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10古诗三首范文

10古诗三首

《蜂》教学设计

上传: 吴妍莉

更新时间:2012-5-30 21:29:26

《 蜂 》教学设计

江西省赣州市文清路小学 吴妍莉

一、教学目标:

1、能有语气地朗读古诗《蜂》,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2、能朗读或背诵推荐的古诗《鸟》。

3、学习搜集古诗的方法。

4、通过了解祖国的经典诗文,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产生吟诵古诗文的愿望,产生对祖国诗文的自豪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古诗诵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吟诵古诗文的愿望。

三、教学用具:

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当春风用神奇的彩笔,描绘出一幅山清水秀、繁花似锦的壮丽画卷的时候,在一簇簇姹紫嫣红、馥郁芬芳的百花丛中,飞舞着一群群金色的小蜜蜂。它们忽上忽下,来回穿梭,嘤嘤作歌。它们是非常勤劳的。

不是吗?当东方露出万道霞光,蜜蜂便开始了一天的紧张劳动,刚离开桃林,又飞到梨园;刚告别粉红的紫云英,又飞向金黄的油菜花;刚采完含笑的牡丹,又飞往初绽的玫瑰,哪里有群花争艳,哪里有蜜蜂歌舞,哪里必定是一片花海。为了博采万朵鲜花,她们飞越山山水水,遨游花的海洋。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辛勤劳动啊!

然而要把这采来的花粉酿成珍贵的蜂蜜,还需要进行一番呕心沥血的独特加工,“万花酿甜蜜,蜜成花不见,”这是何等卓越伟大的创造啊!

1、谈话导入。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2、简介作者

(二)、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1、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看来咱们同学读得都不错!现在看大屏幕,这些是这首诗中几个字的意思

不论(lùn):无论

山尖(jiān):山峰 无限(xiàn)风光:这里指鲜花盛开的地方。 尽(jìn):全都

占(zhàn):占领 2)、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3)、学生小组试讲,逐句理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思考,蜜蜂在那儿采蜜?

②想象前两句诗中蜜蜂到处辛勤采蜜的情景,体会蜜蜂的辛苦。

提示: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③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提示:“采得百花”已显示了蜜蜂的“辛苦”,“成蜜”二字虽具“甜”意。但末二句的反问“为谁辛苦”?“为谁甜”?,言下之意非常明显,蜜蜂把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

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朗读体会。

⑤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⑥ 赞美蜜蜂。

老师为同学们搭建一个才艺展示台,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可以送它一句格言,为它唱一首歌,或者创作一首诗歌。

(三)、巩固练习。

1、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小小的蜜蜂太了不起了,老师和许多同学一样,最喜欢的一句是: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师范读

我们还是把这句话积累下来吧!(画上双横线)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谁能有语气地完整的读读这首诗?

3、你能按提示背下这首诗吗?

出示: 蜂

唐 罗隐 不论 ,无限 。 采得 ,为谁 ?

4、老师把这首诗藏起来了,你还能把它背下来吗?老师可要奖励最棒的你了!(背下来的同学每人奖励一个漂亮的图案。)

(四)、师小结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集体品读)

(五)升华感悟

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同学们学了这两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这首小诗与宋代李纲的《耕牛》有异曲同工之妙,李诗曰: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愿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

蜜蜂与耕牛都是劳动人民喜爱的生灵,都是诗人墨客笔下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的典范。罗隐的《蜂》虽不及李纲的《耕牛》写得那么大气磅礴,人家李纲毕竟是当朝宰相,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多一些,所以颇有一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慨,罗隐的《蜂》自然写得是小巧玲珑,至多是羽扇纶巾,风度翩翩的站在小山岗上,望着漫山遍野辛苦匆忙的小生灵,想起自己的平生事,不禁黯然神伤,随口吟出心腹事罢了。但是结尾这句“为谁辛苦为谁甜?”毕竟是巧妙的切中了蜜蜂辛劳一生,却不知为谁作嫁的主题,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因而成为历久不衰、流传至今的佳句。

(七)老师也找到了一首关于动物的古诗,我们一起来欣赏

出示: 鸟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道 :说 微(wēi):卑微 一般(bān):一样 君:你 莫(mò):不要 巢(cháo):窝

1、读一读

2、试着背一背

(八)搜集有关于动物的古诗

(九)总结

人们对于蜜蜂的赞美,尤其充满哲理的情趣。在思想史、艺术史上,许许多多人都歌颂过蜜蜂。这不仅仅因为蜜蜂能够酿蜜,而且也由于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它能够博采,又能够提炼,终于,黄澄澄、香喷喷的蜜糖给酿造出来了。它的酿造可以说是一种卓越的创造。

