生物实验室的管理方面应有严格的要求。人员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4],切实做到人员管理严谨有序。良好的工作环境仪器正常运行是避免实验室生物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因此对实验环境和设施的管理也应切实到位。

4.3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方面

我校生物安全实验室是按照二级标准严格建设,但却存在着教学过程中未合理利用现有设备造成资源搁置浪费等问题。因此在现有实验室设备基础上合理利用资源也是一条提高生物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学校资金允许情况下,提升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级,不仅利于在校医学生更好掌握专业知识技术,更有利于对他们安全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洁,朱昌平,马文哲,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2(1);195-197

[2]李婉宜,李华,邝玉,杨鲁川,彭雪梅. 病原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思考[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01:155-157.

[3]孙艳. 谈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J].江苏现代计量,2011(3) : 36-37

[4]赵赤鸿.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对策浅探 [J].疾病监测,2009,24(6):468-470

作者介绍:陈唐田( 1994-),女,四川广安人,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系2012级本科,主要从事医学检验工作方向

作者:陈唐田 李婉怡 刘雪莲 张正超 王永建 王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外图书馆研究论文下一篇:原创幼儿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