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论文

2022-04-2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价值,它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市空间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思路的继承和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论文 篇1:

探析当代城市公共空间

摘 要:城市公共空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载体,体现其精神的价值,由城市空间中的公共设施、景观、人群等构成。由于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急于求成,许多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背离了人的需求,片面追求城市景观表面的统一,可以说是用了一个“公式”,把城市景观套用进去,这就造成了“千城一面”。城市在不断发展,旧城被重新改造,美其名曰是提升城市风貌,城市景观一年一变,百年老树换成新苗,旧时景观不再;一座一座城市的建造,人口不断搬迁,促使新城市的产生,新文化的孕育。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迷失状况,文章从其价值产生的出发点入手,针对居民社会日常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探讨当前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构建及原因。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价值构建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一处空间场所同时还是一处社会空间,在此可以进行人的社会性活动,进行教育培养人的公共活动。 对于城市空间的价值追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时代背景其追求都有所不同,人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社会性生物,人是具有创造性、选择性和社会性的动物,所以在城市空间的追求上,人有自己的审美和选择。但城市的价值构建有其基本构成就是功能上的需求、社会上的需求以及精神上的需求。公共空间的基本使用功能是基础,承载公共生活的社会价值和精神意义,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是纽带,在物质环境和精神意义之间建立媒介,精神意义是公共空间的根本目标。总的来说,公共空间的价值构建是为人服务的,人赋予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和价值,只有人在城市空间中活动这处空间才能鲜活起来,城市空间为人提供了活动空间,那么这处空间如何吸引人来此活动,就又回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建构中,只有当众人选择了此处,其城市功能才算是成功。

从生活中的日常小事出发,有利于体验人的行为活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阐释人的需求分为五层,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的需求是不断在变化的,人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后,开始进行社交活动,因此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是人们社交的场所,人要在这个场所中体会到平等与尊重。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评述

由于我国城市物质空间的基础水平差,城市生活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再加上长期以来对城市公共生活的忽略,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过度追求土地经济效益带来的负面影响,总体上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在数量和内容构成上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空间不足、公共设施不完善或是空间功能单一、文化建设的沉沦等系列问题,一些问题导致城市空间的价值构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一)城市公共空间不足

随着城市的快步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居民的文化诉求越来越高,导致城市公共建筑的建设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因此城市的公共空间总量是不足的,在城市中寻找一处可以休憩谈天的空间几率较低,城市中到处充满着喧嚣,人无处存在,找不到归属感。城市中的公共空间逐渐私有化,只有消费才有资格站在城市公共空间这块场地上。商业化的场所逐渐变多了,人的私有空间逐渐减少。这一现象不仅是因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充,还因为人们没公共意识。事不关己是现在众多公民的想法,只有意识到损害到了自身利益的时候人才会站出来。其中建筑与外部空间是没有联系的,例如人在商店外等同伴,如果不想进入商店的空间,而在商店外部等候,外部却没有一个空间以供等候或是休憩。城市中的空间建构多为经济利益驱使,没有为人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城市公共设施不完善

连接是构建人类社会之根本所在,以至于破坏连接可以破坏社会本身及其传统,无论是对日常应用还是空间规划基本思路而言,连接都可以说是城市的核心与本质精髓。在城市空间中人与空间之间的连接是公共设施,如果在空间中,人对设施做出了一定的行为,那么空间中的设施就有了价值意义。公共设施包括有商业设施、文化设施、交通设施和休憩设施,以满足不同的人群需求。但是现今有很多城市缺乏人文关怀的精神,在城市建设中更多想到经济效益,对于文化设施没有加以考虑,例如,现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都逐渐被“隐藏”。城市空间中也存在着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问题,这就导致居民的公共活动品质和活动质量大打折扣,在“市民”广场的设计中忽略了人的使用需求,例如广场上没有休憩座椅或是休憩座椅没有满足使用人群需要,下雨时没有遮挡的地方,夏天没有遮凉避阴的空间,垃圾无处可扔等等。城市空间中没有合理的设计活动空间和景观尺度以及对公共设施的完善,以至于影响到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率,不利于人的公共生活活动的开展。

