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中农村文化产业论文

2022-04-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产业融合中农村文化产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农村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融合中农村文化产业论文 篇1:

农村产业融合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困境突破

摘 要 近些年,农村地区越发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多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比较完善的理论,但是在农村产业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发展方面仍然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产业体制方面的缺陷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主要探讨农村产业融合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困境问题,并提出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 农村产业融合;美丽乡村;建设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进城务工,随之而来的便是农村空心化的现象和对农村生态环境宜居环境建设的忽视。再加上资源分配不均、人力资源不足、观念落后等原因,城乡发展出现了明显的不协调,这些都影响了美丽乡村的建设。同时,长期以来农村产业建设水平发展速度缓慢、农村产业的融合度不够、发展思想比较落后,这些都导致了农村发展面临着很严重的问题。所以在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的背景下,解决好农村发展的问题,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就变得尤为重要[1]。

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联

1.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业建设、城镇改建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市场经济成果显著,不断发展的社会和经济要求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农业基础薄弱等原因,农村的建设工作存在许多积压已久的问题,影响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影响了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农村建设没有实现产业发展与自然环境深度融合的状态,这些都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生态农业和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都应该成为农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行高度融合,从而构建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又能够通过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来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在农村产业融合背景下建设美丽乡村,要促进生态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统一,培育多功能农业,提升农业内涵,拓宽农村发展途径,提高农产品价值,使农村多种产业能够同步发展,从而构建美丽乡村新格局[2]。

1.2 农村产业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性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能够构建和谐社会、打造新时代乡村文明、促进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还能够起到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重视农村文明的发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发展要融入绿色理念,从而使美丽乡村建设能够可持续进行;要具有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模式要进行转变,要注意对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农村产业融合又能够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3 农村产业融合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

农村产业融合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影响在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在农业实现多功能发展局面后,能够进一步产生新型的产业形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将显著提升,还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让农业产业融合成为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元素。新型产业形态以人为本,能够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乡村的价值,构建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体系,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完善现代农业,使生态农业成为发展的主体,提升农业观光的发展空间。

1.4 农村产业融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构建立体化的发展模式,促成农村生产经营体系的创新和农业生态化发展,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并进一步拓宽农村市场,让农村经济的延伸面更宽广。同时还要注意将农村的文化功能融入到产业建设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个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又成为了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保障,通过精准合理地定位来确保美丽乡村建设能够正常进行。而在经济层面上必须将新兴产业和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构建能够提升经济效益、发展农业旅游、打破城乡鸿沟、提升农民收入的产业结构。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在新结构中得到弘扬和发展,让产业结构带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农村人口生活质量、收入及幸福感的提升。让产业融合和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风貌、提升农民环保意识、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3]。

2 农村产业融入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

2.1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过低

我国的农村产业融合虽然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工作,但水平相对较低,融合的难度影响了产业融合的进展,多种因素导致新兴的产业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融合的资金也不足,另外使用资金的时候也没有根据科学原则进行分配,导致出现了浪费的现象,因此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状况并不理想。

2.2 村庄难以承载农村产业融合

很多村庄的承载能力偏低,不能够适应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需求,农村产业融合质量不高。只有提升乡村的承载水平,才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的融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进展,但是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质量不高、建设不完善,导致其承载能力难以较好地提升。

2.3 农村产业的管理不足

农村产业融合必须因地制宜,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工作,在管理方面有一些问题难以解决,影响了农村产业融合与美丽乡村的建設工作。农村新经济开展情况不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状况不理想;农村产业仍然以简单的农产品加工为主,深加工问题难以解决;标准不统一,没有提高专业化水平;销售渠道不畅通,营销人才不足,正是这些影响管理的问题导致农村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突出[4]。

