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师德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2022-09-11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 是指教师从事教育职业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

教师是育人之人, 是传递人类文明的人。正如培根所说:“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 文明之树的培育者, 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教师的工作, 联系着人类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道德结果的深远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师们掌握着孩子们的未来, 而孩子们则掌握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 师德工作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和“灵魂”, 正所谓: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1 当前中小学师德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扶持和投入力度, 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 国家也非常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2005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标志着我国学校师德建设进入到一个制度化发展的新阶段。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群体, 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再次说明了我们的整个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 是令人民满意的。但是在目前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的社会转型期和市场经济环境下, 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 由于市场经济的利润效益原则, 竞争原则的综合作用, 钱的作用被凸现出来了。受拜金主义的影响, 教师中出现了背离师德的行为, 如:索要或接受家长的礼品或红包, 有偿补课等。由于待遇的停滞不前而导致职业声望降低, 挫伤了教师的职业情感, 使得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意识淡薄, 缺乏与家长的沟通, 产生了职业倦怠现象。

在2009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关于“哪些职业失去操守的现象最严重?”的调查中, 全国12575名被调查者给出的排序依次为:医生 (74.2%) 、公安干警 (57.8%) 、教师 (51.5%)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师德问题的严重性。因此, 加强师德建设工作迫在眉睫, 提高师德教育模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是当务之急。

2 新时期师德教育应把握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取向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师德教育模式仍然是一元化的价值取向, 始终是以树立“高、大、全”的榜样为主要教育模式, 力图以千人一面来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 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总给人以“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另外师德教育的宣传形式大多是以形式化、灌输型为主, 比如:报告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或观看教育录像片等等, 缺乏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沟通和心灵的共鸣, 因而少有真正的教育深度和渗透力, 结果师德教育不是曲高和寡, 就是激动一会儿, 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重锤擂不出响鼓。通过多年在基层师德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我个人认为, 我们的师德教育模式应当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为抓手, 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师德教育的最佳模式。在实践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2.1 师德教育重在育人, 关键在育心, 因此师德教育应当坚持心理育人为第一位的原则

师德教育是对育人之人进行的德育教育。教师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形式, 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和深远性。因此, 师德教育目标的制订和过程的实施必须贴近教师的心理, 将心理学效应融入到育人的整个过程, 教育的层次、形式、内容及制度应当结合教师的实际, 做到因材施教, 把教育的内容真正转化为教师加强自我修养的材料, 这样, 才能最终实现师德教育的目的。

2.2 师德教育工作要坚持“重点论”和“两

点论”的统一, 即师德宣传的对象既要有典型性, 也要注重其一般性

在实际的师德教育宣传中, 师德的一般性往往被忽视, 造成教育与实际脱节而不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所谓宣传对象的一般性, 是指宣传对象应具有可学性、目标性。因此在师德宣传工作中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加强教师的师德特点培养:做到师德意识要求高水准;师德行为要成为楷模;师德内容具有继承性, 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把宣传对象的遴选定位在教师身边的平凡人和平凡的事, 把宣传的角度聚焦于平凡人的闪光点, 把宣传的感召力作用于教师师德自我修养上, 才能使师德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2.3 师德教育工作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即坚持他律与自律并举, 重在内化

一般地说, 师德的形成由外部的他律逐步地转化为自我内部的自律。在师德教育中, 我们还要有效地运用外部力量——他律形式, 强化教师的道德意识, 更要依靠教师发自内心的信念。一个教师只有真正懂得了师德要求的重要性, 只有发自内心地对人民教师道德义务的真诚信服和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才会在教育实践中恪守人民教师的道德要求,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教书育人。

《礼记》曰:“师也者,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可见,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教育者来讲相当重要。

2.4 师德教育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 拓宽师德教育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现实社会中教师是主流文化的代言人, 中国的教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师德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教育, 师德的内涵和性质决定了师德教育应当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体系, 师德教育的过程应当与时俱进, 不断注入新的科学思想内涵, 呈现出多样化的教育模式, 实现“常教常新”。

3 师德教育模式的有益尝试

在实践中我校积极探索新时期师德教育的有效模式, 将教育科研与师德教育相结合, 以项目带动法开展师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教育活动提升教师的使命感, 责任感和幸福感。具体做法如下。

3.1 改革和创新师德教育的形式, 以师德展演为载体实现教师的自我教育

由学校师德建设教育指导委员会根据每一学期师德师风中存在的问题拟定新学期师德教育主题。选题宗旨主要是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来规范教师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 从细节入手树立儒雅的师范和崇高的师爱。让教师与教师之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都能发现身边的榜样, 最终汇聚起水滴石穿的师德力量。

以抽签的方式选定一个教研组承担新学期师德教育主题活动项目, 承担师德教育项目的教研组, 可以指定或邀请其他教研组加入项目。整个筹备和展演过程是以项目带动为载体, 以教育科研为动力, 激发起学科组教师自身师德教育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智慧, 凝聚起团队的力量, 最终实现以点带面形成合力的师德教育氛围。

项目呈现形式为师德教育活动展演。其中包括了歌唱、舞蹈、配乐诗朗诵、互动式访谈和小品等不同表现形式的展演。整个活动使参加展演的教师——教育者, 在教育中获得教育, 获得重新审视自己机会, 犹如“感同身受”。同时, 通过教育活动也使得参加展演的教师们获得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展示出不为人知的闪光的一面, 个人的心理素质、语言素质等方面都获得了一次提升。从教育学的角度评价, 每一位教师都受到了一次具有真正意义的、鲜活的、终身难忘的赏识教育。

整个活动也使观摩展演的教师——受教育者在心灵上受到了启迪, 激发起每个人心中的自豪感, 同时也警示自己要懂得识大体、明法理、拘小节, 师德教育无小事, 事事皆育人。目前, 我校已成功举办了三期展演, 产生了很好的教育共鸣, 超出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3.2 扎实开展群众性的“书香校园”读书活

动, 以此作为师德教育的思想引领, 保证师德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为了实现师德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我校坚持开展“打造书香校园, 让读书成为习惯”系列读书活动。为鼓励教师“多读书, 读好书”, 学校出资购置了大量教育名著、专业书籍和优秀的中外文学名著, 发放给教师阅读。同时, 学校师德建设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新学期师德教育叙事交流活动, 并以每学期末的“好书导读——读书报告会”形式推选出学校的“十大读书人物”和读书活动先进教研组。目前, 爱读书、读好书已成为十中人生活的必须, 每天都要在忙碌后的闲暇之余, 抽出时间, 倘徉书海。优秀叙事在校园网和师生间流传, 优秀图书被争相阅览, 实现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两项活动与师德教育展演相得益彰, 共同构筑起富有我校特色的师德教育的华美篇章, 实现了广大教师在追求崇高师德过程中共同成长的理想。

在新时期师德教育的实践中还将面对诸多挑战, 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实践, 就一定能把新时期师德建设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摘要:本文通过目前师德教育现状的分析, 阐述了师德教育实践中应坚持的原则和一些构建师德教育有效模式的方法。

关键词:师德教育,有效模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面向全面小康的图书馆常态化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下一篇:医学院护理本科专业教育发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