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中东北非局势动荡

2023-03-22

第一篇:如此中东北非局势动荡

中东北非诸国动荡局势解析

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之死的消息一经传播,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他的死不仅宣告了利比亚“卡扎菲时代”的终结,也从侧面标示,中东北非地区的动荡局势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中东北非地区的局势动荡由来已久而且涉及广泛。从政治领域来说,第一,中东北非各国政治体制落后,民众极少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国家极容易处于混乱阶段。第二,中东北非地区在各大西方国家的政治干预下,各个党派大搞街头政治,进行不利于本国发展的势力角逐或专制独裁。由于各个政党和各方势力为各自的利益而煽动游行,甚至引发战争,久而久之,中东北非诸国的国内战争会被不断激化,政府职能逐渐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保障。第三,中东北非自古就是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咽喉要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得中东北非者得亚欧大陆。于是,从上个世纪开始,美国就试图一步步地把中东北非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进而慢慢地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中东北非诸国的既拉又打,不仅有利于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树立政治民主的形象,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亚洲,抑制中国的崛起和俄罗斯的壮大,从而独自坐大。因此说,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自上世纪对中东北非地区的政治及军事干预搅乱了中东北非格局,加剧了中东北非诸国的局势动荡。

从经济上来说,一则,中东北非诸国的市场发育不完整、经济结构单一,因为其他资源相对困乏,只能够依靠有限的石油发展经济。除此之外,中东北非地区的投资主要靠吸引外资,科技和设备严重依赖国外。也因为伊斯兰国家对妇女劳动的限制,所以这些地区往往缺少劳动力,只能靠进口国外廉价劳动力来补充国内所需。可以说,正是因为对国际市场的严重依赖,才导致其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二则,中东北非地区的经济出现了双重特征,一方面显示出大工业、小农经济及游牧经济和小企业并存的传统特征,建立的是以资源密集和农产品、原材料为基础的原始贸易模式;另一方面又将科技视为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呈现出现代经济体制的特点,如此矛盾的经济思想不仅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也进一步导致了诸国国内因经济落后引起的社会动荡。

从文化及宗教领域来讲,中东及北非诸国文化多元、宗教不同。中东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从古至今,这三大宗教就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不仅如此,各个宗教内部尤其是伊斯兰教各教派之间也是暗流涌动。伊斯兰教与犹太教之间的矛盾在二战前后表现为巴以冲突,而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冲突则上升为伊拉克和伊朗战争。宗教是文化的缩影,可以说,中东北非地区的文化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们的宗教,正是因为这种宗教上的冲突导致了文化上的冲突,所以才会出现诸国为宗教纠纷不断,为领土及资源战乱不休的局面。

从国际格局及发展趋势方面来说,当今的国际形势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国际形势的多极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东北非动荡。一方面,鉴于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对能源(石油)的需求,他是不会放弃通过鼓吹和平民主的观念来煽动中东北非**的机会的。如此,中东北非地区便被美国通过政治恐吓、经济援助和军事制裁的手段变得争端不断。其他的西方国家大多是北约的成员国,从十九世纪以来,他们就习惯了瓜分世界,而且渐渐不满于美国的领导,希望在新的国际秩序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他们往往采取了和美国相似的做法来满足自己的政治野心。另一方面,俄罗斯和中国等其他国家呼吁和平解决中东北非问题,并对其积极提供不同程度的援救。在上个世纪两极世界体制结束后,俄罗斯和中国都在飞速发展来对抗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从这一方面来说,中东及北非地诸国成为几个大国暗地较劲的战场,各个大国支持或是干涉的中东北非诸国之间的冲突不过是国际各大势力相互角逐的缩影。

