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考

2023-05-11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考

改革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思考

摘 要: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任务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可能性,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和模糊性,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必要性,从语文学科角度讲,对话又是提升其学科品味、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但由于教师理解偏差,致使小学语文的对话教学进入了很多的误区。改革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建议加大培训力度,提倡反思性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学生;对话教学

一、对话教学的涵义

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对话教学就是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从其定义可以看出,对话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它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作用

小学语文的多重功能以及它的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这样的地位不会因为科技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人类的进步、世纪的更迭而被动摇。语文如此之重要,作为基础之基础的小学语文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语文是母语教育,积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它本身就是一种过程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是需要人们在运用实践,理解欣赏,交流对话中不断完善发展的。语文学科自身的独特性为对话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和基础。也决定了对话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任务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可能性,而对话本身又促进了这些教学任务更出色的完成。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和综合学习。这些教学任务的要求和培养都为对话的可能提供了重要保障。一切对话无论是可言说的还是不可言说的,话语的或文字的。最终都需要一种符号系统作为意义表达的承载体,否则一切都将成为镜花水月。当然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一切可以用绘画,公式,音乐或舞蹈等非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但这些形式只能在某个有着“共同语言”的领域内才有事实上的意义。否则超出这个群体。就可能会成为毫无意义的静态存在。一种表达方式要有意义,应是被他人所能理解的。对于中国人而言. 共同的语言即汉语言文字。

其次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和模糊性,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必要性。语文学科不像其它数理学科那样表达精确,分类明晰,逻辑性强,而是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例如语文中一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褒义和贬义的巨大差别:又如许多词语、表达方式要在不同的课文中多次出现,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下体味,在自己的写作和生活中不断地体验才能真正被理解应用。语文学科本身是一种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高度主体化的文学作品中。蕴涵了作者的个性气质、独特情愫和特有的人生价值观. 并赋予了词语个人独特的意涵和韵味。这就需要作为读者的师生去理解,体悟,与文本和作者进行思想的对话,才能获得个人文化和思想的积累。语文学科的这些特性,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保障。而真正的对话教学也发展提升了语文教学,增添了语文学科自身的无限魅力。

再次,从语文学科角度讲,对话又是提升其学科品味、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语文不仅是交变流情感思想的工具,也照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生存方式。语义教学应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与生活对话、与自己己的心灵对话。从而“透过生命的各种表现形式去把握其中展现的生命的意义”(狄尔泰语),完成对人心灵的塑造。这样既强调了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强调了语文生活的教教意义,让学生在对话中实践了“语言不是已完成了的产物而是正在进行的活动”这一科学断言,使语文教学和对话在互惠关系中成为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误区

1. 对话主体单一。

教师以自己的问题统治着教学的全过程,形式上师生在一问一答,进行着对话,但实质上仍是教师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步一步地“主动”地沿着教师设定的思路走向教师期盼的结论。教师的话语霸权、行为控制、知识垄断,使学生在课堂上害怕提问,不敢对话,也不会对话。这样的对话是被教师强势牵引着的模式化的表演罢了。

2. 对话内容脱离文本。

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时候几个简单的问题以后,就容易走题,如果任其继续,都不一定会随意的拉到那里,对话教学成了拉家常。这时候就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不应完全否定学生的观点,硬性的规定学生必须向着自己设想的方向思维,但一定要制止学生的过分思维,适时的引导对话方向,不能任学生天马行空。

3. 培训缺失。

现阶段对话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进行理论探索大多是高校、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而广大一线的教师对于对话教学研究热情不高,大多数的一线教师整日埋头于繁杂的工作中,忙碌于应付每天的教学以及日常的各种检查评比等,根本没有时间或者说精力去进行理论研究。同时,市、区进修学校几乎没有针对一线教师对话教学的培训和讲座;市、区语文教研员也没有收集整理出一些对话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成功案例或问题案例,与一线教师分享;更没有那种实用性强的、编印成集的对话课堂教学设计样板供教师们参考学习。

