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推动农业转型——以宜州区葡萄产业为例

2022-09-11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大力引进农业技术、高效的农业设施装备、以及科学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已经深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中, 为适应农业社会的需要, 我国农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然而, 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 农民是一群收入低、贫穷、素质差的底层人员以及工作无尊严无保障的群体已经深入人心。在快速推动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中, 农民通过“打工的实践”发现, “农民”进程务工就业的机会更多, 赚钱的收入更高, 科技时代的发展下, 农村的青年人更加不愿意在农村务农、就业发展甚至不愿意待在农村。他们表示“除非老了、干不动了, 才会回到农村种田”。除此之外, 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大中专学生, 更是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对于此类人员严重流失的现象不加以重视, 提出解决的策略, 那今后的农村老龄化现象更加严重, 而需要高素质的农村人才推动农业转型的方案将无法落实, 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农业转型更加困难。如今改善人才培养方案, 及早准备, 编制系统的政策规划, 以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农业转型已迫在眉睫。

一、概念定义人才培养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

农业转型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 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保护粮食生产能力, 坚持优先发展优质、绿色、高效的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推进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工作创新, 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 大力发展新技术产业, 大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朝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继续前进。

二、人才培养现状

(一) 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1. 人才培养教育观念落后

据笔者调查, 宜州区葡萄产业种植户大部分都是当地农民, 年龄在35-60岁左右, 且劳动力多为女性和老人, 女性为主要劳动力, 在闲暇之余贴补生活所需, 大部分男性劳动力以及青壮年外出务工。种植户所接受的教育程度较低, 有的甚至小学还没毕业, 最高学历为初中, 种植户接受教育的程度偏低, 有些还未参加过义务教育。宜州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个偏僻的县城, 自然资源匮乏, 交通不便, 地势不平, 当地的教育基础设施没有达到发达城市以及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水平, 师资力量薄弱, 种植户多为农民, 由于七八十年代的落后经济发展, 当地种植户的教育受到限制。留下的种植户觉得年龄偏大不需要再接受教育, 认为没有知识我也可以赚钱, 这种观念导致了当地人才培养教育观念落后, 忽视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为进一步推动农业转型增添了困难。而地方政府并没有重视葡萄园种植户的教育程度, 没有开设相对应的地方特色课程, 进一步转变当地葡萄园种植户要接受人才培养受教育的观念。

2. 人才培养培训机制不完善

谈及如何种植水果, 大多数是依靠祖辈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积累下的传统经验以及在种植中不断探索的过程, 鲜有参加过专业的种植技术培训, 也对此类培训兴趣不大, 认为培训是花时间花精力的事情。而政府为主导的人才教育培养政策较为缺乏, 导致宜州区葡萄产业种植户培训机会少, 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技能。以传统经验培养的人才并不能与实际需要进行很好的匹配, 无法满足社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 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 无法为农业增加收入, 阻碍农业转型升级。

虽然近年来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宜州区政府在增强人才培养的培训上, 聘请了92位涉农技术人员, 组建12个农业产业扶贫技术专家服务团, 开展技术培训服务, 但种植户培训参与程度很低甚至不去参加培训。让种植户接受培训, 打造专业化人才问题上, 地方政府仍然任重道远, 在给予种植户个性化、实用化、收益化的效果上地方政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 人才培养健康机制不完善

健康机制的完善也是促进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和增进全体成员的健康。健康机制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营养水平以及健康程度, 增强农民的劳动体力, 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

由于宜州区发展狭隘, 农村卫生所环境差, 医疗设备不完善, 规模小, 医疗局限性大, 对于医疗仪器必备农村卫生所是没有的, 要去到区里的医院才有, 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虽然如今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但是物价也在上涨, 种植户表示:“有时候都不敢生病, 一次就好几百, 消费不起啊”。根据笔者调查得知, 宜州区除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医疗保险政策外, 并没有其他医疗保障, 而医疗保障常常受到地域的限制, 导致人才培养方式受限, 人才培养健康机制并不完善。

4. 人才培养劳动力流失严重

由于城市现代化建成的速度快速发展, 大多数的年轻劳动力趋向大城市不断发展, 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 年轻人觉得农民是一群收入低、贫穷、素质差的底层人员以及工作无尊严无保障群体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对在农村种田已经彻底放弃, 即使在城市只够温饱, 也仍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 造成了大批量文化素养较高的劳动力流失严重的现象, 导致当地人才培养资源的浪费。

