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三十二回读后感

2023-02-09

第一篇:红楼梦三十二回读后感

红楼梦 第二回读后感

对于贾雨村这个角色,开始时是喜欢的。因为他的真性情,甄士隐资助他上京考取功名,他也不会推脱,或者觉得用别人的银子是羞耻的。他坦荡荡地接受,甚至不向恩公打声招呼就在深夜中离开了。待他功成名就时,他也不忘昔日的恩情,特意回去寻找落魄的恩公。甄士隐的岳父都看不起甄士隐了,但贾雨村没有,他还“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另外,他也没有忘却当年在他贫困时回顾他的丫鬟,娇杏,甚至在他嫡妻去世后,将娇杏扶作正室夫人。这对于一个丫鬟来说是多大的荣幸啊,可以说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了!此时的贾雨村,还是有良心的。

雨村初入官场,恃才侮上,被上司寻个空隙,参他一本,这是官场常见的现象。多数官员被参,都是愤世嫉俗,或是潦倒丧志。但贾雨村的表现不同寻常,“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嬉笑自若。”初入官场,就能做到面不改色,这功力可是不一般的,预示着他日后必成奸臣。在贾雨村寻恩公时,他曾允诺过“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但我们从后文可知,他是没有去寻的。在最后贾府败落之际他落井下石,丝毫不顾念贾府对他的提携帮助。知恩图报,已经从他的人生字典里中消失了,利益成了他做事的唯准则。看着贾雨村一点一滴的改变,心中顿觉惋惜。

第二篇:西游记第五十二回读后感

读书笔记 之 悟空大闹金山兜洞 如来暗示主人公

摘抄:

好大圣,举铁棒劈面迎来,喝道:“泼魔那里走!看棍!”那怪使枪支住,骂道:“贼猴头!你怎么白昼劫吾对象?”行者道:“我把你这个不知死的孽畜!你倒弄圈套白昼抢夺我物。吃老爷一棍!”

那魔王与孙大圣战经三个时辰,不分胜败,早又见天色将晚。妖魔道:“悟空,你住了。天昏地暗,不是个赌斗之时,且各歇息歇息,明朝再与你比迸。”行者骂道:“泼畜休言!老孙的兴头才来,管甚么天晚?是必与你定个输赢。”那怪物喝一声,虚幌一枪,逃了性命,入洞中将门紧紧闭了……

行者见他关防得紧,宝贝又随身,不肯除下,料偷他的不得。跳下床来,还变做促织儿,出了房门,径至后面,又听得龙吟马嘶。原来那层门紧锁,火龙、火马都吊在里面。行者现了原身,走近门前,使个解锁法,念动咒语,用手一抹,扢扠一声,那锁双鐄俱就脱落。推开门,闯将进去观看。忽见东西两边斜靠着几件兵器,都是太子的砍妖刀等物,并那火德的火箭等物……

行者听说“宰杀”二字,扢蹬蹬腮边火发,按不住心头之怒,丢了架子,抡着拳,斜行抅步,望妖魔使个挂面;那怪展长枪,劈手相迎。行者左跳右跳,哄那妖魔;妖魔不知是计,赶离洞口南来……

老君念个咒语,将扇子搧了一下,那怪将圈子丢来,被老君一把接住。又一搧,那怪物现了本相,原来是一只青牛。老君将金钢琢吹口仙气,穿了那怪的鼻子,解下勒袍带,系于琢上,牵在手中。

1 / 2

读书笔记 之 悟空大闹金山兜洞 如来暗示主人公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花了很多的笔墨描写了孙悟空如何战胜妖魔的对决场面,故事曲折起伏,读起来扣人心弦。

这个故事主要描写了悟空变成促织入洞,拿了诸神被套去的兵器出来,又被那怪使圈子套走。如来佛遣十八罗汉来,亦斗怪不过。一罗法言,如来曾示意去问太上老君降怪之法。悟空请来老君,用芭扇出那怪三相,原来是老君座骑青牛,其圈为老君的金刚琢。

通过这个故事,我喜欢孙悟空的善良、调皮、机灵,对各天神说话时的直率、打妖怪时的自信和对兄弟和师傅的情谊。由此,我联想起我们对人生的态度,我们要善待生活。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而用善良、友好、自信、直率对待生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就是对镜子笑的人。所以,善待生活的人,就是充满希望的人。雨果说过: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我们在生活中做任何事都有有自信,做生活的强者。对待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好的人或事,要多一份包容心,要多一份爱心。真心实意,真诚对待所遇到的每一个人,不在乎别人怎么想、怎么做。感恩上帝让我降临在这个家,长辈的爱,给我以安全、安慰和温馨。感恩同学的支持和帮助,给我以动力、能力和温暖。感恩老师的教导,给我以知识、自信和决心。感恩我遇到的所有人,是你们丰富了我生活,精彩了我的世界。

生活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重要的在于过程本身,坎坷,挫折,痛苦,绝望,失败等……没有它们也就没有过程,也不会有开始和结果。人生的意义重要在于善待生活,在过程之中体验人生。

2 / 2

第三篇:红楼梦第二回读书笔记

第二回

字词:

dípèitóngyín

chàn

zhēngróngxuānjùn

嫡 配 同 寅 羼 峥 嵘 轩 峻

dùshū

cuānduō蠹 疋 撺 掇

名词解释

钟鼎之家:贵族豪门。

西宾:西席,古代以西为尊,宾客或教师的席位,居西面东。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比喻大贵族官僚家庭,虽已衰败,但表面仍然维持某种繁荣的假象。 生齿:人口,古代把长出乳齿的男女登入户籍。

概述:

