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课程教学反思

2022-07-21

第一篇:口才课程教学反思

青少儿普通话与口才培训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

开展青少儿普通话与口才培训课程教学时,专业的语言教师会利用情景环境教学、启发体验式教学、联想想象力模拟教学、赏识与激励教学等方式,通过自身对课程的学习、体验与激化,系统化地针对学生“张不开口”、“声音微弱”、“不善言谈”、“沟通无法”、“表达混乱”、“记忆力差”、“性格急躁”等特点,开展吐字归音、共鸣控制、口脑协调、语言表达、复述与描述、逻辑线索记忆、形象思维拓展、心灵体验与激励等课程,层层渗透、环环相扣,充分遵循孩子的天性,帮助每一个孩子树立自信,从而开发自己的优势特长,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欲望得到增强,全面提高学生们的感受力与理解力,在语言潜能开发的同时激发学生机敏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使少儿的心理素质、综合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青少儿正处在学龄期,语文课是规范他们语言表达的基本手段,但现在的很多语文课,只教孩子怎么认、怎么写,却没教会学生如何“说”出来。真正的语文学习要将“说”贯穿到底。在全国青少儿普通话与口才培训中心,学生们通过专业的语言进阶培训课程,逐渐积累基础语言、实践语言、发展语言,从而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内心丰富的情感,是语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在学生能积极开口说之后,就对他们的发音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纠正,使学生既能痛快地说,也能说得标准、流利。

另外,在中心接受专业的课程培训后,随着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他们的记忆力、想象力、自信力也将迅速得到增强,这也是中心一贯强调的教学目标。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学好普通话与口才,还要教会他们为人处事、与人沟通的道理,不仅要培养会说、会讲的孩子,还要让孩子的文化内涵得到提升,给孩子们五彩缤纷的未来,增添更多的筹码!

第二篇:大学课程应用口才学

应用口才简介

21世纪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全面提高的世纪,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介绍口语表达的基本理论和口才运用的常见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使之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自觉地追求好的口头表达。

一、 口才概述

什么是口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口才就是说话的才能;《交际与口才》解释:口才就是善于运用规范的口语,准确、恰当、得体、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才能。也可以说,口才是一个人智慧、知识、修养、能力的综合体现。

有材料证明,在信息社会,口语交际是言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听”、“说”两种活动占言语总量的四分之三。计算机带来人际对话到人机对话的发展,对“说话”的要求提高,对口语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代。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而沟通是人才成功的基本前提,口才是人才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

要想有好的口才,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的指导思想和道德修养;

2、使用语言的能力即言语能力;

3、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

4、训练思维能力是核心。

(一)、口头语言和口头表达的特点

相对于书面语而言,口语有如下特点:二者的生理和心理过程不同,调动的感觉器官不同感受就不相同; 口语有浓厚的生活色彩,还有一些特殊的惯用词汇和语法现象;口语的声调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口语对语境有依赖性,往往带有较多的剩余信息和模糊信息。从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分析不难看出,口语是书面语的源泉,书面语对口语的发展和规范起到一定的作用。

口头表达的特点是现想现说;语音稍纵即逝;借助语速、停顿、重音、语气的变化断句表意;借助态势语作为表达的辅助手段。而口头表达的过程包括:产生动机、编成语句(编码)、语音传送、接收理解(译码)、反馈等环节。这个过程在实践中是刹那间完成的,有人会很不以为然,觉得没有必要如此细致分析,其实每一环节都有重要意义,都和思维的能力

1 紧密相关,比如脑袋里空空如也,怎能编出语句?比如听不见自己的话,怎能知道是对是错?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运用口头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是综合的能力,它包括说话人的思维水平、知识水平、说话的技能技巧和个性心理特征。初学者特别要在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快速编码的能力、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上下功夫。

(二)、态势语的运用

态势语即非言语交流符号和示意,它包括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装饰品等。

1、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

面部表情主要是由眼睛和嘴巴来展现。不同的眼神给人不同的印象,眼神的运用可以揭示人的内心;面部肌肉的收缩与舒展构成喜怒哀乐的各种表情,这主要是嘴巴起作用;身体动作包括示意动作和姿势,其中手势特别重要,需要注意到手势的方向、幅度、形状,避免手势生硬、粗俗、琐碎;站姿、坐姿、走姿均表现人的修养与气质。

2、空间和触摸

空间指交际者之间以空间距离所传递的信息,有公众距离、社会距离、个人距离和亲密距离的区分。空间的概念在交际中非常重要,因为人需要有安全感; 触摸属于亲密距离范围内的一个方面,有研究表明,触摸是同他人交际的一种最有力的方式。

3、服装和其他饰品

服装和其他饰品也称为人工语言或物体语言,包括服装、头发样式、化妆品、珠宝和其他用来装饰身体的东西。这些东西向人们传递出许多信息,如性别、年龄、职业、地位、身份、性格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交际的时间、场所和目的。

