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之网络文化论文

2022-04-2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传统文化教育之网络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本指导纲要。

传统文化教育之网络文化论文 篇1:

凝聚中国心,浇铸道德魂,培养创造力

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民办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而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多方面来看,必须对学生进行补课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办高职院校必须认识此项教育在办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厘清思路,强力推进。

关键词:民办高职;文化教育;研究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2015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决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进程中,民办高职院校必须认真领会习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实质,认真贯彻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落实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思考

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家庭教育中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大学生的父母,大多都出生在“文革”开始的1966年之后,那个时代的教育是一个割断历史的教育,所有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均被列为“四旧”思想予以破除和否定。改革开放以后,是他们接受中学大学教育的时期,尽管对青年提出“四有”教育,但是,中学阶段的“有文化”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未被列入应试内容,所以中学基本只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那个时候,大学教育尚未普及,即使进入大学读书,大学阶段的“有文化”教育也只是“科学文化知识”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因此,这些父母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根本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造成现在大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社会教育中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在的大学生,都是1990年以后出生,“变态”的素质教育和“变形”的应试教育成为他们的主流社会教育。各种美术、乐器培训班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瞄准了父母的钱包,各种“奥数”、“英语”培训班对接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的心理需求。90后孩子(主要是城市孩子)中小学阶段的社会教育基本上都是在父母胁迫下接受各类社会培训班的教育。同时,这一阶段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图书本来就不多,家长又把这类书当作“闲书”、“杂书”,列为“禁读”物,而中小学教辅类图书应运而生,成了家长积极为孩子购买的阅读品。广播电视等媒体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电视作品不多。网络文化的盛行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这些孩子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追求更加多元化,个性特点更加突出。以上诸多因素造成了90后的孩子在社会教育层面,严重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三)学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明显。1990年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1993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教育部围绕中央布署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200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但是,成效不明显。分析其原因,主要有:1.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尽管中央及教育部发文提出相关要求,但大部分中小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高,行动不快,措施不力;2.一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3.由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到位,对教育内容缺少系统性规划,对教学环节缺乏整体性设计,导致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大大降低教学效果;4.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感染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滞后;5.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和专业指导;6.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形成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支撑的良好态势。正是以上多种原因,致使目前在校大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较差。

(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是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较少的大学生。民办高职院校属于第四批录取,学生普遍知识水平较低,成绩较差。尽管高考未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入高考内容,高考成绩不是衡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水平的标准,但是,一般来说,学生所掌握的各类知识具有融通性。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在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时必须对学生进行补课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对民办高职院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分析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深度,决定着教育的行动与效果。我们认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民办高职院校重要性有六点:

(一)高校有四大功能,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四项功能的综合体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不仅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标志,也决定着她对国家和社会贡献的大小。

(二)民办高职院校是高职教育的生力军。民办高职院校数量、在校生人数约占全国高职教育总量的四分之一。2014年3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突出强调“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民办与公办具有同等法律地位,推动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党和政府寄民办高职院校于厚望,民办高职院校就应有担当、有作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展示民办高职院校有担当、有作为的平台。

(三)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大学之所以受人尊重,其重要的原因是大学有大德、有大道、有大爱、有大师、有大精神。大学是道德的高地。《四书·大学》开学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至善。”立德树人,就是要让学生崇真向善的德心永在,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基因永续,就是让学生固文化根,铸民族魂,圆中国梦。

(四)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培养目标是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在落实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过分的强调技能培养,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养成教育,心高气傲、朝三暮四、好高骛远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通病。在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中,有不少这方面的典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治疗和预防这类通病的良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强化高素质教育,落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

(五)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加强师德教育的重要抓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建设是师德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师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如《论语》中有许多教师的座右铭。明清之际王夫之“德以好学为极”,“欲明人者必先自明”是教师必备的职业操守。因此,我们要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过程,作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过程,加强“强师工程”建设,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在高职教育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提出了我国最早启发式教育和创新性教育理论。《学记》是中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宋朝朱熹、明朝王阳明、清朝王夫之等都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教学原则。中华传统教育教学思想既有继承性,也有创新性。如学习观摩、臧息相辅、主动主导、知行合一、行先知后等都是继承中的创新,而这些教学原则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民办高职院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思路

