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教学实效

2022-09-12

我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实践进行总结, 对全县小学品德课教学进行调查, 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改革整体上进步明显, 成绩突出, 但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明显的误区。本文就教学中的几个误区进行反思, 望能让更多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注意并走出这几个误区,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关注教学中的互动

上学期到学校听课, 正值各校进行人教版二下教材第三单元《快乐的少先队员》的教学, 连续两个学校、不同班级, 分别上了主题一《鲜艳的红领巾》和主题二《红领巾胸前飘》。虽然, 执教者作了比较充分的课前准备:有关战争年代的录像片、课件, 展示少代会、少先队各项活动的照片等, 但课堂上, 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不浓, 参与面不广。请看这样一组教学镜头。

镜头1:师:红领巾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染成的, 你能说出几位革命烈士的名字吗?

思考好一阵, 才有几个学生举手。分别答出了包公。雷锋、方志敏、董存瑞等, 多数学生一脸茫然。

师:我们一起来看电影《董存瑞》── (老师播放电影《董存瑞》中董存瑞炸碉堡的片段) 。看完后, 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不尽如人意。)

镜头2:师:同学们, 请看一看我校少先队曾开展了哪些活动? (课件展示活动照片。) 你知道有哪些少先队活动?

生:升旗、鼓号队活动、入队仪式、参观展览、文艺活动、慰问活动……

(学生说出一种活动, 就上黑板贴出活动的名称;教师随即介绍这种活动如何开展。)

师 (小结) :这些活动都由少先队组织的。你参加过哪些少先队组织的活动?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

从以上两组镜头可以看出, 教师完全按照预设的教案上课, 没有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作为教学的素材。第一个片段, 学生对“革命烈士”的含义还不清楚, 老师就放映《董存瑞》的影片片段, 虽然形式活跃, 但由于孩子们缺乏对战争年代的认知, 很难理解烈士牺牲的深层含义。因此, 这一精心准备的教学活动最终流于形式, 非常可惜。第二个片段, 教师以“看照片认识活动——“看名称介绍活动”——“选名称交流活动”的单线条进行教学, 使课堂呈现出“一问一答”的状况, 显得比较沉闷。

我认为在第一个片段中, 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对“革命烈士”一词不太理解, 就应该立即改变教学策略, 结合语文课上学过的《王二小》的故事, 讲述解放前人民生活的疾苦等, 让孩子们去理解, 在此基础上再看《董存瑞》的片段, 学生崇敬革命烈士之情将油然而生。第二个教学片段中, 如果教师能在“看照片”环节顺势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参加过的类似活动, 老师也和孩子们一起津津有味地回忆一些有趣的活动, 课堂将呈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热烈场景。因此,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固定的场景, 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也不应拘泥于预设的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 我们要鼓励师生在真实的互动中进行创造, 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实现教学的多赢。

二、关注活动课的指导

新课改进行多年, 越来越多的老师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 能开展各种活动,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感悟。课堂一改以往沉闷的说教, 变得活泼多了。然而, 喜悦之余, 又对一些老师的过度放任产生忧虑。前段时间, 分别听了两位教师上的《家乡的物产多又多》一课。两位老师都让孩子们将课前搜集的家乡物产带进课堂, 让孩子们在展示、交流中感受家乡的物产多又多。课堂上, 教学资源可谓是琳琅满目, 但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总结起来, 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教师让孩子们上网查资料, 有的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 带来数十页的文本资料。作为二年级的学生, 怎么能全看得懂?这是因为教师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如果, 教师课前布置在网上下载资料时, 提出具体要求:“找出你认为最有特色的几个物产并向家人了解其特点。”那么, 课前的资料搜集才更有实效。二是由于搜集的资料多, 没有给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参观, 有点走过场, 学生自然难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活动。三是教师没有把自己搜集的照片资料, 与学生手中的实物融为一体, 无形中浪费了教学时间。四是在交流之前, 没有做必要的示范, 致使孩子们的语言贫乏;学生展示交流时, 缺乏相应的点拨, 课堂当然缺乏情感碰撞。

儿童并非成熟的社会成员, 他们对生活事件的反思与提升, 对主题活动的积极参与, 尤其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组织, 其中包括对活动主题的捕捉, 对主题活动过程的设计和对学生参与的启发与引导。开设活动课的主要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鲜活的直接经验;在课程实施上, 活动课程是由师生共同组织并参与的教与学的行为;课程的学习过程是儿童通过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

因此, 活动课教学中, 千万不能“把放任当自主”, 活动课同样需要教师恰如其分的指导。只有这样, 活动课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提高。

摘要: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进行了阐述, 课堂上要让孩子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互动, 全员参与;让课堂呈现出“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的生动场面;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 更应是学生生活的引导者。

关键词:品德课,五个关注,实效

参考文献

[1] 东篱子, 人生要懂得一点取舍,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北京智杰轩出版2013-08-01.

[2] 胡晓静,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甘肃教育》 (2014) 24—007—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铁岭市城市规划馆展厅现浇楼盖大跨度梁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应用下一篇:探讨完善管理会计体系实现提升企业价值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