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2022-04-15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毕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现如今产业转型压力愈演愈烈,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也因此受到影响。但一定程度上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劳动力供给市场与结构型人才需求的匹配程度对产业升级的顺利进行也起到相互作用。本文基于人才供给与需求和市场匹配程度下的多方面维度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耦合性联系进行梳理,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思路以指导产业升级与就业实践。

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篇1:

引导就业观念转变 创新大学生就业方式

摘要:多种要素构成的大学生就业观念,是由就业期望、就业岗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的有机整体。就业观念从大的方面讲,受到了经济社会、当前政治影响因素、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影响,小的方面又受到就业主体即大学生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社会性和个体性的有机统一体。既要摒弃传统的就业观念,又要主动适应就业情况的变化,也要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同时,要力争突破社会需求和学校供给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转变就业观念;创新就业方式

大学生就业是指从事与大学生价值身份相符合的社会劳动,能创造社会价值并取得相应劳动报酬的社会活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凸现,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摒弃一些过时落后的就业观,树立顺应时势、符合当前实际的具有创造性的择业方式,才能消除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的心理,逐步的缓解所存在的就业压力,实现高校良性就业的局面。

一、传统的就业理念及观念的延伸表现

大学以学生为主体,根本任务是为了培养人才,学生则以成才为目标。作为学生这个就业主体,为了实现就业的目标,大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积累、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升,为顺利实现就业而持有的态度和所做的准备。社会作为一个综合体,涵盖了多种要素,构成有机的整体,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吸纳人才有机链条当中的一环,有就业期望、就业岗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与此同时,就业观念既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的制约,又受到就业主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整体。甘肃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传统的就业观念对高校仍产生一定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理想化精英就业观念。②传统终生就业观念。③被动择业就业观念。④跟风随大流就业观念。

二、顺应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势在必行

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多因素综合效应。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布和结构不合理,就业定位不实际、行业欠公平等都影响就业。目前全国在校3000万大学生,这些在高校储备的人才力量,将为经济社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高校就读的大学生今后还会有一定规模的增加,所以供求结构的矛盾在短期不会得到根本的解决。①地区不平衡导致就业不平衡。发达地区的就业形势好于落后地区,拿西部相比,总体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数量有限,越是老少边穷的地区越无法吸引人才。②需求不平衡导致就业不平衡。目前中小企业、服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很旺盛;政府及事业单位、国家公务人员的需求相对处于饱和状态。③行业不平衡导致就业不平衡。行业确定了就业的分布去向。目前,就业增长最快的为IT产业、竞争性强的企业、某些垄断性的行业。就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来说,加入的门槛很高,基本上是内部子女优先录用的原则。大部分人才需求和就业相对集中在人员密集的服务行业,对普通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有浪费之嫌。④专业不平衡导致就业不平衡。高校的扩招致使学科专业泛滥,有几名法学教师就可以支撑起一个法学专业,场地、实验室、资料室都无从谈起,因而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经过调查,目前就业最差的专业大都是文科性质的,比如:法学、市场营销、信息管理、国际政治和外交学、生物工程、新闻、汉语言文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从以上的不平衡分析和就业市场的现状来看,总体是供大于求,大多欠发达地区又吸引不到毕业生,这确实需要政府政策的强力引导,也需要高校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1.高等教育背景的转变。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同以往阶段,高校以开放的姿态吸纳更多的学子进入大学学习,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长,成为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一个重要因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和毕业生都要思考的现实问题,大学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获胜,就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趋势的新型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

2.社会就业模式的转变。实行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模式,呈现出了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即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毕业生也可自由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国家在就业政策上的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对就业工作的思考和关注,使大学生实现新的就业观有了理论上的指导,也具备了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空间。总体来说,就业模式的变化,行业处于主导地位,就业处于服从地位。

3.吸纳人才渠道的转变。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事业单位机构调整分流人员,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由于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本身需要分流出大量下岗人员,招聘岗位也是逐年递减,整体吸纳大学生的数量有限。传统的吸纳人才渠道的变化,使就业的理念、思路也要适应形势的变化。