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是为了认清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民办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为了明确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这两个角度分析出的最终目的是厘清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思路,提高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执行力。

(一)学校要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把此项工作列入学校重要工作进行安排和布署,明确此项工作是民办高职院校一把手工程,认真落实,强力推进。

(二)加强课程建设。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开设《中华优良文化经典作品讲读》选修课,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资源,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四)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围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让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让学生明辨是非、止于至善、坚韧豁达、奋发向上,培养格物致知、敢为人先的创造力。

(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注入到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理念、育人理念、大学精神培育、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彰显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特色,锤炼富有时代气息和深刻内涵的高职教育文化。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校园宣传媒体,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开设不同类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坛,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发挥其对师生的教育引导和熏陶感染作用。发动学校团委、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组织,大力开展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建立健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完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抓好组织实施;建立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和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制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保障;加强队伍培养,特别要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学习培训,发挥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组织、引导和辅导作用;加强理论创新研究,发挥民办高职院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作用。

参考文献: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3)

[2]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学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4(1)

作者简介:

赵景阁(1980- ),女,河南驻马店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

姚嘉敏(1987-),女,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传统文化教育。

李群力(1948- ),男,河南商水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科研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科研规划项目《职业院校“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证研究》(编号201419Y2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赵景阁 姚嘉敏 李群力

传统文化教育之网络文化论文 篇2: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 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正视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5.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6.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既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

——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既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

——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又要加强各学段的有机衔接,逐步推进。

7.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三、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8.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9.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10.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11.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12.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13.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展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14.修订相关教材和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根据修订后的中小学课程标准,修订相关教材。制作内容精、形式活、受欢迎的数字化课件。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组织知名专家编写多层次、成系列的普及读物。

15.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五、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16.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以及“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评选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17.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职业学校教师和校长素质提高计划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内容,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六、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18.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利用好现有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重点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依托高校网络文化示范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拓宽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文,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在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等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

19.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20.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积极配合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提倡和扶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文艺作品创作,在评奖、宣传等方面加强引导,办好青少年电视频道,做好图书出版规划,创作、出版一批青少年喜爱的影视片、音像制品和文学艺术作品,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

21、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22.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与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教育部统筹规划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师资等建设,明确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持。要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的传统文化教育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多途径增加传统文化教育投入。

2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

2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鼓励各地各校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建设,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链接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答记者问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日前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问:请简单介绍一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出台的背景和起草过程。

答: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教育系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十八大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做出了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自去年6月以来,教育部成立了文件起草组,就如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调研,先后有100余位专家、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参与了文件研制或提出建议意见。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修改完善,起草小组认真研究、充分吸收了中宣部、文化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民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部门的意见,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2.问: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

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与弘扬,中央和各级政府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1993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2006年,中央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了具体部署。

教育部多次下发相关文件。2004年,与中宣部联合发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2010年,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2013年,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等等。

此外,上海制定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和任务目标;山东出台《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并编写《传统文化》教材,在全省中小学投入使用;江苏在全省小学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举办经典诵读比赛,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感受传统文化教育魅力。这些探索都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令人满意,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这是当前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二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很多地方和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对教育内容缺少系统规划,对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往往是众多课程各自为战,课内课外无法衔接,导致课程门类孤立化、教育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现象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三是教育教学中的技术性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相对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指导。四是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合力有待形成。目前,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还是教师、场所还局限在校园、手段还主要依赖于课本,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支撑的良好态势。

3.问: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提炼适用于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文件起草的重点,也是难点。对此,起草小组系统梳理了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认真听取多方意见建议。坚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避免复杂深奥的学理之争。在反复论证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二是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三是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通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4.问:各学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文件的这一部分需要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段“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起草小组力求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要点,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兼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但更为强调指导性。考虑到地域文化差异,既要为各地各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指导和遵循,还要为未来的课标修订、课程开发以及各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留有一定空间。

5.问:教育系统在落实《指导纲要》方面将采取哪些重点举措?