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板书设计

为谁辛苦为谁甜

贡献一生 不求名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查阅字典,了解诗句的意思,进而读懂古诗《悯农》,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用“释诗题,解诗句,悟诗境”的方法学习古诗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总结学法延伸课外,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读诗学法——激趣用法,扩展读诗”的四步过程,教给学生“释诗题,解诗句,悟诗境”的古诗阅读法。

情感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

课前准备:

课件(李绅的悯农诗,杨万里的悯农诗,朗诵古诗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古代农民劳作的情景图)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都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首诗。(学生汇报)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想到了我国唐代诗人李绅的诗歌《悯农》。屏幕出示《悯农》教师找同学读古诗,教授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四声读法。

再出示一首古诗《伤农》,指导学生读古诗。要读出韵律和节奏。

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学习一首古诗杨万里的〈悯农〉。教师板书:悯农

提起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他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陆游,范成大,尤袤“被称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的作品语言浅近,平白朴实。

二启发想象,体味诗情

1 释诗题:“悯”是这课的生字,大家读准了,指导读字。同学们借助书中的注释,(学古诗一定要看注释,这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想想题目是什么意思?(找生汇报)

作者为什么要同情,怜悯农民呢,请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中,去感悟一个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吧。

2 解诗意:

(1)请同学们自己的读一读这首诗,注意里面的生字要读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但一定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遍到三遍。

(2)找生汇报。(谁能给大家读一读,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

(3)诗人看到了什么引发了他的怜悯之情呢?(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水稻„„不多黄

荞麦„„早着霜

(4)关于水稻和荞麦同学们可能不太熟悉,我们吃的大米就是没加工前的水稻的种子,荞麦也是一种重要的粮食。这两种重要的粮食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听着同学们的理解,老师感到这句话啊,能用一组关联词来连接,大家想想是哪个关联词?“因为„„所以„„”

稻子是最重要的粮食,成熟的很少,意味着什么?(学生汇报)所以说这是农民遭遇的第一层“苦”板书:苦

稻子不能离开水,可是不需要多少水的荞麦又遇到什么情况了呢?学生汇报

理解“空花”,是不结果的花,就像咱们都知道有黄瓜的谎花一样,是不结果的。

师:听着同学们的叙述,你想想这句能用一个什么关联词把诗句的意思表达的更加准确呢?(不但„„而且„„)同学们从这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汇报)这就是农民的第二层“苦”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大家回过头来看前两句,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谁能用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同学们看看,这两句是写景还是叙事?从这两句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杨万里的诗风,平白朴实,步步递近,层层渲染。

(5)大家读读后两句,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要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也可以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板书:忍饥„„度残岁

“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是不堪的意思)

板书:更堪„„闰添长

“闰年”大家理解吗?(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或者看注释来理解。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连起来说说这两句写了什么事?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农民的第三层“苦”。

前两句是写景,这两句是写事。诗人的这种写法叫做写景叙事相结合。

(6)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你站在田边,你看到了„„„听到了„„你感受到了„„„。诗歌处处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悯”,所以诗歌题为“悯农”。

就让我们带着对农民的同情,一起读读这首《悯农》吧!

(7)学习要学会记住,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知识,要记的,现在谁能把学到的这首诗背诵给大家。

三总结学法,延伸扩展

刚刚,我们随着杨万里看到了灾害深重的农村,听到了农人的一声声悲痛的叹息,深切的感受到诗人对农人的无限爱心,短短的28个字,把一个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表达的淋漓尽致。同学们回忆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首先是释诗题,然后是解诗意,最后是悟诗境。(课件展示学法)

现在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首诗,出示古诗《悯农,二》找生来读一读,然后说: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来自学。自学后汇报,读懂了什么。可以看注释或者和同桌商量一下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这节课啊,我们沿着历史的隧道来到了1000多年前的南宋农村,体会到了农人灾年愁苦的生活,倾听了他们叫天天不灵,唤地地不灵的愁苦哀叹,探索了古诗学习的方法,老师真为你们会学习感到高兴,衷心的祝愿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金钥匙,开启辉煌的古诗宝藏,发现诗的特点,进入诗的王国。

板书设计:

悯农

杨万里

稻云„„不多黄

荞麦„„早着霜

悯忍讥„„度残岁苦

更堪„„闰添长

赤日炎炎

〔解题〕

这是宋元时代的一首民歌,摘自《水浒传》。选入教科书时后加的标题。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深刻地揭示北宋末年梁山农民起义军成长、壮大以至失败的过程。一百二十回本第十六回题目为“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一回写梁中书收买十万贯礼物,差杨志带队押送给京城太师庆贺生日。途中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

