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理论论文

2022-05-15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人本主义理论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由于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也为中职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学生中存在综合素质差距较大的特点,尤其是在数学成绩上,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所以,必须根据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有效教学。现通过对人本主义理论的分析,探究其在中职数学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第一篇:人本主义理论论文

人本主义理论的集中优势

摘要:针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当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内容有学生以及学生管理者的创新行为受到抑制,学生全面发展受到阻碍,管理者自身素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结合这些问题,阐述了如何开展人本主义思想下的教育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树立人本思想,尊重差异性,管理者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全员参与教育教学管理,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并总结了在管理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人本主义小学教育全面发展

人本管理属于现代教育教学发展重要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保障。传统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管理者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得不到提高,同时学生主干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针对人本主义思想下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进行分析意义深远。

一、当下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以及学生管理者的创新行为受到抑制

“传道、授业、解惑”始终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育教学管理者不能偏离这一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管理着创新行为受到限制。管理者本着这一理念为学生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导致学生的创新行为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2.学生全面发展受到限制

因为应试制度的影响,教师普遍用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核心指标,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不够重视。

3.管理者自身素质受到限制

伴随着教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质量教师资源缺乏,对教学进行研究的时间、资金以及资源等均相对不足,管理者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二、人本主义理论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1.树立人本思想,尊重差异性

学生属于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对象,教育教学要将学生作为中心。管理者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差异,促使学生主管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管理者制定学校规章制度过程中,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学校特色的管理制度。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防止规章制度限制学生创新行为。此外,学校为管理者提供更多的空间,管理者充分发挥自身主管能动性,善于词用新颖、可行的管理方式进行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

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的时间,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学生的引导者,科学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索。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学习和探究,促使学生知识储备增加,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为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学校管理者可以在学校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如小发明、小创作等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不但丰富校园生活,并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2.管理者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学生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学生和教师的行为,对管理者自身行为也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在人本思想管理制度下,管理者要客服“人治”,采用相对规范的手段,促使管理者各司其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根据心理学习相关知识,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充分体现出学校管理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体现个人主义思想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管理过程中,注重民主性,促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均能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对学校产生归属感。通过这种形成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管理中。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状态良好,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相对轻松,从而形成被管理者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在思想上和能力上均得到发展,管理者轻松管理,尊重被管理者的良好状态。

3.引导全员参与教育教学管理,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

学校发展是基于培养优秀学生,促进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便是学校需要高度重视的内容。为了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要严格遵守学校规定,并充分落实学校规章制度。首先,管理者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自觉遵守相应规则,避免规章制度上的死角存在,对各个角落进行全面监管。教师引导学生尊师重道,学习教师身上的优秀品质,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实施过程中,管理者要坚持贯彻人本理念,帮助学校每位职工均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日常工作。教师属于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主体,这就需要学校大力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教师参与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提升教师归属感和成绩感,促使其工作积极性得到提升。此外,学校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对于学校教学也具有积极影响,提高了学校教学水平。

提高管理人本思想意识,将人本思想渗透到交易教学的全过程。树立人本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文化对教育成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学校树立人本思想教育文化,促使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学校可以定期进行课堂评定,相关领导通过听课的方式,对课堂进行分析,从中查找不足之处,然后通过开展教师大会的形式,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制定出科学可行的课堂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课堂评定和考核,找出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不足之处,教师对这些不足进行完善,促使其自身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三、人本主义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当下,人类文明不断提升,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价值也不断提升,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从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主要是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一角度分析,学校应当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将目光投向未来发展,关注人对教育教学的需要,充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注重个性培养

当今社会是相对多元化,教育教学管理者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注重人的个性差异,尊重个体。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学校要注意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这就使得个性培养十分重要。针对这一情况,要求管理者进行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采用个人主义管理模式,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管理策略,结合学生的不同,为其量身定做培养目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树立人本思想,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此外,管理者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采用科学可行的方式进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引导学校全员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促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海峰,王炜.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的教育游戏设计研究——从EGL框架构建到“护林小熊”3D游戏开发概览[J].电化教育研究,2015,(02):58-64+70.

[2]王晓芳,黄丽锷.中小学教师科研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基于对相关官方文件与若干结题报告的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01):108-128+190-191.

[3]宋美芳.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初探[J].学周刊,2012,(19):145.

[4]王慧,冯海英.浅析人本管理在农村小学教师管理中的应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1):107-109.

