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教育学论文

2022-05-0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教育理论教育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更加强调学生的德育工作。然而,在近几年高校德育教育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在德育工作上有着较为突出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思路。

教育理论教育学论文 篇1:

浅议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模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健康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高质量、高素质的高级护理人才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断地思考高级护理人才培养中的问题,研究和摸索出适合当前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级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以中学毕业或没有毕业的学生及部分高中毕业学生为主的中等职业护理人才;中级:以中学毕业或高中毕业为主的五年或三年制高职护理人才;高级:以高中毕业学生为主的本科以上的护理专业人才。

一、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解析

(一)思想觉悟高

作为医学战线上的工作者,由于我们所面对的都是在身体和心灵上有着巨大创伤的社会弱势群体。除了具备公民应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以外,还应该具有高尚的救死扶伤、敢于牺牲、敢于奉献的白衣天使般的南丁格尔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发挥一切可能,用高超医术、爱的温暖、一言一行去治疗和抚慰受伤的患者。所以高级护理人才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敢于流血牺牲的道德情操。

(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强

在培养高级护理人才过程中,除了必要的文化课以外,还要设置与专业有关的医学基础课(如:生理、病理、药理、解剖)和专业课(包括内、外、妇、儿护理课,有的还要开老年护理、成人护理、社区护理等)。我们的护理学生一般都很认真学习有关的专业课程,同时学校也会积极安排相应的实践操作课,学生也知道要理论联系实际,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过硬的实践技能的前提。但是我们这些高级护理人才恰恰在这方面,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不是很强,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三)综合素质硬

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其它普通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有不同,后者培养的出发点以“学科为中心”,而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出发点则是以“能力为中心”,职业教育的学生都知道能力对他们很重要。但我们所提到的这个“能力”不仅仅是操作能力,而是高级职业人员所具有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或者称为一种综合素质。可以说是高级护理人才所具备的从里到外的、从理论到实践的、从心灵到行为的一种综合表现。

二、影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认识、创新、环境、建设

(一)提高认识

首先要认真领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针政策,学习先进高职院校的改革经验,端正办学方向、明确办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以市场需求、社会需要为培养目标。同时要了解学生的个性,选定适当的职业方向,通过职业的发展达到促进个人发展的目的。高级医学院校应该为不同类型的个体提供发展机会,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职业,实现扬长避短。高级医学院校中存在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情况,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当初只是为了考上大学,并未考虑爱好与就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马虎的现象。所以当前必须考虑以生为本的原则,采用多种教育理论教育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提高学生的信心,为他们个性化学习创造更大的空间。高等医学院校应该十分注重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引导教师在思想上逐渐改变“以师为本”的思想,确立学生为本、主动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学生与教师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加强创新

高等医学院校应认真搞好护理专业建设,加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市场调研,做好人才需求预测,使护理专业设置尽可能符合健康产业市场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到专业对口,否则护理生不能“合理就业”,那么即使采用先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会造成教育资源损失和人才浪费,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护理专业的发展前途,力求做到以需定产、人才供需对路。建立适合高级護理人才的课程结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结构要从学科结构转变为学习活动结构,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构建适应用人单位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并重;教学内容应当反映当前护理技术的先进水平和上岗资格要求,有创新、有特色。教学模式要从课堂授课走向临床实践,在教学方法上通过病历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突出训练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接触临床,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

(三)改善环境

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同改善学校的软硬件环境有着密切关联。对于硬环境建设来说,学校要配备大量的多媒体教室及相关教学设备。同时为了满足学生上实践课的需要,要投入大量成本建设实践课所需的各类实验室和临床实践基地,这些设备的配置要同当代护理技术的发展同步,才能实现对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除了硬环境建设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软环境的建设:既包括教师队伍的建设又包含学校文化的建设。高等医学院校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对于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学校的文化建设要有长远、科学、完整的规划,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

(四)重在建设

采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世界上高级护理人才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医疗单位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医院解决严重缺乏高级护理人才的难题;医疗单位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给学校提供临床实践基地,为学校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供实地保障。另一方面,各级各类医疗单位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有利于学校依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这也是高等医学院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表现。校企合作、教研结合,是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产学研结合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广大护理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有益。

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人民健康保障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也希望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学[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3

[2]冯晓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02.9

[3]朱红.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护理研究,2007.10

[4]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3

作者:张家瑛

教育理论教育学论文 篇2:

新时期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更加强调学生的德育工作。然而,在近几年高校德育教育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在德育工作上有着较为突出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校;德育工作;问题;对策

一、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育目标过于理想

在德育教育中,教育目标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一个预想和展望,这种展望本应当是实际的、具象的、可实现的,然而当前高校对德育教育的目标只是从较高的角度出发和思考,对学生的要求过高且标准比较单一,脱离了实际的可能性,在这种教育目标下进行的德育教育也就很难有成果可言。如当前大学生的思维都比较敏捷,热爱新鲜事物,富有挑战性,他们希望能够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然而,很多学校都规定学生要安静、听话,不要有过多的自我思想和意识,要按照学校的规定去行动。虽然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规定明显不符合学生的根本需求,在实施上也是阻力百出。

