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艺术类艺术专业学生特点论文

2022-04-1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非艺术类艺术专业学生特点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近年来,随着国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综合性大学纷纷开办起了艺术类专业,一时间良莠不齐。因此,怎样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扬长避短地开办艺术类专业成了一个值得探讨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综合性大学开办艺术类专业的专业设置问题进行剖析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非艺术类艺术专业学生特点论文 篇1:

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高校专业调整后出现的新兴艺术类专业,她一方面继承了播音专业的部分理论与成功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又兼容并蓄、开拓创新地融入了主持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内容。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然成为高校艺术类专业中备受考生青睐的热门专业。然而,纵观全国招录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院校,无论是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教材质量都良莠不齐。因此,作为一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青年教师,本着探讨专业学术的初衷,在认真总结过去几轮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相关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认识与思考。

一、 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对象的认识

对教学对象的认识,顾名思义就是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认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除一般理论基础课程是几十上百名学生在普通大教室集中授课之外,专业课程的师生比为1:10左右,即一名专业课教师组织10-15名学生围坐在演播教室内逐个演练,因此,对学生的认识就不能够仅限于姓名,应该尽可能的拓展,包括学生的年龄、籍贯、兴趣爱好、班内的好同学、好朋友等,最关键的是要通过日常课程上、下的交流,掌握每一名学生的脾气秉性、专业特长,如此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引导和鼓励,尽早为学生确定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近若干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笔者总结发现学生们普遍具有如下一些性格或行为特点:

(一) 内心的压力与外显的活泼共存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给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形象佳、气质好,为人活泼、多才多艺,越是在人多的场合,越是能够表现出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主持、表现才能,使得周围人员群体感觉到活泼、热烈而放松的氛围。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报考本专业的时候就具备良好的外在形象基础和历经层层选拔,更主要的是在入学后经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和训练,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接受专业的培训至关重要。播音与支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入学考试过程中,就比普通专业考生多了专业特长考核一项且竞争异常激烈,100:1的录取比例时有出现,给考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即便是顺利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在承载这家人期盼、个人愿望压力的同时,还需要承担远高于普通专业的学费负担。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心理成熟较早,他们在活泼、幽默的言行表现后,往往承担着一定的心理压力,表现为进入大三年级后,一些学生就会总结自己大学三年里的付出与收获,而类似的反思在普通专业学生中往往到即将大四毕业时才会有。

(二) 理想的至尚与拜金的趋向同在

与普通专业大学生类似,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们同样处于青春期发育后期,他们憧憬理想、渴望奋斗,希望通过自己的天赋与努力去顺风顺水的占领一座舞台,征服一片观众,使得自己成为聚光灯下唯一的天使,万众瞩目,实现自己至高的艺术理想。但是他们同样也是“80后独生子女大军”中的一员,是温室中的花朵,一旦经历到大自然无情的洗礼后,就会对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产生怀疑和畏难情绪。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本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两到三年的专业学习后,就需要到相关广电部门、单位参加实习锻炼,当问到学生们如何选择实习单位时,得到的回答竟是按照家长的资本多少或权力大小选择实习单位,或者被实习单位选择。因此,为了能够进入更高一级的单位实习,一些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就开始“走穴”、“赶场”积累“人脉”和资本,甚至不惜耽误正常课程,且振振有词“学的好,不如有钱又有人”。虽说,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距离,但在一些本专业学生身上,这种“距离”渐行渐远的趋势值得我们专业课教师关注。

