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陶艺中自然意识分析论文

2022-04-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环境陶艺中自然意识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生活陶艺因其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从概念、简况、时代、特征等方面,围绕生活实际情况,对生活陶艺展开具体分析,并提出发展生活陶艺的重要性。

环境陶艺中自然意识分析论文 篇1:

论环境陶艺的景观性体现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环境陶艺对设计者景观意识及思维方式的要求,阐述了环境空间与陶艺作品和谐统一的艺术性及整体优化性。

关键词 环境陶艺,景观性,交流

1引言

“景观”,即具有审美价值的景物,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类生活需求必不可少的环境构件。景观艺术设计就是为某一个区域范围或特定区域设计出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价值的、具有较为独立空间形态的景物。通过景物的空间、形态、色彩、质感体现出一种高尚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创造,其景观效应除具有观赏功能、使用功能及提升环境质量外,还可引发人的情感、想象等心理反映。环境陶艺的设计从属于景观艺术设计,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具有一种景观意识的设计概念和思维方式;通过环境与陶艺作品的和谐统一,展现出艺术性及形成整体优化性,集中体现环境陶艺的景观性特征。

2对设计者的景观意识和思维方式的要求

景观性艺术是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概念,其设计的兴起源于人们不断追求生活空间状态下的环境与生活质量的改善。由于城市建设在规划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建筑之间、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导致建筑千篇一律,使得城市建筑没有特色且建筑之间也极不协调。这促使环境设计师、建筑师和利用公共环境来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以一种景观意识和思维方式来进行设计和创造。

要体现环境陶艺的景观性特征,就要求设计者必须以一种科学的、理性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设计。具体体现在设计者所运用的方法及程序上,不同的设计者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最基本的操作方法:

(1) 对环境进行规划与调查。对环境的位置、存在的条件、区域人群的社会、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因素进行搜集调查和深入分析。

(2) 对地形、地貌进行理性分析。对环境中的地形、地貌进行有效的、深入的理性分析,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元素来造景,从而达到良好的景观效应。

(3) 对要介入的环境功能进行分析。对其使用功能、精神功能、文化功能以及空间形态和空间特征等进行整体的、理性的、科学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4) 进行设计。在该过程中,应把握好环境的整体规划和空间布局。

(5) 运用艺术形式和语言来表达设计意图。如色彩、材质、位置、尺度在工艺上的运用及空间形态特征、整体风格的表现等。

(6) 施工和使用。通过运用理性的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相结合的景观艺术设计方法,不但可对整体环境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理解,还能使环境陶艺的整体布局具有强烈的整体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使环境中的陶艺作品达到良好的景观效应。

3环境空间与陶艺作品的和谐统一

把握好环境空间和陶艺作品的和谐统一关系,展现它们之间的艺术性以及整体优化性是体现环境陶艺景观性特征的重要保证。

首先,体现在空间的整体气氛和意境上。由艺术家营造和烘托充满艺术气氛和意境的形态空间,在欣赏者心理上产生的艺术感受和情感体验,都是以整体气氛和由之所形成的意境来实现的。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这里的“情”是指设计者的艺术情感与环境空间情感交融的物化再现,具有情感性的物体传达出来的艺术氛围,可给欣赏者带来一种情感心理、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情与景是相互感应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景物可以打动欣赏者的情感、想象,当情与景高度统一时,则达到了这个空间的意境体现。陶艺作品的艺术性就是通过这种情与景的交融和高度统一所展露出来的意境得以实现的。环境空间和陶艺作品互相渗透、和谐统一,其关系大大增加了整体空间的层次感、变化以及整体之美。图1,就充分地利用了这些方法和手段来表达这种关系。

其次,体现在整体优化性上。这个整体优化性集中体现为人与物、人与人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及行为规范。人是环境创造的主体,也是环境欣赏的主体,环境必须通过人得以改进和创造。任何一件艺术品的存在都应具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环境陶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但体现在提升环境的质量上,而且还对其区域人群有一种有机组织的、相互沟通的优化作用。

