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政府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平凉市政府范文

陈伟在平凉市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在平凉市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强化职责狠抓落实努力实现推进新跨越的良好开局

陈伟

(2007年3月7日)

同志们:

市政府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传达贯彻省政府第七次全体会议精神,分解细化今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政府系统各项工作,研究抓落实的具体措施。会议的主题是“落实”,核心是“责任”。开好这次会议,对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职责、改进作风、扎实工作,实现推进新跨越的良好开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全市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中央、省驻平各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认真落实市委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按照市政府第六次全体会议的要求,务实创新,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行职责的第一年。市二次党代会、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工作已经做了全面的安排部署,这次会上,市政府又逐项作了分解细化,明确了主抓领导、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应当说,今年政府工作的要求已十分清楚,目标非常明确,任务都很具体,现在关键是强化职责,狠抓落实。下面,我着重围绕抓落实讲些意见,概括起来,就是要把以下十个方面的要求贯穿于抓落实的全过程。

一、必须把统一思想贯穿于抓落实的全过程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抓好今年工作,必须在全市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切实增强抓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尤其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统一思想。一要在深入研究政策上统一思想。近年来,国家每年都要出台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今年,国家在宏观调控、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政策,特别是项目审批和核准、土地管理和征用、财政税收和金融、资源开发和能源消耗评价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变化较大。研究政策就是研究发展。各级政府一定要深入研究政策,全面理解政策,熟悉政策规定,吃透政策精神,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制定相应措施,提高贯彻政策、执行政策和用政策指导工作的能力。各部门要认真研究你这个部门行业的国家政策调整,一方面要争取省上部门对我们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把政策的倾斜优惠拿回来。二要在敏锐把握机遇上统一思想。政策就是机遇,而且是最大的机遇。国家政策有指导性的,有约束性的,对我们来说,也有不少是扶持性、倾斜性的,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扶贫开发、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政策的含金量很高。从一定意义上说,政策就是项目,就是投资,抓政策就是抓机遇。在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中,在产业梯度转移中,在大中城市、企业集团、金融机构寻求投资和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不少机遇。各级一定要敏锐地捕捉各种机遇,争取国家和省上更多的支持。要将发展臵身于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中,牢固树立全方位开放、全民创业的观念,加快形成以开放促开发、大开放快发展的态势,切实把各种机遇转化为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三要在破解发展难题上统一思想。当前,我市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如融资比较困难、农民增收缓慢等等。就拿财政来讲,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5.76亿元,同比增长13%,财政支出完成27.6亿元,同比增长33.7%,支出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这与全市财税系统同志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全市财源结构比较单一,去年煤电行业税收减少6800万元,使全市财政增收遇到了很大困难。截止去年底,全市财政赤字累计1.88亿元,政府债务累计25.4亿元,各级财政增收减债的压力很大。综合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财政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火电指标继续减少、煤炭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兑现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等也将制约收入增长,完成地方收入增长12%的目标,难度和压力很大。面对诸如此类的挑战,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趋利避害,迎难而上,努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四要在关注民生上统一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也是民生问题。今年在民本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和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上,各级一定要提高认识,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切实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各项工作都要优先考虑群众利益,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都必须竭尽全力去办。既要抓大事、要事、急事,又要解决小事、琐事、平常事,尤其要把群众行路、吃水、上学、看病、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好。对市、县(区)政府向人民群众承诺的实事,各县(区)、各部门一定要责任到人,整合项目,配套资金,一件一件的办实办好,年终向人民群众有一个圆满的交待。

二、必须把攻坚破难贯穿于抓落实的全过程

抓落实不能平铺直叙,必须集中主要力量,突出重点,攻坚破难,务求实效。今年,各级各部门要围绕推进新跨越的“四大支撑”,集中精力抓落实,全力以赴求突破。一是要在项目建设上突破。去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5亿元,增长36.96%,增幅连续两年名列全省第三,许多部门和县(区)的同志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扩大投资规模仍然是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所在。要进一步强化项目意识,准确把握国家投资政策和产业发展导向,着力抓好项目储备、论证、申报,加强与国家部委和省上的衔接,主动汇报,努力争取国家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要建立分层抓项目的机制,市上要抓好以十大过10亿元工程为主的重大项目,县(区)要抓一批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小项目,部门(单位)一方面要千方百计争项目、争投资,另一方面,要为县(区)争取项目服务好,提供好信息,协调好与省上各部门的关系。对今年的项目建设任务,县(区)和部门要认真梳理,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奖罚制度,抓好督促检查,确保年内计划竣工的项目按期交付使用、新开工项目如期开工、续建项目加快施工进度、前期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项目,真正做到跑上去、争回来,走出去、引进来,沉下去、干起来的要求。二是要在做强企业上突破。县(区)领导和企业主管部门,要对所属企业分类排队,一企一策,深入研究,具体指导,帮助企业解决改革改制、生产经营、产品销售、内部管理、新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的问题。要加大对重点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突出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农”字号企业,高度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支撑发展的产业集群。三是要在产业开发上突破。经过全市上下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与做大做强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紧跟市场,把握趋势,着力研究产业开发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煤电产业要着重研究做精做细、发展后续产业的问题,大力开发煤电、煤化、煤气等下游产品,提高产业综合效益;草畜产业要着重研究做大群体、做深加工、做优品牌和协会、农户、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的问题,努力提高规模化、科学化、品牌化养殖水平;果菜产业要着重研究标准化生产、订单式生产的问题,加快基地建设,增强出口创汇能力;旅游产业要着重研究扩大游客数量、优化配套服务、挖掘民俗文化、开发旅游产品的问题,提高平凉旅游的知名度和辐射带动能力。四是要在县域经济发展上突破。各县(区)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潜力和发展基础,着眼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把项目、产业、企业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确定主攻方向和任务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尤其是要在增加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上下功夫,务求年内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必须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抓落实的全过程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各级各部门要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思路抓落实,在改革中求突破,在创新中出实绩,促进各项工作全面落实。一是要解放思想,以大思路抓谋划。反思我们的工作,有些事情,为什么出了不少力,费了不少劲,但效果不佳;为什么同样的条件、同样的基础,工作的效果大不一样,关键是谋划的深度、广度问题,也就是思路问题。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解放思想,跳出僵化思维和固有模式的束缚,高瞻远瞩地做谋划、抓工作,思路一定要宽,起点一定要高,要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魄力,使我们每一项工作在全省有位次、有影响。二是要创新措施,以大力度抓落实。工作力度的大小是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直接体现。一般化的抓和狠下功夫抓大不一样。我们有些同志工作汇报起来头头是道,而落实起来却虎头蛇尾;我们有些部门、单位的工作长期以来没有亮点;同样一件工作,不同的县(区)和部门存在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我看关键是工作责任问题、能力问题和抓落实的方法、点子、力度问题。面对今年繁重的工作任务,一定要有新的举措,大力度促进落实。三是要创优争先,以高标准抓提升。当前,市州之间、县(区)之间的发展竞争和工作竞争非常激烈,没有争创一流的意识不行。各级各部门要坚决克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思想,牢固树立“无功即过,小进即退”的观念,在工作中赶学比超。要通过抓大事,敢为人所难为之事,提升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凡与省上、市上签了责任书的,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要树立争先创优意识,通过高标准、高质量的工作,争取在考核中获得较好名次。