2.4 体制缺失影响农村产业融合

体制方面的缺陷也降低了农村产业融合的水平。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核心成员是农民,但由于相关机制不完善,虽然大部分农民认为自己是农村产业融合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获益人,但协调机制不完善导致这个认识过程深化程度不高,进度较缓慢,难以让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3 农村产业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举措

3.1 引导农民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

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主动引导农民参与产业融合,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够使相关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要真正实现农民是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才能够使农村产业的融合出现高质量发展的局面,提升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要发挥好农民参与工作的积极性,要加强思想观念培养,促进新观念新思想的工作,提升发展能力,这样才能够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3.2 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机制

要建立好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体系,这样才能使农村产业融合有好的支撑平台,美丽乡村的建设有好的基础。政策的制定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合理设定目标,突出方案的实用性,突出政策的扶持作用,统一规划资源的分配,避免出现浪费的情况,要完善相关机制,促进各部门协调工作,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使农村产业融合能够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3.3 美丽乡村建设资源要合理流动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区别,各地区有不平衡的现象,包括资源不足、资源浪费及资源分配不合理等,这都导致农村产业融合工作受到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不理想。因此,要促进农村建设资源的合理流动,通过合理分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革金融机制,提高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美丽乡村建设建立良好的物质基础。开发新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促进城市资源与农村资源之间的合理分配,加强两者的合作,通过各种合作促进农村产业大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要积极鼓励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的大融合[5]。

4 结语

只有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目前农村产业融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也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仍然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这些问题不解决会影响农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因此要从政策规划、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改进,解决影响发展的问题,探索新方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程文勇.农村产业融合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困境研究[J].中国地名,2019(5):45-46.

[2] 朱丽君,施六林,王艳.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8(8):12-14.

[3] 尹海东,郭丽娜,程琳书.农村产业融合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困境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1):91-92.

[4] 王丹玉,王山,潘桂媚,等.农村产业融合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困境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2):152-160.

[5] 朱丽君,施六林,王艳.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8(8):14-16.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杨健平

产业融合中农村文化产业论文 篇2: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及态势分析

摘要:农村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PEST模型分析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宏观发展环境,再利用SWOT模型分析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态势,最后从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培养和引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人才以及完善驱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等3个方面,提出促进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发展;产业融合;PEST;SWOT;农村经济转型

文献标志码: A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稳步增长,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但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由于长期采用粗放式经营并且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农产品质量难以提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另一方面,在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限制下,国家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已经触碰到天花板,再加上农业经营成本提高和价格下压的双重挤压,农民增收面临新的困境;除此之外,伴随耕地资源、水资源的逐渐减少和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等问题,农业生态系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因此,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要提高农业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必须要有新思路[1]。而农村产业融合作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信息通信业领域。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及其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不断向其他产业渗透,呈现出产业快速融合的现象。实践的发展引起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学者们从技术扩散渗透、产业整合创新、产业融合过程、产业边界变化、产业竞争关系等不同角度来解释产业融合的内涵[2]。事实上,随着技术创新和市场供需变化,产业融合并不局限于与互联网和通信相关的产业,也广泛存在于其他产业领域,如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有关农村产业融合问题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提出六次产业的概念,他指出农业应该向与其相关的第二、第三产业延伸,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打造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即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加(1+2+3=6),为农户获得更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环节的附加值;之后,基于产业链的延伸和业务范围的拓展,今村奈良臣又提出六次产业是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乘积(1×2×3=6),强调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3]。马晓河根据国内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指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聚集、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等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农民收入增加”[4]。在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概念进行界定时,有学者强调既要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民及相关经营组织为主体,又要借助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的渗透、三次产业间的联动和延伸、体制创新等多种方式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产生深刻变革[5]。还有学者从交易成本的视角出发,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以农业多功能综合开发为核心,以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为前提,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通过纵向农业产业链深化、横向的农业功能拓展等形式,实现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农业各部门与第二、第三各部门两者之间以及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三者之间的交易成本内部化,不断产生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过程[6]。