审美是人类具有的独特文化活动,而陶艺作品与环境空间的和谐统一所展现出来具有景观性和审美意义的文化环境空间,为介入这一活动的欣赏者提供了一个审美沟通场所。当欣赏者沉浸在审美体验之中时,其自身的审美感受和理解就形成一种欣赏者同陶艺作品之间的人与物的沟通与交流关系。另外,欣赏者在审美过程或审美结束后,会借助各种不同的方式,如聊天、座谈、评论等进行交流并交换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这就形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审美体验的交流和沟通。如图2中运用陶瓷材料创作的椅子,由于其造型、材质的不同,使使用者产生触觉和视觉上不同的感受,同时也使欣赏者通过参与、使用,使整个环境空间产生一种互动,激发了这个环境的活力,优化了整体环境,增强了人与物、人与人的情感交流。

4结 束 语

环境陶艺是一种可创造更加优良、美好的公共性文化场所,并且提升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艺术空间形态,其具有景观性的环境陶艺表征,蕴含着广泛的社会群体认同的文化精神和社会公共精神,肩负着营造具有美学价值和提高公共生活环境品质,以及提升广大市民的艺术意识和公共生活情趣的社会使命。因此,环境陶艺的景观性体现要求设计者必须要有一种景观意识的设计概念和景观艺术设计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中国城市环境中的环境陶艺在设计上具有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的艺术效应,才可以体现出环境陶艺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作者:彭赞宾

环境陶艺中自然意识分析论文 篇2:

简析生活陶艺的源流及特征

摘 要:生活陶艺因其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从概念、简况、时代、特征等方面,围绕生活实际情况,对生活陶艺展开具体分析,并提出发展生活陶艺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活陶艺;源流;特征

1 生活陶艺的概念界定

生活陶艺是中国悠久陶瓷艺术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逐渐被人们所推崇,广泛的被用来装点生活环境。有陶艺家认为,“生活陶艺是随着现代陶艺与日用陶瓷的融合而诞生的,生活陶艺这一概念是在它形成后才逐渐有了系统的理解和阐释[1]。”

对生活陶艺的概念界定学术界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现代陶艺是在现代生活状态下,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以手工制作为主的,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的陶瓷产品。” “生活陶艺,指的是手工制作的,具有实用功能的陶艺器具,它以手工制作区别与机械化、批量化生产的产业陶瓷;以其具有的生活实用功能性而有别于仅供陈设欣赏的现代陶艺。生活陶艺是产业日用瓷审美需要和现代陶艺实用需要空缺的一种补充和折中[2]。”有学者认为:“生活陶艺是以体现实用为主要功能、以美化生活为主要目的,融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具有较高艺术个性的品种。其设计制作以手工为主,结合现代文化和生活特征配以各种装饰,富于现代生活的审美情趣。其表现形式包括室内摆设的小花瓶、茶具、文具、餐具、酒具等等,凭借质朴的手工痕迹给人一种亲切的感受,造成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意境[3]。”至今,生活陶艺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艺术本就是没有唯一标准的。从广义的范围理解,对生活陶艺的解释都包含了“实用”和“审美”的双重理解。通过学习和研究,笔者认为生活陶艺应当具备设计性、审美性、实用性这三个内容,并且充满个性魅力、艺术气息有别于机械大量生产的陶艺作品。

2 生活陶艺的概况

为了生活的使用需要而出现的陶瓷,是生活陶艺最初诞生的形式。在实用陶瓷出现的同时,它本身的设计形式和存在方式也同时被重视,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的给人带来美感。这是人类本身的自然反应也是美的自然体现。现代生活中,生活陶艺的设计在不停的发展,设计理念从传统的技艺中脱颖而出,以多种创作形式支配着丰富多彩的设计构思,以更广阔的视角,寻找新的艺术形式,追求新的美感体验,显示无限的生活趣味。

生活陶艺在我国,设计实践相对于理论研究更进一步,我们在身边各种大大小小的休闲生活空间都能够找到生活陶艺作品,在各种艺术杂志和娱乐杂志上都不难发现生活陶艺的身影。这些都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的生活,生活陶艺恰好可以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融合于现实生活中。在中国生活陶艺越来越普遍的走入千千万万的大众生活。相对于国内的情况来说,国外对生活陶艺的研究要更加的全面,包括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许多大型的陶瓷类杂志,都会介绍生活陶艺从设计理念到创造生活美感的整个过程,包括作品图片、设计理念说明、背景介绍等有关每件生活陶艺创作的详细信息等。

