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

2023-03-15

第一篇: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

全国党建创新案例

李源潮指出,基层党建是整个党的工作的基础,改革创新是活跃基层、打牢基础的根本途径。创新的办法从哪里来?一不能只靠坐在机关大楼里拍脑袋作设计,二不能只靠“笔杆子”查资料编材料。改革创新的源头在实践、在基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是基层党建工作的主体,他们对存在的问题最清楚,对解决问题的办法最有发言权。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把力量沉到基层,心思用到基层,功夫下到基层。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向基层学习,从基层实践中汲取营养,保护和激发基层改革创新的活力。

李源潮指出,创新的成果来自基层,创新的成果要用到基层去。要总结提炼基层的创新创造,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用于指导面上的实践。要加大对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的宣传推广,让点上经验在面上开花。基层党建是最鲜活的实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只要社会发展不停顿,创新的探索就不能停顿。要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一、最佳案例评选结果(共20个)

1 辽宁丹东:全面推广“情景互动式党课”

2 内蒙呼伦贝尔:组建“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导团”

3 河南南阳:科学探索“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4 广西百色:推行“农事村办”制度 探索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新模式

5 浙江温州:以建设活力和谐企业为载体开创非公党建工作新局面

6 大庆钻探:实施党支部“星级”建设、“梯级”管理

7 辽宁大连:科学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实践探索

8 江苏南京:社区党组织公推直选的实践探索

9 四川成都:以试行“党员证”制度为载体 构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10 贵州遵义: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的实践探索

11 山东潍坊:县委书记专项述职制度

12 广东惠州:实施“四民工作法” 推进基层民主科学发展

13 山东临朐:创建“网上党支部” 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科学化

14 山东青岛:引入品牌理念 创建党建品牌

15 上海杨浦:走进基层 服务群众 践行“一线工作法”

16 浙江舟山: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

17 江苏仪征:全面推行乡镇党委换届公推直选

18 安徽淮北:推倒一堵墙 拉近党群心

19 上海长宁:“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 山东莱芜:坚持“四个创新”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

二、优秀案例评选结果(共60个)

1 重庆大渡口:建设开放统一党建信息平台 大力推进基层党建信息化

2 山东乳山:党内基层民主“乳山模式”

3 西安未央:干部选拔任用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 浙江龙游:党员实事评议和党员“实事不作为”告诫制度

5 浙江台州椒江:推行非公企业党组织十八法

6 上海嘉定新成路:以楼组党建为载体 构建党员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

7 上海徐汇区:“五管齐下”构建领导干部能下能出“绿色通道”

8 中国商飞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建设的做法和成效

9 黑龙江铁力:“科学配置党员”推进党员管理体制改革

10 广西马山:先锋连万家 三情促和谐

11 河北景县:农村党员干部“365便民服务超市”的调查与思考

12 山东枣庄市中区:推行“村民说事” 落实和发展基层民主

13 江苏镇江京口区:社区党建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14 上海理工大学:高校基层党组织模式和活动载体的创新

15 南昌工程学院:以大学生党员QQ群为载体 探索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16 山东济宁:“两公开五差额”选拔干部的实践与思考

17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在非公企业高科技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 18 河南义马: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提升党员队伍素质 19 四川宣汉:机关党组织“六岗直选”模式 20 江西上饶:构建“大联系、大台帐、大帮带”群众工作网络

21 同煤集团:开展“共产党员服务站”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22 安徽省毫州: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民意调查制度 构建科学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23 浙江安吉:推行重大决策社会征询、专家论证、公示听证制度

24 贵州德江:推行“质询”制度 推进基层民主

25 湖北沙市:“居民说事”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

26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实施村务契约化管理

27 湖北宜昌:党代表架起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28 山东烟台开发区:以社会责任考评体系为抓手 构筑齐抓共管党建工作新格局29 山西长治:以“网格化管理、联动式共建”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网联工程”

30 山东潍坊坊子区:实行“五提二推三评四公开”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工作科学性31 黑龙江佳木斯: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到非公企业当党建指导员

32 福建天湖山:国有企业“支部工作问责制”

33 云南丽江: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34 广东广州:党员走出门 群众请进门——南华西街构建民意收集渠道网络35 山西阳泉矿区:推行党员承诺 服务人民群众

36 河北巨鹿:“干群夜谈会”工作方式密切干群关系

37 上海闵行:改革全委会运行机制 提高区委民主决策水平

38 江苏海安:实施“薪火计划”为党员发展拓源提质

39 湖南桃江:“党风廉政舆情在线”开启网络问政新风

40 四川东方汽轮:党旗红,产业新

41 江苏昆山:“红色方阵”助推科学发展

42 贵州铜仁:村级民主管理“三会”制的探索与实践

43 江西万载:以干部星期天学院为平台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44 福建南平:实施“五要工程”打造“南平机制”

45 江苏南通崇川区:构建“一心两体三会”社区党建新模式

46 广东翁源:实施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 培育农村党员创业“领头雁”

47 湖北黄梅:推行“双联四制” 抓好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48 北京市卫生局:创建服务群众品牌 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49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实施“七一工程”

50 河北新河:“四位一体”防瘫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51 浙江省委组织部机关党委:开展机关党委换届公推直选 带头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52 山东东平:实施“村官创业行动” 助推农村科学发展

53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推行“四权治理”模式

54 山东青州:“项目党建”的实践与探索 55 新疆建设兵团:绩效管理带动支部和谐 56 河南民权:建立网上工委搭建党员学习活动新平台 57 广东工商行政管理局:垂直管理部门加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58 新疆青松建材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跨单位交叉上党课,提升党课教育质量59 甘肃金塔:“双岗双争”活动构建在职党员双重管理新模式

60 安徽霍山:实施“党内温暖”工程 构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推行“农事村办”制度

(二)立足“农事”需要,扎实开展六大服务。“农事村办”的核心是“农事”,就是农村的事、农民的事、农业的事。我们根据“农事”需要,扎实开展“六大服务”:一是开展生产服务,做到农业生产经营和科技服务不出村。以村级服务站为阵地,整合涉农部门的资金、技术、人才,统筹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以及农资供应服务工作。如田东县中平社区“农事村办”服务站,重点抓好香葱种植特色产业化服务,成立了“无公害蔬菜协会”,经常请专家为村民提供咨询,实行香葱种植产销一条龙服务。二是开展文化服务,做到经常性文体活动不出村。发挥村宣传文化活动室作用,建立“五个一”载体,即每村设有“一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一支业余文艺队、一支流动放映队、一支广播电视服务队和一个文体活动场所”,解决农村群众读书看报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和健身难的“五难”问题。三是开展卫生服务,做到看小病不出村。以建立村级“便民服务医疗室”为载体,将村卫生室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点和报销点,积极开展专家义诊活动,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看病报销,开展义诊服务,免费发放宣传资料和避孕药具。四是开展法律服务,做到一般矛盾调解不出村。以建立“流动警务室”、“流动调解庭”为载体,在村级现场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普法宣传、调解纠纷等服务,使一般矛盾不出村就能调解。五是开展政务服务,做到一般审批事项办理不出村。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到村级服务站办公,为群众现场办理计生、建房、车辆证照和补贴补助、救济、救灾款的发放等手续,实现办证不出村。如隆林德峨乡常么村“农事村办”服务站,每逢圩日,乡直各站所都到村“农事村办”服务站开展“政务村办服务日”活动,为群众办理各类证件手续,农民在家门口即可轻轻松松办好需要办的事情。六是开展党员服务,做到一般农事代办不出村。选择有较强办事、协调能力的“农家课堂”培训户、“党员中心户”作

为“农事村办”代办员,负责为群众提供代办服务。在服务方式上,推行“窗口式服务”、“代办式服务”、“预约式服务”、“上门式服务”的“四位一体”的服务工作模式,实现了服务方式灵活化、多样化,切实为群众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一条龙服务。去年以来,全市各“农事村办”服务站(点)共开展六大服务活动28510次,共为群众办实事41370件,接待群众来访、咨询466800多人次,受理群众申请事项67415件,已办结64490件。

(三)坚持以中央和自治区领导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和完善“农事村办”工作。“农事村办”工作实施以来,多次得到中央和自治区领导领导的充分肯定。自2008年8月以来,我们坚持以中央和自治区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和完善“农事村办”工作。

1、围绕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要求,将“农事村办”作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依托“农事村办”平台,组织开展生产和技术服务,使参加第三批活动的广大农村党员受到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教育,接受科学生产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找到致富门路。同时,通过“农事村办”平台,引导“农事村办”服务工作人员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为广大党员群众服务。把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党员志愿服务者等活动方式延伸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创新县、乡、村联创联动的机制和办法,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加以丰富和拓展。如田阳县积极组织县、乡的农业、科技部门的专家、技术员,通过“农事村办”这一平台,灵活设计培训内容,实行“菜单式”培训,使党员群众通过培训,学到更多实用技术。

2、着眼于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扎实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坚持把“农事村办”作为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以乡(镇)“一办三中心”为模式,扎实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一是试行乡镇“一办三中心”体制改革。分别从全市12个县(区)选择19个乡镇试行“一办三中心”体制改革。“一办三中心”即整合乡(镇)各办、站、所的干部力量,组建乡(镇)党政综合办公室、产业服务中心、社会服务中心、政策法律服务中心等“一办三中心”,把乡(镇)服务窗口前移进村,把更多干部放到村屯开展服务,让“农民办事不出村”。同时按照“保留现行机构、业务一岗多责、人员统一调配”的运行机制,将乡镇站所干部整合进入“一办三中心”由乡镇党委、政府统一调配。“一办三中心”设立机关服务岗和驻村服务岗。机关服务岗工作人员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全部在编人员的40%,主要负责在乡镇机关日常运转,受理行政审批和群众要求办理的事项,接待、处理来信来访等工作。把60%以上的干部放到驻村服务岗和抓发展抓中心工作上来,驻村服务岗主要负责驻村组织村级班子落实农村有关政策和工作部署,受理群众要求办理的各项事务,组织调处各种矛盾纠纷,开展农村生产生活等工作。二是积极推进职能部门简政放权。积极清理各种涉农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对涉农审批事项,法律、法规或规章规定由县级政府审批,实际操作中主要由乡镇甚至村审核把关实施的事项以及没有明文规定要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审批的事项,适合在乡镇或村办理的事项,创造条件下放到乡镇审批。对确实不能够下放的审批事项,除规定当事人亲自办理以外,尽量采用代办制等方式由乡镇、村受理和代办。如凌云县先后共清理出17个县直部门的41项业务,下放到村级服务站进行办理。三是加快“农事村办”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加快电子政务系统向村级覆盖延伸,建立联通县、乡、村三级“农事村办”服务中心、服务站的网络办公系统,组织有关部门在网络系统平台面向群众开展一站式服务,实现村里申报、网上审批、村里

办结、两头在村的目标。如平果县分别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及凤梧乡、太平镇、果化镇“农事村办”服务中心及下设的三个重点服务站开通了“农事村办”网络办公系统,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联网办公。四是探索和试行农村“以钱养事”新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承担、财政保障、竞争择优、购买服务、合同管理、考核兑现”的“以钱养事”新机制,农村种植养殖技术服务等项目,由财政保障经费,政府统一设置服务岗位, 实行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通过公开招标采购、竞争上岗的方式确定服务人员,与服务人员签订合同,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建设、管理、监督。

3、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继续深化农村社区化服务工作。注意把推行“农事村办”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并在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面下功夫,使“农事村办”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平台和载体。同时,按照地域相邻、习俗相同、规模适度、便于服务、有发展潜力的原则,在服务周边3-5个行政村,辐射5000-7000人的“农事村办”服务站所在地开展社区化服务。通过对服务站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交通、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设立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警务、社区环卫、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若干个服务站(室),将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结合起来,吸引周边群众自发地到这个区域接受服务,向这个区域集中,让群众享受像城市社区一样公共服务设施比较完善、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服务待遇,把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4、围绕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体系的要求,扎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探索建立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导,以农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事村办”服务体系。重点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主导,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纳入服务体系。同时,我们在巩固已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上,通过培训引导、出台政策措施、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加大合作社领头人培育力度以及与大专院校、行业专家攀亲结友等方式,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步伐。此外,在服务活动中,我们还充分调动各种协会、合作社的力量,引导农业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农事村办”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活动,提升产业层次,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合作组织利用“农事村办”平台,统一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统一开展生产指导,统一开展销售服务,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产业联合体,促成大规模的生产服务。如田阳县那满镇内江村在开展“农事村办”生产服务工作中,积极组织群众建立了福爽香蕉合作社,并积极与南宁市红日集团合作,以内江村1500亩香蕉基地作为示范点,积极引导群众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进行合作化经营,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方式,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篇: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优秀案例

二、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优秀案例(共60个) 1 福建福州台江区:打造“党员诚信店”品牌,破解非公党建难题 2 上海浦东张江:用“感受式服务” 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3 江苏南通崇川区:邻里党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500米” 4 北京延庆:“党员魅力秀排行榜”,领航为民服务正能量 5 湖北武汉江汉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路径探索 6 江苏徐州贾汪区:“三三六”法探索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 7 浙江杭州余杭区:街道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8 江苏淮安:打造“实境课堂”开辟党性教育新阵地 9 中原油田:“家庭党校”开辟社区党员教育新阵地 10 山东济宁:活跃着一支群众监督评议团队伍

11 福建永定:实支部“e管理”,流动党员“流而不失” 12 上海浦东合庆镇:“1+1+X”的合庆算法

13 湖北巴东:发展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

14 山东平度:推行“一定两议三监督”工作法,创新村级议事决策机制 15 浙江杭州高新区(滨江):红色正能量 服务在滨江——非公党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16 湖北利川:贫困山区实施“村社共建”的探索 17 江苏太仓:构建德企党建“365服务圈”

18 山东寿光:推行“三自”工作办法,加强村级事务管理

19 四川松潘:一线两翼共发展,三带四帮满园春——深入推进“三带四帮”党内互助工程

20 国家统计局福鼎调查队: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努力实现“三个提高”

21 湖北红安:推行村干部实绩考核 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22 上海理工大学:以区域化党建联建促学校事业全面发展

23 江苏如皋: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健全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党员群众长效机制的实践做法

24 广西南宁邕宁:拓展“六个一线工作法”,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25 辽宁大连旅顺口区:实施“123456”工作法实现在职党员进社区走亲连心服务群众

26 福建省建宁县:党员“110”,服务零距离

27 贵州铜仁:实施“民心党建”工程促进干群连心同步小康

28 青海西宁城中区:“365”党代表工作室,搭起群情民意“连心桥” 29 浙江台州路桥区:紧贴青年实际,创意党组织生活

30 河南登封:“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探索

31 河南新密:创新农村新型社区党建服务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

32 四川高县:分类建设发展型村级党组织 ,助推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33 拆掉一张桌 赢得万民心——淮北市推行村(社区)干部集中办公的探索与实践

34 福耀集团党委:开展“党员典范力量”建设的探索

35 内蒙古包头青山区:“3×4”探索实施党员队伍纯洁机制建设 36 陕西石泉县:“五步三公开”实现村级组织“阳光运行” 37 浙江宁波江东区:架起沟通“高速桥”,化解群众心里堵

38 广西南宁西乡塘区明秀南社区:为民零距离,党群谱和谐——创新推行“零距离工作法”

39 内蒙古牙克石:关于推进为民服务“365”党建模式的探索和思考

40 广东汕头潮阳区:建设一支带头抓党建、带头服务群众的村级书记队伍 41 新疆木垒:开展“农村党员信贷直通车”活动

42 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区:“小微信 大作为”——释放基层党建正能量

43 陕西富平:为民服务“连心卡,群众办事“零障碍”

44 安徽亳州谯城区:“移动式”网上服务型党组织,让服务“触手可及” 45 湖北孝南:构建3个“1+X”体系,探索“服务型”实现路径 46 浙江东阳:构建行业协会党建新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47 湖南常德鼎城区:推行“一本通”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48 黑龙江漠河:实施党建创新项目,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49 甘肃陇西:实施乡镇干部“驻村代办、强基为民”工程的调查与思考 50 湖北麻城:建立健全党员质量管理体系

51 云南弥渡:以3个“1+X”为抓手,全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52 河南郑州惠济区:以“四个先锋”为载体打造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53 河北临漳:以“五步工作法”推动组织工作科学化

54 辽宁葫芦岛:开启“全天候”模式,全面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 55 重庆永川区:探索推行村(社区)党员日常管理量化考评工作 56 川东电缆公司:坚持三融入三促进 推动党建与企业发展互促共赢 57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党员“塑形工程”——锤炼党员先进形象新载体

58 陕西留坝:倾听群众“牢骚话”,唱响服务“好声音” 59 江西寻乌:推行“1893”机制,着力破解农村党员发展难题 60 青海循化:搭建四个平台全力推进党建信息化建设

二、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优秀案例(共60个)

1、党员树起先锋旗 诚信之花遍地开

——福州台江区打造“党员诚信店”品牌破解非公党建难题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道德支撑;诚信商贸是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福州市台江区针对辖区内商贸业蓬勃发展及非公企业涌现的特点,大胆开拓创新,广泛开展“党员诚信店”活动,通过党员诚信带动其他商家诚信,形成诚信商贸氛围,带动社会诚信,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使非公党员发挥先锋模范,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身份,提高了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的认可度,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促进了非公党建的发展,受到群众的认可和党员商户的拥护,形成非公党建工作和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党员诚信店”活动被市委组织部向全市发文推广,并被推荐为全国非公党建创新成果,得到中组部和中央党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进行报道。

一、背景起因

我区根据商贸经济发展实际,结合非公党建工作发展的需要,在全区广泛开展开展“党员诚信店”活动,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党的基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开展“党员诚信店”活动是有效促进台江诚信商贸发展的需要。台江区地处福州市中心,闽江下游北岸,是福州市也是福建省的商贸中心区。全区没有农业,商贸业比例达70%以上。自古以来台江都是商贾云集的宝地,各类批发市场、超市、商场鳞次栉比,随着商贸市场的日益繁荣,辖区内的“两新”组织发展迅猛,来此经商的党员数量也逐年增加。商贸关键在于诚信,只有做到诚信经营,台江的商贸业才能不断提升,而诚信经营很重要的是要有浓厚氛围和一批

开展“党员诚信店”活动就是要求党员自己诚信的同时带动其它商家的诚信,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营造浓厚的诚信经营氛围,促进商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开展“党员诚信店”活动是有效开展非公党建工作的需要。经过各级党组织的努力,台江区实现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全组建,并积极组建规模以下非公企业党组织,非公企业党组织数达355个,非公党员的数量约1547人,并且非公党员多分布在商贸行业。如何对商贸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如何发挥商贸党员的作用,是我区非公党建面临的主要课题,这就必须探索教育管理和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开展“党员诚信店”活动使非公党员能够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身份,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并为非公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提高了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的认可度,增强了非公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非公党建工作创出一个新的路子。

3、开展“党员诚信店”活动是规范和提升“党员诚信示范岗”活动的需要。2004年以来,区委在步行街、福州大鞋城党员经营户中试点开展争当“诚信经营户”活动,以社区党总支名义授予48家经营户“党员诚信示范岗”称号,带动了大量经营户签订诚信经营承诺书,积累了一定的非公党建活动经验。但“党员诚信示范岗”活动由社区党总支组织开展,规模不大,程序不够规范,影响力也不大。以区委组织部联合工商局开展“党员诚信店”活动,使活动规模覆盖到整个区,程序更加规范,管理更加完善,效果更加明显。

二、主要做法

经过几年的实践,“党员诚信店”活动程序越来越规范,内涵越来越丰富,功能越来越齐全,建立了申请、培训、评选、监管、服务等一整套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形成了“党员诚信店”这一独具特色的商贸区党建品牌。

1、精心组织评选。制定“党员诚信店”评选细则,凡辖区内符合业主是党员或已成立党支部、无价格违法行为和其他违法行为的党员经营户均可书面申请;经社区党组织、个私协和街道党工委初审,区工商局和区委组织部会审,提出评选名单;举办党员诚信经营培训班,提高“诚信经商、守法经营”意识;进行党员经营户十条诚信承诺书签约,明确责任;由区委区政府组织召开全区性授牌大

2007年以来,先后八次评选产生了511家“党员诚信店”。

2、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亮牌经营,在商家店面的显著位置悬挂“党员诚信店”牌匾,并在商家柜台上摆放“党员诚信经营承诺书”,注明所属街道、社区监督电话,主动接受消费者的监督,并结合实际制作《服务手册》。向辖区经营户发放“诚信经营倡议书”,开展“一带三”活动,即“党员诚信店”经营户自身带头诚信经营的同时,带动三个以上商家共创诚信经营,以党员诚信带动非党员商家的诚信经营。对表现突出的进行表彰,颁发“模范党员诚信店”牌匾、证书,树立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价值观,不断扩大诚信的覆盖面,带动形成全区诚信经营的良好环境。在“党员诚信店”开展创建党员示范岗、先锋岗,“我为企业发展献一计”、“服务企业我先行”、“四先五小”为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等活动。开通“党员诚信店”网站,加大党员诚信店的活动和成效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

3、强化监督管理。在中亭街、苏万宝商圈等商户集中区专门设立了大型的公示栏,把“党员诚信店”名单和投诉电话在公示栏予以公布,接受监督。建立诚信监督员队伍,聘请老干部、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界人士担任诚信监督员,采取巡、听、评、督等方式,明察暗访相结合进行考核。适时开展群众评议、领导点评、组织评选工作,加强对“党员诚信店”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在“党员诚信店”网站上设立互动平台,接受社会监督。联合工商、税务、卫生、城管等部门成立“诚信信息监管平台”,强化对“党员诚信店”的日常监管,一旦发现经营户的不诚信行为,予以警示教育,严重的予以摘牌。

4、搭建服务平台。在中亭街成立全省首家“党员诚信店服务中心”,在宝龙城市广场、“两街”等大型商圈设立“党员服务点”,面向全区接受党员经营户申请受理,为广大党员和商户提供政策法律咨询、组织关系接转、人口计生、子女就学、招聘就业等方面的服务。开展网格化服务,在中亭街的八个分区设立相应党员责任区,由社区“两委”和服务站党员骨干分别负责一个责任区,通过组建扶贫助困服务队、环境整治服务队、法律咨询服务队、治安防范服务队、党员诚信督导队等党员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志愿服务,解决实际困难。开展区领导挂钩联系服务“党员诚信店”制度,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坚持定期分析求助情

难点问题,依托街道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向街道党工委汇报,由街道党工委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

5、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党建月报告制度,各党工委、党委于每月5日前将党建工作开展情况上报,经归纳汇总后在《台江组工信息》刊登,有力地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党员诚信店”等党建活动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研讨交流机制,通过组织开展个私协党建工作研讨会、非公党建创新论坛、非公党建论文征集等活动,加强个体工商户之间的联系,交流诚信经营的好做法、好经验。建立健全教育宣传机制,组建政策宣讲小分队,上门为党员诚信经营户们送学习材料,进行学习辅导;成立以党员诚信经营户骨干为成员的理论宣讲团,深入商贸区商户进行宣传,分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手册和“诚信经营倡议书”,引导广大党员以“党员诚信店”为榜样,争做诚信经营和创业发展的先锋,确保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的群众路线活动落到实处。

三、初步成效

通过创建“党员诚信店”,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促党建,充分发挥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促进了全区诚信经营良好风气的形成,有力推动了诚信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诚信氛围浓,促进商贸业又好又快发展。“党员诚信店”活动的开展,使诚信经营在台江商贸圈蔚然成风,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可,一些国内外各大知名品牌纷纷入驻,市场经营的各类品牌已达270多个,本土经营者也不断增资扩产,“前店后园”、“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得到纵深发展,有力推动了台江商贸业的转型升级。2011年以来,全区市场经济主体以年均20.94%的速度稳步增长。步行街、美食街“两街”获得全国“打假维权满意街”称号,中亭街获得省“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和“创建诚信一条街”等荣誉称号。

2、党员面貌新,非公党建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党员诚信店”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带动了全区非公党建的深化发展。活动开展后,我区转进来和“亮身份”的党员达两千多名,非公党员发展数量逐年递增,2013年发展82名,占全区年发展数的43%。许多党员经营户主动要求参与“党员诚信店”活动,全区“党员诚信店”的数量从2007年的64家发展到现在的51

1511家党员诚信店又分别与1479家经营户结成了帮带对子,其中有8家党员诚信店被评为市“党员诚信示范店”。

3、公益形象佳,营造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引导企业党组织把开展党建工作与促进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在支持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业主通过开展“结对帮扶”、“春风助学”等活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帮扶弱势群体、助学帮困、赈灾募捐等社会公益活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全区“党员诚信店”先后向灾区、扶残助学、革命五老、“失依儿童”等弱势困难群体捐款捐物达730多万元。

4、影响力增大,有力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通过到商贸集中区讲授“诚信生意经”,在全区开展学习“党员诚信店”经验、倡导诚信经营活动,营造良好的诚信社会氛围。建立行业、经营户、社会共同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工青妇、工商联和协会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形成共铸诚信的强大合力。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开展“党员诚信承诺”活动,提高党员诚信意识,以党员诚信带动社会诚信,共同打造“诚信台江”。全区808个党组织13449名党员作出诚信承诺事项达31289件。

四、几点启示

几年的实践表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既不虚,也不难,关键是找准切点,妙用载体,这样才能大有作为。

1、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必须坚持党委的坚强领导。“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只有党委加强领导,才能有效整合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党员的积极性。区委和区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和研究“党员诚信店”等党建工作;每批“党员诚信店”授牌仪式,区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到场讲话,并经常深入“党员诚信店”调研走访,了解开展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区委的高度重视,有效促进了各职能部门、街道和“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积极具体地抓好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必须围绕科学发展这个大局。要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融入发展大局,才能将党建工作做实,并做出成效,赢得群众、党员和党组织的认可。这样,党建工作才有活力,才有后劲。我区是全省商贸中心区,而诚信是商贸的关键,开展“党员诚信店”活动就是将“两新”组织党建工

作融入发展大局中,抓住了重点,创出了特色,赢得了社会公众的赞誉,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

3、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不是为组建而组建,就党建而抓党建,而是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开展“党员诚信店”活动,党员经营户诚信的行为,带动了其他许许多多的经营户讲诚信,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引领更多的商家、群众汇集在党的旗帜下,保障了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个体经营户和群众中去,使个体经营户的发展不偏离正确的方向,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必须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发挥“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关键是要有有效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际,探索有效的载体。台江区以“党员诚信店”为载体开展“两新”组织党建活动,把党员示范与诚信建设结合起来,把诚信建设与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结合起来,把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党委组织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联合开展党建活动的格局,搭建了党员发挥作用、展示风采的平台,赢得了企业主的支持、职工群众的拥护和称赞,促进了商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不断加强。

2、“感受式服务”: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的终端感受

近年来,浦东新区张江镇围绕建设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匹配的科技人文社区的总体目标,在“以服务转型引领社会转型”的探索实践中创新提出推进基层党组织“感受式服务”。所谓“感受式服务”,即:基层党组织以服务对象的终端感受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群众的立场和角度来策划、组织、提供服务,力求使群众的服务需求与党组织的服务项目“无缝隙”对接,把好事办到点子上,把经费花到刀刃上,把服务做到群众期盼上。“感受式服务”的生动实践,有效推动了广大基层党组织服务理念的转变、服务角度的转变与工作作风的转变,显著提升了服务的质量、水平以及影响力。

张江镇区域面积42.1平方公里,下辖35个村居,现有常住人口67735人,外来人口69569人,张江园区从业人数约6.5万人。22年前,张江高科技园区这个国家级开发区就开始让张江吸引世人瞩目;1999年上海又启动“聚焦张江”战略,举全市之力推进张江发展,使之成为上海乃至中国技术创新的样板和高科技产业的龙头;2011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步伐也正式迈开。开发开放的深入推进,给张江地区面貌带来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使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考验和新挑战。经过梳理归纳,结合张江本地实情,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

第一,群众需求难以真正对接好。服务项目策划设计时,党组织自己议、自己定,“左手握右手”自我感觉良好。常常是有服务群众的“好心”,却办不成服务群众的“好事”,办好事无人喝彩甚至“喝倒彩”。不少基层党组织和村居干部都有这样的困惑:明明做了好事,却得不到群众的认可;明明付出了大量投入,却没有收获预料中的好评。

第二,服务资源难以充分支撑好。张江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驻地,各类企业、从业人员聚集,本地居民、来沪人员、普通白领、高端人才、外籍人士交杂共存。多样化的人群、差异化的需求,给传统上基层党组织“划地而治”的服务模式形成了巨大压力,也使服务资源本就有限的基层党组织更加捉襟见肘。

第三,服务方式难以有效匹配好。以前有时候服务群众搞“突击式行动”,为了完成特定任务而盲目服务,群众处在被动参与的位置。既缺乏可持续性,也使服务群众活动“蜻蜓点水”,点到即止。这类“隔靴搔痒”、“自娱自乐”的服务,造成了当前开展服务群众的活动“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长此以往,服务群众不仅不能成为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好抓手”,反而可能成为损害党执政的公信力和威信的“负能量”。

张江镇党委认识到:基层党组织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群众,工作做得如何,关键看群众的终端感受。基于这一理解和判断,着眼丰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内涵,提升服务群众工作的实效,2013年3月张江镇正式推出“感受式服务”。

二、主要做法

实际效用为切入口,张江镇党委着力做足服务供需匹配、做实服务资源支撑、做好服务方式转型,让广大群众在基层党组织的服务中有了更多实在感受和实际得益。

(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的有机对接

服务“市场”要活跃、有活力,做足服务方与被服务方信息的沟通对接是基础和前提。基层党组织作为服务供给方,只有做到群众服务需求点上,服务才能获得认同、体现价值。

一是多措并施,问需于民。张江镇域内人员的多样化决定了群众需求的多样化、提供服务的多样化。张江镇党委为掌握了解群众“第一手”的需求和呼声,动员各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家,通过发放咨询单、告居(村)民书、“走千听万”、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等形式“听声音”、“问需求”。面对群众提出“问题是否能解决”的质疑声,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走家串户,上门聊家常,进屋听诉求,用行动回答了群众的疑惑。