作者:王宝华 崔永才

第二篇:中职数学教育中人本主义理论的应用

【摘要】由于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也为中职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学生中存在综合素质差距较大的特点,尤其是在数学成绩上,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所以,必须根据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有效教学。现通过对人本主义理论的分析,探究其在中职数学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育;人本主义理论;应用

现阶段,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存在厌学以及基础知识薄弱等现象,其对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带来不利影响,绝大部分教学在此过程中没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急于求成,没有找到解决此种现象的有效措施,学生因为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因数学具有的抽象性,在学习时也十分疏远。所以,教师应该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出发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中职数学教育中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一、人本主义理论概述

1、教育观

人本主义理论着重表现在教学理论上,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进而对其自学能力深入挖掘。人本主义心理学表示,每个人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发展潜力,而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的被激发,使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学习,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良好、愉快的学习氛围,应该做到“授之以鱼,不能授之以鱼”,真正、有效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2、教学和学习的过程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表示,教育并非是为了提高分数,而是对学生健全的人格进行培养。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教育目标是对知情合一的学生进行培养。理论表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人性的多方面培养给予充分的重视,禁止在教学中盲目的划分到剂量知识量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习知识和方法的一同进步给予充分重视,进而促使学生形成人格的健全。在学习的过程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意义学习十分重视,其认为意义学习是一种自我主动学习方法,应该大力提倡。

3、教师角色的转换

人本主义表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属于合作伙伴的关系,并且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传统的教育理论表示,教师是班集体的领导者与管理者,也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教师的角色与地位通常较高,学生也把教师当成发号命令的权威者。但在人本主义来说,教师是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指导者、合作者以及鼓励者等。所以,教师应该和学生和谐、平等的共处,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尊重,使学生的才能持续发展,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学习信心显著增强。

二、人本主义理论在中职数学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1、营养良好、融洽的学习环境

愉快、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学习气氛在群体态度与情感的全方面反映中占有一定优势。和谐的班级环境,可以使学生的全方面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例如,人际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等,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把学生的注意力由社会与网络,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其在相互感染的情况下,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在学生面前将自己积极向上的一面表现出来,用自身的真实情感,将传统的高高在上形象改变,切实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营造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有效消除,用充足的耐心指导学生不断成长与进步。

例如,在对《随机事件》的含义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创设以下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聊彩票。师:你们知道彩票吗?生:知道。师:你们会买吗?生:会。师:同学们,可以提供几个方案,保证中奖、不亏、或者是看运气。保证中奖可以将所有彩票都买回来,保证不亏钱可以不买,看运气可以买一些。一定中奖是必然事件,不中奖是不可能事件,可能中奖或不中奖是随机事件。同学们,现对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以及随机事件进行举例说明。通过此种学习环境的创设,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性明显提高,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来。

2、学困生实施动机教育

教師应该灵活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可以有效的采用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提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就在身边,进而对其求知欲有效激发,使学生可以在解决数学问题以后,获得成就感与喜悦。人本主义的动机理论在整体上对学生的内心成长较重视,重点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其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也十分贴近教育实际,如此一来,能够在根本上将学困生成绩不高、破罐子破摔等情况充分解决。应该对学习的具体意义充分重视,注重学习对学生自身的价值,使学生可以对数学学习的奇妙过程充分体会,使学困生慢慢将数学学习是负担的错误看法充分改变,不退缩、不放弃。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注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重点强调教学中的情感意义,对教师与学生间和谐的关系,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十分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表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学生的人格更完善。要想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人性与价值表示认同,应该对学生是一个独立价值个体给予充分认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创新想法和意见认真地倾听,对学生的优点充分赞扬与肯定,对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给予及时的发现与有效的引导,对其缺点充分引导,给予学生再次努力的机会,对学生的尊严和自信充分维护。

三、总结

中职数学教育中,人本主义理论的有效应用十分重要,其除了可以促使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还可以促使学生心灵更好的成长,同时,也能够促使校园文化的有效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均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阳志鹏.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J]. 中学课程辅导: 教学研究, 2015,9(18):22.

[2] 王晨光. 中职电子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J]. 中外企业家, 2014(9):150.

[3] 陈玉文. 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的大学数学分类教学探索[J]. 考试周刊, 2015(67):62.

