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论文

2022-04-13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目的:分析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48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究其发病原因、护理方法及效果。结果:经过精心的治疗及护理干预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12.8±1.9)天,随访观察6个月后,无1例复发。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论文 篇1:

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

【摘要】目的:探究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对60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2020.08-2021.08)分组探究,对照组(常规护理,n=30)与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n=30),对比各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别为1例、11例,其有效率分别为96.67%、63.33%(X2=7.789,P=0.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肢体血流,消除该手术患者静脉血栓,疗效显著。

【关键词】全子宫切除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效率

目前,临床行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逐年增多,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后,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较高,多数患者表现为下肢血栓部位疼痛、肿胀以及发热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临床治疗主要采用药物、下腔靜脉滤器植入等治疗方法,虽疗效显著,但很难达到最佳效果,且治疗成本较高,患者满意度普遍较低[2]。为此,本文深入分析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对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60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分组探究,年龄25-34岁,平均(29.55±6.21)岁。观察组年龄24-34岁,平均(29.20±6.13)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均性全子宫切除术;②病历资料均完善;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机体感染患者;②心肺功能、严重内科疾病患者;③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患者;④周围血管痉挛患者;⑤护理期间退出患者。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生命体征监护、饮食护理以及健康指导等,患者在饮食前,可适当口服四磨汤,应以流质食物为主,排气后逐渐转为正常饮食,在此前期间应保持大便通畅,同时排便期间需避免用力过度导致腹压增加,以此对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造成严重影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①肢体锻炼:因患者术后机体活动受限,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医护人员应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并进行下肢伸屈运动、腓肠肌按摩。可通过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做趾屈与背屈运动,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显著改善血液循环。②卧位护理:术后6 h定时抬高床头45,提高患者机体舒适度。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并密切观察呼吸情况,保持胃肠减压通畅。③病情观察:对术后患者进行吸氧护理,并观察其心率、血压等指标;若股三角摸到条状物及直腿伸踝试验阳性,提示深静脉血栓风险较高,患者应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者肢体高于心脏,促进静脉回流,可使血液淤滞有效减轻,能够显著肢体疼痛及肿胀,在此期间避免对患肢进行按摩,有效预防栓子脱落,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肢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等情况。④用药护理:若患者年龄较高,术前给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控制血糖,输液期间需更换穿刺部位,由远端到近端选择血管,避免过度损伤血管。医护人员需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无菌操作,以此避免静脉炎。⑤发热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导致机体温度升高,医护人员需给予定时体温测量,可采用物理降温,禁用酒精擦拭。患者在退热期间,患者极易出现较多汗液,应及时更换衣物、被褥,保持皮肤干燥,同时补充机体水分。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判定标准:患者体征消失,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再通为显效;患者体征明显减轻,超声检查显示部分再通为有效;患者体征无减轻,超声检查结果较之前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计算,总有效率以(%、n)表示,若P<0.05,则两组数据有差异。

2 结果

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术后1周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对照组术后1周出现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有效率分别为100.00%、80.00%(X2=5.830,P=0.015);各组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观察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例,对照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其有效率分别为96.67%、63.33%(X2=7.789,P=0.005)。

3 讨论

多数患者相关因素需行全子宫切除术,如产后大出血、附件病变以及子宫肌瘤等因素,部分患者术后易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具体静脉血栓部位在腓肠肌静脉丛或髂静脉至股静脉段,其发病时间多在术中及术后,患者若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因发病急、病情重,导致治疗难度增加,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临床研究发现,对手术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有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常规护理虽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整个护理过程相对机械化,过度关注患者生理需求,很难从各个方面达到护理效果[4]。综合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护理模式,可从多个方面开展护理工作,如术后肢体锻炼、卧位护理、发热护理、饮食护理等,可显著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以此达到消除血栓的目的[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例,对照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其有效率分别为96.67%、63.33%,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本研究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疗效确切,可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消除肢体血栓形成,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曹永梅,任晓娟.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体会[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6):1079-1080.

[2]刘洁.子宫全切术后早期双下肢按摩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3):533-534.

[3]刘宏艳,阮仕珍.健康教育模式护理在子宫全切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2):321-322.

[4]姬素芬.全程强化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6):1047-1048.

[5]杨娟,房喜英.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0,27(12):1468-1470.

作者:王琴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论文 篇2: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要点探析

【摘要】目的:分析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48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究其发病原因、护理方法及效果。结果:经过精心的治疗及护理干预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12.8±1.9)天,随访观察6个月后,无1例复发。结论: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恰当的护理干预效果较好,能利于患者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是指静脉血凝结在下肢深静脉血管中,从而导致血管阻塞,静脉回流受阻,引发下肢疼痛、肿胀、静脉曲张等症状。据相关资料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为0.6%-1.5%,在分娩产妇中较多见,发病时间为产后7天-6周[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会引发肺栓塞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发现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48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9.1±3.4)岁。其中剖宫产34例,自然分娩14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包括左侧33例,右侧15例,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

1.2治疗方法

抬高患者的患肢,利用抗凝、溶栓、祛聚和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对出现明显肿胀的患者进行肿消散外敷,本组患者中有32例采用静脉溶栓术治疗,16例患者采用防止静脉滤网治疗。