四、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改革建议

1. 加大培训力度。

教研培训部门、学校领导等应加强对对话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针对一线教师在对话教学实践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进行专门培训和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力量及时整理出对话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成功案例或问题案例供一线教师参考学习。

2. 提倡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是思索自己教学的失误,并加以改正的教学方式。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改进型教学,强调在失误上寻求进步,强调教师的不断的学习能力。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对教学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教学反思+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浅谈反思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对自己教育过程理性认识之后的提升。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反思,就没有求知探索。导语设计是否起到了引领课堂的的作用要进行反思,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否在课改理念的前提下进行的要反思,师生互动,是否体现了教育公平性要反思,多媒体的运用是否恰到好处要反思。

教学反思已经成为精彩课堂的重要环节,然而,很多教师的教学反思只是简单、机械的几句话了事,大有应付公事之嫌,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起不到多大的作用。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对自己教育过程理性认识之后的提升,它需要坚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并且反思者要有明确的目的,平和的心境,诚恳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严谨与认真反思的角度很多,下面就教学反思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导语设计是否起到了引领课堂的的作用要进行反思

一堂课开始了,导语成了进入教学的引子,分量不重,但是不可缺少。精彩的导语可以恰如其分地营造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由被动变为主动。那么在一堂课结束后,导语就是我们首先要反思的内容。有时候老师过分地注重了语言的精美和华丽,却忽视了导语必需的简洁、明快;有时过分简洁,却又让学生无法把握老师的教学意图,疑惑不解;我们的导语是否完成了完成了肩负布置教学任务的使命? 是否真正的起到了引导的作用?需要老师在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很合理的构思,以便确定最恰当的导语。

教师一味强调课堂导入,课堂中使用了大量时间来导入,往往淡化了探究新知的课堂主体。如我在上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时,用三国故事来引入,结果学生讲了一个又一个三国故事,化了大半节课时间,虽然强行结束了学生的三国故事,但学生的心还在桃园结义,不仅课的主题没完成,而且教学效果很差。 而我在《劫难中的抗争》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天,两个强盗出入了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有一个胜利者把一个个口袋都塞得满满的,至于那另外一个,也如法炮制,装满了好几口箱子。然后,他们双双手拉手荣归欧洲,你们知道这两个强盗是谁吗?这两个强盗究竟在中国干了些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接着,板书课题《劫难中的抗争》,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否在课改理念的前提下进行的要反思

目前流行的公开课,动辄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好像不讨论,不合作就不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了,就没有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了,就陈旧老套了。其实过多的讨论,会让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一味地合作,会让少数学生养成懒惰的陋习,并不是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学生的合作来完成的。如果学生可以单独完成的学习任务,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强自立的好习惯。只有在教学难点,教学关键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面前,让他们讨论;在一个人无法单独完成需要多个同学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合作,共同寻找答案,协作完成。学生才会有讨论的激情,才会体味到合作的乐趣。因此合作学习一定要在水到渠成的条件下进行,而不要为了追求形式盲目的开展。

互动式体验是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去领悟学习的内容。所以,这种体验的教学形式多为在学生有一定的准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主要形式开展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教师要引导恰当的讨论主题,主题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引导学生提出。所以,课堂上教师不能误解学生的主体性,随便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无准备思考、无秩序讨论,自己则站在讲台不参与、不引导,最后随便总结完事,体现不出师生的互动与合作,这样的课堂只是表面繁荣。

三、师生互动,是否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要反思

在很多课堂里,老师都喜欢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展开师生双边活动。频频地提问,踊跃的回答,课堂确实很活跃。但是老师是否注意到,每次被叫起来答问的总是那么几个同学,他们观点新颖,答题准确。让老师和同学都很满意,但是更多的同学却没有答题的机会,特别是距离讲台比较远的后排,他们几乎成了被老师遗忘的角落。没有人关心他们的思想,没有人注意他们的沉默,老师已经沉浸在由几个优生营造起来的无比活跃的课堂氛围里去了,而沉默学生在课堂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毫不关心。这样的互动只是少数人参与的互动,是不公平的互动,没有面向全体,没有让所有的学生体验到互动的乐趣,是不完美的。因此在设计互动环节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到教育的公平性。

