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23-02-21

第一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参考选题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研究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经验

5、坚持共产党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6、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关系

6、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7、坚持共产党领导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关系

8、法律既是人民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9、依法治国、改革开放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依法治国的路径和基本经验

11、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与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关系

12、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13、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1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5、从中国实际出发与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法治文明成果的关系

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研究

1、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3、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

4、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5、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研究:

(1)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研究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研究 (3)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研究 (4)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研究

(5)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研究 (6)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研究 (7)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研究 (8)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研究

三、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研究

1、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2、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3、健全依法行政的决策程序、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4、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5、加强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制度建设

6、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7、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8、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

9、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10、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1

11、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12、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

四、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研究

1、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2、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3、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4、推进严格司法与改革

5、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

6、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7、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8、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的责任追究制度

9、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10、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11、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五、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研究

1、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2、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

3、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4、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5、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6、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7、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

8、健全和完善依法维权制度和化解纠纷法治机制

9、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

六、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1、建设立法、执法、司法等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2、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3、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

4、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5、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6、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

七、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研究

1、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

2、加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

3、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4、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5、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6、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第二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精神航标----弘扬培育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读后感

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名族自立于世界名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名族精神是一个名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名族意识、名族心理、名族品格、名

族气质的总和,是名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绵延不断的以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是名族文化最本

质、最集中地体现。

中华名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

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名族精神。这个名族精神,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

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名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推动力。

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一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战

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

辟了当今中国又好又快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有着它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的。

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在当今错综

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当下矛盾突出的国内环境下,失去这一精神基础,国家便失去长期统

一、

稳定,发展壮大,也就不可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

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当今世界,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

化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腐朽的文化渗透及经济扩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军事威胁

的结伴而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的错综复杂形式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树立民族自信、自立、自强,在与时俱进的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民族精神是提高

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并成为提高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核心;民

族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

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也需要发展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先

进文化就是代表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

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民族精

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及追求崇高的理想

人格等等,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以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紧紧把中华民族联系在一起,千百

年来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当今社会,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进入二十一世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与国之间综合

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它不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硬实力的竞争,同时也是

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落后,不仅仅

是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最重要的是指民族精神的失落。

因此,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

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伟大事业的需要,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

产党人八十多年来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最重要的法宝,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革命战争年代

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以及那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这种革命的精神、理想、信念,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市场经济尚未完善,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基础教育薄弱,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任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我们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名族的生命了、创造力和凝聚力治病,共同构成中华名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新的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把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个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族优良传统;包括了当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在社会主义健身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优良传统;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优良传统。这个名族精神。是中华名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名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在行动上去。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让民族精神传统的火炬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发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已经更深切地认识到,任何一个系统,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才能健康地发展壮大。反之,一个封闭的系统,只能逐步走向衰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正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源源不断地吸引或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技术、资本和智力,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推了中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使中国出现了今日的兴盛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这使中国人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对外开放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的必然性。因此,毫无疑问,进一步推动民族复兴大业发展必须坚持开放精神。

概而言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进一步建设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激发民气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促进我们民族的道德价值体系的建设和道德水准的提升,有利于激励奋发有为的精神和的民族创新力,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因此,进一步建设和弘扬民族精神应当作为一项如同科教兴国一样重要的国策来全力推行。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熔铸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民族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奋力前行,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新世纪的大学生该如何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呢?

第一,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

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第二,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

大学生要在培养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确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要立报国之志,应该对祖国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认识。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第三,培养建设祖国的聪明才智。

青年大学生,要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必须要掌握过硬的本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才干和技能。有了报国本领,才有了实现报国之志的条件,也才能实施报国行动。

第四,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

大学生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必须将报国之志落实到行动中,树立主人翁观念,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第三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介绍,使学生认识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通过“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教学难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方法

列表求知法、视频求知法、合作求知法等

课型及课时

新授课;一课时

教学过程

候课:播放视频《春天的故事》

师:教室外,春暖花开,春天象征着希望、象征着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教室内,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一同走进“春天的故事”。 (上课!)

