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助力农家书屋建设的探索——以昆明市西山区图书馆为例

2022-10-13

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城乡均衡发展的措施就是“以县级图书馆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推进总分馆制建设是公共图书馆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通过构建县域内总分馆制, 加强对农家书屋的统筹管理, 实现城乡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实现和发展城乡居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而“农家书屋”正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实现服务均等化的具体实践。

一、农家书屋建设的现状

(一) 城乡发展不均衡

城乡文化供给不均衡, 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和制约, 乡镇财政支持力度, 投入水平有很大差距, 农村文化设施发展相对滞后, 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 农民的文化权益保障不足。

(二) 文献更新慢, 利用率低

没有经费保障, 缺乏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 使得图书资源更新、增长慢, 阅读服务设备及服务人员的配置受到制约。农家书屋图书来源有限, 更替不及时。

(三) 规模小, 管理落后

绝大部分农家书屋 (基层图书馆 (室) ) 层次低、规模小, 资源有限, 绝大多数图书为农家书屋建设初期统一配置, 有相当数量的过时淘汰图书, 读者喜欢的新版自然科学、社科学、文化教育、农业科学、经济及涉农法律法规类新书少之又少。大部分农家书屋用于管理、办公、阅览的电脑及网络系统设备落后, 很多已是淘汰设备, 日常图书借阅管理完全靠手工完成, 无自动化的图书馆管理平台。

(四) 没有专职图书管理员

80%的村 (社区) 图书室没有专职服务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是村 (社区) 工作人员兼职或聘请临时人员。业务素质低, 积极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难以组织开展各类读书活动, 造成读者对服务水平满意度不高。缺乏专人管理等弊病造成了读者阅读意愿不强, 书屋正常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不足的原因之一。

二、将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三级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文化需要, 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良好的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 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 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了一定作用。

(一) 将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三级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农家书屋是农民群众学习科技知识获取实用信息的最好平台, 是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基础设施,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阵地。

(二) 将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三级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现实要求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较快, 图书馆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自动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 构建农村图书馆三级服务体系是重要举措。

(三) 将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三级

服务体系建设, 使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到农村, 更加深入基层, 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区级图书馆参与其中, 不仅提供更多的文献资源, 而且可以帮助、培训农家书屋管理人员, 整合资源, 让各类资源合理配置, 逐步提升书屋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 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差异化的服务, 形成“大馆带小屋”的帮扶工作局面。

(四) 将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三级

服务体系建设, 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 (社区图书室) 的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目的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一向秉承普遍均等的原则, “农家书屋”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延伸。基层公共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自身的信息技术及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等优势, 参与到“农家书屋”的建设中来, 一是拓宽图书馆的服务受众, 二是支持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 推动城乡文化建设均等化发展。

(五) 将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

体系建设, 可以解决现阶段, 农家书屋图书来源有限、更新不及时、品种单一等问题

区级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馆藏文献资源, 根据各地区“农家书屋”的不同需求, 有针对性地提供特定的文献支持, 将文献资源在各农家书屋之间交流, 使其利用率最大化。农家书屋如果有基层图书馆的助力, 就可以解决书屋文献流通后续不足、图书来源有限, 更替不及时等问题。

三、西山区图书馆利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融合农家书屋的探索

西山区自2008年启动首批“农家书屋”建设, 至2012年6月, 共建设96家, 已全面覆盖各街道办事处 (行政村) 。近年西山辖区内新建小区不断出现, 根据管理需要西山区新成立了一些社区 (行政村) , 截止2018年底共有社区108个。西山区根据相关文件精神, 自筹资金对照农家书屋建设标准, 在符合条件的社区建立农家书屋或社区图书室。

为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图书馆总分馆工作体系建设, 有效利用有限的图书资源,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便捷化。西山区图书馆2017年初开始了“图书馆三级服务体系总分馆”的建设。

(一) 首先西山区图书馆积极完善基础

设施, 提升服务平台质量, 完善阅读服务网络, 积极开拓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服务

将信息管理系统从II.ASII自动化集成系统升级为Interlib图书馆集群自动化管理系统, Interlib图书馆集群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传统业务与海量数字资源管理的结合, 通过Internet网络或城域网络将区域内各图书馆 (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 联合起来, 组成一个区域性的虚拟图书馆群。利用网络与读者实现互动, 使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意查询馆藏书籍和所借图书的续借等功能, 可以满足公共图书馆三级服务体系建设总分馆、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需求。

(二) 按照公益性、普惠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建设要求

在对经济条件、农家书屋建设情况等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 西山区采取以区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 大力推进街道办事处 (乡镇) 、社区 (村) 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首先把全区10个街道办事处 (乡镇) 文化站纳入分馆建设, 再把符合条件的农家书屋 (社区图书室) 建成亚分馆。

读者持各分馆的借书证可到网络内任何一处分馆网点借阅文献资料、图书, 这方便了读者, 将有力地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建设发展。

(三) 突出特色数据库建设, 自建资源和外购资源相结合, 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即将完成的西山区图书馆珠宝玉石数据库、地方文献数据库把馆藏相关文献全部实行全文数字化, 以后读者和相关研究人员都可以在西山区图书馆及各分馆、农家书屋, 或通过网站检索阅读相关内容, 足不出户、方便快捷地获取需要的资料。

(四) 充分利用新媒介、新平台

进入“互联网+”时代, 信息传递的及时快捷、服务的方便省时, 是广大读者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转型创新的共同需求, 公共图书馆要对新时期读者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习惯进行充分地了解, 要结合读者的新习惯进行服务模式的创新, 充分利用新媒介和网络新平台实现这一目标。

1. 推出移动阅读平台

西山区图书馆先后推出了2批免费歌德电子借阅机服务, 把电子借阅机服务安置到人员相对集中的分馆、农家书屋、图书室、车站、医院等场所, 方便了群众下载阅读, 延伸了服务。

2. 简化读者服务手续流程, 便捷读者服务的业务办理

利用基于Internet网络的Interlib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平台, 西山区图书馆开通了使用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网上自助办理图书续借及检索书目。读者可以足不出户查询纳入“图书馆三级服务体系总分馆”的各分馆、农家书屋藏书。西山区图书馆结合市民喜欢网上买书的现状, 与京东网上书店合作, 全省首家开展“你挑书, 我买单!”活动, 突破了以往的馆藏图书采购模式, 将选书的自主权交到了读者手中, 这样既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 也让读者选到真正喜欢的书籍, 激发广大市民的阅读热情, 加深了图书馆与读者的联系, 实现真正地为读者服务, 让读者足不出户实现网购式借书。

四、结语

农家书屋是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 是农民获取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要更好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 就需要加大对农家书屋建设的扶持力度, 把农家书屋纳入基层公共图书馆三级服务体系建设,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基层公共图书馆要承担起帮扶责任, 从资源、管理、流通、培训等方面, 提高农家书屋的服务水平, 并利用现代化技术管理好, 使用好农家书屋, 把农家书屋办出特色, 让文化惠民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为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提供帮助, 为农民群众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提供智力支持。

摘要:“农家书屋”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 “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是其面临的根本问题。将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三级服务体系建设, 基层公共图书馆将其管理与服务技术运用到“农家书屋”建设中, 进而使这项惠农工程不断完善, 走向良性循环。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三级服务体系,助力,农家书屋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黎.乐山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 2017 (2) :57-61.

[2] 小葵.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探索[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4 (6) :112-114.

[3] 杨杰.基层图书馆助力“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探析[J].图书馆学刊, 2014 (4) :60-6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土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下一篇:临床护生带教中的问题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