从以上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界定可以看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7]。当前,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已经出现纵向一体化融合、工商资本引领融合、集群型融合、功能拓展型融合、服务引领型融合等多种模式[8]。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在资源优势、产业特点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地区须要根据自身环境条件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农村产业融合模式。本研究针对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和发展的态势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2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环境分析

江苏省经济发达,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也比较高。自2015年起,江苏省成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省[9]。为了理清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环境,本研究借助PEST分析法,从政策环境(P)、经济环境(E)、社会环境(S)和技术环境(T)等4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2.1 政策环境分析

2.1.1 国家层面的政策环境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2015年首次将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将其作为“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连续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提出要“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由此可见,农村产业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2.1.2 省级层面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江苏省非常重视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2016年12月,为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資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江苏省发布了《江苏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7年1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江苏省“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同年2月发布的《江苏省“十三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再次强调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2017年3月,为推进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江苏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又发布了《江苏省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为江苏省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先导区建设提供了方向,也为农业产业化成为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2.2 经济环境分析

2.2.1 经济水平 江苏省自古以来就属于富饶之地。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经济水平在全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据统计,2017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 900.9亿元,全国排名第2,已经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综合竞争力以及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中国各省第1,是我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2.2 经济结构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江苏省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2016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制造业,说明江苏省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调整和变化,但是制造业仍然是江苏省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行业。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是当前江苏省产值规模最大的5个行业。2016年江苏省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大于上一年,但是由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从5.7%下降到5.3%,而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比达到地区总产值的50.0%。在第一产业中,产值占比最高的是农业,占62.00%,渔业和畜牧业的产值占比分别为 18.70% 和16.45%,而产值占比最低的是林业仅占2.97%。第三产业中规模最大的5个行业是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从2013年到2016年,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及住宿餐饮业等与日常生活相关行业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而金融业、通信服务业、商业服务业为主的高端服务行业发展速度则较快。

2.3 社会环境分析

2.3.1 社会需求 近些年,江苏省常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到2016年江苏省常驻人口数量达到7 998.6万人,全国排名第5。同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都随年份呈现上升的趋势(图1、图2)。根据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指数报告》,江苏省居民消费升级属于全国第1梯队。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类的消费在居民消费比重中呈下降趋势,而交通通信、教育、文化、旅游、医疗保健等消费所占份额在稳步攀升。根据美国研究机构COMSCORE的统计,25~34岁的人群成为我国主力消费人群,这一群体在消费时更加注重品质和服务,追求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式的消费。

2.3.2 社会文化 美国学者拉坦指出,地区的文化享赋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江苏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3种区域文化[10]:苏北文化、苏南文化和长江三角洲文化。从历史发展过程看,苏北地区受楚汉文化和淮扬文化的影响较大,至今仍保留着较浓厚的传统习俗,相对较为保守和守旧;苏南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撞击砥砺和改造革新,形成了开拓进取、重商重实业的文化气氛;而长江三角洲文化作为一种混合形态的文化,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又纳入了市场、创新、效率、科学与和谐的现代文化内涵。区域文化的差异为江苏各地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不同的发展背景和区域特色。

2.4 技术环境

2.4.1 科技投入与科技贡献率 近年来,江苏省科技投入稳步增加(图3)。科技贡献率也逐年上升,2017年达到62%,农业科技贡献率则达到了66.2%,排名全国第1。全省有294个科技服务平台,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120万人。江苏省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办了农村科技超市,截至2018年年初,共建设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科技超市415家,组建了包括3 300多名专家的服务团队。近三年,科技超市共推进科技成果转化6 500多项,开展咨询活动3 560多场次,培训农民超过35万人次,带动农民增收58亿元。