一、导入

师:同学们每天都怎么来学校?

生:骑自行车、坐公交车、汽车…

师:有多少同学骑自行车来学校?(或者:有多少同学有自行车?)

学生举手

师:还真不少,都是有“车”的人呀! 1.展示图片

师:曾经,咱们的国家被世人称为“自行车王国”,当时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就是“自行车”;现在,汽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私家车,而我国也从“自行车王国”变成了“车轮上的国家”。但这仅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大家来看一组数据。 2.展示数据

师: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至2013年呈现什么样的趋势?(做手势) 生:上升

师: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更是保持年均接近10%的高速增长已超过了30年,真可谓“沧桑巨变”。我国之所以取得令世人叹服的“中国经济奇迹”,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披荆斩棘,探索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展示课题《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展示板块

师:本课我们将通过三个板块进行学习,请同学们齐读三个板块的名称。 生: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

拨开迷雾,领航改革路 继往开来,走向复兴路 师:让我们开启第一篇章的学习

四、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 1.展示表格 师:老师要向大家重点介绍一种学习方法——列表法,这是老师结合本课第一部分的知识点制作的表格,从表格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包括四个历史事件,请同学们大声读书的同时,注意这四个事件的时间和主要内容。(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合作,交换意见,检验自学情况。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从此走上了强国之路。但是正当人们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前行时,忽然刮起了一阵歪风,使不少人在思想和理论上出现了混乱。欣赏视频: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2.展示视频

师:大家一起告诉我,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什么问题呀? 生: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师:所谓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

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实质就是:鼓吹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必将危害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此,《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邓小平强调“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哪四项基本原则呢? 生:必须坚持;必须坚持;必须坚持;必须坚持

师:一连用了四个必须,剑锋直指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四项基本原则成为支撑起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四根擎天之柱,成为我国的立国之本,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砥柱中流,力挽狂澜,人们不得不赞叹邓小平面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惊人洞察力和果敢决断力。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北京召开。 3.展示表格

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党的十二大(1982年)上,邓小平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什么思想?

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师:所谓“特色”,就是指“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过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指出了光明前景,为了更好地解决这条道路“具体该怎么走,需要注意什么”等问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成功召开,会议有哪些主要内容?

4.展示十三大

生:1.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有两位同学在学习党的十三大时,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小明:我能用“一二三”概括一五计划的成就,即一座武汉长江大桥;二条铁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三条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小文:我能用“一二三”来概括党的十三大的内容。 大家能帮小文解决这个问题吗?同桌之间商量一下。 生: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部署

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鲜明地指出了我国的国情,虽然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能完成。既然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就说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党的基本路线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此来大力发展生产力。 过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不仅照亮了中国的现在,更照亮了中国的未来。请看三步走战略部署。

5.展示三步走图片

(师)这不是一般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包含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因此,它是一个切实、具体而又光辉诱人的宏伟蓝图,是激励亿万人民群众不断奋进的目标。

6.合作探究

师:回顾我们所学„„把表格补充完整吧。

“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生)„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此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遇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问题的困扰,邓小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人民指明了航向。在党的十三大会议上,邓小平正确分析了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作出了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甚至包括我们今天所走的路,也是邓小平设计的。因此,邓小平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当之无愧成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 过渡:然而,希望和危机总是并存的,改革开放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遇到了思想上的困扰,使得改革开放步伐放慢。在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站在了历史的制高点,透过国内外风云变幻的迷雾,看到了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邓小平又是怎样拨开迷雾,引航我国改革开放之路的。请同学们速读本课第二部分第一段。

五、拨开迷雾,引航改革路

师: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又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 1.展示视频

生:遇到了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邓小平于1992年初到南方视察,途中多次发表谈话。

师:邓小平都说了些什么,请大家用序号标注下来。 2.展示“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内容”