(三)城市空间功能单一和尺度失常

城市的公共空间生活单一,空泛,现今大多空间为市民广场、商业广场等,其功能和形式多为人提供休憩、活动的空间,但是空间中的设计大同小异,单一的功能配置和单一的空间布局造成了城市空间的单调。例如,市民广场中大多空旷,广场中布置有健身器材,种植绿植,这便是市民广场。商业广场中布置几款时尚雕塑,水景、夜景迷人。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大多是大草坪铺地,由厚重的地砖组成,要不就是极为讲究的草坪几何图案铺就,所谓的市民广场不过就是城市中一个符号,没有深入人心地为人思考。城市空间的尺度也没有考虑到人的主观性,道路宽、广场大、建筑雕塑大且高,人处在这样空泛不适宜的空间中容易迷失自我。这些空间功能单一,没有与周围建筑或是整个城市功能有机地统一结合,单一的空间造成了人与空间活动行为的隔离,单调、乏味的空间不能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没有办法满足人的精神层面需求。

(四)城市文化建设的沉沦

城市发展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一座城市的兴起会伴随着浓厚和精彩的历史文化的出现,其中包括人物、故事、符号图案、节日等等。目前大多城市摒弃了本土文化元素,崇洋媚外,虽然在城市广场中宣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但是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柱体却是罗马柱。这是现代城市空间的文化沉沦,使城市居民对城市的本土文化没有认同感,城市缺乏地域特色与场所精神。文化是公众所有的,因为意义是公众所有的。文化由社会通行的意义结构组成,人们通过这些结构构成信号领会并相互联系,或者通过这些结构察觉侮辱性从而加以反驳,就等于说文化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某人的心智、人格、认知结构,或随便什么的一个特征,但是这种说法比起说印度教神秘论、遗传学、动词的进行式、酒的分类、习惯法或“一种条件诅咒”的概念就是文化来,并没有说出更多的东西。一个城市具有独特的文化歷史,那么在这所城市中的人都会通过了解地域文化而链接在一起,把人链接在一起的是文化,通过空间传播文化,城市公共空间中文化魅力的输出与输入都对群众起到很重要的教育和传承的作用。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建构

开放空间支持人们众多的交往行为,对于实现城市空间的人性化交往,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关系及维持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开放空间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也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中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策略,贯彻人文主义的精神。其实公共空间是人活动的一个场所,是一个空间载体,它是人的基本需求的反映,空间中的设施、尺度都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其空间的功能性。现今城市公共空間注重“功能主义”的同时,随着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水平提高,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满足,同时精神文化上的需求也是日益提高,也就是说城市公共空间还应满足“审美功能”。城市空间中不仅需要解决功能的需求也要构建城市的形式美感,这都是回归于人本身的追求,为提供更好的城市生活品质和优质的场所,使适用人群能够在其中更好地生活。社会需求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在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准确、清晰地把握这一脉络。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它又不仅仅是为人提供一处场所,而是需要人与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和谐相处。被人们忽略的城市空间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人无法在户外场所中进行社会行为,给城市整体的价值构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这就促使设计规划师在设计时也需遵循“可持续发展策略”,城市环境是可以被影响的场所,那么作为人的生存空间,需要看到未来的环境是如何,能否长期为人提供生活场所。再者为人提供健康舒适的活动空间,应该结合绿色生态设计策略和人体功能学进行规划,顺应地形结合人工材料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丰富城市空间,应当看到这座城市的特点和魅力,结合地域文化和特色营造属于这座城市的风景。城市空间的价值构建中需要满足空间的认知需求,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活动,都需要空间中有这样一个指示,对空间有一个定位,指引人进行某种活动,利用人的感官系统感受空间中的鸟语花香,寓情于景,建立起人与空间的关系。