(三) 专业特长突出并文化基础薄弱

有一年中央电视台组织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有一名专业组的女歌手在出色完成了演唱和声乐理论答题后,进入最后一个环节文化常识问答,题目是在美、日、中、法四国的国旗图案中指出法国国旗,原本踌躇满志的女歌手顿时脸色大变,犹豫再三之后竟然指着中国的五星红旗说“这是法国国旗”,霎时全场一片静寂,评委以为是选手是紧张出错,又紧追一问:“哪个是中国国旗呢?”女歌手抬手就指日本国旗说:“这个。”具备如此专业艺术素养和文化基础的人可能唯此一例,但是笔者学生中不知“床前明月光”为何人所做,不知“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什么精神的也不乏其人。每当恳切希望学生们有空多看点书,夯实文化基础、增强文学素养的时候,就有活泼好动的学生嬉语:“老师,我们考大学时文化课成绩就要求不高。现在都上大学了,就是要学好专业课,当好主持人,我以后不是想当什么诗人。”学生的话简单、明了,却实实在在反映了当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一个现实:重专业特长、轻文化基础。如果追根溯源,这样的“现实”始于艺术类专业的高考招生,发展于院校培养理念,最终将“见效”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

(四) 个人中心明显且集体意识淡薄

后现代主义的“行为艺术家”曾表达过艺术的生命在于其独特性的思想,即与众不同,需要艺术家突出的个性。现代创造心理学也认为:个性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之一,一个社会个性程度越深,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就越强;反之,个性统一化程度越深,整个社会的持续创造力就越弱。因此,作为专业课教师笔者也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培养艺术个性,提出个性化艺术构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艺术个性并非行为个性;独立思考并非特立独行。这一点或许是我们教师没有阐述清楚、或许是学生们没有理解全面,在我们的学生中不乏奇装异服者,不乏浓妆艳抹者。据学生辅导员反映艺术类学生管理也较一般专业学生困难,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学生寝室内矛盾多,班级内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学生们往往以“创作小组”、“某某乐团”的名义三五成群,对集体的事务、活动不闻不问,集体意识淡薄。

二、 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内容的思考

对一个学科专业教学内容的思考是庞杂而深邃的,仅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研究一个方面就远超出笔者现有能力,需要倾尽毕生去钻研。但是作为对本职工作的认识与思考,笔者又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重要的内容,所以在此仅对专业教学内容的思考部分做出粗陋的划分:即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研究、文化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四部分。

(一) 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研究

(二) 文化基础课程

文化基础课程是任何专业大学生都必修的一类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其它不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所需要的文化基础性课程。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文化基础课程至关重要,需要在学校期间给学生尽可能的夯实文化基础,将学生培养成为文化领域的“杂家”,即学生不需要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但是他需要以扎实的文化基础去面对可能遇到的节目、被采访者和新闻事件的相关知识。须知,扎实的文化功底虽然不能使得学生在专业道路上走的多么高,但却能够决定他能走多远。

(三)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一些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两课”,无论是讲授课程的形式还是达到的效果都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理解党史理论与当前社会现实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能够切实提高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比如主持新闻类节目,就需要较高的政治理论及政治敏锐性和日积月累的时政常识。

(四)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对当前社会发展进入特殊时期的应对举措。艺术类学生在多年接受专业培养和训练的过程中,较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和锻炼,普遍具备较强的社会生存能力,但是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他们也有可能受到社会方方面面不良环境的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心理辅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工作就业,也有可能危及他人和社会的正常秩序。

三、 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方法的思考

方法是指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它是用以达到某一幕的手段的总合。人们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要从事一系列思维和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所采用的各种方式,通称为方法。 当我们在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之后,就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去更好的实现工作目的,要知道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德艺双馨,师为范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中要特别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系统培养,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艺术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和造就德艺双馨的人才。因此,对播音与主持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不能够仅停留在“两课”阶段,需要通过专业课讲授与训练过程中的点滴渗入式影响去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道德情操,使得学生感悟到朱自清宁愿挨饿不领美国救济粮,鲁迅面对白色恐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所在;明白秦桧虽擅长书法,但因人品差,世不传其作品,汪精卫写的妙文,却为人所唾弃的道理。

通过对艺术类学生进行问卷式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认为在大学生活中对他们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员依次是:专业课教师、同学、班主任、父母、行政教师、公共课教师和其他人等,而非艺术类学生则将专业课教师排在继同学、父母之后的第三位。 究其原因在于艺术类专业授课方式等的特殊性,专业课教师对学生长时间面对面的口传心授,使得双方间产生了类似传统的“师徒关系”。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间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对艺术类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要求更高,需要随时随地言出于心的传道、授业、解惑。率先垂范,在专业理论讲授和业务训练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相信对学生的影响深度和效果都是不言而喻的。

