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社会保障研究论文

2022-04-1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在我们喜迎第二十九个教师节之际,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2013·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邯郸市隆重举行。论坛围绕“新形势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达成了《邯郸共识》。

农村教师社会保障研究论文 篇1:

完善政策,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温家宝总理2011年8月28日在河北省张北县农村教师大会上讲话时,再次强调要“造就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办好农村教育的重要举措,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温总理的讲话,句句实在,高瞻远瞩,不仅对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意义重大,而且对促进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

温总理在讲话中不仅强调了办好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而且特别强调了农村教师的重要性,“在一些较为偏僻的乡村,教师不仅是教育事业的支柱,还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小而言之,全村之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小学教员的手里”。总理的讲话,符合我国的实际,对农村教师的多种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国农村中小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的80%左右。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一千余万人,其中,县镇以下教师八百五十万人左右,占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人教师总数的近80%。因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步伐,提高我国人口整体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前提和基础。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发展将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的历史阶段。提高教育质量、解决“上好学”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对优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择校问题,为了子女接受良好教育而进城务工问题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消除城乡教师素质差异,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才能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另一方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单纯意义上的设备、校舍都一样或绝对均等,而是在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缩小或消除教育质量的差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缩小教育质量差异的主要手段。当前,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改革滞后等问题逐步凸显,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这些因素又直接或间接地与教师队伍的素质相关。因此,教师素质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仅能使各项农村教育改革的政策效应得以充分发挥,也是促进农村教育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谓事半功倍,一举多得。

二、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农村教师对农村教育乃至农村发展至关重要,但正如温总理所说,“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有待提高”。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目前, 全国城市小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达到了90%,而农村小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仅占70%,城乡差异超过20个百分点;城市学校的本科学历初中教师占80%,而农村学校尚不到50%,城乡差异达近30个百分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尚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许多农村教师职前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观念陈旧,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难以适应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及信息化的要求。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十分欠缺。面对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特殊需要,许多教师束手无策。

(二)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城乡分布结构很不合理,超编和紧缺并存,余缺难以互补。校际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城乡之间、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在师资队伍和校长水平方面的差距较大。优秀教师大量流入“名校”和城市学校,而农村学校面临优秀教师来不了、留不住的问题。另外,学科之间的分布也很不均衡,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尤其短缺,一些课程无法开设,不得不聘用代课教师。据调查,全国部分县每县平均5所农村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西部山区平均10所农村小学才有一名音乐教师;西部山区农村初中的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门学科教师平均每校都不足一人,致使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规定课程。结构性矛盾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农村学校骨干教师严重不足。骨干教师从农村流向县镇,从县镇流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等逆向流动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教师队伍的上述结构性矛盾,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不能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影响了教育公平的推进,制约了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三)农村教师的待遇偏低,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在相当多的地区尚未得到落实。另外,农村教师的住房、医疗和退休等社会保障没有得到全面落实。由于教师的待遇偏低,使得优秀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农村学校合格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由于农村居住分散,许多农村学校班额相对较小,按照正常的教学工作量,实际需要的教师相对城市要多一些;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地理位置偏远,多为新建的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吃住,学校必须配备生活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尚未解决。很多农村学校一名教师要上几个年级的课,一人兼教多种科目,甚至采用复式教学的形式,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工作压力,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培训与提高机制尚未建立。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特殊职业。但从我国农村教师的实际来看,各地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师参加培训的法律约束和激励还不够强,特别是政府对教师培训的支持保障不到位。“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机制”并未形成。由于经费短缺,编制紧张,农村教师培训困难重重。农村学校的教研难以开展,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支持。

三、完善相关政策,切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按照温总理的要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具体来说,当前要重点研究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

(一)设立特殊津贴,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长期从教。近年来农村教师的待遇大为改善,但与公务员和城市学校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待遇仍然较低。应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使广大教师乐于在农村任教。中央政府应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校的绩效工资适当给予补助。根据农村学校所在地的贫困、偏远程度,由中央或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作为贫困、偏远学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岗位津贴”,引导教师和毕业生向贫困、偏远地区农村学校流动。对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根据其任教年限和工作业绩实施梯度工资,对工作满十年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满二十年的给予更特殊的津贴,使那些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扎根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

