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相关论文

2022-05-16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食品毒理学相关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食品毒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本文针对农林院校中食品毒理学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了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食品毒理学教学质量,为农林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创新型和素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

第一篇:食品毒理学相关论文

食品毒理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摘要:食品毒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目的是通过理论课教学和基本实验操作相结合,使学生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进行简单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为适应该学科发展的需求,笔者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及内容上进行一些有益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食品毒理学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学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我国食品毒理学起步较晚,大概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至六七十年代,食品毒理学快速发展,对该学科的科学研究需求不断加大,从2002年起,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相继设置食品安全专业,由此《食品毒理学》成为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近年来,很多老师就《食品毒理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分别提出各自的观点。本文笔者也在不断尝试对食品毒理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有益改革、积极探索与创新,现就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一下浅见。

一、深化理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改进理论教学,突出重点难点

食品毒理学具有与其他基础课不同的特点,所涉及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学、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广泛知识,而食品安全专业多设在食品学院,所以其课程设置多与食品工艺相关,生理学、生物学相关课程无法全部安排,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面很窄,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抓不住重点,找不到规律,花费很多时间却收不到好的效果。并且我校该门课程理论课只设置27学时,存在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为此,笔者在综合相关教材的基础上,补充生理学、生物学知识概念、抓住社会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合理安排各章节。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本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主要讲解总论部分。在总论部分,重点讲解毒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尽量把重点、难点和疑点讲明,描述性内容少讲,由学生课后自学。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动物生理学、医学等相关背景知识,因此在讲解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转化以及毒作用机制时,应重点讲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机制,不能太深入,否则容易造成学生越学越糊涂,结果事与愿违。另外,对于研究一些功能食品时候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功能验证和安全性评价,其中必不可少就是进行毒性作用评价,因此在理论讲解的时候应重点讲解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试验设计及毒性作用评价,以便为学生在以后科学研究中打下基础。在各论部分,综合当前食品安全涉及的主要内容,抓住社会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突出讲解目前比较热点食品安全问题,如二噁英污染、霉菌毒素中毒、转基因产品等。

2.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生命科学领域中新的理论和研究手段日益渗透到食品毒理学科,外源化学物中毒与危害的机理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一些新发展的技术如基因重组、克隆技术、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DNA测序技术和一系列突变检测技术等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各项食品毒理学研究。笔者在每学期上课之前都根据大纲要求,合理调整教学方案,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科研成果适当增加该学科研究的新进展,使学生了解现代食品毒理学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学生兴趣,开展探索式学习方法

在过去教学中我们多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教学模式,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然而食品毒理学一些理论知识难理解、难记忆,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而且也不利于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适应该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探索食品毒理学教学方法,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授课方法,引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上课时更多采用与学生互动方式,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比如,当发觉课堂气氛不活跃时,可以改变教学方式,采用提问、讨论问题等形式,围绕基本概念及重点难点内容提出一些与日常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同学带着问题去思考。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独立创造力,增加科研意识

1.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食品毒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实验是毒理学的研究手段,也是学生了解和获得毒理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尤为重要。学生通过毒理学实验课,不仅可以验证某些毒理学理论,对于一些基础实验技术有一定的熟悉和掌握。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表现和反应不仅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鉴于本课程实验课时有限,因此,笔者对实验课内容选择,尽量让学生掌握一些比较常用的基本实验技术,以便学生在以后科研工作中能学以致用;在实验顺序安排上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式,做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衔接,使实验教学效果得到充分地体现,真正成为学生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辅助工具。

2.改革考核方法,加大实践课考核比例

对于学生的考核不能只凭期末考试就决定该生及格与否,应当全面考核。过去实践教学只作为整个教学的辅助部分,不进行考核或者占最后总评成绩的比例较小,由此造成一些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因而实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所以我们逐步加大实践课的考核比例,将实践考核所占比例提高至30%~40%。每次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报告进行批改评分,列为平时成绩最后计入总成绩,并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增加实验内容。

三、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培养,提高食品毒理学教学效率

针对食品毒理学与多学科存在密切联系和相互渗透的特点,授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应加强对相关的基础学科如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学、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等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是兽医专业毕业,因此在实验动物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有较强功底,但在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比较薄弱,因此平时我注意向老教师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知识,并积极主动去听相关老师课程,在这两方面我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并及时地把本课程的内容补充于课堂当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总之,食品毒理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是学科建设中重要环节,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作为食品毒理学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经验,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化教学模式的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宁,沈明浩.食品毒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韩驰.中国食品毒理学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3,15(6):481-483.