(二) 激励潜质,适当引导(心理)

根据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的研究,人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潜能只能发挥20%,而激励之后则能发挥出80—90%。 因此,人在受到激励的情况下开展工作,效果往往好于正常预期。笔者认为,在教育学理论中的“关注理论”也如出一辙,即教师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学生表现出对其的特殊关注,由此激发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工作、提出问题、努力学习的热情并最终收到良好效果的理论。具体针对艺术类学生而言,他们通常较同龄孩子强于掌握一定的艺术表演天赋或能力,性格外向,更容易受到“关注理论”的影响而产生出直接、明显的效果。因此,专业课教师可以尝试在授课过程中以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询问,哪怕是在众多学生中准确的叫出某位学生姓名等方式,以表达对学生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激励。至于激励学生什么潜质,笔者认为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总而言之孟子早就说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关键是激发“我固有之也”的这些资质。

在充分激发学生潜质的基础上,专业课教师仍需要对学生们做出一些细致的引导,在总结笔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除却艺术专业发展方向等专业课程方面之外,仍需要心理健康和团队精神方面的适当引导。心理健康引导目的是使得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理解艺术,对社会上和艺术行业中的所谓“潜规则”、“急功近利”现象等做出恰当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反映。团队精神的引导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独立艺术思考、创作基础上,充分认识个人与团队、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合作、谦让、纪律理念。具体做法是建议专业课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即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并随时关注实践的方式、内容、效果及可能出现问题的应对预案。

(三) 厚积薄发,融会贯通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外行人看来似乎就是简单的读稿、报幕、串词联台而已,其实她是一个复合型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声音条件、优雅的气质、标准的普通话和流利的口语表达,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新闻传播素质和文史哲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前者是成为一名基本符合要求从业人员的标准,后者则是成为一名有思想、有内涵专业人员的必须要求,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因此,专业课教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训练学生播音与主持专业素质和能力,还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得学生们认识到文史哲等基础性艺术理论知识和时事政治类新闻的重要性,而这些基础常识性知识的积累并非课堂讲授或者一朝一夕的背记就能实现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的宝贵时间,踏踏实实的看几本书,修几门课,夯实自己的文化基础,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艺术素养,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新时期里有深度、有内涵、有层次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人员。

作者:孙媛媛

非艺术类艺术专业学生特点论文 篇2:

综合性大学高等艺术教育的专业设置问题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综合性大学纷纷开办起了艺术类专业,一时间良莠不齐。因此,怎样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扬长避短地开办艺术类专业成了一个值得探讨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综合性大学开办艺术类专业的专业设置问题进行剖析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高等艺术教育;专业设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日趋稳定、和谐地发展,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也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而不断地丰富起来。艺术行业作为国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良好的大环境刺激下,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各种艺术范畴的娱乐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国产电影和音乐在国际上频频亮相和获奖,各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展览和收藏热的出现,娱乐资讯的日趋发达与普及,诸如此类的表现,充分说明艺术的春天在我国这片大地上已经高姿态地来临。在这种社会艺术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迎来了新一轮的报考热潮。不但各种传统专业艺术院校频繁扩招,其他高等学校也不甘落后,没有艺术类专业的抓紧创设,有艺术类专业的则纷纷加入扩招大军。

当然,扩招要综合考虑各种艺术专业的社会需求和接受能力。作为综合性大学,单纯追求扩招和生源,盲目设立各种艺术类专业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一些艺术类专业在综合性大学来说并没有传统专业艺术学院的优势大、基础好,而综合性大学本身又有文理专业齐全、交叉学科丰富的学科资源优势。因此如何扬长避短,在综合性大学有选择地设置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艺术类专业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综合性大学在艺术类专业设置上应重“学”而轻“术”