2.4.2 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 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推动力。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江苏省农村产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11]。江苏省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超过60%,2016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建设了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并开发运行移动客户端“农技耘”APP,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提供及时、专业的农技信息服务,信息进村试点县和村级信息服务站的数量均为全国最多[12]。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建立农业物联网,据统计到2018年年初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面积占比达到16%。与此同时,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民创新创业、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到2017年年底,江苏省通过网络实现农产品销售额364亿元,同比增长27.7%,淘宝村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3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分析

农村产业融合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在战略态势分析中,SWOT分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借助SWOT分析模型,对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S)和劣势(W)、机会(O)与威胁(T)进行剖析,有利于把握江苏省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3.1 优势

在新常态下,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必然要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7]。但是各地所具备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存在较大差异,相较于其他地区,江苏省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强劲的牵引装置。一方面,如前文所述,江苏省农村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科技应用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江苏省还拥有167所高等院校和众多的科技服务机构,能够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2)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有力的双轮驱动。从国际经验来看,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做法主要有2种,一种是以农户、合作社为主向前延长产业链;另一种是以企业为纽带,农工商合作经营向后延长产业链[7]。江苏省现有涉农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数量和营业收入在全国均位于前列,对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起到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3)江蘇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良好的“硬环境”。根据对我国省域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水平的测评,江苏省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水平居于全国前5名[13]。近些年江苏省不断优化公共基础设施,以信息和通信设施为例,当前江苏省村级双车道公路覆盖面积超过75%,农村4G网络覆盖率超过90%,均远远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环境”。(4)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丰富的“软资源”。依托农村特有的自然、文化和生态资源,通过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主要类型[14]。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既拥有秀美的田园风光,又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为江苏省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与旅游、观光、休闲和养生等融合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软资源。

3.2 劣势

目前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我国其他省份农村地区类似,普遍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劣势:(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有待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第一产业内部各子产业融合或者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和渗透,开发农业多功能并拓展产业链,创造农民增收的新途径[15]。但是从江苏省目前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看,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苏北地区,农民仍然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生产或简单加工,“接二连三”或者“隔二连三”水平较低,农户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和全供应链中处于劣势地位[1]。(2)农村产业融合存在要素瓶颈。首先,一些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项目所涉及到餐饮、住宿、停车场等的各类设施用地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导致许多项目难以推进。其次,现有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且融资条件高,很多农村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风险抵押物而难以获得贷款,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此外,融资成本高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有的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占到贷款总额的20%[15]。融资难、融资贵成为阻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大障碍。再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乏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农业多功能的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都需要大量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目前大多数普通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只能从事简单的加工和服务工作,难以产出精致化、差异化、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和服务。以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为例,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还停留在时令瓜果采摘、品尝农家菜、垂钓、打牌等初级水平,产品和服务质量粗糙且形式雷同,缺乏品牌营销的意识[16]。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和运营人才。

3.3 机会

当前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最大机会就是随着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所带来的巨大消费需求。江苏省所在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据统计,2017年上海、浙江、江苏三地分别以人均可支配收入 58 988、42 046和35 024元跻身全国前5位。人均收入的稳步上升促使这一区域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农产品消费方面,追求营养、健康、绿色、品位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城乡居民的新追求[17];在工作和闲暇时间的选择上,呈现出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的情况[6]。城乡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加,为乡村开展旅游、休闲、养生等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根据江苏省旅游局统计,2017年江苏省全年乡村旅游营业总收入近90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0.8%,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达到42万人。高品质农产品消费和乡村旅游井喷式的发展势头,为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场牵引。

3.4 威胁

尽管当前江苏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一二产业融合、以农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一三产业融合和以旅游休闲农业为代表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在全国处于较领先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全球化的步伐,江苏省所能供给的涉农产品和乡村旅游等消费品不仅面临来自国内其他地区的赶超,还面临着来自全球其他国家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例如,来自欧洲的高端绿色农产品竞争、来自日本和中国台湾的特色乡村旅游休闲产品的竞争等。目前江苏省已经发展起来的涉农产品和服务在特色化、精细化和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顾客黏性不是很强,这些因素都威胁到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4 促进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和现状进行PEST分析和SWOT分析,并借鉴国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提出如下3点建议:

4.1 立足区域特色,打造优势产业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面对的市场不仅需求潜力巨大,并且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要求也较高。因此,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能仅追求数量,更要注重品质的提升。(1)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江苏省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气候,大部分地区雨水充沛,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绿色农业发展。一方面要利用绿色科技手段,采用更绿色环保的种养殖方式,保护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对农产品的产地、生产环境、栽培(养殖)方法进行追踪、记录和宣传,通过绿色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和竞争力。(2)充分利用区域乡土资源,提供优质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各地应依托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主导产业,并引导当地经营主体集聚式发展,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精致优良的地区优质品牌。(3)要借助政府和市场2种宣传途径,对地区品牌进行大力宣传,增强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4.2 培育和引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人才

无论是发展绿色农业还是打造特色产业,都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运营管理人才进行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尽管江苏省农业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是相对于国外竞争者而言,当前大部分农民的能力和素质仍然较低,即便利用农村资源开展了一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项目,也往往处于低端水平,竞争优势的保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因此,须要从4个方面培育和引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人才。第一,对农民进行培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村合作社骨干为重点,开展面向农民的农村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对于一些已经取得较好发展成果的产业融合业态和经营模式的成功做法进行总结和提炼,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认知。第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并为其提供创业指导和帮助。第三,加大农林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大学生毕业之后到江苏省的农村进行创业活动。第四,吸引其他社会人才到农村开展创意农业,鼓励非农户籍的人才凭借技术、创意或者运营管理能力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4.3 完善驱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

驱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业态创新,还需要政策创新。(1)建立激励政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对于那些能够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经营性主体,可以根据其新增的农民就业岗位数量给予其一定的补贴;对于那些支持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或其他资产入股的经营主体,可以根据其为农民提供的入股分红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对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并且由种植大户、家庭農场或农民合作社多方参与形成的新型经营联盟,可以探索建立共享机制,引导农民将国家补贴的资金以入股的方式参与产业经营,使农民能够获得更多产业融合的收益。(2)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要降低交易成本往往须要开展规模化经营,而目前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许多地方仍以农户分散经营模式为主,阻碍了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因此政府应该学习和积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当中的典型经验,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村建设用地的指标中划出适当的比例用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设施建设。同时,在土地流转中充分保障农民合法权益。(3)创新金融扶持政策。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扶持区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在农村的网点布局,利用融资担保、财政贴息和扩大抵押物等措施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取信贷;完善政策性保险政策,发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担保机构。

参考文献:

[1]葛新权,和 龙. 促进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發展的政策取向[J]. 经济纵横,2017(5):80-85.

[2]梁伟军.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科学经济社会,2011,29(4):12-17,24.

[3]张佳书,苑会娜,傅晋华. 日本发展“六次产业”的典型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2016(10):148-154.

[4]马晓河.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 黑龙江粮食,2015(3):9.

[5]赵 霞,韩一军,姜 楠. 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7,38(4):49-57,111.

[6]李 治,王东阳. 交易成本视角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 中州学刊,2017(9):54-59.

[7]王乐君,寇广增.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17,38(6):82-88.

[8]吕岩威,刘 洋.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17,39(10):38-43.

[9]王 玲. 江苏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测度与区域差异分析[J]. 农业经济,2017(6):21-22.

[10]王 腾. 区域文化特质、文化精神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江苏为例[J]. 重庆社会科学,2008(10):8-14.

[11]王梦瑶. 信息技术对农村经济的意义[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6):153-155.

[12]严 安. 以创新驱动推进江苏“互联网+农业”在更高水平上发展[J]. 决策咨询,2017(2):31-35.

[13]唐娟莉.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水平评价[J]. 技术经济,2016,35(1):92-96.

[14]汤洪俊,朱宗友.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2017(8):48-52.