[3]郑定仙.我国食品毒理学回顾与展望[J].中国热带医学,2006,6(10):1880-1881.

[4]陈利平,韩亚伟.《食品毒理学》教学的现状与发展[J].广西轻工业,2010,9(9):155-156.

[5]唐俊妮,张荣.食品毒理学教学方法初探[J].成功(教育),2010,(6):264-265.

作者:王新 张建新

第二篇:地方农业院校《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食品毒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本文针对农林院校中食品毒理学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了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食品毒理学教学质量,为农林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创新型和素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食品毒理学,教学改革,地方农业院校

Researching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Toxicology in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king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ng Licong et al.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45,China)

Key words:Food toxicology;Teaching reform;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仅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而且与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關。近10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三鹿奶粉所出现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塑化剂”风波,及2011年上海的华联超市出现过期馒头重新加工售卖的“染色馒头”事件。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为了促进食品安全检测、食品质量管理控制及质量认证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均开设了《食品毒理学》这门专业课。《食品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所研究的外源化学物包括食物中的天然毒素、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烹饪中产生的致突变物/致癌物以及食品污染物,如重金属、药物(农药或兽药)残留、霉菌毒素、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与转基因产品等新的毒理学问题。而食品毒理学的调研目标涉及了从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以及销售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1]。

随着食品安全日益严峻的现实使得《食品毒理学》课程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并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和完善,以适应食品质量安全专业发展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此,作为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我们针对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初步探索了一些食品毒理学教学改革措施,同时就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实验课程的设置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力争为素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

1 《食品毒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学时短,教学内容多 我国《食品毒理学》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代表性工作是60年代初开始农药残留量标准及水果保鲜[2]。而到2002年教育部才批准设置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此后在农业院校、醫学院校及许多综合性大学也相继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然而,在这些开设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当中,《食品毒理学》课程的开设还不到1/2[3]。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为特色,同时兼顾理、工、经、管、文等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大学。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自2004年起,开设有食品质量与安全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并在课程设置均有《食品毒理学》。虽然,《食品毒理学》课程在这两个专业当中开设的时间不短,但是该课程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为专业必修课,课时为32学时,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当中,该课程为专业选修课,课时也缩短为24学时。《食品毒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药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卫生毒理学、分析化学、现代生物学、病理学、遗传学、病理学及流行病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其教学内容也非常多。这就意味着,在如此短的学时内,按现在的教学计划,无法完成《食品毒理学》的全部内容教学。

1.2 教学方法单一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食品毒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基本概念多,原理深奥。纵观目前国内食品毒理学教学可以发现,在讲授阶段,教师仍然采取PPT授课,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授课知识,这种传统的授课方法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的专业背景直接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作为任课教师,本人深刻体会到要掌握好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兼备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卫生学、免疫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医学和生理学知识。而农林类院校学生前期缺乏生物学、解剖学课程学习,导致学生对《食品毒理学》理论知识领会不尽如人意[4]。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了解《食品毒理学》的核心内容,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1.3 欠缺实验课程 动物试验是《食品毒理学》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食品毒理学》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然而,在大部分农林类院校的食品专业中,《食品毒理学》的实践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在江西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还未开设《食品毒理学》实验课程。与生物或医学专业相比,农林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本身就缺乏动物试验相关知识及实践环境。例如,在生物专业,基本都会开设试验动物解剖、染毒方法操作等实验课程,而医学专业甚至还拥有教学实践基地。这样一来,与生物、医学等专业的学生相比,农林类院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试验动物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这也最终导致其对理论知识的领会也不尽如人意。

2 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近年来,我校所选用的《食品毒理学》教材是由刘宁主编,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该教材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即毒理学基础理论及相关食品毒理学问题部分。按现在的教学计划,授课课时为24或32课时,无法完成《食品毒理学》全部内容的授课。由于该专业学生同时有开设食品安全学、食品免疫学及食品营养学等课程,因而,为最大限度地将食品毒理学的全部内容传授给学生,我们将《食品毒理学》内容当中与上述课程想关内容进行缩减,减少该部分内容的重复授课。