(二)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充问题。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扩大实施范围,从“两基”攻坚县扩大到西部地区所有农村学校,从义务教育阶段扩大到学前教育阶段;增加计划人数;提高工资经费标准,每人每年的资助额度提高到2万元以上;鼓励地方推广“特设岗位计划”,为农村学校补充优质师资;延长资助年限,建议中央财政资助期从3年延长到6年。在总结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经验、合理确定教师培养规模的基础上,省级师范院校尽快实行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并合理确定毕业后到农村任教的年限,重点满足县以下中小学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师资需要。实施“西部农村教师免费培养计划”。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师培养给予支持,由中央财政支持在内地高水平师范大学开展“西部农村教师免费培养计划”,解决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水平低的问题,为农村学校培养、培训紧缺学科教师。实施“定向招生、免费培养、定向分配”,为农村学校培养“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教师。

(三)开展多种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在职教师的素质。在职学习和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培训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落实教师培训经费,规范教师教育经费管理,对农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前随着“两基”攻坚目标的基本实现,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应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作为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重点。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使农村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进一步加大“国培计划”的实施力度,对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骨干校长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国家级培训,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特别要注重农村中小学科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以及幼教、特殊教育等紧缺薄弱学科以及班主任培训。加大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力度。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现有教师双语教学能力不高的现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双语教学能力培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将师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环节,对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

(四)实施特殊政策,建立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教师管理体制。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实施特殊的政策,设立以“师班比”为指标的农村教师附加编制,充分考虑寄宿制学校和村小、教学点的特殊需要,配齐配足教师。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和省级地方课程计划将教职工编制标准细化为学科教师配置结构比例要求,编制标准应适当考虑未来逐步实施小班教学的需要。按照要求足额配置教师,确保教师编制不被挤占。要坚决克服教师队伍有编不补的现象,减轻现有教师的工作负担。另外,要真正落实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管理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工作,将治事与用人统一起来,按照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配置、管理教师队伍。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意义重大,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方面共同努力,多种政策共同联动。我们相信,随着党中央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决策的进一步落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一定会得到充分重视,农村教师队伍薄弱的状况一定会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温总理“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目标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责任编辑/苗培

作者:王嘉毅

农村教师社会保障研究论文 篇2:

邯郸共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在我们喜迎第二十九个教师节之际,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2013·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邯郸市隆重举行。论坛围绕“新形势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达成了《邯郸共识》。

一、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期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核心与重中之重。唯有政府高度重视,政府主导,并且带动各方共同努力,建设起一支数量充足、师德高尚、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并且安心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质量提高才有根本保障;城乡教育均衡、新农村建设发展和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可能实现的目标。

二、健全农村教师待遇保障体制机制,必须让广大农村教师有尊严地工作与生活。要吸引乐教嗜教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从教,首先必须要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大力加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将之纳入各级财政教育预算;建立和完善中央-地方两级农村教师津贴补贴制度,大幅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扩大中央政府农村教师周转房试点,推动地方政府支持和落实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健全农村教师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农村教师定期免费健康体检机制和工作休假制度。

三、完善农村教师素养提升体制机制,让农村教师专业地学习。要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要有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教师队伍。健全农村教师培训体系,支持高师院校和地方教师培训机构建立多方合作、立体式农村教师培训网络;推动校本研训机制创新,整合传统教研和校本培训,鼓励农村教师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做中学、研中学、学以致用”;完善远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系统,支持建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云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库、在线交流平台、远程咨询和支持平台;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计算机和网络条件,建立软硬件维修、维护服务机制。