综合性大学设置艺术类专业,不能采用专业艺术院校的模式。综合性大学的整体氛围比较注重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精华都在一个“学”字上;而专业艺术院校则倾向于某种特长技术的训练,特色就在“术”字上,两者有实质上的区别。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专业如果像专业艺术学院那样重“术”轻“学”,则失去了自身的优势,反而落下个东施效颦的结果。众所周知,我国的专业艺术院校在“术”的传承方面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和经验,培养了许多声名显赫的表演艺术大家,这是综合性大学所不可比拟的。因此综合性大学应重“学”而轻“术”,着力于艺术“学”的专业来發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艺术是一种“术”与“技”,而艺术学则是一种“学”与“道”,后者可以说是前者的升华。技艺要大成则必须要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要进入理论思想的层面,这正是综合性大学设置艺术类专业的真谛。

这并不是没有先例可寻。国外就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他们常把对艺术表演人才和研究人才的培养分别由不同性质的高等院校来完成。比如国外的专业音乐学院和综合性大学的音乐专业在教育模式上明显存在着区别。专业音乐学院主要是培养演唱、演奏等表演人才;而音乐方面的理论课题研究一般都在综合性大学中进行。同样道理,不但在艺术类专业存在这样的现象,许多其他专业也有类似模式,最为明显的莫过于“艺术”的兄弟专业“文学”。大学的文学专业往往是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而不是文学作品创作的。文学作品创作工作同样属于实践表演性质的活动,与艺术的画画、演奏、表演等异曲同工。由此可见,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设置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况且这种教育职能上的分流,又恰恰是对付“扩招”副作用最好的解药。

笔者所在的单位同样是一所在综合性大学新近建设的艺术学院,建院的时候为了专业设置问题多方咨询,最终没有盲目地上马当时红极一时的影视表演专业。虽然院长本身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张铁林先生,表演专业本应是他的“老本行”,但是在记者就此采访他时,他解释道:“因为表演专业的理论学术性相对较弱,而且与专业艺术学院重复性又太高,不能最好地体现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的办学理念,因此不予考虑。”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一决定是十分睿智的,而且近几年来学院的各项工作包括招生、就业等都取得了不少成绩,证明了这种办学思想的正确性。

二、综合性大学宜利用自身的“综合”优势设置与现有文理专业交叉的艺术专业

综合性大学开办艺术专业应考虑利用大学现有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与专业艺术院校上百年“术”的传承经验类似,综合性大学甚至有更多上百年经验的东西,要善于利用。综合性大学最为显著的资本就是“综合”、“多学科”、“跨学科”的特点。有些大学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甚至集文、理、工、农、医于一身,学科之间交流、融合由来已久,产生了许多前沿交叉学科,非常有利于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这种学科特色和优势是专业艺术院校所没有也无力拥有的。就比如笔者所在单位开办的多媒体动画专业,就涉及美术学、多媒体设计、动画漫画、计算机制图、编程等诸多专业的交叉合作,这岂是单科艺术院校能够做到的?而且多媒体动画这种新兴交叉学科在当前网络多媒体时代极具竞争优势,仅虚拟网络游戏平台开发一项,就涉及不下万亿元的产业链。一度排在中国福布斯榜首的盛大集团,就是依靠开发和经营网络游戏而迅速起家的。综合性大学正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开办这样的“跨学科”艺术专业,而且与之相关新兴产业往往处于大量缺乏人才的阶段,中长期内没有人才饱和的可能。这样的艺术专业无论招生、就业,前景都无比看好。

三、综合性大学宜设置能提高人文素养的艺术专业

我国的教育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强调了它的社会功能,忽略了人文功能,对于艺术教育来说更是这样。受到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现实的、功利的观念往往作为主流在支配着高等艺术教育,进一步削减了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尤其是对于传统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来说,一向不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这在许多国内科班出身的大明星身上清晰地反映了出来,君不见多少明星在文化底蕴上闹过笑话。不过,专业艺术院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也有自身的苦衷,因为他们往往不具有素质教育相关的人文专业,比如其艺术专业往往缺乏艺术史学、美学等方面的辅助。而综合性大学则有这个条件,甚至不需要临时增加新师资,就可以充分利用文学、史学和哲学等方面的人文资源优势,为艺术专业学生提供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比方说中外文学史、中西艺术美学比较、中外历史研究、中外哲学史等,这些与艺术密切联系的文史哲学科知识能够自然地弥补学生的知识盲点和知识结构体系,从而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延伸。