作者:贺良宝 侯作云

第三篇:电影理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探窥

“人本主义”或者“人文主义”(humanism),是19世纪初才出现的概念,但是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提到“人文学”(the humanities)这一术语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对于“人本主义”来说,并不简单“当作一种思想派别或者哲学学说,而是当作一种宽泛的倾向,一个思想和信仰的维度。”[1]正因为如此包容性,电影理论诞生之初便与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关联,一些电影理论搭建起了厚实的人本主义脉络,而人本主义思想在不同阶段电影理论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一、电影:关于人的艺术

电影诞生之初,便是作为一个消遣的玩具存在,因此电影理论早期的核心问题,便是为“电影作为艺术”正名,侨居巴黎的意大利人卡努杜作为第一个在理论上为电影做出艺术定位的人,发表了著名的“第七艺术宣言”:认为电影就是一门艺术,一门综合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新型艺术。卡努杜的摇旗呐喊,引来了一大批的追随者,德吕克、杜拉克、冈斯、慕西纳克等都在这一阶段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的发出,与当时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不无关联。“上镜头性”是法国印象派电影艺术运动的领袖人物路易·德吕克的著名观点,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了电影艺术的本性就在于“上镜头性”,通过大量的举例来阐述了上镜头性的意义。让·爱泼斯坦对此做出了解释:“凡是由于在电影中再现而在精神特质方面有所增添的各种事物、生物和心灵的一切现象,都将称之为‘上镜头性’”。[2]他认为电影的电影性正在于此。

慕西纳克在对电影的理解上提出了节奏的概念,他认为电影如同音乐一样,具有节奏。而节奏是一种心灵上的需要。尽管在这里他也提出了剪辑的问题,但是他并不是说电影如何剪辑才能有节奏,而是描述了什么样的电影才是有节奏的电影,其方法就是适应心灵的声音,也就是延续了德吕克关于“上镜头性”的一个话题。由此可见,最初对电影作为艺术的论题展开讨论时,创作者和理论者的目光都是聚焦在电影与人之间的一种内在关系上,电影的本性与人是息息相关的,这也是从尼采以来人本主义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折射。

作为电影理论史上第一位全面探讨电影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者,巴拉兹·贝拉在其电影理论体系中反映出来的人本主义思想就更加明显了。他在《可见的人——论电影文化》一书中提到“电影将在我们的文化领域开辟一个新的方向,每天晚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坐在电影院里,不需要看许多文字说明,纯粹通过视觉来体验事件、性格、感情、情绪,甚至思想。”[3]巴拉兹·贝拉认为电影的艺术性就在于对人的作用,正如学者李恒基在评价巴拉兹·贝拉的电影理论时就提到巴拉兹·贝拉的美学思想在一开始就受到了尼采“上帝死了”的声音的影响,巴拉兹认为艺术应该帮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世界,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也因如此。在巴拉兹·贝拉的电影理论体系中,无论是从电影的艺术性来说还是从观众在电影中得到一种认同感来说,都是立足于人本主义思想,尊重人在电影这一艺术中的所得到的功用。

二、电影:人与自我的关照

电影理论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很早就与心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原理的引入,又是人本主义思想在电影理论中的具现,是对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进行了自我的体现与观照。

开辟电影心理学发展道路的就是明斯特伯格的著作《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明斯特伯格是第一位从美学上发现电影的心理学家,他借用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从电影经验的感知入手,证明了电影是一门艺术。并指出电影不存在于银幕,而是存在于观众的头脑里。认为电影正是有了观影主体的智力参与结果,并且对这些感官材料进行了组织,才有了整体呈现出来的电影艺术。

爱因汉姆的著作《电影作为艺术》提出了“部分幻觉理论”,认为电影中只要基本要点得到表现,就会引起幻觉,这样的幻觉并不是对现实的复制。爱因汉姆能够得出如此的结论,与当时欧洲的先锋派运动有着很大的关联,电影既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那么就会以一种抽象的艺术形象来传达人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这也是爱因汉姆电影理论中人本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博士论坛李芳:电影理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探窥 在经历了格式塔心理学介入的电影理论研究后,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尽管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更多的似乎是运用了形式主义、符号学的原理来作为研究的基础,但却无法避免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正是建立在对人全面认识的前提下而产生,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就说过“弗洛伊德所发现的无意识心理过程不仅捍卫了人的自然需要和权利,而且是对人的科学的独特贡献,从而改变了未来关于人的图景。”从电影理论上来看,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主要运用了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释梦说和镜像说,也因此才有“电影梦工厂”等提法的出现。

随着时代发展,人的心理在电影以及电影创作中的地位无限放大,从人本主义思想的角度来看,当代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几乎无所不能的地步,因此,将人的本体作为电影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电影与心理学结合的一个新的维度。

三、电影与人的性别

由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衍生而来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伴随着二战后女性主义运动在西方社会的此起彼伏而出现。社会运动的节节高涨,催生出用女性主义的眼光打量电影,寻找女性解读电影的方式和方法。精神分析理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俄狄浦斯情结”描述了一个男性成长背后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而这一切,将女性似乎都置于一个消极的对立面。