四、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力度,让农村教师有切身的培训。要支持农村教师持续地专业发展,必须要有接地气的专业教师培训机构。改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硬件条件,支持其建立远程继续教育云网络平台的地方终端;提升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定期组织培训者培训,支持其到高师院校进修;支持有基础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转制为地方教育大学或挂靠大学的教师学院,建设有大学水平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及其省级统筹的管理体制。

五、创新教师管理模式,让农村教师安心地完成使命。要让农村教师在农村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必须在教师准入、录用、职务职称评聘、考核、退出、荣誉表彰上进行机制创新。创新教师准入和录用机制,根据班师比和生师比等因素综合确定农村教师编制,通过定向培养-准入-录用、先录用后培训再准入等多种机制,让有志在农村从教的优秀人才进入农村教师队伍中来;创新职务职称评聘机制,通过倾斜农村、设置正高、城乡交流与评聘结合等机制,让农村教师在发展上有奔头;创新教师考核和退出机制,通过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多种评价考核机制,着重考查师德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引导教师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畅通农村教师退出机制,让师德不合格、从教农村教育使命感缺乏、教育教学水平低的教师动态自然流出;创新教师荣誉表彰机制,通过加大对农村教师表彰力度、设立专门性高级别农村教师荣誉称号、引导媒体大力宣传优秀农村教师等措施,让师德高尚、有崇高使命感、能力强的农村教师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我们认为,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发展,首先必须让农村教师能够安心和专业地工作、有尊严和幸福地生活。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关怀下,只要通过在政策制订、体制创新、机制改革上狠下功夫,就一定能够建设一支具有投身农村教育使命感、业务素质优良、专业发展动力强、有活力有担当、稳定的专业化农村教师队伍。

2013·中国教师发展论坛(河北·邯郸)

全体与会者

2013年9月8日

农村教师社会保障研究论文 篇3:

我国农村教师补充的现实困境与破解思路

摘 要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迫切需要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农村教师队伍。但是目前仍然面临着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不足、大量教师单向流出、优质师资补充不力等问题,农村教师的补充面临很大困境。农村教师补充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善农村教师补充须要统筹城乡教育投入、调整教师编制标准、建立健全教师流动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经济收入、考虑地区具体差异设计补充政策等。

关键词农村教师 教师补充 教师流动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变量,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的要义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1]。在很大程度上,农村教师补充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进而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分析我国农村教师补充面临的困境及成因,探索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基本路径已然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农村教师补充面临的现实困境

近些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农村教师补充政策,主要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农村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有力地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农村教师补充依然面临很大困境。

1.农村教师补充数量难以满足需求

农村教师补充首先是数量上的补充。现实来看,农村教师补充的数量还不能满足需求。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虽然农村学校教师非常短缺,但是由于政策等原因导致“无编可补”,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招聘、引进教师;另一方面,虽然一些地区有编可补并实施了招聘计划,但是因为应聘者的质量和数量偏低,导致招聘名额无法用完。例如,某地区农村教师需求人数为769人,实际上只补充239人,补充人数不到需求人数的三分之一[2]。笔者对甘肃省某县进行实地调研也发现类似问题,在该县特岗教师的招聘中,报考人数少于招聘需要人数,无法足额完成招聘计划。

2.农村教师补充结构不够合理

农村教师的补充不仅是数量上的补充,更应该是质量上的补充。这种补充质量体现为补充结构合理的教师,即针对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引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村教师补充的结构并不尽人意。笔者对山西省某县的调研发现,本来该地农村教师队伍就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失衡现象,女教师的数量要远远多于男教师,但是近五年来新引进的92名教师中女性人数是72人,而男性仅有20人。这种补充不但没有优化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反而使教师男女比例悬殊的态势进一步加剧。再如,很多学校非常缺乏音、体、美、科学教师,但是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很难招到,只好跨专业补充毕业生,这更是加剧了农村学校教师“所教非所学”的问题。