[15]李菊英. 盐城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全国商情,2016(24):65-67.

[16]刘 娜,许沁乔. 产业融合视角下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J]. 中国商论,2017(33):144-146.

[17]熊小林. 以居民消费升级为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宏观经济研究,2018(5):34-46.王冬梅,翁钢民.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地区智慧养老发展的思考[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5):76-80.

作者:成华 王强 施一成

产业融合中农村文化产业论文 篇3:

川台农业合作下四川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摘要:随着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加深、农业外向型的拓展,在深入分析四川农业发展特征和基本态势、四川农村产业融合基本模式和主要进展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四川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及台湾农业发展优势,川台通过加强经验交流互鉴、加强融合试验、深化三次产业融合合作、合理促进农业发展要素双向流动来推动四川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川台农业合作;农村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围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支持政策。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業融合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进一步指出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与此同时,近年来四川农业外向性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开放合作范围不断扩宽,农业合作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农博会和川台农业合作步上新台阶,成为四川农业领域开放合作的特色,“跨界”发展成果丰硕。在这样的背景下,川台农业合作对于推动四川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助推四川农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四川农业发展特征和基本态势

1.1发展基础优势突出

一是丰富多样的自然条件。平原占53%、丘陵占129%、山地占77%、高原占47%、水域占185%,四川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川西南山地冬暖夏凉、西部高山峡谷高原冬寒夏凉,多样的农业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孕育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适宜于多样的农作物生长,是支撑四川农业发展的重要自然基础。二是农产品产量大、特色鲜明。四川粮食作物种类繁多,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七位、西部第一位,也是全国五大林区和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其中生猪存栏、出栏和猪肉外销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稻田养鱼、水库养鱼单产居全国第一。三是农村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四川金沙文化、三国文化、九寨沟、峨眉山等文化和自然风景资源独具特色;攀西和秦巴山等生态优良、物产丰富,适合发展生态康养产业。依托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农业进行多功能开发,深度拓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康养产业,是四川未来一个潜力极为巨大的农业投资方向。

1.2发展条件逐步改善

一是农业基础项目加快建设。截至2015年底,四川省建成高标准农田2496万亩,现有各类水利工程使得有效灌溉农田面积累计达到4095万亩,占四川耕地面积4052%;农村公路总里程和农网配网总投资均居全国第一。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机构总数居西部第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以及培育了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等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三是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成效显著。2015年四川省森林覆盖率360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4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大力开展实施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修复行动,结合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农业进行多功能开发,深度拓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康养产业,是充分利用四川生态资源开展农业投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时期。

1.3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一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四川省现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3个、示范点24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8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11个。农村服务行业蓬勃发展,2015年底,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04亿元,比上年增长76%。二是森林康养产业和创意农业积极发展。依托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民居、民族村寨等资源,结合文化创意和设计等,打造具有农耕文化、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美丽村庄等新型业态也快速发展。三是电子商务建设日益兴起。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行动上,四川积极打造“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2016年四川省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总数达到37个,居全国第一;截至2015年底实现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3708亿元。

2四川农村产业融合的基本模式与主要进展

近年来,农村一二三产业充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要素聚集、机制完善和跨界配置,交叉融合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使综合效益高于每个单独的产业之和,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四川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多种模式。

2.1新型经营主体融合模式

一是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把龙头企业作为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自营、联合、参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发挥在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优势,向原材料生产基地建设等上游环节延伸,向品牌、流通、服务等下游环节拓展,打造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在龙头企业内部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四川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21337万户,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703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在全国排位前列。二是农民合作社为主导的加工、服务延伸模式。引导和鼓励农民合作社在联合农户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展农产品加工、仓储和销售,实现优质原料的就地转化。2015年底,四川省在工商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58万个,出资总额达14669亿元。三是以家庭农场为主导的社会化服务拓展模式。引导家庭农场提高社会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做到农业生产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机结合。