二是因人制宜,按需服务。张江镇党委把辖区居民细分为本地居民、来沪人员、普通白领、高端人才、外籍人士等五类人群,并将“多样化人群的多样化需求”纳入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范围。在此基础上,细化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针对“上班族”,开展“定向服务”、“集成服务”和“延时服务”,对涉及医疗事务、征地养老医报、社会保障、劳动事务、失业保险、劳资纠纷等受理窗口进行延时服务、双休日照常服务,以方便休息时间办理各类事务;针对居住生活在张江的年轻人、新张江人,依托张江乐服社、张江“不宅”白领部落、“一报四网”(张江科技文化报、张江门户网、张江政务网、张江党建网、68365网)等平台,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网络舆情等活动来服务凝聚。针对“弱势群体”,统一将所有驻区单位划分成33个小组,分别与全镇33个居(村)党组织开展结对帮困,具体到人。

三是满足民需,化解民忧。张江镇党委坚持把服务做到群众的急难烦愁问题上,及时回应群众的所想所盼。长元居民区离张江集镇较为偏远,交通颇为不便。在听取居民意见后,党总支推出“24小时社区服务热线”,向居民承诺:需求电话1小时快速回应,突发事件15分钟到现场。同时,还向每家每户发放“24小时社区服务热线”手册,上面印有分片服务的居委干部住宅电话、手机号码和

纠纷等。有基层党组织书记感言:“以往基层党组织也是积极为群众服务的,但大多数以自己为中心,怎么想就怎么做,对群众的终端感受考虑不足,工作的结果有时群众满意度并不高。现在通过‘感受式’服务,实现了服务内容与服务对象需求相对接。”

(二)以多元整合为抓手,推动服务资源横向与纵向的深度融合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多元化、需求差异化给新时期服务群众工作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单靠一个党组织显然“势单力薄”。要想提高群众对服务的满意度,就必须整合区域内各路资源,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汇聚各方力量。

一是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形成服务合力。2010年,84家驻区单位党组织、4432名驻区单位党员到张江镇党委报到,服务保障世博。在“后世博”时期,张江镇将这些宝贵资源纳入区域大党建格局,积极推动驻区单位与社区融为一体。2012年2月,张江成立浦东首家镇社区综合党委,建立“1+2+N”模式(“1”指镇党委,“2”指镇党委下设的区域化党建联席会和社区综合党委,“N”指若干个社区或行业分组),构建起镇域内园区、镇区、社区等多元治理主体之间沟通与协商的桥梁,以联动共建提供更有效的服务。目前,全镇居村党组织与107家区域党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结对签约,签约率92%以上,达成党员教育类、帮扶救济类、为民服务类、文明创建类等结对意向共计81项。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主动走进社区,为老百姓提供义诊、推拿等服务,至今已累计服务2800人次;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则拿出专项资金,与10名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结对;浦东新区公园管理所则派出专业人员,为社区居民讲授绿化知识等。在区域化党建的大框架下,镇党委精心“搭台”,让区域内的党组织共同“唱戏”,充分激发出区域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依托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制度化、规范化是标准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基层党组织开展好服务的重要保障。2013年3月镇党委制定出台《张江镇关于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和推进感受式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出了以“六个一”为基础的标准化建设(亮出一套牌子、建强一套班子、巩固一块阵地、健全一套制度、完善一套台账和保障一块经费),明确了“两推(推进标准化建设、推进示范点建设)、两表(进度表、推进表)、两个展示

在特色铭牌上进行展示)”的具体内容,共有来自村、居、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76家基层党组织参与,其中35家基层党组织申报了示范单位。此外,镇层面建立四个工作指导小组,分组到点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在问需于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依托党员服务承诺制度,发挥党员示范效应。党员是服务活动、服务项目推行和实施的重要主体,党员发挥作用的大小直接关系着服务质量的高低。为此,张江镇党委高度重视加强对各基层党组织党员学习的指导管理,对支部书记带头讲课、提高党员学习出席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深化党员“责任岗”工作,建立党员服务承诺制度,在每个居(村)社区设置政策宣传、治安巡逻、医疗咨询、市容卫生、社区民情等10多个党员责任岗,切实为党员直接服务群众提供载体和平台。

(三)以协商互动为重点,推动服务由民作主与有民参与的兼顾并重 随着群众自我意识、维权意识的提高,希望能有个性化服务需求的呼声越来越多,希望能参与到服务策划、实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过去“我提供,你享受”的单向度关系已日渐不合时宜,以协商、参与、互动等为特点的双向度关系逐渐成为服务方式转型的方向。

一是汇聚民情,反映民意,积极搭建基层自治协商平台。张江镇党委积极引导群众借助自治平台,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推进“感受式服务”活动中,金桐居民区党支部围绕“走、帮、议、聚、联”推出“金桐议事园”这一群众自治的平台。居民区所属贝越佳园是2002年竣工的纯商品房小区,近几年来家庭车辆激增,小区“车满为患”。经“议事园”商议,居委会拟定了《车位改造实施方案》。在方案制定、意见征询、形成决议等过程中,居委会均通过“议事园”充分听取意见,确保居民知情权和参与权。经过不懈努力,264套房的业主全部征询到位,完成100%的征询率,同意改造的达257家,占97%。在碧波路居民区,“相约9号”作为社区文化平台,有“四海一家社区论坛”和“四海同心议事苑”两个品牌活动,居民就依托这两个平台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共商共议社区事务,如小区停车费收取难、小区水景管理难等问题也因此迎刃而解。有居民就表示: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推进社区事务,一些原来难办的小区事务就变得好办了许多。

激活民智,积极构建基层自治协商机制。村与居服务对象不同、服务内容也不同,张江镇党委结合村居不同实际探索建立自治协商机制。在村层面,制定《关于深化村民自治工作的指导意见》,重点做好“三规范、两公开、一评议”。“三规范”即规范制度建设和执行、规范议事规则、规范村务监督;“两公开”即“三资”管理公开、决策程序公开;“一评议”,即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村民代表评议村委会和村委会成员民主评议会。村民代表对村委会和村委班子成员的评议绝不走过场,而是实打实用数据用民意说话。在居民区层面,重点完善社区公共事务居民听证机制:进一步明确听证会的召开时间、议事内容(如小区停车、环境整治、来沪人员管理、社区安全等)、组织形式(如书面听证、座谈听证),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包括小区平改坡、停车场、道路、围墙拆除、污水处理系统改造、大型乔木移植等献计献策,充分发表意见并对最后的决定进行表决。

三、基本成效

张江镇党委收到一封八旬老夫妇的感谢信,信中写道:“我们夫妇眼睛失明、耳朵失聪、心脏疾病等缠身,失去了生活的勇气,是居委干部、社区志愿者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多谢张江镇党委、政府推出的‘感受式服务’,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得到了感受!”这封看似简单的感谢信,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感受式服务”所结出的沉甸甸成果。

一是围绕转变服务理念和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级。“理念一转天地宽”。张江镇党委认为基层党组织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群众,工作做得如何,要看群众的终端感受。 “感受式服务”引导基层党组织及基层党员干部切换角色、换位思考,在把服务做到的同时强调把服务做细做好,并始终把群众满意放在第一位。通过理念的转变和方式的转型,让服务变得“可感受”,有效避免了以往党组织服务群众“隔靴搔痒”、“自娱自乐”的尴尬,也很好地破解了办了好事无人喝彩甚至“喝倒彩”的困局,走出了一条在社会转型时期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新路子。有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就表示:“感受式服务”,使基层党组织的服务目标更加明确,做起服务来更有方向,群众与党组织之间的互动明显增加了,党组织的威信也越来越强化了。

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张江镇党委结合创先争优、“走千听万”、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等工作,在推行“感受式服务”中突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条件已经成熟的问题尤其是民生问题,马上采取措施解决;对初步具备条件、但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抓紧采取措施推动解决;对涉及长远的问题,着手制定长远规划予以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耐心细致地向群众做好政策解释工作。自“感受式服务”活动开展以来,已走访44350户,完成需走访总数50520户的87.8%。收到各类问题 715个,已解决或作出解释638个,解决解释率为89.2%,回应率达到100%。同时,重点聚焦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弱势群体三类群体,认真做好助困、助残、助老、助医、助学各项工作,累计支出救助资金1757多万元,受益群众32625人(次)。通过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各级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围绕服务区域内重大项目,进一步优化了开发开放环境。张江驻区单位类型多,有影响的高科技企业多,项目多。一方面工程项目任务重、影响大,急难愁问题多,另一方面,居民群众对环境整治要求高。依托区域化党建联系会议,与区域单位、群众共商共治,先后协商解决了区域内大飞机项目动拆迁、上海地震局迁址光缆建设等问题。尤其是商飞主体动迁项目,创造了又一“浦东速度”。中国商飞设计院选址张江,仅半年,完成居民、企业动拆迁,保证了大飞机项目超常推进,实现研发大楼提前3个月开工。感受式服务同时跟进,送到工地。工地没有门牌号,快递来的重要施工资料难以收到,镇党委即时与交警部门协商,一块临时门牌解了燃眉之急。

四、探讨与启示

社会转型倒逼服务转型,服务转型有利于助推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的升级。张江镇的实践表明,基层党组织只有在服务转型上主动而为,才能在群众心中保持地位;只有真正为群众做成事,群众才会真正当回事。“感受式服务”的创新探索,给我们在提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带来了一些启示。

一是在服务理念上敢于主动求变,从“以组织考虑为主”转变为“以群众需求为主”。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要变,首先是思想变。以往基层党组织也是

但大多数以自己为中心,怎么想就怎么做,很少考虑群众的终端感受,工作的结果有时群众满意度并不高。通过“感受式服务”,实现了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需求相衔接,以群众需求为首要考虑因素,真正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最终实现组织和个体的自主、自助与自励。

二是在服务资源上善于统筹整合,从“一元主体”转变为“多元主体”。面对利益多元、矛盾复杂的新形势,基层党组织不能大包大揽,而是要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引导各类组织、各类群体参与到服务主体中来。通过“感受式服务”,把社会组织和各类团队都引入到服务主体之中,充分调动了区域内组织与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提升了服务群众的专业化水平。

三是在服务方式上勇于突破完善,从“替民作主”转变为“协商共治”。随着群众主体意识、维权意识的提高,党组织原先的“越俎代庖”式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群众希望在享受服务过程中,能提出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能参与到服务的评价与监督中,能借助组织平台和资源实现自我服务等。通过“感受式服务”,在社区公共事务决策上、在群众利益诉求协调上,与相关部门实现积极互动、协商,进一步扩大了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决策权。

3、南通崇川区:邻里党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500米”

江苏南通崇川区将邻里党建工作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创新组织架构,建强服务队伍,丰富服务载体,强化机制保障,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500米”。省委书记罗志军来通调研时充分肯定了这一探索创新和经验做法,《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头版予以深度报道。

一、背景与动因

崇川区位于南通市主城区,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转型升级,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一是社区人少事多,社区事务难覆盖。崇川区下辖10个街道,108个社区,户籍在册居民187383户,目前共有社区干部1197人,每名社区干部除了平均包干157个居民户外,还承担了大量的平台服务办理、业务事务承接等工作任务。二是管理多于引导,群众自治难形成。原有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仍然沿袭了传统上对下的管理模式,未能在最大限度上调动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三是职责尚不明确,社区党员作用难发挥。由于缺

基于此,崇川区积极探索在社区与群众之间的“中间地带”设置了新型的服务组织——邻里,同时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确保让“党的声音下得去、群众诉求上得来”。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组织架构,延伸服务触角。以“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制为基础,构建以邻里(邻里和谐促进会)为单元的服务群众模式,把党组织建在邻里上,形成“邻里有型覆盖、服务有效落实”的良好局面。

一是科学设置邻里。以社区为单位,按照“地域相近、楼栋相连、资源相通”原则,以0.1-0.6平方公里、150户-300户的规模设置邻里,划小服务单元,邻里设置一般以路、河、标志性建筑等为界,包括机关、企业、学校、商店、居民户等,各邻里之间有机衔接,做到全覆盖。全区共在108个社区设置邻里897个。

二是合理界定职责。邻里主要履行服务、信息、自治三项基本职能。服务包括代理服务和志愿服务,主要提供就业社保等社会事务、生活服务代理,重点开展环保、睦邻、敬老、爱幼、创文等志愿服务;信息主要包括日常居民基本信息、动态信息和邻里公共突发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反馈;自治主要通过召开邻里评议会、邻里议事会、居民代表大会来推选邻里和谐促进会理事,制定邻里公约、决策邻里大事、评议多方工作。

三是建立党的组织。根据党员数量和楼幢分布情况,做到邻里建设与党组织部建设同步,对党员数较少达不到建支部标准的邻里,通过采用建联合支部的形式,把居民小区、企业、商铺等均纳入邻里党组织建设范围。全区共建立678个邻里党支部,1724个服务型楼幢党小组,2126个党员中心户,形成“社区党组织—邻里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让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连接到千家万户。

(二)建强服务队伍,提升服务水平。在邻里内整合多方资源,打造邻里专职服务队、在职党员和无职党员三支服务队伍,提升服务水平。

专职队伍在邻里服务。以邻里党组织为核心,以邻里和谐促进会为主体,建立以居民、社会组织、辖区单位为主体,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共同参与的共管、专业、志愿等三组服务力量,选优配强信息、保安等九类服务人员沉到邻里,形成“一心一会三组力量九大员”的服务架构。成立“社工—理事长—理事(楼长)—楼道长”四位一体的服务队伍,按照“一个邻里至少一名社工”的标准,面向社会公开选拔180多名社工充实到社区。着力将优秀邻里党员推荐为理事长,将优秀理事长培养成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

二是发挥部门优势,在职党员进邻里蹲点。以邻里建设为契机,在全区开展公职人员、“两代表一委员”邻里服务活动。全区3800多名公职人员到居住地邻里报到,亮身份、亮承诺,认领服务岗位,每月定期参与邻里志愿服务活动。由区级机关工委牵头,分批次派驻机关干部到结对社区邻里,担任一段时间的社工,协助做好进门入户、信息采集、代理代办等服务事项。充分发挥机关干部专长、部门等优势,主动协调解决邻里难题。

三是弘扬先锋作用,无职党员在邻里亮旗。以邻里为基本单元,以信息化为支撑,把人、地、物、事、组织、舆情等社会管理各类要素聚集起来,全面整合邻里内的专业技术人员、入党积极分子、无职党员,组建党员服务队,成立“1+1>2”党员微公益联盟,在邻里内开展党员“亮旗”行动,积极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信息联络、法律援助、困难救助等服务。

(三)丰富服务载体,优化服务内容。整合邻里内各类服务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提升联系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开展“一站式”服务。一方面注重“实体提升”,成立108个综合服务类“实体平台”,在邻里服务点增设“党员干部邻里服务处”、邻里聊吧、邻里议事厅等阵地,为群众提供休闲运动、交流信息、理事议事的场所和水电维修、家政服务9大类40多项服务;另一方面打造论坛、QQ群和党建微博等“虚拟平台”,组织引导网民认领微心愿200多个,解决诸如“居民想要一副拐杖”等实际问题178个,凝聚邻里正能量。

二是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全面推行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设立40个代理项目,18000多名党员和300多个基层党组织参与“代理事务”,采取“片警式”、

“热线式”等代理方式进一步提升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措施。建立党代表集体工作室、个人工作室和网上工作室,参与代理的党员干部超过1万人,为群众无偿代办各类事项2.8万件,123个党代表工作室先后接待党员、群众6850多人次,现场处理、答复问题4000余件。

三是开展社团服务。组建社团党支部,建立志愿者服务站,发挥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引领群众的作用。如虹桥街道“365”服务队,新城桥街道“爱心送餐”品牌等,常年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帮助,有效弥补了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的不足。目前,全区1594家社区社团吸引10多万居民参与,把医疗、家政、就业、治安、助困等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受惠居民逾100万人次。

(四)健全保障机制,打造服务品牌。在总结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保障机制,推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一是建立经费投入机制。建立社区党建、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各街道按照城市社区党委4万元,党总支2.5万元,党支部2万元的标准,作为社区党建、服务群众的专项经费。区财政按照每个邻里1万元的标准,专款用于邻里建设和邻里服务,实现了“有场所议事、有钱办事”。

二是建立待遇保障机制。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社干正职按照事业编制人员(办事员)标准发放工资,社干副职、社工副职和社工干事分别按照正职工资标准0.9、0.

8、0.7的系数执行。畅通晋升渠道,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副主任从优秀社工干事中推选产生,社干从优秀社工中推选产生,优秀社干纳入街道后备干部人选。

三是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开展党员“量化考评、星级评定”活动,将党员在邻里服务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分数在60分以下和45分以下的党员,分别启动“双预警”和不合格党员处置程序。成立社区党性增值银行,将党员帮助群众、参与民主议事、协理社区事务等情况记录在党员个人的“银行账户”中,并对邻里志愿服务情况进行奖励。区级机关将机关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情况纳入部门年终目标考核和作风建设考评。

四是建立协同管理机制。严格社区事务准入制度,确保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时间下沉邻里为居民服务,区、街两级层面建立协同邻里工作规程,形成邻里服务

等十多项制度,党员干部对社区邻里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处理;不能处理的将通过协同处理程序及时办理。对群众意见建议的办理情况,按原渠道返回,由联系人反馈给联系对象,做到了“件件有回复,事事有回音”。

三、初步成效

崇川区在居民家到社区服务中心之间500米的距离中,组建起新型社区基础单元——邻里,将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触角延伸进邻里、进楼幢,并在邻里居民之间铺上“串门路”,取得了党组织满意、群众满意、社会各界满意的多赢效果。

一是党组织辐射“更近一步”,党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群众个体的辐射由原先的“社区党组织-党员”的两级构架,变为“社区党委-邻里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位一体的党的基层组织架构,实现了“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的生动格局。党员群众个体由原先的“找组织”要到社区服务中心,变为在自己住的楼栋里就能找到党员中心户,党组织的“辐射波”进一步增强。南园社区平安邻里党支部书记、理事长明玉荣说:“以前搞支部活动还要到社区商议,现在可好了,楼道里就能开支部会了”。

二是各方力量“更沉一级”,服务群众实效进一步彰显。社区服务力量由原先单一依靠社区干部,变为多方资源同时集聚到社区邻里、集聚到群众身边。城管、卫生、公安、工商、机关干部、辅工等下沉到邻里,构建起志愿服务、公共服务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的为民服务体系,消除工作盲点,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以往,诸如小区停车难、外墙出新、违章搭建、居家养老等单凭社区干部一己之力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在各方力量的共同配合下,得以全面解决。比如,区推进文明城市长效机制建设期间,区城管局工作人员为虹桥社区“惠美邻里”送来了黄砂12袋、4个油漆桶,与邻里社工一起清理楼道杂物,在烈日下忙的满头大汗。

三是治理人情味“更浓一些”, 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区委书记吴旭说,此次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点在于,把社区服务下沉到邻里,把干部从社区平台“赶”到居民家门口,实现“小事不出邻里,大事不出社区”。如今,所有社区干部实行AB岗,半天在社区,半天在邻里,街道的干部也时常到邻里服务站蹲点,干部变亲热了,讲起话来没有了官腔。社区居民吴大伯说:“过去有

现在到邻里服务站打个电话给楼道长或理事,肯定有人来解决”。潘艳是社区派到“惠学邻里”的社工,在走访的过程中,她发现50幢202室的严林珍老人患有重病,根据政策,她可以享受“退休人员重病慰问金”,于是潘艳主动向南通有关部门申请,终于为老人申请到了这笔费用。老人感激的说:“要不是这丫头上门了解情况,我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政策,现在的邻里真是服务到家啦!”

四是邻里心扉“更敞开一层”, 群众自治能力进一步提升。邻里建设的最大亮点就是通过邻里居民对社会交往的心理需求,借助人情基础,通过非官方的互动或私人的认同和信任,实现熟人社会的治理。一方面,催生了一批邻里相亲的群众性组织,如车库议事会、邻里车友群、邻里开心锁、邻居集体旅游、能帮就帮、楼道全家福等,邻里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另一方面,孕育了一批邻里爱心小事,如爱心接送邻里子女上学、为高龄老人代购生活用品、照顾生病邻居等“举手之劳”已成社会风尚。刚在长虹新村购房的宋联居说,他搬来不久,邻居施韵漪就敲响他的家门,介绍小区的概况及联系方式,让他有困难就找邻居。前不久,惠畅邻里通过“邻里议事会”,妥善解决了门口空地的最终用处,建成了停车场。“以前,大事小事都推给社区,现在邻里的事情我们自己解决,这样一来二去,矛盾没了,隔阂少了,邻里关系也更融洽了。”居民王福林坦言。

四、几点启示

崇川区实施邻里党建,强化居民自治、信息畅通和服务高效三项功能,是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切实举措,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一,优化服务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保障。邻里党建赢得群众广泛支持,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各级党组织注重提升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为居民群众提供了一系列精细化、贴心化、便捷化的服务。其中,尤其重视针对机关志愿服务队伍、邻里理事长和楼道长等服务队伍的日常培训,强化提升其服务群众和解决实事难事的综合能力素质,使一批想干事的党员干部能干事、干成事。充分发挥机关党员干部的特有优势,为基层组织和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进一步突出了党员作用发挥,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第二,引导优质资源下沉是优化服务的重要抓手。崇川区在实施邻里党建的实践中,以党组织为旗帜,整合城管、卫生、工商等各方服务力量下沉到邻里,

“散兵游勇”为“集团作战”,有力夯实稳定了基层服务队伍,并在中心工作推进中起到了“战斗员”作用,在便民服务中起到了“及时雨”作用,在引领群众中起到了“先锋者”作用。

第三,提升群众自治能力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当前,基层社区日益成为社情民意的“聚汇点”、社会矛盾的“聚焦点”、群众诉求的“聚合点”,邻里党建工作正是针对此特点创新社会管理,在有为管理中实施“无为而治”。一方面,在党的组织领导下将一部分治理主导权交给群众,最大限度调动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策由民定、事由民理、权由民用”。另一方面,各类下沉到基层邻里的党员干部,带动广大居民群众共同当好“信息员”,在矛盾纠纷“发源地”梳理和处置不和谐信息,维护了基层安定和谐,增强了基层社区文明和谐宜居程度。

4、北京延庆:“党员魅力秀排行榜”领航为民服务正能量

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如何调动广大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就成为基层党组织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

北京市延庆县香水园街道新兴东社区党委现有离退休党员115名、回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365名。社区党委针对党员服务社区积极性不高、联系群众不密切等问题,开展了“党员魅力秀排行榜”活动。通过这一载体,引导广大党员在群众面前比先进、排行榜上论英雄,激发了党员服务社区的内在动力。

做法:

一、明确“魅力党员”的标准,让党员知道“服务什么”

在深入调查研究、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社区党委将“魅力党员”的标准确定为共性与个性两个方面。在共性方面,包括学习热情高、道德风尚高、履职效能高、公众形象好、群众认可度高等5项内容。在个性方面,党委将社区服务划分为社会保障、安全防范、法律维权、心理咨询、低碳节能等11项内容,党

由社区党委集中评审后张榜公布。结合党员服务的共性与个性两方面,设立“魅力指数”评价体系,针对16项服务内容设立不同分值,总分值为100分。通过明确“魅力党员”的内容及指标,让党员知道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服务社区居民。

二、规范“魅力党员”的评选,让党员知道“服务竞争”

设立“党员魅力秀排行榜”季度榜和榜。季度榜实行“三票制”:第一票是“党员日常魅力票”。在社区设置党员日常魅力投票箱,鼓励居民根据党员日常表现,随时投票,票数累计积分;第二票是“候选人资格票”。综合“党员日常魅力票”和支部推荐情况,由社区党委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对拟推荐对象进行投票表决,凡赞成票低于80%的不得推荐为候选人;第三票是“季度魅力票”。由社区党委组织党员代表、居民代表、服务对象代表召开测评大会,运用“魅力指数”评价指标,对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打分投票,产生12名“季度魅力党员”。年底,综合四个季度的评选结果与“魅力党员”的考察情况,最终选出12名群众最受欢迎“魅力党员”,登上“党员魅力秀排行榜”。

三、注重“魅力党员”的宣教,让党员知道“服务光荣”

对经过层层选拔、重重争榜的“魅力党员”,社区党委给予多项激励。一是红色旅游。组织荣登“魅力秀排行榜”的党员到县域内“平北抗日战争烈士纪念馆”、“平北红色第一村—沙塘沟”等地参观,重温入党誓词、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宗旨意识。到“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百里山水画廊”等地考察生态景观,到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参观学习,拓宽党员视野;二是魅力宣传。将12名“魅力党员”的照片及先进事迹印制在挂历上,发放给居民。在社区宣传栏分别张贴季度和排行榜榜单,公布“魅力党员”的生活照、基本信息和先进事迹,将党员的魅力“秀”出去,扩大“魅力党员”的知晓度;三是优先推优。社区党委将优先推荐“魅力党员”参加街道、县、市级各类评优活动,通过不断满足党员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激发党员服务社区的持续动力。

成效:

“党员魅力秀排行榜” 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竞争性的选拔方式,增强了党员比学习、比干劲、比服务的热情与动力。总体看,实现了“三个转变”:

下电视选秀节目的积极元素,为党员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展示自我搭建了平台,改变了以前由党组织部署活动、党员被动执行的局面。党员通过自主认领服务内容、寻求群众评价、参与争榜“PK”,服务的热情空前高涨。活动开展以来,社区党员为36户空巢老人代买粮、油、菜及药品,提供上门理发等经常性服务1000余人次。涌现出了老党员胡国宝、退休老法官胡永厚等一批“魅力党员”,广大党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都得到了显著增强。

二是由“单一型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党员魅力秀排行榜”让先进党员增强了荣誉感、中间党员增强了紧迫感、后进党员增强了危机感。面对居民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广大党员充分挖掘各类资源,拓宽服务内容和方式。老党员带动新党员、无职党员联合在职党员,开展“邻里互帮”、“放学来吧”、“开心舞台”等特色服务,实现了以单纯的物质性服务为主向物质和精神等多种服务内容的转变,实现了由个别党员单独服务到整合资源、组团式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的转变。服务过程中,广大党员的示范带动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三是由“组织选”向“群众选”转变。活动中,党委突出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从评审党员承诺事项、日常投票、推荐候选人到评议票决产生“魅力党员”,社区居民享有全程的参与权、监督权和表决权,转变了以前组织认可、党内投票评选这种“封闭式”的运作习惯和方式,提高了居民的参与度、支持度和满意度。服务过程中,支部先动、书记先行、党员为先,感染带动了一大批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近年来,新兴东社区先后被中央文明办、北京市人民政府、首都综治办等单位评为“全国社区志愿服务示范社区”、“首都花园式社区”、“北京市百姓心目中平安社区”等108项荣誉。

探讨: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活动,如何引领在职党员实实在在地服务群众呢?

新兴东社区党委将回社区报到的268名在职党员分组编队,建立临时党支部。通过开展以“亮身份、显特长、树形象”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居民都在邻里联谊互动中相识、相信、相助。依托“党员魅力秀排行榜”,打造“邻里一家

“连心桥”。现如今,在职党员忙了,左邻右舍笑了。

一是搭台相识,让身份“亮”出来。

“小区直通路口打通了,减速带安装了、应急通道标识线也喷画了„„这些好事都是咱们的好邻居给解决的”,点评在职党员服务社区活动,成为居民热议的话题。

为营造活动氛围,便于对在职党员的管理与服务,社区党委上下联动做到:结合在职党员“地缘、业缘、趣缘”等实际,紧扣居民需求组建治安巡逻、帮扶帮困、就业指导等8个临时党支部,每个支部也是1支志愿服务队。每个支部设书记、副书记各1名,委员3名。每个支部成立3个党小组,党小组内设楼门长、助理楼门长等服务岗位。将认领各个服务岗的责任人照片、联系方式、岗位责任放置在宣传橱窗内公示,及时应约为民提供菜单式服务。并采用在职党员登记台账、工作手册、回执单等“双卡双册一单”进行管理,并选派老党员和楼门长给予日常监督。确保临时党支部在社区建设中有责、有位、有监督。

二是对接相信,让专长“显”出来。

82岁离休老干部穆万吉对亲朋好友常念叨:“在职党员们真不错,争着为我买菜送报,还提供上门理发、量血压等服务,使得我们空巢不空虚!”