对态势语的研究运用是为了追求仪表和风度, 仪表指人的容貌、姿态和举止,风度是给人的一种视觉和感觉的综合印象。仪表和风度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在交际中美好的仪表和优雅的风度能够赢得人心。仪表、风度的审美原则是适合身份、适宜场合、适应听众

(三)、口才运用的分类

1、单向传播式

又称为“独白式言语交际”。其特点是一个人面对听众进行的连贯的、成套的说话形式 ,如朗读、演讲和讲述。

2、 双向交流式

即听者与说者双方处在息息相关的语言环境中,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有正式与非正式的区别,如对话、辩论和谈判。

二、朗

学习朗读是为了对自我的声音有所感悟,一个人的声音是他的口才的物质基础。而经过学习的、修饰过的、有感情的声音与平常讲话不同。人的声音有一定的可塑性,丰富的有声语言能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朗读还对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有现实意义。

(一)、嗓音的锻炼

嗓音的运用对口头表达是很重要的。发音的物质基础包括呼吸器官、发音体、共鸣腔, 呼吸带动器官运动而发出声音。因此要保护嗓子,要科学地练习呼吸、发音、吐字。 需要锻炼的几种情况是:嗓音弱、音域狭小、声音忽高忽低、声音无力、嗓音尖等。

嗓音既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又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不过,柔和的、洪亮的、浑厚的、清脆的、富有层次感的声音是大家公认的好嗓音,应该作为我们练习的目标。

(二)、分析朗读材料

即朗读的准备阶段,朗读之前需要把握朗读材料的主题、层次和细节,做到表达正确,处理独到。一般说来,可以概括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即作品的基调,小处即作品的细节。

(三)、朗读的基本技巧

1、 停顿

停顿即在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段落之间的语气间歇,有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停顿,结构停顿,生理停顿等。

2、轻重音

朗读时轻重音配合运用,可以使语言的节奏显得活泼、生动、富于音乐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轻音和重音是由音强决定的,可以分为重音、中音、轻音(次清音、最轻音)。 重音又有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心理重音、节奏重音。

3、语调

语调是由于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在读音上出现的高低抑扬变化。大致分为平直调、昂上调、降抑调和弯曲调。

还有一种艺术语调,即模仿不同人物说话语气和情绪变化的语调。须注意的是语调不同于声调。声调是指单个音节的高低升降,其作用主要在于区别词的意义;语调则是贯穿整个句子的调子,其作用主要用来表示整句的语气和感情。

4、快慢

3 朗读速度的快慢,可以传达作品的情绪和渲染气氛,使语言的节奏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材料的体裁特点和思想内容决定朗读速度的快慢。

除以上四种,朗读中还有一些特殊技巧,在表情朗读和朗诵时会用到,如喷口、颤音、气音、拖腔、笑语、泣诉、模拟等。

三、 演

演讲是口头表达活动中的高级形式,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活动。通过演讲,可以提高我们在大庭广众前讲话的胆量,提高声音的响度、亮度以及高屋建瓴、纵横捭阖、气度恢宏地发表意见的能力。

(一)、 演讲的特点及分类

演讲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以有声语言和相应的态势语言为手段,公开向听众传递信息,表述见解,阐明事理,抒发感情,以期达到感召听众的目的并带有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1、演讲的特点: 演讲的特点是“演”“讲”结合,以“讲”为主,以“演”为辅。

2、演讲的分类:

由于着眼点不同,演讲分类的标准自然会不相同。但演讲的内容理应成为演讲分类的重要标准。而演讲内容的涉及面十分广泛,政治、经济、军事无所不包,我们采用粗线条分为政治演讲、学术演讲、法律演讲、礼仪演讲四类。

(二)、演讲稿

演讲稿即演讲者在演讲之前,根据口头发表的需要写出的文稿。它是现场演讲的主要依据。选题立意、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编写提纲等,都是写演讲稿的探讨范围。

演讲稿的作用至少有:第一,能对选材和提纲的实践性进行检验,进一步保证内容的完善;第二,能避免临场字斟句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第三,能保证思路畅通,帮助消除怯场心理;第四,能帮助限定时速,避免时间松紧失当。

演讲稿写作的具体要求同于一般文章,特别要注意的是开头与结尾、主体思路、标题拟定、口语化等。

(三)、与演讲有关的几个方面

1、演讲的控场:

演讲需要控场能力,这是演讲者应变能力的全面反映和实践。控场的意义在于不管出现 4 什么样的情况,都能使演讲顺利进行下去,很好地实现演讲目的,并很好地塑造自己的演讲形象,树立演讲者的威信。

失控的表现反映在演讲者和听众身上,包括主客观两方面。主观失控有怯场、忘记和失误。客观上有听众临时发生变化,自己与别人讲的内容重复,领导在场,收到观点对立的提问条,现场喧哗等。

控场的方法通常有:控制感情,万勿发火;巧妙穿插,振奋精神;突然停顿,争取主动;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将错就错,不必后悔;随机应变,不拘于稿,运用幽默地等。

2、 演讲的听众:

演讲是对言语信息的编码过程,听讲则是对言语信息的解码过程。演讲者要使自己的目的能够实现,就必须研究听力。影响听众听力的因素是:听众的身体条件、情绪状况、听讲环境、信息的重要程度、与演讲者的关系等。