4.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转变。企业进校招聘明显萎缩,签约率大幅下降;受甘肃工资结构的影响,预期薪酬明显下降;文科、经济管理类就业出现的“冷热不均”现象造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受行业的限制就业呈现性别差异;考研、“考公”热持续升温;社会就业难引发了明显的高校就业难等问题的突显,使就业形势由原来的较为宽松转为相对严峻,每位即将毕业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都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学生树立新型就业观已成为大势所趋。

三、树立当代大学生的新型就业观念

政府应政策性引导大学生到需要他们的地方,学校也要策略性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和做法。积极融入支援西部行动、青年创业计划等,实行跨省市就业和自主创业。就毕业生的自主創业而言,应根据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和要求,积极参加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经济管理类等毕业生的创业知识培训;通过“前创业教育”提高自己的市场化生存能力、转化能力和责任意识。

1.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树立平凡就业观念。大学生首先是一名合格的建设者,不应自视为人才,而应该把自身看作是一名具备有一定知识素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不论是重点大学,还是普通高校,所有的毕业生一开始都是致力于服务性、基础性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干起。这既是一种历练,也是一种必经程序。当选择一个岗位,开始做底层的工作,就是为以后的发展积蓄经验,获得实践的真知,得到上级的认可,担当一定得责任,逐步获得提升。以平凡劳动者的身份,低姿态寻找就业岗位可获得很多就业机会,因此,每位毕业生应珍惜和把握这样的就业机会,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其次是大学生的就业视觉应转向西部和边远地区。甘肃高校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很多大学生把“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作为自己就业的信念。西部和基层的广阔天地,急需要血气方刚的青年大学生,那里会让大学生们大有作为,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发展空间和用武之地。再次,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当前社会经济成分中占有很大比重,大学生要顺应时势,把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作为重要的选择。民营企业也急需人才,目前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扩大了在高校招聘人才的力度,开出的条件也十分优厚,除了各种保障和保险以外,经过一定工作年限以后,还可以参与企业分红,这对高校毕业生也具有吸引力。

2.提前谋划,实施主动出击的就业观念。要教育每位在校大学生,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压迫感。现在高校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设立了机构,开设了课程。大学生从一进校就开始拟定阶段学习计划,并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是根据每位学生的兴趣特点,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量身定做一些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和规划,对学生最终的就业大有裨益。同时,大学生也要树立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通过精心准备、提前谋划,掌握就业主动权,实施主动出击的就业观念。为避免信息不对称,高校的就业推荐信息也扩大了大学生的就业视野。据了解,大四的学生已经开始走出校门,南上北下,四处奔走,为求职带来了很大机遇,和过去偏安一隅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3.对个人进行准确定位,突出有个性特点的就业观念。人的自由个性发展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尽管社会化大生产大分工在市场中长期占有主导地位,但是,体现创新力必须在个体因素发挥作用的前提下。这就决定了必须尊重个体的首创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占有相当的比例。这部分大学生思维敏捷,思路超前,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选择就业方向时,能够准确的进行自我定位。从已经毕业走向社会创业的大学生群体当中了解到,学習能力的培养很重要。有些大学生实际从事的工作岗位不同于原来所学的专业,但是,照样也凸显了成就,主要得益于在大学里面掌握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无论干什么工作上手都很快。所以,根据个人兴趣,培养有鲜明特点的就业观念,同样能实现自我价值。