2.德育教学方式老套

对于很多高校来说,德育教育依然是一门或者几门课程,在较长的时间中这些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教学模式,教师所需要做的便是将既定的教学内容按照这种教学模式照搬给学生,学生只需要坐在课堂上听,在期末考试取得好的成绩就可以了。在这个模式里,教师就是一个灌输者,而学生则就是一个瓶子,整个课堂沉闷又毫无新意。在社会发展飞快的今天,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学生的需求,他们渴望更新颖、更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教学模式,这种老套的教学方式只会让他们感到无趣。所以在很多高校中,德育课成了学生的“必逃课”,德育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3.德育教学内容陈旧

德育教学内容是否科学直接影响了德育效果,而德育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德育的教学内容,必须要与时俱才能使之具有时效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使用着陈旧的德育教材,依照陈旧的教育理论教育学生,如还有高校对学生着装有着明确规定,不允许学生穿着学生制服以外的衣服,这对于追求个性和自由的大学生来说,几乎是一个苛刻的要求,而且这种要求在当前提倡个性和创新的环境下已然不再具有实用价值。因此,如果不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就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4.德育教学队伍散漫

很多高校的德育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随意性比较大,有时甚至直接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这种授课模式危害性非常大,一旦教师德行不端,那么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另外,高校德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齐,很多辅导员和德育教师并没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不利于学生道德的培养。

二、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分析

1.创新德育教育观念

高校是传播社会意识的阵地,必须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对德育地位和价值认识的转变,加强德育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对此,要从三个方面做起:首先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德育教育中要认真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感受,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问题,切实保障学生的权益;其次是要做到因材施教,确保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三是人性化管理,在遵守制度的同时依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2.恰当确定德育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学校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设置不同的德育目标。对此可以将德育目标分为三层:首先是基本层,主要培养学生的诚信和责任心;其次是提高层,主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最后是完善层,主要追求学生的自我完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搭配,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3.更新德育方式,加强师资建设

高校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使德育教师能够更加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德育专业教育的学习,帮助教师提升自我,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另外,在教学方法的建设上,学校可以借鉴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并与德育教学的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率。如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定期在校内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结语

高校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道德教育。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正在承受不断的冲击,因此在这种环境下需要加大德育工作投入力度,提高德育教学质量,为提高学生德育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鹏飞.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

[2]张良.网络环境下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8).

[3]梁红霞.依法治校与学生德育工作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

作者:朱保贤

教育理论教育学论文 篇3:

三个“70”致敬新中国教育70年

從战火中走出的教育改革者邓旭初,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数学家丁石孙,民办教育“西译模式”的缔造者丁祖诒……他们伴随着新中国教育风雨兼程,一路同行。时值新中国成立70年,站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节点,湖北教育出版社携手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教育研究院,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担任总主编,策划出版了《教育奠基未来——新中国教育70年丛书》。“教育理论和教育学科的发展突破,需要极大的勇气、毅力与智慧。”出版方表示,谨以此书献给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所有教育学人,也谨以此书向新中国成立70年献礼。该丛书的出版不仅是把握历史节点为新中国教育70年献礼的人文诉求,也是教育研究领域总结前人经验,加强学科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需要。

10月21日,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和《教育家》杂志共同主办的丛书首发暨出版座谈会在光明日报社举行。丛书总主编周洪宇,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义国共同为新书揭幕。

丛书共3册,编选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与杰出贡献的70位代表性人物、70篇优秀文章和70部代表性著作。《70位教育人物》选取70位心系民族命运,教育思想丰富,理论建树丰硕,创新意识强,对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教育人物进行介绍,对其教育理想、教育理念、教育贡献等进行详细评价,以鲜活的个体形象来呈现70年中国教育发展的整体图景;《70篇教育文章》选取70篇对中国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章进行呈现,展示了教育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脉络,为深化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历史范本,也为推动当前教育改革、解决教育现实问题提供了具体的经验借鉴;《70部教育著作》选取70部对中国教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著作,围绕这些著作的主题、观点、主要思想和影响进行阐述,有利于读者系统把握新中国教育理论体系与教育学科体系的发展脉络与发展规律,更有利于探寻新时代的教育理论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据周洪宇介绍,丛书的编写目的一是落实十九大全教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讲话的精神;二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三是梳理研究脉络,为加强学科建设总结经验;四是回顾精辟要点,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在编写原则和过程上,主要考虑了导向性、专业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从人物、文章、著作三方面切入,考虑到“70年”和“70”之间的对应来遴选70年间的名单、篇目、书目,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历史重要节点推出,担起教育工作者的一份责任。受“70”所限以及编者主观判断、时间精力等局限,想要更全面更系统地梳理总结尚有较大困难,许多优秀名家及作品未能选人,编写工作始终是遗憾的艺术。他希望这套丛书能出现在热心于教育的读者、学者和图书馆的书架上,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学人的成长提供基本参考,并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等与会专家对新书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并分别从丛书的主题特色、编写价值、对深化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启示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他们认为,从去年纪念改革开放40年,到今年庆祝新中国70年,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教育领域,回顾历史时对于成就的赞扬和歌颂有很多,但对成就背后历史细节的关注、具有研究性价值的经验总结相对较少,还不够突出醒目。区别于从时间维度主观概括教育学科70年来的发展状况,丛书主题鲜明,主线突出,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优秀教育文章、代表性教育人物和代表性教育著作,总结教育理论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各历史阶段教育发展问题的解决途径,具有经典性、总结性、工具性、资料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作者:张竞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青少年体育教育论文下一篇:财政社会保障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