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论文

2022-05-0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当前,国际化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国际化体现为学生与教师的国际流动、跨国高校间学术项目的合作、国际化课程开发与人才培养等形式,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的必要手段。教育国际化加速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从而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作出贡献。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论文 篇1: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如何培育符合现代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是摆在中国教育界的一个现实问题。在介绍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上,通过借鉴与吸收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成果,重点探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人才培养、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国际交流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经验评价;发达国家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在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视野、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世界,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近年来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发展非常迅速,我们应抓住这个机遇,把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的培育与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加强与国外教育界的联系使我们的教育能跟上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培养出符合现代经济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教育国际化的经验,探讨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规律。

一、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及经验启示

二战以来,美国政府与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合作资助了许多计划,其目的是帮助美国公民取得国际交往的经验和技能,而这些经验和技能是他们在日益互相依赖的世界上应付挑战所必需的。在这同一期间,美国大学也形成了一套教育体系,其声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这种国际化的活动,给美国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除了即刻可见的经济利益外,还有许多尚未显现的潜在利益和影响。法国总统希拉克、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等都曾经是留学美国的留学生。另外,各国都有为数不少的曾经留美的内阁成员或者国会议员,他们在决策和施政方面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及国际活动多少都有支持的倾向。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经济的帮助、国际上的相互了解和国防外交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效果。克林顿总统在2000年4月的一次关于国际教育政策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教育国际化对于美国的重要意义:为了成功地在全球经济中进行竞争并维护我们作为世界领袖的作用,美国需要确保其公民能够广泛地认识世界,熟练地掌握其他语言并了解其他文化。美国的领袖地位还依赖于同那些在未来将领导其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人士建立联系。一贯而协调的国际教育战略将帮助美国满足如下的双重挑战,既使我们的公民为一种全球的环境做好准备,又继续吸引和教育来自国外的未来的领袖。

二、英国高等教育境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过程及经验启示

英国政府积极推进境外合作办学,根据英国的高等教育政策,英国高校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英国政府和高校在大力发展留学生市场、积极招收境外学生的同时,还积极开拓境外教育市场,即通过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在境外办学。办学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英国某一大学和国外同行共同新建一所大学,合作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另一种是英国某所高校在境外与外国大学联合培养大学生。而授课方式又可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在境外实施教学的全过程,即所招学生在当地教育机构读完所有课程;二是学生在当地读完两年或大部分课程,最后一年或最后一阶段转人英国大学继续就读;学生读完规定的课程并取得合格的成绩,便可获得英国大学颁发的学位和资格证书。以诺丁汉大学为例,诺丁汉大学有学生2.2万名,外国学生达4 500名,来自约130个国家和地区,而且他们学习的领域几乎涉及学校拥有的各个专业,共有四个校区,其中一个设在马来西亚,各个校区的学生获得的学位证书并没有差别。为保证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声誉,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于1995年10月颁布了《高等教育境外合作办学实施准则》(共15条)。该准则特别强调境外办学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比如规定学生入学资格、课程设置、学制都必须与英国国内的相应规定保持一致,英国大学必须完全控制考试和评估方法等等。此外,1996年和1997年还两次对境外合作办学进行实地考察,第一次是对15所英国大学在希腊、西班牙、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20个合作办学项目进行考索,第二次是对分布在希腊、德国、荷兰、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50多个办学项目进行考察。根据该委员会建议,自2001年起,英国开展的合作办学项目(含境内外两类),必须经过质量保证署(1997年前为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检查达标后,方可实施。英(下转314页)(上接306页)国教育国际化经验主要有三:一是大力向海外宣传英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二是对英国招收海外学生的学校采取优惠倾斜政策;三是调整学科、课程和学制,大量增加国际性课程,以适应海外学生求学的需要,把高等教育作为向全世界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加以对待。特别是在留学生教育和境外合作办学方面尤其突出。

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中国教育发展的启示

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进程中各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借鉴发达国家教育国际化的经验,把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以使教育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

(一)制定符合教育国际化要求的培养目标

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美国、英国等国家都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借鉴外国的经验,我们认为在培养目标上应该明确以下几点: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观念和国际意识,树立向全球开放的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国际交往能力,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学生至少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因此,能否培养出一批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又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全球意识和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杰出创造性人才,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为了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必须大力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要结合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精选和更新教材内容,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改革培养模式,加快教学制度的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三)改革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形成多样化的办学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WTO后教育服务市场的开放,中国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改变管理方式,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来扩展和配置教育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高等教育学校作为独立法人也将更加自主地面向社会办学,通过市场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目前重点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投入体制;努力实现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多样化;依法扩大高等教育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四)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

