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之审计风险论文

2022-04-2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内部控制之审计风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会计改革发展的30年。其中,内部会计控制也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本文对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与展望。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回顾与展望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会计变革的30年。

内部控制之审计风险论文 篇1:

内部控制及审计定价研究

【摘 要】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是影响审计风险及投入的重要因素,决定了审计定价水平。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风险存在负相关性,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能够有效降低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降低审计成本与投入,并确定合理审计定价。因此在企业治理机制中,应当结合发展实际情况,使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得以显著提升,进而合理控制审计收费水平。本文主要对审计定价与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完善审计定价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公司治理机制;内部控制;审计定价

审计定价方式不仅要考虑供求关系,还应当充分体现审计服务特点及规律,确保审计服务质量。通常情况下,审计风险及审计成本是影响审计定价的基本因素,通过提升内部控制质量,能够有效的降低审计成本,并合理规避潜在风险。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逐渐提高,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内部控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在审计定价研究中,以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为切入点,对审计定价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寻完善我国审计定价制度的策略。

一、内部控制及审计定价理论分析与假设

1.内部控制及审计定价理分析

以注册会计师所提供的审计服务为标准,双方所确定的价格称之为审计定价。但审计服务业具有一定准公共产品属性,政府、行业协会以及相关法律都会对审计定价产生管制或者约束。在传统审计模式中,主要是以账项作为工作基础,未将客户财务报表的风险水平考虑在内,不仅导致审计工作效率低下,还可能影响审计资源合理分配。国家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新的审计模式,即风险导向审计。外部环境变化对于审计定价策略也有直接影响,研究学者提出审计定价理论模型为:

式中:审计费用表示为E(C)

审计资源单价表示为c

审计服务消耗资源表示为q

预期未来损失折现值表示为E(d)

未来发生损失可能性表示为E(θ)

2.内部控制及审计定价研究假设

伴随审计准则逐渐完善,检查风险及重大错报风险为审计风险主要构成部分,其理论模型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由于工作人员失误或者其他外部因素,在审计工作开始之前,企业财务报表之中就存在一定重大错报风险,具有不可控特征。通过企业内部控制,能够使此类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并加强企业内部权力制衡。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应在充分了解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基础上制定审计计划。开展审计工作阶段,进一步评估与测试内部控制风险。鉴于此,审计证据的可靠性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密切相关,在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情况下,可适当减少审计投入,以获得利用程度高的审计证据。因此,第一基本假设为:

H1:审计费用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呈负相关,通过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可有效降低审计费用。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导致内部控制失效。为了有效加强内部控制,需要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的生存、发展需要以企业治理结构为依托,从制度及意识形态层面确保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因此,第二基本假设为:

H2:合理公司治理结构促使内部控制质量提高,从而降低审计费用。

二、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研究设计

1.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在本文研究中所需被解释标量主要有以下两个:①审计意见类型,客户审计风险水平是审計报告中涉及主要对象,并对其进行事后评价。②审计收费,为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

(2)解释变量

本文关键测试变量为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实施主体包括企业管理层及其他员工,以确保企业控制目标实现。在具体操作中,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可从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水平为研究切入点,直接、客观衡量研究对象,也便于相关信息收集,此类指标常见有销售额、权益比率、可持续增长率等,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确定合理评价指标,并对其进行加权汇总及评分,以明确目标实现水平。公司治理水平也是解释变量重要构成之一,由多种治理机制构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整体。

2.模型设定

以上文提出两种假设为依据,并结合对相关标量研究,审计定价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3.模型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根据对审计风险的分析研究提出相应审计意见,属事后反应。结合相关实证,审计意见的客观性及全面性影响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进而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最终降低审计费用。因此,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保障注册会计师自身利益,应当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及全面性。