波伏娃的《第二性》、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及一大批女性主义理论观点的突现,成为了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奠基石,与精神分析理论的结合,更是让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自成一派。劳拉·穆尔维在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中指出“好莱坞电影通过特有的一系列电影叙事方式,使女性的视觉形象成为色情的消费对象,同时把父权社会的编码系统输进电影,从而使得好莱坞电影成为一种男权色情消费的机制。”[4]她通过精神分析的手法对传统影片的解读和分析,提出了电影是怎样反思、揭示、甚至利用社会所承认的、对性的差异可做的直截了当的阐释,特别是提到了银幕上的女性,作为双重被看的主体而存在。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人本主义思想发展潮流中一个标志,随着女性主义电影的发展以及同性恋电影的涌动,酷儿理论也在时代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是一场电影与性别的交错,在激流勇进的电影性别理论中,隐藏着的是对西方社会中对于男性和女性观念改观、以及性解放等思潮的折射。

正如有学者著文提到:“女权电影实践、理论和批评是承接1960年代欧美的妇女解放运动之势而展开的,因此女权电影研究本来就负有辅助社会运动的使命,女权理论对于本体的性别差异这个观念的探讨,鼓励了电影研究去发展对阶级、种族与文化等差异的探讨。”[5]这些观点,实际上是用人本主义思想的观点,对男女性别的差异、对女性个体等问题的关注,从而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社会作用和未来发展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四、电影与社会的碰撞

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在经历了对自身的观照和探索,自然就与人存在的社会性产生了关联,折射在电影理论的发展上,就是一系列电影与社会的理论。瓦尔特·本雅明的著名论文《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就是试图阐明印刷复制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人艺术观念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本雅明在文中对电影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著名学者邵牧君就认为“本雅明是第一个以纯粹理论的方式阐述了电影作为大众媒介手段的社会本性的人。”[6]因此,本雅明的电影理论观点上带有了深深的社会的、大众的烙印,并且他对于复制艺术的电影的观点,本来就带着深深人本主义思想的痕迹。

1970年博德里发表了《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在博德里看来,电影摄影机作为光学仪器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科学的产物,但却是有了电影天生的机器的意识形态性。这是将人本主义思想中对人与社会关联的一个拓展。戴锦华教授将意识形态电影理论做了详细的分解与阐述,她认为,意识形态电影批评,大致有两种理论渊源和实践趋向。“其中之一,是建筑在著名结构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尔都塞的重要论文《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上的思考和批判”。“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的另一种有所不同的思路与方法,则建筑在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以及文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7]从人本主义思想角度来看,意识形态电影理论另一种理论渊源就是葛兰西的霸权理论。电影作为一个潜移默化的工具,在被人们所接受的同时也影响了观影的人,这是对电影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

法国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在研究电影理论时,运用了人类社会学的视角,或者说,通过电影研究来探索人类的精神和社会。莫兰认为 “只有电影艺术出现后,想象过程才得以原原本本和完全彻底地显露出来。我们终于能用形象表现我们的梦幻了,因为这些梦幻已附着在实际的材料之上。这种梦幻还会反过来塑造我们清醒状态的生活,它们教我们如何生活或如何拒绝生活。”“电影艺术和电影工业只是浮现在我们意识中的局部现象,而我们的责任是要把握这一现象的全部。”[8]莫兰用电影与人、与社会的角度来全面阐释电影的理论,重点提到了社会中的人对与电影的反思,的确可以说是对电影及其理论做出了人本主义的思考,特别是从电影与人之间的互动,着实又一次拓展了电影理论的研究范畴,留下了值得思考的空白。

20世纪是各种哲学思潮多元化发展的时期,人本主义思想作为主要思潮之一,一直在人文学科的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早期电影理论需要确立电影作为艺术的地位开始,电影理论就与人本主义思想交织并辉,随着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而呈现出异样的光彩,借助于人的维度进行理论的架构,从这样的特殊角度来反观电影理论的发展,或者是对电影理论的一次继承与梳理。

参考文献:

[1]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3.

[2][3] 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81,33.

[4]郭小橹.电影理论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5]丘静美.西方女权电影理论与批评[J].当代电影,1988(6).

[6]邵牧君.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27.

[7]戴锦华.电影理论和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4,233.

[8]埃德加·莫兰电影或想象的人[M].马胜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17.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电影理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CXZZ13_0418)]

作者:李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语文研究论文下一篇:小学教育本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