四、必须把完善机制贯穿于抓落实的全过程

完善机制是抓落实的长效措施。今年,全市政府系统要着重健全和完善四种工作机制,为抓落实提供制度保证。一是完善决策机制。做决策、办事情,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符合平凉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规范决策程序,确保决策民主科学。凡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必须坚持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制度,并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凡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必须实行社会公示或听证。各项决策都要充分考虑实际效果和可操作性。要切实发挥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围绕全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开展有针对性、有价值取向的咨询,避免决策失误。今后,凡涉及规划、土地、资源、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县(区)政府必须召开会议,集体研究讨论。要建立健全决策反馈纠偏机制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决策失误造成工作失误,损害国家、集体或群众利益的,要严肃追究责任。要把行政首长负责制与民主决策有机统一起来,以发展为重,以维护群众利益为重,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二是完善督查机制。督促检查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促落实的关键举措,必须牢牢抓在手上,做到勤督实查。事实证明,许多工作,如果不督查,就很难有结果。要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跟踪的督查机制,坚决克服讲落实就是开会、发文件,只管安排不管督查、不问结果的不良倾向。要建立分管领导、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相结合的督查机制,既减轻下面的接待负担,又增强督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在全市推行“一线工作法”,会后,各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都要下到县(区),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开展现场调研督查,了解情况,研究工作,解决问题。要建立督查报告制度,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实行分级分层督查,由责任单位每月自查并报告进展情况,职能部门每季度督查一次,市上不定期开展督查。要着力纠正工作督查中照顾平衡、不触及问题、搞人情督查的不良现象,避免督查走过场,流于形式。三是完善考核机制。3月3日,市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审定了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和部门工作考核办法,加大了对项目建设、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等工作的考核力度,并将节能降耗、人口和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固定资产投资、社会保障、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纳入市政府工作责任书。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按责任书的具体要求,及早安排,抓好落实。年终,市上要严格按考核办法和责任书考核兑现。四是完善绩效评价体系。要积极探索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把面上督查、逐级统计上报考核与民意测评、抽样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衡量县(区)、部门和单位的工作,重点看结果、看实效、看在同行业中的位次、看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看群众的满意程度。要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激励约束作用,促使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勤政为民、努力工作。

五、必须把转变职能贯穿于抓落实的全过程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要求各级政府由过去“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仍然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有的部门权责脱节、有权无责,出了问题无人负责,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去年9月和11月,国务院、省政府先后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做了安排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级政府及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两次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跳出以往的工作模式,切实将工作重心放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上来,努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凡是由市场机制能解决的问题,要还给市场;凡是公民能自主解决的,要还政于民;凡中介组织、行业组织能通过自律解决的,要由这些社会组织自行解决。总之,市场、社会能做的,政府不做;市场、社会做不了的,政府来管,并且必须管好,保证政府不失位、不越位、不错位。在具体工作中,要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更加重视加强社会管理,更加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更加重视创新公共服务。特别要按照进入无税赋时代的农村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深入研究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促使乡镇真正将工作着力点放到帮助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开展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转、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资金等服务上来。各级各部门都要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正确地行使权力。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逐步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依据公开、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和执法行为评议考核制度,加强对政府职能部门、行政执法机关运用权力、履行职责、执法程序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和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执法违法等问题。

六、必须把提高效能贯穿于抓落实的全过程

行政效能高不高,是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强不强的重要标志,是一个部门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的直接体现,也是群众、企业和投资者关注最多、反映最多的焦点问题。要把提高行政效能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抓好。一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服务效率。总体来看,我市政务公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检查考核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是少数县(区)、部门和单位重视不够,疏于监督,疏于管理,流于形式,为公开而公开,有的甚至搞假公开。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社会,以群众关注关心的事项和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为重点,深入持久地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阳光行政,更好地把政府工作臵于社会监督之下。市、县(区)政府都要进一步规范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对重大发展战略、工作思路、政策措施以及需要向公众说明和澄清的重大情况,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开,达到引导舆论、释疑解惑的目的。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单位,今年必须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和服务承诺制,增强工作透明度。二要加强政务大厅建设,提高办事效率。目前,个别县(区)的政务大厅名存实亡,不少部门将审批项目名义上挂在大厅,但审批仍在原单位,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各县(区)要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则,加大对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力度,进一步完善政务大厅建设,对能够进入大厅的事项,必须一个不漏地进驻大厅,实行一站式办理、一个窗口服务。有关部门要认真清查,加强督促,切实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办事环节,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三要狠抓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大力倡导雷厉风行、立决立行的良好风气,坚决纠正慢慢腾腾、推诿拖拉的不良风气。对定了的事,一定要急事快办,特事特办,正常的事抓紧办,不等不靠,不推不拖,快捷高效的落到实处。