除了专业知识的人文化以外,其实更为重要的是锻炼艺术专业学生人文化的思维方式,使之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就像所有的自然科学问题最终归为哲学一样,不论美术、音乐还是别的艺术学科,同样归根结底是一个哲学问题,都受到哲学思想的指导,我们应该引导学生

向这方面发展。历史上,在艺术方面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起初大多是从大学中的非艺术专业转过来的,或者除了本身艺术专业外还精通许多其他专业。这正是因为他们深厚的人文功底造就了他们卓越的哲学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可以站在哲学的高度来看待任何艺术问题。最著名的代表性人物莫过于达·芬奇,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旷世奇才,很多人都只知道他是最伟大的画家,其实他同样还是顶尖的哲学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发明家和其他更多当之无愧的头衔,这就是人文素质的魅力。

同样,除了要重视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外,综合性大学还应重视其他专业学生在艺术方面的人文素质培养,这也是高等艺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国务院在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对于综合性大学的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讲,艺术专业的设立可以彻底改变以往艺术教育公选课蜻蜓点水、重形式不重内容的状况,使得艺术教育特有的审美品格和道德意义深入人心。比方说由专业从事艺术教育的专家开办的美术鉴赏、音乐欣赏、电影赏析等一系列艺术欣赏课,更能融会贯通地向学生介绍东西方文化艺术中的精华知识,升华了学生对艺术和审美理解,养成了学生更为健康良好的审美趣味和辨别真与假、美与丑、高雅与低俗的审美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情操,都具有积极的影响。笔者所在的艺术学院在这方面就考虑得比较周到,一开始就设置了中国书画鉴赏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面向全校开放,以提高全校师生在中国传统艺术方面的素养。

当今社会非常强调“和谐”二字,可“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我们高等艺术教育行业又如何将之落实到实处?笔者以为,艺术素质教育正好可以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素质教育看起来是对人外在表现行为的教导,实际上是对人的内在思想活动,对人的全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艺术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伦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一样,在人的整体心理和精神素质塑造方面发挥着特殊的功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综合性大学不宜设置专业艺术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而应设置与之互补的专业

综合性大学设置艺术类专业起步已经比专业艺术院校晚了许多,许多艺术类院校已经有近百年历史,在传统艺术专业教育上经验丰富。有些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急于加入扩招大潮,不经过深思熟虑,对人才的培养定位仍然生搬硬套专业艺术院校的方法,与专业艺术院校争办传统艺术专业。这种漠视专业艺术院校优势的行为,非但会像鸡蛋碰石头那样碰得头破血流,而且会引起恶性竞争,造成整个高等艺术教育行业的滑坡。

所以说综合性大学适宜设置与传统艺术专业“不冲突”的艺术专业,严格来说最好是“互补”。因为只有“互补”才能彻底打破专业艺术院校在高等艺术教育上的传统优势,从而与之成为“公不离婆,秤不离砣”的相互依靠关系,形成与专业艺术院校两条腿走路的共同发展局面。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专业艺术院校培养导演,那么综合性大学就利用自身文科优势去培养编剧,导演再出色,要拍出脍炙人口的影片,总离不开好的剧本,就好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五、综合性大学设置艺术类专业还需尊重社会需求

扩招无疑给莘莘学子们带来了进入大学门槛的机遇,学生和家长都欢欣鼓舞。但是,欢喜之余,新的问题出现了。因为艺术类扩招往往呈现一窝蜂现象,什么专业热门大家就都来办,最后挤成一团,造成就业压力的直线上升。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全国高等艺术类本科毕业生仅为1万人,而到了2005年,已猛增到了3.7万人,同比增长近3倍,而且这一数字近两年还在高速增长中。尽管眼下就业市场对传统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已趋饱和,但各高校创办艺术教育的热忱依然不减,一年一度的艺术专业招考竞争依然激烈。有一句话对当今高等艺术教育行业形容得非常贴切:“艺术考生如过江之鲫,艺术招生如火中添炭,艺术学院如雨后春笋,看似一派形势大好,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是几分欢喜几分忧。”因此,综合性大学设置艺术类专业千万不要干火上浇油的事情,应该冷静面对社会需求,思考一下什么样的专业该办,什么样的专业不该办?