如果,教师把提问权交给学生,如采用开放性问题、学生质疑发问策略,利用文本信息,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设计成开放性的问题,并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回答。使原先教学过程中的单向交往变成双向交往或多向交往,课堂便会充满生成的活力。

四、多媒体的运用是否恰到好处要反思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具有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美观,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兼备,操作简便等特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和应用。它可以解决教学中的许多难题,可以有效地创设情景,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但是,有些老师走入了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整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老师讲解的很少,学生思考的也少,教学目标被淡化,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却失去了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件的精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时间去钻研教材,深入学生,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多媒体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代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它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只有在需要的时候用到它,才可以达到让它为我们教学服务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多研究,把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其在教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没有反思的教学是永远得不到提高的,简单的,机械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会让我们原本应该生机盎然的教育变得枯燥无味,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反思,就没有求知探索。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进行小学新课程的教育改革?这是老师都感兴趣、值得讨论的话题。身为教师,我没有停止过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没有停止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更没有停止过对小学教学实践的观察与反思。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改革 作业设计 创新发展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二、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平常、实在的课堂

我们大多数教师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备课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就是演戏一样。但是,大量的准备使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这样的课就谈不上是一堂好课。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有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做到,哪怕是校长来了,局长来了,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这样的课——平实的课,即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我们上的每一节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十全十美的课做秀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也没什么,因为它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所以一堂课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真实的课,要是没有实际的价值,就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四、创设成功、高效的课堂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一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优秀生、中等生、差生。二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成功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要求我们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唤醒他们的灵感,唤醒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唤醒他们的创新潜能。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优秀学生,当我们把爱洒向学生时,特别是好学生时,不要忘了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更需要关注的对象“弱者”,应该说教师的关注不仅是关注孩子的现在,更是关注孩子的明天,孩子的未来。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心田里种植了关注的种子,这颗种子才会生根、发芽,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高低,设计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的学生才会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一堂课下来,无论是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都要有所收益,这样的一堂课才算一堂成功的课。

总之,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给学生。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教无定法,各有各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在教改的路上越走越宽,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摘要】小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在重视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学生学习的动力不是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监督,而是来自他自身的兴趣,这是学生主观的表现。一个人的学习习惯关乎到他一生的成就。没有一个人因为不好的学习习惯而成为一个杰出的人,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阅读能力

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

新课改实施多年,在不断深化的新课改过程中,小学语文在重视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很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各个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发挥着作用和影响。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不善于反思的老师不会成为一名好老师。如何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是每一名小学老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树立大语文观

小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在这里除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外,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等两个特点,交流和表达是工具性的体现;积淀和文化的传承是人文性地体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两方面的体现。树立大语文观,给学生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视角。让学生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尤其是语文,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场生活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把教学的眼光放长远,具有大教育观和大语文观。不能仅限于学生的小学阶段的学习,要想到更长远的学习和应用,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该超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生学习的动力不是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监督,而是来自他自身的兴趣,这是学生主观的表现。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持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动性。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教学,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学生只有学好语文的字词句,才可能学好其他科目。所有的知识都由具体的文本来阐述,学生学习知识需要阅读文本,而文本的阅读能力就取决于语文的学习。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学习的时候,他们是满怀兴趣的,但是在经过几年的学习生活后,他们的学习缺乏兴趣了,是什么原因呢?不仅仅是因为知识的难度,更主要的是老师没有把学生引领到门内。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兴趣的学习,学习效率自然不高。教师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开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乃至各个学科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