四、力争突破社会需求和学校供给之间的矛盾

学非所用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用人单位对很多大学生不能胜任工作非常无奈,反映在干事上手慢、动手能力弱、过多奢求条件等习性上。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能够顺应社会变迁、有就业创新能力的学生,这是高校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高校改革培养模式、转变培养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思路。一是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时要考虑综合功能是否适应社会需求。高校应该有总体规划,面对市场的需求,合理设置学科和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也要考虑长远,放眼未来,积极准备,积蓄力量,为今后的发展做出努力;还要根据实际需求强基础、宽口径、多出路,科学地规划学科的建设。二是高校培养学生的方式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加强教学培养水平,针对学生就业的需求,课程教育只有和时代同步、和大学生同步,吸收新思想,解决新问题,才能主动适应这一变化。三是加强师资建设水平。教师需要掌握新的知识,用最前沿、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出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储备下坚实的基础。四是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完善有效的就业指导途径,建立专业化和专门化的就业队伍为毕业生的就业搭建有效的平台。

基金项目: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其调试策略的研究,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GSGXC032)

作者:刘天瑞

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篇2: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研究

摘 要:现如今产业转型压力愈演愈烈,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也因此受到影响。但一定程度上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劳动力供给市场与结构型人才需求的匹配程度对产业升级的顺利进行也起到相互作用。本文基于人才供给与需求和市场匹配程度下的多方面维度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耦合性联系进行梳理,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思路以指导产业升级与就业实践。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市场匹配

引言

阶段性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必然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我国一直明确提出要做好以大学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为准确把握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系规律,产业升级与大学生就业关系有待深入探讨。文章主要体现在基于供求与市场匹配视角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以产业结构变迁和就业互动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大学生就业以及大学生就业对产业结构升级二者具有耦合性关系。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出现一次又一次高峰。201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已高达834万,未来全国高校还会有更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供给,这样的增长速度将会给就业市场带来空前的压力。有数字研究表明:今年毕业的高校学生除出国留学、考研升学、自主创业等截止七月份仍然不能顺利就业的人数仍然接近百万,这让很多没有高资历的大学生无法面临毕业的现实,时下所有招聘会也是人头攒动。

在全国高等院校整体招生规模扩张的情况之下,大学毕业生数量也远远高于劳动力市场可吸纳岗位数量,增长速度远高于工作岗位的增速。随着大中型国有企业转轨改制、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的推行,许多已就业员工也开始面临下岗问题,双向困境的影响导致就业环境也愈发严峻。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也不断跟进,从农业劳动大军中分流出来大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就业,曾经容纳农村劳动力近七成的农业以及其他配套行业,对于缓解劳动力过剩愈显疲软。其中有将近1亿多人口选择进入城镇就业,这部分人群加入也会无形中增加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问题令人担忧。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

基于供给角度,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与社会岗位需求出现偏差的问题对大学生就业难产生影响,并且大学生供给方自身的因素不符合当下劳动力市场要求。

(一)高等教育培养因素

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出现了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情况,专业知识结构与市场结构出现严重偏差,大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并不符合大众化就业岗位的需求。目前高校的毕业生供给数量与各行业的职位需求数量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除主观因素外,主要原因是这些人所学的知识结构不符合市场的需要,这就涉及到高校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就业市场需求和环境的变化,许多学校追求热门专业,导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同种岗位需求有限,必然使同专业的毕业生过剩。并且许多高校专业课程的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质量不过硬,导致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专业教学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教学模式与社会需要脱节,结果造成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就业问题。

(二)大学生个人因素

如今很多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想要“先定位,后择业”。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高眼光,一味追求所谓的高薪工作。并且“轻信息,重关系”,如今就业的信息渠道逐步广泛,但有些大学生仍不去自主谋业,主动利用就业信息,而是依靠家庭或某位社会关系人。其次“轻素质,重分数”的现象常见,高分低能的人群不在少数,很多学生学习成绩高但不能够适应就业环境中的人情世故。纵揽如今的就业市场,学习成绩已不完全是决定用人单位是否录用大学生的唯一凭据,更加重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企业招聘面试环节也更加被看重。最后“轻发展,重待遇”的待遇影响人的就业选择。很多大学生面试企业的前提是注重薪资,住房保障等待遇问题,而不关心企业的核心业务,管理体制,发展前景等。因此也失去很多磨炼自身的机会,在其更加看重员工待遇和生活状况的同时,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所希望的需求。