三、结语

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简单阐述,简单了解当前中国城市空间的缺点,城市的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人和环境也应当发展进步,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之后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水平,不再停留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层次上了,而是需要社交、被尊重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层面上。人是城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造的中心,营造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就能够为人提供多样性的活动,在设计应当关注“人”的自身群体,同时兼具“可持续发展理念”,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营造舒适绿色的城市公共空间,寻找城市的归属感也变得极为重要。景观设计不只是为今天而设计,也是为更好的明天而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昊.公共空间的意义:当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思辨与建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李昊.公共空间的意义:当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思辨与建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4]蔚芳.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作者:赵诗晨 杨旭

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论文 篇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与实践价值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价值,它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市空间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思路的继承和发展。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这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理论蕴涵;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高聪颖,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社区空间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21)人民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明确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因此,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和实践价值,使城市成为人民的宜业宜居的乐园,增强人民群众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逻辑生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蕴涵和实践基础。梳理和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逻辑机理,对于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理论研究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创新

城市空间的生产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生。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配置的弊端:“任何一个公正的观察者都能看到,生产资料越是大量集中,工人就相应地越要聚集在同一个空间,因此,资本主义的积累越迅速,工人的居住状况就越悲惨。”[2](757)马克思揭露了空间资本化的危害,对反思当下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具有重要启示。在我国,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政府和资本,政府通过规划划分空间边界,资本则加速了公共空间商品化,广大民众在这一过程中基本处于失声状态,对空间生产、塑造和分配很少有发言权。在资本追逐利益的驱动下,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结构不合理、供给不平衡、分配不均衡、空间脱离人民的实际需求、空间活力不足等现象,影响人们生活,引发社会不公等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一方面,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未来城市还要容纳更多的人口,空间、资源等面临巨大压力。寻求城市空间利益分配均衡,将城市空间资源惠及人民大众,成为城市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其中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论述,注重城市公共空间宜居性和公平正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重视和主张城市空间规划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规划理念。面对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活力降低的问题,简·雅各布斯关注街道生活,强调要从人们的需要出发,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使得公共空间与社会交往形成良性互动。[3](160-169)这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二)历史逻辑: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道路的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迅速建立了高度统一的社会管理体系,以单位为基础,将人员组织在单位内,单位不仅仅是工作职业场所,还是兼具了思想教育、生活保障和社会管理功能。它为个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与保障,个人依赖和从属于单位,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城市居民的住房大多是由单位提供的,单位住房相对集中,居民在单位从事生产工作,回归家庭生活、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也是以单位同事为主,生产与生活空间产生重叠。各个单位为了满足成员生活需要,都建有自己的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但彼此的公共空间几乎不对外开放。这一时期,囿于生活水平的限制,居民對娱乐休闲等空间的需求不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娱乐、休闲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反映在空间上,对公共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的需求增加。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过多追求经济效益,城市不同类型空间的分配和生产出现了不平衡,很多城市追求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而忽视绿地、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和供给力度不大,空间类型不够丰富,城市公共空间舒适程度和人性化设计也有待提高。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了我国城市空间分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城市与人民建立更好的互动关系,城市发展成果与民共享,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