生活陶艺作为一门大众艺术,非常容易受大众的思想观念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影响大众的生活。只要社会发展,生活陶艺就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生活陶艺在今后是值得研究的一门艺术。

3 生活陶艺的时代变迁

在中国人类艺术史上陶瓷艺术是最悠久的艺术形式之一,陶瓷在人们的生活中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的实用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陶瓷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形态,是人们表达情感的寄托物,是时代思想的直接物质形态载体。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艺术形态也不一样。

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陶器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生活陶艺形式,产生的原因是人们的生活需要。最初彩陶器皿是一种盛贮器,满足人们汲水以及存储食物的目的,当粮食可以存储时,人类开始将陶器用于烹制食物,进化了最初原始行为。在人类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这种原始陶器形态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需求,不断地改进和革新。在封建社会,手工家庭作坊模式生产的生活陶艺,让其在生活中的使用更加普遍。此时有了专门的制陶手工业者,生活陶艺的实用品质和美感形式有了非常大的提高。这些生活陶艺给人类生活带了质朴的自然美。

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大生产打破了家庭作坊生产,传统的手工生产模式被突破,机械化、标准化的生活陶艺品替代了手工生产。在这一历史变革中,我国的陶瓷生产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除了几个产瓷区还保留着许多手工作坊,其他地区的手工制作方式几近消亡。在大城市,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每个地方。标准化和自动化生产的产品,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满足,但这种倾向于千篇一律的产品,导致了人类审美情感的茫然,艺术个性的丧失等人文偏向。

工业革命给陶瓷生产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这虽然可以让更多的人能够使用生活陶艺,但是,这种大批量机械化生产的背后是以牺牲人的自然情感为代价的。机械化生产磨灭了个性设计,破坏了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的自然情感,因此很多学者和艺术家就提出恢复手工生产的方式。在现代化日益发达的社会,都市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快节奏和高压力。人们需要适应这种生活,但是人类的情感却试图摆脱这种生活。因此,在人类的自然意识中,总试图走出喧嚣的闹市,亲近大自然的气息。这是艺术领域吹来了一股自然风的直接原因。人们在生活的各方面都充满了对自然情怀的向往。有着个性设计的生活陶艺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生活陶艺丰富的造型和装饰设计,十分的为大众喜爱。这一变化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生活陶艺设计变化适应了注重个性表现的现代人的情感需求。例如,日常使用的茶壶不再是有着统一规范的模型制作,而是更多地利用纯手工的方法来完成,如拉坯,捏塑等。造型绚动,色彩斑斓,再也不是工业化生产的毫无情感的陶瓷,而是有生命的、有活力的,能够唤起人们情感的物象形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美,更是一种心灵美感的升华。

现当代的手工生活陶艺制作与原始的手工作坊制作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设计者和制作者的不同,原始手工作坊的制作者是手工艺人或是陶工,现在生活陶艺的制作者是专门进行生活陶艺研究的设计师、陶艺家和研究者。其次,设计的目的不同,原始手工作坊生产主要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般器皿,也就是满足物质的需求。现在生活陶艺设计的目的不是追求实用,而是兼顾精神上的享受,寻求审美和实用融合。第三,设计风格上的变化,原始的手工作坊制作的风格是讲究规范和高超技艺,追求分毫不差,现在生活陶艺的设计却在极力打破这种制作风格,在设计上追求情怀的展现和个性的表达,众多设计师的介入,使生活陶艺的设计风格越来越多样化。

4 生活陶艺的特征

生活陶艺非常注重其自身的艺术欣赏价值,生活陶艺的这种艺术价值逐渐演化为一种文化价值。生活陶艺自身价值的实现,依赖于整个社会的进步,逐渐成为时代进步的标志。在现当代,它的特征主要有三点。