2.2农业产业融合模式

一是以特色产业为载体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模式。以特色主导产业为基础,整合政府、企业和民间各方资源,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开拓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多重价值,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发展。二是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农业产业集群模式。产业化集群可以降低龙头企业投入成本,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和费用,提高集群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其次也能够引导产业向纵深发展,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将更多的增值空间留给农业、留在农村。三是以农业产业链为主线的产业化联合体模式。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合同契约为主的交易联结,再到服务资源共享的要素联结,打通了存在于各主体和各产业之间的障碍,每个主体都获得比单打独斗更多的收益,极大的调动了主体间打造全产业链条、促进融合发展的积极性。

2.3农业要素融合模式

一是以土地要素为纽带的土地经营权入股模式。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到农民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农业生产的收益,还可以参与企业经营,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带来的增值收益。企业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二是以技术要素为媒介的“互联网+”模式。利用互联网把农业生产相关资源连接起来,创新发展电子商务、直销配送、众筹认购、体验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将龙头企业与农户、经销商的信息互动、数据共享、利益共赢,使产业连接形成封闭环,既延长了产业链,又紧密了利益链,使产业各主体共享利益、共担风险。三是以休闲、生态为特征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立足一产,依托“生态”、“健康”等理念,挖掘农业在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价值,引导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文化农业、休闲农业等农村发展新路径。

3川台在农村产业融合领域合作的展望及建议

在台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三生农业”,目前已形成旅游休闲农业多元化发展阶段,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游憩均跳出了规模经营经济思维,向经营方式的细腻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以及产品品质的高级化延伸转型,“乡村花园”、“乡村民宿”、“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等已有较大发展,形成了许多成熟经验,也是未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来看,四川和台湾两地在发挥各自优势,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领域都已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基础、投资环境,未来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3.1加强川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经验交流互鉴

经过近几年的机制化建设,川台农业合作论坛作为四川农业开放合作的一大特色举措,成为深化川台农业合作和提升四川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的有效载体,应在三次产业融合经验交流互鉴上建立更广更深的合作机制。建立协同创新联盟、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和试验基地,推广台湾农业优质品种和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协作关系。特别是要率先加强川台两地民间层面的农业合作和交流,以农业科研院校、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大户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合作与交流,构建川台两地更加畅通有效的农业合作与交流机制。

3.2加强川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试验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展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创建和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建设,推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走出去、引进来”,推进川台农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在试验区建设获得突破之后,可设立扶持试验区建设专项基金,对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

3.3进一步深化川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合作

两地农业互补,理念交汇、智力碰撞,交流层次高、涵盖内容广,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赋予了农业崭新理念。鼓励台资企业通过入股、合作、自建等形式,来川兴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生态康养、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投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新业态。支持创办研发中心、生产服务公司、发展投资公司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在川台资农业项目已达200多个,投资超过20亿美元,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生态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多个领域。

3.4合理促进川台农业发展要素双向流动

鼓励川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既引进台湾投资商来川投资,也包括四川企业到台湾投资。建立健全川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川台人才、资金、技术、文化等要素双向流动和良性互动。四川凭借农业资源丰富、地域文化特色产品、市场巨大的比較优势,而台湾在精致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现代农业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比较优势,开展广泛合作,促进农业发展要素双向流动,实现发展共赢。

参考文献

[1]吉锐.2015年四川省农业农村经济基本情况[EB/OL].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20160527.http://www.snsc.gov.cn/agriculture/3263.htm.

[2]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Z].川府发[2017]28号,20170428.

[3]梁立华.农村地区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及实施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6,(08):7477.

[4]芦千文,姜长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分析与思考——基于对湖北省宜昌市的调查[J].江淮论坛,2016,(01):1216.

[5]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08):1620.

作者:钟太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可行性思维教学初中物理论文下一篇:平反冤假错案与权利救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