为将居民的需求与党员的专长搭台对接,社区党委引领各支部做到:“真情十送门”提升幸福指数,即因人而异,发挥在职党员专长,致力于将政策、祝福、知识、文化等送上门;“暖心四个一”提升服务质量,即每周美化环境一次、化解矛盾一例、文明宣讲一场、安保巡逻一圈;“五手牵四建”共塑精神家园,即在职党员与离退休党员联手,引领家人积极参与邻里相见招招手、谁有困难帮帮手、美化环境动动手、社区安全联联手、文体活动牵牵手,建爱心门铃、雷锋信箱、互助绿卡、开心舞台;“竞技比赛”促进邻里和谐,即开展邻里品尝拿手菜、包饺子联谊会、家庭生态文明才艺展、家庭趣味运动会、家庭骑游乐等活动。让居民感受到久违的温暖,别样的风情。并以此建立了由楼门长负责、党员带头、居民参与的楼门建设管理机制,发挥居民在楼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做到每户居民有人管、有人问、有人帮。若谁家跑水了、防盗门钥匙忘拔了等让人最心急的事发生后,不出楼门就解决了。

“现在遇到困难再也不慌了,不仅有近邻党员来帮忙,还有支部为我们排忧解难!”居民王大妈高兴地说。

为彰显和谐先锋正能量,临时党支部为在职党员及时、方便、有效发挥作用提供了条件,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明显。人力社保局在职党员,在义务解答居民就业政策咨询的基础上,每季度为社区居民举办专场招聘会,现已有 168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由县文委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在职党员开展的组团式服务,使得社区文体活动精彩纷呈。城管大队与公安局的在职党员牵手老法官、老司法所长等,加强小区巡逻,防诈骗、劝游商、阻击邪教,及时处理邻里纠纷。实现了零上访、发案率最低的目标。“两代表一委员”相约参与“小巷总理民生论坛”,通过联名写提案、提建议。协调新建停车泊位200余个等,化解了群体关注的停车难、物业服务不规范等热点问题。并积极参与“社区重大事务听证制”,把过去党(居)务公开单一的“墙上贴”模式转变为“嘴上说”、“墙上贴”、“网上晒”、“群众评”等模式,全方位、面对面接受群众监督。解决了监督渠道不畅,群众不能监督、不知怎样监督等问题,解开了群众心里的“疙瘩”,党员与群众的感情也更加深厚了。

5、武汉市江汉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路径探索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这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体现,也是确保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有力保证。近年来,江汉区委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的指示精神,立足实践,积极探索,通过健全责任体系、完善运行机制、强化工作保障等举措,有效破解了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淡化、虚化、弱化等难题,有力保障了基层党建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进一步提升了全区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责任意识、着力增强导向性,不断健全党建工作的责任体系

1、健全纵向到底的层级责任架构。制发《中共江汉区委关于强化区属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的意见》,实行基层党建责任目标管理,大力推进管党责任链条化,不断强化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出台《关

+党支部”的模式,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两长四员”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每年初,全区各级党组织逐级签订党建工作责任目标,做到职责明确、任务具体、责任到人,着力构建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责任架构,建立健全领导有力、责任明确、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

2、构建横向到边的齐抓共管格局。在推行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的基础上,按照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依托开发园区、商务楼宇、主管单位等,积极推行片区统筹、楼宇统筹、行业统筹等党建模式,把区域内的各类组织最大限度地纳入党的工作范畴,并全面推行区域化党建项目认领机制和双向服务机制,街道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各主体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充分整合辖区资源,以项目化的形式列出“党建共建服务菜单”,实现供需有效对接,进一步增强各主体共驻共建、互利共赢的协作意识,逐步形成以区委为领导、街道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区域内各主体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

3、完善切实管用的党建工作制度。一是健全书记抓党建公开承诺制度。以“责任状”的形式将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进行公示,让书记的“责任状”变成党员群众监督评议的“对账单”。二是健全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述职制度。制发《关于建立区属党(工)委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联述联评联考”制度的意见》,明确其履行基层党建工作的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年末集中组织各单位以“报告+视频”的方式现场述职,请参会人员对照测评表进行评分,及时向各单位反馈综合评议意见,促使其整改提高。三是健全党建工作调研和例会制度。结合上级要求和工作推进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提前拟定季度工作要点,印发各级党组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了解工作情况,共同研究问题,探索工作举措。

(二)树立问题导向、着力增强系统性,不断完善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

1、完善党建工作项目化推进机制。将工程“招投标”机制引入党建工作,以立项的方式对重点工作进行部署、管理和推进,将基层党建的“软指标”变为“硬任务”。在深入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市、区基层党建工作要

项目。各党(工)委结合各自实际和比较优势,在参考选题中选择或自主确定1-2个课题作为“书记创新项目”,填写《江汉区基层党建“书记创新项目”申报表》,研究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并报区委组织部备案。区委组织部对各单位选定的创新项目进行遴选和审批,并结合全区党建工作实际进行适当调整,再以制发文件的形式予以立项和公示。

2、完善党建工作科学考评机制。一是将全面考核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制发《区属党委(工委、党组)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的考核办法》,将各党委(工委、党组)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职责情况纳入考核范畴,并结合重点工作设置党建工作考核指标,确保考出实绩,干出实效。二是将量化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拟定《区属党(工)委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考核评分表》,将考核项目与考核内容细化为得分要素,并对每一要素赋予一定分值,确保可以量化的党建工作指标可看、可比、可考。三是将上级考评与群众测评相结合。在考核工作中突出过程管理,通过研讨会等方式及时指导和帮助各单位破解党建难题,确保上级考核实打实。同时,广泛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和居民群众参与评议,以多层面、多群体的综合评价确保党建工作考评的科学性。

3、完善党建考核结果的运用机制。一是完善考核结果及时通报制度。在“联述联评联考”工作结束后,区委组织部根据区委书记点评、民主测评和日常工作中掌握的相关情况,形成综合评议意见,及时向评议对象反馈。各党(工)委对其所属基层党组织再相应地进行考核、评议与通报。二是完善问题整改跟踪问效制度。各党(工)委书记接到考评通报后要制定整改方案,开展“双承诺”活动,即分别向本级党(工)委和区委作出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专项承诺,认真抓好落实。下一述职时,首先汇报问题整改情况。三是完善考核成果与评先、绩效、用人挂钩制度。将各级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对排名靠后的进行约谈,提出批评,限期整改,确保“书记抓、抓书记”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

(三)夯实工作基础、着力增强实效性,不断强化党建工作的保障措施

、强化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社区党组织书记选配和管理机制,在选优配强的基础上将其纳入区委组织部备案管理,为所有社区均配备一名专职副书记,在有条件的社区配备1名党务专干。制发《关于深入实施“领头雁工程”,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采取“一定双评”办法对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考核,考核优秀的将由街道给予1个月报酬作为奖励,并从中择优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街道公务员招录人选。制发《关于举办基层党组织书记论坛的通知》,分领域、分层次、常态化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集中学习、专题研讨、现身说法,将市、区“十佳”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区管领导干部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其履职尽责的素质和能力。选派了107名机关干部驻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引导其当好“六大员”、履行好“五个一”的工作职责,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务工作力量。

2、强化党建工作经费保障。出台《关于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保障机制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建立由财政经费、街道协税分成经费、区直单位部门工作经费、区管党费、基层党组织自筹经费构成的党建经费筹集体系。区财政按照10万元/街道?年和1万元/社区?年的标准,为街道社区配套党建工作专项经费;为每个网格党支部提供2000元的基本工作经费;以1200元/年的标准为义务党支部书记发放党务工作津贴;并根据工作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稳步增长。街道从上协税护税政策兑现资金中按规定的比例设立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其中协税护税政策兑现资金超过100万元的按不低于10%的比例设立,不到100万元的按不低于15%比例设立。健全非公党建经费保障机制,全额返还非公企业党员交纳的党费,并按照2万元/单位的标准从区管党费中拨付一定经费,用于街道和开发区聘请专职党建指导员的补贴。

3、强化基层党建阵地建设。近两年来,全区先后投入3亿多元用于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并统一配备了部分标识标牌、办公设施和电教设备;发放了2万余份党员群众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编发了《江汉区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功能作用发挥典型案例选编》和《江汉区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服务指南》,并将继续通过区级财政支持、街道多渠道筹措、党建工作经费“以奖代补”等有效方式,大力推进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硬件建设,到2015年底,全区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1000㎡以上的达到社区总数的70%以上。同时,按照“全面建设是基础,完善功能是关键,发挥作用是根本”的原则,围绕人民群众需求,科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多元特色的品牌,全面打造联系服务群众的综合阵地。

二、主要成效

(一)强化了管党责任意识,有力促进了基层党建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通过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强化了全区各级党组织书记、分管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种好“党建责任田”的意识和动力,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得到完善,有力提升了全区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比如,制发了《关于在全区发展党员工作实施十项制度的意见》,积极探索情景式党课,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常态化开展“千名书记讲党课”、挖掘身边的典型、圆梦微心愿等活动,推动党员发展及教育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大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先后通报表彰了27个“书记创新项目”,编纂了2期《江汉区优秀基层党建“书记创新项目”撷英》,相关工作受到了习近平、李源潮等领导同志的批示和认可;先后承接了全市“三方联动”、社区“第一书记”、网格党支部建设等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相关工作被人民网、中国组织人事报、湖北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二)推进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力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有效激发了广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了全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截止目前,全区开展了“生根基层,服务群众”活动,向群众发放“连心卡”15万余张,引导8977名“两长四员”活跃在全区964个楼栋党小组中,走访慰问居民群众3万余人次,帮助居民解决各类问题5000余个;开展了“圆梦微心愿、汇聚正能量”活动,现已为困难群众实现“微心愿”2155个,并建立了相应的长效机制;组建“党团先锋”行动小组53个,成立特色志愿服务队300余个,注册志愿者4万多名,常年进社区开展各类服务,“党团先锋”志愿服务工作受到了团中央的表彰;全区12条街道、107个社区均建立了“大工委”、“大党委”,570余名辖区单位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驻区单位落实帮扶资金800余万元,实施共建项目2000多个,形成了多元参与、共驻共建、协力服务居民群众的良好局面。

(三)服务了全区中心大局,有力推进了武汉现代服务业中心区的建设。通过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了“围绕中心抓党

履行党建责任与全区各项工作相结合,汇聚了推动江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全区紧紧围绕“上天入地、转移转型、绿化文化、宜居宜业”思路,抢抓机遇、狠抓项目、稳抓落实,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高基数上的平稳增长,今年1-8月份,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06.22亿元,同比增长7.84%,完成区级财政预算收入39.49亿元,增长9.6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6.92亿元,增长21.1%;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6亿元,增长7.6%;完成招商引资总额157.84亿元,增长46.1%,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武汉现代服务业中心区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三、相关启示

(一)构建系统完善的责任体系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核心。责任落实是党建工作责任制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责任不落实或落实不力,责任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基层党建工作在落实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分解、细化和分工。这就需要构建系统完善的责任体系,确保责任落实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坚决有力,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干、件件有着落,从根本上解决党建工作难落实、质量难保证、责任难认定等问题。一方面,要按照“分级负责,一抓到底”的原则,不断强化各级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意识,大力创新工作举措,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要逐级分层签定党建目标责任书,明确相关班子成员及科室负责人的职责,做到目标、任务和标准具体化,形成逐级负责、责任共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责任落实体系。

(二)创新党建工作的制度机制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关键。新时代背景下的工作实践对传统的党建理论、工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适时建立健全契合基层党建规律和现代管理理念的制度机制,通过责任分工、任务分解、量化考核实现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的管理,为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党建工作的优势,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坚持下来,不断完善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制度,形成齐抓共管党建工作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基层党建工作中具有前瞻性、代表性和关键性的问题,深入实践调查研究,

的运行机制。

(三)尊重基层党组织首创精神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经济结构转型为党的工作造成了一些“空白点”,社会结构变化给党建工作增加了“责任田”,社会思潮和利益多元化为党员教育管理带来了新难题,基层党组织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工作的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挑战。为此,在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中,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建强党员队伍和服务党员全面发展上,不断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引导广大党员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要尊重基层党组织的首创精神,注意挖掘和推广他们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推动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创新和持续改善,着力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协调均衡发展,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6、徐州贾汪区:“三三六”法探索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

一、背景

贾汪区现有党员19384人,其中农村党员13115人,占党员总数的 67.6 %,机关事业单位党员 2735 人,占党员总数的14%。从去年开始,我们确立了“处置不合格党员”作为组织工作重点创新创优项目,以大吴、江庄、教育局3家党(工)委11家基层党组织作为试点探索处理不合格党员工作。3家试点单位党员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党员组织生活散漫。大吴街道程楼社区共有党员157名,有39人不能及时参加组织生活,其中,年老体弱、因病卧床的12人,其余27人多在外地务工(以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党员为主)。江庄镇前马村9名党员不能积极参加组织生活;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中,该村2名党员没有参加换届选举。二是少数党员党性观念淡薄。大吴街道程楼社区3名党员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江庄镇前马村1名建国前老党员行动不便,经常被老伴带进教堂。三是一些党员不能较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局党委9家党总支、支部利用学生、家长会评教评学活动及设立校长信箱、党员互评等方式,排定思想及行动方面落后的党员15人。

二、做法

按照“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分对待、综合治理”原则,采取“三步走”工作法,畅通党员出口,着力探索、建立保持和增强基层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长效机制。

第一步:排查,即开展“三项排查”,明确不合格党员标准和重点对象。试点单位从各自实际出发,通过发放问卷、组织座谈等形式,排查党员队伍整体情况、党员队伍中存在突出问题和问题较多的党员。结合排查和《党章》要求,梳理出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涣散、组织生活散漫、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等不合格党员具体表现。

第二步:评定,即通过“两评一定”,确定不合格党员名单和处置意见。党员互评。召开党员大会,党员结合平时掌握情况和排查情况,对每名重点管理对象进行定格(合格党员、不合格党员)。群众测评。为保证测评客观公正,试点单位扩大测评范围,吸收部分政治素质较好、有一定参政议事能力的群众代表参加民主评议(一般人数不少于支部党员人数),评议方式方法和党员互评相同。支部审定。测评结束后,梳理党员互评、群众测评情况,对每名党员进行定格,其中,对不合格率超过50%的党员,在客观分析、调查取证、认真核实的基础上,提出不合格党员名单和组织处置意见,形成综合性调查核实材料。具有以下四种表现的党员,一般直接定为不合格党员:一是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或不缴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二是违反《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受到党内警告、党内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的;三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行政拘留的;四是违反计划生育、环保、国土等党和国家政策,受到处罚的。

第三步:处置,即完善“五道程序”,落实不合格党员处置和帮教措施。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分限期改正、劝退、除名三种形式。不合格党员本人有继续留在党内的强烈愿望,有扎实整改决心和行动的,可给予为期一年的改正期限;到期未改正的,劝其退党;劝而不退的予以除名。不合格党员本人无改正愿望,不愿意接受组织帮教和纪律约束的,劝其退党;劝而不退的予以除名。落实不合格党员处置决定,一般应经过五道程序。一是组织谈话。党支部指派2名正式党员与拟处置对象见面诫勉谈话,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群众反映,告知民主评议

并听取其意见。对拟处置对象无法联系的,或拒不出面、拒不配合的,通过多种途径予以确认,并做好相关记录。二是上级预审。对需要作出组织处置的不合格党员,支委会(支部会)将初步处理意见、综合性调查核实材料、旁证材料等报上级党委审批。三是支部决议。召开支部党员大会,由支委会向全体党员报告拟处置对象的主要问题、本人态度和处置意见,组织党员认真讨论。同时通知拟处置对象到会,听取本人申辩或由本人委托他人申辩;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拟处置对象逐一进行无记名表决,形成决议,并由被处置对象签署意见。本人拒绝出席或签署意见,或无法联系的,支部大会仍可对其作出处置决定,但要在支部大会决议上注明原因,并通知本人。四是党委审批。凡需作出限期改正、劝退、除名处置的不合格党员,均要报上级党委审批。党委审批时,坚持集体讨论、逐一表决的原则,审批后形成书面处置决定,及时批复党支部。五是公布决定。党支部接到上级党委处置批复后,及时找被处置对象见面开展处置谈话,转告上级党委审批意见,并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等方式,公布上级党委的处置决定。同时,建立限期改正和劝退、除名不合格党员帮教制度,采取党(工)委委员、村党组织成员、优秀党员与其结对帮扶方式,通过定期约谈、业务指导、督促提醒等,重点做好被处置党员思想工作,促其正确认识、尽快整改转化,防止处置一名不合格党员增加一个钉子户,形成一个对立面。

“三结合”,增强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实际成效

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不能仅局限于对少数不合格党员的处置上,更应该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改进当前组织工作紧密结合,进一步增强工作实效。

一是把不合格党员处置与党组织薄弱环节整治相结合。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只抓不合格党员处置而忽视基层党组织整顿,就没能全面把握和解决问题。在不合格党员处置试点工作中,3家单位将建强试点村(学校)党组织作为首要和基础任务来抓,并将其贯穿于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全过程,组织试点党组织开展以组织生活是否健全、党员教育管理与服务是否到位、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是否公正廉洁等为主要内容的查摆整治活动,为基层党组织全面“体检”,强壮基层党组织“体格”,增强其抓好试点工作的底气。同时全面分析部分党员不及时参加组织活动、不按时交纳党费、不接受或不能完成组织分配工作等问题的

3家试点单位11家基层党组织通过自查、组织座谈、党员评议以及不合格党员申辩等,共梳理自身建设存在问题36项,落实整改措施40余个,整转后进党组织5个,使不合格党员处置与基层党组织薄弱环节整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是把不合格党员处置与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相结合。党员是否合格不能看一时、一事,更需要看一贯表现,在动态考察中科学评判、准确定性,做到有理有据。试点工作中,我们坚持将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开展与党员目标管理等日常教育管理紧密结合,着力透过日常工作和党员群众反映全面掌握党员思想状况、现实表现和存在问题,使党员评议、认定等工作开展有抓手,便于定量和定性。程楼、前马两个试点村党组织分层次组织党员进行了以帮扶困难群众、创业带富、矛盾调解、建言献策等为主要内容的目标承诺,并每季度组织一次践诺公开和民主评议活动;教育局党委组织9家党组织逐级签订了《党员目标管理责任书》,组织开展了“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课”、“中国梦?我的教育理想”等主题实践活动,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党员开展了“三联三为”、“三学三走”等活动。通过以上措施,不仅教育并促进了党员作用发挥,更提高了党员的“曝光率”、“透明度”,使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各项措施得以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把不合格党员处置与加强和改进当前工作相结合。不合格党员的产生有其主观上的原因,但通过个体分析,也能发现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如,一些流动党员不能及时参加组织生活,主要原因是党员个人重视不够、工作生产繁忙或来去不便。对此,我们要求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借助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建立“流动党员QQ群”、开设“网络课堂”,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通过网络手段加强交流和沟通,定期开展组织活动。同时,结合农村流动党员节日返乡特点,开展“中秋党课”、“春节党员汇”等活动,创新组织生活方式,为流动党员有效参与活动创造便利条件。这些探索和创新,可以有效弥补基层党员教育管理上的不足或缺失,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力和凝聚力、向心力,为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开展赢得主动,让被处置对象找不到组织漏洞、心服口服。

“六注重”,确保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党员群众满意

不合格党员处置试点工作能够有序推进,让“本人服气、党员认可、群众满意、组织放心”,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是建强党员队伍、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但在具体工作开展中,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处置不合格党员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处置不合格党员操作难度大、容易得罪人,甚至会成为不稳定因素。究其原因,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处置不合格党员认识不准确、不全面,把着眼点更多放在了劝退或除名等处置措施上。我们认为,要把处置不合格党员作为加强党组织战斗力、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一个突破口,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以教育转化为主,缓定性、重转化、慎处置。同时,加强对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的宣传,要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宣传不合格党员处置的目的和意义,使广大党员充分认识到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使广大党员思想有触动,内心有震动,人人有行动。

二是注重广泛参与。处置不合格党员政策性很强,需要调动各级党组织、党员群众和有关部门力量。首先,各级党组织要重视。要强化党组织书记抓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落实,上下一条线,确保政策执行得下去、有实效。试点中,试点单位党委书记、基层党组织书记都能亲自参与工作部署和问题调研,累计开展调研、研讨活动20余场次。其次,党员群众要参与。加强对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组织,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可能让更多党员群众参与,提高工作透明度、党员群众满意度。在问题排查、重点对象确定、民主评议、支部决议等环节,均通过走访、座谈、设置意见箱、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民主评议等方式,让广大党员群众充分参与进来。再者,有关部门要协作。注重协调计生、纪检、司法、公安等部门参与到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中来,增强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的严密性、科学性和公信力。

三是注重事实依据。试点工作开展过程中,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确保主要环节证据确凿、完备、佐证有力。具体工作中,指导基层党组织建立党员日常考评制度,对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完成组织安排工作、及时交纳党费情况等进行量化考核,做好相关记录并公示,积累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第一手资料;在重点对象排查环节,针对排查问题广泛征求党员群众和综治、计生等部门意见,切实将问题落到实处,并经党员本人签字认定后备案,掌握并落实关键性问题;处置环节上,要求综合性材料做到事实清楚、理由充分、程序规范、手续完备,听取党员申辩,对关键性或存有异议问题,上级党组织要再调查再落实。通过以上措施,确保不合格党员处置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党员群众信服,经得起检验。

《党章》第一章第九条对不合格党员处置有所论述,但定性多、定量少,柔性多、刚性少,不易把握。处置不合格党员关键要严格掌握政策界限,试点工作开展中,我们特别注意处理好“四对关系”,划清“四个区别”,即:有意和无意的关系,将因丧失信仰和党性立场,反对或抵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因认识模糊,对党的方针政策决议贯彻执行不力区别开来;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将由于党组织不健全,造成党员不能履行义务与党员本人主观上不愿意履行义务区别开来;客观和主观的关系,将因年老体弱或长期生病,无力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与革命意志衰退,不起党员作用区别开来;偶发和经常的关系,将愿意接受组织批评教育,有改正意愿的与拒绝接受帮助、我行我素的区别开来。做到坚持标准,既不失之于宽又避免矫枉过正。

五是注重教育转化。处置不是目的,也不是评判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关键要通过工作开展同时警醒一批、教育一批、转化一批。试点工作中,对具有不合格表现、尚达不到不合格标准的党员(评议中,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票数达到参加测评人数的40%或不合格票数达到25%的党员,即基本合格、基本不合格党员),探索实施警示帮教制度。该部分党员经认真考察和党组织集体研究后,确定为警示帮教对象,下达警示通知书,警示时间为三个月,安排基层党组织委员、优秀党员对其进行结对帮教。帮教期间,针对警示对象不同问题表现,分别采取专题培训、个别谈话、工作生活上帮扶等措施,促进其整改转化。期满后,召开支部会议,通过联系帮带人作帮教整改情况报告、被警示帮教党员申请与申辩、支部票决方式,落实解除警示或继续警示处置意见。

六是注重建章立制。畅通不合格党员出口,建立不合格党员及时处置、有效转化和党员队伍吐故纳新、永葆先进的科学机制,是试点工作的目的所在。试点工作中,我们探索建立了定期民主评议党员制度,重点对象警示制度,限期改正党员帮教制度,不合格党员谈心制度,不合格党员劝退、除名制度等,努力促进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实现常态、长效。

我区不合格党员处置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概括起来讲,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其研究、解决自身建设问题的能力,党员教育管理责任意识和教育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二是广大党员深受触动和教育,成功转化、处置了一批党员,促使基层党员思想观念转变和党性意识、先锋模范意识增强,进一步纯洁了党员队伍;三是探

各个环节和操作层面都固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四是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到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中,其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增进了基层民主意识和对“从严治党”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三、成效

“三步走”,推动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有序开展。第一步:排查,即开展“三项排查”,明确不合格党员标准和重点对象。通过排查,3家试点单位11家基层党组织共有66名党员被确定为重点管理对象。第二步:评定,即通过“两评一定”,确定不合格党员名单和处置意见。通过评定,3家试点单位共评定不合格党员14名,对14名不合格党员提出了限期改正的处置意见,另将25名具有不合格表现、尚未达到不合格标准的党员确定为警示对象。第三步:处置,即完善“五道程序”,落实不合格党员处置和帮教措施。目前,3家试点单位共落实限期改正不合格党员14名,其中9人实现整改转化。

“三结合”,增强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实际成效。目前,3家试点单位25名警示对象中,23人已解除了警示。

四、探讨

结合我区试点工作实际,就不合格党员处置下一步工作开展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是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完善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健全民主评议党员制度,重点对象警示制度,限期改正党员帮教制度,不合格党员谈心制度,不合格党员劝退、除名制度等,保障和推动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实现常态化、长效化。

二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尤其要抓好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大力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建设,引党员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民生中砥砺党性、改进作风、发挥作用、彰显先进性。

三是改进不合格党员处置操作流程和方式方法。建议取消《徐州市开展不合格党员试点工作方案》中“教育提升”环节和“民主评议”环节中的“党员自评”。同时,为减轻基层党组织压力,在上级党工委成立“不合格党员处置”办公室,不合格党员评定后,处置工作由处置办公室直接负责。

贾汪区不合格党员处置试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一是基层党组织求稳怕乱,有畏难情绪。基层党组织处在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的最前沿,直接面对党员,担心处置不合格党员会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农村和谐稳定。二是部分党员存有“老好人”思想。一些党员不能正确理解不合格党员处置的意义,同在一个党支部,相互间抹不开面子,在排查、评议等环节中,不能坚持标准和原则。三是流动党员多,不利于工作开展。部分农村流动党员长期在外,一些外资、个私企业没有党组织,党组织关系无法结转,并且流动频繁,不便于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和党组织考察,党员群众对其了解较少,很难对其作出客观评价。对于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正着手调查、研究,努力寻求解决方法。(于洋 沙礓 陈思)

7、杭州余杭:街道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丰富和完善我国协商民主体系。杭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要求,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余杭区街道一级全面试行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制度,对促进基层协商民主有序发展、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背景

街道是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最基层的管理单位,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前沿。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大量乡镇撤并建街,原本乡镇一级的党代会、人代会被取消,街道层级的党员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出现了体制性的“断层”,党员群众民主参与街道公共事务的渠道变少,街道党工委听取民情民意、接受群众监督的制度化途径缺失。如何在街道现有的体制下充分保障党员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如何探索撤镇建街后基层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是摆在街道建设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更是扩大党的基层民主建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议题。

年杭州市余杭区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原有的9个乡镇被撤销建立为街道,街道总数达到14个,街道户籍人口占比68.9%。为有效弥补街道没有党代会、人代会这一制度缺陷,从2013年1月开始,杭州市在余杭区南苑、仓前两个街道试行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制度,并于同年7月在余杭全区推开,2014年8月份在全市推开。这项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议事代表按照民主协商运行规则和相关工作制度,讨论商议街道发展事项、参与民主管理、落实工作监督。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初步走出了一条发展共商、民生共议、难题共解、和谐共建的城郊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二、做法

1、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引领民主协商的政治方向中落实好“三个权”。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权。建立区、街道两级的工作领导小组,区委、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统筹负责,组织部门和街道党群部门具体负责,科学谋划制度体系建设、深化创新和具体运行。注重议事成员的构成中党员的主体地位,全区各街道党员议事代表占78%。二是严把代表审核权。明确街道党工委是议事代表审核把关的责任主体,议事代表应具备政治素质、议事能力、群众公认等基本条件。实行资格联审制度,经纪检、政法、计生、城建、环保等部门审查,对有违法违纪、涉黑涉恶、曾被评议为不合格党员等“十种情况”的,坚决予以否决。议事代表通过自下而上、充分酝酿协商推选产生,经街道党工委审核确定,任期与区委届期一致。议事代表享有知悉、商议、质询、监督街道“三重一大”事项的权力,并承担联系服务党员群众、政策宣传解释等职责。三是紧抓资源调控权。区、街道两级党政、人大、政协以及农业、民政、群团等职能部门共同组织参与民主协商,协同处理热点难点问题。加大会议资源的整合,把街道工作通报、决策咨询、绩效评价等内容纳入民主协商议事会议议程。

2、始终坚持法治理念,在完善民主协商的制度体系中实施好“三个化”。一是议题内容格式化。建立健全民主协商议事目录,明确“议什么”。对街道发展规划制定、重大项目推进、财政预决算制定实施、干部队伍建设等群众关注的8大类117个项目纳入议事目录,2014年已有22个议事目录项目启动了协商议事会议。二是会议程序规范化。建立街道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工作流程,明确“怎么议”。规范会议准备、召开、总结3个阶段17个工作步骤,明确听取和讨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等8个规定

视察调研重点项目等4个自选程序。三是代表履职制度化。突出提高议事代表的议事能力,明确闭会后“作用怎么发挥”。建立议事代表联系接访制度、视察调研活动制度、列席街道重大会议制度、重大信息通报制度、代表专项培训制度、提交意见建议制度、专题协商议事制度、重大事项工作监督制度等。

3、始终坚持发扬民主,在推进民主协商的有序参与中体现好“三个性”。一是群众参与的广泛性。明确议事代表以党员先进分子代表为主体,同时涵盖辖区单位职工、普通居民、流动人员和部分“两代表一委员”。全区932名街道议事代表中,除街道干部外的一线代表有781名,占83.8%。建立“1+X”议事代表协商模式,除安排正式代表参加民主协商会议外,邀请普通党员、群众列席年中和协商议事会议,邀请专家学者、利益相关群体参与专题性协商。二是沟通对话的平等性。采取“圆桌会议”的形式,街道领导干部就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与议事代表开展面对面沟通交流、平等对话。每位议事代表对街道各方面工作提出意见建议,街道必须逐一作出回应。2013年余杭区各街道共收集意见建议466条,100%落实办理并予以反馈。三是协商方式的开放性。在听取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人大工委的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基础上,设计分组讨论、代表询问、代表发言等环节。其中,分组讨论重在收集代表意见建议;代表询问重在解答议事代表最为关切的问题;代表发言重在表达对街道发展的见解。

4、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在建立民主协商的治理格局中解决好“三个难”。一是解决精准议事难。广泛吸纳群众的利益诉求,筛选梳理一批如劳动就业、物业管理、社会养老、交通治堵、教育资源分配等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开展专题性协商议事。注重协商项目的事前和过程协商,聚焦具体问题解决开展“一事一议”。会后强化协商结果有效运用,跟踪监督协商项目落地。二是解决有效拓展难。加强上下联动,把民主协商向村(社区)延伸,有机整合“五议两公开”、“协商议事共建会议”等民主管理载体;把民主协商向镇级拓展,增强镇党代会、人代会的协商议事功能,融入更加生动、更加开放的协商议事形式;提供区级的保障支撑,依托区级民情联动办理反馈平台,帮助解决落实下级协商议事难以解决的事项。三是解决充分监督难。引导议事代表“对事”、“对人”、“对制度”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评价。“对事”监督评价,主要是对街道民主协商议事会议确