演讲中要注意掌握听众的心理定势,理解听众的心理要求,研究听众的需要,激励听众的精神追求。

3、演讲与美

演讲是一种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的演讲不仅能给人以理性的启迪,而且能使人精神愉悦,有美的享受。

演讲美的构成包括内容和形式:演讲的内容要具体、真实,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感染力;演讲者本人要服饰得体,仪表端正,风度优美;演讲的传播媒介——有声语言与体态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演讲的场景宜人,气氛热烈;听众配合默契,效果明显。演讲美的获得就在于各种因素的有机协调,相映生辉。

(四)、即兴演讲

即兴演讲也叫即兴讲话、即席发言。一般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在未作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为满足表达意愿或现场需要而临时进行的讲话。从表达方式上看,即兴讲话属于演讲的一种,与读稿、背稿、提纲式演讲并称。

即兴讲话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口语表达形式,其临场性、即兴性和灵活性特点非常突出。即兴讲话练习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增强语言的现场感和应变性,提高口语的简洁性、平易性和“现想现说”的能力。

即兴演讲要求有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清晰的思路。 即兴演讲的技巧主要有:

1、选择话题的技巧

5 依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择话题;根据听众的身份、特点选择话题;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话题。应力求新颖深刻。

2、组织材料的技巧

即兴演讲的结构一般比较短小简明,应特别注意用典型事例阐明思想。具体组织材料有几种模式可以借鉴:过桥式(即借助联想而由此及彼的方式);串珠式(即把相关、并列的材料联缀起来的方式);阶梯式(即材料组合中体现出递进关系的方式);网络式(即纵横交错组合材料的方式)。

3、控场的技巧

即兴演讲的场面带有偶然性、突发性,除了一般演讲的控场技巧外,还应注意:自我控制坦然面对;变被动控场为主动控场;发生意外变故机巧应对。

四、 讲

讲述是信息传播者面向众多的传播对象,系统的讲解、叙述事情和道理。是一种单向传播的话语活动。其基本形式是“独白”。讲述是社会生活中运用较广泛的一种言语交际手段。

(一)、 清晰的思路

思路是思维的线索和脉络,无论叙事还是说理,必先确立一条思路。客观事物的存在有形式、有内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起因、有后果,只有思路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运动的程序性和规律性,讲述才符合层次清晰、组织严密的基本要求。

思路的清晰体现在安排材料上,安排材料的方式大致有时间顺序式、空间层次式、联想过渡式、演绎归纳式、因果关系式、提问解答式、助人了解式等。

讲述除了确立一条思路外,还应遵循语言结构的根本规律,讲述必须有一个中心点,从中心点展开时,应具有条理性、连贯性;在思路系统中有详有略,有所侧重且富于变化。

(二)、讲述的应用

1、介绍

介绍是向听众推荐自己所知道的人、物、事的情况。介绍人的有自我介绍、介绍他人、介绍群体;介绍物的有商品介绍、生活环境介绍、设备性能介绍等;介绍事的有事务手续介绍等。

2、说明

说明是向听众解说阐述概念、现象、方法,目的是帮助他人理解,要求语言清晰和准确。

3、导游

6 导游属于艺术性的讲述,即通过形象词语的渲染,对事物作生动描述而感染听众,不仅使其了解事物的演变和意义,并且产生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训练导游的语言技巧应注意:深入理解生活,体验生活,发掘生活情趣;培养丰富的艺术想象能力;训练机智的应变能力;掌握始终维持旅游者游览兴趣和饱满情绪的技巧。

4、讲笑话

笑话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微型故事,它以短小精悍的形式,高度集中地抓住典型事物,生动勾勒出五光十色的人生脸谱。笑话不完全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具有社会教化作用的手段。

5、讲故事

故事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形式。我国多民族,广地域,久历史,民间创作的故事浩如烟海,这些故事绝大多数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了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五、对

对话是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广泛的交际手段,似乎不用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对每天进行的言语交际行为有一种分析和鉴别,以逐步提高我们的交际质量,并了解对话的特殊运用,为今后发展职业口才打下基础。

(一)、 对话的概念和作用

对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对话,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相互之间有问有答的言语交流,如政治对话、军事对话、学术对话、生活对话、采访、答记者问等,是双向交流式的口语形式。狭义的对话指“交流式的演讲”,即演讲者与听众就某个专题进行一系列的问答,以宣传某种思想、讨论问题而进行沟通,如报刊上的采访录。

对话在现实中的用途是广泛和重要的,如日常生活中的寒暄、问候、聊天、接人待物、谈情说爱、商品交易、工作咨询等,还有为阐明思想、观点、主张进行的对话。总之,对话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其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三点:对话是社会交际、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传播信息、讲授知识的重要形式;是锻炼思维、发展智能的重要措施。