一个人的学习习惯关乎到他一生的成就。没有一个人因为不好的学习习惯而成为一个杰出的人,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的书写习惯、读书习惯、作文观察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等,都应该认真打好基础,这些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一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在读书的时候圈圈点点,做好标注,这些阅读理解的前提和基础。另外一点是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是语文工具性的表现,而写作能力既是技巧的体现也是观察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关键。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关键是如何撷取、如何提炼,将生活中的真善美体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经常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经常举办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读书有益,不管是文化积淀还是文学积累,都依靠阅读来实现。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重视学生阅读量的保证,是做好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

四、发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儿童文学由于其本身的诸多阅读特点,在文学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位置,在社会道德价值上,儿童文学传达的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在基础教育中,考虑到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审美趣味等特点,儿童文学应该成为文学教育的主要载体。由于文学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美育、智育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它应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发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心。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在于促使儿童健康成长,通过阅读儿童文学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启发着儿童的思想和品德,感染和影响他们的情感和情操。儿童受环境的影响大于受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儿童文学已不足以适应儿童的心里发展需要,只有不断提高儿童文学水平和全社会人的基本素质,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儿童哲学、童年史、民俗学都是儿童文学理论的重要资源。由于儿童本身拥有的知识有限,对自然地理也相对认识很少。通过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加深对自然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自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舞他们对大自然的浓厚的认知和兴趣。作为儿童本位的文学,所有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会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

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一名语文老师永远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怎样做,每一名老师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如何在良好的基础上提高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首先教师要树立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深化素质教育,树立大语文观,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范雪娇. 浅谈合作学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 2011(09) [2] 王璐.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刍议[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8) [3] 陈香磊. 现代教育技术给小学语文教学插上翅膀[J]. 科技资讯. 2010(13)

第四篇:改革小学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为了适应小学教师从业素质要求的广泛背景,高等医学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多维知识结构。

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组织保障。教育改革,观念先行。为做好迎接教育部2007年教学评估工作,须主动改进教学管理思路,把全面配合和推进教学改革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观念

l、办学观的更新

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决策者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事关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大局,具有前瞻性和方向性。它主要包括办学方向、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结构、办学特色、服务面向等。它是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当前,学校要转变过去传统单一的质量观,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克服盲目攀比心理,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层次、类型,找准在人才市场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除了要继续办好中医学、中药学、针推学、护理学等传统专业之外,积极探索与中医中药相关的新型专业和社会需求的专业。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主线是全日制普通高考招生的学生,在确保主线的基础上,拓展对外留学生教育与成人教育,这两类教育是一项重要补充。

2、人才观的更新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按国家计划要求来实施。专业按工种设置,毕业生被分配到对口的专业岗位上工作,只需要发挥单一的专业功能,很少有职业的变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适应性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主体的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加快,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实的基础、较强的适应性。以创新性人才为依托的知识经济,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面对大量信息做出迅速反应并创造性应用的能力,具有适应变化、适应环境、寻找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条件的能力,还要有敢于追求真理、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习:人类的内在宝库》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再是发展的手段,教育的本身就是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接受教育不仅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能终生学习。一言以概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教学观的更新

传统的教学观以传授知识为教育目的,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没有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以填鸭式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忽视了学生学习思维方法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对现有知识的鉴别、批评能力的培养。教学管理上,“从一而终”,强调整齐划一,缺乏弹性;注重过程管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得到重视,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观,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压抑了创新人才的成长。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持之以衡地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教学目的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把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在教学方法上,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自学、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内容上,要从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给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组织上,建立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的新机制。近10年来,学校不遗余力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反复提倡课程体系改变;削减课堂面授与调整教学时数,试行PBL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早临床多临床,提供与患者直接沟通的条件;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树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

l、教学管理思想的变革

当前社会正逐渐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这是一种本质性的社会变革,对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改革与人才培养有关的各教学环节,构建一个适宜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新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改革中,需要突破旧的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式、驾轻就熟的教学流程、甚至一些干百年来约定俗成的教学法则。所以,从广义上说,教学改革包含了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必然触动教学管理思想的变化,各类内容的教学改革需要以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作为保障。所以开展教学改革就必须改革教学管理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转化为教学管理的思想,形成新的教学质量观、新的人才质量观、新的管理职能观,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优良的学习环境。“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通过改革最终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对培养新型人才发挥保障作用的、丰富多彩的教学管理机制。当然,教学改革会促进教学管理的配套改革,另一方面,教学管理改革不能滞后而应该超前于教学改革的进程,只有这样,教学管理才可以发挥对整体教学改革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2、教学管理环境的改善