民生项目以及十大类街道主要工作任务推进、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评价。2013年满意度较高的是“民生保障”、“便民服务”和“干部作风”3项,达到95%以上。“对人”的监督评价,主要是开展街道领导干部实绩表现情况,街道科办负责人服务群众满意度情况民主测评。“对制度”监督评价,主要是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街道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制度运行开展绩效评估,提出改进和提升的意见建议。

三、成效

1、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公共服务充分体现民意。作为汇集民情民意的平台,民主协商议事会议推动群众围绕基层公共事务畅所欲言,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例如温室甲鱼禁养项目。余杭区部分群众养殖温室甲鱼已有多年历史,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议事代表就此开展实地调查,向街道提出温室甲鱼禁养的意见建议。区政府和街道及时作出回应,制定温室甲鱼禁养补偿政策、土地复耕和从业人员再就业等方面的具体政策。

2、扩大党员群众参与,实现公共生活的合作治理。街道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制度促使基层政府的由管控群众向尊重群众、依靠群众、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理念转变。比如,仓前街道的智障人员工疗站项目。根据部分议事代表提出的智障人员缺乏足够照料保障的意见建议,仓前街道在街道敬老院开设房间建立工疗站,为辖区智障人员提供统一的专业化照顾,同时联系企业提供简单工作,支付相应劳动报酬。这一过程中,基层政府、企业、群众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协作共力使这一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3、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凝聚增进发展共识。议事会议为党员群众反映社会公共问题、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提高基层政府的责任感与回应性,增进党委政府与党员群众之间的相互理解,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凝聚发展共识合力。比如,议事代表在日常联系走访中了解到,区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大楼改造项目要建设地下室,可能导致周边居民房屋地基下沉等安全问题,及时提出了在施工过程中跟踪评估居民房屋受损情况的建议,街道采纳建议及早做好工作预案,有效化解了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崇贤街道召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题协商会议,组织议事代表就如何利用区域位置、产业优势、优惠政策发展壮大村

会后街道根据协商情况,制定出台了相关意见和配套奖励办法,得到了议事代表的充分认可。

4、加强权力监督制约,构建透明责任政府。议事会议通过加强群众监督,推动基层政府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树立责任意识。比如,提供了对政府的定期性督促机制。在每年两度的民主协商议事会议的大会上,基层政府需要将本的重大公共事务的治理成绩与问题向议事代表进行汇报。再比如,议事会议设置群众参与互动环节,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街道干部需要限期答复反馈议事代表的问题,并接受议事代表的民主测评,不少干部坦言:“这既是一种压力,但更是一种动力,促使自己扎实工作,以便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五、探讨

一项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需要时间的累积和反复的实践。街道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制度本身和具体的操作执行仍然留有改进的空间。比如,如何把协商议事达成的共同意见上升到党委、政府的决策,使之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如何通过民主协商的平台,形成上下联动的矛盾发现、处理的闭合链条;如何优化议事代表结构,增强代表性提升履职能力;如何进一步发挥议事会议日常功能,避免出现形式化问题等等。下一步,将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加以完善。

1、优化代表构成,强化代表培训。适当增加体制外人员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解决代表身份重叠、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在正式代表中,降低体制内人员比例,扩大体制外人员比例;在专题协商中,通过“1+ X”方式(“X”为特邀代表),广泛邀请特定利益相关群体、特定领域专家学者等人员参与议事协商。将议事代表培训纳入街道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开展《监督法》、代表权力、义务、职责等法律政策培训和政府工作难点、重点、热点,区情、街情通报,议案建议书写、预算工作等专题培训。把代表履职实践和业务培训结合起来,通过代表视察、小组活动交流等形式提升代表素质水平。

2、完善协商平台,突出专题议事功能。进一步突出发挥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制度具体议事的功能。增加专题协商议事会议召开次数,有效防止制度“形式化”问题,同时通过吸纳利益相关者或专业代表参与具体问题的协商讨论,体现参与代表的“对口性”,实现“问题能解决、制度有实效、民众能认同”的制度运作良性循环。

、明确身份定位,厘清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出台政策法规,明确该项制度的身份地位、职能作用、行为规范及监督管理等,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平台,规范运作管理。根据目前实际操作情况,可以把议事会议定位为社会组织的活动平台,赋予“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审议监督、协商议事等多项功能,促使其发挥协商民主、基层治理作用。

4、加强上下联动,推动协商民主多层、制度化发展。加强层级联动,在具体操作层面,市级、区级政府职能部门下沉街道参与协商议事;在制度建设层面,加强层级制度联动建设,保障“上情下达”与“下情上传”使民众及时了解政府阶段工作重心,热点、难点等,增进理解、消除误解,同时保障代表所提议题质量,使政府准确掌握社会舆情,及时积极应对。

5、强化制度落实,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使重大决策可以通过民主协商议事会议这个平台得到“讨论”、“协商”,充分发挥议事会议制度的民主参与、信息沟通、协商议事功能,推动诉求表达、宣传教育、矛盾调处、权益维护相统一,为化解矛盾、凝聚共识奠定基础。

8、江苏淮安市:打造“实境课堂”开辟党性教育新阵地

一、背景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战略高度,强调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始,要求党员干部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声、先辈先进”四面镜子,补好精神之钙。

江苏淮安是周恩来总理家乡,也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2009年4月22日,习近平同志瞻仰周恩来纪念馆时指出:“像周总理这样的一代楷模,是我们党政干部学习的榜样。特别要学习他做人的风范,首先是做人,再就是做一个模范的共产党员,再就是做一个革命家。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淮安针对党性教育存在的说服力、感染力和持久力不强等问题,深入挖掘周恩来纪念地、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等红色教育资源的特色内涵,通过将现场变成课

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开辟崭新阵地。

二、做法

实境课堂突出方式方法创新,秉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引导党员干部在历史的比较和现实的感悟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革新、自我提升。

(一)握指成拳,整合资源,联袂开发特色教材。

一是整合师资力量。从党校、高校遴选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邀请十八大党代表、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基层党组织书记、烈士亲人组建课题组;加强与江西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焦裕禄干部学院等知名党性教育机构的联系交流;邀请国内高端党性教育课程创新团队驻点指导,共同开发党性教育特色教材。目前已完成《走近伟人周恩来》、《周恩来与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周恩来距离我们并不远》等16门系列特色课程。

二是整合特色资源。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坚持传承历史和反观现实相结合,以学习弘扬周恩来精神为核心,用党性教育这根主线,把周恩来的故居、纪念馆、“五德”教育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德园”警示教育基地等分散的教学资源串起来,连成涵盖楷模个体、为民政府、英雄群体、反面典型的教育阵地,实现一个点就是一堂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党员干部的不同学习需求。

三是整合生动素材。在教案挖掘撰写中突出“小真准”、避免“高大上”,从大量历史和现实素材中撷取党员干部乐于倾听、易于吸收的丰富养料,变素材为教材。“小”,即小中见大,用小故事折射大道理、增添吸引力。通过邢台地震后的一张照片,讲述周总理迎风和群众讲话的故事,折射总理心中时刻装着群众。在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通过讲述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下乡调研,倾听群众意见后,立即制定政府工作人员路过村庄一律下马牵行的规定,告诉干部要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勇于闻过即改。“准”,即准确无误,用精准数字增加说服力。多方印证,整理周恩来生命的最后587天里,共做过大小手术13次,平均40天做一次手术;召开会议40次,接见外宾63批,与中央领导人及其他人士谈话240次的真实数据等,让党员干部真相信受震撼。“真”,即真实还原,以

通过陈列周恩来病床小炕桌、德园警示教育基地被查干部的亲笔悔过书、“双规”现场等,增强视觉和思想冲击,让党员干部有触动真反思。

(二)导引融入,循循善诱,精心打造实境现场。

综合运用氛围营造、问题导入、音像感化等教学手法,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洗礼、在春风化雨中感受教育。

一是突出氛围渲染,让学员提前入巷。注重氛围营造和情感酝酿,做到车上就是课堂,途中就有教学。在赴周恩来纪念地教学点途中,为学员发放有关周恩来图片、经典话语的学习手册、佩戴“为人民服务”胸牌,播放《你是这样的人》、《雨中岚山》等与周恩来相关的歌曲诗词,让学员提前进入状态;赴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和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途中,循环播放《新四军军歌》、《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和《浴血刘老庄》等,把学员提前带入实境。不少学员反映,“为人民服务”的胸牌一挂,学习手册一翻,还没到教学点,已经严肃了起来。

二是突出问题导引,让学员边思边学。在各教学点,提出精心设计的各类问题,引导学员在学习感悟中深入思考、自寻答案。在周恩来故居,以周恩来在淮安生活的12年对他的一生究竟有什么影响设问,让学员主动思考淮安地域文化及3位母亲对周恩来品格形成的影响;在苏皖边区政府旧址,以为什么政府行政不到一年却被赞誉为“全中国民主建设的楷模”设问,让学员领悟当时边区政府如何施政为民;在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以为什么胡锦涛同志给予他们那么高的评价,为什么他们有这样一股不挠、不屈、不止的抵抗力量,他们大部分没有留下姓名却在群众心里树起丰碑三个问题开场,引导干部在思索“为什么”中听进去。

三是突出触动心灵,让学员层层深入。在各教学点,紧扣教学主题精心制作影像资料,并将播放影像资料作为主要的辅助教学手段,感染、感动广大学员。以周恩来总理对自己的“大无”实现在群众心目中的“大有”为题,精心制作的教学片《大无大有——身边人眼中的周恩来》,感动了所有前来学习的学员,许多单位纷纷借阅组织集中收看。在“德园”警示教育基地,记录本地被查处干部声泪俱下忏悔的专题片《权力的迷途》,让干部“心中起了波澜,身上出了冷汗”。

(三)互动交流,心临其境,着力提升干部党性修养。

员干部通过感性的体验获得理性的领悟。

一是身边人诉说亲历事。辗转各地,采访数十位曾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过的人,请他们从不同层面讲述自己眼中周恩来的点点滴滴,录制成专题片在教学点播放;邀请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第一任老馆长顾树青,讲述他和李一氓生前的二三事;请原刘老庄连指导员李云鹏的妹妹李爱云,讲述她眼中的哥哥及其从徐州到刘老庄定居后对烈士的怀念,用真情实感感染学员。

二是当下人体验往日情。在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组织学员集体学唱毛泽东当年谱写歌曲《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很多干部学唱后,把歌曲设置为手机彩铃。在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学员通过推小车、抬担架、扔手榴弹等体验活动感受和重温历史现场后,纷纷感慨胜利果实来之不易,当好好珍惜。

三是学员探讨学后思。走出党性教育“实境课堂”,以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一张照片、一个细节或一件实物为题,以逐一发言的模式,及时组织学员集体讨论,巩固所学所思、加深学习印象。发动学员撰写走进“实境课堂”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在《淮安日报》、淮安群众路线网等的专栏刊载宣传,不断扩大受众面。

三、成效

截至目前,已有省内外530多批次近3万名党员干部在传统而新鲜的实境教学中汲取了精神之钙。摄制的专题教学片《大无大有—身边人眼中的周恩来》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评比一等奖,江苏省委活动办发文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组织观看学习。3月26日,江苏省委组织全省百名县(市、区)委书记走进实境课堂,开展“学习恩来精神,践行群众路线”专题活动。江苏省委副书记石泰峰对淮安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淮安市充分发挥总理家乡的优势,依托红色教育资源,变现场为课堂,变素材为教材,变讲解为互动,这种做法很有新意。淮安市这一创新探索被50余家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被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确定为党性教育基地。

一是彰显了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中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把散落的红色资源用党性教育串起来,将理想信念教育具体化,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抽象的党史知识、党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建成了共产党人的精神殿堂,把红色资源的价值力量转化为了党员干部的

理性思考和行动自觉,使党员干部在实境中汲取了传统营养,补充了精神之“钙”,在历史的传承中回归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走进“实境课堂”后,淮安本地党员干部评价说:“这些传统红色资源,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来过多次;说陌生,是因为老资源带来了新体验。这样的‘上课’不仅让我们耳目一新,更入脑入心,既是一次精神回归,更是一场心灵洗礼。”

二是提高了党性教育的点穴能力。“实境课堂”力避就理想信念谈理想信念、就党性修养谈党性修养的空洞说教,通过前期广泛调研深入了解党员干部的现实困惑,有针对性地确立主题,党性教育的指向性更清晰。在教学助理的情境导引下,通过情境再现、问题导引、现场互动、典型示范、理论教学等,以活化的形式直击学员内心,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党员干部的自我提升。走进“实境课堂”的党员干部普遍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纷纷表示要把周恩来精神品格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把地方经济发展好,把百姓民生改善好,把人民群众服务好。

三是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自省反思能力。实境课堂以问题导向触动干部、以实境现场感染干部,让党员干部自觉对照历史楷模和当代先进典型照镜子、正衣冠,增强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改正问题的决心,在自我省察中廓清思想、消除困惑,在对标立规中查摆问题、勘误纠错,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升能力。江苏全省百名县(市、区)委书记在谈走进“实境课堂”的感受时,认为“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用好恩来精神这面镜子,时刻坚守‘永不动摇信仰’这条红线,时刻不忘‘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把尺子,常常给自己提神醒脑,不断改掉身上的‘四风’问题。”

四、几点启示

实境课堂突出党员干部主观世界改造,让党员干部身在其中、心临其境,对新形势下探索加强党性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打破坚冰就有鱼,只有聚焦问题,才能突破瓶颈。党性教育是干部教育的永恒话题,是由党的性质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以什么理念来挖掘党性教育资源,用什么方式来整合党性教育资源,是关系到党性教育是否“管用”和“有效”的重要问题。结合中央要求、当前干部党性存在的问题和本地特色教育资源,实境课堂强化问题导向,把党性教育由课堂搬到现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从“历史到现实、个人到群体、正面到反面”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

将一份份素材变成新时期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推动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创新、理论讲授与实境体验的有效融合,使党员干部参加培训的过程真正成为接受党性教育、加强党性锻炼的过程。

——一子落而满盘活,只有解决难点,才能激活全局。党性教育不是复杂的技能问题,而是修养问题;不是内容创新问题,而是传承问题;不是深奥的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如何使党性教育真正接地气,让党员干部入脑入心,这是关键,也是难点。实境课堂以活化的形式代替传统的说教,以问题为导引,不讲“是什么”、不提“怎么样”,而是让党员干部带着问题走进,找到答案出来。党性教育的方式变了,形式活了,吸引力的“总开关”打开了,带来的是省内外党员干部自发走进实境课堂。初步的探索证明,党性教育只有问需于学员,增强针对性,活化形式,触及灵魂,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春雨润物细无声,只有自我感动,才能见于行动。实境课堂着眼于挖掘教学素材最本质的内涵,着眼于可学可信,内容上相互衔接,认识上步步深入,情感上波澜起伏,形式上丰富多样。从途中到点上,从点上到途中,通过紧扣主题设计的影像资料进行层层铺垫渲染,引导党员干部进入情境之中。实境教学点上历史见证人现场讲述、典型人物现身说法、贴近主题的现场互动,在一张张图片中,一段段故事里,一个个细节上,让党员干部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真触动、受震撼,在现场共鸣中引发深思考,把进入实境课堂的过程作为理想信念支撑下党员干部不断内化修养的过程,实现由知到信,由实境感悟,汲取坚定信仰的力量,自觉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9、中原油田:“家庭党校”开辟社区党员教育新阵地

中原油田第九社区管理中心党委下设非在职党支部128个,现有非在职党员4320人,占中心党员总数的89.2%。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信仰多元化以及离退休职工党员年龄增长、人数增多,呈现出集中学习难、开会难、过组织生活难的问题。特别是少数老党员,由于对他们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和平台,教育、管理存在盲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党建工作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有一些非主流信仰宣教正向小区、家庭渗透,与党的组织争夺思想教育阵地。为解决这些问题,该中心党委在深入走访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于

年3月在18位老党员庭院开办“家庭党校”,传播党的先进理论、先进文化,把党的思想教育阵地向楼宇庭院延伸。

一、开办“家庭党校”的方法

1.开辟阵地,全力保障。该中心党委精心优选了有一定专长、文化素质、政策理论水平,且有公德心、奉献精神,在党员和居民中口碑好、威信高的老党员,在其家中开办“家庭党校”,进行非在职党员教育新阵地试点、探索。

一是优选阵地校长。他们把选配校长作为开办家庭党校的首要任务,要求承办“家庭党校”的老党员必须是水平高、热情高、威望高、觉悟高的“四高”党员,在辖区党员群众中具有一定威望和号召力,有能够容纳一定数量党员开展活动的庭院或固定场所。在此基础上,采取“自己荐、群众推、党员选、组织聘”的方式,层层进行选拔,最终由全体党员选举产生“家庭党校”校长,由居民站党委报中心党委批准后,授予“家庭党校”牌匾。

二是创造良好环境。该中心党委为“家庭党校”配备了小书桌、小板凳、小书柜、书报架、电视机、VCD等电教设施,配备书籍500余册,并征订了《党的建设》、《社区党建》、《支部生活》等报刊,创造了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同时在资金上给予“家庭党校”特殊支持,保证了教学正常运行。

三是选派辅导教员。为保障“家庭党校”每季度为所在离退休党支部的老党员上一次党课,该中心党委选派王天均、刘呈泉等3名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和在职党组织书记为“家庭党校”党课辅导员,年初定好讲授主题、运行大表,每季度上一次小型党课。平时根据形势需要,邀请油田银发讲师团队员、心理协会心理师和社区医院专家到“家庭党校”授课,寓教于乐,丰富学习内容。

2.建章立制,加强指导。该中心党委为“家庭党校”制定了管理制度,居民管理站党委适时到场指导、监督、改进,确保“家庭党校”规范运行。

一是健全制度。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中心党委指导“家庭党校”制定了《家庭党校工作制度》、《党员作用发挥制度》、《上级党组织指导扶持制度》3项制度,明确了校长、委员、学员的职责,以及定期学习、参与活动等各环节的规定和要求。

第三篇: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汇总(90个)

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结果揭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7月1日电 今天,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组织人事报社和组织人事报社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结果正式公布,共评出30个最佳案例,60个优秀案例。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配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组织人事报社和组织人事报社,自2013年7月1日起,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为主题,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开展了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案例征集活动经过网上投票和专家两轮评审,最后评出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最佳案例30个、优秀案例60个。

一、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最佳案例(共30个)

1 浙江嘉兴:以96345党员志愿者服务为载体,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 上海浦东:十年磨一剑——浦东“阳光驿站”的十年探索与实践 3 北京朝阳:创新基层党建服务体系,以党建引领社区各项事业发展 4 福建福州:“查述问评”建立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责任考评机制

5 天津静海:以“五建五强”全面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6 广东湛江:努力实施“失联党员归队工程”,全面提升党员队伍管理水平 7 浙江诸暨:“群众档案”——新时期拓展群众工作机制的新举措 8 湖南吉首:“红色股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基层党组织“向心力”

9 陕西凤县:实施村干部队伍建设“六化”工程的有益探索

10 内蒙古林西:推行“1+3”党组织设置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共进

11 贵州仁怀:走出一条“支部领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支部创业带富新路子

12 山东章丘:实施支部“一加三”,固本强基惠民生 13 国家电网丽水供电公司: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的创新与实践 14 贵州贵阳:党员志愿服务进社区 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 15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培树“北疆红色堡垒户”,打造祖国北部边疆草原亮丽风景线

16 江西丰城:在基层党组织建立矛盾纠纷“金牌调解”的免费“社会法庭” 17 山东青岛:依托干部网络学院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

18 湖北英山:打造“智慧党建·英山红网”,以党建信息化推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19 江苏镇江京口区:构建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工作体系 20 西藏南木林:“五项工程”构建流动党员“五化”管理新格局 21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发挥三级“四个作用”,提高司法公正水平 22 新疆克拉玛依:强化社区“红细胞”工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3 四川凉山:创新设置乡镇(街道园区)“优秀青年人才”党支部,破解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难题

24 江苏如东:开展“114”惠民行动 打造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 25 河北景县:建立农村支部书记“三定三评一落实”目标考评机制 26 武钢金资公司:以“党建工作创先争优管理系统”为平台,探索“三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途径

27 河南洛阳老城区:“负面清单”管理催生正能量

28 胜利石油:以党员服务社为载体,创建非在职党员服务教育管理新模式 29 江苏海安:“事务代理”构建服务下沉型基层党建新模式 30 江西农大农学院:“立交桥”党建模式创新与实践

二、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优秀案例(共60个) 1 福建福州台江区:打造“党员诚信店”品牌,破解非公党建难题 2 上海浦东张江:用“感受式服务” 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3 江苏南通崇川区:邻里党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500米” 4 北京延庆:“党员魅力秀排行榜”,领航为民服务正能量 5 湖北武汉江汉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路径探索 6 江苏徐州贾汪区:“三三六”法探索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 7 浙江杭州余杭区:街道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8 江苏淮安:打造“实境课堂”开辟党性教育新阵地 9 中原油田:“家庭党校”开辟社区党员教育新阵地 10 山东济宁:活跃着一支群众监督评议团队伍

11 福建永定:实支部“e管理”,流动党员“流而不失” 12 上海浦东合庆镇:“1+1+X”的合庆算法

13 湖北巴东:发展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

14 山东平度:推行“一定两议三监督”工作法,创新村级议事决策机制 15 浙江杭州高新区(滨江):红色正能量 服务在滨江——非公党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16 湖北利川:贫困山区实施“村社共建”的探索 17 江苏太仓:构建德企党建“365服务圈”

18 山东寿光:推行“三自”工作办法,加强村级事务管理

19 四川松潘:一线两翼共发展,三带四帮满园春——深入推进“三带四帮”党内互助工程

20 国家统计局福鼎调查队: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努力实现“三个提高” 21 湖北红安:推行村干部实绩考核 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22 上海理工大学:以区域化党建联建促学校事业全面发展

23 江苏如皋: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健全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党员群众长效机制的实践做法

24 广西南宁邕宁:拓展“六个一线工作法”,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25 辽宁大连旅顺口区:实施“123456”工作法实现在职党员进社区走亲连心服务群众

26 福建省建宁县:党员“110”,服务零距离

27 贵州铜仁:实施“民心党建”工程促进干群连心同步小康

28 青海西宁城中区:“365”党代表工作室,搭起群情民意“连心桥” 29 浙江台州路桥区:紧贴青年实际,创意党组织生活

30 河南登封:“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探索

31 河南新密:创新农村新型社区党建服务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

32 四川高县:分类建设发展型村级党组织 ,助推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33 拆掉一张桌 赢得万民心——淮北市推行村(社区)干部集中办公的探索与实践

34 福耀集团党委:开展“党员典范力量”建设的探索

35 内蒙古包头青山区:“3×4”探索实施党员队伍纯洁机制建设 36 陕西石泉县:“五步三公开”实现村级组织“阳光运行” 37 浙江宁波江东区:架起沟通“高速桥”,化解群众心里堵

38 广西南宁西乡塘区明秀南社区:为民零距离,党群谱和谐——创新推行“零距离工作法”

39 内蒙古牙克石:关于推进为民服务“365”党建模式的探索和思考 40 广东汕头潮阳区:建设一支带头抓党建、带头服务群众的村级书记队伍 41 新疆木垒:开展“农村党员信贷直通车”活动

42 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区:“小微信 大作为”——释放基层党建正能量 43 陕西富平:为民服务“连心卡,群众办事“零障碍”

44 安徽亳州谯城区:“移动式”网上服务型党组织,让服务“触手可及” 45 湖北孝南:构建3个“1+X”体系,探索“服务型”实现路径 46 浙江东阳:构建行业协会党建新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47 湖南常德鼎城区:推行“一本通”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48 黑龙江漠河:实施党建创新项目,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49 甘肃陇西:实施乡镇干部“驻村代办、强基为民”工程的调查与思考 50 湖北麻城:建立健全党员质量管理体系

51 云南弥渡:以3个“1+X”为抓手,全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52 河南郑州惠济区:以“四个先锋”为载体打造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53 河北临漳:以“五步工作法”推动组织工作科学化

54 辽宁葫芦岛:开启“全天候”模式,全面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 55 重庆永川区:探索推行村(社区)党员日常管理量化考评工作 56 川东电缆公司:坚持三融入三促进 推动党建与企业发展互促共赢 57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党员“塑形工程”——锤炼党员先进形象新载体

58 陕西留坝:倾听群众“牢骚话”,唱响服务“好声音”

59 江西寻乌:推行“1893”机制,着力破解农村党员发展难题 60 青海循化:搭建四个平台全力推进党建信息化建设

一、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最

佳案例(共30个)

1、嘉兴市以96345党员志愿者服务为载体打通联系服务群

众的“最后一公里”

党的诞生地嘉兴市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秉承“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着眼于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以96345党员志愿者服务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联系服务群众、团结凝聚人心的作用,组织和引导有能力、有特长的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党员在志愿服务中践行群众路线,让“群众所需有人帮、党员奉献有其岗”,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96345党员志愿服务工作背景及发展情况

为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需求,提升社区服务信息化工作水平,2003年9月,嘉兴市组建了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开通了“96345”服务热线。2004年9月,以“党在我心中、我在群众中”为主题,依托求助热线成立了嘉兴市96345党员志愿者总站,是由热心公益事业的基层党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从事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2010年12月,总站升格为嘉兴市党员志愿服务中心,统筹推进全市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目前,志愿服务中心已有5.3万名注册党员志愿者,平均参加志愿服务超过50小时,累计服务群众126万人次。96345社区求助服务中心(党员志愿服务中心)党支部,得到了中央、省市等各级领导的批示肯定和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十大品牌”等80项荣誉。

二、运作模式及实际成效

中心从搭建组织架构、创新活动模式、健全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1.搭建“网络化”党员志愿服务组织构架。一是纵向同步建站。按照区域和行业划分,在市本级和5个县(市)建立6个党员志愿服务总站,下设73个镇(街道)分站,村(社区)根据区域划分责任网格,实现了纵向到底的党员志愿服务组织架构。二是横向专业组队。打破党员组织关系和服务区域的局限,按志愿者的专业特长,以市县两级职能部门牵头组建医疗安康、法律咨询、节能环保、治污治水、金融保险等212支专业服务队。如嘉兴电力“红船服务队”采取“永不落幕”的24小时全天候服务,在群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同时,以一技之长的“明星”党员个人命名,领衔建立318个专业服务工作室。三是面上按需布点。对接需求和供给,在景区、火车站等人流聚集地和规模较大的社区建立了40个“红立方”党员志愿服务驿站,由所在地的党员志愿服务分站安排党员志愿者进行轮值,提供志愿者招募、民生诉求登记及各类便民服务。每个“红立方”还结合实际需求推出了特色服务,如外籍人士较多的穆河社区推出了翻译服务,极大方便了在此居住的外国友人。

2.创新“立体化”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模式。一是热线求助常态服务。把96345社区服务求助热线作为倾听民意的重要渠道,24小时为群众提供市民生活类、咨询类、事务类、电子商务类和企业服务五大类120多项服务。如,市本级总站工作人员及420家加盟企业和210名社区一技之长服务者已累计受理市民各类求助226万多件次。二是上门入户结对服务。建立残障人士、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信息库,由党员志愿者就近结对帮扶。如市第一医院分站的党员志愿者王宏智16年如一日,坚持每周上门为社区患风湿性心脏病的老人李玉英义诊,成了老人的“自家人”。实施“一键通”为老服务工程,为1600多名空巢老人安装“一键通”呼叫系统,由就近志愿者提供应急服务,已经成为空巢老人的“生命线”。三是上街下乡集中服务。将每月的25日定为“党员志愿者服务日”,进广场、进社区、进农村联动开展电器维修、健康诊疗、法律援助、政策咨询等集中性便民服务。今年以来,已经累计服务群众11.7万多次。四是点亮心愿个性服务。广泛动员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点亮微心愿?共筑中国梦”活动,依托媒体、“红立方”、网络等平台向社会广泛征集“微心愿”,活动开展以来,在职党员已认领“微心愿”12974个。

3.健全“规范化”党员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一是公开服务承诺。推行服务承诺,党员志愿者接到派单后,统一佩戴“96345”党员志愿者服务证,使用志愿服务logo,承诺在15分钟内到达,服务过程不接受求助者的吃请和赠礼,仅收取材料成本费用,服务完成后请被服务对象填写服务意见反馈单,由总站进行电话回访,全程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出台《96345党员志愿者培训制度》,整合各类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专业社工组织等资源,强化志愿者岗前培训、专业培训和骨干培训三个环节,递进式提高志愿者素质。如,以中心主任命名的“骆叶青志愿者工作室”,组建了“党员志愿者沙龙”,为志愿者搭建了交友聚会、交流互动、学习借鉴、共同提升的平台,已累计培训志愿者1万多人次。三是注重激励保障。创建“时间银行”,实施“服务积分卡”制度,将党员志愿者的服务时间记录在册,可兑现生活用品、家政服务或者将积分转赠给结对帮扶对象,有效形成了“奉献-积分-激励-奉献”良性循环机制。同时,与保险公司合作,为注册党员志愿者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三、成功经验

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关系,是我市党员志愿服务不断向前发展的成功经验。 1.把握好集中推进与长期坚持的关系。针对“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实际,嘉兴市推行了以“勤奋工作敬业岗”和“服务社会奉献岗”为主要内容的党员“一员双岗”制度。十余年来,党员志愿服务作为“服务社会奉献岗”的主要途径,嘉兴市始终秉承集中推进、长期坚持的原则,在党员志愿者的带动下,使志愿服务走进千家万户,并吸引着更多党员、群众加入到志愿服务队列,依靠的是党员志愿服务平台的建立巩固,志愿者队伍的丰富拓展和各项工作制度、服务机制的不断健全。平台与机制的相互作用,让志愿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把握好组织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中心整合24小时电话服务热线,开发网络求助、短信求助等方式,丰富完善服务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在服务群众中赢得好口碑,树立品牌影响力。同时,采取严把准入与竞争择优、低偿服务与无偿奉献相结合的加盟企业制度,为居民“量身打造”优质的服务,推动了中心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双赢。