1.3护理方法

(1)基础护理:产妇分娩后体质虚弱,且由于静脉血栓的形成,加重了患者的生理痛苦,因而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为患者做好保暖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等情况,并对患肢周径进行测量记录。(2)患肢护理:抬高患肢,一般高于心脏20-30cm,并使膝关节屈曲15°。患者卧床1-2周后,嘱患者自行变换体位,并适当进行足部活动,但不可对患肢进行按摩及挤压等[2]。(3)心理护理:患者产后心理状态复杂,外加疾病的影响,因而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等负面心理,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与患者沟通交流时态度要亲切、热情,并通过播放音乐等使导患者放松心情,减轻心理压力。向患者介绍血栓形成的机制、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等,从而增加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进而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3)抗凝、溶栓治疗护理:在使用肝素进行抗凝治疗时,应控制其滴注速度及使用时间,避免增加疾病的复发率。在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时,应注意使用止血带控制压力,以保证药液到达深静脉,同时在滴注完成后,应注意对止血带处进行按摩,从而改善微循环,消除水肿[3]。(4)生活指導:嘱患者大量饮水,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质食物,饮食应清淡、低脂、低盐,同时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劝导患者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必要时可为患者进行肠道按摩,或进行灌肠处理等。(5)用药指导:为患者建立静脉输注通道,注意无菌输液,必要时可采用套管针留置,从而方便临床用药,减少并发症。在穿刺时,应避免反复进行,以减少血管损伤及皮肤血肿。使用肿消散进行外敷时,应加强对皮肤的护理,并及时更换敷料。(6)康复指导:为患者制定个体化康复锻炼方案并协助实施,嘱患者不能长时间站立、静坐、行走和两腿交叉。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旋转、屈伸、舒缩等训练,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减少血液淤积。

2结果

经过精心的治疗及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通过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血栓全部消失,患者均痊愈出院。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22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2.8±1.9)天。随访观察6个月后,无1例复发,均能正常工作及生活。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产后的常见并发症,通常会导致肢体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同时也可引发肺栓塞,危害着产妇的身心健康。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发因素为:血液高凝状态、血液流动缓滞及血管壁受损等,其中以血液高凝状态为主。产后产妇体内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管壁受损,纤溶活性降低,且由于产妇产后缺乏锻炼,血液循环减慢,进而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4]。目前,临床上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机理及原因对其进行治疗,应用抗凝药物,从而减少内膜的损伤概率,进行溶栓治疗,从而增加下肢的静脉血流。护理干预是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恢复患者的日常活动。本研究中主要对患者采取了基础护理、患肢护理、心理护理、抗凝及溶栓治疗护理、生活指导、用药指导及康复指导等,发现取得较满意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临床治疗及精心护理干预后,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血管造影检查未发现血栓,患者均痊愈出院,时间为(12.8±1.9)天。随访观察6个月后,无1例患者复发,患者预后恢复效果良好,未影响工作及生活。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产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精心护理干预效果良好,能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应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秋梅.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06):222-223.

[2]赵素藏.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05):212-213.

[3]牛建佩.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2):195-196.

[4]魏海英.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4):210-211.

作者:姚丽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论文 篇3:

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按抽签的方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对护理满意度评价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显著效果,同时还能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应用效果

髋关节发生病变,患者出现疼痛或功能障碍,则需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此手术是目前骨科手术中最成功的手术之一,能达到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的功能的目的[1]。但术后可能会出现脱位、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情况,因此在术后给予患者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故本研究主要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入选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按抽签的方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41-68岁,平均年龄在(44.5±1.3)岁;合并高血压19例,合并冠心病4例,合并糖尿病7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9例、股骨颈骨折6例,、骨性关节炎10例、股骨颈骨折5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44-69岁,平均年龄在(44.5±1.4)岁;高血压21例,合并冠心病3例,合并糖尿病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4例,股骨颈骨折12例,骨性关节炎5例,股骨颈骨折1例。

1.2方法

两组均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包括:①由于术后常放置引流管,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巡视力度,观察引流管内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每隔2h擠压一次引流管,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性;②术后14d内,看穿弹力袜,已促进静脉回流,期间注意仔细观察患肢肿胀度、颜色、温度、运动、感觉等方面。每周测量患肢同一平面的周径,若发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③加强术后功能锻炼,鼓励患者尽早进行运动,指导其学会股四头肌训练、踝关节曲背伸运动训练、髌骨平移推动训练等,每日3-4组,每组20次;④术后给予抗凝治疗的护理,加强观察生命体征的监测,注意伤口、引流管的观察,严格按医嘱监测血常规及凝血酶原时间测定。⑤指导患者采用按摩、推拿的方式对足部、腿部进行护理。每天3次,每次30min。⑥嘱患者多饮水,多摄入低脂、高纤维、优质蛋白的食物,以此降低血液黏稠度,避免对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造成影响。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让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总分100分,分为非常满意(100-85分);满意(84-65分);不满意(64-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在Excel中储存,采用SPSS 20.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 检验或Fisher 精确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222;P=0.001<0.05)。

2.2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价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 满意度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175;P=0.001<0.05)

3.讨论

患者在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期主要集中在术后1-4d内[2]。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是血流滞缓,因手术或瘫痪卧床均可使血流滞缓,极易引起深静脉血栓。因此,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意义[3]。

本研究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实施一系列预防性护理措施,通过加强引流管、病情变化、抗凝治疗等方面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较大程度上降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积极采取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对降低下肢深静血栓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毛圣娴.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 医药前沿, 2019, 9(11):160-161.

[2]赵玉婷, 郝龙英, 陶建花. 髋关节置换术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 饮食保健, 2019, 6(8):232-233.

[3]韦慧星. 综合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版),2019,3(2) :89-90.

[4]李靖. 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研究[J]. 实用医技杂志, 2020, 27(1):137-138.

(十堰市人民医院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创伤骨科 湖北十堰 442000)

作者:王俊丹 郭桢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私人档案所有权法律研究论文下一篇:教学方法背景下大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