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航程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新学期航程范文

新航程

走进春的世界,开启新的航程

——“新航程”幼教改革观摩研讨活动观摩后感

卢佳丽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到处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景象。也是年轻的我们注入新能量的时机,今天我们有幸来到苏州市级机关民治路幼儿园,观摩六个精彩的教学活动,感触颇深!

一、白板教学,点亮课堂氛围

在小班的语言活动《小老鼠学画画中》,周教师围绕着五只小老鼠分别跳进不同的颜料桶,活动开始,让孩子们大胆猜想“小老鼠想干什么?”老师让孩子们逐步观察画面,倾听故事,并进行提问“小老鼠掉进虹颜色的桶里会变什么颜色呢?他会画什么呢”孩子们都很棒,能想出好多红色的东西“红色的衣服、红色的太阳、红色的花”等,第二只老鼠掉进黄色桶里,变成黄色,会用黄颜料画什么呢?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大家都能积极主动的举手回答,当幼儿讲到什么的时候教师立刻利用白板相应出示,真是活灵活现!

在大班的数学《圈圈乐》,中张老师利用“小猴子出题考考大家”来引起幼儿的兴趣,通过白板形象地出题,让幼儿上来利用白板进行操作,红圈里应该站几只小猪,蓝圈里应该站几只小猪,增加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也很好破解了教学难点。

二、贴近生活,调动幼儿兴趣

买菜时生活中幼儿比较熟悉的,在大班音乐《买菜》中,它是一首说唱歌曲,有一部分节奏较分明的念白这会是吸引孩子的兴奋点,这也成了一个关键点。在本次活动中,邵老师把念白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处理,先化解了这个难点,活动一开始,我就鼓励幼儿回忆买菜的经历,并且说:“今天的天气真呀真正好,我和奶奶去呀去买菜”并且一边出示图片一边提问“买了什么菜?”接着老师自己说一说,并进行提问:“什么圆溜溜呀?什么绿油油呀?什么咯咯叫呀?什么水里游呀?”通过这样有节奏的提问,让孩子喜欢有规律按节奏重复的语句,而歌曲中念白正具有这一特点,老师和孩子在游戏互动中,开始接触歌词,幼儿对歌曲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带着愉快好奇的心情开始整个歌曲的教授环节。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参与度很高,教师逐步放手让幼儿尝试完整地去唱这首歌曲,最后教师利用了挂牌游戏,唱到哪个水果,谁就站起来,这样利用游戏的形式进一步巩固了歌曲。

三、实际操作,体验成功快乐

大班科学《变门洞》的陈老师有着扎实的教学功底,教学语言简练,活动流程清晰,师幼互动良好。通过出示秘诀图,放手让幼儿自己读懂图,自己去尝试失败与成功,活动中幼儿始终注意力集中,跟随教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大胆尝试,活动效果好。

在大班数学《圈圈乐》中,张老师还准备了套圈游戏,通过出题,5人一组玩站圈游戏等情境,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自行建构经验图式,同时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协作学习的空间,幼儿必须在与同伴的不断合作、调整中才能完成任务。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

每一次外出参观、学习或是观摩活动,总是能给我带来一定的收益。让我学到了幼教新理念,看到了新的成果,学到了新的经验,要吸取对自己有利的经验,加速自身的成长

第二篇:开启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新航程

集团公司领导干部座谈会圆满结束,傅成玉董事长讲话要求,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开启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新航程

8月5日上午,集团公司领导干部座谈会举行全体会议,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股份公司董事长傅成玉作总结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组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尽快地转变观念、转变作风、转变发展方式,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昂扬的士气和更加务实的作风,开启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新航程。

国务院派驻石化集团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出席会议;集团公司党组成员,股份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王天普主持会议;集团公司领导张耀仓、章建华、王志刚、蔡希有、曹耀峰、李春光、戴厚良、徐槟、刘运出席。

在两天时间里,代表们紧紧围绕“着力做强做优,打造世界一流”这个主题,解放思想,开阔思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中国石化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以及动力和保障进行了充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会议确立的“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目标,既与公司28年发展历史一脉相承,又紧跟世情、国情、企情的新变化,符合公司的发展实际,描绘出了未来的蓝图。大家普遍反映,这次会议主题鲜明、目标明确、战略清晰、内涵丰富、成果突出,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傅成玉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收获。

一是明确了目标。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公司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此时确立“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发展目标,既顺应了公司自身的发展要求,又体现了作为国有骨干企业的责任担当,展现了中国石化人的雄心壮志,适逢其时、催人奋进。

二是开阔了思路。这次会议围绕发展目标作出了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结构

优化调整的安排,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部署,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总体设计,视野开阔,思路清晰,指导性和操作性都很强。