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长期以来,教育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入WTO以后,中国教育的开放程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国内外的校际交流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以及充分向外国开放本国的教育资源,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责任编辑 陈鹤]

作者:韩坚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论文 篇2: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当前,国际化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国际化体现为学生与教师的国际流动、跨国高校间学术项目的合作、国际化课程开发与人才培养等形式,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的必要手段。教育国际化加速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从而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作出贡献。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教育观念国际化

这是从全球视角出发来认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一是指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使其能够在国际文化背景下充分沟通思想。二是指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掌握将来在国际社会中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美国是最早推行教育国际化的国家,二战一结束就颁布了《富布赖特法案》,明确规定将出售军火物资所获外汇用于国际教育交流。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教育国际化更多是出于“充当世界领导的要求”,70年代中期后则把培养“全球意识”视为保持美国国际经济竞争优势的战略措施。日本政府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意识到,“以国际化观念进行教育改革是关系到我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1965年的教改咨询报告《理想的人》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日本人。坚持大学的开放性是法国政界和教育界的共识,认为唯有高等教育才能夠在欧洲范围内为法国培养精英奠定坚实基础。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了国际化内容。

二、人员交流国际化

人员交流国际化包括学生的国际交流和教师的国际交流两部分。学生的跨国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二战后美国大学的国际交流空前活跃,一些大学率先实施海外学习计划或设海外分校,如弗吉尼亚大学的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系试行了春季学期计划,让学生住进西班牙巴伦西亚居民家中,结合西班牙文化、文学、风土人情接受西班牙语教学。美国和西欧国家之间以师生互换形式为主的国际交流活动极为频繁,来自欧洲的旅美大学生人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一直居世界各大洲首位,80年代以后让位于亚洲居第二位。全世界约有13的留学生集中在美国高校学习。2003年北欧各国政府资助大约53000名北欧学生前往西欧、北美以及亚洲和大洋洲学习,同时也有近70000名国际学生前往北欧学习。与此同时,美国高校教师常利用学术假期到外国大学考察研究,而每年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外国访问学者也有数万人。

三、课程设置国际化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在课程中增加国际化内容至关重要。国际化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的生存能力。美国自1966年颁发《国际教育法》后,涉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民族等内容的国际教育活跃起来,西方文化、第三世界研究、国际教育等国际意义的课程受到学生欢迎。此后,欧盟和日本等有关院校开始大量开设有关国际交流、文化比较和海外研修等课程。20世纪90年代是各国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大发展时期,不仅国际化课程的数量和比重迅速增加,而且成为实现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使用英语教学、开设广泛多样的国际化课程、鼓励学生和教师出国学习和授课、建立相互认可交换的学分和学位等制度在欧洲高等教育市场变得越来越重要,课程国际化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边缘逐步走向核心。

四、交流与合作国际化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多样,如参加跨国合作研究,以课题为中心召开国际研讨会,开展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等。美国高校重视与国外同行开展国际合作,如联合办学、共同开发项目等。英国政府和高校还通过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积极开拓境外教育市场。德国高校在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及社会机构的大力支持下,一方面积极鼓励本国学生到国外留学,另一方面建立与外国接轨的学位体系。澳大利亚多数高校都推出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北欧各国高校非常注重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形式包括交换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科研人员相互交流、制定课程统一标准、英语教学、学分互认等。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动因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动因,是在整个世界日趋走向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等是其外部驱动力,而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必然选择,则是其内部驱动力。

一、政治目的是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根本因素

冷战时期,政治范畴的各种因素成为影响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导力量,许多发达国家推行高教国际化都与其政治外交政策联系在一起,视之为保持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其中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尤为突出国家政治安全利益,体现出维护国家利益、战略需要与维护世界霸主地位的需要。1946年美国制定的《富布赖特法案》要求通过免费招收留学生等活动,以使美国在冷战期间的霸权地位合理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美国先后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和《国际教育法》,加强了高校跨学科的区域研究,成立了外语中心以及设立国际研究与国际事务课程,以便更好地服务冷战时期的国家利益。1991年颁布的《国家安全教育法》,明确要求美国的“学院和大学必须再次强调改进外语教学、区域研究以及其他国际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以实现美国未来的国家安全与经济繁荣。2002年美国教育理事会发表的《超越“9·11”:国际教育的综合国家政策》中就强调“增加留学生数量”,认为“目前美国大学校园内的50万名留学生也给美国提供了教育下一代世界领袖——种无价的外交政策资产——的机会。”