(二) 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化

笔者通过与当地种植户访谈调查得知, 从整体上看, 虽然近几年宜州区葡萄产业正朝着特色化经营发展, 但是进程较慢, 对培养葡萄的时间多精力大, 缺乏品牌建设。从管理人才培养上阐述, 该葡萄产业缺乏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管理方案, 多数以能让种植地正常运转为目标, 求稳、守摊子思想, 没有创新, 缺乏规范的运营管理体系和善于经营管理的农业人才, 导致无法适应国家应用型人才发展方案的现状。从科技人才上培养阐述, 随着时代的进步, 科技的日趋发展, 种植葡萄产业也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 而不再是传统的嫁接栽培技术, 面对宜州区葡萄产业的规范化、特色化、经营多样化的需求, 技术型人短缺。从销售人才培养上阐述, 种植户种植的葡萄主要由临近省份或市区的老板收购, 运往广东, 对收集葡萄价格、了解市场需求和动态的投资行为较少, 销售渠道单一, 收入少, 缺乏“互联网+葡萄”的新销售观念, 导致销售力度小。

(三) 人才培养机制无法适应农业转型的需要

根据笔者对种植户的调查, 宜州区葡萄产业大多是通过政府给予支持而兴起, 它通过整合、引导各类涉农资金、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进入“5+2”特色产业领域;通过以示范区引领带动拓展区, 成立新型经营主体, 覆盖64个贫困村, 辐射带动贫困户4447户, 主要开展技术培训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培训效果受到农民的主观性影响, 培训效果程度低, 无法有效开展培训;另一方面, 政府通过聘请专家以讲授法的形式对种植户直接进行培训存在知识隔阂的问题, 专家授课过于理论化, 种植户是实干家, 文化程度较低, 无法适应专家的授课, 以至于农业向农业技术、经营、绿色、高效益等方面转型存在阻碍性, 人才培养机制也无法贯彻落实, 导致农业转型的困难。

三、人才培养对农业转型的作用

(一) 人才培养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推广能力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下, 水果产业朝着管理规范化、经营特色化、产业科技化的方向与时俱进, 对人才进行培养为主要关键点, 培养一批文化程度较高、懂科学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农业人才, 为葡萄产业以及农业提供专门化、规范化的人才, 在专家指导下, 进一步加强人才间的交流, 探讨水果产业发展经验、症结、新技术应用等问题, 对品种选育、土肥水高效利用、病毒防控、物流保鲜等农业技术进行大力推广, 并有利于农业研究人员在已有基础进行创新, 进一步加快农业转型。

(二) 人才培养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推动农业转型

通过对种植户进行教育、培训、健康、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等方面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推动农业转型的进程。

在教育培养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庭内部劳务的效率, 增强了劳动力利用率, 改善种植户的文化水平程度以及健康状况, 使得劳动力市场选择更有效率, 农业生产更高效, 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改善农民生活、劳动条件、扩大就业、农民投入农业转型的积极性更高。

在培训培养方面, 利于农民吸取新知识、提高技能、转变工作态度、优化工作模式, 增加收入, 有利于技术职务晋升、有利于职业生涯的成长。

在健康培养方面,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营养水平以及健康程度, 增强农民的劳动体力, 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

在劳动力培养方面, 有利于农民减轻家庭负担, 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减少劳动力闲置和浪费, 有利于农民社会地位的提高, 加快形成职业化新型农民的进程, 加快推动农业转型进程。

(三) 人才培养有利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水果产业的种植户的主要劳动力是农民, 加强对当地葡萄产业的人才培养有助于发展好环境型社会, 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的理念, 加强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培养“有创新理念、有高文化、高素质”的农民是新型水果产业所必须拥有的前提。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水果产业在市场的竞争力。通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灵活性的市场相结合, 以示范区带动拓展区、辐射区共同发展, 助推宜州整体休闲旅游农业产业的优化、完善和创新, 对当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巨大的帮助。

四、宜州区葡萄产业人才培养推动农业转型的策略

当前,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过高、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资源环境日趋受到约束、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大导致的产品滞销, 农村劳动力不足等新挑战, 传统农业迫切需要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下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阐述人才培养推动农业转型的策略。

(一) 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农业转型

1. 转变教育观念, 加强基础教育的建设

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研究当前宜州区人才培养推动农业转型的形势与现状, 分析影响制约当前宜州区农业转型的主要因素, 关心农民的思想建设以及思想变化, 要转变农民的旧观念, 就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与惠农政策, 把国家办学思想普及农民, 进一步加强农民的思想建设。政府应根据当地概况对本地区地方办学特色进行定位, 抓住资源的使用, 开展优秀教材和优质网络课件的教学资源来进行优质课程推选活动, 鼓励各地优质资源共享, 加强农民基础教育建设, 不断提高农民的技能。