二、阮小

五、阮小七等好汉设计将蒙汗药投入酒中,药翻杨志和押运军士人等,智取了十万贯生辰纲。这一回小说中有个挑酒上山的汉子叫“白日鼠”白胜,他挑酒上山时口里唱着一首歌,第一句便是“赤日炎炎似火烧”。

《赤日炎炎》本是民歌,并无题目。诗中描绘在炎热的夏季里农夫与公子王孙两个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生活,表达了两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愁苦与辛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合理的制度,抨击了统治者好逸恶劳的本质。

〔结构分析〕

本诗共4句,从内容上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

1、2句),描绘在盛夏里烈日狂晒下的田野景象。先写烈日,再写稻子等农作物被晒枯萎了。

第二层(第

3、4句),写面对禾稻被晒枯萎的情景,农夫与公子王孙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与表现。农夫焦虑万分,公子王孙毫不在意,照样悠闲自得。

〔语意理解〕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赤日”,火红的太阳。“炎炎”,势猛的样子,这里形容夏天阳光强烈,如火焰燃烧,天气极热。“禾稻”,这里泛指地里的庄稼。“枯”是失去水分。“焦”是物体受热失去水分,呈现黄黑色,并发硬、发脆。“枯焦”,就是干枯了,变焦了。“半枯焦”,在本诗中写稻子的禾苗在烈日暴晒下,有一半枯死了。这两句描画出盛夏干旱下的田野图。诗一开篇,便展现出一幅残酷的图景,天上烈日当空,地上禾苗枯萎。1、2句为因果关系,因为烈日暴晒,才会禾苗“半枯焦”。这是写景,也是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禾苗枯萎这一情况,人们作何感想?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汤”,热水,开水。“汤煮”,用开水煮。“公子王孙”,泛指旧时的贵族、官僚或皇亲国戚的子弟。这两句的意思是:面对半枯焦的禾苗,农民心里十分焦虑,好似被开水煮烫一样;而公子王孙们毫不在意,仍然悠闲自得地轻摇着扇子。诗人写完大自然和田地,一下子把视线拉到人的表现上,对比着写了两类不同阶级人的表现,一类是劳动人民———农夫,一类是剥削阶段———公子王孙。由于阶级地位不同,生活处境不同,自然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农夫靠土地种出粮食以维持生计,自然对庄稼的长势十分关注。丰年,可能日子好过些;而灾年,则要饱受饥寒。当他们见到赖以生存的禾苗“半枯焦”时,就知道灾难来了,当然焦虑万分。而公子王孙则相反,他们靠剥削劳动人民来生活,衣食无忧,自然不关心禾苗。在他们看来,丰年、灾年,一样能衣食无忧、尽情享乐,所以,他们不急、不焦、不虑,仍然“把扇摇”。

〔写作特点〕

1.语言简单朴素。

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为集体创作。它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表达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从语言上看,都平白如话。比如写太阳照烤用“似火烧”;写内心焦虑不安,用“如汤煮”;写剥削者“把扇摇”。这些词语都是百姓口中平时常说的话,又通俗,又晓畅,又流利。全诗只有“赤日”略有点文言味,其余26个字都十分简单朴素。

2.恰当而生动的对比。

本诗第二层采用对比手法。先在1、2句提出一个现象,就是出现了灾情———旱灾,接着对比写两个阶级的两种人物面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心态。农夫———劳动人民,对旱灾忧虑不已,心都像放在开水中煮一样备受煎熬;公子王孙———剥削阶级,对旱灾置若罔闻,心情平静依然逍遥玩乐。两相对比揭示出两种人不同的生活与思想感情。通过对比,抨击剥削阶级不关心劳苦大众的罪恶,批判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凡读此诗者,都会产生农民太值得怜悯、公子王孙太令人憎恨的情感。

第二篇:10.古诗三首—预习案

课文直通车

1.我已读了(

)遍课文,我能把课文读的(选一选);

正确

(

)

流利(

)

有感情(

)

2.

我能尝试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字词通关

1.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燕{

(

)

劲{

(

)

(

)

(

)

内容梳理

根据古诗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马诗»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

情。(

)

(2)«石灰吟»一诗中,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向往自由的思

想感情。(

)

(3)«竹石»是一首题画诗,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

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

思考问题

1.

«竹石»中赞美竹子顽强不屈的诗句是哪两句?