(师)看到邓小平讲话的内容,哪一条你的印象最深刻? (生) (师)“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句话坚定了人民改革开放的信心,也成了我国的基本国策。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正如邓小平曾经说过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特区姓社不姓资”,邓小平用简介而又准确的语言解决了争论多年的问题,

请看课本导入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过渡:结合材料,分析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影响。 3.南方讲话的影响 (生)“邓旋风”从深圳吹出,那种犹豫、怀疑、观望之风悄然逝去,代之而起的是响彻神州的进军号角。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是90年代的春雷,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新浪潮。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将成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4.十四大、十五大

师:自主学习,完成表格中的空 生:……

师:在课本44页,我们曾学过党的十四大的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南方讲话一起,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5.展示知识梳理

师:小组推选代表,结合知识树,带着大家回忆本课内容。 生:

师:远见卓识的邓小平、立足国情、开拓创新,终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历史功绩,将用最浓笔墨载入史册。 过渡:人们是如何邓小平的? 6.展示材料

师:一位有着一生巨大成就的老人,对自己的评价却仅仅是四六开!

74岁古稀之年领导社会主义事业,88岁高龄不顾旅途劳累到南方视察,发表重要讲话,解放人们的思想,坚定人们的信心。

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针对领土问题,他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也正是这位老人,在临别之际,留下遗愿,不搞仪式,遗体用于医学解剖,捐献眼角膜,这是对祖国、对人民何等的情怀?(热爱)我的耳边仿佛想起了老人的声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7.展示对联

师:老师写了一副对联,让我们共同铭记我们的领袖。

过渡:历史创造了伟人,伟人影响和改变了历史。踩着伟人的足迹,我们得以走得更高、看得更远,让我们进入第三篇章。

六、继往开来,走向复兴路

1.展示“两次历史性飞跃”

师: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邓小平则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 2.展示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

(升华)“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历史还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 3.展示图片

七、学练结合

第四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内容提要】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史,反复印证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国家性质决定的。近现代的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题,设定了中国近代以来各种思想发展理论、政治力量、社会运动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命运,规定了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基本路径。经过长期实践和反复探索,中国人民已经成功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历史和国情,体现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发展道路: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在这条道路里,协商民主扮演了重要作用,对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竞选民主 协商民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体现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是由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人民民主专政成为我国的国体。我国现阶段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其表现是: ①它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②它是绝大多数

人享有民主权利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统一;③它在成为全国政权后,担负着社会主义改造、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二)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实现党和国家的总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四)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

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百多年来不断探索不断发展而来的结合中国国情选择的一条正确的政治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必须实践的一条重要道路,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必要抉择。

二、竞选民主与协商民主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必须正确对待竞选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优劣,必须在理论上分辨竞选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正确性,必须在实践中结合中国国情正确地看待竞选民主和协商民主之间的关系。民主的实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竞选民主和协商民主都是其中重要的选择之一。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迫,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今天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之中,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目标、宗旨、原则、功能上有很多共同之处。

(一)竞选民主

竞选民主又称选举民主,即国家领导人的任免和国家大事的决定,采取投票的方式,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决定。由于它具有人民主权的本质含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由、平等的价值取向,对于饱受专制之苦的人来说,无异于久旱之甘霖,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它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血的代价;对统治者来说,随着社会分化加剧,非组织化的

利益阶层和利益集团逐步形成,利益格局日趋刚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激活了人民的权利意识,以君权神授的等级制为核心的旧政治体制已无法控制社会运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竞选民主不仅具有统治合法性的通行证作用,而且能够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避免或减轻因管理失控所造成的社会震荡,因而也受到许多开明政治家的推崇。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本身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设置,都具有其先天的软肋和后天的局限,竞选民主也不例外: 首先,时间和空间上的运动性,使竞选民主很容易成为少数人玩弄多数人的工具。 再次,竞选民主强调的是少数服从多数,它并不是尊重少数人权利的产物,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极容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