七、必须把改进作风贯穿于抓落实的全过程

政风、行风和作风的好坏,关系工作成效和事业成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号召全党特别领导干部大力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一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二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三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四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五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六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七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八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政府系统的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以这八条要求对照检查自己,加强自身修养,自觉改进作风。必须指出,目前各级各部门作风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同志抓工作不深不实,长期浮在面上,甚至骗上瞒下,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对基础性的工作和热点、难点问题不愿接触,不肯下苦功夫解决;有的做工作满足于开局起步,不注意善始善终,致使工作有始无终,半途而废。抓落实必须转变作风,必须求真务实,抓要抓出实效,落要落到实处。求实必须求深,深入就实。要坚持做事而不做势,务实而不作秀,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力戒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华而不实。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拿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对策和措施,这样才能抓到点子上,抓到关键处。求实必须求细,过细就实。要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精心抓好每一个环节,做到重过程、重细节,这样才能抓到要害上。比如信访问题,群众对政策不了解,或是利益受侵害,找政府上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也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但是,有些信访问题领导多次批示,甚至多个领导批示、省上领导批示,就是解决不了,处理不平稳,导致出现重复访、集体访、越级访。从近年的接访情况看,80%的问题在基层是能够解决的,为什么没有及时解决?我看多半是干部的工作态度问题、作风问题,是对群众的感情问题,是工作不实不细的问题。当前,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信访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摆在更为突出的位臵,认真落实信访责任制、排查预警制、领导包案制和责任追究制,扎实细致地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在对待信访问题上,大家一定要有政治敏锐性和强烈的责任感,抓早抓小抓防范,绝不能漠然臵之。对一些重大敏感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接访,亲自协调解决,绝不允许激化矛盾,更不能矛盾上交。哪里出了问题,要严肃追究那一级的责任。求实必须求恒,常抓就实。一个大的产业,往往需要若干年坚持不懈地实践和努力,才能形成市场优势、发展优势;一项重大项目、工程,往往需要几届班子锲而不舍地连续苦干才能完成;一件重要的工作,往往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对全年的突破性工作,必须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韧性,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把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位,在工作落实中实现作风的转变,在作风转变中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八、必须把协作配合贯穿于抓落实的全过程

团结出合力,团结出形象,团结出战斗力。政府工作头绪多,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抓好协调和配合,取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在当前,各级发展的积极性都很高,群众的愿望也很迫切。在抓落实的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和利用好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齐心协力、奋发有为、共谋发展的合力。一是条块之间要强化协调配合。平凉的事业要发展,靠的是全市上下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靠的是方方面面的全力支持和鼎力相助。中央、省驻平各单位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从不同方面支持市上工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各级各部门也要积极支持中央、省上驻平单位的工作,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工作在平凉,生活在平凉,就是一家人,要在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中,树立平凉人的形象,树立平凉发展的形象。二是县(区)、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配合。各县(区)、各部门要在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中,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发扬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对需要协同作战的工作,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绝不能推诿扯皮。特别在争项目上,要坚持市县联动、企地联手、部门联合的做法,提高项目命中率。今后凡是县(区)到部门来衔接工作、沟通情况、报批文件,部门必须积极予以配合,能够办理的迅速办理,不能办理的及时给予协调或帮助出好点子,不准以任何借口或理由推拖搪塞。三是班子成员之间要支持配合。班子是一个单位的核心。换届之后,县(区)政府和各个部门的领导班子得到了新的加强,要有分工、有协作,有民主、有集中,充分调动每个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提高整体效能,营造团结和谐、共事共为的工作氛围。

九、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抓落实的全过程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要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强化制度的监督、约束和激励作用,规范工作运行,促进任务落实。一要以制度强化责任。没有责任,就没有落实。很多工作不落实,就是因为责任不明确。会后,各县(区)、各部门要进一步靠实责任,把每一项任务、每一项工作细化分解到人、到岗,明确谁主管,谁负责,使各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要建立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责任链条,形成环环相扣、互不交叉的责任体系。各级各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责,该哪个部门办的事情,一定要尽职尽责地办好。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为主的行政问责制,建立责任倒查机制,凡是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责任单位及其一把手必须做出说明。通过行政问责,推动各级各部门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状态,把应做的事情做到位,把肩负的责任担起来,把所抓的工作完成好。二要以制度规范程序。《市政府工作规则》是市政府的行为规矩、办事程序和工作规范,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对《规则》上明确了的,按《规则》办,没有明确的,按惯例办,逐步形成高效、协调、有序、务实的工作运行程序。要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控制会议规模,提高会议质量,减少文件数量,增强文件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严格落实会议审批制度,行业会一般一年开一次,中间需要督促进度的,一般召开电视电话会、小型调度会或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同一时期内召开若干个专项会议的,一般采取合并或套开方式进行。严格控制各种节庆、达标评比和表彰活动,降低行政成本。要下功夫减少不必要的接待和应酬,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议大事、办实事、抓落实。三要以制度严明纪律。政令不畅、令不行、禁不止是一些部门、个别干部身上的顽疾,在行政服务过程中,按规定可以批准或办理的事,有关人员就是拖着不办,甚至是吃拿卡要;或者讲部门的条条框框;或者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搪塞;或者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这种现象,必须认真清查,狠抓整改,不能让少数人败坏政府和部门的形象。要抓几个典型,公开处理,公开曝光。各县(区)、各部门要自觉维护市委、市政府的权威,在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和市上的工作部署上,绝不能打折扣,更不能各行其是,确保政令畅通。今后,各级领导干部外出学习、培训、考察,都要打招呼。各县(区)政府一把手外出,要向市政府请假;市政府部门一把手外出,向分管市长请假。

十、必须把廉政建设贯穿于抓落实的全过程

清正廉洁是最基本的从政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中纪委七次全会、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以及省政府廉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努力取得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成效。一要加强思想教育,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注重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公务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根本宗旨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提高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自律,保持高尚的生活情趣,注重言行举止,讲操守,重品行,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二要加大纠风专项治理力度,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进一步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农村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粮款兑现等政策,绝不允许截留、挪用,认真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革改制以及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农资安全、环境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最大限度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三要大力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努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治理商业贿赂是政府系统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突出工程建设、土地出让、矿产开发、产权交易、医药购销和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加大监督检查和整治力度。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利用审批权、监管权、执法权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案件,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要严肃查处利用职权参与或干预企业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牟取非法利益、索贿受贿行为。强化对经营者和从业者的引导、约束和监管,对有商业贿赂行为的企业和个人,要实行高额经济处罚,降低或撤销资质,吊销证照,依法处理。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四要进一步加强政风建设,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今年,市上计划成立非税收入管理局,把非税收入纳入规范化管理,实现政府对非税收入在收支方面的统筹与调控。同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解决部门之间、单位之间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促使各个部门腾出更多的精力抓工作任务落实、抓项目争取、抓为基层服务。各县(区)、各部门都要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厉行节约,该办的事一定要办,但必须精打细算,反对大手大脚,奢侈浪费。在构建节约型社会过程中,各级政府要走在前面,做出表率。今年,全市政府部门一律不准新建楼堂馆所,对确需新建、改扩建的机关办公用房,要严格报批,严禁未经批准开工建设。今后,各级政府及部门不得批准新建培训中心项目,不得安排政府预算内投资对现有培训中心进行扩建和改造。政府机关各种公务消费费用都要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机关公务接待,严格控制会、车、话等费用支出,严禁公款吃喝和高消费娱乐活动。五要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廉政责任。各级各部门要把反腐倡廉工作摆到重要位臵,认真部署,抓好落实。主要负责同志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带头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对发生重大以权谋私、违纪违法问题的部门和单位,除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外,还要追究领导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管束子女、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树立起我们各级政府廉政勤政的良好形象。

同志们,今年政府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扎实苦干,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就一定能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实现推进新跨越的良好开局!