今天大学校园已融人社会大系统之中,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社会文明与校园文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校园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培养,形成健全人格,把体现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入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须进行持续不断地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打破原来的教学格局,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大到整个教学体系,具体到各个教学环节、每门课程的设置都可能发生变化,这些必然同已经长期与旧的教学体系运转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机制发生冲突。特别是有的教学改革是探索性和尝试性的,可能与常规的思路相去甚远,也很可能会出现失败,对此,教学管理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是鼓励还是限制,是创造条件还是放任自流,结果会截然不同。因为整体教学改革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具体的教学改革探索又是极其脆弱的,非常需要一个宽松、适宜的改革环境,包括政策、气氛、机制等环境,其中教学管理环境尤其重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各种政策措施要顺乎当前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要从宏观上引导改革方向,也要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改革创造软硬件条件。

3、教学管理成果的落实

教学改革的成果最终会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到人才培养上,而由于高等教育教学具有系统性的特点,教学改革成果必须通过教学管理工作加以综合和集成并辅以相关的配套措施才能形成科学实用的成果。回顾学校近20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历程,确实出台了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改革举措,通过实践,取得了成效。与此同时,也进一步明确认识,要巩固与扩大改革的硕果,须注重教学管理的平台建设。所以,开展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就应具备组织管理教学改革的新职能,应发挥对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作用,也应是教学改革成果的集大成者。教学管理中应有专门的措施以统一改革思路、推动改革进展、固化改革成果、制定配套措施、推行改革成果。

4、教学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教学改革无疑给每个教学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课题。首先,与教学改革相伴的是一次教育观的革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背后蕴涵了丰富的教育理念,每个教学管理工作者都必须深刻研究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研究教育发展的背景、教育功能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正确解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其次,教学改革将逐渐改变原来的教学格局,教学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为此,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了解教学改革的实质、内容和过程,研究适应新的教学体系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者素质的提高是发挥教学管理对教学改革保障作用的基本前提。因此,保持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政治方向正确,工作方法恰当,有奉献精神,作风扎实,思虑周全,善于总结,勇于改革,能着力将教学管理与教育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必不可少的。

第五篇: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

一、提前作文的可能性

低段作文提前起步,是当前很多小学改革作文教学的重要举措。低段小朋友能写作文吗?或者说,提前作文的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性如何?回答上述问题,先要从口语和书面语的异同谈起。传统的语言学论著认为,书面语是口语的记录符号,是口语的一种记录形式,先有语言(口语),后有文字。最近的研究表明,口语和书面语历史起源是同步的,但功能不一样,口语起源于呼喊,文字发轫于涂鸦,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在岩洞、陶瓷、泥土上所刻画的象形符号,可能是世界各国文字的最初形态。口语是听觉符号,主要负责日常交际;书面语是视觉符号,主要表达心中的意象。从文字起源的角度看,口语和书面语虽有联系,但却是两种功能和性质不同的符号系统,是可以分开学习的。

这种既同步又分离的关系在个体语言发展的特例中也能找到依据。例如,幼儿在学说话的时候,就可以同时认识汉字、符号和图形。有时候幼儿不会说某个单词,却能指认汉字和图形。又如,过去农村的村书记和村长大多是文盲,大字不识一斗,说起话来却滔滔不绝,逻辑严密,很能服人;相反,聋哑人从小不会说话,却能学习文字,用手势语和书面语与他人交流,也能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需要。