基于需求视角中,产业结构升级也需要一定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支撑,而专业结构设置与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三)产业结构发展因素

从需求结构来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计划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我国产业结构正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移,相应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技术人才和应用性劳动力需求上,而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这两种岗位需求明显不对称。同时,我国目前大学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国民经济整体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例如,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制造业,却只能吸收不到10%的高校毕业生。因此专业结构调整要追求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技能结构要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

鉴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两条主线是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高校供给两个方面,因此将需求与供给视角结合也是主要因素。

(四)就业市场信息滞后因素

由于就业市场信息传递效率较低,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流动性差,以及各就业市场之间结构失衡等原因,造成就业信息传递不通畅。相应的服务体系不完善造成了劳动力市场既没有适应企业对劳动力类型、数量、素质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劳动者的要求。加之社会各界没有在更大范围内搭建起高校、行业、企业、社会公共就业机构等人才供需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平台,同时没有积极构建地方、高校、教师、学生协同共建的创业服务体系及项目研发、孵化与产业化紧密链接的创业信息市场体系。

(五)高校就業指导服务体系因素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高校大学生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师资力量、机构设备、职业化建设、指导理论等方面处于较低水平,而当前毕业生就业服务系统主要由高校自身构建,这就直接导致毕业生信息与市场需求方的对接度不够通畅。

一方面,高校对学生就业指导的普遍现象是只注重结果,轻视过程的教育。就业指导本应该是一个全程性的教育,开设就业指导课可以有效规避大学生盲目从众选择职业,而在实际的设立上,高校并没有落实在就业指导方面的主体责任,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系统化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指导的功效未被完全发挥。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就业规划了解不足,没有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来寻求就业指导服务。当前,高校的就业工作过强调解燃眉之急,狭隘地把就业指导理解成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帮找工作、追求高就业率,而忽视就业指导服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功能。

(六)劳动力市场体系分割因素

劳动力市场体系分割有多方面:城乡、地区、职业、体制等。首先大学生最初的工资期望是基于大学所在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基本收入大相径庭。然而,城市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垂直分割。在农村工作容易,但是必须面对更高的工作转换成本才能回到城市市场。他们一般不愿意在农村企业工作,这些企业通常规定很长的服务期,一旦进入农村市场,就可能被长期“锁定”。另外在地区分割上,东西部地区有明显差距,许多毕业生想去发达地区发展,挤进北上广深,但同时门槛也高,而且从落后地区市场进入发达地区市场也面临就业转换成本,因此不愿去落后地区就业。面对职业性分割,不同的专业技术要求将形成不同行业的职业市场细分,不同的岗位职能和岗位也会形成不同部门的职业市场细分,所有这些都属于横向细分。一旦相应的职位不足,高校毕业生将面临失业或者选择“不对口”的工作。

三、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大学生就业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战略的优化升级,是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和产业的规划布局。它可拉动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岗位需求,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时也会加剧结构性失业的矛盾。相反,大学生的自身质量、专业与产业匹配程度也会对转型起到促进或阻滞作用。

相关国家教育机构宣布,2019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834万,相比于以往,增长率再创新高,人们已经对于最难就业季、失业季等词汇司空见惯。近几年高端服务业的总产出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出的23.5%,制造业对国民经济产出的贡献高达55.2%,但制造业只能够吸纳不到百分之十的高校就业人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愈发严重。在产业结构上,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明显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数量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而产业结构升级与促进就业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增加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高校就业指导方面

学校关于学生就业的行为举措是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风向标。高校要在校内设置专门的就业研究中心以及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并且切实发挥指导作用,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帮助毕业生能够针对就业做出准备计划。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搜集、就业目标以及择业标准的设定、就业意识的培养、从业者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准备、简历的制作以及面试的技巧等,均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且要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的沟通协调机制,关注国家政府发布的相关就业政策,收集并分析就业形势和信息,及时给予学生就业指导。

