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例阴虱病患者的诊断治疗

2022-09-13

阴虱病是阴虱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祖国医学中早有记载, 如《外科正宗》说:“阴虱又名八脚虫”, “生此为不清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人员流动的日益频繁, 阴虱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它往往与不洁性行为与卫生条件差有关, 即可单独发病, 又可伴随其它性传播疾病同时发生, 传染性强。但由于人们对该病认识不足, 常引起误诊及漏治造成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现结合我科门诊近5年来对122例阴虱病患者的诊治情况对该病加以复习。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 在我科就诊的122例阴虱病患者, 均在阴毛区找到阴虱成虫或虫卵而确诊, 其年龄18~70岁, 其中男98例, 女24例。所从事职业:工人35例, 个体工作者及无业人员44例, 外出打工者21例, 农民22例。病程3d~8个月, 1个月以内确诊者79例。

1.2 既往史资料

122例患者中, 有75例询问本人或配偶在发病前1个月内曾有婚外性生活史, 占61.5%。其中夫妻同患者有21对42例。伴有淋病者8例, 伴有非淋菌性尿道炎者6例, 伴有尖锐湿疣者3例, 伴有硬下疳者2例, 伴有生殖器疱疹者4例。

1.3 误漏诊情况

190例患者, 有147例于确诊前曾发生过误、漏诊, 占77.4%。误、漏诊疾病:147例患者中被误诊为阴囊湿疹44例, 外阴神经性皮炎35例, 阴部瘙痒症39例, 慢性单纯性苔藓13例, 疖肿ll例, 毛囊炎3例, 疥疮2例。

2 诊断与治疗

2.1 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患者多以阴毛部位及附近皮肤瘙瘁, 刺痛为主要症状。个别患者就诊时还带来自己从阴毛上弄下的尚能活动的阴虱;查体:阴毛根部可见针帽大小的棕褐色附着物, 紧贴皮肤, 不易拔出。毛干上可见针尖大小的铁锈色或淡红色小粒状附着物, 即为阴虱卵[1]。阴毛部位及附近常见有抓痕、血痂或毛囊炎、脓疱疮等继发感染的表现;部分患者阴部皮肤可见特征性天蓝色淤斑。患者的内裤上, 在与阴毛区域相对应的部分常能见到大量散在分布的针尖大小的血迹。

(2) 实验室检查:夹取阴毛根部棕褐色附着物置于载玻片上, 滴加一滴质量浓度为10%的氢氧化钾溶液, 略加热后, 于显微镜下观察, 可见到阴虱虫体:呈棕褐色, 胸腹相连, 腹部短宽, 似螃蟹状, 体前部有3对足, 前足细小, 后2对足粗壮有钩[2]。

(3) 本文所报告的122例患者均于阴毛部位见到典型的阴虱虫体或虫卵。

2.2 治疗

2.2.1 一般处理

(1) 嘱患者剃掉全部阴毛, 并将剃下的阴毛用明火烧掉, 以防阴虱播散, 对其内衣裤严格煮洗或熨烫。对患者的其他衣物及床上用品应注意沸水消毒。 (2) 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配偶或其他家庭成员患该病者应同时治疗。

2.2.2 药物治疗

用热水和硫磺皂洗净外阴部, 再用2 5%硫黄软膏, 或者克罗米通霜涂抹外阴部皮肤, 每天涂抹1~2次, 直到外阴部不见阴虱和阴虱卵为止。如患者伴有瘙痒症状, 局部外用除湿止痒洗液局部外洗, 1周可治愈。

3 结果

122例患者经过1个疗程, 阴虱病治愈者176例, 其余14例经过2个疗程全部治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4 讨论