三是强化了责任。会议确立“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发展目标,令人鼓舞和振奋,同时也使大家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

四是坚定了信心。尽管改革发展面临的压力很大、挑战很大,但只要公司上下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抓住机遇,就一定能开创中国石化更加美好的未来。

傅成玉说,要在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能源需求和能源结构调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高油价大背景下,国际大公司越来越依靠科技优势和绿色低碳来参与全球能源竞争,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新的能源合作和发展方式。发展绿色产业,走低碳发展道路,已成为政府和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转变发展方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我们打造“世界一流”,不仅是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

傅成玉说,打造“世界一流”,目标要远大,决心要坚定,步伐要稳妥,旗帜要鲜明。要瞄准世界一流,制定具体的方案和措施,有计划、分步骤地稳步往前推进。

就今年下半年要重点抓好的工作,傅成玉强调,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预防外部因素带来的经营风险。在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国内通胀压力加大,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要密切跟踪宏观经济走势,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努力把握生产经营的主动权。要加强资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存货管理。严格成本控制,严控非生产性开支。加强市场开拓,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抓好挖潜增效,加强成本控制,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清理库存,降低资金占用,强化现金流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眼睛向内,苦练内功,深入开展“比学赶帮超”工作,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抓好重大工程建设管理,加强项目预算、进度、质量和安全环保控制。

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要

求,本着对员工生命及员工家庭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采取措施,打牢公司发展的安全基础。结合HSE大检查,狠抓隐患排查,确保从源头上不留隐患,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领导干部带班制度,切实纠正“三违”现象,加大违规操作处罚力度,确保安全生产。

要高度重视公司形象建设。每个干部员工都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公司的声誉、维护公司的形象。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强化对国家、对社会、对员工、对利益相关方、对环境的责任认知和担当;坚持合法经营、诚信经营,重承诺,切实做好“每一滴油都是承诺”这篇文章;贯彻“质量永远领先一步”方针,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严把质量关;正确对待社会舆论监督,主动加强沟通和交流,让社会各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石化、支持中国石化。

要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前提,严格控制用工总量,盘活存量,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要加强企地合作,融入地方,借势发展,实现企地合作双赢。

傅成玉最后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要加强理论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和认识,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对国际石油石化行业技术、商务、法律、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断开阔视野,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管理大型企业的能力、打造国际竞争力的能力。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员工,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为员工提供创造价值的平台,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增强广大员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为打造世界一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切实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五个作用”,努力实现“六个转化”,把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党风和反腐倡廉建设,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执行好党纪党规和公司规章制度,管好自己,管好家人,带好队伍,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周原、王基铭、曹湘洪、王作然,财务总监、副总裁、助理、总师、副总师、顾问,党组巡视组负责人,各企事业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境外单位和总部机关各部门、专业公司、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第三篇:太空的航程之旅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

1、

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三、分析与探究

1.【提问】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提问】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

一、

二、三。

第四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

教案

学习提示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

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

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解题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三、重点字词

耸入云天 翌年 扭转乾坤 横亘

字词巩固

1

四、 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那么作者是如何组织好“飞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材料的呢?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方式来组织材料。

2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

第5、6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时间推到了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一个乍暖还寒的4月间,在有全副武装军人把门的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虽然大家都身着便衣,但保密的气氛却让人感到这里是在开什么军事会议。此时,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着中国未来的飞船该是什么样。由于时值1971年4月,因此,飞船便有了一个代号:“714工程”。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有一种牙膏状的食品名叫鸡蛋炒米饭,挤入口中还真有鸡蛋炒米饭的味道,这让专家们也感到了新奇。一切似乎都很顺利。“714工程”还诞生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动听,叫“曙光号”。“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个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客观地说,当时科学家们对中国飞船的选型是很有见地的。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周恩来总理实事求是地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

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年9月2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

3

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一样。第

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

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战五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

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

五、写作技巧

1、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的新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当时英国的《卫报》曾有文章写道:“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让英、美、中三国领导人大跌眼镜。当时的中国领袖毛泽东在得知确切消息之后,不无失望地说:„我们怎么能算得上一个大国?中国连一颗土豆都弄不到太空里去,更别说卫星了。‟”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再设想载人航天,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下去;时间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计划”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0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又飞上了天;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又成功发射;又回到了现在,2003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时间、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的叙述出来,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4

2、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表现为两点: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结尾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照应能体会出这种情感的存在。如第4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自豪感,苍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那半个世纪中国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

二是语言富于韵味。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

(六)

1.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2.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3.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七、体裁知识

通讯的写作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 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 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6楼

3、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 6 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写作