关于对未来中东及北非地区动荡局势的发展趋势预测。鉴于对中东北非地区政治体制落后、经济长期退后、文化多元复杂,宗教之间冲突不断以及大国干涉等多种现实情况的考虑,我个人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该地区仍会处于战火弥漫、硝烟四起的形势中。当然,中东北非局势瞬息万变,但是如果中东北非地区如果不进行全方位改革的话,就算有短暂地和平,也是无济于事的。若中东北非诸国仍处于这种状态下,那么它们极有可能会因石油枯竭、水资源奇缺而在新的国际秩序中沦为大国的势力范围。

以上便是我对中东北非诸国动荡局势的解析„„

第二篇:中东北非地区动荡局势叙论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就经历了三次阿以战争、两次伊拉克战争和一次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可谓是战火连绵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情极为迫切。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最大的挑战。过去三十多年,阿以之间能够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关于在于埃及、沙特等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签署和平协议,达成了一定的妥协。但是,中东政府同以色列妥协了,中东的人民并不认可,政府和人民之间在以色列问题上有相当大的认识落差。可以想象,在政治动荡过程中,中东北非国家的民族情绪会上升,阿以之间的矛盾会突显,阿以和谈将被无限期推迟。与此同时,伊朗的生存环境却获得改善。2003年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已经上升。这次动荡中,沙特、巴林等国家的什叶派纷纷走上街头,争取政治地位。一方面,以伊朗为基地的什叶派力量可能加强。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可能拉开同以色列的距离,缓和同伊朗的关系。

1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垮台,利比亚、也门接近了内战的边缘,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等国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社会震荡,中东北非地区似乎进入了三十多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期。政治动荡来源于社会矛盾、经济停滞和政治不满,人们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改善生活环境。然而,政治动荡并非总是带来新的幸福生活,一些国家或地区反而因此进入了政治动荡的恶性循环,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目前北非中东动荡已经持续数月,美国拒绝牵头利比亚军事干预,而且明确拒绝派出地面部队,一方面是不愿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外再加一个烂摊子,另一方面奥巴马还面临着巨大的预算压力。北约内部至今存在着强烈的主和争吵,很多国家明显不想卷入利比亚内乱,大多时候是法国在唱独角戏。而没有美国的全力支持,法国已经有些力不从心。

2、中东北非问题的根本原因

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一些国际**并非由国家间冲突引发,却可能从国家内部冲突催化外溢为地区冲突。这是当前北非中东**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政府迟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

3、中东北非局势震荡对一些国家的政治影响

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以埃及为例,“穆斯林兄弟会”是一个带有深厚伊斯兰色彩的政党,代表要求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宗教势力,目前临时掌握国家权力的军方是国家权力中的实力派,还有目前正分化组合的数十个世俗政党。这三派力量均在埃及政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派都不可能被排除在政府之外,三股力量的实力基础、权力来源、执政理念和行为模式大不一样。当下,埃及正在军方的主导下制定新宪法,但是任何一部新宪法都必须满足这三股力量的需求。历史上,这三股力量从来没有密切合作过,未来要形成一个稳定的合作框架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利比亚、也门的政局更是令人担忧,因为部族势力的存在,长期陷入内政的可能性不可排除,人民将因此而被抛入绝望的深渊。美国的中东问题观察家因此而断言,中东政治动荡仅仅开了个头。 中东北非局势震荡对经济的影响

中东北非紧张局势继续扩散,推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

高油价下推进我国采掘业以及新能源发展

在传统能源不断涨价的情况下,很多公司加大投入转向新能源的研发和生产,包括太阳能、风能、乙醇汽油等。在早期这些行业或许还需要政策扶植,但是"百元油价"时代已经给它们带来了商业上的需求,原先的概念在经过油价上涨之后变成了真实的价值。

西北亚局势给我们的启示:

一是国不能弱,落后就要挨打。

二是独裁不得人心,必须搞好适合自己国家的民主,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

三是国家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宁。必须代表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国民应当为了自己的国家富强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4、