3.农村教师补充方式比较单一

以前,农村教师补充方式是师范院校直接分配,随着全国范围的高校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的补充方式转变为学校公开招聘、师范生自主择业。农村教师的补充方式一直比较单一。近几年来,国家尝试创新农村教师的补充机制,采取了一系列的补充政策,如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村学校补充了鲜活的“血液”。但从整体来看,这些补充政策还不能成为所有农村地区,尤其是艰苦边远地区学校补充教师的主要方式。“特岗计划”虽是一条有效的补充途径,但是它的覆盖面还比较有限,还有很多农村学校尚未被纳入到实施范围中。免费师范生政策也是一条新的补充途径,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率先实施,但是培养数量比较少。另外,这些补充政策针对的大都是刚毕业的新手教师,无法吸引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加入到农村教师队伍。因此,从整体来看,农村教师补充方式还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4.农村教师补充缺乏长效性

农村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一个长效的教师补充机制作为保障。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地区的补充效果还不理想。很多农村教师补充措施只是解决了“一时之需”,并未从长远上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问题。例如,特岗教师有三年的服务期。部分特岗教师第一年服务期在基层乡镇学校任教,第二年就被借调到县城学校任教。这些教师经历了一年的锻炼,业务水平提升后马上离开,这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是一种“伤害”,教师补充效果难以保障。还有一些特岗教师在三年服务期满后也选择了离开,一些农村学校又会陷入教师队伍短缺的局面。虽然随着“特岗计划”的持续实施,还会陆续有新的“特岗教师”进入农村学校,但这种把农村学校当作“旋转门”的教师补充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效果还有待探讨。

二、农村教师补充困境的成因分析

农村教师补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农村教师补充面临的困境是社会、经济、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农村教师补充困境的成因进行多维度分析,可以为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提供依据和参考。

1.教师编制政策有待完善

教师编制政策是影响师资配置的核心要素,教师编制标准直接关系到教师配置的数量。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主要经历了两次大调整,最近一次是2001年进行的调整。这次调整主要是按“生师比”来计算教师编制标准,按照新规定,小学城市、县镇和农村的生师比分别为19∶1、21∶1和23∶1;初中城市、县镇和农村的生师比分别为13.5∶1、16∶1和18∶1。这样的教师编制配置标准表现出明显的“城市优先”取向,不利于农村学校的教师配置和补充。虽然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严重不符合农村学校实际情况。因为我国农村地广人稀、生源相对分散,农村学校规模小、班级成班率低,农村的生师比应该比城市的小。如果按现行标准计算,很多农村学校就会出现一方面教师紧缺而另一方面教师却又超编的尴尬局面。尤其是近些年来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明显增多,生活教师需求数量也相应增加,这无疑加剧了农村教师编制紧张的局面,很多农村学校无法有效地补充教师。

2.教师补充制度亟待完善

教师补充与教师的稳定、退出等问题关系密切,配套的教师管理制度对于农村教师补充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从现实来看,相关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从补充制度上看,农村教师补充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但是很多地区关于是否需要补充教师、何时进行和如何进行教师补充等问题缺乏明确规定。从稳定制度上看,很多农村教师同时教几门课程,还有很多教师除了正常授课还要管理学生的生活,工作任务重、心理压力很大,加之农村地区物质条件有限,农村学校常常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教师稳定效果很不明显,从而使补充效果大打折扣。从退出制度上看,有的地区教师退出办法过于简单,对退出的对象、标准、安置办法等缺少科学的设计和细致的论证;有的地区没有真正实施退出政策,难以有效地为农村教师补充开辟新的空间。

3.农村教师工资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具有“经济人”的基本特征。经济因素是影响教师选择和转换工作的重要因素。按照新古典经济理论,人们接受一个特定工资的愿望和工作地点的吸引力有关[3]。如果一个地方吸引力大,那么工作者能够接受较低的工资;如果一个地方缺乏吸引力,那么就要给工作者提供较高的工资。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环境等方面还不尽完善,相对于城市来说缺少吸引力,要想吸引教师到农村工作就需要为农村教师提供较高水平的工资待遇。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很大,经济发达地区相对有能力拨付更多的教育资金,教师工资也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即使在同一地区,城乡教育资金投入也不一样,农村教师工资与城市教师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另外,农村教师所享受的各种福利待遇也不高,甚至没有。相关调查显示,西部贫困地区大部分乡村教师没有学校住房,而且现有住房也往往缺乏配套设施,安全隐患较多[4]。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于工资待遇满意度较低,表示不会推荐自己的亲戚或孩子当农村教师。较低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不利于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的提升,不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的有效补充。2013年实施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补助水平并不高,补助力度还不够(见表1)。