对话的基本要求是态度真诚、地位平等、说话负责。

(二)、对话的方法

首先是听。对话是传递和接收信息的双向交流活动,只有听得准确,才能做出正确的信息反馈,否则将答非所问。听的能力不在于听觉器官的灵敏,而在于对听到的信息内涵、情绪思想的感受理解。听的目的是洞察对方内心,接受有用信息。

7 答的方法有:直言法;委婉法;限制法;幽默法等。

(三)、对话的特殊应用

1、探究

探究是把不了解的情况弄清楚,探究的关键在提问。调查分析谈话对象,事前拟好提纲是很重要的。探究在司法审讯和新闻采访中运用广泛。

2、诱导

诱导是甲方为阐明观点而有意引导乙方产生疑问并自寻解答,或应用点悟的方式使乙方心领神会的方法。

3、说服

说服是在了解、接纳对方的基础上逐步表露出自己优异于对方的一面,使对方欣然接受自己主张的方法。

4、讨论

讨论是多个人就某个问题交换意见,真诚沟通、集思广益、避免争论、化解对立的方法。

六、谈 判

我们已进入了谈判的时代。树立谈判的理念,用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争取互惠、合作、双赢的结局,具有追求次好目标的观念,善于妥协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 谈判的概念和特点

谈判是人们为了改变相互关系而交换意见,为了取得一致而相互磋商的一种行为,是直接影响各种人际关系,对参与各方产生持久利益的一个过程。谈判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谈判指一切正式场合的谈判,包括政治、军事、外交、经济、贸易等谈判。狭义谈判较庄重严肃,一般以会议形式进行,并形成书面协议,对双方均有约束力。广义谈判范围很广,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可以谈判,人们往往通过谈判来作出决策,解决问题。

谈判的特点概括地讲有互惠、合作、斗智、应变、双赢等。

(二)、谈判的过程和技巧

分为两大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分析己方、分析对方、分析可行性、制定纲领、组织队伍等)和正式谈判(包括导入、简要介绍、诉说既往、列示需求、形成对立、寻求妥协、达成协议等)。

谈判是非常讲究策略的,谈判之前,必须确定最低底线,提出最大极限,为达成协议准备让步。在谈判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几个方面:

1、提问巧妙

要抓住要点,问得明白具体;讲究逻辑,问得有条有理。 提问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提问的措辞要字斟句酌。

2、答复艺术

要认清问话的实质,使回答具有针对性;要突破问话的控制,使回答具有灵活性;要掌握对话技巧,使回答具有艺术性。

3、控场技巧

一般地,有控制话题、控制场景、即兴回答等方面。

在谈判中,还应对谈判的风格进行研究,对各种风格的对手有应对的措施。

七、辩 论

辩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我们认识到探求真理的不易。学习辩论的特点和技巧,使我们感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思想交锋的享受及交锋状态下语言的精彩,激发我们辩论的热情。

(一)、辩论的产生与发展

辩论是关于同一辩题的争论。辩论的双方通过互相质疑、驳斥,揭露论敌的矛盾,占领论证上的优势中心,确立自己的论断,以便最后肯定正确的认识,取得共同的见解。

辩论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流形式,也是一门古老的学问。辩论产生于人的大脑发展到对未来具有预见性之后。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就盛行论辩之风,并产生了专门以教授论辩术为业的学派(智者学派)。在春秋战国时代500年间,我国也涌现出大批能言善辩的谋臣策士、学者和思想家。辩论也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辩论不仅可以辩驳谬误,发现真理,还可以磨砺思想,锤炼口才。在提倡民主、多元而又推崇和平和谐的今天,辩论有助于保持人类思想的适度活力和张力。

(二)、辩论的性质和种类

辩论在本质上应该是为真理而辨。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也由于人们判断是非、表明立场的依据和标准,常常会因事因时因地而异,这就使得真理与谬误难免混淆,辩论就是为了使谬误不断得到揭露,使真理逐步得以彰显。思想撞击产生真理的火花,辩论的目的是引导人们迈向真理之路。

辩论的种类按参与人数划分,可分为两方辩论和多方辩论;按准备状况划分,可分为有准备辩论和无准备辩论;按背景不同,可分为日常辩论、专题辩论和模拟辩论。

(三)、辩论的特点和要求

1、辩论的特点

辩论双方的立场尖锐对立;辩论策略攻守相济;辩论者的思想活跃敏捷;辩论双方的言辞犀利谨严。

2、辩论的要求

辩论的立论要鲜明,证据要扎实; 辩论的关键在反驳,反驳的关键在听懂、听全面; 辩论时思维要快速敏捷,全面辩证,审慎严密,开阔灵活;语言要严密、准确、简洁明快、把握分寸;心理素质要自信、敢辨。

(四)、辩论的技巧

辩论的途径一是证明,二是反驳。但无论是证明还是反驳,人们都会有意无意地犯规,这就需要揭露诡辩。证明时必须注意讲述的技巧,叙述要具体不要抽象;要切合实际不要空洞议论;要力求生动活泼、口语化;要善于运用“停顿”、“引用”、“反问”;反驳的技巧有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过程或论证方式、归缪反驳、类比反驳等;识别诡辩的技巧有论题暧昧;转移论题;偷换概念;捏造证据;预期理由;循环论证;二难推理。