(二)专业结构调整方面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积极的互动关系,要促进产业发展需求与大学生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专业结构调整要追求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技能结构要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办学实践中要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将理论知识多付诸于实践。切记片面化的理论教学,注重市场发展来针对性的调整专业设置方向。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强,但对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因此也要培养适应新兴产业的人才,增设与产业体系需求相关的专业,比如互联网金融、环境科学等专业。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教育专业设置的规制,下放专业设置权限,放松对专业目录限制,给予高校更多调整自主权。

(三)学校教育教学方面

高校教育模式在低年级时,引导学生首先培育专业兴趣,了解专业知识,前期制定职业规划并随年级增长不断完善。从入学便培养良好的就业观念意识,为日后就业做好准备。高年级时,结合政府相关产业政策,运用专业知识拟定高质量毕业论文,为未来预期就业打下基础。另外高校要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便于开发校友资源,邀请有资历的校友返校开展就业咨询与培训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就业指导。雄安新区发展日新月异,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到发展迅速潜力大的地区就业,可对有意愿去新区就业但专业不对口的同学进行一对一指导。

(四)劳动力市场体系方面

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形式单一,劳动力市场信息落后,且市场体系分割严重。由于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依然具有强大的“惯性”,如户籍制度、工资待遇等方面差异,大学毕业生自由流动就业受到限制。因此,劳动力就业市场建设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制度障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建立覆盖全国共享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建立区域和行业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运用产业转移政策和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等,驱动大学生跨行业、跨区域就业,解决大学生自由流动后顾之忧。

(五)大学生自身方面

高校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前期准备不可少。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做好就业准备的基础。在学好专业知识前提下,重视社会实践,深入社会,寻找问题,丰富自身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大学期间多与人交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完成学习与工作,提高時间管理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对于就业,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先生存,再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切勿好高骛远。要调整就业心态,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明确的规划,同时也要利用好网络资源获取就业信息,把握最新动态,实现自身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志峰.经济转型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中国劳动,2011(12):26-28.

[2] 马廷奇.产业结构转型、专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的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3(15-16):56-59.

[3] 耿献辉,刘志民.产业关联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效应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1(4):45-50.

[4] 辜胜阻.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J].教育研究,2013(5):12-19

[5] 李彬.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2):34-43.

[6] 黄艳,田辉玉,王建农.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与趋势研究——基于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3,(9).

[7] 耿献辉,刘志民.产业关联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效应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1,(4).

[8] 何景熙,何懿.产业 - 就业结构变动与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6).

[9] 马廷奇.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3,(15).

[10] 李彬.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

[11] 王义,周红,胡晓霞. 浅析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基金项目:

项目来源: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811420046;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DXSKYY2017027。

作者簡介:

宋亚萍(1997-),女,2016级,市场营销专业

程高鹏(1998-),男,2016级,市场营销专业

李思琪(1998-),女,2016级,市场营销专业

李永利(1998-),男,2017级,市场营销专业

杨楚红(1998-),女,2017级,市场营销专业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作者:宋亚萍 程高鹏 李思琪 李永利 杨楚红

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篇3:

基于SWOT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摘 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法。本文基于SWOT 理论,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和途径,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SWOT理论 大学生 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大学生离开校园,投身求职市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我们首要关注的,是面对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一问题。因此,从自身研究出发就成为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涵义

一般来讲,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针对就业市场发展需要而提出的,是个人综合能力的集合,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学习技能、实践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体协作技能和求职应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力综合体,是个人满足社会需要的基本要求,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存本领。

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五个层次:第一,求职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的工作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与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第二是大学生应拥有的专业技术能力。即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包括基本的电脑技术,分析、思考、提炼问题的能力。第三是开拓创新能力。包括大学生开拓工作渠道,创新工作思路,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第四是求职应聘的能力与技巧。包括搜集就业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制作简历的能力和面试技巧。这些是促使大学生就业最直接的因素。第五是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品德修为、礼仪涵养、品格气质等。这同样是大学生就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基于SWOT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SWOT理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主要是企业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分析方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是将目标对象所具有的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和所面对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找出,加以分析,能够全面、 系统地掌握与分析对象密切相关的一切影响因素,从而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如今,SWOT理论也常应用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学科领域。