1、关于选材与提炼主题。占有材料对通讯写作来说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随后在纷繁的直接 材料中剥离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要求真实,而且要有意义,具有典型性、指导性,同时还要有意味,具有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情节性。在这般基础上根据深 和新的原则提炼主题,通讯才可能呼应社会关注热点,反映时代风尚特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然而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关于写人。事因人生,人以事观。人与事虽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中的确有以人为主和以事为主之别,为叙述方便故而分之。写人在文学创作中已积累丰富经验,在“非虚构”的原则下,我们不妨可借用其多种手段,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与神兼备。即不仅要写出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更要展示其精神世界;第二,言与行统一。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传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 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露形式。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必须点睛。如果说言行、事例、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龙” ,那么揭示人物行为意义,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便是“睛”。“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述、描写,“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

3、关于叙事。通讯离不开写事,事件通讯更须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待事件 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叙事要注意两点:第一,理清主线、丰满细节。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因有果,有人有事,头绪多而关系复杂,作者须理清主线,按事件原貌将其完整地、动态地、立体地呈现给读者。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须选择典型的细节。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必然有几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充分展示主线,使作品丰满而具现场感。第二,时间为经、时间为纬。通讯须有一定的时间要领因为事件、故事总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组织好时空画面既是一个结构总是也是一个表达方法问题。篇幅不长而情节不太复杂的事件通讯可多运用插叙、补叙、分叙等手段,充分展开矛盾和利用背景材料,使文章有变化起伏。容量大而情节复杂的事件通讯则常常运用时空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空间变换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精心的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报告于世。

第五篇:让雷锋精神照耀前进航程

49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全国迅速兴起了学雷锋活动热潮。雷锋的名字响彻神州大地、传遍大江南北,雷锋精神广为传扬、深入人心。

雷锋是一名普通战士,他以对党的无尚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限深情,谱写了光彩夺目的人生诗篇,树立了历久弥新的思想道德标杆,成为一座有巨大价值的精神灯塔。

雷锋的价值在于,离开近半个世纪,其精神灯塔,始终光芒夺目,照亮几代人的心灵。雷锋爱党爱国、助人为乐、敬业奉献、锐意创新、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如此厚重的价值,丰富的内涵,值得行走在21世纪的中国人民不断学习。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雷锋?因为雷锋身上体现的坚定理想信念、昂扬精神斗志和高尚道德追求,是引领全社会思想道德追求的精神灯塔;因为雷锋身上所体现的遵纪守法、诚信为本,刻苦学习、爱岗敬业等思想观念,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一致;因为雷锋精神,与文明城市对我们的要求高度契合,是当代社会文明市民的道德标杆;更因为在新的航程中,在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征程中,成都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没有过时、没有褪色。从舍身拦惊马救群众的解放军战士刘英俊,到长期扶助孤老、救危济困的“八十年代新雷锋”朱伯儒,从坚守“爱心之路”的深圳义工丛飞,到把雷锋道路作为人生选择的“当代雷锋”郭明义,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行进中,雷锋精神不断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进步潮流相契合、与党的先进本色相融汇,越来越焕发出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独特魅力。

人生在世,要活出意义、活出价值。雷锋暂短的一生,留下了永恒价值,成为我们的榜样。学习这个平凡鲜活,历久弥新的榜样,从他平凡普通的可及、可学的事迹中汲取道德价值,从一代又一代追随者的事迹中感悟精神力量,让每个人的生命更有意义,让每个人的生活更有价值,让每段人生更加精彩。

学习他,共产主义信仰坚定,时时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诠释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自觉彰显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学习他,模范遵守职业道德,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学习他,自觉践行社会公德,关爱他人、无私奉献,以点滴奉献汇聚成浩荡的爱心潮流;学习他,带头营造家庭美德,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待人和睦; 学习他,严格锤炼个人品德,严以律己、艰苦奋斗,随时奉献和牺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今天我们再提学雷锋,就是希望更多的“活雷锋”脱颖而出。刚刚被授予“新时代雷锋”称号的郭明义,30多年来,时时处处以雷锋为榜样,生动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平凡与崇高等人生课题,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道德榜样不是“神仙”,不是“高大全”,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只要做,都可以成为雷锋”。道德是民族的精华,是文明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公民的社会操守。公民的道德水平,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品质高低,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直接影响着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发展态势。当前,成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机遇,需要动员千千万万的人为这座城市做出最大的努力。雷锋是新中国道德的灯塔,进一步发现雷锋的价值,学习雷锋,做一个像雷锋一样的人,既是每个人的重要课题,也是时代进步、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向雷锋学习,做个有价值的人,激发自己内心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这座城市新的发展航船才能同心同德、同向同力,驶向胜利的彼岸。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员工自评范文下一篇:笑迎新生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