3.把握好帮助群众与教育党员的关系。党员志愿服务将“助人”和“育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志愿者意愿,针对不同受助对象开展不同的服务。不仅让党

员在“助人”的过程中,体验社会、履行宗旨、实现自身价值,而且进一步拓展了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空间,建立党员柔性教育管理机制,实现了单位和社会党组织对党员的“双重”管理。

4.把握好普遍服务与专业提升的关系。针对许多服务项目专业化要求高的现实,中心特别培育和吸纳了一部分有专业素养的志愿者。同时,为防止把志愿服务做成少数技术精英参与的事业,通过采取“专业社工+党员志愿者”的模式,加强对普通志愿者进行技能的培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逐步培育孵化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

四、有益启示

1.96345党员志愿服务模式,契合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把不同层级和不同领域的党员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了联系服务群众“规模效应”。针对社会阶层分化、党员队伍结构复杂化和党员流动加快等新变化,打破党员党组织隶属关系和身份限制,依托建立中心、总站、分站以及专业服务队等组织,整合原归属于不同“条”、“块”,分散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党员,使其担当了“单位人”和“社会人”的双重角色。

2.96345党员志愿服务模式,创新了基层治理的方式方法,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推进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该模式体现了党委政府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依托各类平台,广泛吸纳社会公共机构、个私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等参与其中,既充分调动了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社会事务,维护社会和谐,又直接承担了政府部分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有效缓解了社会治理压力,提高了社会治理能力。

3.96345党员志愿服务模式,顺应了信息化迅猛发展背景,符合党员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以更加简便灵活的方式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心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不断完善党员志愿者管理信息系统,先后开通了短信求助、网络服务、空巢老人“一键通”应急呼叫系统等高效便捷的渠道,构建一个覆盖全市的志愿服务平台,实现了志愿服务管理方、供给方、需求方三者间的对接,推动了服务到点到事到人。

4.96345党员志愿服务模式,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资源,紧扣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功能定位,体现了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党员志愿服务坚持

服务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具体事务,将公共服务平台融入其中,拓展了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从城市、居民延伸至农村、农户,最大限度地对接群众需求,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健全关心关爱党员的工作机制,并注重把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

5.96345党员志愿服务模式,搭建了党员长期发挥作用的平台和载体,打破了志愿服务的阶段性限制,有利于党员以多种角色、在多个舞台上长期展现先进性。党员具有先进性因子,相对于岗位服务而言,志愿服务有效彰显了党员的党性修养和价值追求,是党员融入基层、群众的重要切入点。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党员在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发挥作用、体现先进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实现了志愿服务与岗位服务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十年磨一剑”——浦东新区阳光驿站十年的探索与实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浦东开发开放重大决策,浦东的经济和社会形态随之发生巨大变化。面对经济大发展、市场大开放、社会大转型、人员大流动的新的区域化特征,浦东新区组织部门始终秉持“一流党建促一流开发”的党建工作理念,以阳光驿站的创立和建设为有效抓手,精心打造区域性、服务型、开发式、专业化的党建工作平台。经过10年的努力和积累,浦东新区阳光驿站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和社会反响。

一、背景与动因

十年来,全区阳光驿站在区委组织部和各街、镇、开发全区党(工)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市党员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下,按照打造区域性、开放式、双建制、专业化的党建工作载体的总体思路,新区阳光大胆探索,不断完善,以全面适用的功能定位、齐全完备的设施场馆和便捷温馨的接待服务吸引了全区各类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到此活动。十年来,累计接转党员组织关系10多万人次,服务党员活动30多万人次,得到了全区广大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浦东新区阳光驿站及其服务网络的创设和建立,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探索新形势下适新应变、深化“三服务”理念的载体创新

浦东开发开放的全面启动,吸引了大量从商、从业人员,新经济、新社会组织数量随之急剧增长,党员的流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面前,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如“两新”组织党组织未同步及时建立,党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存在盲点,不少的“两新”组织和大量流动党员存在活动无场地开展,组织无地方归属,党员身份无地方挂靠,党费无地方缴纳,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无法正常履行的现象。这就要求基层党建的理念和方式不断创新,特别是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党内关爱和服务工作机制,将浦东“三服务”理念(党的上级组织为党的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和党员都为群众服务)落到实处,探索建设多功能、开放式的公共管服务平台,为“两新”组织和党员提供服务。

(二)探索社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党员服务平台的现实途径

阳光驿站的创设,本职还在于服务。一方面,伴随着市场经常快速发展,部分党员在经济社会结构调整中成为弱势群体,需要组织给予更多关心和服务;另一方面,“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起步后,迫切需要一个能够为“两新”组织党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而且从实际来看,这个平台必须是开放式的,因为要面向社区范围内所有各类型的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是社会化的,必须走志愿服务、互助服务的路子,去除行政化的倾向;必须以阳光驿站为主体,为新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打造适应新区特点、满足党组织和党员群众需求的服务品牌。

(三)探索加强党员管理、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客观需要

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在社区和“两新”组织的党员,流动性较强,“口袋党员”甚至是隐形党员都占有一定比例,这部分党员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都存在一定问题。通过阳光驿站的党员服务窗口,指导和动员社区各类党组织的党员到阳光驿站开展活动,工作人员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党员到阳光驿站办理组织关系转接等相关手续,使党员体会到作为一名党员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尽到的义务,从而激发和调动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党性观念。有的“两新”党员说,之前在企业里一直忙经营、忙生产、忙科研,只有到阳光驿

站支部党员一起组织活动、开展交流,见到阳光驿站的党员墙、先锋榜,才更加直观地体会到自己身为一名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阳光驿站是真正的“‘两新’党员之家”、“流动党员之家”。

二、做法和措施

阳光驿站从创建伊始到不断成熟,从点上探索到面上推广,从硬件设施齐备再到功能品牌提升,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试点探索阶段。最早在浦东新区成立阳光驿站并进入实质性运作的,是2003年9月成立的陆家嘴社区阳光驿站。阳光驿站之所以最早起源于陆家嘴,跟社区所处位置有必然的联系。陆家嘴社区处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中心区域,这里的“两新”组织驻区单位达到6500多家。陆家嘴社区“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较其他社区比较早地遇到了一些新问题。陆家嘴街道党工委在市委和区委组织部门的支持下,坚持“三服务”理念,按照建设区域性、开放式、双建制、专业化的党建工作载体的思路,开始了建立阳光驿站的探索。在创立之初,陆家嘴社区阳光驿站以流动党员的接纳地和“两新”组织党组织孵化器为目标定位,以“居民区党员服务站”和“楼宇综合服务站”为功能延伸,推行“以居带楼、以站连片”的工作模式,在建立初期孵化了6家“两新”党支部、挂靠90余名“两新”组织党员和流动党员。同时根据党员群众需求,利用陆家嘴社区现有的师资、场地等资源,陆续创设了阳光讲坛、阳光驿站青年联谊会、党员业主创业者联谊会、阳光志愿者服务、党建研究会等结构队伍和基本服务项目。

陆家嘴社区阳光驿站的创设,开了浦东新区党建工作风气之先,为后续全区面上普遍推开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和肯定,成立10年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员2917批10万多人次。2004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同志在视察陆家嘴阳光驿站后,批示指出:“阳光驿站是新形势下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有益探索,应该继续实践、完善、提高,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广”。陆家嘴阳光驿站已经成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现场教学点,上海市委党校教学基地,上海市党员服务中心示范点。

第二阶段:扩面强基阶段。在陆家嘴等社区探索基础上,区委组织部对全区面上阳光驿站的建设和运作进行统一推广、分类指导。针对各基层阳光驿站基本条件参差不齐,存在组织归属不

一、硬件设施不

一、经费保障不

一、人员配备不

一、工作职能和服务要求不一的情况,区委组织部按照有接待窗口、有党组织和党员活动场所、有分管领导和部门、有专职工作人员、有流动党员党支部、有党建阅览室、有基本设备、有运作经费等8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大力推进阳光驿站建设工作的全面建设。同时,将组织工作中部分党建工作职能下移到阳光驿站,切实赋以阳光驿站一定的职能和事权,提升其参与基层党建工作的程度。另外,市和区两级党员服务中心成立验收工作组,对各街镇阳光驿站的建设、运行进行专题指导和验收,对验收合格的阳光驿站,由市委组织部从全市党建经费中一次性拨付五万元,支持阳光驿站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验收组深入各街镇,一对一认真指导,有效推进了全区面上阳光驿站标准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全区阳光驿站的全面推广和基础夯实。

经过近几年的持续推进,目前在全区38个街镇、开发区已实现了阳光驿站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很好地顺应了全区基层党建工作由区属向区域、党的管理体系由垂直向网络转变的要求,很好地顺应了党建工作引领社会、发动党员、服务群众的时代要求。

第三阶段:品牌创建阶段。从2006年开始,区委组织部在全区范围内,开始持续开展“阳光驿站特色工作创新活动”,特色创新工作评选以召开特色工作发布会的形式进行,侧重考查工作内容的创新性、影响力、认可度和实效性。每次发布会由基层阳光驿站负责人进行概述,经过基层互评、专家点评和综合评审,每次产生10个创新奖,对获奖的基层阳光驿站,由新区颁发“浦东新区阳光驿站特色工作创新奖”,通过创新活动评选促品质提升,以品质提升促品牌建设,力求一站一景、一站一品,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效。在推进阳光驿站品牌化建设过程中,始终着眼于将阳光驿站打造成为区域化党建工作重要平台,区域内党建活动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党建工作指导和保障中心、形象展示中心、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中心的目标,做实、打响阳光驿站品牌。全区38个阳光驿站涌现出了一大批本区域内富有特色、优势突出、成效显著的工作品牌。

阳光驿站品牌化培育工作,不仅为基层阳光驿站提供了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取长补短、提效增能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各级党组织以品牌创建、工作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和不断实践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使全区基层党建工作展示出异彩纷呈、特色鲜明的多样化特质,丰富了浦东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形式和内涵。

三、成效与反响

经过10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建设和完善,阳光驿站的功能不断强化,内容不断扩展,机制不断完善,在队伍建设、平台搭建、长效管理、深化服务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浦东新区基层党建工作中发挥了应有作用。

(一)抓组建,强队伍,强化组织优势,壮大了基层党务工作力量 新区阳光驿站的主要负责人由所在街镇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党务工作者担任,配备专职骨干,加大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力量。各阳光驿站还普遍建立了阳光法律咨询服务队、阳光医疗服务队、阳光教室服务队、地铁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志愿者工作室等一大批阳光驿站的专门队伍和服务部门,在具体的党务工作开展过程中,这支队伍经受了锻炼、提升了能力、积累了经验,成为全区基层党务工作者当中一只十分重要的力量。阳光驿站还结合党的生日、党员活动、为民服务工作的开展,从街镇既有的在册、在职党员中培养了党员巡讲团、阳光讲师团等主题活动队伍,有效地扩充了党员志愿者队伍,壮大了阳光驿站的服务力量。如陆家嘴阳光驿站有效整合陆家嘴社区党员志愿者资源,组建了5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吸引楼宇中500多名青年党员(团员)参加,服务党员群众3000多批近2万人次;花木街道阳光驿站从2005年以阳光网络服务平台为载体,吸引了区域内近200家企业的中青年骨干,为困难群体、党员、劳模提供帮助;上钢社区阳光驿站将社区居住的60多位志愿军老战士、80多位“两弹一星”老功臣、60多位全国和上海市劳模进行有效整合,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任务宣传、红色主题宣讲的重要资源和力量,使阳光驿站的工作更加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抓载体,搭平台,突出服务优势,拓展了党员服务管理内涵 全区各基层阳光驿站结合工作职能和党员群众需求,进一步明确阳光驿站的服务平台、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以文明创建、组团服务、扶贫帮困、医疗服务、社区建设、法律援助等公益事业志愿服务活动为主,并在拓展阳光驿站服务内涵和方式的过程中,搭建服务平台,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载体,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服务内容的全面覆盖。截至目前,开发的阳光服务项目达20几项。一是以阳光驿站为基地,积极推进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党组织,加快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孵化,积极探索在市场、社团组织、农村合作社建立党组织,在全区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中发挥积极作用;陆家嘴阳光驿站从建立初期的6家“两新”党支部、90

余名党员,发展到目前53家“两新”党组织、1200余名党员,切实体现了党建全覆盖的孵化功能。二是阳光驿站充分发挥了各类党组织资源交换和平台协同作用,努力搭建党组织和党员为社区、为群众双向服务的平台,使阳光驿站真正成为区域内驻区单位和群众提供服务的重要枢纽,成为区域内党员践行宗旨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桥梁和窗口;浦兴社区阳光驿站聚焦党员争做志愿者,将区域内的驻区单位、在职党员整合起来,成立党员志愿者队伍,在地铁车站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2012年5月巨峰路站的党员志愿者队伍正式命名为“大爱先锋队”,阳光驿站的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掀开了新的一页。三是精心打造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为区域内的党组织和党员提供各种服务,特别是为“两新”组织党员提供个性化、有效管用的服务,有力加强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潍坊社区阳光驿站紧紧围绕社区党工委“布点划片”实现楼宇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推进阳光服务进楼宇,在各个楼宇设立以楼宇物业为依托的党员服务点,将党的组织建设、党建实务知识、区域活动信息、社区各类活动资源摆放到党员服务点,便于“两新”党员了解和掌握,并定期在楼宇片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切实增强了“两新”组织党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

(三)抓规范,强管理,彰显品牌优势,健全了基层党建长效机制 全区阳光驿站建设一直按照区域化着力、项目化推进、品牌化培育、规范化管理的总体思路,建立了一套切合实际的党员服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作为长效机制,规范管理、认真落实,实现了党员服务管理工作的全覆盖,打造了一批阳光驿站服务项目品牌,进一步夯实了全区党建工作基层基础。一是以开展阳光驿站十佳窗口创评活动为抓手,抓规范服务和质量提升。创评活动严格按照硬件设施佳、功能拓展佳、工作创新佳、常规工作佳、窗口形象佳、支部建设佳、队伍建设佳、团结协作佳、制度建设佳、保障支撑佳等十佳标准,每年在全区所有阳光驿站中开展自评、互评、综评,产生10个示范窗口,有力促进了各阳光驿站水平提升和自身建设。二是以远程教育双创双争活动为载体,抓运维管理和示范建设。加强对全区1000多个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的运行维护,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热情,从2009年开始,在全区开展主题为“创先进教学平台、创示范终端站点,争当优秀站点管理员、正当学用标兵”为主要内容的双创双争活动。采取年初申报、年中预审、年末评选的方式,每年评选产生示范站点10个,先进站点20个,十佳指导员10名,学用标兵20名,对推动阳光驿站远

程教育功能的提升和完善,起到了较好效果。三是以工作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为重点,抓长效管理和制度建设。根据阳光驿站的工作特点,先后制定了《阳光驿站窗口接待规范化实施意见》、《首问责任制》、《阳光驿站工作例会制度》、《党员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流动党员党支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坚持阳光驿站站长的工作例会制度,按照功能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每季度分片区举行阳光驿站工作例会,及时明确要求,反馈情况,加强沟通;建立“党务专门家”培训平台和工作机制,将党务专门知识和实际操作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对基层的专职党务工作者进行培训,作为基层党务干部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高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长效培训工作制度;建立“阳光讲坛”党建工作学习长效制度,论坛以服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为宗旨,交流各阳光驿站好的经验做法,使论坛成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有力帮手,从2007年开设至今,已经举办了24期,这对于建立健全党建工作交流制度,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起到了明显作用。

四、探索和启示

2013年9月,在阳光驿站正式成立10周年之际,浦东新区隆重举办了阳光驿站成立10周年“播撒阳光路”图文巡展、“阳光广场惠民服务”大型志愿者服务、“阳光牵手”、“阳光书屋、阳光关爱”、编印《阳光驿站十年集萃》、阳光驿站成立十周年专题研讨会等系列活动,系统总结阳光驿站十年来的工作和成果,谋划和展望阳光驿站的未来和前景。

回顾阳光驿站成立十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深深感到,阳光驿站的成立和发展,跳出了“就党建抓党建”的传统思维和既有模式,开辟了一条加强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途径,这对于创新和深化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完善和健全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提升和增强基层党建工作实效,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转换工作思路、更新思维方式,是阳光驿站工作扎实推进的前提条件。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群众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有效实现党的领导,靠传统的居高临下、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式以及完全不可行,单靠开开会、发发文、读读报那一套工作方法和组织生活已根本行不通。对于基层党员,特别是对社区

在职党员、“两新”党员和流动党员而言,如果党组织的服务职能缺失就不可能凝聚到人心,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也无活力可言。只有彻底地打破传统的党建工作的思维定势并抛弃传统的工作模式,以阳光驿站为平台,以服务企业、服务党员、服务群众为根本宗旨,把党的领导寓于阳光驿站为社区、为党员、为群众服务的工作之中,基层党建工作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天地,阳光驿站也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是阳光驿站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基础。全区各街镇、园区党组织和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阳光驿站的工作,建立了各基层党(工)委统一领导,新区党员服务工作业务指导,各相关委办局积极配合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工)委高度重视,把阳光驿站的建设、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结合区域实际,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抓组建、建队伍、选项目、树品牌,从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有力保障,形成了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良性工作态势,使阳光驿站的工作开展起来有抓手、有资源、有载体,从根本上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凝聚人才队伍,加强队伍建设,是阳光驿站工作不断深化的重要保证。阳光驿站的工作,最主要的取决于基层党务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各类党员队伍。阳光驿站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需要通过组织和发动在职党员、群众一起参与、共同开展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精通的党务知识做基础,而且需要有凝聚党员群众的人格力量,把党员骨干、积极分子、群众代表发动起来,共同做好管理服务。同时,更要求我们的党务干部要有视党建为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一支好的阳光驿站的工作队伍,不仅能够将本站的工作做好,还能带动周边的阳光驿站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十分重视党务工作者的发现、培养、锻炼,通过抓源头、强培训、促成长,在阳光驿站中培育建立一支有信仰、素质高、能力强的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使阳光驿站的各项工作有坚实的人才队伍保障。

3、北京市朝阳区“红芍社”: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服务管

理创新

红芍社,是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地区芍药居二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的名称。本着“以党建促社建”的工作理念,红芍社不断创新基层党建服务体系,以党建引领社区各项事业发展,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紧密结合,丰富了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的内涵,增强了群众的归属感,使社区成为了气氛祥和、秩序良好的文明模范单位,“红芍社”也成为北京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一、案例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党组织要“引导群众参与服务、自我服务、互相服务,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服务格局”。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地区芍药居二社区始建于1991年,占地面积14.3公顷, 现共有居民4834户,常住人口约10500人。社区居民包括军干属、教师、城市改造异地安置人员、回迁上楼的农转居人员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等等,人员结构比较复杂。社区刚成立时,因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失、“新居民”与“老市民”思想观念与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农民转居后就业困难等,导致了“新居民”对社区生活不适应、农转居人员与老城镇居民之间的邻里矛盾不断升级、社区秩序混乱等问题比较突出,给社区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

2003年6月,芍药居二社区党委、居委员会正式成立。经过6年的辛苦努力,到2009年,社区基本上解决了老大难的环境设施问题,农转居住户与城镇老居民的关系得到了融合,社区基层党的建设、文明和谐社区建设取得显著进步。2009年7月,根据区委“建组织、建阵地、建服务体系”的要求,经上级批准,“红芍社”正式成立,它是芍药居二社区的党员服务中心,是基层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阵地,更是全体党员为社区群众服务的中心。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红芍社”现已成为流动党员的接纳地、区域内基层党组织共享资源的平台、“两新”组织构建基层党组织的孵化器和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窗口。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组织架构:从“找党员”到建立“金字塔”网络化管理体系 社区党委成立之后,经过半年多走家串户的艰苦工作,摸清了社区人员结构,了解了社区党员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在太阳宫地区工委的指导下,社区党委按照“分级负责、密切联系、有机互动、包干到人”的思路,创造性地构建了“社区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群众”五级“金字塔”式网络组织体系。社区党委联系6个党支部,6个党支部联系22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联系若干名党员,每名党员联系两层楼群众。这一体系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基本上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全覆盖、居民情况信息全掌握、社区党员群众全联系”。

“金字塔”网络化组织体系运行以来,在组织党员活动、反映社情民意、帮扶党员、服务居民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在2008年奥运期间,社区开展应急演练,在10钟内就紧急集合起100多名党员。借助这一体系的运行,社区党委动员党员、服务居民的能力大大增强,党员同党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居民的心逐渐凝聚到社区党委周围。

(二)注重制度建设:制订以“四个一”、“六个代办”和“八个必访”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制度

以党委为核心,凝聚社区党员的力量为群众服务,是红芍社成立的初衷。为此,红芍社制定了《党员服务中心服务规范》,明确首问负责制、服务责任制,规定了为民服务的详细内容和质量标准。同时,为了让社区党员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红芍社制定了党员议事、党内听证等制度,健全评议监督机制,坚持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此外,为实现服务群众规范化,社区党委制订了以“四个一”、“六个代办”和“八个必访”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制度。“四个一”,即确定一批重点服务对象、发放一个便民联系贴、开辟一条服务热线和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六个代办”,即对重点对象提供组织关系接转、身份证办理、老年证办理、公园年票办理、水电气费缴纳、医疗费报销等六项入户代办服务。“八个必访”,即生病住院时必访、生活发生困难时必访、家庭发生意外时必访、家庭发生矛盾时必访、邻里之间发生矛盾时必访、房子乔迁时必访、有思想顾虑时必访和原单位生活待遇不落实时必访。通过上述制度,红芍社初步构建起了服

务对象明确、联系渠道畅通、社会参与广泛的为民服务体系,满足了党员和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三)拓展党员服务领域:开展全天候、全覆盖的服务

为了向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社区党委重点抓好“五个面向”服务:一是面向全体居民的学习培训服务,定期聘请专家、教授、老党员讲课。二是面向党员、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设立党员志愿接待岗、谈心室、志愿帮扶队等,并与驻区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开展医疗、理发、购物等义务上门服务。三是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儿童、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如一对一结对帮扶、成立残疾人康复俱乐部、开通爱心电话等。四是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如通过劳动保障康复站,为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心理疏导、开发岗位、提供资金等一条龙服务。五是面向辖区单位的社区化服务。近年,红芍社又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区“10910”为民服务体系,内容包括:办理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为新生儿办理入户手续证明等“10”项服务;代办党组织关系接转、最低保障金初审、法律援助及法律事务咨询等“9”项服务;为残疾人、空巢老人提供购物、取邮件、整理室内卫生、精神抚慰等“10”项专门服务,总共包括210个服务细目。

为了发挥党员在服务居民中的主体作用,红芍社组织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关爱、“帮扶结对”等活动,建立“党员责任区”、“党员责任户”、“党员示范岗”,开展“争当模范党员”等党性实践活动,在社区内倡导“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有困难找党员”的理念,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09年,红芍社设立了党员志愿服务接待站,共有近两百名党员参与,每天为居民提供咨询服务。截至2013年,党员志愿服务接待站共提供服务6000余人次。同时,由社区党员带头发起,红芍社还成立了“七彩袖标”志愿者服务队,每天活动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为社区百姓提供志愿服务。如今,社区居民在家中打一个电话,“红芍社”就可以提供家政、维修、送货等服务。居民有择业需求,可以参加红芍社一年365天不间断开展的就业培训。生活困难的党员群众,可以到红芍社申请领取“爱心卡”。目前,社区居委会已经向600多名居民发放了“爱心卡”,领卡人每周都可以到服务中心的“爱心超市”领取生活必需品,真正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

(四)创新党员教育管理:以“天天课堂”为教育平台

开设“天天课堂”,是芍药居二社区党委探索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方法和途径的新尝试,也是基层单位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生动实践。“天天课堂”创办于2009年,初期学员以社区内的党员为主,后扩大到社区居民。“天天课堂”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必修课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特理论等课程,旨在提高地区广大党员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选修课内容涉及文艺、书画、法律、英语、理财、烹饪、科学、健身等30多个领域,旨在丰富辖区居民业余生活,提升居民综合素质。“天天课堂”的老师多由“社区能人协会”的成员承担,课程每月更新,节假日不间断,居民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课,自觉听课。2010年至2013年的4年间,“天天课堂”共提供课程2千余场次,听课人数达4万8千余人次。

(五)丰富社区文化建设:创建“红色之家”品牌,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家”,说的是一种认同感、归属感。社区党建要取得党员群众的支持和认同,文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社区党委在筹建党员服务中心之初,便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党员意见,将主动权交给党员,让党员尽快融入这个大家庭。社区党员则积极出谋划策,像建设自己的家一样建设红芍社,红芍社的社名、社歌、社训、形象标识甚至中心的陈设布置均出自社区党员之手。针对居民的多元化需求,社区设置了文体活动中心,成立了舞蹈、大众读书、合唱三个协会,组建了乒乓球、书法、太极、钓鱼等8支文体队伍,组织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吸引党员群众参加。通过学习、表演、比赛,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居民们自豪地说:“红芍社就是咱芍药居二社区党员和群众的‘红色之家’”!

三、主要成效

(一)通过建组织、建阵地、建服务体系,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和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朝阳区的农村居住格局以及产业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社区党的建设和社区管理成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而通过“建组织,建阵地,建服务体系”来发挥农村地区党

组织的作用,是加强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红芍社为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在基层社会发挥作用、施展才能提供了舞台,增强了社区党委的凝聚力,获得了居民的高度认可。在2012年举行的社区党委和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中,两委班子人员均以高票当选。自2010年以来,社区先后荣获“北京市模范集体”、“北京市先进社区居委会”、“北京市基层妇女组织先进集体”、“北京市工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基层妇联组织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2012年7月,社区党委荣获“2010-2012朝阳区创先争优基层党组织”称号。

(二)通过常态化的教育和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社区党员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卓有成效的“天天课堂”不仅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丰富了社区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各项服务活动激发了社区居民的归宿感和责任感,提高了居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吸引了居民们踊跃参与,愉悦了身心,增强了团结。通过这些活动,社区还培养出了一个高素质的“社区智能团”,目前,“社区智能团”已有16位成员,涉及文艺、体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成为发展社区文化的一支骨干力量。2010年以来,社区先后被评为“首都文明社区”、“首都绿色社区”、“全民健身明星社区”。社区内的多个家庭获朝阳区“藏书家庭”、“学习型家庭”称号。2012年,红芍社百姓宣讲团获北京市“十佳基层百姓宣讲团”称号。2013年,社区文艺组织“红芍越剧社”获得了朝阳区传统文化教育项目一等奖。

(三)通过以党的建设带动社区建设,“红芍社”成为了构建和谐社区的品牌。

红芍社党委以党员为骨干,以联系群众、及时反映群众意愿和诉求为己任,妥善协调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群体关系,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支持和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社区文化的再造,促进了和谐社区文化的形成。红芍社党员服务中心不仅善于调动区域内的党组织和党员广泛参与所在区域内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事务,而且善于优化整合周边社会资源,共建共享,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了样板。如今,“红芍社”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咱们的家”。用社区老党员赵玉琢老人的话说:“这里给了我展现自我的舞台,这

里让我的生活更充实”。社区居民中传唱着一首歌:“红芍社,美丽的家,朝霞染红芍药花。社区党委聚力量,关注民生暖万家。服务体系全覆盖,千家万户少牵挂”,这是对红芍社最真实的评价。

四、启示

(一)搭建合理的社区党建工作组织构架,是创新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的前提。 强有力的组织是保证各项工作贯彻落实的前提条件。目前,城乡社区的基层组织大多为社区党委和党支部二级组织,在此基础上,如何扩展党组织的覆盖面、建立一个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的组织体系,决定着社区服务管理工作能否有力地推进。将党组织工作体系延伸至每一个党员,以党员联系社区内的每个单位、每楼每户,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可以改变以往各个基层党组织之间党建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不能共享、活动单调贫乏、无法吸引党员积极主动参加党组织活动的局面。这样既能确保组织领导的稳定性,又能促进党组织与社会各方组织的联系,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这一点上,红芍社的金字塔网络体系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方式。

(二)丰富党建工作内涵,是吸引和凝聚广大党员参与社区服务的动力。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坚持把服务放在首位,围绕中心抓党建,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有利于党员教育的氛围,让广大党员在一种良好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受感染、受启发、受教育,是凝聚党员、激发党员活力的有效途径。红芍社通过举办“天天课堂”,使广大党员主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最新方针政策;结合党的各种纪念活动,组织开展“创先争优”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座谈、心得交流等形式,把对党员教育的方式由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交流;通过组织党员志愿服务岗,激发党员的自我认知和责任感,等等,这些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三)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有效途径。 党员是社区居民中的优秀群体,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生力军。但党员在社区中毕竟是少数,建设和谐社区,仅靠党员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充分发挥党员

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意义重大。通过建立制度,对党员设岗定责,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让广大党员成为党组织的信息员、监督员、联络员;通过发动党员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宣传活动,树立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发挥党员的骨干作用。芍药居二社区从一个事事难的“多无社区”,到一个事事易的“全有社区”,上述注重以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是一条值得借鉴的经验。

4、福州:“查述问评”完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

党建责任考评机制

一、背景与起因

针对有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不愿抓、不会抓党建的问题,2012年福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意见》(中组发〔2012〕6 号),积极探索实行市、县、乡“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做到述职述党建、评议评党建、考核考党建、任用干部看党建,积累了一些初步经验。根据市委的部署,福州市委组织部对基层的探索及时进行总结,进一步在全市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将党建责任考评的重点放在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身上,推动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落实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责任,不断深化和巩固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特别是2014年以来,结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乡镇(街道)党(工)委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突出考核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和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工作情况,以此促进基层党建目标任务的落实,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2013年以来,由市委领导带队,市委组织部已经在全市12个县(市)区普遍召开了1-2次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专项述职会,初步形成了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责任考评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实践证明,开展市、县、乡“三级联述联评联考”,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基层党建工作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