阴虱为一种小昆虫, 形体如黄沙粒大, 呈灰黄色小粒, 有三对足, 头部有尖锐的刺吸型口器。阴虱为人体体外寄生虫, 不寄生于动物身上, 常寄生于男女外阴部的阴毛和毛囊孔。阴虱患者是阴虱的直接传染源。阴虱以刺吸入血液为食, 每天要吸血数次, 多在晚上或人静息时进行, 还有一边吸血一边排粪的习性。阴虱叮咬人体皮肤吸血时, 同时将含有毒性分泌物的唾液注入人体血液, 其唾液内含有一种抗凝素和溶血素的物质, 能使人体血液内的血红蛋白变色, 从而使被叮咬处皮肤出血, 出血处皮肤可见蚕豆或手指头大淡青色斑, 用手指压之不褪色[3]。这种淡青色斑好发于下腹部和大腿根部内侧。另外, 阴虱口器叮咬皮肤时的机械性刺激会引起皮肤瘙痒, 在被阴虱叮咬处皮肤还可出现小米粒样红色小疹子。阴虱繁殖能力很强, 在人群中极易传播, 可与有阴虱的患者发生性交时直接接触而传染;或者间接传染, 阴虱、虱卵随着阴毛的脱落而污染内裤、毛巾、床单、马桶等, 其他人接触阴虱污染的这些物品而受到传染。阴虱患者, 可在外阴部的阴毛中部和根部, 看到铁锈色沙粒样阴虱卵附着在阴毛上。还可看到灰黄色沙粒样阴虱附着在阴毛根部, 这是阴虱用爪紧握着阴毛所致。另外, 还可在患者外阴部的毛囊口上看到灰黄色小粒, 这是阴虱头部钻入毛囊孔, 阴虱尾部暴露在外所致。阴虱患者常在阴毛部位及其附近发生瘙痒, 因用手抓搔而引起外阴部皮肤破损, 产生抓痕、血痂, 常常会继发细菌感染而有脓疱、脓痂, 这些皮肤损害与一般过敏性皮肤病很相似, 因而掩盖了阴虱感染皮肤的特征, 以至误诊为湿疹、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 或者误诊为毛囊炎、脓疱疮等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如外用类固醇皮质激素霜, 口服抗组织胺药物、抗生素等治疗一般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 不仅瘙痒止不住, 皮肤损害退不了, 而且使阴虱繁殖越来越多, 更容易发生传染。据此, 对发生在外阴部皮肤瘙痒的男女患者, 首先要仔细在患者的阴毛中间、阴毛根部和外阴部皮肤毛囊口上寻找阴虱和阴虱卵, 以排除由阴虱感染引起的外阴部皮肤瘙痒。

本病极易出现漏诊、误诊, 常见原因如下: (1) 目前临床分科越来越细, 临床医生知识结构不全面, 误漏诊主要发生在非专科门诊, 因此, 临床医生在加强专科知识学习的同时, 有必要适当拓展知识广度。更重要的是应进一步执行和完善科室间、医院间的临床会诊制度, 使患者得到有效及时的诊治。 (2) 体格检查不全面。阴虱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部瘙痒感, 需要和许多皮肤病相鉴别, 特别是在发病初期, 阴虱较少, 主要附着在毛发根部, 甚至部分钻入毛囊;无明显虱卵产生时, 不仔细检查容易误诊和漏诊。如体检不全面, 未对阴毛区进行仔细体检, 只听病人叙述症状不对病人局部皮肤做客观检查, 凭主观感觉做诊断, 是临床对该病误诊和漏诊的主要原因。 (3) 阴虱病由于瘙痒感明显, 患者不断搔抓, 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和继发症, 如本组病例中由于经常搔抓局部出现感染者, ll例被诊断为疖肿, 3例被诊断为毛囊炎;而因搔抓局部出现肥厚、苔藓样变者, 35例被诊断为外阴皮炎, 13例被诊断为慢性单纯性苔藓。临床医生容易仅将并 (继) 发症误作为原发疾病予以诊断与治疗。 (4) 部分女性及老年患者, 由于发病率相对较低, 临床症状不典型, 患者羞于就医, 或是不到专科门诊就医, 多被误诊为皮肤瘙痒症, 湿疹、痔疮等。也有部分病人因拒绝检查, 而延误诊断。

本文旨在提醒:临床上遇到主诉阴毛部位及附近皮肤瘙痒的患者时, 医生应想到阴虱病的可能性, 并详问病史, 仔细查体, 以防误诊及漏诊。该病在治疗上, 硫磺皂、硫磺软膏具有很好的灭虱、止痒及消炎等作用, 并具有见效快、价格低, 无明显毒副作用等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阴虱病在临床上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12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误诊漏诊情况等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2例阴虱患者中有67例于确诊前曾发生误、漏诊, 占54.9%, 分别误诊阴囊湿疹、外阴瘙痒症、外阴皮炎、疖肿、毛囊炎等皮肤病, 治疗效欠佳, 经详细问诊及辅以实验室检查确诊, 正规灭虱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医务人员应掌握阴虱病的临床特点, 仔细为患者作好局部检查, 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 以防临床上的误诊漏诊。

关键词:阴虱,性传播疾病,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 叶干运, 徐文严, 邵长庚, 等.性传播疾病[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78~79.

[2] 韩国柱, 徐宏彬.儿童眉毛和发际毛发阴虱病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0, 33 (3) :204.

[3] 张炜, 周永华.阴虱病[J].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4, 27 (3) :186~18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林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建设下一篇:个体化的饮食干预与运动指导对妊娠糖尿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