(2)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确保研究结果真实可靠,还应当进行稳健性检验。首先,资本市场具有信息不对称特征,基于信号传递理论,高质量公司管理层能够技术向资本市场提供高品质信号,诸如内部控制水平、风险防范等优势因素,进而吸引更多优势资源。因此,内部控制质量可由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作为替代变量,并代入模型进行回归计算,二者回归结果并无实质性改变,证明该模型具有较强实用性。其次,审计成本及风险受到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在审计服务过程中,应测试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明确潜在企业内部控制措施中存在问题及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整改措施,以提升内部控制质量。这就导致所选变量中可能会存在内生性问题,进而影响研究结果。因此,选取滞后一期内部控制水平采用当期审计费用进行回归,其结果未发生实质性改变,证明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存在合理性。

三、完善我国审计定价制度对策研究

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通常而言,内部控制属于自发性行为,其主要目的是解决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促使生产经营效率的提升。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同时最大限度上减少企业财务报表中的错报问题,避免管理者舞弊,将审计成本及风险控制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规范,并采取配套指引措施。如将政策内容彻底贯彻落实,将会大幅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为了避免企业存在“形式主义”行为,应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控制措施进行科学评价,促使审计服务效率及质量得以提升,改善现阶段审计收费混乱的问题。

2.制定最低审计收费标准

由于审计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因此对审计服务定价,不能单纯依靠市场供需所决定,需要政府及相关行业组织监督干预,提升审计服务质量。现阶段,最低收费标准制是政府干预审计收费的主要形式,与我国当前实际国情保持一致。但在制定最低收费标准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物价局及财政部门是最低收费标准制定主体,但相关工作人员缺乏对审计工作成本消耗、实际特点等问题的了解,主要通过计件收费确定最低标准,忽略了单位经营特点以及资产性质,导致此种计价方式科学性不足。计时制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计价方式,充分了解不同级别设计人员收费标准是其实施前提,从而提高审计收费标准的科学性。

3.强化法律责任追究制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刑事处罚、行政处罚以及民事处罚是注册会计师违法行为的主要惩处方式,结合大量实践经验,吊销执照、罚款等是法院对相关单位及责任人的主要处罚手段,导致违法成本不高,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威慑,无法有效规范审计行为。在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存在赔偿金额不明确、诉讼前置条件高等问题,在追究违法行为民事责任过程中存在难度较大。因此必须不断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将“集团诉讼”程序适当引入司法系统之中,使得诉讼成本得以降低,逐步加强司法惩罚力度。注册会计师自身也应加强自律,在提升执业能力的同时,也应形成职业道德素养。为了切实提升审计服务质量,还应不断完善行业资格准入制度,将信誉评级措施应用在资格审查工作之中,以提高相关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实现优胜劣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计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特征,因此审计定价不能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政府也应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在提升审计服务质量的同时,促使审计定价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企业内部控制直接影响了审计风险及投入,通过提升内部控制质量,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问题,降低审计工作风险,进而降低审计投入成本,合理控制审计收费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旺峰,张兆国,杨清香.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年05期 .

[2]朱明秀,金姮婷.内部控制、盈余管理与审计定价——来自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

[3]张敏,朱小平.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与审计定价关系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横截面数据[J].经济管理,2010年09期 .

[4]张现争.谈判视角的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定价相关性——基于中部6省主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国际商务财会,2013年05期 .

[5]张萍,张涛涛.基于目标导向下内部控制質量与审计定价的相关性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作者:李迎祥

内部控制之审计风险论文 篇2:

内部会计控制与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会计改革发展的30年。其中,内部会计控制也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本文对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回顾与展望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会计变革的30年。我国的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直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与此相适应, 30年间,中国会计理论和实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会计改革也经历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协调、趋同到等效的发展过程。作为会计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也历经了不同的演变过程。

一、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发展的简要回顾

1、摸索创建会计监督制度,逐步强化会计监督(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1978年,财政部恢复建立财政监察司(与监察部派驻财政部监察局合署办公,承担财政监督与行政监察两项任务),各地也相继恢复了财政监察专门机构并配备了人员。财政监察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执行财政政策、法令、制度的情况,办理有关违反财政、税收、会计制度和纪律的案件查处。这个阶段,财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会计监督,例如一年一度的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会计基础工作“达标升级”活动,以及一些地区为促进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而进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等。