二、主要做法

1、深入基层“查”。开展专项述职前,以随机抽查、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乡镇(街道)党建工作情况,把问题找准。一是随机抽查。建立月抽查制度,每月市委组织部从县(市)区中随机抽取5名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要求围绕履行党建工作职责、落实基层党建工作任务等进行述职。二是问卷调查。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向述职对象所在乡镇(街道)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涵盖基本情况、面上工作、任务落实、特色亮点、薄弱环节等内容,调查了解乡镇(街道)党建工作的情况,并收集抓党建工作的意见建议。三是实地考察。组织人员到乡镇(街道)实地考察,随机查看2至3个农村、社区、非公企业等类型基层党组织情况。同时,与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面对面交谈,考察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党建工作的思路、方法、能力。

2、突出针对“述”。在查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乡镇(街道)特点、条件,指导设定述职内容,突出党建重点,确保述职“不偏题”。一是述落实。要求述职书记重点讲自己如何履职,不能以班子述职或工作总结代替个人述职,主要包括个人落实党建责任制采取的措施,制定的目标,党(工)委成员的分工以及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所需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情况。二是述创新。要求不仅重点突出讲本乡镇(街道)党建工作亮点、特色做法、典型品牌等,也要结合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谈抓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路和体会,考核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的创新能力。三是述问题。突出问题导向,根据调查掌握的情况,要求述职书记在规定的8分钟述职时间内,既要讲成绩,更要找问题,做到述职“说实话,讲实情”。

3、多种方式“问”。召开由市委组织部、县(市)区委相关负责同志,基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工作述职会,在听取述职书记述职后,采取提问、追问、质问等多种方式问询,述职书记解答,不参与述职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列席旁听。一是列清单提问。根据述职报告,从推进各领域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群众、典型培育、后进转化、发展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列出问题清单,逐项询问,了解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熟悉度。二是抓重点追问。在提问的过程中,对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解答不清楚、不到位或错误之处,中途打断解答,并进行多次追问,刨根问到底,让乡镇(街

道)党(工)委书记答清、答深,考量其是否用心抓基层党建工作。三是找弱点质问。结合述职前调研了解到的该乡镇(街道)基层党建工作薄弱处,采取质问的形式,让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直面问题,使其“红红脸”、“出出汗”。

4、综合角度“评”。对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的成绩,进行“点评”、“测评”、“考评”,出具成绩“鉴定单”。一是领导点评。述职书记完成讲解并进行“答辩”之后,市委组织部和县(市)区委主要负责同志对述职书记落实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党建工作的特色亮点、存在问题和差距,指明努力方向,提出进一步整改要求。二是现场测评。当场发放测评表进行综合测评,测评内容涉及抓党建责任落实、抓村级组织班子建设、抓党员队伍建设、抓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开展服务群众工作、解决基层党建热点难点问题、推进基层党建创新等七个方面情况,分“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次,由参会人员依据述职和日常掌握情况,进行逐项无记名划票测评,并提出意见建议。同时,会后还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测评结果。三是科学考评。由市、县两级组织部根据现场述职解答、民主测评及实地调研情况,对述职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提出综合评价意见,形成点评报告归档管理,将述职考评结果作为对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和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三、实践成效

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制度的建立和实行,成为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检阅平台,有力落实了党建责任考评机制,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

1、强化了基层党建的责任意识。通过实行专项述职制度,真正将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实体化,把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推到了党建工作前沿,促使他们自加压力,进一步强化了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直接责任人”的主体地位,强化了“抓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

2、促进了基层党建的任务落实。通过考评,既是一个同台竞技、展示工作水平和成效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剖析发现问题、接受上级检查考评的过程,有利于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加强对本地的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情况、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的深刻思考,进一步明确思路、完善措

施、改进办法,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党建热点难点问题的有效解决,推动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3、推动了基层党建的工作创新。在党建专项述职制度的推动下,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做法和新经验,将各自最具特色、最有成效的基层党建工作先进经验和成果展示出来,相互交流,学习借鉴,促进了共同提高。同时,通过将责任考评与考核奖惩、树优评先、干部培养使用、社会监督等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了各地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发展、比学赶超的热情,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经验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始终树立大抓基层这一鲜明导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建立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责任考评机制,就是要为了促使各级党(工)委把基层党建工作作为主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推动工作重心下移、资源力量下沉,进一步形成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使基层党建工作真正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基石保证。

启示之二:必须始终抓牢党委书记这一主体责任。基层党建工作千头万绪,各级党组织书记只有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重要政治责任,亲自抓、亲自管,抓根本、抓关键、抓要害,管宏观、管政策、管全局,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耕好基层党建这块“责任田”。建立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责任考评机制,就是要把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点放在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上,强化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落实党建工作主体地位的重要作用,引导各级党组织书记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启示之三:必须始终贯彻管党治党这一重要方针。总书记多次强调,“从严治党,必须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实行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专项述职制度,就是要建立健全基层党建责任考评这一长效机制,把基层党建工作情况作为评价党(工)委领导班子和党(工)委书记政治

强不强、实绩好不好、作风正不正、工作称不称职的重要标准,督促抓好落实基层党建责任中存在突出问题的整改落实,并作为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和奖励惩戒干部的重要依据,切实落实“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的重要要求,真正做到党建和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党建工作更要硬。

启示之四:必须始终坚持群众参与这一宗旨原则。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敞开大门,畅通渠道,通过会前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会中现场测评、提问答疑,会后结果公示、监督整改等方式,有序组织群众参与每一个环节,把想讲的话讲出来,该提的意见提出来,把为人民服务宗旨落到实处。建立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责任考评机制,就是要把群众请进来,发动群众参与,回应群众关切,听取群众评议,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真心实意地帮助我们改进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真正使基层党建工作成为群众支持、群众检验、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5、天津静海:“五建五强”全面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

一、背景和起因

静海县域面积1482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35个居委会、383个行政村,户籍人口57万,耕地面积104万亩,人均耕地全市最多。近年来,我们积极调整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探索形成了“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区、区域物流中心、健康产业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绿色、循环、低碳、健康”的发展理念,规划了“两城三区六园一带”的发展布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循环经济、现代物流、都市农业、健康产业、文化旅游六大产业,全县经济社会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2013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处于全市前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美丽静海建设迈出新步伐。

在静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凸现:县委、县政府一些让群众当前得利、长远受益的好政策、好举措,叫好不叫座,群众不理解、不支持,持观望态度;征地拆迁、开发建设,时常会诱发群众上访、集访;部分群众对基层干部信任度不高,一上访就要找主要领导,甚至越级上访;少数村遗

留问题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成为不稳定隐患。这些问题的产生,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基层党组织教育、引导、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不能主动适应、主动破解、主动创新,甚至无所适从。对此,我们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工作措施,特别是2011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牛士琦到静海调研时提出,要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能力和水平。几年来,我们坚持把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总抓手和龙头工作,明确了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主要任务和队伍好、阵地好、载体好、机制好、群众反映好的目标要求,积极创新载体、完善机制,狠抓落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作出了“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部署,给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加大了推动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具体做法 重点抓“五建五强”:

第一,建组织,强基础。健全完善组织体系,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一是大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全县划分20个党建工作服务区,以村、社区、工业集中区为单位,设立428个党建工作集中区,以胡同、楼宇为单元,划分3197个党建工作网格,切实把党组织和党的服务覆盖到全县所有区域。二是大力实施全覆盖工程。注重抓好非公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组织等新领域党建工作,坚持拉网式排查、数字化管理、网格化组建,不断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实现应建尽建。三是大力推进党群共建。坚持组织联建、队伍联抓、活动联办、工作联动、阵地联用,以党组织带群团组织,以党员带群众,努力构建党工青妇“四位一体”工作格局,扩大党的组织基础,增强党建工作影响力。

第二,建队伍,强能力。打造有能力、作风实、肯奉献的服务队伍,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关键。一是抓配备组建。拓宽视野选拔能人进班子,选派机关干部到重点村任职,选优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不断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探索网格化管理,以党员干部、有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两代表一委员”、入党积极分子等为骨干,组建网格服务队,做好政策宣讲、信息收集、矛盾调解、民事代办、增收帮带等工作,形

成服务合力。二是抓教育培训。围绕强化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和能力培育,以县委党校为主阵地,分层、分类、分专题轮训培训党员干部,定期举办“创新、超越、发展”论坛,强化经常性教育。依托静海党员在线,建立党员干部在线学习系统,拓宽学习渠道。持续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百日培训”工程,采取集中培训、巡回讲座、请进来、走出去、实践看、网上学等方式,每两年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不少于100天的培训。建立新农村建设、林下经济、设施农业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实践基地,强化党员实践培训。三是抓作用发挥。不断深化亮身份、践承诺、树形象活动,积极组织在职党员依岗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全县基层党组织和有服务能力的党员,每年围绕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服务群众等公开承诺亮诺,主动接受监督。大力开展以农村“共产党员户”挂牌、“党员示范岗”挂牌、党员佩戴党徽为主要内容的“两挂一戴”活动,增强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

静海供电有限公司党员服务队

第三,建阵地,强功能。阵地是宣传教育党员、直接服务群众的重要物质条件。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持续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服务中心(站)建设,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一是加强标准化建设,优化服务环境。积极推进各级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规范服务事项,增添服务设施,尽最大可能为群众提供

方便。县行政审批中心不断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办件时限。县党员服务中心设置38个服务项目,打造党群组织服务品牌。乡镇综合服务中心梳理行政职能、便民服务等方面100个服务项目,村综合服务站梳理46个服务项目(24项现场办结事项、22项代办事项),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体化考核,让群众办事更加快捷、少跑冤枉路。二是实行规范化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坚持集中办公、开门服务、信息公开、便民利民,健全完善各级服务中心管理制度,推行微笑服务、温馨服务,全面落实首问负责、代办领办、延时办理等各项制度,让办事群众有“家”一样的感觉。推行阳光服务,服务项目、标准、办件流程全部公开,工作人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标准,切实提高透明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实施镇干部驻村、村干部坐班等制度,让农民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人帮。三是推进网络化办公,提高服务效率。积极适应信息网络发展趋势,建设静海党员在线、远教网、手机网“三网合

一、一网覆盖”的网络服务平台。静海党员在线,完善提升信息传递、咨询服务、交流互动等服务功能。远教网,覆盖全县乡镇、村、社区和县直单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手机网,定期发送手机党报、一句话党课,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同时,探索推进行政审批系统、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信息管理系统覆盖全部乡镇、村,实行群众事项网上受理,办理情况实时督查,反馈结果限时预警,提高工作效率。

静海县建设标准化村级综合服务站,方便服务群众

第四,建载体,强活力。坚持城乡联动,不断深化入户谈心服务活动,建立“五联户”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即:县级领导联镇联户、县直部门包村联户、乡镇干部驻村联户、村干部按片联户、普通党员分组联户。实行“一纸一册一卡一账一线”,“一纸”,广泛向群众发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明白纸,介绍建设情况和联系服务内容。“一册”,联户党员干部每人一本联系服务手册,记录访谈内容。“一卡”,向每个联系对象发放一张服务卡,公开联户党员干部姓名、服务事项、联系电话。“一账”,逐级逐个党组织建立联系服务台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措施,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解决一项,销号一项。“一线”,县、乡镇、村三级服务中心(站)分别设立“民情通”服务热线,公开电话号码,安排专人值守,随时受理群众诉求,实现便民服务“一线通”。 同时,实行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双重”管理,6256名党员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区居民。同时,研发“五联户”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收集、分类、流转、督办、反馈”解决群众问题“五步走”工作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服务,让群众诉求件件有回应。

静海县法院干警深入农户家中访谈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建机制,强保障。把健全完善机制,作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保障。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县委建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我任组长,组织、宣传、纪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遇到问题,合力抓好工作落实。二是健全责任机制。制定《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阶段性方案》,做到工作项目化、责任化、具体化。严格党建责任制,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每年逐级组织党组织书记“联述联评联考”,定期开展互看互比互学活动,点面结合推进工作,有效落实各项任务。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坚持系统设计、分类量化、分层考核,对农村、社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教育、卫生等6个领域,按照组织、队伍、阵地、载体、机制、业绩、群众反映等7类指标,制定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考核细则;按照党性观念、工作业绩、服务群众、遵纪守法、自身形象等5类指标,制定服务型党员考核细则,形成标准体系,实行“双百分”考核,促进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

三、成效与体会

通过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

第一,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推动干部转变作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举措。通过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持续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服务阵地建设,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载体,直接推动了党员干部走进群众,宣传政策,开展帮扶,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化解了群众怨气。党员干部坚持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吃的是农家饭,烧的是土暖气。他们坚持走地头、坐炕头,与群众谈心交心,群众感叹“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有效解决了“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许多农村群众反映,过去办事找干部是地里跑、户里找,现在是“办事人好找、有事干部跑”,党员干部的方法变了、作风实了、形象好了。

第二,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我们大力推行“五联户”工作法,坚持县级领导带队,组织县直单位和乡镇机关干部、村干部和党员,深入农村、社区,直接到群众家中,了解情况、化解矛盾,解决难题。一些村民反映:“现在有个不明白的事,党员干部上门给解决,帮着跑镇里、县里,就连邻里不和、婆媳不和的小事,党员干部都帮着调解,村里能不和谐嘛!”县政法系统结合建设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大力开展“包村街、保稳定、促发展”活动,每名干警包保一个村,重点解决群众难题、排查不稳定因素、打击违法行为,有力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

第三,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加强基层组织、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全县各级党组织不断转变思路,牢固树立“服务能力就是执政能力、服务水平就是执政水平”的意识,强化党组织服务功能,寓领导、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各级党员干部通过面对面同群众打交道,在服务群众中增强了群众观念,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通过向群众送法律、讲政策、传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政策业务水平;通过直接处置和化解一些热点问题,接了地气、有了底气,增强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凝心聚力、推动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最终要靠基层组织“落地”。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使我们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中始终扎根基层,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从而形成了和谐稳定发展的广泛共鸣,有力保证了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静海经济主要指标增幅均位于全市前列,城乡功能进一步提升,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群众普遍认可。中央和市委有关领导同志对我县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中国组织人事报、天津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四、下一步工作方向

我们坚持把重视基层、强化基层、服务基层作为鲜明导向和重要保障,建立健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的机制,围绕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突出便民惠民富民安民,着力抓好四个方面工作,深入推进基层服务党组织建设。

一是坚持“中心、网络、热线”三位一体,推进服务便民。把增强服务阵地功能,让群众办事更便捷,作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基础。突出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规范提升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合服务中心(站)。县党员服务中心以网络服务、志愿服务和党群综合服务为重点,努力打造服务品

牌。乡镇综合服务中心,结合推进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整合资源,打破条块分割,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严格落实镇干部驻村、村(社区)干部坐班等制度,实行全程代办,让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有人帮。以党代表、骨干党员、党员致富带头人等为重点,探索建立代表工作室、党员中心户,为群众提供就近、方便服务。完善远教网、静海党员在线、手机网“三网合

一、一网覆盖”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静海政务公众信息网、行政审批系统互通联动、信息共享,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开通“12345为民服务热线”,实行专职人员24小时接听,对群众反映,一号受理、分类处置、统一协调、部门联动、限时办结,拓展群众反映诉求渠道。

二是实行“帮扶、基地、基金”三措并举,推进保障惠民。把改善民生、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托底保障,作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强化督查指导,促进市县两级帮扶工作组真正融入农村,在加快实施“四清一绿”行动、美丽乡村建设、富民强村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让农民生活更便利、环境更优美、保障更健全。坚持政府搭台、两权置换、土地流转、合作经营、保底收入、扶贫助残,选择合适项目,以专业合作社等方式,组织弱势群众参与经营生产,变输血为造血,让弱势群体生活更有尊严。着眼群众大病返贫等特殊困难群体,通过“集体资金支持、党费补贴、企业捐助”多种渠道,建立基层党组织关爱帮扶资金,设立困难家庭大病救助专项资金,给予特别救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三是抓好“组织、能人、项目”三者联动,推进增收富民。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落脚点在于服务发展,根本在于促进群众增收。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落脚点在于服务发展,根本在于促进群众增收。坚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协会、基地等领域建立“产业型”、“基地型”党组织,发挥党组织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堡垒作用。把非公企业作为党建服务发展的前沿阵地,不断加强和改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积极探索企业家型村干部培养选拔机制,通过村民举荐能人、下派干部“高位嫁接”、选聘大学生村官等方式,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继续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百日培训”工程,优化培训项目,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基层党员干部致富带富能力。坚持一村一品,逐村明确重点发展项目,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多数群众增收。

四是紧抓“经常联系、问题调处、群众评议”三个关键,推进联心安民。坚持在经常联系服务中密切干群关系。深入落实“五联户”工作法,与群众保持

经常性联系、提供经常性服务,实现心贴心。坚持在回应群众诉求中促进和谐。坚持做到“三有”,即诉求受理有系统,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信息管理系统,对群众诉求,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上下联动协调解决。诉求处置有告知,群众诉求办理情况通过手机短信进行告知并征求意见。诉求办理有督查,对未及时办理群众诉求的,实行黄灯预警、红灯警告,力求在第一时间化解矛盾问题,确保和谐稳定。坚持在尊重群众意愿中赢得认可。完善服务型党组织和服务型党员“双百分”考核细则,采取多种方式组织群众测评评议,切实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之中。

6、广东湛江:努力实施“失联党员归队工程”全面提升党

员队伍管理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企业的关、停、并、转,催生了一批失去党组织管理、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零散党员,我们称之为失联党员。这些失联党员,去向不明、工作不定、党费不交、思想不稳。他们成了党员队伍中被遗忘的群体。对于这些历史积淀的问题,该不该管?谁来管?怎样管?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新课题。从2013年起,我市市委书记刘小华同志把“失联党员归队工程”作为抓基层党建创新“书记项目”来抓,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失联党员“有家不能归、有家不想归”的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

一、主要做法

(一)“聚焦式”推动,明确加强失联党员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失联党员区别于常态党员、流动党员的最大特点在于缺乏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他们的埋怨,他们的牢骚,他们的自卑,往往比普通群众更具危害性,因为他们释放出的“负能量”足以让基层组织“地动山摇”。尤其在当前,党的基层组织面临着来自宗教、邪教组织、非法民间组织的挑战。他们借施予小恩小惠、妖言惑众等手段极力在基层群众特别是在基层党员队伍中收买人心,发展信徒,扩张势力。如果各级党组织不采取有效措施让失联党员归队,无异于把失联党员推向反面。本来按党章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党员失联的原因不是个人造成的。因此,对失联党员的处理要先礼后兵,分

两步走:一是先找出来,与其他党员一视同仁;二是看其表现,如发现不合格的失联党员作除名准备,为下一步疏通不合格党员“出口”打下基础,切实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

(二)“地毯式”排查,摸清失联党员的基本去向。掌握失联党员的去向、分布、就业和联系方式等情况是实施“失联党员归队工程”的先决条件。为此,我市多管齐下,通过“地毯式”排查的方法,全面摸清找准全市失联党员基本情况。一是开展“双找”活动。首先,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开展失联党员调查摸底的通知》、《关于做好失联党员登记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服务基层办实事的通知》等文件,把做好寻找失联党员工作作为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其次,市委组织部在《湛江日报》、碧海银沙网站、湛江电视台等媒体上发布《致全市失联党员公开信》,发动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扩大社会知晓度,发动和引导广大党员群众都参与进这项工作中来。再次,印刷各类表格下发到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市国资委党委,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认真开展“以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为主要内容的“双找”活动,为失联党员提供全面细致的咨询和登记服务。如吴川市一名身处非洲经商的失联党员,在网上得知“双找”活动后,立即动身回乡登记,并主动向组织部门汇报近年来的思想状况。二是开展“三进三查”活动。各级党组织采取进关停并转企业,查党组织各年份党员名册;进社区,向老支书和老党员查询部分党员去向;进派出所,查失联党员户口所在地和居住地等方式,对失联党员进行拉网式摸排,全面掌握失联党员的基本情况、失联原因、失联时间、参加组织生活等情况。据统计,全市共排查出因企业破产、转制而解散或瘫痪的党组织183个;排查出失联党员16475名,占全市党员人数的5.3%。

(三)“户籍化”管理,建立失联党员的信息档案。在排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失联党员的群体结构分类登记造册。一是建立健全“六大台账”。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管理台账,对失联党员的职业、年龄、学历、就业状况、居住地、联系方式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造册。分门别类建立《关、停、并、转企业党组织台账》、《失联党员个人身份分类台账》、《失联党员就业情况台账》、《失联党员年龄分布表》、《失联党员党龄分布表》、《失联党员户口所在地(市区内)的分布情况汇总表》等“六大台帐”,全面掌握失联党员的动态信息。二是实行“信息化”管理。针对失联党员流动性强、联

系难的特点,探索建立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实行户籍化管理,及时更新数据库,实行实时动态管理,做到联系一个、掌握一个,管理一个,确保每个失联党员不离队、不掉队,永在党员队伍中。

(四)“集中式”归队,理顺失联党员的组织关系。找到失联党员后,如何让他们“安家”?如何让他们“生活”?我们通过分别召开基层组织部门、国资系统党组织、街道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和失联党员代表座谈会,向失联党员发放调查问卷,认真分析失联党员队伍的实际情况,广泛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意见建议,确保每个失联党员都找到一个“家”。一是按照“地缘”关系建立党组织。失联党员已退休或待业在家的,按照党组织属地管理的原则,及时将其党组织关系转归所在社区党组织管理。对小区、楼宇内有失联党员的,如果条件成熟,则单独成立党支部;条件不成熟的,则与小区物业公司建立联合党组织,或直接归其管理。二是按照“业缘”关系建立党组织。失联党员再就业的,则及时将其党组织关系转入所在的工业园区、商业街区、集贸市场、个体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两新”组织,参加活动,接受管理。三是按照“趣缘”关系建立党组织。据统计,全市60周岁以上的失联党员约占50%,这部分老党员中很多都有跳舞、下棋、书画、弹唱等特长爱好,经常定期集中活动。根据党员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原则,组织住所相近的失联党员,成立特色党支部。把党组织建立在活动场所,既能发挥老党员的特长,又方便开展组织生活。四是按照“商缘”关系建立党组织。一部分在外地创业经营的流动党员,由于长期无法回原单位参加组织活动而逐渐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成为失联党员。对此,我们根据其工作性质,及时组建商会党组织,将这些失联党员纳入其中开展活动。目前,我市已在外地建立商会党组织30多个。

(五)“人性化”相待,点燃失联党员的工作激情。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失联党员长期失去党组织管理,得不到有效教育。部分失联党员下岗后,难以再就业,导致生活困难。我市把失联党员教育培训纳入党员教育培训整体规划,每年分别由市、县、镇三级党委组织部门分期分批分类进行针对性培训。针对劳务市场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培训;针对生产经营的需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针对新形势需要开展党性党纪教育。据统计,去年以来,全市共培训失联党员23000多人次。二是建立关爱机制。建立党内关爱制度,定期了解情况、定期访谈、定期慰问。以镇街为单位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为党员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采

取财政拨付、党费支持、相关部门资助等方式施行党内关爱,使失联党员真正体会到党组织的温暖。如霞山区实施失联党员关爱工程,对一些下岗失业党员,支持他们再就业或创业。三是严格组织管理。出台《关于加强失联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一方面为失联党员的党组织关系转接提供便利和帮助,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党员进出、沟通联系、参加组织生活、党费交纳等进行规范管理,严防失联党员的再次出现。四是发挥失联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小区综合互助平台”,对编入小区、楼宇党支部的失联党员,鼓励其在参与小区事务、调解邻里关系、关爱空巢老人、处理突发事件等公益活动中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在生活小区的层面推动居民自治、互助。搭建“自主创业平台”,对有一技之长的待业失业党员,引导其“走出来干起来、走出去富起来”,组建家用电器、建筑装潢、餐饮服务等行业创业基地,并提供政策、资金、培训等方面的扶持。搭建“劳动技能竞赛平台”,激发“两新”组织中的失联党员主动找组织亮身份,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争当生产能手、管理能手、营销能手,提高业务技能水平。搭建“老党员活动平台”,充分利用社区活动中心、公园文化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场所,为已退休或年满60周岁的失联党员搭建发挥爱好特长的平台,使其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同时发挥老党员在调解邻里矛盾纠纷、关心下一代工作方面的特长,使其老有所为。

二、主要成效

实践表明,实施“失联党员归队工程”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该项目的实施,全面提升了全市党员队伍管理水平。

(一)建立了动态管理机制——使失联党员及时归“家”。各级党组织对所辖党员建立了更新、更全面的信息库,使党员与党组织不再失去联系,使失联党员回归党组织这个大家庭中。例如:吴川市在珠三角地区和个别省的省会城市成立了10多个商会党组织,接纳在当地务工经商的失联党员开展活动,使他们有“家”可依靠。雷州市在失联党员较多的东莞市虎门镇成立了党支部,把失联党员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使他们即使远离故土也有“家”可归。

(二)创建了优质服务载体——使失联党员过上正常“生活”。市、县、镇三级党委组织部门普遍开通了本级失联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廉江、徐闻、吴川、赤坎等地还建立了镇街党员群众中心,积极为失联党员接转组织关系、参加组织

生活提供服务,有效促进了失联党员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党组织和党员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和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湛江开发区开设短信和微博党课,加强对失联党员的教育。坡头区建立组织生活“补课”制,积极组织他们补过组织生活。

(三)坚定了党的政治信念——使失联党员精神上有“根子”。由于失联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与党组织渐行渐远,党性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通过及时向失联党员提供真诚关怀和热情服务,重新唤起了广大失联党员对党的感情,坚定了他们对党的信念。他们感到,党组织并没有抛弃他们,还记挂他们、关心他们,群众还爱戴他们、需要他们。他们对组织的信仰增强了,对组织的感情的加深了,当初下岗失业时的失望、彷徨、无助和埋怨没有了。如霞山区一位年过九旬的失联老党员,读完市委组织部致失联党员的公开信后,热泪盈眶,立即委托其儿孙帮忙登记,希望回归党组织,并主动要求补交党费,参加组织生活。

(四)搭建了发挥作用的平台——使失联党员发挥作用有“舞台”。各级党组织通过搭建各种服务平台,激发失联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在动力,坚持发挥正能量,在和谐农村(社区)建设中勇当“宣传员”、“解调员”。不少原本游离在组织外的党员,经过教育,成为了协调劳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关键时刻站得出来,识大体,懂大局,具有号召力的优秀分子。吴川市实施“回归工程”,引导包括归队党员在内的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积极投身家乡经济社会建设,捐资12亿多元办学、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

(五)获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使失联党员找回“面子”。熬过寒冬的人,最能体会春天的温暖。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失联党员,当他们重新回到党组织的怀抱后,为摆脱“被人遗忘的角落”而高兴,为得到组织和同志的关爱帮助而感动,为有机会为党为群众多做贡献而自豪。

7、诸暨:“群众档案”——新时期拓展群众工作机制的新

举措

一、相关背景

从党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诸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紧紧扣住民生这一主题,在基层工作实践的经验基础上创立了“群众档案”工作方

法。“群众档案”改变了以前的“群众找干部”为“干部找群众”,是新形势下乡镇干部转变作风、改进方法、解决问题、联系群众、科学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群众档案”的基层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最初是2008年诸暨市安华镇党委在对驻村干部实行菜单式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的新举措。“群众档案”是以全面推行以察民情、解民忧、连民心为主要内容的探索建立富民惠民服务的新机制,主要是以档案创建为龙头,以完善配套制度为保障,延伸基层工作面,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创新工作流程,促使镇村两级干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下移工作重心,提升工作效能,切实破解民忧民困,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主要做法

(一)“群众档案”坚持以五项内容察民情

所谓“群众档案”就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建册存档,每册包括村级信息表(如村基本情况、村级班子、党员、村民代表信息等)和每户具体信息表。户表具体包括五项内容:

一是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每名成员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健康状况等详细资料;二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包括家庭承包土地情况、种植或者养殖情况、经商办企业情况以及外出打工收入和其他经济收入的情况;三是帮扶记录,记录政府和其他社会机构政策性帮扶情况;四是家庭诉求,包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信访问题及矛盾纠纷等内容;五是家庭诉求的解决情况,包括解决问题的时间、措施、办法和结果等。并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分类为加工户、种植户、打工户、低保户等,重点关注矛盾多、意见大的问题户、五保户、特困户、低保户等。

(二)“群众档案”严把五个环节解民忧

一是摸排建档环节。根据“群众档案”内容,逐村逐户进行走访,了解每户农户的基本情况及各方面的诉求;同时,广泛收集村重大事项、组织建设、村级建设、计划生育、综治信访、安全生产等方面信息,全部建立档案。为防止信息失真、失实以及重大事件瞒报、漏报、迟报现象的出现,实行周报、月报制度,并列入镇村干部动态考核内容。

二是梳理上报环节。各驻村干部负责对“群众档案”中记载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按内容分共性问题、个性问题、立即可以解决的问题、近期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分类,根据“群众档案”创建进度,实行周报、月报制度,在规定时间内将分类汇总情况报各驻村分中心。

三是落实解决环节。对一些具体需村协调解决的诉求及需驻村干部协调解决的诉求及时落实到责任人;对一些涉及镇域单位需要党委政府协调的诉求,统一上报党政办,党委政府每月召开专题会议,根据诉求的性质、内容,研究确定责任单位、责任人,并明确办结时限;对一些需要市级部门和镇乡党委联动解决的难点问题,建立挂牌督办制度和领导包案制度,实行跟踪管理,一抓到底。

四是情况反馈环节。根据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办结情况,由责任人会同驻村干部、村干部向当事人进行反馈并由当事人填写情况反馈意见单,评估村情信息处理效果;不能解决的则要作出合理合法的解释,从而促使镇村干部自我加压、改进服务质量。