(三)实践逻辑: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40)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的论述,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我国城市数量、规模有了,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5],有超过8亿人生活在城市。但与此同时,城市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市公共空间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城市公共空间功能单一、公共空间资源分配不均衡等等,这些现实问题一方面制约城市高质量运转,一方面影响人民城市生活品质。因此,只有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理念,始终将人民作为城市发展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坚持城市建设和治理的主体是人民,城市发展是为了人民,这为平衡城市空间利益分配指明了方向,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进一步促进生活品质的提升。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是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体察人民群众需求的基礎上,做出的科学论断,具有丰富内涵,成为新时代推动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城市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经历了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两个阶段,无论在哪一个阶段,都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尤其是在反思旧城中心衰败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商业建筑公共属性,聚集娱乐休闲和购物旅游功能,复兴城市中心区,获得经济效益;通过整治绿色公共空间、滨水步道等,注重城市景观塑造,获得环境效益;通过重新塑造城市街道和保护历史建筑,创造人性化公共空间,增强舒适性和城市活力,获得社会效益。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特别是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城市化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低碳、生态、宜居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建设水平,不仅关系居民生活质量,而且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市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的差异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不是建超大型的广场、超高的楼宇等政绩工程,而是建设更多的真正让人民获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民生工程。

(二)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城市公共空间既是城市形象的展示,更是人们进行公共性、社会性活动的重要场所,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糟糕的交通、污染的空气、冰冷的建筑让人们窒息,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将人们从“城市病”中解放出来,对提升生活质量作用明显。有品质的城市绝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亮眼,更多的是和谐宜居,有很强的人文吸附能力。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事情。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强调做好城市工作,要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不仅拥有便利的生活设施,还要有优质的自然人文景观。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将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融于一体,城市公共空间不是在创造景致,而是借助景观传递城市精神、塑造城市情怀。优质的公共空间是干净整洁的、是创意特色的,是人性化的,不仅满足人们物质、精神和文化上的需求,更以人为中心,方便人们生活,建立人与城市的连接,促进两者有机融合,让人对城市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眷恋感。

(三)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157)毫无疑问,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外,休闲、娱乐和健康等需求已提上日程。在城市生活中,人们渴望看得见山水绿地、品得了历史文化,拥有更惬意的生活。更宽敞、舒适、类型丰富和人性化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满足人民差异化、多样化需求的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人民群众对城市生活的追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更加关注所生活城市的环境质量、便捷程度、安全与否、是否宜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应多给城市留点“没用的地方”,应多留点绿地和空间给老百姓。因此,努力扩大城市公共空间,是广大人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共同需求,是不断创造美好幸福城市生活的重要基础。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是新发展理念在城市空间的具体应用,从根本上指明了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强调空间规划,建设复合型城市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他指出:“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6]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就如何提高城市宜居性,要求“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北京市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北京,并主持会议研究首都发展问题,站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高度上规划布局首都城市功能,提出由扩张性规划转向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布局既要与城市发展定位、产业集群相匹配,又要与人民生活需求、活动规律相适应,城市公共空间既能展示城市形象又能满足人民日常需要,通过精细化的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手法,充分利用不同类型城市公共空间资源,让公共空间复合叠加历史、文化、商业等多种功能,做到功能复合、互联互通。

(二)强调尊重民意,建设均衡型城市空间

城市发展需要时间的积淀,绝不是人为设定目标朝夕之间就能完成。近年来,在城市竞争锦标赛的刺激下,一些城市政府和官员盲目追求发展短期效益,违背城市发展规律,把个人意志代替人民利益,盲目追求高楼、广场和道路建设,忽略了城市是以人为核心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又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中的形象。另外,城市中优质公共空间诸如湖、江、河等水岸线被商业会所、工厂企业、富人住宅区等占领,这种人为造成的空间阻隔直接影响了人民进入空间的便利性和可达性,带来较差的空间体验和评价。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利益群体众多。为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人民对城市空间治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鼓励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空间建设,真正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共建共治共享。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空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许多城市文明的兴衰验证了这一观点,比如“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7](232)。为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7](233)。城市空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创造优美和谐的城市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50)城市的现代化更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是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过去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为此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空间建设中,让城市天蓝地绿水清,从而实现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注重保护和挖掘城市文化,建设特色型城市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特色风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决定着城市的品位。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过度追求效率,包括“地标性建筑”在内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片面追求经济效率,缺少整体布局,陷入“千城一面”,空间建设重复、簡单,毫无美感。习近平总书记主政福建时,就非常注重保持城市个性,强调城市建设开发时,要注重吸收传统建筑语言,之后主政浙江、上海,再到多个城市视察,非常关心城市规划,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采用“绣花”功夫精细化改造,让城市留下记忆。这就要求城市空间建设要注重城市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挖掘,把城市文化意象融合在城市空间建设和改造中,强化城市辨识度,彰显城市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