辩论的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可能获得,校园辩论是广大学生提高论辩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 考 书 目:

1、李元授:《交际与口才》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版)

2、张锐、朱家珏:《说话训练》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7版)

3、鲁道夫〃F〃维德伯:《讲话的艺术》

中信出版社

(2003版)

4、陈爱仪、雷抒雁编:《朗诵艺术谈》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6版)

5、赖华强、杨国强:《教师口才艺术》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版)

6、邵守义:《演讲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版)

7、孙海燕、刘伯奎:《口才训练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版)

第三篇: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课程论文

社交对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学院:外国语 专业:英语 年级:2015级 学号:20150801101 姓名:闫筱宁

这学期我选了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这门课,是艾跃进老师讲授的。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教我们日常生活礼仪、演讲方法与口语表达,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没有注意到但同时又是非常实用的。学习这门课程让我收益匪浅。

先来说说老师吧,艾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无产阶级战士,南开大学教授,军事学军事思想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著名演讲家,天津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著名演讲家,口才艺术、社交礼仪专家;领袖学、成功学、军事学专家;国际问题和形势政策专家;中华规范婚礼创始人;著名策划人、主持人,天津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多次接受包括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新闻频道》等媒体的采访,担任天津电视台四个栏目的嘉宾,被媒体评为“魅力教授”、“最受欢迎教授”。每年在全国各地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北大、清华等著名学府,举办上百场讲座和演讲,现场反响强烈,好评如潮。艾跃进老师我国著名的演讲家,对我国国内演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遗憾的是,艾老师于2016年4月21日22时18分在天津逝世,享年59岁。这门课也算是艾老师生前最后一门课程教学了吧,我也是怀着敬畏的心去学习这门课程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把口才、原子弹和金钱并称为新时代的三大武器。的确,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检验一个人是否有能力,以及这种能力能否发挥出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极佳口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口才的重要性。口才是一个人的第一亮点,是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才华技艺的集中“亮相”。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才,是加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社会是一个越来越注重情商的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广泛的社会往来不可缺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口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得不说口才好的人,一般都会受到重用。

良好的口才能帮助你解除尴尬的氛围,巧妙回答难以直接回复的问题,同时给别人留下一个风趣幽默,学识渊博的印象。就像艾跃进老师说过:“口才是一种艺术,而艺术可以给人带来美感。”老师给我们讲述他的老师,一个北大毕业,教西方哲学的中年教师,讲到得意时会敞开怀,露出里面穿的中山装,风度翩翩,个人魅力非凡,以至于让他印象深刻,至今都不能忘记。(第二章第一节口才艺术的释义、特点与要求)

口语表达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在工作面试时,你需要准确清晰的表达出你的求职意向,并对自己进行充分且全面的自我介绍,在面试中表现出最优秀的自己。在课堂上,也需要良好的口才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进而得到老师的赞赏。那作为口语表达者的我们,应该具备那些素质呢,接下我们就详细剖析一下。

一、主体意识

人作为主客体的统一体,在讲说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口语表达过程中主体无疑是讲说者。这个人,或这个主体首先应当具有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第一要素是目的。无论何种形式的口语表达,都应首先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讲说者在讲说之前,大都有一定的总体设想或预先构想。这些都对讲说起着定向和引导的作用。当然,在具体的口语表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但口语表达者可以进行重新选择、决定或修正,并以自觉的意识和行动去保证目的的实现。

二、思维能力

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是人的—种意识现象和能力。它既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又是人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工具。而思维和语言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人脑对事物的认知,要借助语言来实现,思维的成果也要借助语言来表达。显然,讲说者的思维能力如何决定了语言运用的成败和优劣。些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特别是在与听众互动中妙语连珠、屡出新意的讲说者,大都是创新思维能力强的人。没有创新意识,因守传统或一般性的思维模式,也只能停留在讲说的一般水平上。

三、政治品质

任何具体的言语交流,都会表露出讲说主体的人格和个性。操守、品行、信仰、觉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对人对已的评价、对国家的态度等等,无不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这一切就会成为对一个人政治品质的评判。作为社会现象的口语表达具有道德实质,它涉及口语表达的权威感。讲说者的崇高人格本身就具有无形的感召力和征服力。一个道德败坏,但讲说技巧很高超的人,只要听者知道了他的品行,其讲说效果不会很好。

从这里来看,就说明口才与做人是相辅相成的。正如艾老师所说:“口才和礼仪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这两个轮子就是做人的两个方面。所以当你忘记做人的同时,你口才学不好礼仪也学不好。”(第二章 第一节 口才艺术的释义、特点与要求)做人做好了,你这个演讲者才会有说服力,观众才会信你。

四、文化底蕴

对于口语表达来说,只有智商是不够的。还应该把智商转变成智力。这就要求讲说者必须注意自身文化知识的积累、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化素养的修炼和文化底蕴的厚重。文化修养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口语表达。渊博、深厚的文化修养是使讲说精彩纷呈、充满魅力的基础。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努力学习、不断探索、积极建构的结果,也始终随着人们社会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自身进化和社会化的历史进程而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中。“读书足以恰情、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入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这句话启示我们,要善于发挥主体能动性去积极建构、努力探索,注意德识才学各方面的修养,并融会贯通地运用于实践,为进行成功的口语交流提供基础。