(1)生活陶艺的自然特征

人与自然这个主题,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自然主义思想一直都为艺术界所推崇,生活陶艺当然也不例外。日本画家东山魁夷[1]说过“高度的机械化和紧张的都市化生活,使人们更加注重大自然中固有的和谐、自由与蓬勃的生气,社会越进步,人们越应该能与大自然融洽和谐”。当今,融洽和和谐也正是生活陶艺所追求的境界。对于自然的渴望,对泥土的亲近是人们最本真和最自然的情感因素,生活陶艺恰恰给人们带来了这种潜在的自然满足感。在与泥的接触中,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存在,在欣赏一件生活陶艺的时候,欣赏者定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生活陶艺传达的自然特征将欣赏者与创作者情感体验联结了起来,引起心灵的共鸣。生活陶艺不仅是生活美的点缀,也是自然界所表达的无言的音乐。

(2)生活陶艺的手工制作特征

当今,现代的人们厌烦了工业化带来的类同感,人们感觉到强烈的孤独与自然隔绝的感受。现代城市的生产非常自动化、专业化,人们的创造意识被极大程度的削弱,人类的个性差异被泯灭。当这种生活被人们思考和反思时,人们逐渐关注个性的创造力,开始追溯古老的历史文明,崇尚本真自然,渴望手工创造。因此强调手工制作的生活陶艺变成为现如今社会的一个必要补充。它调节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与工业机械化制瓷生产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人类的美好生活。生活陶艺的手工直接参与的特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手工创造的艺术,是人类对审美追求的结果。它的个性、独特以及带来的审美愉悦,是任何先进的技术都无法超越的。手工制作的方式将随着生产力向高度现代化水平发展的同时,越来越为人们所推崇。泥土性、手工性、自然性、情感性成为生活陶艺手工特征的重要组成要素。生活陶艺强调泥土和釉料的自然性,以及制作的手工痕迹和肌理。在现代工业机械制瓷的发达的环境下,生活陶艺的手工特征愈加显示其价值。

(3)生活陶艺的个性创造特征

现代工业化使社会产生一种趣味一体化现象,这种千篇一律的机械化生产带来的是逐渐均化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与人类的本真相矛盾,人性需要自由,需要个性展现。于是这种生活状态愈加的促成了生活陶艺的个性创造和多元化的风格。在今天,艺术讲究个性,生活陶艺同样创造着各种新的造型或装饰元素,体现着现代人的审美和追求。生活陶艺的个性创造特征,符合人类特有的表现性欲望,以及内心自然情感的展现。

因此生活陶艺成为了宣扬个性,流露自我的艺术载体。现代社会对于个性的追求是空前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让我们更加注重宣扬个性。因此我们要创造更多符合现代人精神审美及能表达自身情感的生活陶艺。我们需要真实、随性、质朴的生活态度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生活陶艺将陶艺与生活结合,将生活与美结合,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结合,最终将艺术与生活结合。

作者:杨晓光

环境陶艺中自然意识分析论文 篇3:

陶瓷材质在环境陶艺表现中的作用

“环境陶艺”是近年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艺术形式,其与室外空间环境很好的契合关系使得它很快获得了与公共雕塑等艺术形式等同的公共艺术地位。本文着重探究陶瓷材质在环境陶艺作品中的几个作用因素,以及其诸多适合室外空间环境的艺术特性。下面我们就逐一进行简要分析。

20世纪以来,环境艺术、特别是建筑艺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注重功能结构的现代主义建筑大量涌现,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得以在空间构成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而现代陶艺作由于其艺术表现的一些独特优势也开始受到了环境设计师们的关注,并在一些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绽露头角,逐渐形成了“环境陶艺”的新概念。“环境陶艺”顾名思义就是艺术家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媒介并结合其他材料,为特定的环境进行设计,在一个环境空间界定范围内产生并由环境中的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组成的、复杂地出在一定空间环境中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关系的陶艺作品。主要是在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结合自然环境的造景元素进行创作的陶艺作品。