二、经济利益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直接因素

随着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调整对外国留学生的政策以及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减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点由援助与合作转向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即朝着教育贸易的方向发展,由政治因素的主导转变为更多地追求经济利益。英国自1979年首先改变留学生政策,对外国留学生实施全额收费,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90年代初期通过吸收欧盟外(欧盟学生与本国学生的学费大致相同)留学生来增加额外的教育收益以弥补政府对高校的经费削减。80年代,英联邦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也纷纷采取同样措施。此后,美国、德国、法国和荷兰等也相继将留学教育和教育服务等商品化,谋取商业利润。据统计,2000---2001年度,美国境内各大学共有547867名外国留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了110亿美元。

三、科技信息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物质基础

随着科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社会的逐步实现,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教育网络化将成为

向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而加速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当代很多发达国家提供的跨校、跨地区、跨国度的学位课程越来越多,跨地区、跨国度的网络虚拟大学受到很多国家和政府的关注。如德国的校园网站,以八种不同语言向世界各地发布德国研究和学习的信息。

四、文化多元融合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乃至冲突,是文化运行和发展的根本规律。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与外来文化或吸取或扬弃或冲突的不断对话中,才能实现自身的更新和超越。随着学术交流、海外办学及留学人员的增多,这些因素有力地促进了不同国家学术团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依存。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高等教育,通过国际化促进国际知识网络的形成,加速国际之间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提高人们对不同社会现象的理解与认识,具有继承、传播、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五、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前,由于受政治、外交或国防政策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活动是由国家直接拨款资助,在国家或政府的直接主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属于国家对外交流或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国家或政府是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体。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为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广阔空间,高等院校随着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和市场机制的引入,逐渐成为国际化的主体。为了延续甚至强化自身高等教育的优势资源,培养知识创新的后备力量,高校开始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快了向发展中国家推广其教学模式及资源的步伐。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措施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与各国政策法规的保障、强大的对外宣传攻势及教学质量体系保障措施密切相关。

一、完善政策法规,保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顺利实施

许多发达国家往往以法案或政策形式把相关规划和要求固定下来,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从而保证国际化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战后美国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和政策措施,如《富布赖特法案》、《美国新闻与教育交流法》、《马歇尔计划》、《国际教育法》等,推动美国高等教育持续朝国际化迈进。1974年,日本在《关于教育、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中正式提出“国际化时代的教育、学术、文化、体育等国际交流的基本方案”,为日本政府制定大学国际化政策提供了依据。法国通过语言培训计划、佩特拉计划和伊拉斯谟计划等政策推进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后,欧盟同各国政府逐步协商统一欧洲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国际化取得很大发展。1998年,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四国发表的题为“建设和谐的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之联合宣言”(即《索邦宣言》),呼吁建设一个开放的欧洲高等教育区域,随后提出了具体构想和进一步措施。

二、加大境外宣传力度,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

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在境外加大对高等教育的宣传力度,促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英国政府每年多次訪问相关国家,英国文化委员会及多数高校在世界110多个国家设置派驻机构,开展留学生教育咨询服务,举办教育展览,扩大宣传招收外国留学生。澳大利亚政府在世界设有loo多个办公室,在50多个国家举办各种国际教育展活动,吸引海外留学生。德国的学术交流中心通过媒体、广告、教育展等方式宣传德国高等教育。

三、设立奖学金,有效吸引留学生

各种奖学金的设置也是吸引海外学生的重要手段。德国高校的奖学金,一般由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提供,种类多样,数额不一,每年资助人数约为6.5万人,还设立了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奖学金项目。英国奖学金主要有政府奖学金、学术团体奖学金和高校奖学金三种,以资助海外学生和研究人员赴英研修。此外“海外研究生奖励计划”,总额超过100万英镑,用以资助优秀学生在英学习。澳大利亚1994年成立了国际教育基金会(AIEF),政府还拨出资金支持“大学面向国外流动(交流)计划”。