五、心理素质

心理学上的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而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心态、情感、气质、性格、兴趣等。每个讲说者的心理素质都不尽相同,这就对口语表达的方式、效果和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一个讲说者应该以积极的激情和心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讲说的过程中;同时还应该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对讲说本身的兴趣,对讲说内容的感情注入。讲说过程中对轻松、振奋的情绪的调动等等;并有意识地控制和消除不良的、消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倦怠、紧张,兴奋不起来等。唯有如此,讲说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六、应变技能

口语表达过程是综合各种因素所形成的大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不协调都可能导致讲说的失败。要使讲说和谐完美、富有吸引力,就需要讲说者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叫应变技能。所谓应变技能,就是讲说者针对交流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因素,机智地调整讲说内容,以适应现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也是讲说者应付、处置各种意外情况的心理素质。

七、实践品格

口语表达是主体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口才艺术则是这种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升华。讲说的实践活动是口才艺术产生的基础和不竭的源泉。有志学习口才艺术的人必须首先重视口语表达的实践。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聪明的讲说者是善于发现并且很好地利用口语表达规律的人。口才艺术的规律集中地反映在它的理念上、它的特点上、它的评判标准上。而这些规律性的东西部是从现实生活的讲说活动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实践的品格是口语表达者最为可贵的素质,来源于口语表达现实生活的实践感受是讲说者最为宝贵的财富。

八、主题风格

主体风格,即讲说者的讲说风格。在人际口语交流中,有的讲说令人激动振奋,有的讲说使人忍俊不禁。这些由不同风格的讲说所带来的不同效果,除了来自讲说内容本身,还有讲说人对讲说技巧的运用。在人际沟通中,每个人的口语表达都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凡是那些口才超群的人,无不在讲说过程中表现出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技巧及其风格的表现是增强讲说效果的“变压器”。讲说者应该努力在口语表达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磨出自己的讲说“品牌”。尤其对于那些初学者来说,从学习伊始就树立“品牌意识”,并根据自身条件、量身打造出适合自己的讲说风格无疑是学习口才艺术的好方法。

作为演讲初学者的我们,应该努力去学习这些素质,争取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合格的演讲者。现在也许无法达到上面所说的其中任何一样素质,无法仅仅凭借自身魅力就让演讲有感染力,但我们可以借用一些名人名言、经典名著来增强说服力。但在引用的同时要注意准确性。读书时更要精度细读,不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有一位教授在讲话时引用了恩格斯的话,但听众都觉得这不是恩格斯所说,于是回去查阅后发现,这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引用的杜林的话,并不是恩格斯的原话。(第二章

第三节 口语表达的误区)这就要求我们在引用的过程中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要断章取义,为了引用而引用,这会降低演讲的权威性,甚至让听众质疑你的专业性。

口才和礼仪是密不可分的。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统称,指在交往中由一系列的礼节组成的,自始至终的完整的全面的敬人的行为。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人和隆重场合的参加者应当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及其形式。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对炎黄子孙来说,更多的时候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品位。真正懂礼仪讲礼仪的人,绝不会只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场合才注重礼仪规范,因为礼仪是体现一个人基本素养的综合反映,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以最恰当的方式去待人接物。

礼仪是高素质的表现,能充分的体现自己的文化涵养和个人品德素质。中国教育的结果就是:有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曾经有媒体报道南开大学女研究生不冲厕所的情况,这就显示出了应试教育的悲哀。如果有一个小伙子西装革履,形象极佳,却在路边吐了一口痰,你还会觉得他帅吗?(第一章 第九节 礼仪的重要性

(二))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素质,即使他长得再帅,也只能是道貌岸然,不能成为君子。素质才能真正撑起一个人的品格。

懂礼仪、有教养、会做人,就有机会、有可能成功,缺少礼仪,不会做人,必然失败。我国某著名外国语大学的一个女同学毕业以后分到上海一家大的外贸公司,三年放单飞,就是单独出国挑业务,第一站就是东南亚国家,也有接机的,接了之后,人家握手寒喧之后,人家掉头就走,不理解,给国内打电话,第二个又去接,又是接完之后就走,那就让她回来了,你想三年放单飞也不免有同事嫉妒,这是什么素质高。郁闷辞职了,第二拨人回来之后才知道,为什么人家去接她,这位是左撇子,拿左手跟人家握手,而她去的第一站国家是穆斯林国家,信仰伊斯兰教,人家的右手是拿食物,干净圣洁之手,左手是擦排泄物的肮脏之手。你拿这个手跟人家握手,人家能接待你吗?人家不可能说不知者不怪。所以懂礼仪非常重要。每当你去了一个地方,就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尊重人们的习惯。