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讨论陶瓷材质在环境陶艺作品中的几个作用因素着重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首先,陶瓷材质由于其本身材质的特点而更具自然魅力,能充分体现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人类逐渐将自在自然变为人工自然,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之后,现代化的水平越来越高,新型人工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金属、玻璃、混凝土、化学纤维……,种种代表工业文明的、缺少人情味的物质充斥着整个人类的生存空间,使人们对生活感到一种压抑和厌倦,深深感到对大自然的疏远。这时人们的环境意识开始发生变化,而在新的环境意识下的生活方式必须伴随新的设计方案,所以人们对环境艺术,特别是公共艺术品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环境陶艺本身材质的特点决定了它能胜任这样的要求。我们都知道,陶艺是火与土的艺术,这两种介质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发展,一直走到现代化的今天,可以说他们与现代人内心的“复自然性”情感有一种潜在的对应性。泥土是万物的本源,且一直是人类母亲的代名词,这种陶艺创作的主要语言媒介本身恰能表达人们心理上对大自然的渴望与眷恋,有胜过其他材料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1、泥土是万物产生的本源,更具有质朴沉实的品格。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的大部分物质都是黏土,甚至大部分的生命体也是直接或者间接产生于泥土,由黏土制成的陶艺作品似乎为人类和大自然之间建立了某种更深刻的关系。所以与金属、玻璃、塑料、混凝土等冷冰冰的现代物质材料相比较而言,由泥土而来的陶瓷更易使人感到亲近。

2、泥土本身肌理的自然美感是其他任何材料所不能替代的,这使得它与自然环境之间可以达成一种更深层次的契合关系。在中国几千年的陶艺发展历程中,由于对“假玉”效果的执着追求,釉面的好坏甚至成为评价一件陶艺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泥土本身肌理的自然美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本就为数很少的一些土陶、瓦器等也被斥为下里巴人而不登大雅之堂。一直到现代,由于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涌入,促使人们对传统陶艺的创作形态和创作思维进行反思,以注重对泥土本身肌理表现的现代陶艺作品才开始越来越多的涌现,使得现代陶艺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了更好的相通共融性。在这一方面有很多突出的例子,如国内陶艺家陆斌在佛山市政广场制作的环境陶艺作品《砖木结构》就体现了陶土自身材质的特点,其自然色彩以及肌理都与周围绿树、草地环绕的自然环境非常协调,不会使人产生欣赏的距离,真正达到了公共艺术形式的最高要求,这正是由于其自身材质的特点决定的。

3、火是环境陶艺除泥土之外的另外一种语言媒介,它的催化作用使泥土由一种软介质变成一种坚硬的、持久不变的类石质材料,使其本身的自然肌理变为永恒,再由于它的变幻莫测性,更赋予环境陶艺以丰富多变的、自然天成的色彩。这里的色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泥土本身具有的肌理色彩变化,这一点在上面的论述中已捎带讨论。另一个就是指陶艺作品多姿多彩、生动淋漓的各种釉色。我们知道,一件陶艺作品烧成之前的釉面效果与烧成之后的釉面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一点就使其色彩在创作时就不象其他艺术形式那样直观,可以为创作者直接看到最终效果。也就是说环境陶艺的最终色彩效果是带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的,这看起来有点象是它的缺点,但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其釉色烧成的变化莫测性,能达到许多难以企料的天然效果,才使陶艺作品具有了超出规定性的色彩魅力。尽管某些有经验的陶艺家也可以凭感觉对作品最终色彩效果进行控制,但火对作品釉色的影响是决定性的,“钧瓷无双”的窑变色彩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由于我们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这种色彩的不可预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其深深体现了“自然天成”、“顺乎自然”的道家思想,所以当这类陶艺作品置于室外空间环境之中时,可以充分体现中国人潜意识中“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观。

其次,陶瓷材质在创作当中所体现出的手工痕迹和易加工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艺术材料的重要方面。

当大工业生产的机械化产品充斥市场,甚至于占领整个城市空间的时候,人们越来越希望公共艺术品能在环境构成中多一些人为情感,多一些手工特质,来取得人心理上的平衡,这一点可以从19世纪末的“手工艺运动”一直到今天现代人的“回归自然论”上面找到实证。而陶艺创作从本质来说就是纯粹的手工艺术,我们都知道,现代陶艺的成型手段不外拉坯、泥条盘筑、圈筑、泥板、雕塑、注浆等方法,而这些成型手段都是与人手拍、打、揉、搓、捏、按、压等动作分离不了的,完成的陶艺作品往往通体布满人手指劳作的痕迹,记录着创作者的创作过程。再由于其主要成型材料泥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这对于坚硬的石材、不易曲折的玻璃、不锈钢、青铜等材质而言,无疑使创作者在成型上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另外由于这种特性,使创作者有一个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以驰骋纵横的广阔空间,其内心的震颤,心灵的起伏变化在泥土上都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现代陶艺创作与人情感的这种潜在贴近的对应性,使它成为环境艺术中表现力很丰富、直观感染力很强的艺术品,这一点也是其他艺术材料无法比拟的。

上面所述的材质、色彩等都是现代陶艺的外在表现,可以为处于环境之中的人所观察到,黑格尔认为:“美的要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即形式,另一种是内在的,即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意蕴特征,也就是内容”。[1]那么环境陶艺的内在表现呢?陶瓷材质本身所含的意蕴是否也与自然环境及人的情感有一种潜在的对应性呢?