笔者以为,既然传统艺术专业的社会需求已趋饱和,那么综合性大学目前设置艺术类专业最佳策略就应该避其锋芒、独辟蹊径,不能盲目地追随潮流。应利用自身的“综合”优势,设置有一定市场观念的,有前瞻性、预见性的,有社会需求的新兴艺术专业。当然,我们也不必气馁,就像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对传统艺术专业的需求或许已趋饱和,但对整体艺术专业的需求却远远不够,前景依然灿烂。

[責任编辑 陈立民]

作者:吴文霞

非艺术类艺术专业学生特点论文 篇3:

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摘 要 文章针对理工科学院环境下创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阐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点及构成体系的基础上,研究构建适合理工科学院环境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与实践体系。文章重点介绍了河海大学在结合自身优势学科、体现河海水利特色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同时在原有培养方案基础上进行优化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体系 跨界融合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ng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of Digital Media Art In Hoai University

MENG Xiangbin, LOU Lilv, ZHANG Heng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Key words digital media art;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discipline fusion

1 目前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国内互联网、电子商务、CG产业及移动游戏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对相关领域的设计人才需求呈现出井喷的趋势,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行业的发展要求从业人员综合具备多种素质能力,培养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及艺术审美能力,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复合型创意人才,便成为了各设计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从2000年开始截止到目前,全国共有253所高校设立和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在建立之初大多设立在计算机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或媒体与传播学院,但该专业的交叉性一度使数字媒体专业处在一种悬浮状态。2004年教育部在本科目录外新增“数字媒体技术”(080628S)和“数字媒体艺术”(080623W),从专业归属上来看两个专业均从属于电气信息类。①而在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又将“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严格分开,将数字媒体艺术划归到艺术学下面的设计学类,而数字媒体技术则保留在工学下的计算机类中。专业目录调整的情况反映出社会与高校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认识上的混乱。从全国各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的办学情况来看,普遍出现的问题为专业办学时间短、课程设置结构混乱、师资队伍薄弱、办学无特色、同质化倾向严重等。

2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点及构成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研究对象及时代背景决定了其所具备交叉性、融合性的专业特点。数字媒体艺术融合了美学、艺术设计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工业设计、软件工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见图1)。通过研究分析数字媒体艺术的内涵及交叉学科,可以为我们设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了解数字媒体专业人才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奠定基础。从数字媒体对象的表现形式来看,其表现形式超越了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传播媒介,以互联网、移动设备、交互媒体为主要载体。传播内容突破了传统媒介以文字、图片为主的表现形式,而更多的是采用图像、动画、视频、游戏,这类传播内容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体现出信息量大、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性,其实现则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②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与知识结构必须围绕上述分析来展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与能力体系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艺术设计基础。学生应该具备采用新媒体形式进行艺术创意表现的能力与审美能力,具备数字内容艺术设计的基础。(2)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基础。掌握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了解工程师的思维模式并能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具备整合多领域人才,进行项目设计管理的能力。(3)传播学及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基础。了解市场需求,熟悉数字媒体传播形式,能有针对性的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广传播。