在中小学就读的学生都是健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书面语充斥的现代文明社会,口语和书面语发展完全分离的现象很少见到了。笔者有个假定,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具备学习所有语言文字的潜能,孩子口语超前、书面语滞后的状况是生活和教育等后天因素造成的。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

在儿童已有口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语文,促进儿童口语和书面语同步协调发展。儿童进入小学后,应该以学习书面语为主,同时提高口语交际的品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儿童学习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和自我交流。不明白这一点,就会人为加大口语和书面语发展的差距,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提前作文不仅可能,也很有必要。实验表明提前作文满足了儿童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当然,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们必须明白,限于一二年级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和识字量,低段作文只能是涂鸦式的作文。提前作文以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和习作兴趣为主要目的,标准不能过高,要求不能太死板,更不能搞“作文先导”,削弱识字和阅读教学。否则,就会徒劳地增加孩子的负担,扑灭孩子的习作兴趣,效果适得其反。低段作文仍然以“把话写完整”作为基本要求,但训练的时候,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写作,写几句或一段有意义的话,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多少就写多少,让孩子觉得作文是很有意思的,是用来表达自己某种想法和情感的。这时候孩子写出来的作文总体面貌也许是:多数语句不通,前后不连贯,标点符号乱用,错别字连篇。但孩子是在非常放松、自由的心态下写作,作文中总有一句或几句话是完整的,这样既完成了作文的知识能力目标,又渗透完成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否比单纯地重复写“一句四素俱全的话”要有意义呢?

二、作文教学难在何处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成果颇丰,教学流派纷呈,但“作

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们。人们分析了很多原因,但很少有人从语言学习本身的角度思考过这一问题。笔者经常思考,为什么孩子天生就不怕说话,单单就怕作文呢?为什么三岁的小孩能基本上学会语言交际,而很多学生直到小学毕业也不会写一段连贯通顺的话呢?只要比较分析一下口语和书面语学习条件上的差异,就能发现作文学习的确比口语习得要难得多。

学习机制上的差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之所以能学会语言,是因为天生就有语言习得机制。只要给予适当的学习环境,足够的语言刺激,儿童就能自然而然学会某种口语。而且年龄越小,语言习得机制越强大,随着年龄的增加,语言习得机制慢慢地退化,到了青春后期,这种机制几乎完全消失。0~3岁是语言习得机制最强大的时期,儿童学习口语可以不费一点力气,所以,我们把口语的学习过程称为“习得”。当儿童进入小学正式开始书面语言学习时,语言习得机制已经开始衰退,学生必须借助知识、规则、方法等理性工具来学习书面语言。尽管也有实验(如大量读写、双轨运行)表明,只要给予儿童充分的读和写的时间和机会,儿童也能自动提高读写能力,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儿童可以在没有成人指导和督促的情况下自动学会书面语。学生必须付出努力,才能学会使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学习动机上的差异儿童学习口语是与儿童的社会阅历和智能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儿童的口语交际和他们生活活动、心理成熟的直接需要紧密相连,孩子的说话内容就是他们的生活内容,孩子的说话能力就他们心智发

育的集中表现,内部学习动机十分强烈。学习书面语主要满足儿童学习间接知识和今后参与社会的长远需要,与儿童现实生活的关联较少。小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心理发展水平,能理解和运用书面语言,但充分发展的口语能力足以应付这一时期的社会交际需要,因此,缺少学习书面语的内部动机。可见,书面语的学习总体上是强制性的,如果没有外部动机的支撑,孩子不可能持续主动地去读和写。实际上,多数人可以一辈子不写文章,但不能一天不说话。

学习途径上的差异口语习得完全是生活化的,儿童通过与周围人群和环境的接触,在非常自然的条件下学习口语,时时刻刻处于语言学习状态中。书面语言的学习地点主要是学校和课堂,学习方式是人为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大多掺杂了成人的生活经验,与儿童自身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脱节,生活中应用书面语的机会不多。