用“

___”在课文中画出来。«石灰吟»中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两句?

用“~~~”在课文中画出来。

2.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古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搜集资料

1.搜集作者李贺、于谦、郑燮的生平简介,了解他们的文学成就。

2.搜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丰富自己的积累。

质疑

读了课文,我心中还有疑惑,我要把这个问题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力目标:背诵、默写名句,并作简要分析。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情景交融,托物寓理。

2、教学难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或蕴含的哲理。 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适当佐以朗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12-4-52)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学习杜甫的《望岳》 (1)杜甫简介(资料卡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开元中,年轻的杜甫曾漫游吴、越、齐、赵一带。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友谊。天宝五载(746)赴长安应试落第,困顿京城十年。天宝十四载(755)四十四岁时,才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微职。安史乱起,在流离颠沛中被叛军所俘,后从长安只身逃奔凤翔,受任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经关陇、秦州、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西川节度使严武荐举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社工部。永泰元年(765),离蜀东下,滞留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阳一带。五年(770),病逝于湘水舟中。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表、祸乱迭起的时代。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使他对人民大众的苦难有了亲身的 1 感受。他的诗歌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从一切优秀文学传统中吸取营养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他兼长各体,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许多反映民生苦难的诗歌,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开拓和艺术创造,是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先声。作品有《杜少陵集》。 (2)《望岳》的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二十四岁时游吴、越归洛阳,应进士试不第。次年漫游齐、赵。当时他的父亲任兖州司马。杜甫于开元二十八年(740)至兖州探亲,此诗当做于这一年。杜甫这次游泰山是登上山的。晚年他在夔州写的《又上后园山脚》诗中说:“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泰山东南山顶名叫日观峰,是观日出之处。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杜甫是登上泰山日观峰的,不过《望岳》一诗重点是写望山而不是写登山而已。 (3)整体感知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翻译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5)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联,写远望中泰山的山势。岱,泰山的别称,又古人以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泰山为岱宗。夫,(fú),发语词,语气助词。齐鲁,周时诸侯国名,今山东境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造化,指天地,自然界。钟,钟情。阴阳,山的北面和南面。用一“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致。

2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写凝望之景。荡,使动用法,使……激荡。曾,同“层”,层出不穷。决,裂开。眦,眼角,指眼睛。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可见时已薄暮,登顶已经来不及了,这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泰山的巍然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会当,应当。览,这里当“俯视”讲。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是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的名句,诗人那种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2、朗读背诵《望岳》,并当堂默写。 布置作业

逐联赏析《望岳》全诗,并利用网络资源,看看别人是如何评说的。 第二课时(12-5-53)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背诵《望岳》,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1)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中进士, 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由《白氏长庆集》。 (2)《钱塘湖春行》的背景

这首观赏西湖风景的诗,是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钱塘湖,即今杭州西湖,因地处秦代钱唐县(唐代以“唐”为国号,因加“土”为钱塘)而得名。春行,春天绕湖而行,观赏风景。诗中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3 (3)整体感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驾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翻译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5)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诗人春游的起点。“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诗人瞭望湖面。春水新涨,几与岸平,所以说“初平”;云气低垂,接近水面,所以说“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黄莺是春天的歌手,燕子从南方飞来筑巢。“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几处”而不是处处,“谁家”而不是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飞鸟不多。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俗。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又交代了这次春游西湖的终点。“行不足”是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钱塘湖春行”中的“行”字。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3、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1)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 4 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2)背景

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3)整体感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翻译

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不怕浮云层层遮视野,都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 (5)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在飞来峰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他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转入议论,但仍采取了写景的形式。“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全诗从“鸡鸣见日升”转入“浮云遮望眼”,衔接非常自然,意思上也是贯通的。“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是邪臣的代称。王安石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

4、朗读背诵《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后默写这三首诗,并翻译。

第四篇:1古诗三首

1古诗三首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厌:满足。 尽:消失。

注解: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天空中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作者

和敬亭山一动不动地看着,总是看不够,此时作者的心里只有敬亭山了。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未:没有。

注解: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显得非常和谐。湖面没有风,好像一面未打磨过的铜镜一般,远远望去,洞庭湖中一片翠绿,好像白银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谙:熟悉。 曾:曾经。 如:好像。

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 注解:江南很好,我曾经对江南是多么熟悉,日出的江水是那么的红,胜过火焰。春回大地,江水是那么的绿。这样美丽的江南怎么能不让人怀念呢?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了:结束。