第二篇:平凉市崆峒区人民政府关于杨军林等职务任免的通知

平凉市崆峒区人民政府(通知)

平凉市崆峒区人民政府

关于杨军林等职务任免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西郊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

经区政府会议研究,决定:

杨军林任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杨 明任区政府办公室机要文档科副科长(副科级 ,试用期一年);

高世银任区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

王芳琴任区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

袁正言任区物价局副局长;

王学平任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张善荣任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张亮宇任区商务局副局长;

马云录任区商务局副局长;

马 勤任区科技局副局长;

李元仲任区科技局副局长;

姬存科任区财政局办公室主任(副科级 ,试用期一年);

杨志霞任区柳湖财政资金结算中心副主任(副科级 ,试用期一年);

崔平权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秦炳玉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张建军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李玉柱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张效员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主任;

贾元敏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务员管理科科长(副科级 , 试用期一年);

朱 越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资福利科科长;

石建华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调解仲裁管理科科长;

李德福任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正科级 ,试用期一年);

刘延峰任区政府劳务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王 芳任区医疗保险中心副主任;

王文军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副科级 ,试用期一年);

陈 波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区规划局局长;

任黎明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兰勇虎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区园林管理局局长(正科级 ,试用期一年);

姜 贲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主任;

锁 静任区园林管理局副局长(副科级 ,试用期一年);

李 磊任区规划局副局长;

吕国纲任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杨 科任区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副科级 ,试用期一年);

张世龙任区水利规划设计建设处主任(副科级 ,试用期一年);

周书军任区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处主任;

刘 辉任区人畜饮水工程管理总站副站长;

孙全忠任区泾河灌区管理处主任(正科级 ,试用期一年);

金高智任区水土保持局副局长;

冯耀华任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副站长(副科级 ,试用期一年);

刘文博任区农村能源办公室副主任(副科级 ,试用期一年);

蒙仕儒任区文体广电局副局长;

罗建军任区文体广电局副局长;

陶 亮任区文体广电局副局长;

赵有鸿任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副主任(副科级 ,试用期一年);

李小刚任区地震局副局长(副科级 ,试用期一年);

免去:

杨军林区政府办公室信息科科长职务;

高世银区法制局局长职务;

王芳琴区法制局副局长职务;

张亮宇区经济贸易局副局长职务;

王学平区乡镇企业管理局副局长、区民营经济局副局长职务;

马云录区乡镇企业管理局副局长、区民营经济局副局长职务;

李元仲区乡镇企业管理局副局长、区民营经济局副局长职务;

张善荣区二轻工业局副局长职务;

崔平权区人事局副局长职务;

张效员区人事局办公室主任职务;

朱 越区人事局工资福利科科长职务;

石建华区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职务;

秦炳玉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职务;

张建军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区劳务输出办公室主任、区人才劳动力市场主任职务;李玉柱区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大队大队长职务;

李德福区劳务输出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刘延峰区劳务输出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王 芳区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职务;

陈 波区建设局副局长、区建设局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职务;

任黎明区建设局副局长职务;

姜 贲区建设局办公室主任职务;

李 磊区建设局规划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吕国纲区交通局副局长职务;

周书军区崆峒水库管理所副所长职务;

刘 辉区人饮病改项目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孙全忠区白庙电灌管理处主任职务;

车世宏区水土保持局副局长、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二期贷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职务;

蒙仕儒区文化体育局副局长职务;

罗建军区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职务;

陶 亮区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职务;

兰勇虎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职务。

二○一二年三月九日主题词:人事 任免 通知

抄送:区委、人大、政协、人武部。

平凉市崆峒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12年3月9日印共印60份

第三篇:2011平凉市崆峒区人民政府关于吕正春等职务任免的通知

平凉市崆峒区人民政府(通知)

平凉市崆峒区人民政府

关于吕正春等职务任免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西郊开发区、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

经区政府会议研究,决定:

吕正春任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区物价局局长;

杨喜平任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区商务局局长;

周海军任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区科技局局长;

潘宝平任区民政局副局长、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吕世虎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区政府拆迁管理办公室主任(正科级,试用期一年); 张金亮任区扶贫办公室主任;

王学功任区水土保持局局长、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站站长;

兰勇虎任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

刘天宝任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

王晓玲任区环境卫生管理处主任;

景录生任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管理一中队中队长(副科级,试用期一年);

常 征任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管理四中队中队长(副科级,试用期一年);

白 露任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管理五中队中队长(副科级,试用期一年);

卢泽潮任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管理六中队中队长(副科级,试用期一年);

马祥闳任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法制督查科科长(副科级,试用期一年);

郑 巍任区地震局局长;

张耀录任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

张君盛任平凉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李卫刚任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综合办公室副主任(试用期一年);

安小娟任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副科级,试用期一年); 杨鹏炜任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企业科副科长(副科级,试用期一年);

郭乐平任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项目开发科副科长(副科级,试用期一年)。 免去:

刘占平平凉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职务;

朱 云区信息产业办公室主任职务;

杨德祥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侨务外事办公室主任职务;

刘建国区乡镇企业局局长、区民营经济局局长职务;

汝廷魁区财政局柳湖资金结算中心主任职务;

杜志民区财政局副局长、区非税收入管理局局长职务;

李长鸿区财政局副局长、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理职务;

张 书区财政局副局长、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职务;

张世悌区建设局副局长、区政府拆迁管理办公室主任职务;

李 君区建设局副局长职务;

安西君区农业办公室主任、区扶贫办公室主任职务;

段维鸿区水土保持局局长、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站站长职务;

邸广平区文化体育局局长职务;

朱志平区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职务;

张金亮区环境保护局局长职务;

吕世虎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崆峒分局副局长职务;

刘志明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崆峒分局副局长职务;

兰勇虎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崆峒分局管理一中队中队长职务; 吕正举区公用事业管理局局长职务;

王晓玲区公用事业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主任职务;

郑 巍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职务;

朱建民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项目开发科科长职务。

二○一一年三月三十日

第四篇: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为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文明平凉生态平凉而奋斗(领导讲话整理)