四、加强质量监控,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许多发达国家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建有良好的质量保证体系。德国《高等教育结构法》相关条款对高等教育质量做出了明确规定,高校专业设置也有一套完善的认证体系,包括选择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学校自评、专家组进校实地考查、认证机构发布评估报告、做出评估决定等,每过五年还须重新认证,因此德国新设立的国际专业及国际课程往往赢得外国留学生的青睐。英国之所以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高等教育输出国,也源于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和法律,如《教育改革法》、《继续和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境外合作办学实施准则》等,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监控。英国高校的经费分配同质量优劣相关,并与办学费用挂钩。英国政府同时重视远程网络教学,保持海外校区与远程教育的质量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促进了学术流动、文化融合和教育市场的扩大,对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推动这些国家的教育现代化,加速了国际间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但这同时也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如教育主权的侵蚀、文化的殖民与人才的外流等,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作者:王玉霞 刘 巍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论文 篇3: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的效率和技术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国家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长久以来,虽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但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因此,通过研究影响发达国家教育质量的因素,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竞争力;因素分析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各利益相关主体关注的焦点,高校、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聚焦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规模也在迅速发展。相应的普通高校数量由1978年的598所提高到2014年的3263所,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由1978年的85.6万人提高到2014年的3021万人。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还具有差距。

与发达国家相比: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但高校在校生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仍与经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校数量偏少,难以满足我国庞大的人口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的效率和技术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国家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针对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本文通过利用反映地区的教育竞争力和教育承载力的相关数据,考察和分析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并以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更好发展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和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

1.相关研究理论。关于教育质量的定义,不同学者立足教育表现的不同结果,给出的定义不尽相同。瑞典学者托斯坦·胡森从学生变化的视域论述教育质量,认为教育质量就是“人们期望学校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局限在认识领域的变化”。美国学者塞姆尔(Seymour)认为教育质量的指标主要意味着“丰富的资源”,包括较多的专业、巨大的图书馆藏、一定数量的知名学者等指标。

2.相关研究方法。研究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不同专家和学者采用了很多方法。吴玉鸣、李建霞(2002)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作综合评估,构建了由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效率和教育产出状况6个方面、25项具体指标组成的中国省级区域教育竞争力综合评估体系,其中教育质量、投入、规模以及基础设施资源方面的具体指标被借鉴为本文的变量;张凌、冯宗峰(2006)从有关教育的各个因素入手,分析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上较大的差异性;陈钊、陆铭、金煜(2004)基于现有数据,通过估算形成了1987—2001年各地区完整的教育发展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平衡发展将使得地区间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差距继续缩小,各地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指标正呈现收敛的趋势。

基于上诉理论和相关研究方法的研究,我们利用发达国家2012年的教育数据,以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所表示的高等教育质量为被解释变量,将其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教育有关的指标进行回归的计量分析,考察经济发展以及教育投入、教育资源等指标对教育质量结果的影响程度。

三、变量的选取和模型的确立

由上述相关系数矩阵看出,虽然F统计量表明方程联合显著,而解释变量DPI、FIN的系数统计上不显著,但是解释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并没有高度相关。因此,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性不大。

五、结论

由研究结果和经济理论可知,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居民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也使居民供养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能力不断提高。从上述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系数可以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收入水平对该地区教育水平有正的影响效应。正如模型显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0.1万元,一个地区的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会增加约11人。同时学校规模和数量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如模型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平均学校规模增加0.1万人时,一个地区的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会增加约15人。当每万人拥有的高校数增加1所,一个地区的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会增加约70人。所以说加大办学规模和增加高校数量,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途径。

最后,模型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各国的教育财政投入对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原因在于,我们不能有效地获取各地区政府的教育财政投入中具体有多大的份额投入到高等教育中,因此财政投入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

参考文献:

[1]陈钊,陆铭,金煜.中国人力资本和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对于面板数据的估算[J].世界经济,2004,(12).

[2]戴晓霞.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市场化[M].台北:台北扬智文化出版社,2000.

[3]陆铭,陈钊.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J].经济研究,2005,(12).

[4]姚先国,张海峰.教育、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8,(05).

[5]王嘉毅.英国大学校内质量保证的主要举措及其特点[J].淸华大学学报,2009,(6):12-16.

[6]Fredericks Volkwein. The Four Faces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J]. New Directions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1999.

[7]Louise Morley. Quality and Power in Higher Education[M].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3.

[8]Marks,J. L. SREB Fact Book on Higher Education:Georgia Highlights 1994/1995[J].Atlanta,Ga.: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 Board,1996.

作者:郑鹏 孙美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货币政策协同关系论文下一篇:农村金融发展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