答:教育部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逐步落实课标修订和课程开发工作。目前,正在启动的高中阶段课标修订将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修订内容,小学至初中阶段的课标修订工作,也会按照时间进度安排适时启动。此外,还将在全国高校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在职业院校教育中,将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制定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工艺、民族表演艺术等民族文化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相关专业校本特色教材。

要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推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示范性项目中专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建设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特色学校和基地,完成“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

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动员组织传统文化名家、一线教师共同研究如何改进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加强传统文化研究机构的建设,以便更好的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指导。

6.问:除教育系统外,社会其他领域还将有哪些举措?

答: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我们既要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传统文化教育合力。具体来讲,学校应充分依托校内文化资源和主题活动,发挥独特的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有关部门应发挥其职责功能,促进传统文化的教育。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应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文艺作品创作,着力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应积极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实践活动,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此外,还要加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

传统文化教育之网络文化论文 篇3: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作为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领域的推行必将是一场艰巨持久的教育硬仗,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课堂主渠道作用,在高职课程和教材体系中添设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培养传统文化师承者,打造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坚持文化氛围熏陶,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浸润传统文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打造传统文化新媒体平台;汲取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高职逐渐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惯性和文化引力,使传统文化教育蔚然成风。

关键词: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刘雪静(1981-),女,河北张家口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任焕茹(1962-),女,河北保定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探索与实践”(编号:SZ141040),主持人:刘雪静。

2013年,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级各类院校的建设实施意见》,强调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建构与传承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始在各级各类院校分学段有序推进。

传统文化教育,对于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来说,犹如重新发现一片思想政治领域新大陆,更像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文化精神沃土。如何开发利用好这片深沉厚重的沃土,使之重焕生机、充满活力、孕育新生,俨然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全新的课题。

一、高职人文教育发展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多年来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工具主义、技艺教育渐次成为其主流教育观,单向度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广阔视野和人文情怀。随着高职教育不断成熟完善,高职人文教育也不断被呼吁提倡,强调人文精神打底、综合素质提升,高职院校也积极着手尝试进行文化的重置和补位,但仅仅是局域性增添架构,论及传统文化这一蓄势待发的综合系统,在高职教育体系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契机启动。

(一)割裂人文建设,单向度锤炼工具人

高职院校发展前期,普遍忽视文化素质教育,认为在有限时间里搞文化素质教育是对技能教育的削弱和对高职特色的抹杀,因此将原有大学语文等相关人文课程删减殆尽,职业技能学习与文化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完全分离,高职院校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职业技能培训领域,学生只专注于专业技能的提高。学生成为单向度工具人而非全面人,缺乏综合素质学习养成,文化底蕴、道德品质相对薄弱。

(二)重视校企文化,双主体塑造企业人

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发展时期后,更多强调企业文化进校园,不断探索校企文化对接融合,为企业量身打造适应岗位、具有职业精神的企业人。高职院校培养出企业人,但不是发展的人,学生缺乏再学习再深造后劲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三)发展人文教育,全方位完善传统文化

近年来,高职教育开始向内转,提倡厚德强能,提出育人为本、育德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高职院校也逐渐开始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如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相应增设了影视佳作鉴赏、中国近代史纲要、论语与修身、应用文写作等人文选修课程,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仍然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软肋和薄弱环节,尚未建构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体系,没有适合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材,缺乏文化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校园文化中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不足,因此需要全方位完善传统文化。

二、高职院校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以德润身,提供道德启示和精神示范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而言比较消极落寞,整体精神气质偏于颓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道德观念相对薄弱,亟待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而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和精神风尚,亦然成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必修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倡“三位一体”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高度重视个人德行修养,将个人修身修德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传统文化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倡导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孜孜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崇尚刚毅自强的品格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提倡诚信敬业、克勤克俭,鄙视侈奢享乐的生活态度。诸如此类丰富的道德精神,为高职学生重塑价值体系提供道德启示和精神示范。