“平凉精神”——“包容、和谐、务实、进取”

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为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文明平凉生态平凉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平凉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陈伟

(2011年10月26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平凉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平凉市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全市经济社会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而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市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科学谋划今后五年全市发展的宏伟蓝图,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为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文明平凉、生态平凉而奋斗。

过去五年的工作

市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平凉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五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区域发展战略,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圆满完成了市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平凉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五年来,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不断增强。始终把谋划科学发展作为市委的重要职责,结合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在市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推进新跨越、建设新平凉”总体思路的基础上,讨论制定了全市科学发展规划。着眼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重大自然灾害影响,确定了推进“六个集中突破”的工作重点。围绕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全国优质果品和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四大基地,构筑西电东送、陕甘宁交汇区交通和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三大枢纽,创建西部循环经济、西部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两个示范区,建设西部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和“突出川区、轴线开发,做强园区、聚集发展,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发展布局,制定了平凉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些思路和举措,贯彻了中央、省委要求,紧扣平凉市情实际,得到全市上下的普遍赞同,已经转化为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

五年来,我们聚精会神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项目、争投资、扩总量,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预计到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2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总额分别是前五年的49倍和82倍,大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7倍和16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679%和859%,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综合实力在全省的排位由2006年的第八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六位。

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始终把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强化科技支撑,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品牌,促进了规模扩张、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煤电化一体化开发和煤炭、石油资源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一批煤电化骨干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循环经济规划启动实施,华煤集团进一步发展壮大,华能、中水电、海螺、酒钢、雨润等知名企业落户我市,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扎实推进牛果产业适宜区“全覆盖”,大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平凉红牛”和“平凉金果”取得国家证明商标认证,旱作农业、秸秆饲料开发在全省创出了路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创造了经验。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推介,崆峒山晋升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我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不断壮大。

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紧紧抓住事关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大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铁路、高速和等级公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超高压输供电、农网城网改造等工程建成运行,“5.12”特大地震和“7.23”暴洪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完成,扩大内需项目基本完工。大规模开展整山整沟整流域生态工程建设,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治理不断加强,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试点通过验收,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市域乡镇规划实现了全覆盖。中心城市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建成了道路、公园、市场、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城市绿色景观带等一批市政设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六县县城和36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水平达到346%。新农村建设试点和“三清五改”示范村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和自来水入户率大幅度提高,农村危旧房改造特别是“告别窑洞”工程启动实施,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通宽带、村村通广播电视通电话,50%以上的村通硬化路。

五年来,我们注重彰显特色打造文化品牌,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团结奋进的思想舆论环境进一步形成。广泛开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揽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总结推广了农村“和谐五星”创评工作经验,挖掘打造了崆峒、西王母等地方文化名片,培育形成了“包容、和谐、务实、进取”的平凉精神,推出了张晓、崔正涛等在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艺创作,建成了柳湖书院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创作了《皇甫谧》、《金果人家》、《梯田庄浪》等优秀文艺作品,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年来,我们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共建共享水平显着提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每年公开承诺措办一批惠民实事,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显着提高,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提前一年实现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省级优质服务市目标。坚持以创业促就业,重视解决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下岗职工等群体的就业问题,养老、失业和低保、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率先解决了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和企事业单位长期临时工、“五七工”和“家属工”养老保险以及关闭破产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先后在华亭、庄浪、崆峒、静宁、灵台5县(区)开展试点。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农村扶贫开发成效显着,贫困面下降到125%。

五年来,我们深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发展了安定团结、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完善以常委分工负责制为重点的工作运行机制,切实加强专家咨询工作,形成了政策统领、群众参与、专家论证、部门协商和党委讨论决定“五位一体”的决策机制。坚持并完善基层民主和群众自治制度,党务、政务、村务和厂务公开不断深化。积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群团组织依法依章开展工作,制定了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和政协工作的意见,经常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离退休老同志通报工作、征求意见,在全市营造了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双拥共建活动,民族宗教和顺、军政军民团结的局面进一步巩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全力化解重大社会矛盾和积案,及时稳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五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切实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开办了“市委大讲堂”,持续开展“理论对谈”和“解放思想大讨论”、“党员干部大培训”、“深入基层大调研”活动,积极组织干部外出学习考察,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了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转变。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显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在全国创出了经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县乡换届全面完成,班子结构更加优化。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实施党建综合示范工程,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连续三年开展机关作风大整顿,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了庄浪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和全市规范权力运行防控廉政风险试点工作,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各位代表、同志们,市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显着的五年,是产业发展最为迅猛、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五年,也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平凉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向驻平部队和武警官兵,向中省驻平各单位和企业,向为平凉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平凉发展的同仁志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经验弥足珍贵,值得认真借鉴。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

必须把解放思想、优化思路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始终把中央、省委精神同平凉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对实践证明的成功做法毫不动摇地坚持,并与时俱进,适时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群众愿望的思路目标,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必须把抓主抓重、集中突破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方法。任何时候都应善于抓主要矛盾,对事关全局的重点、难点问题,收拢拳头,合力攻坚,务求实效,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和促进整体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必须把执政为民、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把改革创新、完善机制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一切障碍,才能构建充满生机、富有成效的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发展活力,加快发展步伐。

必须把维护稳定、构建和谐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责任。只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最大限度兼顾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积极稳妥地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才能有效地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必须把转变作风、务实苦干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抓工作先抓干部,抓干部先抓作风,对认准了的事不折腾、不争论、不懈怠,一届接着一届干,全力以赴抓落实、干到位,以一流的作风保障和促进发展。

五年的实践,为我们奠定了乘胜前进的坚实基础,五年的经验,为我们积累了再创辉煌的宝贵财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对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充满信心!