4.农村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受限

教师在选择工作时不仅关注工资、福利待遇等因素,也非常关注职业前景等因素。当前,农村教师职业发展空间狭小,是影响乡农村教师补充的另一个不利因素。农村教师发展空间小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教师学习环境差。无论是从硬件设施还是从团队水平来看,农村学校的学习环境与城市都有很大差距,这不利于农村教师通过自主学习或同行交流来提升自身能力;二是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少。我们的调查显示,城市教师每年参加县级以上培训的次数比乡镇教师多1.2次,比村屯教师多1.3次;三是农村教师工作效能感低。由于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家长不重视教育等原因,农村教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工作效能感较低;四是农村教师职称晋升机会少。农村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小于城市教师。我们的调查显示,城市初中教师高级职称比例占19.90%,而农村初中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为10.83%,两者相差接近一倍。总之,农村教师在学习环境、培训机会、职称晋升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职业发展空间小,岗位吸引力低。而城市教师培训机会多,获奖次数多,职称晋升快,岗位吸引力高,逐渐形成了“马太效应”。这既不利于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教,也不利于城市教师流向农村学校。

5.农村教师社会地位出现滑坡

社会地位既是个人社会认可程度的体现,也是影响人们工作选择的重要因素。过去,农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知识分子,享有较好的社会声誉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农村教师岗位有很大吸引力。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农村开放程度逐渐提高,社会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农村教师作为农村社会知识分子的光环逐渐退去,加之教师相对经济收入的降低,使其逐渐失去了以往的荣誉与地位。从农村教师群体内部来看,农村教师对自己专业人员身份及地位的评价不高,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的阶层认同度最低[5]。从农村教师群体外部来看,人们对农村教师的评价也不高,认为农村教师大多是能力不强的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居民认为农村教师是在城市得不到机会才到农村的,当农村教师还不如去城里打工。农村教师社会地位的滑坡,一方面导致原有教师流失,另一方面很多“准教师”因为怕被瞧不起,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工作。

三、农村教师补充困境的破解思路

农村教师补充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农村教师补充困境的破解也非常复杂。我们要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思路,从城乡统筹的视域中对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加以改进和完善,需要从加大教育投入、合理设定教师编制、建立教师良性流动制度、促进农村教师职业发展等方面多措并举、综合治理。

1.统筹城乡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师补充“硬”环境

城乡经济水平的巨大差距,是农村教师补充困境形成的根源。要想改变农村教师补充不利的局面,首先要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投入机制。中央政府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要有所倾斜。要提高公用经费标准,特别是要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完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设备配置;要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按照地域条件、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维度对全国农村教师日常生活、工作所需基本工薪做出明确统一规定,实行“中央定标、省级统筹、县级贴补”的机制,确保全国范围内农村教师基本工资收入的均衡化[6];省级政府应该统筹安排城乡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仅要按照学生数量、教师数量等指标平等分配教育经费,还要对薄弱农村学校有所倾斜。只有城乡教育投入得到公平分配,城乡教育才能均衡发展,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农村教师补充的大环境。