五是动态维护环节。由于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相应的诉求随时可能变化,因此,按照边创建边梳理信息边及时解决问题的原则,安华镇要求各驻村干部及时掌握每个农户的变化情况,做好“群众档案”的动态维护。“群众档案”初建完成后,要求各驻村干部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大走访,并把走访了解到的信息及时更新。

(三)“群众档案”坚持“三式”服务连民心

为有效解决“群众档案”反映的各类诉求,安华镇研究出台三项配套服务措施,力争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任务在一线落实,关系在一线融洽,能力在一线提高。

一是开展领导班子“驻点式”服务。建立乡镇党政班子成员联系群众制度,每位班子成员在自己分管网格内联系1个村、1家企业、1户困难家庭,每月安排1个工作日到指定单位蹲点下访,每年为联系村、企业兴办1-2件实事,帮助联系困难户解决1个以上实际困难。乡镇党政班子成员通过深入走访、召开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加强对具体责任人的督促指导,确保“群众档案”上记录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开展机关干部“结对式”服务。引导乡镇机关党员干部深入村、企业,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要求每位干部分别联系1个村、1家企业及1户低收入农户开展服务,并对机关干部定期走访联系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列入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开展村干部“管线联片式”服务。按照“集体领导、管线联片、分工负责”的原则,建立村党支部委员联系服务全村党员,村委会成员联系服务村民代表制度。每位村干部在负责线上工作的同时,结合自身工作和居住区域实际,对应联系若干个党小组或村民小组作为责任区,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责任区内的党务或村务工作。在推进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出台村里重大决策前,及时开展责任区党员或者村民代表走访活动,做好政策宣传,听取群众意见,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新时期“群众档案”发挥的成效

创建“群众档案”是一项基层干部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化被动为主动,深入基层察民意、解民忧、连民心的惠民工程。截至目前,全县干部共走访群众43537户,收集民情信息50000余条,建立“服务群众档案”300多本。

一是将党和国家的“宏观大政策”变成具体民生中的“小实事”。“群众档案”要求基层干部,通过贴近群众思维的方式挨家挨户宣传解释各项政策法规,解释答疑基础上,让群众知道政策优惠在哪、实惠在哪。“群众档案”把党的惠农宏观大政策变成具体民生中的小实事,就是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切体会,真实享受。

二是将社会生活中群众遭遇的一些“大难事”变成容易化解的“小问题”,目的是让群众安心、放心和省心。“群众档案”工作机制就是将事关群众生产、发展、致富等一些“大难事”通过“档案”台账方式转变成基层部门、干部职责范围内能够顺利解决的一些具体“小问题”。“档案”为各级政府调解纠纷、结对帮扶、服务群众提供详实的信息,提高了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方便了各级党委准确掌握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倾向性的问题。

三是发挥了反映社情民意的“预警器”和提高执政能力的“助推器”作用。“群众档案”作为一条独特民情舆论渠道,使党和政府能更好地倾听群众利益诉求和合理化建议,让政府掌握了第一手来自基层的鲜活资料,变工作被动为主动,

为政府进行决策提供了最好参考,提高了政府决策质量,成为党委政府立足基层实际作决策的“参考消息”,发挥了反映社情民情的“预警器”作用。实施“群众档案”后,精简了工作流程,镇村干部从日常性协调中摆脱出来,同时保证了领导的快速知情权,便于领导及时谋划决策、指导工作,尤其对于同一类型的问题,利于领导协调相关干部,形成工作合力。“群众档案”发挥了提高执政能力的“助推器”作用。

四、案例评析

实践证明,“群众档案”的创建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了各类农村矛盾纠纷,是一种创新社会管理、寓社会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新手段,是一项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举措。通过“群众档案”一个个党组织转变管理理念,一名名党员竞相为民服务,社会和谐因素不断增加;一项项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一条条长效举措惠民生得民心,社会活力不断激发,一支支社会力量得到整合,一起起矛盾纠纷得到排解,社会不和谐因素不断减少。“群众档案”已经成为新形势下表达群众利益诉求的创新之举。“群众档案”创建工作最大的特点在于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镇村干部服务民生的态度变被动为主动,这就进一步畅通和拓宽了民情反映渠道,更有利于新农村发展的和谐稳定。从另一层面来看,“群众档案”也是新形势下丰富群众工作方法的创新之举。比如,把传统有效的走访形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把面对面地做群众工作与依托信息网络键对键地沟通交流结合起来。“群众档案”使广大干部在工作中力戒简单、粗暴,学会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示范引导的方法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群众档案的创建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使干部更多地了解到了群众的所需、所求和所想,搭起了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8、湖南吉首:“红色股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基层党

组织“向心力”

湖南省吉首市针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2011年以

来,我市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村级组织“红色股份”试点工作,取得了成效,创造了新经验,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党组织“无钱办事”的老大难。

一、案例背景

吉首市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辖4个街道、12个乡镇,人口30万人。全市现有39个社区、138个行政村。此前,全市绝大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村级组织活动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完全依靠市财政解决,村级组织兴办公益事业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数量发展迅速,而且经济实力日渐增强,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针对这种情况,市委组织部、市农村经济合作管理局、市扶贫办、市财政局等部门下到农村基层调研,寻找村级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契合点。调研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做大做强普遍缺乏资金、土地等投入,而村党组织、村委会有一定社会资源却无项目可做,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让他们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于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11月在全市选择出4个村启动“红色股份”试点工作。

三、案例做法

“红色股份”是由村党组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创办一个红色公司,作为发展村公益事业的实体,由该实体采取资金、土地入股或其他资产入股的形式,由村党组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创办一个公司,通过该公司实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股份合作。在试点村召开党员大会,推选出值得信任的党员代表,党支部与其签订协议,委托其以个人名义注册公司并担任法人,这个公司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和支持,代表村集体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收益归村集体所有。

(一)试点工作按照“双方自愿、互惠互利、民主管理”的原则开展。对试点工作做到宣传到位,让群众了解是怎么回事,使全村党员和全体合作社成员都认识到位。吉首市的情况是,各村党支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试点都有很高的积极性,纷纷要求承担试点工作。

(二)选择产业特色明显、市场开拓前景较好、内部管理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我市经过通盘考虑,选择了马颈坳镇隘口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白岩乡亿利德中药材合作社、太平乡司马村吉太养殖合作社和河溪镇马鞍村富旺春柑桔合作社等不同乡镇、不同专业的合作社作为试点社。

(三)整合本市财政、扶贫、科技、民族事务、农业和畜牧水产等部门的部分支农资金,保持原资金性质和投入渠道不变、投向不变、监管主体不变,改革投入机制,变资金支持为资本扶持、变资金运转为资本运转,使这些资金作为红色公司原始股本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所产生红利属于村集体所有,通过“四议两公开”等程序后用于兴办村公益事业等。

(四)“红色股份”注入的资本金主要用于解决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环节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合作形式上,根据投入的资金规模和合作社的实际需求,可以形式多样、类型各异。既可以是单个项目或某个环节、某个板块上的合作,也可以是整体项目上的合作。土地等资产入股则主要用于建立生产、加工基地等。

(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红色公司选派人员进入监事会履行监理职能,不直接参与和干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和经营,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地位。村党支部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外部环境和组织劳务方面,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和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六)按照“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积累共有”的原则,合理确定利益分配方式。红色公司每年按照所占股资总额的比例分取红利,红利的50%用于扩大再生产,原则上作为追加股本,继续投入到合作社中去,实现资本滚动发展;其余5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采取“村账乡管”办法,合理用于本村的公益事业及弥补村级工作经费不足。

(七)“红色股份”股本金实行封闭运行、封闭管理,股权不折股量化到个人,不允许退股提现,不能抵押及内部转让,以确保资金安全并投入农业产业。市农经部门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全程对试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指导和监督,强化政策引导,规范其内部运行机制,帮助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在资产评估、股权设置、配股扩股和股本收益等方面促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保证股权人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

(八)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指导试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风险意识,每年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基金,提高依靠自身力量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市财政局、市农经局定期对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了解,对

合作社的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管。强化监事会及合作社成员的内部监督责任,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章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理财。

(九)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我市要求市直各部门、各乡镇党委和政府要贯彻好国家关于“三农”的相关政策;落实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及相关文件精神,积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帮助解决其在生产、经营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对村党支部和专业合作社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专业素质和经营能力;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章程》,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健康发展。

(十)由市委组织部会同相关部门和乡镇党委开展对“红色股份”的效益评估,对工作规范、效益明显的试点单位加大扶持力度,对工作不够规范、成效不明显的责令其整改,直至给予处罚。要求有关乡镇党委把试点工作作为村级党组织建设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任务来抓,由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并明确专人负责试点工作。要求各参与试点单位及时研究试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维护村集体、合作社和社员三方的合法权益。

三、案例成效

经过三年时间运行,吉首市“红色股份”试点已经由第一年的4个推广到今年的17个。整合“红色股份”股本资本金345万元。各试点村就依其所占股份多少、合作社效益情况,在试点第一年就获得了“红色股份”红利,实现了集体经济收益。其中隘口村在该村茶叶合作社入股“红色股份”40万元,获红利4万元;司马村在吉太养殖合作社入股20万元,获红利2万元;着落村在亿利德中药材合作社入股20万元,获红利1.2万元;马鞍村在富旺春椪柑合作社入股22万元,获红利2万元。第一次分红,且因所占股份有限,收益虽然不多,但却使4个试点村一举摘掉了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帽子,意义可不一般。他们利用这些经费,初步办了诸如道路修缮、水井建设、扶贫帮困等一些实事。(隘口村党支部获红利40000元,其中20000元作为股本金进行茶叶产业再投入,实现“红色股份”的滚动发展;2000元用于帮扶贫困党员及科技示范户,2000元用于维修因涨水受损的吊桥,6000元用于党支部活动,10000元用于茶叶育苗,带动未加入合作社的村民致富。着落村党支部获红利12000元,4000元用于开展

党员活动,3000元用于水井建设,5000元用于村级公路道路维护。司马村党支部获红利20000元,2000元用于帮扶困难党员,18000元用于修路及改水。)司马村、着落村两个后山村支书感叹,这么多年自己从来没想到会有村集体经济收益,从来没想到自己兴办村公益事业会有这么大手笔,从来没想到自己能在“红色股份”试点工作的帮助下在村民中提升这么大的人气。隘口村支书说,通过“红色股份”试点工作,村集体搭上了茶叶产业发展的快车,圆了多年村集体经济的“发财梦想”,如今我们为老百姓办公益底气足了,老百姓对村支两委的信任度也大大提高了。

四、案例启示

吉首市“红色股份”试点的探索,为贫困地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新鲜经验,并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红色股份”有效把国家惠农资金、村级组织、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开发链接起来,达到优势互补,并形成一个既互相促进又互不干扰的共同体,优化了农村经济社会体态。

(二)“红色股份”提高了国家惠农资金的社会效益。同样性质的惠农资金,其中整合为“红色股份”那部分产生出的社会效益明显大得多,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红色股份”加快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红色股份”的注入,既给农民专业合作社“输血”又增强了其“造血”功能,合作社发展的内力更强劲了。农民组建合作社的积极性更高了、对合作社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四)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经济实力,提高了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红色股份”从理论上讲能够源源不断为村集体带来“红利”,使村级组织有了比较稳固的“财源”,其凝聚力、战斗力将不断提升。

(五)“红色股份”具有广泛的拓展空间。目前吉首市的试点,主要是整合了部分农业资金入股,就入股的股本来讲,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土地、资金、技术入股甚至品牌这样的无形资产入股;就投向来讲,不仅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以参股各类企业。

9、陕西凤县:实施村干部队伍建设“六化”工程的有益探

近年来,陕西省凤县探索实施以“报酬工薪化、待遇保障化、岗位职业化、选任民主化、教育经常化、管理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干部队伍建设“六化”工程,打造了一支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六化”工程经验被陕西省委组织部、宝鸡市委组织部推广,荣获2013陕西组织工作改革创新成果二等奖、2013宝鸡市组织工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第一名,2014年第7期《组工通讯》、第9期《组工信息》在全国大力宣传,《中国组织人事报》、《当代陕西》等主流媒体深度聚焦,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

一、背景

村干部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村干部队伍建设。近年来,陕西省凤县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三农”工作是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抓住村干部这个“人的因素”,才能抓住破解“三农”问题的“牛鼻子”。基于上述认识,从2008年以来,凤县积极探索实施村干部队伍建设“六化”工程,打造了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服务型村干部队伍,催生了农村基层组织“发酵”、质变、飞跃,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做法

1、实行报酬工薪化,大幅度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着眼于增强村干部岗位吸引力,切实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建立基本补贴+奖励补贴+绩效补贴的结构补贴制度,将村干部年报酬由3200元提高到1万元左右,最高达到13800元。建立村常设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对连续两年考核称职及以上等次的村常设干部,正职基本补贴每人每月增加50元,副职每人每月增加40元。同时,大幅度提高组干部、青妇干部报酬和村级办公经费标准,组干部年报酬由原来300元提高到1800元,青妇干部年报酬由原来720元提高到1200元,村级办公经费按照千人以下10000元、千人以上12000元标准划拨。2013年以来,认真落实省市村干部补贴有关文件精神,将村主要干部年报酬提高到18122元,“一肩挑”22653元,副职14498元,组干部、青妇干部报酬相应提高。

2、实行待遇保障化,健全村干部生活补贴和养老保险制度。着眼于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按照“新人新政策、老人老政策”的原则,实行生活补贴和养老保险制度。对2010年以前连续或累计担任村主要干部以30年、20年、15年、10年、5年、1年为节点,每人每年发放800、600、480、360、240、120元生活补贴。对2010年以后在任村主要干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由县财政按每人每年200元标准,办理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目前,全县共有259人享受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141名现任村干部享受养老保险补贴政策。

3、实行岗位职业化,推行全日制工作法和坐班制。着眼于增强岗位约束力,切实解决“有时间和精力干事”的问题,强力推行村常设干部全日制工作法和坐班制。刚性要求村常设干部每人每月上班时间不少于22天,每天工作时间不少于8小时;每个工作日有1名村干部坐班,方便群众办事。县镇两级定期不定期明察暗访,发现干部脱岗1次提醒教育,2次通报批评,3次罚款。对不能履行职责、不能专职从事村上工作的予以调整。全面推行便民服务代理制,每个村设置便民服务站,每个组设立民情代理员,确保“村上天天有干部,群众办事不白跑”。

4、实行选任民主化,推行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着眼于扩大党内民主,切实解决“有能人干事”的问题,在实行村委会差额直选的同时,对村党组织领导班子采取“四荐两推三差额”办法进行公推直选。即:采取个人自荐、组织推荐、党员联荐、群众举荐“四荐”方式进行公开报名;通过召开党员群众大会公开推荐、镇党委会票决推荐“两推”方式产生候选人初步人选、候选人预备人选;召开村党员大会,分三轮差额直接选举产生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委员。2011年村级换届,各职位竞选比例达到1:5以上。换届后,呈现出新当选干部、妇女干部、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优秀人才、大学生村官数量提升,平均年龄降低的“五升一降”局面。

5、实行教育经常化,建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多位一体”教育培训机制。着眼于提高能力素质,切实解决“有能力干事”的问题,采取集中培训、个人自学、外出考察、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的“六位一体”方式,每年对村常设干部由县上进行不少于24学时的集中培训,对无职党员和其他村组干部由乡镇党委负责进行不少于16学时的集中培训。实行教育培训积分制管理,积分与年终目标责任考核、报酬待遇挂钩。切实保证培训经费,采取“县财政拿一点、

第四篇: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集合(五)

【导语】党组“加强党建,创建和谐”战略思路,以“新能源企业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契机,抓好四个阵地建设,搭建四个活动平台,激发基层组织活力。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一

一、背景

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党的建设方面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大亮点,理想信念教育在各地广泛开展。然而,实际效果与预期仍有相当差距,学员反映最普遍的“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脱节、课堂学习与精神修炼脱节、历史学习与现实行为脱节”等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传统教育“方法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局限愈加明显。

作为央企,南方电网系统(以下简称“南网”)现有逾10万党员,开展教育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因南网党校新成立不久,师资和课程储备不足,暂时采取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等单位合作培训的形式。但这些院校接待容量有限,无法满足规模化培训,且远距离外出培训往返成本较高,与南网勤俭办培训的思路不相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与内部教育资源能力不足引发的革新需求、培训实效性差引发的改进需求和大量红色教育资源浪费引发的整合需求,促使南网作出自己的思考。2014年,南网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两学一做” 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精神,研究新形势下开展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情境化学习模式,以“在做中学”、“体验式学习圈”、“发生认识论”等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主要理论架构,学习效率、记忆持久度是传统学习方法的5~10倍。受其启发,在经过多次理论研究、深入标杆单位调研和内部试点开发后,南网在所在的粤、桂、滇、黔等长征故事发生地,立足行业和地缘特色,创新教学内容和模式,打造了自有品牌----“信仰的力量—理想信念教育体验式培训”项目(以下简称“培训”)。

二、主要思路及做法

开发以来,在“体验”的基础上,培训坚持“在历史的发生地讲历史”、“以党史促党建”,优化教学目标、改进课程内容、创新培训方法,使培训更富于行业特色和时代色彩,更突出系统性和实践性,使教育方法实现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主要思路和做法包括:

“一个主题”。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

“两个定位”。 “立足南网,面向央企”,在做好内部培训基础上,为其它央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平台。

“三个目标”。“明之以理、动之以情、见之以行”,针对性解决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学不到位、识不到位、行不到位”的问题。

“四大篇章”。 以“追溯救国路”、“重走长征路”、“见证强国路”、“筑就中国梦”为四大篇章,分别展现近代救国路、红军长征史、革命老区换新颜、改革开放前沿、筑就中国梦等内容。

“五项内容”:以理想信念、道德品行、党史国史、国情党情、西电东送及网情为五大教育模块。

“五种做法”。坚持“在历史的发生地讲历史”、“用党史讲党建”,启发学员知、情、意、行的深度参与,形成五大特色具体做法。

(一)把情感体验融入到理性思考。改变“‘背书式’讲课+‘导游式’参观讲解”的刻板做法,尊重个体差异。遵循“学习(重温)—体验(唤醒)—内化(转化)”的规律,创造情境让学员开展行动与反思。例如:在贵州路线教学设计中,遵循“体验式学习圈”和情绪学习曲线(见附图1、2),通过情绪的触发为学习提供基础;采取深入体验、情感沉浸、环境再现等体验式教学方法,以环境和感观刺激使学员进入角色,激发情感共鸣;在遵义会议博物馆,以声光电三维视频仿真技术真实复原遵义会议过程;在息烽集中营,以情景剧等蒙太奇的教学手法使学员身历其境,邀请学员亲入不足1米高的 “感化室”,接触各种刑具,体验当时情境。

(二)把室内授课拓展到室外走学。通过把要开展的课程搬到现场,把简单的讲解转化为系统的课程,实现现场课程化、课程现场化以及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体验。例如:除“重走长征路”等体验环节外,培训还聘请各省党校教授、研究学者到现场与学生开展研讨式的“走学”,提升授课科学化、情境化水平,使理想信念教育之于学员不只是震撼、激动一阵子,还能铭记、影响一辈子。

(三)把单体知识串联成系统认知。串联整合零散观点,找出历史事件、人物和多学科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构建起“一人一会一战役”等教学理论概念体系,更具理论支撑和张力。多角度开发“遵义会议对党的执行力的影响”、“从四渡赤水体现毛泽东战略思想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相结合”等现代管理学专题,帮助学员开放思辨、多维思考,深入发掘历史经验的时代价值。

(四)把历史经验投射到企业发展实际。突出“关键在做”,开发“如何在工作中践行长征精神”、“南网人实践长征精神”、“西电东送及网情教育”等模块研讨教学。引入前沿的行动学习法,组织学员选择最关乎群众利益和当地发展、与自身工作有关的实际问题开展考察和结构化研讨,形成解决方案,实现教育从浅层认知到深入实践的转变,实现社会效益。

(五)以“互联网+”技术融入时代表达。为使80年前的长征精神更好地为年轻人理解、接受,于2016年原创设计了“理想信念线上学习”系列(见附录1-5),糅合了微课、动漫、VR技术和APP应用等多种元素,以其更加多元、更接地气的方式讲述长征,有效扩大了学习和分享活动的辐射范围,建立社会心理学所说的“体验式学习圈”。该系列微课部分还获得第二届中国企业微课大赛“最佳音效奖”和“最佳呈现奖”,南网获“企业微课实践先锋奖”。

三、项目成效及主要价值

目前,培训相继完成几条路线的开发,开发课程68门,编制教材3本,并形成灵活的菜单式教学模式;在遵义干部学院等六地成立“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点”;培训47期3700多人次,包括向中国电信、宝钢、神华等央企培训6期200多人次,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培训经验总结在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通讯》刊发,获中组部组织工作教学案例三等奖;在第六届中国企业大学发展论坛上获评“中国企业最佳学习项目”;鉴于在理想信念教育上对央企的贡献,南网获中国企业高管培训发展联盟(国务院国资委干部教育培训中心等主办)颁发“最佳贡献奖”。2016年6月,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局长时玉宝同志赴南网调研,对南网在理想信念教育上的探索予以充分肯定。培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促进了学员理想信念的“两个转变”

一是把“全面从严治党”理念贯穿培训全过程,实现理想信念从模糊的到清晰的转变。按照中央党校主体课程的理论结构设计课程,确保理论学习原汁原味。学员们通过革命老区实地体验,更加深刻认识到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重要性。二是坚持“学、思、行”一体式,使学员实现了理想信念从浅层认知到深入实践的转变。将理论学习与教学点特色相结合,革命历史与改革发展新常态相结合、将国际国内形势与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相结合,运用历史、辩证的方法,帮助学员夯实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

(二)促进了坚定理想信念和服务群众“两个结合”

一是学习的过程深化了学员对企业使命的认识。学员通过与当地群众和企业互动,深刻感受革命老区群众淳朴,了解老区发展的现实需求,对电网建设如何更好服务地方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深刻理解了“主动承担三大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的企业使命。二是学习的成果体现了学员对服务群众的思考与实践。每个学习单元引入行动学习法和结构化研讨,引导学员动手,形成实际问题解决方案,实现了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的双促进。

(三)促进了干部培训的“两个突破”

一是立足自身队伍、资源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实现自主研发能力的突破。通过整体设计,最大程度利用南方五省红色资源,通过课程层次化、模块化开发,路线特色化设计和项目整合化开发,实现教育的系统性、专题性和培训资源的集约、培训成本的大幅降低,避免了培训目标不统一和效果参差不齐。二是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方式有机结合,实现培训模式的突破。通过情景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找准理想信念教育和南网文化的契合点,挖掘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使党员置身其中、潜移默化。

四、项目经验及特色探讨

近年来,各地以体验式培训方式承载理想信念教育的尝试并不少见,而南网的这个培训之所以能取得预期效果,获得内外的广泛肯定,主要是抓住了几个重点、做出了几项特色:

(一)领会了“信”的关键,科学构建理性和感性认同

准确把握党中央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新精神新要求,是开发成功的前提。“信”的关键,是要引导学员建立对科学理论的深刻认同,和对历史规律、基本国情的正确把握。因此课程体系上突出了几项内容:一是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特别是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二是强化党史学习。把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作为必修课;三是强化行业特色,加强南网人实践革命精神的学习和研讨;四是强化道德品质教育,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把握了“教”的规律,促进“体验”与“学习”相交融

实事求是,改变“背书式授课+走马观花参观”的刻板程式化做法,尊重人的认知和行为改变规律,促进“体验”与“学习”相交融。具体教学中,注意以下细节打造:

以情动之,化“硬”道理为“软”故事。信仰需要情感的共鸣,而非意识形态的灌输。培训没有选择皇皇巨著、长篇大论,而是给学员讲家庭、个人,讲战友友谊、军民情谊,讲大小生动的轶事、典故,并以诗歌朗诵、舞台剧等直观感性的方式,触动内心最柔软、最敏感的神经,以情感为触发思考的引子。

以理明之,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评史述理。心态和文化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持久的工程。课堂上,允许学员有疑惑、有意见空间,承认对日作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努力,支持学员从疑惑入手,查找史料、自由讨论、自主思考。“为什么是我们党坚持到了最后?因为当时的国民党,放眼皆是失去信仰、忙着捞油水的‘聪明人’。长征就是一场信仰和现实的对决,‘聪明人’和‘傻瓜’的对决。”一位学员在讨论后,理解更深了一层。

以行贯之,以“走学”实现历史与现实对接。课堂学习与精神修炼紧密结合,如每次外出教学活动,学员都要佩戴红色标示带、高唱革命歌曲,强化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重走长征路”环节,学员身体力行体验长征的艰苦卓绝;在教学现场,学员们向烈士敬献花圈、默哀,重温入党誓词,把感悟内化为自觉行动,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接中体悟理想信念。

(三)突出了“学”的主体,塑造学员“四个铁一般”素质品德

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出“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思想素质标准,也为学员培养指明了方向。据此,培训开展了学习对象的管理,从以“教”为主线,专注于“教”了什么、教了多少,转变为以“学”为主线,专注于学员“悟”到什么、怎样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员寻根塑魂、涵养正气、修炼品格、内化修为。

增强历史事件的即视感和体验学习的代入感。坚持“在历史的发生地讲历史”、“用党史讲党建”,通过看、听和体悟,启发知、情、意、行深入参与。如在遵义博物馆的声光电技术和在息烽集中营运用的蒙太奇教学手法,都有效塑造了真实情境,增强了体验学习的代入感。

从“真性情”到“真信仰”、“真担当”。有情方能“有责”。新民主主义革命集中体现了先烈的家国情怀,涵括了无数母子、夫妻、兄弟、战友、军民之情,正是党性根源所在。培训遵循情绪激励曲线,将这些“情”发掘提炼、集中体现,以人之常情作引子,扪动人性;以家国情怀作基调,根植党性;以正邪对比作铺陈,激发血性,使淳挚感情成为心底党性的感性来源,激发责任感。教学中,小萝卜头与张露萍的诀别,贺子珍战乱中艰难产子和舍子战斗等故事,先烈“以国为家”的胸怀和风骨,都是让学员印象最深的。

养成五种自我品行。为从感性到理性,培养学员作为党员的自豪、自信和自强、自律、自觉,在课程体系中糅合了现近代救国路、长征史、革命老区换新颜、改革开放前沿等内容,使学员深入、全面地了解先烈追求理想信念的心路历程,课程内容更丰满、内涵更丰富。

(四)聚焦了“做”的实效,落实“问题导向”、“关键在做”

贯彻“两学一做”的要求,摒除“走走老区、流流眼泪、背背理论、交交论文、光说不练”的形式套路,始终着眼于“解决一些问题、取得一些实效”,坚持“学、思、行”一体式,帮助学员有效践行理想信念。

首先,课程设计突出“关键在做”,以史喻今、以史资政,消除学员对理想信念的“疏离感”和“渺茫感”;根据地缘历史和企业发展的关联进行课程设计,使学员更直观地如何运用所学指导实践,认识电网如何更好服务地方。

其次,学习目标设定突出“问题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依归。引入前沿的行动学习法,引导学员动手,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直接促成成果转化。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二

一、背景

党性教育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部教育培训的灵魂和主题,是坚持党校姓“党”的重要体现。我们认为要增强学员的党性,首先就要解决学员的理想、信念和宗旨问题,在这方面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来到广东深圳、珠海等地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讲话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表明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决心,对凝聚全民智慧和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素以“敢为天下先”著称的特区人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将会有更多创举和作为。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印发<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通知》)有关要求,要大力加强党性党风党纪和党史国史教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将其作为必修课,帮助干部了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来龙去脉,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切实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把党史国史教育与世情国情党情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使命意识,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近年来,深圳公共管理教育培训学院(深圳市当代干部教育培训研究院)自觉地以传承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为己任,提出将学院建设成为“干部教育和公务员培训的创新基地”,始终坚持把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放在干部教育培训的突出位置,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强化党性教育特色,致力于打造珠三角有影响力的“红色学府”。学院通过深入挖掘深圳改革开放史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新南巡路线、改革开放史展厅、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等红色教育资源的特色内涵,通过将现场变成课堂、讲解变成互动、素材变成教材、讲授变成体验的总体思路,打造了“深圳改革开放史”系列党性教育课程,为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开辟新阵地。学院还与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心在2016年7月1日,共同开通“网上党校”微信公众号,并且联合主办“网上党校”PC端在线学习平台和移动端APP学习,利用富媒体、慕课等先进技术,创新载体手段、改进方式方法。创建微党课、党员身边小故事等形式,使干部教育培训变得愿学、会学、乐学、善学。

二、做法

改革开放史党性教育突出方式方法创新,秉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引导党员干部在历史的比较和现实的感悟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一是开发建设改革开放史党性教育课程体系。近年来,我们以“改革开放精神”为主线,充分挖崛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有效资源,以专题讲座、访谈教学、实用案例、现场教学等形式,开发了20个左右核心课程,近30个现场教学点,初步完成了具有深圳特色、个性鲜明的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并印制成册,供各类培训班次选择使用。

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不仅为开展党性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改变了以往党性教育教材缺乏,系统性、联系实际不够等问题,为规范和深化党性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教学保障。为学员加强党性锻炼提供了直观、生动的课堂,既有利于增强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执政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本领,大大提高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积极主动聘请高端专家整合师资力量。从党校、干部学院、社科机构遴选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邀请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部分老领导、老同志和深圳30多年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党的十八大党代表,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基层党组织书记、一线普通党务工作者组建课题组;邀请国内权威党性教育课程创新团队定期指导,共同开发改革开放史党性教育特色课程,研发配套教学资料。目前已完成《从深圳改革开放看中国道路》《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英街的形成与变迁》《深圳声音—时代变迁中的情感表达》等20多门系列特色课程。