中国正在经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从新时代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实践出发,通过对城市化批判性反思,在科学把握我国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因此,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中,处理好城市公共空间内的各种关系,提升城市的品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5]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

[6]习近平.立足优势 深化改革 勇于开拓 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成绩[N].人民日报,2014-02-27(01).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杨伟民

作者:高聪颖

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论文 篇3:

城市形象战略与公共广告设施

摘 要:城市公共广告设施是城市的宣传窗口,是城市文明的标志。城市公共广告设施在城市形象战略中显示着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与活力。本文主要从长春城市公共广告设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应采取的解决对策,最终实现城市公共广告设施与城市形象的整体完善。

关键词:城市形象 公共广告设施 设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仃教授曾说:“没有艺术个性和特色的城市是没有魅力的城市,是没有文化的城市,也是不会有长久生命力的城市!”鲜明、健康的城市形象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也可以提高城市的生命活力。而城市公共广告设施作为城市形象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成为新世纪城市发展的一个新主题。为进一步提高长春城市公共广告设施的整体水平,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本课题组针对长春城市形象战略中的城市公共廣告设施设计进行了专题研究。

城市形象战略中的城市公共广告设施

城市公共广告设施是城市形象的特殊构成要素,主要是指利用城市建(构)筑物、道路、广场、市政公共设施等发布的传播商务、服务、公益等信息的设施。它的形式丰富多样,从平面的广告牌,到立体的广告塔,从单一媒体的灯箱,到多媒体的电子LED显示屏,从静态的路牌,到动态的交通媒体,都能与城市空间中的建筑、绿地、公共设施、照明设备等并置搭配,全天候地展示城市的形象,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城市景观的再创造增添光彩。

城市公共广告设施在城市形象战略中显示着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与活力。一方面,城市公共广告设施在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同时,依靠低成本、高成效的优势,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城市公共广告设施在满足其基本物质功能要求与大众审美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特定的材料、造型、技术等,体现城市特有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内涵。由此可见,把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设计导入城市形象战略中,对促进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与完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春城市公共广告设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春的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起步相对较晚,与上海、北京等国内发达城市相比,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与管理人员,无论是开发的深度、设计的形式,还是工艺水平和技术手段,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弥补这种不足,2010年4月,长春市政府提出了《关于清理整顿户外广告设施、商业牌匾和门面装饰的通告》,通过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集中清理违规的公共广告设施6000多块。政府的整治工作虽然使长春的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达到了初步的规范,但从整体来看还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城市公共广告设施与建筑景观的问题。多数公共广告设施不考虑与周围建筑、环境的搭配而随意设置,使得公共广告设施处于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部分科技含量高、设计感强的公共广告设施,却被设置在破旧建筑顶部,与周围陈旧、破败的环境很不协调,无法营造和谐的景观环境。

城市公共广告设施与地域特色的问题。城市公共广告设施缺乏特定的地域风貌和人文意韵,在设计上没有考虑到长春的历史文化特点、季节变化等要素,无法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使得城市公共广告设施的发展跟不上长春市城市建设的步伐。

城市公共广告设施与城市美学的问题。作为“第二轮廓线”的城市公共广告设施,尺度大小不一,排列毫无秩序,色彩凌乱庞杂,削弱了“第一轮廓线”(建筑本来的外观形态)的形象,损伤了城市景观的均衡、变化、韵律等形式美感,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的美学表现。