士隐丫头娇杏被雨村看中。雨村发迹后先娶娇杏为二房,不久扶正。雨村因贪酷被革职,给巡盐御史林如海独生女儿林黛玉教书识字。冷子兴和贾雨村谈论贾府危机;谈论宝玉聪明淘气,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谈论邪正二气及大仁大恶之人。

句子赏析

那雨村虽十分惭恨,面上却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了公事,将历年所积的宦囊并家属人等送至原籍安顿妥当了,却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拿得起放的下,潇洒自如,不为一时失意羁绊

雨村罕然厉色道:“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的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者,不能知也 言语惊人、可见贾雨村之功力不凡,学历不浅。

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此一句,惊世骇俗、发人深省,乃全文的点睛之笔。

那些公人道:“我们也不知什么“真”“假”!既是你的女婿,就带了你去面禀太爷便了。”大家把封肃推拥而去。

我们只道现今为官的高傲,却不想古之一小吏芝麻大的官竟也如此猖狂。

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朱、张,皆应运而生者;蚩尤

贾雨村说天地生人,有三种奇人,应运而生、应劫而生与秉正邪二气而生者。

感想

贾雨村到“智通寺”

那时青埂峰下的一僧一道已经分头行动,各自忙着度脱可以度脱的情鬼去了,所以我认为在智通寺煮粥的老僧,便是青埂峰下的那位僧人,是前来度脱贾雨村的。贾雨村在门口看到对联之时,也曾有过疑惑,却终不明白这两句“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是为点醒他而作。对比着想起第一回甄士隐出家前的那一幕,甄士隐“本是有夙慧的”,故听到了“好了歌”及道士的言论,“心中早已悟彻”。可见能否被度脱,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是否有僧道前来度脱,而是内心是否有“夙慧”,正所谓“佛渡有缘人”是也。

其实贾雨村也非寻常之辈,他能识宝黛二人,能在多年后不忘娇杏当年的回头;甄士隐家破后,连岳父都瞧他不起,贾雨村这个外人却还不忘用钱及物对甄家娘子一谢再谢。我看到这些段落,就觉得贾雨村日后的飞黄腾达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他肉眼凡胎,所见所想都逃不开俗世的纷扰,即使度脱之门已向他敞开,他走进去了也仍会走出来,因为他实在是不智不通。这一点,想来,那老僧也看出来了,所以任凭贾雨村问什么,只装聋作哑不作答,任他去沉浮吧。

第四篇: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二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第五篇: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

第二回是“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此章回,话峰迅速的从宋仁宗到英宗、神宗、哲宗,由哲宗引出全书最要紧的人物,哲宗的弟弟九天王,端王。这个端王就是哲宗死后当了皇帝的徽宗。

说端王,先说高俅。高俅是端王的拐杖,端王是高俅的梯子。

说一百零八个妖魔,也是先说高俅。金圣叹对此评曰:“乃开书未写一百人八,而先写高俅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评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是罪过都加在了高俅的身上。

高俅成了乱自上作的代表人物。

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因高俅陷害,被逼逃往延安府,途中成了九纹龙史进的师傅,到此,水浒传就言归正传,一场大戏就此拉了大幕,各色人等,都渐渐登场亮相。

表面上看,这一章回的题目提到的人物是王进和史进两人,实际上全文写了两大场景,一是官场二是民间。看官场是如何玩法,民间又是一番怎样景象。王进被官方所逼,远走他乡,就将这二个场景联系了起来。

官场景象是由端王,也就是后来的皇帝徽宗,端王的姐夫,驸马王晋卿和高俅为主角。以高俅的发迹史而说明官场的腐败,以蹴鞠,和一对羊脂玉的镇纸狮子,笔架等来表现皇家的奢华。高俅能为皇家所用,正是官场堕落的写照。

民间的景象是民匪不分,史进在不知不觉中同少华山的强盗成了一家人,法已不服众,官府的管控能力下降到极点,史家村和少华山强盗合做一处了。

这二个场景,正预示着天下大乱。是谁乱了大宋的江山呢?故事慢慢道来。

故事从此开始,一百零八个妖魔先后出场。

以《水浒传》为鉴,今日景象如何?不做评论,还是评《水浒传》吧!

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

哈哈,好高兴啊,妈妈要领我去买书了,一到书店,我便像一匹饿狼是的寻找起来,心想:买什麽书呢?对了,任老师推荐我们看看四大名着。

于是,我买了一本《水浒传》,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我读书,那叫一个快,10分钟不到,已经读完了第二回合,讲的是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读完这一回合,我感觉到鲁智深也蛮好的,比如:当金氏父女没有盘缠时,鲁智深毫不犹豫的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五两银子全部放在了桌上,帮助金氏父女渡过难关。还有一次呢,鲁智深为民除害,就让镇关西尝了一些苦头,可是,没想到的是,那镇关西经不起打,鲁智深仅用三拳就让镇关西与世长辞了,他没想到自己竟杀人了,心里很担心,俗话说的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前,救过的金氏父女知恩图报,又救了鲁智深一命。

通过这一回合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如果人人能这样做,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更美好,就会少一些坏现象;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我相信,再也不会有抢劫、杀人,这些令人心惊胆跳的事情发生了;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我相信,我们的国家秩序会更好,大家会更和谐的相处在一起!哦,忘了说了,我们还要知恩图报哦!

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水浒传》中的第二回。

书中,讲述的是: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为了安身避难,于五台山文殊院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鲁深。因为鲁智深不守佛门清规,所以被推荐到相国寺做执事僧。相国寺方丈见其长得凶悍,命其看管酸枣门外的菜园,鲁智深于菜园内制服众泼皮,倒拔垂杨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婚内财产分割协议范本下一篇:红领巾小主人活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