1985年颁布的我国现代第一部《会计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对会计稽核与内部牵制作出明確规定。

2、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形成,促进各单位有效防范财务风险(20世纪90年代)。

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对内部控制作出了权威性解释,即“是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并提出了内部控制“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帮助注册会计师判断是否信赖内部控制,以确定审计的性质、时间与范围。这是我国现代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它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现代内部控制建设拉开了序幕。

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会计法》,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与1985年《会计法》相比,在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其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三)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四)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上述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法律要求,体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对内部会计控制提出明确要求。

根据会计法的上述规定,财政部相继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和担保等6项内部会计控制具体规范,并印发了固定资产、存货、筹资、预算、成本费用等5项征求意见稿。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规章,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对各个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和防范财务风险发挥了应有作用。

3、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21世纪以来)。

跨入新世纪,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结合国内、国际企业发展形势,为了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各种风险,推动会计控制向全面风险控制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颁布不久,财政部根据《会计法》的有关精神,于2000年初组成了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小组,就内部会计控制的总体思路等问题进行研究。4月初,财政部会计司以财会函字[2000]18号印发了《关于研究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总体思路(讨论稿)》和《关于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暂行规定(讨论稿)》,并向社会征求意见。之后,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2001年6月财政部发布的《基本规范》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明确了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要求,以及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要求。

上述两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发布,为我国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的理论与制度建设,树立了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会计法规建设进入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

按照财政部会计司的规划,“《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取分批分步制定实施的方式。针对当前会计及相关工作中管理最为薄弱的环节,先制定迫切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如货币资金、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等环节的控制,成熟一个发布一个,在此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不同单位经营管理需求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

2002年,财政部又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两个试行稿。随后,又相继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担保》、《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外投资》,以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等3个试行稿,要求各单位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担保、对外投资及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并认真组织实施。

此后,财政部又陆续印发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预算》、《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存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固定资产》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筹资》5个征求意见稿。

2004年年底和2005年6月,国务院领导同志连续就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作出重要批示。2006年7月15日,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起成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召开发布会,以财会[2008]7号文件的形式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是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内控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标明我国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进入到规范化、系统化、完善化阶段。

二、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发展的未来展望

从内部会计控制发展实践的总体情况来看,由于我国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起点较低、起步较晚,各方面的基础工作依然十分薄弱,内部会计控制实务尚处在“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阶段,有的企业和单位仍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仅从实践层面看,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广大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共同努力,在引进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各项内部控制,丰富和发展内部控制理论,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与制度,推动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张艳华

内部控制之审计风险论文 篇3:

中注协约谈事务所提示内控审计及财报审计风险

2016年年报披露季逐渐进入集中披露期。近期,中注协以电话与书面约谈的方式,分别约谈了亚太(集团)会计师事务所、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提示事务所关注财务报告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风险。

近一段時期以来,部分上市公司因股权分散,出现控制权争执,甚至引发股东与管理层对峙的情况,对公司的日常经营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造成不利影响,引发媒体高度关注。在以“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风险防范”为主题的书面约谈中,中注协提醒大华关注其承接的部分上市公司2016年度内控审计可能存在的风险。

在风险提示函中,中注协要求事务所充分关注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情况对上市公司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高度重视相关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并在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三大事项:关注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恰当评价公司整体层面的控制风险、关注涉及重大或异常交易及事项的内部控制。

在对中亚太(集团)的电话约谈中,中注协相关负责人提示亚太集团关注其新承接的上市公司业务审计风险。中注协相关负责人指出,该上市公司因上一年度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而变更审计机构,且其海外业务较多,审计风险较高,提示事务所及项目组要针对海外业务特点,高度关注未识别的关联方、交易价格的公允性、资金流与实物流的匹配等审计风险领域,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严格按照执业准则有关要求,独立、客观、公正的发表审计意见。

作者:郝新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系统性风险工商管理论文下一篇:初中生英语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