当独立的公共艺术品被置于外部空间环境之中时,与其发生联系的除了空间本身之外,尚有作为欣赏者而存在的人。当欣赏者与环境中的艺术品发生关系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它的外在形式美感,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内涵意蕴是否也能与环境空间相协调一致,如果其韵味、内涵与环境气氛相协调,就很自然诱导人们引起更深的联想,达到“神与景合,情与境谐”[2]的境地,象我国西汉时期霍去病墓前的石雕艺术就是艺术品与自然界相结合的典范。现存霍去病墓前石刻,取材全部都用天然花岗岩,然后稍加雕凿、刻划而成,充分体现了石材的天然美感以及粗犷、雄健、豪放的内蕴,与周围“为冢象祁连山”[3]的丘陵相合,当我们进入那空旷之野,不期然而然地沐浴着一种恒久的历史感、人生感与宇宙感,当神游于八荒之外,不禁产生了对这位年轻将军的敬重之情。也就是说,由于艺术品与空间环境完美结合所带来的文化历史意味,而使我们欣赏者受到了陶冶,产生了审美共鸣,这一点在环境陶艺这种新的公共艺术形式上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这是因为环境陶艺的许多室外空间形态,包括一些陶瓷壁画和陶瓷雕塑,都大量地借鉴或直接应用了传统陶艺的一些装饰方法和处理手法,这使得现代陶艺比其他的20世纪之后新兴的一些公共艺术形式来说具有更深的文化底蕴。因为传统陶艺的发展是与中国几千来文化历史的沉厚积淀分离不开的,几乎自从第一件陶器在原始人手中诞生之后,每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及社会意识、社会生活都能在陶艺上找到完美的体现,象体现六朝时期的士大夫“老庄之道”的青瓷,代表唐帝国开明奔放情绪的唐三彩,宋时体现文人意识的影青刻花、划花以及代表民间文化的黑釉刻花、剪纸贴花,元明封建文化鼎盛时绘画方面的山水、写意花鸟等也在陶瓷艺术上得到了体现,所以当继承了传统陶艺优秀品质的环境陶艺作品被置于室外空间环境之中时,它与空间环境相结合所带来的文化意味是对环境的极大充实和优化。由于陶瓷材质与空间环境的结合,使得人们可以从环境中体味到文化的延续,感受到文化意境的陶冶,这一点使得环境陶艺这种公共艺术形式更加具有东方文化的意味,更能适应东方人的文化需求,当环境陶艺在外在形式与内涵意蕴上都与空间环境相结合时,艺术品与环境相结合所带来的整体效应就会被完美地表达出来,震撼人心的全新意境也就产生了。

综上所述,作为新公共艺术形式的环境陶艺在陶瓷材质本身和所传达的意蕴内涵上都具有相对的优势,但要想使环境陶艺这种艺术形式能在室外空间构成中有更广泛的应用,就不仅需要陶艺家个人的努力,更应有建筑设计师、工程师的合力参与。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以旧的陶艺创作态势去适应多样的室外空间环境,而应充分发挥陶瓷材质在室外空间构成中的优势作用,创作出适应现代人审美品格和环境意识的作品来,使环境陶艺拓展成为一种主要的公共艺术形式。

注释: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5页。

[2]尹晓星:《“先现音”旋法审美探析》,《黄河之声》2004年第6期,总第219期,第10页。

[3]王瑞炯:《略谈霍去病墓石刻的主题思想及艺术风格》,《素质教育论坛》2008年第5期,第3页。

赵兰涛: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刘乐君: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唐宏峰

作者:赵兰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扩张性心肌病临床护理学论文下一篇:数字化噪声抑制技术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