城市公共广告设施与公共安全的问题。2010年3月长春天元大厦的火灾事故,暴露出城市公共广告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部分公共广告设施由于结构、材料、尺度、数量、色彩、位置等要素存在不足,不仅影响公共消防安全,也容易因眩光、错视等问题而引发交通事故;还有部分公共广告设施由于年久失修和自然气象的变化,常给行人带来诸多不便乃至意外伤害。

长春市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设计的实施对策

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设计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第一,与所在建筑相协调。城市公共广告设施的内容要符合所在建筑的性质;形式要与建筑的外观形态协调统一;大小要符合建筑的比例与尺度;色彩和风格均以建筑为基础,使之与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第二,与街道景观相协调。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城市公共广告设施的数量多少、尺寸大小、位置高低,是否遮挡街道两边的绿化景观、是否影响街道的开阔度和纵深感、是否破坏街道的层次与序列等,从而使公共广告设施与城市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更好地提升长春的城市形象。第三,与其他市政公共设施相协调。在不影响其他市政公共设施正常使用的基础上,要处理好公共广告设施与其他市政公共设施之间主与次的设置、冷与暖的对比、动与静的结合,体现城市景观的整体美,并与之共同承担起辅助长春城市形象建设的责任。

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设计要突出长春地域特色。长春地处东北平原中部,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城市和新中国电影工业的摇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程造就了长春独特的个性与魅力,因此设计时不能盲目效仿其他城市的设计风格,而是要根据特定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历史条件及民俗文化,创造出具有长春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共广告设施。如公共广告设施的造型设计,可以从市花君子兰入手进行创意,以体现长春宽容大气、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

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设计要以人性化原则为指导。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设计主要为城市空间中的人服务。长春的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设计要以人为本,满足人的行为、心理、视觉等多方面的要求,使城市变得更富有亲和力。城市各区域由于使用功能的不同,使人们对公共广告设施的内容、色彩、光照、位置等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学校、行政单位等教育行政区域,公共广告设施的内容应突出人文关怀,色彩柔和淡雅,体现庄重、雅静的风格;重庆路、红旗街等商业区域,则应以时尚前卫为主题,色彩热烈丰富,体现繁华、欢快的风格。此外,公共广告设施的设置要解决城市建筑、街道和市政公共设施的采光、通风、交通和消防等问题,以确保人们的健康与安全,从而进一步提升长春的城市形象。

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设计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长春素有“森林城”之称,又是著名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设计应该以绿色低碳为理念,以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目的,合理选择加工材料,避免公共广告设施造成的光污染、空气污染,提倡科学地使用新型节能材料。例如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纳米水晶夜光标牌,采用先进的技术与工艺,夜晚无须用电即可发光,大大节省了电能的消耗,充分发挥了自然环保的特点,使公共广告设施向着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

结语

综观长春城市公共广告设施的发展状况,公共广告设施对城市形象与城市精神的塑造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理性地看到,如若缺少精心的创意设计与有效的规划管理,公共广告设施也会破坏城市景观的整体美,制约城市形象战略的实施与完善。如今,随着国际电影节、汽车节及东北亚经济贸易博览会的举办和召开,长春城市形象的知名度、美誉度已得到提升,我们应结合长春的城市定位,充分利用城市公共广告设施的优势,找到城市公共广告设施与城市形象建设的契合点,打造出绿色、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春城市形象战略中公共设施设计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JYT39)

参考文献:

1.张金花:《户外广告和城市形象建设》,《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2)。

2.于正伦:《城市环境艺术——景观与设施》,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3.谢春林:《户外广告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及对策》,《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4)。

4.芦原义信[日]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5.马振龙、苗延荣:《天津市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规划与设计策略》,《中国广告》,2008(4)。

6.田文波、李之吉:《长春市城市夜景观环境设计初探》,《长春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6)。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编校:张红玲

作者:林立 曹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税务行政处罚构成要素论文下一篇:行政许可案件判决方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