1.大学生就业所具备的优势

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大学生本身就是优势。虽然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比重还是较轻。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和学习,具备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大学生朝气蓬勃,善于接受新鲜事务,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敢想、敢做,向往成功并勇于追求。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企业忠诚度都比较高,如培养得当,可以为企业做出很大的贡献,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愿意选择大学毕业生。

2.大学生就业自身的劣势

大学生就业时自身存在最明显的劣势是缺乏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不足。大学生普遍缺乏对自我的认知,职业定位不准;就业观盲目性和局限性较强,眼睛总是盯着大城市、大企业、高薪厚职、专业对口等目标,眼高手低,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或者频繁跳槽,工作不稳定。心浮气躁的大学生们很自然地遭到部分企业的冷遇。

3.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

中国经济持续走强,提供了大量的岗位和就业机会。政府对大学生就业重视程度一直较高,连续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大学生就业,例如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乡镇基层单位去就业;鼓励非公企业、中小企业更多地招录大学生;鼓励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提升大学生全面就业的能力。学校为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都设置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学校通过与用人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合作,保障了部分学生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也规范了大学生的就业市场。目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和“择优选贤”的用人机制已经形成。社会为高校大学生广泛提供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4.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威胁

我国人口多,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面狭窄,集中在大中型城市,而对于中小城市和制造型企业不屑一顾。政府的政策只能引导而不能强制企业招录大学生,地域、户口限制,生活成本较高等因素,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和途径

面对时下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而言,通过种种手段,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开创大学生广泛就业的新局面是一个重要课题。基于SWOT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随着社会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招聘单位除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所要求外,还希望应聘者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大学生若想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则需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首先,要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应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把专业知识学扎实,学深入,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第二,要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要多关注时事,包括国际、国内和本埠的,多关注关于就业的新闻和咨询,了解时下就业趋势。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扩展自己的知识和人文底蕴。有意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第三,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敬业意识、创新意识,构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初具职业道德习惯。

2.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与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立职业方向与目标,同时采取行动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高校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规划职业人生,用正确的择业观,明确的目标来推动自己前行。“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是个人发展的指路明灯,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大学生从入校伊始,就应接受学校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自己成长成才。

3.加强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力度。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高校实现了教学与实践并行。通过实习基地的建立,加强了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高校可以参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经过校园学习,在实习基地可以得到多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加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可谓是校企合作,共育良才。可见,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是促进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环节,可以通过实习促进就业、 实习带动就业、 实习落实就业,最终促进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发展。

4.要转变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首先应当端正大学生就业心态。客观地认识自我,认清自我。弄清楚自己的能力、特长、爱好是什么,把自己的喜好和现实结合起来。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积极调整心态来迎接竞争。树立信心,克服自卑情绪,注重发现和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第二,要明白求职就业不会一步到位,要有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策略。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是呈现阶梯状的,在一个个岗位的锻炼中逐渐成长。一步到位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要避免出现单方面追求“白领”“高薪”“国企”“名企”“发达地区”“专业对口”“兴趣”等情况。面对当前残酷的竞争,应该调整自己来满足市场的需要,把目光放得更为长远一些,更应当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前景。

5.落实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指导。心理教育在大学生择业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针对大学生因就业准备不足而出现的焦虑、自卑、心里烦躁、易怒和就业观扭曲等心理问题,积极开展教育和辅导帮扶工作,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科学的择业观,保持积极乐观态度,以良好的心态走向职场。

通过导入SWOT理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分析,力求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外部环境的是我们无法做出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高校的就业工作。从长远来看,对于高校的健康发展,也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杨美蓉. 用SWOT分析法解析大学生就业[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2]李海兆,孙晓明,左杨,翟杰.基于 SWOT理论浅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1).

作者:秦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消费制度的居民消费论文下一篇: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