(二)以文化人,积淀文化底蕴和传统精神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高职学生普遍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其相对薄弱的文化素养会直接影响到通过学习能力开发潜能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底蕴是锤炼和凝聚的一些基本思想、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升华,对一个人整体素质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补齐文化素养层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下具备突围竞争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学养,成为最丰厚的文化精神土壤,高职学生必须深入学习自己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根脉,陶养心性,通古博今,袭承中华文化精神,将其作为人生底蕴和成长底色,扎下深厚的人生根基。

(三)传承创新,开创新的社会风向和人文景观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方面要注重道德修养,注重文化底蕴,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创新更为重要。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1]。要将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道德传统和人文精神移植并激活到这个多元的新时代,用传统精神重塑当代价值体系,在当代文化精神中追寻传统精神,将传统和现代精神有机融合,开创健康崭新的社会风尚。

三、完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及路径研究

作为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领域的推行必将是一场艰巨持久的教育硬仗,要做好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积极发挥高职院校课堂主渠道作用,在高职课程和教材体系中添设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打造一支文化功底深厚的教育骨干队伍;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熏染陶养学生;建立丰富开放的传统德育教育传播网络;建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在高职院校逐渐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惯性和文化引力,使传统文化教育蔚然成风。

(一)发挥课堂主渠道,在课程和教材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1.开设人文课堂,尝试建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课堂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在人文课程体系中,尝试为学生开设必修或选修课,加深并拓宽诸如中国历史、儒家文化和古代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内容和文化视野,如在新生入学时,设立“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必修课程,为大一年级新生打下深厚的人文基础。近年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开设论语与修身、燕赵民俗文化、武侠文化等选修课程,“传统文化”类选修课程的增设,激发了高职学生浓厚的人文兴趣,提升了师生的文化素养水平。与此同时,地方高职院校也要积极发掘并利用本地区厚重深沉独特的精神文化资源,打造富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如发掘保定城市的人文底蕴、历史渊源及革命背景等,尝试建构保定古城文化课程。

2.融合德育课堂,尝试建构德育课程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积极的道德教化、心灵启迪等教育功能,它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维观念、价值选择、道德情操以及心理健康状态,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宝贵财富。高职德育课程要充分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德育资源,选择典型案例或经典故事,将传统道德文化、民族精神等巧妙自然地融入到思政德育课堂,拓展创新德育课程体系的文化维度。近年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心理教研室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独辟蹊径地将中华传统文化引入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将中华之“道”与西方之“术”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精神,在社团活动中强化传统文化意识,效果很理想。

3.编写高职传统文化教学教材,建构文化课程体系。传统文化强调道德、精神的教化与传播,高职院校要尝试结合高职特色,为高职学生量身定制教材书籍,编写高职文化教材,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而且也要将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职业综合素养相结合,使教学更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同时,在传统文化体系建设中,要遵循理性教育和生命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在强调传统文化入教材的同时,也要注重让校园文化生活充满传统文化的元素和意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语境、传统文化方式中,润物无声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培养传统文化师承者,打造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

1.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实现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有效传播,一支博学多识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整合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人才资源,选拔培养优秀的传统人文课程老师,形成传帮带梯队式人才队伍;在高职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积极引进聘请技艺大师、民间艺人等特殊人才参与到高职院校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调动一切师承的积极因素,确保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承。

2.加强面向青年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教师要想真正做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自身必须具备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当80、90后更多年轻教师走上讲台,他们的价值理念、文化修养、素质水平直接决定并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素质。所以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文化培训,每月组织一次传统文化集中培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多管齐下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传统文化素养,进而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积极鼓励高职院校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机构,充分利用人文学科,聚集相关研究力量,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重点围绕习近平提出“四个讲清楚”原则,致力于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等,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和学理基础[2]。

(三)坚持人文环境熏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

1.书香校园文化建设中熏染陶养。只有打造好书香校园,方能彰显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的气质和活力。一是开设经典读书班、国学诵读班,坚持晨读晨练、温故知新等传统学习习惯,激发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读书征文、文化演讲等课余活动,指引师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思想精神。二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等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结合各自独有的校情校史研究,挖掘整理彰显特色的学科史和人物史,形成文化深厚、自成一脉的高职校园文化传统。三是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学者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课堂、进校园,解读传统文化精髓要义,传授传统技能技艺。