2.科学设定教师编制标准,保证农村教师补充空间

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是制约我国农村教师补充的一大障碍。我们须要破除编制问题对农村教师补充的限制,从制度层面开辟农村教师补充的新空间。当前,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与教师编制标准的调整应以公平、均衡和弱势补偿为基本价值取向[7]。要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具体特点,改“生师比”单维配置标准为“生师比”“班师比”“科师比”“校师比”等多维配置标准。根据农村学生数量、班级数量、学科课程数量、是否为寄宿制学校等多种因素来配置教师,对待教学点等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编制要进行单独核定。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加强对教师编制的动态管理,根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农村生源变化等情况,对教师编制实行调配和使用。建立有增有减的进退制度,严格按照要求补编退编,为农村教师补充开辟空间。

3.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增强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

农村教师的有效补充,既要“引得来”又要“留得住”。因此,要从多方面入手,增强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为农村教师补充提供持续动力。一是要完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国家要从法律层面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统一规划城乡教师的利益分配。二是要完善教师津补贴政策。要依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分级设定农村教师津贴标准,保证教师待遇与机会向不利地区的农村教师倾斜[8]。三是要完善教师福利待遇。要逐步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教师社会福利待遇制度,为农村教师提供与城市教师平等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四是要完善职称名额分配制度。教育主管部门要平等分配城乡教师的职称指标,并适当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给予农村教师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五是要关心初任教师生活适应。无论初任教师是否来自于农村,他们大都毕业于城市、有城市生活经历,很容易引起生活上的不适应。要给初任教师创造一定条件,鼓励他们参与当地活动,加强教师与当地居民的联系;要了解初任教师遇到的生活困难,为他们提供咨询和帮助,使他们教于农村、融于农村。

4.健全教师流动机制,实现农村教师“动态补充”

农村教师补充不能单纯地靠引进毕业生进行补充,还要通过引进其他地区的在职教师来加以补充。建立健全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可以促进农村教师的“动态补充”。在教师全员流动的背景下,打破城乡校际间教师流动的壁垒,将教师由“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把教师管理权限由学校上移给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掌握。同时设计公平公正的教师流动人员选定程序,公开选定,公平实施,并公开接受学校、教师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10]。要实施城乡教师“同工同酬”制度,破除城乡教师流动的最大障碍。要在流动人员、流动时间、职称评定、津贴补贴等方面做细致、明确的规定,解决流动教师的后顾之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教师进行统一聘任,根据各个学校教育和科研的实际需要设置岗位,统一配置教师资源。城乡教师有序地流动起来,自然会给农村学校带来生机,使农村教师补充具有持续活力。

5.关注各地实际情况,提高农村教师补充针对性

我国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社会、自然环境等方面有很大差异,这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在制定教师补充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各地区要从自身的特点与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农村教师补充加以规划和安排,才能使农村教师补充具有成效。例如,一些地区没有纳入到中央“特岗计划”实施范围之内,省级政府也可以自主实施地方“特岗计划”,为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补充教师。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要充分考虑文化、语言、饮食等特点,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招聘来自本地的教师。有些学校非常紧缺特定学科的教师,在制定补充政策时须要关注学科专业结构,确保新补充的教师所教学科与所学专业相匹配。一些学校女教师人数远远多于男教师,教师队伍性别比例失衡,在进行教师补充时,可以采取加强政策宣传、制定优惠政策等办法吸引更多男性教师来农村学校任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谢亚斌.Y市农村教师补充与稳定问题及其对策[D].长沙:中南大学,2009.

[3] David H.Monk.Recruiting and Retaining High-Quality Teachers in Rural Areas[J].The Future of Children,2007(1).

[4] 王嘉毅,丁克贤.西部农村学校遭遇发展新瓶颈——来自甘肃、宁夏、贵州三省区的调查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9-5-4.

[5] 李金奇.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状况及其思考[J].教育研究,2011(11).

[6]许涛.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师政策新走向[N].学习时报,2013-6-17.

[7] 韩小雨,庞丽娟,谢云丽.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和编制管理制度研究——基于全国及部分省区现行相关政策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8).

[8] 彭波.困境与突破:农村教师流动问题分析与路径选择[J].教育导刊,2011(11).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作者:胡乡峰 于海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劳动建立劳动合同协商论文下一篇:参与式教学计算机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