事实证明,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稳定才是福,动荡只能是祸。只有国家稳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才能发展,民众生活才能改善,民众根本利益才能得到维护。经历动荡之苦的中东北非地区民众,期待公正、和平与稳定。

第三篇:如此中东北非局势

摘要:2010 年底以来,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突尼斯、埃及政权突变,利比亚陷入战争泥潭, 叙利亚、巴林和沙特等国民众示威不断。这些“政治风暴”被认为是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本文深入剖析中东北非局势的原因根源和透过这些局势带给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中东 北非 动荡 原因 启示

2010 年底以来,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突尼斯、埃及政权突变,利比亚陷入战争泥潭, 叙利亚、巴林和沙特等国民众示威不断。这些“政治风暴”被认为是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

一、中东北非国际政局动荡的原因

对于,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发生原因的命题, 有人认为西方势力是此次动荡的根源,也有人认为中东北非当局政府所引发的民生矛盾是造成此次动荡的主要原因。在笔者看来,任何事件包括革命性的事件都有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革命性事件的主要根源还是归咎其国家的内因。所谓国家中的内因,包括其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国内主要矛盾,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国家资源分配等。因此中东北非一系列的动荡根源在于本土政治经济矛盾激发,而西方势力在这种矛盾的激化中起着煽风点火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 人民利益受到侵犯是社会动荡的重要根源

有人认为,中东北非国家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这就陷入了一切惟经济发展论的误区。笔者认为,此次社会动荡根源虽然在于经济,但并非在经济发展水平,而是在于人民可支配收入或者人民利益所得降低。

譬如,此次中东北非政局动荡的初始国突尼斯在宏观经济指标,全球竞争力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标都无一例外的居非洲前茅。2000年到2010年突尼斯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4.5%,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使得非洲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率大幅下滑的2009年,突尼斯仍然保持了3.1%的增长率,而同年南非则出现了-1.8% 1

的负增长。[1]如此的经济发展大国,却因为一名失业大学生遭遇到城管暴力执法而采取自焚身亡的事件而使当政者丧失政权。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突尼斯的政局之所以陷入今天的**局面,是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与腐败之风恶性蔓延的结果。首先,突尼斯经济发展对外部环境依赖程度很高,欧洲是其主要的市场。而由于近几年的金融危机,欧洲国家一直没有恢复元气,因此对突尼斯出口和旅游收入受到影响,首当其充的是突尼斯的民众。另外,突尼斯粮食不能自给,大部分靠进口。而突尼斯国内粮食由于天气因素造成产量严重下降,加上国际粮食价格升高。其国内的粮食价格高涨,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金融危机后的突尼斯却减少对于贫困人口的补贴,加深了贫困人口的生活窘迫境况。同时,突尼斯面临着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国内矛盾,官方统计数字为14%,大学生失业率超过20%。虽然突尼斯政府对此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但由于进度缓慢和人才市场供需失衡等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最后,也是尤为突出的一个原因,突尼斯当权者腐败风行及市场垄断,导致了突尼斯国内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2010年12月,维基解密曝光的美国大使馆机密电文中将本·阿里的家族称为“准黑手党”,称其是突尼斯“腐败的核心”。这在突尼斯民众中引起轩然大波,对本·阿里政权的仇视也更加深重。这个事情深深地伤害了突尼斯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情感。因此在突尼斯国内爆发了“茉莉花革命”。

事实上,家族统治、高失业率、贫富差距鸿沟和贪污腐败在中东和北非地区普遍存在。正是如此,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给了这部分地区的人民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埃及,利比亚等国家遭遇政治动荡与这些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二)西方势力的干涉是这些地区局势动荡的外部因素。

中东北非国家动荡政局的背后都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影子。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东政策” 扭曲了该地区的政治结构和政治版图,“9·1l” 后美国又在相关国家强力推行“西式民主”,这是引发和加剧部分国家政局动荡的外部因素。