《食品毒理学》中的毒理学基础理论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而言,相对比较抽象,如果过度注重理论教学,不仅增加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困惑,而且会让学生对授课内容感到乏味。适当增加实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从抽象变为容易理解,可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兴趣度。针对教材中所举实例多为环境毒物或药物的现象,那么在教学准备阶段,可以通过查阅食品毒理学相关文献,补充食品中常见毒物的体内生物学过程和毒作用的实例。例如,在讲解代谢解毒及代谢活化这部分知识点时,可以以学生日常会接触到花生最容易被污染的黄曲霉毒素B1为例,着重讲解黄曲霉毒素B1经细胞色素P450的代谢反应[5],并将代谢的I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II相反应(结合反应)贯穿起来,打破教材中孤立地阐述各类代谢反应的常规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外源化学物在体内代谢当中可能出现毒性增加的代谢活化这个概念。另外,可以寻找一些动画资源短片,例如,在生物学上有很多关于化合物如何进入血液循环的3D动画,通过播放动画有利于学生理解外源化学物如何被人体吸收,也促进了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对于研究一些功能食品时候必须要对其进行毒性作用评价,那么,在课程内容上应侧重增加对急性、慢性、亚慢性毒性试验设计及毒性作用评价这部分内容的实例讲解,为学生在以后科学研究中打下基础。对于当前食品安全涉及的主要内容,如比较热点食品安全问题转基因产品也应该作为侧重讲解的内容。

2.2 增加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主要渠道,对于经历过初稿中填鸭式教学的大学生来讲,在大學的课堂上更渴望听到的不再是简单总结所得出的结果,而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6]。《食品毒理学》内容繁杂,所涉及的知识点生涩难懂,如果继续采用填鸭式枯燥讲解方式进行授课往往使学生越听越糊涂,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气氛沉闷。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推行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以提问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在课堂中讲解概念后提出提出讨论中的疑难问题,最后由老师与同学进行討论,并对学生的论点进行修正,最终得到相应的参考答案。例如,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食品毒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任课老师可以先阐明LD50的概念,随后向学生提问“为何要测定LD50?”、“测定LD50为什么是毒理学实验的最基本实验?”等。再如,在讲解急性、慢性、亚慢性毒性试验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进行这些实验的设计,以及在这些试验当中为何要先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其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梳理,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当面对问题的时候,他们可以主动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也为他们后续的研究生学习打下一定的科研基础。另一方面,由于《食品毒理学》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这也要求任课教师认真的备课,并对教学内容的多角度扩充,平时应加强自身对药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等知识学习,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举一反三,吸引学生并引导他们主动思考。

2.3 加强实验教学 《食品毒理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而动物实验是其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食品毒理学》的实验既是理论课程教授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虽然,与其他农林院校相似,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缺少动物实验的相关课程学习,大部分学生没接触过毒理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动物,如大鼠、小鼠及豚鼠等。然而,我院研究生培养当中,大部分研究生所进行的研究当中均要进行小鼠实验,在这些小鼠实验当中也包括常规日常染毒方式,如灌胃、腹腔注射、尾部静脉注射等。因此,我们可以将授课学生进行分组,每组10~15人,分组跟随研究生学习动物试验的一些常规操作,如灌胃、腹腔注射、尾部静脉注射、小鼠解剖等。如果不懂动物染毒的操作,那么在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试验中LD50的测定,如果不能在特定时间内将毒物定量注射进入实验动物体内,那将无法准确测定到该化学物的LD50,这也导致一部分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甚至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实验操作都不会。另外,可以通过开设 《食品毒理学》实验课程让学生学习动物试验相关操作,如动物的性别鉴定、抓取和固定方法、编号标记技巧、染毒途径和技术、采血途径及了解毒物在体内处置过程等等,加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科研意识的培养。

3 结语

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个人健康及生命安全,更是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的大事。《食品毒理学》是对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的理论基础,该课程作为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核心课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同时掌握理论知识及实验操作,为学生日后从事食品安全性评价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作为该门课程任课教师更要不断充实、更新与实践相关教学内容,采用一切可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并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兴趣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虽然,我校在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我们知道教学改革的进行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连续性工程,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侧重改革的方面,并希望通过改革为农林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创新型和素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宁,沈明浩.食品毒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2]韩驰.中国食品毒理学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3,15(6):481-483.

[3]陈利平,韩亚伟.《食品毒理学》教学的现状与发展[J].广西轻工业,2010(9):155-156.

[4]高斌,龚加顺,黄艾祥,等.农业院校食品毒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9):28-29

[5]Guengerich F P,Johnson W W,Ueng Y F,et al.Involvement of cytochrome P450,glutathione S-transferase,and epoxide hydrolase in the metabolism of aflatoxin B1 and relevance to risk of human liver cancer[J].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1996,104(S3):557-562.