(二)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或称“协商(和)式民主”、“结盟民主”,指在一个国家内可以有多个以种族、语言或宗教分割的政治力量并存,但同时依然保持很大程度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主要是通过各个政治势力之间互相协商机制来取得的民主模式。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和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协商民主与选举(票决)民主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始终要体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一现代民主精神,并把它作为民主和法治的重要内容,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共同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我国,协商民主有其独特的优点。其一,政协组织的巨大的政治包容性是包括选举民主在内的其他民主形式所不及的,两者协同,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主权的本质;其

二、政协的界别优势可以弥补人大地域观念局限,条块结合,使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更加全面;其三,政协的专业人才优势可以为国家机关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并通过个人价值偏好的转移来形成共识,使决策更具科学性;其

四、执政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相互监督和政协对国家机关的民主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牵制少数人的专制和多数人的暴政。

(三)竞选民主和协商民主在我国的发展

竞选民主与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目标、宗旨、原则、功能上有很多共同之处,这决定了它们可以互相交融;两者的优势和特长恰恰是对方的局限与不足,完全可以互为补充,两者通过政治互动,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可以相得益彰。

在我国,竞选民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协商民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过党派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这两种制度在我国的日常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我国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

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竞选民主和协商民主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人民民主的权利不断的得到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不断强化。在新的历史期待你和时代背景下,中国应当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创造新的成绩。

第五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主要的特点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这三个方面。

前些年东欧国家、俄罗斯和第三世界国家搞私有化运动,结果使国民经济严重衰退,社会分化,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有的甚至造成社会**。而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践证明,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搞私有化最终将会导致少数人拥有大量资本和地产而大多数人陷于赤贫、社会主义制度将难以继续存在。因为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果没有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早晚有一天会为国际垄断资本所控制,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独立就难以保障。

当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按劳分配也不是理论上的按劳分配,它受到公有制成熟程度的制约,是不纯粹的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要素归不同所有制所有,其物质基础是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当它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有效地利用它来发展生产。这里,对财富的生产有用和被排他性地占有,是两个必要条件。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说明,即这两种分配方式都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没有关系。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因为社会上存在一种错误

观点,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提出意味着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甚至认为应当用生产要素价值论来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讲的是价值的源泉,是什么因素创造价值。马克思周密详述地论证了为什么只有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以外的因素只是条件而不是源泉。当然,在马克思的时代侧重于体力劳动,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科学意义,今天脑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但还是讲的活劳动,而不是物化劳动。用生产要素价值论来取代劳动价值论的观点错误在于,混淆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分配方式不涉及价值是由什么创造的,它所涉及的只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怎样进行分配,。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价值,而是因为它既被垄断地占有,又是财富生产了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可能无偿地提供社会使用。它同劳动价值论时间不存在任何的逻辑关系,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劳动价值论而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因为肯定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否定劳动价值论。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仇富”的说法,其实,所谓“仇富”背后的真正含义是广大群众反对非法致富、为富不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

道路。——胡锦涛

全党务必居安思危,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业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必须不断深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大量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共中央

工业化是指工业逐渐取代农业而成为国民经济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部门,并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武装农业的过程。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机器取代手工工具,工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大,农业技术先进,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化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工业现代化,是指把工业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之上,使工业生产经营的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通过实现工业现代化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种必然趋势。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源于工业时代的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负效应,以及社会为之付出的惨痛代价。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

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所在。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化需求机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胡锦涛

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波动加大,过分依赖外需势必削弱我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加大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

改革开放30年,长期积累的机构性、深层次性矛盾尚未解决,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产业布局分散和技术支撑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个中国矛盾和问题,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新的优势,必须加快转变解决发展方式,把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臵于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增长的基础上,依靠国内市场繁荣带动经济增长,对我国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的科

技进步必须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之上,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要加强继承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坚持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引进先进技术。在经济全球化和扩大开放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搞好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在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把科技资源集中到事关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技术领域,集中到事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研究领域,集中到事关科技事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抓紧科技攻关,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有下一篇:建设银行个人贷款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