图1 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3 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立在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正式创办于2007年。河海大学的教授、专家和科研人员早在9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水电站建设的多媒体演示动画研究、航道疏浚的虚拟仿真研究、三维动画软件插件关键技术研究,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和师资基础。经过七年的办学实践,在取得丰硕教学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在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以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归属上属于电气信息大类,因此所招收的学生为理工科出身。大多数学生在刚入学时普遍对本专业理解错位、信心不足、内心茫然。(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科建立之初课程体系相对独立,既无法借鉴利用河海大学优势学科的平台,又不能体现河海大学水利行业特色,因此需要进行课程改革。(3)从学生评价体系上来看,有些地方与理工科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相互冲突,需要在评价体系做出相应调整,以符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规律。

4 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改革举措

从国内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来看,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1)依托各校风格与优势学科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2)在教学模式上以项目案例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3)在强调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艺术基础理论、设计通识类课程的教育,在本科教学上实现厚基础、宽口径。(4)利用不同院系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兼容并蓄、跨界融合的创新教育思维。

因此,我们针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从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科内涵、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关系、知识范畴、能力要求等方面入手,理顺思路、明确定位,构建符合艺术教学规律体现河海大学自身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③通过教学改革,对原有的数字媒体艺术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的定位,结合河海大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常州市地方产业特色,确立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今后的培养方向:以水利为特色,培养服务于信息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交互设计、虚拟仿真方向的设计人才,引导学生进行与水相关的创新设计,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与水文化的对接。

图2 校内外平台资源与重点研究方向

(2)分析可结合的校内外平台及教学团队资源,最大限度将身边的优势资源整合利用,重建与之相关的课程模块,强化相关研究方向,建立能够体现河海大学水文化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结构(见图2)。通过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与校内优势资源平台建立联系,通过这种跨平台与跨专业间的交流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④目前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密切相关的平台资源有机电工程学院疏浚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及其教学团队、物联网学院计算机图形学及虚拟现实科研团队。依托这些科研实力雄厚的平台与教学团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必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从校外的平台资源来看,结合常州创意产业基地,以学生实践为核心,实现教学、科研、服务产业与社会三者的有机融合。⑤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及转型需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将核心课程整合为两大模块:信息与交互设计(交互电影,交互APP,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虚拟与仿真设计);影像与非线性编辑(动画与CG视效,水利工程仿真设计)。这种培养模块既体现了工科背景下的数字媒体专业特色,又突出了河海大学以“水利”为特征的办学特色。

(3)将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统筹考虑,在设计理论、基础专业技能、美学及艺术史、社会学研究方法与认知心理学等设计基础通识类课程模块上实现统一。目前现状是两个专业在基础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达到了较好的统一,但由于忽视基础艺术设计理论与设计史的教学、受本科教学职业化倾向思想的影响,相关的基础通识性课程开设得非常少,大量的软件技能教育充斥在三四年级的本科教学中。⑥即便是现在已经开出的设计理论基础课程,虽然授课内容一样,但由于课程名称、授课学期不一致而无法统一。我们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革。

(4)强调基础教育、设计通识教育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学生的专业就业方向。在解决上述三点问题的基础之上,我们调研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面向的就业行业,根据行业要求调整三四年级专业课程。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分出大概2~3个与具体的就业相一致的方向,去掉与之无关的专业课程,明确专业定位。

5 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伴随着信息产业、创意产业发展而生,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强调跨界融合,设计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及工程技术的支持。与此同时,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也应紧随时代潮流发展变化。只有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科才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生命力。专业创办环境、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周边产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能是单一的、一元化的“一刀切”模式,各学校应该结合自己本学校的特点与优势,培养能适应时代需求的特色人才。本文作为河海大学的教改项目成果,在探索具有河海大学水利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为与本校情况、环境相类似的院校创办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提供了参考经验。

项目基金:河海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课程与实践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ZX/13A001-O1)

注释

①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12(4):1-5.

②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探索[J].装饰,2008(11):100-101.

③ 候薇.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数字媒体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校研究,2011(2):150-153.

④ 胡杰,冉学平,秦明忠.构建数字媒体教育“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270-272.

⑤ 贺楠,梁玉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16):110-114.

⑥ 杨浩生,候彦华.数字媒体专业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35-37.

作者:孟祥斌 楼律 张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职语文学习内驱力教学法论文下一篇:优势视角中职学校班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