[6]宋国荣,吴斌,何存富,等.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0:44-45. (责编:张长青)

作者:杨丽聪 王文君 杨武英 王丹 郑国栋

第三篇:茶叶与其相关食品开发

摘要:茶叶是我国传统作物,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茶叶的出口贸易在我国食品出口贸易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茶叶不仅是一种饮品,而且还含有很多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物质,正常情况下经常饮用茶水对人体保健有很多好处。近几年,科学家通过对茶叶进行分析研究,利用茶叶中的有益物质进行一些食品开发,市场前景广阔,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追捧。文章将从茶叶的成分和功能着手分析,对茶叶食品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茶叶 成分 功能 食品

0 引言

茶叶是中国非常传统的饮品,自古以来受到很多人喜爱。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科学家在对茶叶进行研究中发现茶叶中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近几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食物的健康要求也随之提高,于是,茶叶制品应运而生。这些茶叶制品中包含一定的茶叶成分,对人体有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1 茶叶中的有益成分

茶叶中有很多物质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茶多酚。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天然复合物,也是茶叶具有保健功能的主要化学物质。茶多酚大约有三十种以上物质组成,按照一定的化学成分划分,可以分为茶多糖、茶氨酸、儿茶素、茶皂素、黄酮、咖啡碱、黄酮醇、酚酸、花色素等物质。

茶多酚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PH4-8,属于中性偏碱性物质。茶多酚如果遇到强酸、强碱,光照或者是高温都容易发生质变,因此一般情况下,茶叶都会存放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保质期大约在两年左右,是一种不添加防腐剂的安全食品。

2 茶多酚的功能及食品开发

对茶叶中的茶多酚进行开发应用,主要是因为茶多酚中的活性物质。茶叶中含有很多火星物质,每种物质成分的性质不同,各具特点。不同的食品中对茶叶有益成分的应用和含量也不同,结合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目前我国依赖茶多酚开发的食品总体呈现出新颖、健康、时尚的特点。

2.1 茶多糖

茶多糖是复合糖类,通常情况下与蛋白质结合,形成酸性较多的糖或者是酸性糖蛋白。茶叶中含有活性多糖,而且水溶性很高。这些活性多糖在老粗茶中的含量更高,主要有葡萄糖,果糖、木糖等。据有效数据显示,经常饮用老粗茶叶的人群患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很低。茶多糖的保健功能主要有降低人体血糖含量,降血脂,增强人体免疫力,对于长期在电脑辐射下工作的人群还具有抗辐射的功能。对于茶多糖食品开发,国内外的新型制品主要是功能性饮料,产品种类单一,但是茶多糖的保健功能明显,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

2.2 茶氨酸

茶氨酸是茶叶中的一种氨基酸,在茶叶中的含量也非常高。茶氨酸的主要功能是提高记忆力、缓解工作压力、降低血压、增强人体免疫力,抑制人体肿瘤生长的辅助功能。茶氨酸是保持茶汤现状的主要物质,既可以作为茶饮料进行开发,缓解咖啡碱给茶叶带来的苦味,改善茶饮料的口感,也可以作为一些休闲食品,国内外以茶氨酸进行开发的食品主要有巧克力、口香糖、果冻布丁等。我国对茶叶中茶氨酸的研究已经取得新的进展,在发现茶氨酸对改善睡眠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的基础上,已经开发了相关产品。

2.3 茶皂素

茶皂素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甙类衍生物,也称为茶皂甙,属于三萜皂甙中的齐墩果烷型。茶皂素的主要功能是降低人体胆固醇,具有溶血、抗菌和表面活性剂的功能,用于食品的领域较少,而广泛用于生产建设和日化工程。

2.4 咖啡碱

咖啡碱是人们相对熟悉的化学物质,也称为咖啡因,是茶叶中的生物碱。咖啡碱是构成茶汤味觉的主要成分,同时,咖啡碱具有利尿解毒、强心健脾、提神醒脑、降血糖血脂、降血压、防止心理衰竭,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经过现代科学家研究,低剂量摄入咖啡碱对人体有益,能够使人体机能保持最佳状态,但是过量摄入咖啡碱就会对人体产生毒害。咖啡碱在食品中的应用主要是含咖啡因的饮料。此外,咖啡碱和茶多酚都可以在人体中发挥抗癌妨碍的作用,二者可以协同作用。基于咖啡碱的摄入量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咖啡碱食品开发必须严格控制其用量。

3 茶叶食品开发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

茶叶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人们饮茶的习惯也

作者:杨位杰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创新与创业管理论文下一篇:中央电大法学专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