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五年。正确把握面临的形势和市情实际,是我们科学决策、绘制蓝图的重要依据。

从外部环境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蔓延,但世界经济在波动中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尽管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通胀压力较大,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强劲态势没有改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革命,为我们更好地开发利用资源,推动产业升级拓展了广阔空间。特别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支持甘肃发展若干意见的全面落实,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以及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市情实际看,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着增强,为我们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比低,自然条件差,贫困面相对较大。工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性强,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低。民营经济发展慢、规模小,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交通出口不畅,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中心城市体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不均衡,民生保障层次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党员教育管理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能力素质和服务效能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切实加以解决。

综合分析,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今后五年,是宏观经济形势总体有利,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国家级能源基地建设力度加大,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的战略机遇期;是全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工业化提速、城镇化加快、农业产业化升级的蓄势腾飞期;也是区域竞争加剧,社会管理任务加重,转变发展方式更加紧迫,风险和挑战更加突出的攻坚破难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转型跨越、科学发展之路。转型跨越就是既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又要全力在经济社会的关键领域推进突破,实现超常规发展。转型是手段,跨越是目的,转型支撑跨越,跨越引领转型,转型跨越就是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是顺应国内外经济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不可挡。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坚定不移走转型跨越之路,用创新带转型、以转型促跨越的新要求。我们只有遵循规律,顺应大势,及时转型,才能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是参与区域竞争、缩小发展差距的现实选择。当前,全国特别是省内和周边地区竞相发展的形势逼人,我们面临着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与加快发展速度、实现跨越赶超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只有加快转型跨越,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是破解资源环境制约、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我市煤炭资源相对富集,但如果仅仅依赖煤炭产能扩张和煤电等初级产品开发,经济结构单一的状况将难以改变,环境资源约束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可持续发展势必难以维系。我们必须推动发展由依靠资源开采、初级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由煤电产业一枝独秀向多元发展转变,由粗放、低效、高耗能向集约、高效、低碳循环发展转变。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是适应社会进步、满足群众多层次要求的迫切需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对就业收入、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活环境、政治参与、精神追求等方面的要求更新更高,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转型跨越的重要任务。我们只有把满足群众的高层次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群众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发展活力,加快发展步伐。全市上下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打好转型跨越主动仗,抢占科学发展制高点。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显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证,按照省委跨越式发展的总要求,全面落实“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努力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文明平凉、生态平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奋斗目标是: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文明平凉、生态平凉。

小康平凉,就是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值实现翻番,经济总量突破500亿元大关,人均达到2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贫困面下降到10%以内,综合实力在全省的位次前移,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迈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步伐。

和谐平凉,就是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和谐劳动关系长效机制全面建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安全生产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享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满意的公共服务,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

文明平凉,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基本道德规范发扬光大,遵守市民公约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力争获得提名资格,城乡文明程度显着提高。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幅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生态平凉,就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理念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着减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全面建成梯田化市、生态化市、自来水化市和国家生态示范市、全国园林城市,使平凉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各位代表、同志们,再过五年,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一批现代化企业投产达标,一批高等级公路、铁路建成通车,一批标志性城市建筑拔地而起,一批特色化新型村庄出现在绿色的田野上,平凉将成为甘肃东翼腾飞的重要支撑,成为西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一个更加繁荣开放、更加和谐文明、更加幸福美好的崭新平凉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我们要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不懈奋斗!

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主要任务

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最根本的是要紧紧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一切智慧和力量,全力攻坚破难,奋力在八个方面加快转型跨越。

(一)以能源开发和产业优化升级为重点,在构建多元化工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上加快转型跨越。要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大产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大园区承载,注重资源开发转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造工业转型升级新优势。全力建设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抓住国家实施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综合开发的重大机遇,加快以崆峒、泾川、灵台、崇信为重点的煤炭油气资源勘探;采用先进技术装备,集中建设大型矿井,稳步提升煤炭产能;加快发展煤电产业,扩大外输送电能力,提高煤和电的就地转化率;有序推进甲醇、聚丙烯、烯烃等煤化工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余热发电,加大生物质能源利用的开发研究,促进煤电化、煤电冶、煤电材一体化开发,促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同步发展,建成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大力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在做大做强煤电化优势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牛、果为主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扶持发展以矿用机械、石油机械配件和阀、管、刀等优势产品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加快新型建材产品开发,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的传统产业集群和加工基地;积极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构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多元化工业体系。着力抓好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加快平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项目区和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步伐,合理规划功能分区,配套完善公共设施,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搭建融资平台,以更加得力、更加有效的措施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以农民增收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为重点,在提升产业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上加快转型跨越。把破解“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坚定不移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开发。着眼建设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基地、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西部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扩量提质增效创牌并重,大力推进牛、果、菜产业适宜区“全覆盖”,加快构建以葫芦河、水洛河、达溪河流域为主的西部旱作农业发展区和以泾河川、汭河川为主的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区,集中实施“四个百万”(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万吨以上,肉牛饲养总量达到120万头以上,果品总产量达到110万吨以上,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工程。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建设,培育一批支撑带动作用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发展一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促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增值,努力打造陕甘宁结合部最大的有机食品加工中心、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和信息中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扶持引导农民依靠产业提质增效增加收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扩大有组织劳务输出,积极引导和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

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和连片开发工程,改善贫困乡村基础条件,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持之以恒抓好新农村建设。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主建设相结合,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相结合,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各类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全市新农村建设和“三清五改”示范村覆盖面分别达到45%和85%。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全面完成“告别窑洞”工程。扎实搞好“五村联创”、“和谐五星”创建活动,加强农民教育管理,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促进乡风文明。发挥优势搞活县域经济。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支持各县(区)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围绕落实全市区域发展布局,鼓励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快资源、产业连片开发,形成资源共享、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经济板块。加强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和支持,健全考评奖励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县(区)率先发展,跻身西部百强县(区)、全省10强县(区)行列,扶持基础较薄弱的县加快发展,让县域经济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

(三)以旅游商贸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在增强第三产业活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上加快转型跨越。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促进各类服务业加快发展。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人文历史、名胜古迹和自然生态优势,着力打造以崆峒山旅游区为中心,以泾川旅游区、关山休闲避暑旅游区、灵台文化旅游区和葫芦河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为基点的旅游格局,完善配套旅游要素,开发养生系列产品,加强宣传推介,进一步打响“神奇崆峒·养生平凉”品牌,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大力提升物流业。以铁路、公路、园区、煤化工物流建设为重点,加快大型专业市场和仓储设施建设步伐,建成国家战略应急物资区域性储备中心,实施平凉客运枢纽站、快速客运站等一批公路物流枢纽项目,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形成西部重要的煤化产品、石化产品、农副产品集中生产区、储备区和集散地。积极发展金融中介业。突出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加快陇东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国有金融机构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在平凉设立分支机构和金融网点,不断扩大信贷支持规模。大力支持信托投资公司、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担保公司、保险代理等地方金融事业发展,培育发展法律经纪、认证公证、评估咨询、房产交易等中介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率。