2.职业道德素质训练中植入传统文化。坚持传统文化精神,高职校园文化应首先从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要素入手,从礼仪、人格、心理等方面开展素质拓展训练。一是发扬传统文化重“礼”思想,开展职业礼仪训练。通过修身与礼仪必修课程、服务礼仪培训、职业礼仪大赛等,提升职业化仪态仪表。二是职业人格养成。开展“健全人格,提升职业品质”高职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推进传统文化吃苦耐劳、勤奋务实、自强不息、诚信善良等品格素质的养成教育。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从人格的建构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以维护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例如开展团体辅导,帮助高职学生从个性、兴趣、能力等方面深入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培育优势、规避弱点;组织高职学生参加恋爱情感与心理健康教育讲坛,完善其恋爱观和感情观;此外,各年级还应进行各有侧重的心理辅导与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其求职提供依据。

3.第二课堂主题活动中传递文化精神。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丰富传统文化教育。一是利用特色社团活动传承国学精粹。成立如书法协会、纸艺社团、德新社、茶艺社、礼仪社、武术协会、象棋社等文化社团,开展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中传承文化精粹。二是依托党团组织开展文化传播。利用学生会、团委、学生党支部等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理论研究、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越挫越勇、助人为乐、精益求精的坚韧品格和传统精神。三是利用各种节点契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抓住新生入学契机,通过入学教育大会、班导师见面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入党启蒙教育、团队精神教育、学校规章制度学习等多项教育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加强毕业生文化思想教育,开展毕业生综合素质答辩与毕业生文明离校系列活动,如以“师恩难忘,母校难忘”等为主题的毕业生寄语恩师活动、师生茶话会活动、毕业班党员畅谈会活动。结合各种传统节日风俗礼仪,做好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传播。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打造传统文化新媒体平台

1.推进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网络化。在网络文化带来的全球视野和多元理念冲击下,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正加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传统文化要想重新回归主流,成为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借势再起,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网络资源共享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尝试打造传统文化特色网站,或者在高职院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如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网络“博闻讲堂”,精选傅佩荣讲论语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视频,建设文化经典资源库,便于学院师生学习。高职院校要学会抓住合适的节点和契机,利用QQ、校园微博、公众微信平台等新兴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精品佳作,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2.建立开放互动的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网络。高职院校首先应尝试建立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高职网络文化示范中心等,占领传统文化传播的网络制高点,拓展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吸引更多的网络学习者。如目前一些示范院校设立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网站或教育专栏,推广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在线学习。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进行博客交流,采用飞信发布文化信息,用微信平台进行即时文化信息推送,利用网络空间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互动等,实现零距离流畅沟通,达到人际和谐理想效果。其次,高职道德教育应积极向外部延伸,延伸到家庭,使更多的家长、教育组织、社会团体参与到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网络体系中,将学校的“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使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工作迈向社会化,从而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缩短对社会的适应期。第三,统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文化修养、行为养成、艺术鉴赏水平,增强高职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意识。

(五)汲取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当代文化不仅要继承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神实质,更要通过赋予新义、改造形式、增补充实、拓宽延展、规范完善等途径,实现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高职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4]。一是开展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建设。引进民间大师进校园,成立大师工作室,建立高职现代学徒制,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二是整理挖掘国粹,研究阐释新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创新。如调研保定市拥有定瓷传统烧制工艺、顺平桃木雕刻工艺、曲阳石雕、易县易水砚、安新苇编画、定兴宫绣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引进对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是鼓励大胆创新实验艺术,不断提高文化与学术研究成果和文学艺术价值的影响,拓展传播渠道,创新文化艺术交流。四是创新载体和抓手。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方面,高职院校要组织形式活泼、贴近学生、易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如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家风调查、品读校训、经典阅读、礼仪普及、大众讲座等形式,汲取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2-25.

[3]李军.坚持”创造性改造 创新性发展”方针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14-10-10

[4]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htmlfiles/moe/s7061/201401/166543.html.

责任编辑 韩云鹏

作者:刘雪静 任焕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论文下一篇:教育技术学中心理学运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