礼仪已经不再是仅仅个人素质高低的体现,它甚至会影响你的职业发展。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不懂礼仪,不懂礼节的人不会被别人尊重,更不用提什么混的如鱼得水、风生水起了。

口才和礼仪是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普遍认可的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这门课程让我同时学习了这两个概念,了解了他们的重要性,知道了如何才能掌握这两种能力,为自已今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也许几年后,在求职的过程中,我会很感谢自己上过这门课

第四篇:新课程教学反思

农村高中实施新课程的现状、难点与对策邬培祥

作为一名农村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首先应该明白我们所处时代的教育使命、教育职责以及实施教改的重要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这就指出了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而在农村中学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尤为必要,因为我国80%的学生在农村,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高中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全国课程改革的成败。我校是一所办学规模较大的省级示范性农村高中,实施新课程标准,打破平庸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标准下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而真实的体会及看法。

一、如何定位新课程的“新”,或者说如何诠释新课程的本质含义。有关专家对新课标本质含义的科学诠释——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强调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接着,我们先回眸一下新课程标准诞生的背景。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针对我国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之弊,颁布了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考试大纲》,紧接着部分文化较发达省区也分别制订了本省(区)的新课程《考试说明》。2007年,首批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实行了新高考。经过200

7、2008年的新课程高考命题实践,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考试大纲》做了修订。近年,贵州省也逐渐地尝试新课标教学,我校自2010年秋季开始采用了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学习宁夏、云南的经验,并广泛地吸纳“金太阳”教研集团等新课程精华,实质性地进入了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走在了全省示范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前列。2013年是我校参加新课程标准的第一次高考,语文取得了较好成绩:全级二十二个班1300多人,明显超过省的平均分和及格率标准。虽步履艰难,总算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为了再接再厉,迎接新课改的挑战,我们必须马不停蹄地进一步搞好新课

程背景下的农村高中语文教研。

二、 如何客观地正确地看待和理解新课程改革与高考的关系。

全社会都很关注新课程标准与高考的联系,不少学生及其家长还担心新课程打乱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会影响高考。其实这种担心是一个误区,因为新课改与高考并不矛盾,它不是排斥考试的教育,而是倡导科学的合理的与时俱考试。那么,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与高考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这里以2013年语文高考全国课标卷(以下简称“全国课标卷”)对新课标卷的试卷结构及赋分情况为例,看看新课标卷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哪些要求。

第i卷 阅读题(70分)

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9分)

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第三大题,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这里的二选一较新课改前凸显了灵活性,照顾了学生的兴趣差异)

第四大题,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第五大题,语言文字应用(20分)

第六大题,写作(60分)

从试卷结构看,全国课标卷既保持了语文高考30年多来的优良传统,也吸取了近几年课程改革的新精神新成果,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稳中求改。考虑到高中语文新课程开设大量选修课的教学实际,试卷坚持能力立意的考查导向,无论从考试内容的选择,还是试卷结构的安排,都注重继承与创新兼顾,突出了语文学科与时俱进的特点。在必考与选考的安排上,较好地处理了选择性与基础性问题,把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列为必考,只把“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和“现代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列为选考,优先保证语文高考的基础性,保护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应该说,这样的安排,有利于高等学校的招生选拔,也有利于促进新课改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目前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明显存在的四大难点,并科学地合理地进行矫正。

一是如何解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教育部制订的有关高中语文教学的两份指导性文件,一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过去叫“教学大纲”),二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大纲 语文》(简称“考试大纲”)。前者规定高中语文“教什么,怎么教”,着眼于“应需”,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后者规定高中语文“考什么,怎么考”,着眼于“应试”。因为这两份文

件都是教育部组织研究、制订并发布的,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着国家意志,必须认真加以贯彻落实。从本质上来说,考试是我国高等学校统一选拔录取合格新生的主要手段,但在我国目前的人材选拔机制下,应试教育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它不但直接涉及到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在高考已成为我国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的大背景下,如果要求教师只顾课程标准而不顾《考试大纲》,既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不负责任的。所以,我们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做到应试教育和语文素养应试教育“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前者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后者根据考试选拔的特点和要求,把“语文素养”具体化为几种基本的语文能力,即现代文阅读能力、古代诗文阅读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当然,书面考试总有局限性,有些语文素养,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就无法用试卷来分级分等。素质教育是塑造品质、培养能力的教育,而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二者的根本区别,前者是“以人为本”,后者却是“以考为本”。“以考为本”必然是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升学率,教学方式往往采取“满堂灌”+“题海战术”,结果难免有导致摧残情感、伤害心灵、剥夺自信、磨灭个性,扼杀创造性之嫌,应当逐步得到矫正。二是如何解决新课标教学与平庸教学明显差距的矛盾。