(四)以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在增强辐射带动和支撑保障能力上加快转型跨越。坚持统筹城乡规划、适度超前,加快构建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便捷通畅的综合交通网络,保障有力的西电东送枢纽,大中小配套的水利设施,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进一步夯实加快转型跨越的有效载体。深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精心搞好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确保控制性详规、专项规划全覆盖。进一步明确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严格规划执法,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步推进新老城区建设,全面贯通三条交通环线,加快天门塬开发,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重点打造城市核心区,加快建设中心商务区、工业集中区、生态居住区和文体功能区。统筹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泾河沿岸、南北面山和主城区生态景观系统,建成绿地公园、体育中心、广电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全面完成平凉城区热电联产和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实现城区供热全覆盖、污水垃圾全收集,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抓好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增强承载能力,加速城镇化进程,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9%以上。大力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解决好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规范房地产市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建管分离、重心下移、市区协调、权责明确的城市管理体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建设交通运输、西电东送、物流集散三大枢纽,集中实施一批高速公路、铁路等重大项目,加快平凉支线机场建设,抓好高速公路连接线、市内重点公路建设和县乡村道路改造升级,力争县县通高速路、乡镇通等级公路、建制村通硬化路。坚持“三水”综合利用,建成一批水源蓄引提、水库除险加固、安全饮水、梯田综合开发和城防工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强化水资源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一批远距离输电通道和联网工程,大幅度提升供电保障、电网资源配置和电力外送能力。抓好城乡光纤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建设,提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服务能力。

(五)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扩大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加快转型跨越。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大财政对“三农”、公共服务和民生项目的保障支持力度。稳步推进教育、科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加强对外交流,开展与发达地区和周边城市的互动协作,积极主动融入关天经济区,继续深化与央企合作,提升开放开发水平。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下大力气优化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大项目,以项目促转型、促跨越。坚持抓大不放小,在引进发展大型骨干企业的同时,主动对接大基地、大企业、大园区,发展一批协作配套、相互支撑、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集群。全面落实优先优惠政策,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活力迸发、大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六)以生态环境建设和节能减排为重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上加快转型跨越。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市,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把循环经济作为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认真落实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广清洁生产,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创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市。认真实施三北防护林“百万亩造林工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打造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力度,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矿区污染及农村面源污染。实行环境容量总量控制,严格“两高一资”产业准入门槛,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引导支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严格执行节能减排问责制,确保节能减排控制性指标全面完成。

(七)以建设特色文化名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重点,在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上加快转型跨越。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的独特优势,着眼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努力把平凉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辈出的文化强市。着力建设共有精神文化家园。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关注网络舆情,及时公开信息,强化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建设文明平凉的龙头工程,与中心城市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建设结合起来,确保创建取得明显成效。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及和谐社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评选“感动平凉”人物和“十佳”先进人物,大力宣传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大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推广文化示范村、示范户活动,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全覆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优惠或免费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创作推出一批文艺精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大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增强文化软实力。大力弘扬“平凉精神”。“包容、和谐、务实、进取”的平凉精神是全市人民在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共同铸造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平凉人民兼容并蓄的胸襟、博大开放的气魄、崇尚实干的品格、拼搏奋进的风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市上下要大力宣传弘扬平凉精神,增强干部群众凝聚力,扩大平凉对外影响力,使之成为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在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上加快转型跨越。公平正义、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发展促就业、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促就业,重点解决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群体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全覆盖。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五保供养、特殊困难群体救济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平凉医专升本步伐,积极申办平凉职业技术学院,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学前和高中教育普及化、职业教育大众化,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健全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卫生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大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重视老龄工作,抓好老年社会福利院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和社会管控能力。全面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城乡一体化监管,切实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抓好“六五”普法,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确保矛盾在源头得到控制、纠纷在基层得到化解、问题在一线得到解决。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加大对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监管力度,保持市场物价基本平稳。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转型跨越、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加强思想建设,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以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为重点,坚持和落实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市委大讲堂、理论对谈等行之有效的办法,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面临“四个考验”、“四个危险”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增强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紧紧围绕转型跨越、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有针对性地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勇于突破落后观念束缚,敢于克服体制机制障碍,善于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统一思想认识、增强领导能力、理清发展思路、加强改进工作的实际成效。

(二)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开展“五好”班子创建活动。围绕提高各级干部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提高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增强班子整体合力。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重品行、重实干、重实绩、重基层的用人导向,真正把那些政治坚定、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加大“三方面”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鼓励引导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形成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充满活力、有利于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建立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抓基层党建工作的制度体系,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三推一创”活动,按照“一定三有”要求,选好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积极探索在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的有效途径,扩大党组织和党建工作覆盖面。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打造平凉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加大在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力度,建立完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激励保障机制,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怀爱护基层干部,加强农村、社区活动阵地建设,实施乡镇工作人员安居工程,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完善人才发展政策机制,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统筹推进党政、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和社会工作六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引导各类人才向煤电化工、现代农业、旅游业以及文化教育等重点产业和行业集聚,以人才发展引领和推动科学发展。落实老干部“两项待遇”,真诚尊重老干部,真心关爱老干部,真情服务老干部,发挥好老干部的作用。

(三)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强化宗旨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大力弘扬调查研究、联系群众的作风。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集中群众智慧,促进科学决策。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下访接访、蹲点调研等制度,经常到困难多、问题多、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切实帮助基层和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对该办能办的事马上就办,对承诺要办的事一定兑现。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改进会风文风,精简会议文件,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对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各级干部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不上交矛盾,不回避问题,不推卸责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事,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杜绝形式主义,力戒浮躁情绪,防止急功近利,让实干成为党员干部队伍的风尚,让实绩成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继续推行“一线工作法”,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工作问责制,对敷衍塞责、贻误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要追究责任。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充满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工作激情,抬高工作标杆,加大落实力度,勇于争先进位。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从严控制各种庆典、评比、检查、达标和纪念活动,坚决制止各种铺张浪费行为。

(四)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着力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执行落实和考核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发挥常委会集体领导、全委会重大事项决策作用,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坚持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序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深化党务公开,搞好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探索党代表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支持人大、政协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着力推动“一府两院”建设,不断提升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引导和鼓励社会各阶层人士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重视发挥工青妇、科协、文联、侨联等群团、社团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党管武装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推进双拥共建;强化中省驻平单位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

(五)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科学化水平。严明党的纪律,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觉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和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加强对各级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特别要突出“一把手”和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干部,突出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管理。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珍惜来之不易的岗位,珍惜艰苦奋斗的历程,珍惜自己的家庭,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同志们,蓝图已经绘就,任务已经明确,我们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为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文明平凉、生态平凉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平凉市情概况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县和崆峒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4万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