三是竭尽全力有效整合特色教学资源。围绕“改革开放”主题,以学习弘扬深圳改革开放精神为核心,用党性教育这根主线,把深圳前海自贸区、深圳改革开放史展厅、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南岭村等教育阵地串通起来,实现一个点就是一堂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党员干部的不同学习需求。

四是大胆实践创新党性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方式方法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为了增强效果,提高实效性,我们积极探索改进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利用各种有形的、无形的、集中的、分散的形式,校内校外的场所,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把党性教育贯穿党员干部教育全过程。在开展党性教育实践中,我们根据培训班的教学需要,特别是党性教育的一般规律,不断创新和完善案例式、访谈式、体验式、研讨式、情景式、行动式等教学法,并科学组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增强党性教育的鲜活性、生动性和主动性。

三、成效

截至目前,已有省内外230多批次近2万名党员干部在深圳改革开放史党性教育课程的教学中汲取了精神之“钙”。反映深圳改革开放30年的专题纪录片《梦开始的地方》被广泛用于教学培训班次,供党员干部和参训学员观看学习。2015年12月,我院受邀在北京参加全国党性教育主体课集体备课会,中组部全国组织干部学院的领导和党性教育课程创新联合工作室的专家,对我院成立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心,打造改革开放史系列党性教育课程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深圳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依托特色教育资源,研发改革开放史系列党性教育课程,有效填补了党性教育模块中改革开放史教育的一大空白,这种做法值得点赞,很有意义、很有价值。2016年10月,在山东临沂举办的全国党性教育精品课集体备课会上,由我院选送的改革开放史专题党性教育系列课之《从深圳改革开放看中国道路》,学院“改革开放史”课题组成员以说课的形式,讲故事的方式,向与会专家、老师作了汇报和分享,得到了专家的好评,认为我们这是一组学员欢迎、且能解渴的好党课。

四、探讨

改革开放史系列党性教育课程突出党员干部主观世界改造,让党员干部身在其中、心临其境,对新形势下探索加强党性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只有问题聚焦,才能突破瓶颈。党性教育是干部教育的永恒话题,是由党的性质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决定的。用什么理念来挖掘党性教育资源,用什么方式来整合党性教育资源,是关系到党性教育是否“管用”和“有效”的重要问题。结合中央要求、当前干部党性存在的问题和本地特色教育资源,强化问题导向,把党性教育由课堂搬到现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从“历史到现实、个人到群体、正面到反面”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入挖掘内涵,将一份份素材变成新时期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推动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创新、理论讲授与实境体验的有效融合,使党员干部参加培训的过程真正成为接受党性教育、加强党性锻炼的过程。

二是只有内心感动,才能见于行动。改革开放史党性教育课程着眼于可学可信可借鉴,内容上相互衔接,认识上步步深入,形式上丰富多样。从课堂到现场,从讲台到研讨,通过紧扣主题的教学设计进行环环链接,引导党员干部进入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史长河之中。现场教学点上,用一张张图片,一个个细节,一段段故事,一点点变化,让历史见证人现场讲述、真情回顾贴近主题的现场互动,让党员干部在不知不觉中有触动、受感染、思行动,在现场共鸣中引发深思考,深感悟,汲取坚定信仰的力量,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

三是只有解决难点,才能激活全局。如何使党性教育真正接地气,让党员干部入脑入心,这是关键,也是难点。改革开放史党性教育课程以改革开放30多年为主要教学脉络,以问题为导引,不讲“是什么”、不提“怎么样”,而是让党员干部带着问题走进,找到答案出来。初步探索证明,党性教育只有问需于学员,增强针对性,活化形式,触及灵魂,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三

一、背景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下,为探索党员经常性教育长效机制,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本案例在近十年对大学生思想上入党问题持续探索的基础上,凝练出“七个一”修身行动暨党员成长日志。

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该案例经历了几次大的提升和突破。连续两届获得校党建特色项目一等奖,2012年获得河南省高校辅导员优秀工作案例评选活动一等奖,2014年“七个一”学习教育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大学生思想上入党问题研究》获得2014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项目资助。

该案例的创新和特色:

(一)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围绕党员经常性教育长效机制这一主题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三个创新做法:第一,以“七个一”的形式,提出定时定量的学习要求。第二,党员成长日志周报。第三,低年级班级建立思想上入党小组。与集中性教育活动相比,该活动是一个常态化活动,贯穿大学四年,持续给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导航和提供精神动力,高度契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二)探索严以修身的行动路径。“三严三实”首先是严以修身,总书记对严以修身的深刻阐释,融合了中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史文化传统。通过严以修身,常补理想信念之“钙”,把真修信仰作为关键之修、根本之修,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做到思想上入党,为全面从严治党打好坚实基础。

(三)利用手机新媒体开展党建。每位党员在手机上安装人民日报客户端,将共产党员网收藏到手机桌面,把蜻蜓FM这个APP装在手机上听新闻,关注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用手机百度音乐听红歌。

(四)在班级建立思想上入党小组,着力班级层面党建,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支部,班级。

二、做法

(一)开展“七个一”修身行动,以“七个一”的形式对党员提出定时定量的要求

第一、每天读一次人民日报。每位党员在手机上安装人民日报客户端,每天读头版头条,头版如有评论员文章应通读,将这作为修身的重中之重。读人民日报重点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学生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第二、每天听一次中央台新闻。把蜻蜓FM收音机装在手机上,这个APP可以后台播放,可回听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联播等品牌栏目,不需要耳机天线。听新闻不累,不耽误干其他事,针对许多学生有睡前看手机的习惯,可躺在床上一边看手机一边听新闻。第三、每周学一次先进人物。将共产党员网收藏到手机桌面,通过表彰动态等栏目学习双百人物等先进人物事迹。关注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转发分享正能量信息。第四、每月看一次红色影视。第五、每月听一次红歌。把推荐的红色主旋律歌曲储存在手机百度音乐上,将这些歌曲设为手机铃声。第六、每周做一份成长日志。第七、每月通过学雷锋等方式做一次奉献。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善于挤时间,善于利用点滴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把他人打游戏、看韩剧、看肥皂剧、看小说、听流行音乐,看娱乐圈新闻的时间用于“七个一”修身行动。灵活利用睡前、吃饭、洗衣服、洗脸,刷牙等零碎时间听新闻。从 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红色视频做起,开始时一周一小时左右,慢慢引导到以看人民日报客户端和听中央台新闻为经常内容,时间量自己慢慢加上去。养成习惯后,每周能轻松完成修身行动2小时以上,一年下来自主政治学习将达到100学时以上。每天精神锻炼半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

(二)开展党员成长日志周报,形成一种经常性教育长效机制

纪严于法,把纪律挺在前面,我们把学习纪律挺在最前面。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利用夜晚、周末、节假日等时间进行“七个一”修身行动,日志是“七个一”修身行动的记录,周末把党员成长日志发负责人邮箱并存自己邮箱。模板简洁明了,务实管用,能迅速掌握党员的学习动态。每天写的所受启发和学习内容加在一起一般情况下不宜超过50字,关键是确保真实,长期坚持。不要求每天都记。日志模板存到手机QQ的我的电脑上,日志做好发手机QQ的我的电脑上,这样记录一天的日志只需2分钟左右,周末把本周的日志转发到电脑上进行总结只需要15分钟左右的时间。每周上交的日志须包括以前上交的全部内容,每四周的汇报应涵盖完七个方面。日志不要有个人隐私,对每个党员的成长日志不定期在一定范围内传阅共享,大家互相学习监督。

党员成长日志记录着党员成长的点点滴滴,贵在坚持,重在实效,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善做善成。日志周报的长期坚持,形成一种机制引领党员进步,便于查找的成长记录将成为每个党员的宝贵财富。党支部,辅导员每周指导不断线,通过QQ把行动最好的共享给大家,每月评出修身之星,作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分批胶装每个党员的成长日志,便于全班和学弟学妹学习传阅。

(三)创新组织载体,低年级班级建立思想上入党小组

在高校新生中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大学一年级筛选出重点教育培养对象,组成班级思想上入党学习小组,班级成立思想上入党学习小组为众多积极要求入党的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平台,满足了众多申请入党学生渴望接受党的教育培训的需求。

在低年级班级建立思想上入党小组,成员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成长日志和抄党章成为小组接纳成员的重要条件。作为学校业余党校的延续,接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使其逐渐成为落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有效载体。培育学习交流平台,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每次半小时左右。

为便于交流感受和检查反馈,采取统一步调,统一学习内容的方法。分时段逐一学习双百人物,引导青年人以平凡而伟大的雷锋为青春榜样,在学习上学习钱学森精神,在工作上学习焦裕禄精神,在谋划事业上学习红旗渠精神。分时段逐一收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长征》、《士兵突击》,《恰同学少年》、《信仰》,《亮剑》等。分时段逐一听学推荐的红色等体现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歌曲。

同学们反映效果很好,感受到有一种氛围,一个场,一种机制在引导其思想进步。思想上入党小组的活动把发展党员的关口前移,有力地促进了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考察和培养。通过对这些苗子提前进行重点培养,思想上入党小组成员的党员意识逐渐增强,为发展党员打下了很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三、成效

“七个一”修身行动暨党员成长日志凝聚起的强大正能量有力地促进了班级建设。案例实施的9个四年制本科班中的6个获得省先进班集体,其中一个班获得省文明班级,一个班获得省五好团支部,6个班100%获取学位。案例作者获得第八届全国高校辅导员人物入围奖。在2016年西藏专项招收非西藏生源毕业生工作中,河南专招51人,案例实施的1个班录用3人。

以2014届给水排水二班毕业生为例,2011年10月至2013年11月两年思想上入党小组开展69次活动。在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所激发的动力牵引下,实现了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专业课学习,全面发展的相互促进。团支书学习成绩两年全班第一,获得国家奖学金;班长学习成绩2013年全班第一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小组成员均有机会主持活动,客观上也锻炼了学生的演讲、写作,组织能力。该班先后被评为省先进班集体和省五好团支部。全班凝聚起来的强大正能量同化了后进分子,该班毕业时100%获学位率,四年没有违纪现象。

2015年底随着党员成长日志的开展,本案例获得新突破。以大四党员兰某某为例,2015年12月28日至2016年6月12日,包括春节在内每周行动时间平均达4小时以上,5个半月记录党员成长日志4万多字。

四、探讨

(一)经验

“七个一”修身行动暨党员成长日志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传播正能量,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四个以”规律。听中央台新闻旨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读人民日报旨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旨在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收看红色影视和听学红歌旨在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案例走心,做到“三贴近”,探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的途径。培养了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习惯,融入生活的政治学习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内容,引导着学生自觉把成长成才的个人梦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成为信仰的播种机。

案例突出红色,营造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自觉学习红色文化,争做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员的浓厚氛围。红色文化深入学生党员的日常生活,红色基因深入学生党员的骨髓。睡觉前收听广播,既能及时了解国内外新闻,又改变了大学生“卧谈会”的内容,最重要的是通过党的喉舌引导学生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学唱红歌振奋了渴望成功的大学生的精神,潜移默化之中给了学生信仰和力量。

(二)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1、根据十八届六中全会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对案例进行改进完善。通过谈心谈话调研案例执行中的困难。探索党员政治学习的自学纪律建设。探索精准思想政治教育。

2、逐条细化“七个一”修身行动的具体做法,探索大学生易于践行的路径。从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推荐的红色视频开始。进一步发挥人民日报客户端的作用。

3、加强对班级思想上入党小组活动选题的指导和规范。每次活动的主题和主持人采取竞标的形式,严格规范活动流程,提高选题质量。

4、加强对典型经验和材料的提炼总结,使案例便于宣传推广。宣传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于积极要求入党的大学生来说,“七个一”修身行动暨党员成长日志应坚持四年,运用这些详实的材料对党员的思想变化进行研究分析。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四

一、背景情况

甘肃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是中国国电集团旗下龙源电力集团在甘肃省的子公司,公司成立于1997年,主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开发、建设、运营。2009年成立党委,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党建工作也不断提升;目前公司设有7个党支部,负责10个管理部门、6个风电场1个光伏电站的党建工作。和大多数新能源企业一样,公司员工队伍较为年轻,平均年龄29岁,党员85名,占员工总数36%,平均年龄32岁,是一支较为年青的党员队伍。

2016年,面对电力市场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甘肃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发电受限,公司生产经营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加之公司党支部较为分散,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和开展组织生活存在一定的困难。公司党委认真思考、积极部署,明确了“抓实党建工作、推进中心工作”的整体思路,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以“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为核心,深化“三型”党组织建设,以党支部为单元,不断强化党员学习教育,组织和引导广大党员融入中心,立足本职,示范引领、发挥作用,真正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公司的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促进公司安全生产经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主要做法

公司党委在年初整体党建工作部署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工作方案、签订支部党建目标责任书、细化党支部目标考核和党员考核,针对每个支部的不同情况,分类进行指导,找准党建思想政治与“双提升”等中心工作的切入点,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激发党组织活力,切实把支部党建目标任务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目标明确、职责清楚、标准统一、考核有据。具体做法如下:

1.抓好思想阵地建设,搭建“理论学习”平台

党支部围绕公司理论学习计划及“两学一做”学习安排,细化支部学习计划。围绕“立足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主题,确定4个研讨专题,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充分利用自学、集中学习讨论、党课、知识竞赛等形式,抓好思想学习。将每周五下午定为“党员活动日”,积极开展党员学习、讨论等主题活动,做到每周有学习,每月有集中,季度有交流,使党员在学习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员意识。截至目前,已组织讲党课62场次,听课党员达700余人次。以“亮身份、亮承诺、亮形象”为抓手,组织党员在岗工作佩戴党徽,将身份亮出来,在党务公开栏公开每名党员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的具体承诺,将承诺亮出来。营造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提高党员争做先锋的行动自觉,全面固牢党员思想阵地。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党委还将党章党规党史纳入竞赛内容,组织党员开展了“学党章、强党性”知识竞赛、现场抢答和考试测验等活动,有效激发了党员学习热情。

2.抓好活动阵地建设,搭建“技能提升”平台

按照龙源电力“新能源企业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指导手册”要求,党委统一完善了各支部活动室的建设,做到制度上墙、党员活动园地统一规范,支部资料实现“一本五盒”管理;举办和参加党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班,开展支部工作观摩交流活动,帮助和促进党务人员掌握党务基本技能、工作程序和要求,明确支部工作“做什么”“怎么做”,解决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业务上的“短板”和差距;借助“运检技能竞赛”“安全知识竞赛”、“五讲五提升,全力保目标”劳动竞赛及实训基地等平台,开展新能源技术等培训,不断选树技术能手,提高全员技能水平。公司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技术能手”1名,国电“技术能手”1名,龙源“技术能手”7名。成立“党员攻关组”,围绕生产一线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偏航卡更换工装设计”、“华锐机组提升机技改”、“歌美飒机组齿轮箱散热系统技改”、“变电设备(SVG)加装防尘装置”等15项等技术革新项目,缩短了故障处理时间,提升了现场作业效率,节约成本费用约600余万元。

3.抓好岗位阵地建设,搭建“名师讲堂”平台

为了发挥先进典型榜样力量,公司建立以党员技术骨干和优秀职工为核心的“名师讲堂”培训队伍,定期驻扎各风电场利用休息时间为广大员工轮流讲课,开展业务培训、传授“独门绝技”、“传经送宝”。支部牵头指派技术水平高、有责任心的党员对新学员进行“传、帮、带”,耐心细致地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将“青蓝工程”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帮助青年员工成长;深化党员先锋岗、责任区创建,每年选树党员先锋岗、责任区,结合工作目标要求不断细化创建目标计划、考评标准,将先锋岗、责任区充分与工作岗位、工作职责结合,实现了责任区内“关键岗位有党员、处理问题有党员、加班加点有党员”,推进党员先锋岗、责任区作用的切实发挥。实施党员“工作量化评价”,对党员从工作效率、工作创新、工作质量三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星级管理,每月评选出支部“党员之星”,实现党员立足岗位争先创优,积极发挥先进党员的作用。

4.抓好网络阵地建设,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公司党委总结实施党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的经验做法,将“面对面”、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搭建互动交流平台。线上通过“党员微信圈”和“微信公众号”及时学习传达政策要求、形势任务,组织党员交流讨论。充分发挥“互联网+党建”的作用,将“网络党建”作为党员理论学习的园地、思想互动的平台、风采展示的窗口、联系群众的纽带、党建创新的载体,组织引导党员利用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在“共产党员网”进行在线学习,鼓励和引导党员在公司“党建微信交流学习平台”中发布和分享微党课、学习心得等,改变“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念你记”的灌输式学习模式,激发党员主动学习的热情。线下通过座谈会、调研表、讨论会等形式,加强学习交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公司微信公众平台已发布各类学习内容140余条,展示党支部及党员风采纪实82条,切实营造了良好的互动交流氛围。

三、取得的成效

(一)学习氛围更加浓厚。通过层层动员引领,利用党委

中心组、支部集中学习讨论,“微党课”的讲授、党章党规测试答题等形式,使公司全体党员弄清楚“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党员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有笔记、有检查,学习时间、内容、效果得到了保证,学习热情进一步提升,“被动接受教育”变“主动学习”的氛围逐渐形成。

(二)党员先锋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开展“三亮”活动,把党员的形象展示出来,让党员职工时刻能感受到一种力量的鼓舞,在大修技改等主战场上主动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技能竞赛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党员学技练功的热情,也带动了职工群众一起练硬功的热潮。现在党员职工已经把学习作为一种爱好、一种追求、一种时尚,蔚然成风。

(三)党支部建设更加规范化。各支部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积极开展,同时结合龙源电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指导手册”的推广,各党支部党员教育管理、“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等制度得到进一步规范和落实,党建活动阵地全面升级,党建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强化监督、示范引领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思考与启示

(一)搭建党建平台要与中心工作相结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企业党支部的基本职能;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常态、新形势、新挑战,党支部要找准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实现了党支部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从而让先锋旗帜始终在公司生产经营主战场上高高飘扬。

(二)搭建党建平台要与发挥作用相结合。要以“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为载体,引导广大党员在本职岗位上主动亮出身份、做出承诺、攻坚克难、树好形象,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日益成为党的活动的实践主体、党的形象的塑造主体和推动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三)搭建党建平台要与抓好落实相结合。党支部要通过抓阵地、抓活动、抓载体、抓骨干、抓队伍,实现党建品牌创建全覆盖,特别是建立和坚持基层党组织建设定期调研、宣传引导、激励奖惩等制度,让党建工作更具生机和活力,真正搭建平台等党建工作取得实效。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五

一、产生背景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企业党员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过程中,支部发现虽然支部党员队伍的文化程度结构得到有效改善,但是有的党员技术素质还不能完全达到岗位要求,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变化,学习钻研技术氛围不浓等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员对学习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内容上看,由对政治理论的单一需求逐渐向技术、管理等知识的综合需求转变;从形式上看,由接受灌输的被动式需求向自我教育的主动式需求转变;从环境上看,由信息来源的单一性向互联网等多维性转变。如果还是延用以往“一人念、大家听,一人写、大家抄”的学习模式,长此以往,不仅造成了党员教育管理的“退化”,甚至严重导致了党基层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弱化”。

从“学习”到“学习型”虽然只是多了一个 “型”,但意义非同寻常,内涵更深了,更加强调把学习作为党支部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的重要标志;要求全体党员学习、全体员工学习;作为党支部的共同责任,更加强调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把学习制度化、常态化。如何让支部党员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方式创新是促进学习的突破口,载体创新是学习的关键,机制创新是学习的保证。为了使学习“活起来、动起来”,发电部党支部通过学习模式的创新,提出了“3+X”学习模式。所谓“3”就是打造三个特色平台(现场观摩式学习平台、互动研讨式学习平台、结对互助式学习平台)对接学习,通过寓教于乐、寓学于干的学习形式,使党员不再认为学习是负担,让学习成为一种主动行为和工作习惯;“X”就是以党员自我需求为导向,自主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特色学习平台,丰富学习内容和范围

1.打造“现场观摩式”学习平台。发电部党支部选派思想技术过硬的党员值长机长分散在五个运行班组,由他们牵头,组成五个学习小分队,结合岗位实际进行现场讲解;利用仿真机室开展模拟演示,并要求参加人员做好技术笔记。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习能力。同时,班组内部建立了每周15分钟“微课堂”制度,充分利用班后会开展15分钟技术交流,最终由“值长机长讲”到“人人讲”的软着陆,这也让党员和班员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总结经验,提升技能,确保学习不走过场。工学结合,学习内容的贴近性,实用、管用的学习模式,带来的是党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水到渠成。做到以点带片,以线联面,发挥典型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有步骤有重点有阶段地推进学习型党支部建设。

2.打造“互动研讨式”学习平台。每月在发电部里推选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同志上技术党课,每期学习内容经支委会研究确定后才能开讲。主讲一般在40分钟左右,主讲完毕后,党员可以对主讲所讲述的有关内容进行质询、提问,或者针对有关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主讲必须负责解答。通过采用这种互动研讨的学习方式,让学习更生动、研讨更深入、讨论更热烈,极大地激发了党员的学习潜力。针对近期飞灰含碳量不理想的问题,支部组织成立了由支委成员牵头的党员攻关组。三名党员骨干组织技术人员讨论分析,查阅相关书籍,研究解决方案。他们与运行人员一起三班倒进行现场调整实验,从磨煤机开始调整优化,经过不断试验摸索,在没有请外援的情况下,他们硬是将飞灰含碳量下降了50%。引导党员立足本职、深入学习思考、难题,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思考,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已形成高质量的技术课件36篇。

3.打造“结对互助式”学习平台。支部针对年青党员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等实际情况,在班组内实施了把党员培养成为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的“双培”工程,让年轻党员与骨干党员结对子,让骨干青年与优秀党员结对子,制定了加强党性教育、专业技能等培训规划,落实工作措施。通过加强“双培”对象和培养人的管理,形成党员和骨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格局,促进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经过“双培工程”培养,有两名骨干青年成为了共产党员,一名年轻党员由副值班员晋升为机长。

(二)自主开展教育培训,拓展学习形式和效果

1.构建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公司建立了运行指标岗位评价管理系统,以机组负荷率、供电煤耗、厂用电率、主汽压力、凝气器真空等为对标指标,党员在当班期间对完成的指标进行评分,每月在该系统中进行排名,激励党员与党员之间“比学赶超”。通过指标倒逼,让党员带着问题学,把对标指标查找出的差距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提高党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问题导向,把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党员边思边学,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显现了格外旺盛的生命力和特别强烈的吸引力,形成了党员带骨干,骨干带全员的良性循环,党员通过学习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2.引入“互联网+”学习模式。支部创建了微信群,及时发布有关会议精神、专业技术、思想政治、安全知识等内容,引导党员在线互动讨论学习交流,党务工作也通过微信群向党员进行公开公示。同时,支部以“网络职工书屋”为载体,引导党员职工读书“充电”,在读书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政治素养和工作本领。支部共有85%的职工参与网络学习。

三、取得的成效

(一)营造了人人学习的浓厚氛围,开创了党员学习工作的新局面

以往的学习是安排什么就学什么,很少有人主动搜集更多的学习信息。通过实施“3+X”学习模式,广大党员职工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了,实现了学习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一年来,每个党员根据自己的“口味”去“调和”学习内容,做到主动学、学在前。实践证明,“3+X”学习模式是改进和加强党员队伍学习的探索与创新,有利于解决工与学“两张皮”的问题。

(二)构建了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的新载体,有效促进“双提升”

广大党员在“3+X”模式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联系实际学习思考、总结完善、创新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认真学习实践操作,学习专业知识,为做好各项工作、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因为遵循了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更加符合形势发展的要求,有效地促进了提质增效工作。自支部实施“3+X”学习模式以来,发电部17名党员均实现千次操作无差错记录。截至2016年10月31日,该公司实现连续安全运行3142天,公司累计完成发电量22.52亿千瓦时,发电利用小时数3412小时,在湖北区域“三同”对标单位中排名第二;售热量214.63万吉焦,同比上升49.33万吉焦;供电煤耗306.33克/千瓦时,同比下降6.98克/千瓦时,在湖北省30万千瓦级供热机组中处于最低。

四、有关探讨

创新是学习型党组织的“加油站”。只有不断创新学习内容、丰富学习形式、改进学习方法,才能使党员保持学习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以后的工作中,发电部党支部将立足自身实际,紧扣企业中心工作,不断拓宽学习范围,创新学习方法,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相关文章:

1.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范文集合(一)

2.基层党建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

3.基层党建述职评价汇报

4.基层党建工作自纠自查报告

5.农村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五篇:第一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优秀案例评选结果

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1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人事报、组织人事报在全国范围内共同组织了“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这一活动为期一年零三个月,时间长、意义大、影响范围广,得到了全国各地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热烈响应,四百多家党建网站共同参与,仅人民网点击量就高达500万次,2000多个基层党组织提交了案例。从中,初选了220例,经过180多万网友的网上投票,43位党建专家和基层代表进行了两轮评审,优中选优,最后评选出20个最佳案例,60个优秀案例。

一、最佳案例评选结果(共20个) 1 辽宁丹东:全面推广“情景互动式党课” 2 内蒙呼伦贝尔:组建“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导团” 3 河南南阳:科学探索“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4 广西百色:推行“农事村办”制度 探索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新模式

5 浙江温州:以建设活力和谐企业为载体开创非公党建工作新局面

6 大庆钻探:实施党支部“星级”建设、“梯级”管理 7 辽宁大连:科学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实践探索 8 江苏南京:社区党组织公推直选的实践探索 9 四川成都:以试行“党员证”制度为载体 构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10 贵州遵义: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的实践探索 11 山东潍坊:县委书记专项述职制度

12 广东惠州:实施“四民工作法” 推进基层民主科学发展

13 山东临朐:创建“网上党支部” 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科学化

14 山东青岛:引入品牌理念 创建党建品牌

15 上海杨浦:走进基层 服务群众 践行“一线工作法” 16 浙江舟山: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

17 江苏仪征:全面推行乡镇党委换届公推直选 18 安徽淮北:推倒一堵墙 拉近党群心

19 上海长宁:“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 山东莱芜:坚持“四个创新”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

二、优秀案例评选结果(共60个) 1 重庆大渡口:建设开放统一党建信息平台 大力推进基层党建信息化

2 山东乳山:党内基层民主“乳山模式” 3 西安未央:干部选拔任用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 浙江龙游:党员实事评议和党员“实事不作为”告诫制度

5 浙江台州椒江:推行非公企业党组织十八法 6 上海嘉定新成路:以楼组党建为载体 构建党员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

7 上海徐汇区:“五管齐下”构建领导干部能下能出“绿色通道”

8 中国商飞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建设的做法和成效

9 黑龙江铁力:“科学配置党员”推进党员管理体制改革

10 广西马山:先锋连万家 三情促和谐

11 河北景县:农村党员干部“365便民服务超市”的调查与思考

12 山东枣庄市中区:推行“村民说事” 落实和发展基层民主

13 江苏镇江京口区:社区党建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14 上海理工大学:高校基层党组织模式和活动载体的创新

15 南昌工程学院:以大学生党员QQ群为载体 探索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 16 山东济宁:“两公开五差额”选拔干部的实践与思考

17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在非公企业高科技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

18 河南义马: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提升党员队伍素质

19 四川宣汉:机关党组织“六岗直选”模式 20 江西上饶:构建“大联系、大台帐、大帮带”群众工作网络

21 同煤集团:开展“共产党员服务站”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22 安徽省毫州: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民意调查制度 构建科学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23 浙江安吉:推行重大决策社会征询、专家论证、公示听证制度

24 贵州德江:推行“质询”制度 推进基层民主 25 湖北沙市:“居民说事”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 26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实施村务契约化管理 27 湖北宜昌:党代表架起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28 山东烟台开发区:以社会责任考评体系为抓手 构筑齐抓共管党建工作新格局

29 山西长治:以“网格化管理、联动式共建”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网联工程” 30 山东潍坊坊子区:实行“五提二推三评四公开”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工作科学性

31 黑龙江佳木斯: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到非公企业当党建指导员

32 福建天湖山:国有企业“支部工作问责制” 33 云南丽江: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34 广东广州:党员走出门 群众请进门——南华西街构建民意收集渠道网络

35 山西阳泉矿区:推行党员承诺 服务人民群众 36 河北巨鹿:“干群夜谈会”工作方式密切干群关系 37 上海闵行:改革全委会运行机制 提高区委民主决策水平

38 江苏海安:实施“薪火计划”为党员发展拓源提质 39 湖南桃江:“党风廉政舆情在线”开启网络问政新风

40 四川东方汽轮:党旗红,产业新 41 江苏昆山:“红色方阵”助推科学发展

42 贵州铜仁:村级民主管理“三会”制的探索与实践 43 江西万载:以干部星期天学院为平台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44 福建南平:实施“五要工程”打造“南平机制” 45 江苏南通崇川区:构建“一心两体三会”社区党建新模式 46 广东翁源:实施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 培育农村党员创业“领头雁”

47 湖北黄梅:推行“双联四制” 抓好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48 北京市卫生局:创建服务群众品牌 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49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实施“七一工程” 50 河北新河:“四位一体”防瘫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51 浙江省委组织部机关党委:开展机关党委换届公推直选 带头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52 山东东平:实施“村官创业行动” 助推农村科学发展

53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推行“四权治理”模式 54 山东青州:“项目党建”的实践与探索 55 新疆建设兵团:绩效管理带动支部和谐

56 河南民权:建立网上工委搭建党员学习活动新平台 57 广东工商行政管理局:垂直管理部门加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58 新疆青松建材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跨单位交叉上党课,提升党课教育质量

59 甘肃金塔:“双岗双争”活动构建在职党员双重管理新模式 60 安徽霍山:实施“党内温暖”工程 构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全国幼儿教师公开招聘下一篇: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