2. 改变培训方式, 丰富培训课程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资金支持、市场化运作等方式, 带动各类农业发展, 让种植户与政府与大专院校等积极参与三类人才培训行动, 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培训格局。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培训鉴定机构的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创造资源共享、动态性管理的人才培训模式。坚持理论指导实践、课堂讲授带动现场实践、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以及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注重“实干性”, 不断为农民提供实操性更强的培训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为学员提供突破时空限制, 交互性强的在线培训、以移动互联服务开通网络信箱, 跟踪指导农民, 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在具备条件的培训科目中,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积极推行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 设置更多研讨环节, 促进教学相长, 鼓励学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增强培训的精准性, 鼓励各类培训机构针对不同培训主体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增强培训方案的科学性, 提高培训有效性。通过跟班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 加强对各类培训班次的过程监管。组织开展培训满意度调查, 探索对培训质量和效果开展第三方评估, 及时根据调查或评估结果改进培训组织工作。

3. 加大人才培养的健康机制, 加强医疗卫生保健工作

要确保一个产业的发展, 种植户的健康是关键因素。只有农民的智力、体力得以提升, 才可以减少疾病产生的成本、时间成本以及误工费。健康和营养的改善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营养水平以及健康程度, 还可以增强农民的劳动体力, 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因此, 政府要重视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 要加大医疗健康投入, 改善医疗卫生环境, 完善医疗设备, 让农民“敢看病、看得起病”, 增强农民的健康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要增加多元化的卫生服务以及不断改善“互联网+医疗”的模式, 为农民提供便利, 完善农民的医疗保险制度。

4. 建立人才培养方案, 培育肯干会干能干的新型农民

由于宜州区经济较落后, 多以种植业为主, 收入低, 大量男性劳动力选择往广东省流动, 寻求就业机会, 这些人有的只是短暂的就业流动, 而有的人就在广东省定居, 使得大批量的人才往外流动, 造成了当地人员流失严重。因此, 要发挥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 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育新型农民, 优先发展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 培育适应农业转型的人才需要。政府要落实国家的惠农政策, 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在奖励政策上, 对“肯干、会干、能干”的新型农民给予奖励, 发放职业资格荣誉证书以及一些奖金, 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农业中去。在项目扶持上, 政府应结合农户的实际情况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需要, 降低农业成本, 给予指导, 使他们利用好各自的土地资源, 鼓励创业, 培养有经营理念、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农民。

(二)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发展人才培养多元化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改变农民“守摊子”的旧思想, 解决农民谁来务农的问题, 以多元化的方式来培养新型农民。在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面, 建立专门的产业链经营模式, 培养管理规范化的人才, 以提升人才实体运营能力为重点, 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培训, 积极培养致富带头人, 强化品牌质量管控管理, 建立农业品牌清单表, 实施动态管理。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 不仅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体系, 增设高温闷棚、改善产地环境, 增设有机肥等技术的培养, 还要给予人才培养贯彻法律意识, 落实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 全力实施农药生产责任到人制度, 转变农业绿色、有机、品牌的转型。在营销人才培养方面, 改变传统的买卖方式, 培养服务化的销售人才,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 进行线上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发展、培养、充实一批经营管理是市场营销人才。

(三) 鼓励高等院校开设农业专业的课程, 更好的进行人才培养

河池学院根据当地蚕桑行业的发展状况, 开设有蚕学课程, 一定程度上建设了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基础上, 也可以考虑增加资本和师资力量, 增设葡萄学课程, 通过系统的规划, 为葡萄产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加强与当地农业企业的合作, 培养专门化、规范化、优质化的人才, 不仅解决了留住高素质化的人才问题, 推动葡萄产业的发展, 还促进了农业转型。以科技人才培养葡萄产业由追求增长转向更加注重优质、安全、高效、生态的生产模式, 更加明确了农业转型往哪转的目标。

摘要:自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 大力引进农业技术、高效的农业设施装备、以及科学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已经深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中, 但我国农村基础较为薄弱, 乡村振兴是个长战线, 如何以人才培养推动农业转型?本文以宜州区葡萄产业为例, 主要探讨了人才培养的现状、作用以及以人才培养推动农业转型的策略, 为进一步为加快农业转型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农业转型

参考文献

[1] 周燕.精准脱贫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OL].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9 (01) :55-5

[2] 吕剑红, 黄文勇.农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14 (01) :108-110.

[3] 徐卫星, 姜和忠.农业现代化转型背景下的浙江新型农民培训研究[J].文教资料, 2017 (17) :121-123.

[4] 耿玲.兰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农业, 2016 (10) :56-57.

[5] 高阳, 卞瑞鹤, 彭永, 凌崎猛.厉兵秣马今南阳启程想念遍河南——2018农产品质量中原行在南阳启动[J].农村·农业·农民 (A版) , 2018 (05) :20-2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隧道施工的质量以及安全防护下一篇:基于管理防御的会计稳健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