平庸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标创意的教学方式究竟有何差异,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那么又怎样辨析这种差异呢?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曾把教师的教学分为四个层次:平庸的教师只会叙述,照本宣科;较好的教师,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讲解;优秀的教师只给学生做示范,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伟大的教师则是启发,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使他们自能阅读与写作。新课程提出了一个新的“教材观”,就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再像过去那样是“圣旨”,不能越雷池半步,而只是教学中的一种凭借、一个线索。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增删或整合。今天我们有不少教师教师还不具备这种能力,那就只好仍用“教语文教材”的方法——离开了教参书就底气不足,讲课和判定学生答题都习惯于依赖“标准答案”,不但自己钻进了“套子”,还要强行把学生关进“套子”。我们当然也可以借鉴教参书和答案,但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二者兼顾,灵活运用,做到“三个吃透”:一是吃透新课程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二是吃透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三是吃透语文《考试大纲》的考查范围。这样,才能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从另一个逻辑切合点来看,新课标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而传统教育则是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是塑造品质、培养能力的教育,而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二者的根本区别,前者是“以人为本”,后者却是“以考为本”。“以考为本”必然是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升学率,教学方式往往采取“满堂灌”+“题海战术”,结果必然导致摧残情感、伤害心灵、剥夺自信、磨灭

个性,扼杀创造性。显然,素质教育虽然不以考试为目的,但并不排斥考试。相反,素质教育是能够包容并且需要有考试的教育。

三是新课标与高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链断层的矛盾。

新课程《考试大纲》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设计了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包括“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古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语言文字运用(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和“写作(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选考内容”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可以说这是一个系统的知识链,对于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系统地学习过上述各章节并打下较为坚实基础的城市高中生来说,应该具有比较系统而坚实基础知识,但对于条件较差的农村高中生来说,情况就不容乐观了,因为农村的办学条件和学习氛围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他们大多数在九年制义务阶段是被强行“赶”上高中来的,农村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基本上没有重视过语法教学,这些学校为了应考,成天围着现成的“标准化试题”转,导致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不习惯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有的还根本不会使用,认不全汉语拼音大写字母、声母、韵母的绝不是少数;对标点符号模模糊糊,使用标点符号不规范,甚至书写一点到底的现象极为普遍;普遍不懂词性、短语、单句和复句的概念;不懂句式为何物,更不要说从语气上和结构上区分;文体概念模糊,“四不像”文章屡见不鲜等。现在的语文教师都有一个共同感触,高一学生学新课标语文,如果不补课,不链接上述基础知识,就如坠云里梦里。所以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欲基本达到新课标要求,就必须得花一定的时间补上这些基础知识,让学生逐步掌握,达到先规矩而后巧的效果。

四是怎样解决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质”与“量”的矛盾问题。

新课标教材的数量与旧教材相比,几乎增加了一倍,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上法,仅依靠每星期的

五、六节课,是根本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就连跑马观花地作完“量”的工作都不可能。那么又怎样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呢?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从课堂文本为主的学习向以语文实践为主的学习转化,彻底改变以往把内容分解成多个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的上法,那样仍然会造成了语文课程的繁、难、深、多却事倍功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课标的科学上法应从三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强调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

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通过朗读、默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增加文化的底蕴。为加强阅读,尤其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要认真完成,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二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论语》里面描述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讲课”与“听课”的民主场面,课堂里没有“威严呆板的氛围”也没有正襟危坐的“主题内容”定调,先生只是引导性地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各自畅所欲言,没有任何限制和束缚,各讲各的治国方略,各谈各的理想抱负。师生平起平坐,孔子不是“权威”,学生不是“填鸭”。实在是最早的自主语文课堂。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关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主张:即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他说“我们要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给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注人了新的活力,给学习高中语文带来了更多更快的便捷,学生通过电子阅读物、网络、电视等媒体获取的语文信息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某些知识层面和领域里,或许我们还比不上高中学生,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为什么要以“权威”自居呢?三是注重规律性。虽然说语文知识范围包罗万象,但无论是知识本身还是教材的要求都是具有一定规律性可寻的。比如古代诗歌阅读赏析中关于“寓情于景”的把握,如果不归类,似觉漫无边际,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就有如下规律可寻。

1、尽情描绘山川美景,抒发由衷热爱祖国河山之情。

2、借幽静之景抒发厌弃官场黑暗,闲适恬淡之情调,表达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3、借凄凉之景抒发孤寂愁苦之情。

4、借残破之景抒发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

5、以景(境)渲染、烘托,抒发送别时不舍或劝勉之情。

5、以景(境)渲染、烘托,表达羁旅之愁,怀友思亲的感情。

6、以景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之情。

7、以景表达宏伟抱负,凌云壮志等等。

总之,新课改下的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前景光明,要走出农村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境,并非易事,需要全体农村高中师生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博采众长,不断总结,农村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必定会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语文人才。

第五篇:校本课程教学反思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学习主体化的核心是自主化,即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积极性的驱动下,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大胆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认识和做法。

一、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在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根据以上观点,我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开展他们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

二、感怀愉悦,各抒己见,提高效率。

校本课程也不要忽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有些教师认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的专利,其实,多一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见,除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同时消除学生学习紧张的情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牢掌握知识。

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内容中脱离生活实际的状况,强调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贴近生活, 参与是学生心理的需要,是认知发展的需要,也是主动探索知识,成为新世纪创新人才的需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价值链产业链关系下一篇:建筑节能改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