注解:山陵和原野一片翠绿,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蒙蒙细雨中,只能听见杜鹃不停地叫着。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农活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四时田园杂兴 作者:[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杂兴:各种兴致。

耕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未解:不懂。 供:从事。 傍:靠近。

小孩子:天真、可爱热爱劳动。

注解:白天锄地,夜搓麻,村庄里的儿女各有各的事,各有各的本领,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但也模仿大人在靠近桑树下面学着种瓜。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箬笠:用竹蔑、箬叶编制的斗笠。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地点:西塞山附近 时间:春季

西塞山附近白鹭飞展翅高飞,桃花两岸的溪水鳜鱼肥美,头戴青斗笠,身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都不想回家了。

2桂林山水

(游记桂林的山水是天下第一的,水静清绿,漓江的水迷人),比喻排比 对漓江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山:奇秀险(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中心句 中心句: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览的先后顺序

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洞口:宽敞像桥洞似的 外洞:宽敞(设问) 孔隙窄小(真实感受) 内洞:又黑又大

4七月的天山

(移步换景)雪山很白,原始森林连绵不断,枝丫很密(花特别多,好像花的海洋)。

5中彩那天

明白的道理:一个人诚实有信用,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个人已有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重要,更珍贵,精神财富是为人诚实,讲信用。

6万年牢

万年牢指的是: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父亲办事认真实在,讲究商业道德,正直的人。

7尊严

哈默:用自己的广告维护了个人尊严,他有尊贵的人格。 富翁:拥有尊贵的人格。

8将心比心

第一段的意思:关心帮助 第二段:宽容鼓励。

9自然之道

1事情发展的顺序,2遵循自然规律,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说明文 运用的修辞方法: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

11蝙蝠和雷达

第二自然段: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六自然段: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们要做个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乐于探究的人。

12大自然的启示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13夜茑的歌声

这篇课文是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记叙 小夜莺机智、聪明、热爱祖国的人。

14小英雄雨来

雨来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人。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我们要热爱和平,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中春天指的是没有战争的硝烟,和平美好的日子。

17触摸春天

安静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人),通过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告诉我们生命是美好的,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18永生的眼睛

“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19生命生命

珍爱生命,活出精彩

第二部分描述的是:飞蛾求生。 第三部分:砖缝中长出瓜苗。 第四部分:静听心跳

20花的勇气

本文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第一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寻花的经过。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勇气,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21乡下人家

第二自然是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来记述的,乡下人特别善良、淳朴、热情好客 整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向往赞美之情。

22牧场之国

第一自然段是总起句,作者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对荷兰牧场独特的风光给予的赞叹。

24麦哨

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写的

第一自然段:首尾呼应,孩子们是天真、活性、淳朴的。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反问句)陈述句:你不能违背人类的真理。 伽利略: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执著探求科学真理的人。

26全神贯注

全神贯注指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罗丹干起工作来一丝不苟,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对艺术执著追求精益求精持之以恒。

27鱼游到纸上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描写的,以年轻人特别的举止写的 青年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忘我,坚持不懈,勤奋专注。

28父亲的菜园

父亲创造的不仅是荒凉中的奇迹,还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 父亲:执著、勤劳、坚持不懈、顽强意志 29寓言两则

纪昌学射

纪昌有决心,有恒心,有毅力。

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飞卫:教导有方,堪称名师技艺高超。

扁鹊治病

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扁鹊:医德高尚,医术高超, 蔡桓公:执迷不悟,自以为是,固执己见,顽固不化。

31普罗米修斯

这是一部古希腊神话的故事

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不畏强暴,为人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人。

32渔夫的事故

渔夫:沉着、冷静、镇定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不可战胜的。

第五篇:《古诗三首》教案

主备人:刘家军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

《饮酒》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朗读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

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也技能:了解作者作品,背诵诗歌;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2、 过程与方法:背诵诗歌,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方法;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3、 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激发自己的诗歌兴趣。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李杜诗篇万口传”,可见李白的诗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同学们,你们喜欢李白的诗歌吗?那把你喜欢的诗句告诉大家,用我喜欢“李白的-------”告诉大家。

李白的诗歌中既有 “笔落惊风雨,诗歌泣鬼神”的气势,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所以杜甫称赞他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意思是称赞李白的诗歌天下无敌,飘然的情思卓而不群。

二、教学步骤

1、认识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教师提问:什么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方法大,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2、了解背景:他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

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听课文朗读,并结合书下注释自行了解诗歌的内容。

5.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6.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三、小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四、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 豪迈乐观)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的意境: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三)背诵这首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热词范文下一篇:单位感谢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