语言要求上的差异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开始学说话,说得不好是正常现象,成人有意识地用照顾性的语言同孩子交流,孩子只要开口说话,怎么说都是对的,都是值得大加表扬的,从来没有人很有意识地去校正孩子的发音和语法上的错误。而书面语学习一开始就是高要求、高规范的。从写一句完整的话,到写一段总起分述的话,再到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我们往往要在语言形式和内容选择上给孩子提出许多要求。老师认为,孩子文章写得好是正常的,写不好是不正常的,对孩子作文中的错误和不足非常“过敏”。

练习密度和频率上的差异儿童整日生活在口语环境之中,每天接受和输出大量的口语信息,学习密度和频率非常高。据研究,幼儿在开口叫“妈

妈”之前,至少已经听了4000多次“妈妈”这个词的发音。而学习书面语主要限于几节语文课,作文课每周才2节,某种要求的作文,其练习的机会也就这么一两次,密度和频率都非常低。

学习结果反馈上的差异口语习得的反馈是即时性的。孩子叫一声“爸爸”,爸爸马上表扬。孩子说“妈妈我要苹果”,妈妈立刻给苹果。孩子每次说话总能得到回应,且多半是积极的奖赏和强化。书面语的学习是在大班级授课的条件下进行的,大多数学生根本得不到老师的及时反馈,反馈的形式也非常单一。现行的作文教学模式通常是一节作文指导课布置任务,然后让孩子回去写作文,下一节作文讲评课作反馈,不仅反馈形式单一(以评语为主),反馈周期长,而且多数是以批评和指正为主的负面强化。

总之,与口语习得相比,作文的学习条件实在是非常“恶劣”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发挥小学生残留的先天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着重改进作文学习的外部环境,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培养用作文与别人交流的兴趣和习惯。例如,创设充分的自主读写时空,通过增加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满足孩子作文的成就感,尊重和利用孩子的生活经验,淡化语言规范重视自主表达,增加写话和作文的密度,改变反馈形式,缩短反馈周期,发挥网络交流的优势,等等。众多的作文改革实验,都从上面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作了有意义的探索。如果把这些改革的成功经验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就有可能使小学作文教学出现大的突破。

三、倡导任务驱动作文

什么是任务驱动作文?先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一位从事初中生

心理辅导研究的专家告诉我的。她研究过心理日记对矫正心理问题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日记对解决心理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但令人意外的是,凡是坚持记心理日记的学生,作文成绩提高很快,语文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而事先心理辅导老师只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理困惑如实记载下来,并没有对日记的语言、格式、体裁、字数等提过任何要求。第二个例子是笔者的亲身经历。某日,一位语文老师对我说,有一次班级组织春游,她要求学生春游回来后写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作文。一个作文不好的学生想请假不去,原因是不想写作文。她向笔者请教,今年又要春游了,要不要孩子写作文。我立刻回答说,当然要写,但不一定在春游后写,春游前就可以写很多作文。譬如让学生推荐春游的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地点确定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春游的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旅游点简要写下来;可以制定春游的安全和卫生守则,让班会讨论通过;可以设计几项在草地上做的游戏,以书面报告形式征求同学意见;也可以写一个表演节目单等等。春游后的作文也不一定非要描写景色,可以写春游时某人的表现,春游中发生的高兴的、有趣的、尴尬的、伤心的事情,出一期有关春游的黑板报,为春游所拍的照片配上说明等等。这位老师接我的建议,设计了春游前的作文教学方案,试验效果很好。

在这两个例子中,学生都不认为自己是在写作文,而是在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任务。前一个例子中的任务是解决个人心理问题,后一个例子是作一次有意义的集体郊游。这与传统以语言目标为主要取向的作文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取向的作文教学,把语言形式要求放在第一位(如写一处景色,要求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字数不少于300字),不太考虑学生

写的是否真人、真事、真情,作文对学生有什么作用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下一篇:小学语文第二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