区位优势明显。平凉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平凉不仅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枢纽,也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312国道横穿全境,宝中铁路纵贯南北,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主干,县乡道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随着平定高速、银武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的陆续建设,平凉将成为贯通西兰银三条高速、三条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0—3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曙光。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坚在这里厉兵秣马欲平定前凉,始以平凉之名置郡。境内有仰韶、齐家、商周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4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6件。出土于泾川县大云寺的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尤以中华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人文开元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天下王母第一宫——回中宫、神州祭灵第一台——古灵台等闻名于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吸引了众多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文

初祖轩辕黄帝亲诣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修身治国之道;周穆王“八骏日行三万里”,与西王母相会于回中;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登崆峒而揽胜;秦王李世民泾州大捷,展雄才而凯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传世;成吉思汗驻跸陇山,建有寝宫;明代韩王就藩平凉,传十一世;名道张三丰访道修炼,历时五年。近代以来,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冯玉祥、张学良、于右任等爱国人士纷至沓来,留下了历史的印迹,特别是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平凉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地灵人杰的平凉还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中华针灸学鼻祖皇甫谧,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锜,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清初名臣慕天颜等一大批文韬武略杰出人物。经过多年的挖掘开发,初步打造出了崆峒、西王母、大云寺、皇甫谧等有较强吸引力和较大影响力的四大“文化名片”。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使这块土地充满了灵气,充满了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区域文化特色。

自然生态良好。平凉地处东经105°20′——107°51′,北纬34°54′——35°46′之间,属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年均气温7.4——10.1℃,年降水量420——600毫米之间,平均日照总时数2144——2380小时,无霜期156——188天,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生物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及省级森林公园5处,森林覆盖率达到22.3%。平凉是甘肃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甘肃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中药材产地,被农业部划定为全国苹果优势产区。盛产小麦、玉米、洋芋、谷类,有“陇东粮仓”之美誉,党参、黄芪、甘草、冬花等150多种中药材和山药、百合、蕨菜、甲鱼等特色农产品闻名遐迩,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广阔前景。

资源相对富集。平凉土地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现有农业用地101万公顷,其中耕地38万公顷、

林地32万公顷、牧草地14.7万公顷。矿产资源优势明显,煤炭、石灰岩储量居全省首位,全市煤炭探明总储量35.75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41%,不仅是优质动力用煤,也是目前全国最好的气化用煤。市内的华亭煤田是甘肃省第一大煤田、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石灰岩探明总储量2.4亿吨,全市水泥生产能力达到200多万吨,成为陇东最大的建材基地。油页岩、铅锌矿、硫铁矿、陶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可观,开发潜力巨大。全市水资源总量16.7亿立方米,年径流量为13. 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9亿立方米,全市理论水能蕴藏量为11.2万千瓦,能够较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劳动力资源丰富,共有劳动力135.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03.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49万人,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务经济的明显优势。旅游资源遍布全市,境内有主要人文、自然景观100多处,特别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道教名山崆峒山,被评为“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区”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崆峒道源胜地旅游区、泾川西王母朝觐旅游区、古灵台商周文化和皇甫谧针灸文化旅游区、静宁成纪文化及农业观光旅游区、庄浪云崖寺人文自然及梯田建设生态旅游区、华亭莲花台人文自然及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崇信五龙山人文自然民俗旅游区风景绮丽、独具特色。

投资环境优越。经过多年的努力,平凉投资发展的硬件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以优化环境、集聚人气、提升形象、实现双赢为目标,从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入手,着力创建融资平台,激活民间资本,狠抓环境优化,坚持以诚信招商、以环境留商、以感情融商,营造了亲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2005年全市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36项,到位资金12.5亿元,平凉被评为“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建成了崆峒区二十里铺、华亭县石堡子、静宁县八里等一批具有较强聚集力、辐射力的工业集中区,促进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新兴产业向园区聚集,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向园区流动,民营

经济已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38%。大力发展节会经济,先后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和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第五届全国武术馆校武术比赛、第七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等全国知名节会和国家级赛事,连续多年举办中国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平凉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初见端倪,“十五”期间全市出口总额达到1438万美元。目前,平凉人气聚集、商贸发达,开放、合作、共赢、和谐的投资发展环境已经形成,成为投资兴业和创造财富的热土。

发展步伐加快。近年来,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平凉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保证抓党建”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发展第一要务,实干攻坚抓突破,全市经济步入了总量扩张、结构优化、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阶段,城乡面貌和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十五”期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05年达到11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915元;大口径财政收入五年增长1.8倍,达到1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达到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达到182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7134元。特别是围绕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开发,做大做强了能源煤化工、绿色畜牧、优质果品、人文生态旅游四大基地,培育形成了“平凉煤电”、“平凉金果”、“平凉红牛”、“平凉旅游”四大特色品牌。2005年全市原煤产量达到1700万吨,占全省产量的近50%,发电量84亿千瓦时,占全省的近20%,以煤电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平凉金果”荣获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金奖,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并成为国家商标局注册的全国市级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实现了直接出口。静宁、泾川两县分别被授予“中国苹果之乡”和“中国红富士之乡”称号,全市果树经济林151万亩。平凉红牛品种优良,年饲养量83万头,其证明商标注册已被国家商标局受理,牛肉制品、皮革等产品畅销国内外。依

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平凉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黄金线路和辐射周边3省区14个市的旅游经济圈,道源寻根之旅、丝路遗珍之旅、人文生态观光之旅、绿色休闲之旅、佛教艺术溯源之旅、黄土风情体验之旅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红色之旅等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旅游者,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平凉以黄土高原人文生态旅游的鲜明特色和崭新形象,成为甘肃东部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热点城市,并正在向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步迈进。

开发前景广阔。“十一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平凉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全市将以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为目标,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开发和甘肃东部交通枢纽三大机遇,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协调发展三大任务,在项目建设、推进改革、民营经济、优化环境、改善民生五个方面实施攻坚,在能源工业、现代农业、城市发展、人文生态旅游、交通建设、社会事业六个方面实现突破,重点实施平定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一期、华亭电厂一期、750KV超高压输供电、煤田开发、煤制甲醇、醋酸生产十大过10亿元工程,全力建设能源化工、绿色畜牧、优质果品、人文生态旅游四大基地。一个经济发展、人民安康、社会和谐、魅力独具的新平凉,正在陇原大地迅速崛起。平凉,这颗美丽的陇东明珠,必将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区公安分局范文下一篇:陪孩子阅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