与传统的外部军事打压手段不同,美国近年推出的“大中东计划”更加注重从目标国的内部煽动和激起民众的极端情绪,从而发动非暴力的“软战争”,即所谓的“街头革命”。美国在中东北非地区意欲推行的民主改造计划,诱导着该 2

地区的民众“认同”美国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些国家原本存在的经济结构失衡、失业率上升和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进一步凸现,一些民众在所谓“自由”、“民主”口号的鼓动下走上街头,从而导致了动荡的发生和蔓延。

除此之外,在利比亚已陷入事实上的内战状态的时候,西方多国部队的加入使利比亚内战变成了利比亚战争。3 月17 日,安理会通过第1973 号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3 月19 日,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商议如何对利比亚进行军事干预,落实安理会关于利比亚的决议。3 月19 日深夜,以法、英、意等西方国家为主的多国联军正式对利比亚空袭,致使利比亚内战即刻升级为利比亚现政府同外部干预者之间的冲突和对抗。[2]西方国家以民主的口号用暴力的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其目的并非全世界的民主,而是这些国家的利益。这是新时期霸权主义的一种表现。

总之,西方等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多方面的推波助澜,助长了这次中东北非地区动荡的气势,使动荡大有蔓延之势。

(三)互联网在此次的动荡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美国《福布斯》杂志的《网络战走在革命前面》一文称,“突尼斯是第一个实现由公民、确切地说是网民推翻现政权的阿拉伯国家”,这要得益于于“现代化的通讯基础设施、互联网的普及和完全数字化的移动电话网络”。

回看突尼斯、埃及的骚乱,直接导火索都源于网上盛传的有关腐败的视频,它们彻底冲破了民众的忍受底线,也给网民组建网络组织提供了理由。如在埃及,2009 年6 月年轻商人哈立德·赛义德被害的视频播出后,人权活动者在脸谱上创立了“我们都是哈立德·赛义德”网页,在脸谱、优兔和推特上的拥护者多达数十万,并最终成功号召埃及民众于今年1 月25日在解放广场开展示威活动。埃及动荡的强大幕后推手“4.6 青年运动”也是通过互联网成立的,现在脸谱的拥护者达80 万人。在突尼斯,2010 年12 月17 日,一名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赖以谋生的摊位被取缔后自焚,他全身着火的照片很快传遍互联网,这起“暴力执法”事件彻底点燃了民众的不满情绪。

网络成为双方对抗的前沿阵地。骚乱发生后,政府与民众不仅在现实世界展 3

开了激烈争夺,双方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的斗争亦全面铺开。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等国政府网管部门强化了网管措施,或采用“钓鱼”手法,获取某些网民在脸谱、谷歌和雅虎的用户名和密码,然后删除或修改这些账户,甚至利用账户信息来定位博客作者及其联系人,或采取断网等措施,屏蔽BBC、半岛电视台等网站、切断手机通讯等。但这些管控措施随即遭到还击。1 月2 日,“维基解密”支持者黑客组织“匿名者”通过论坛号召全球激进分子加入,同时对突尼斯总统、外交部等八个政府网站实施了“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该组织对英国《金融时报》称:“只要有必要,只要突尼斯政府继续采取审查措施,攻击就会持续下去。”[3]埃及等国也屡屡受到该组织的网络攻击威胁。

二、中东北非局势带给我们国家的启示。

(一)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保障民生,关注民意,维护民利是社会的稳定的根本。

中东北非地区经济虽然不断发展,但是带来的结果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分化差距不断拉大的局面。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从发展中受利,即使受到一点蝇头小利,但社会的公平正义给当权者糟蹋。这些动荡给了我们国家敲起了一个警钟。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O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问题打下了重要物质基础。今后一段时期,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这是由于近年来我国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们国家贪污腐败事件屡有出现,且已腐蚀至高层;贫富分化愈演愈烈,资源分配不公,例如,“官二代”“富二代”凭借这继承的资源欺压着“穷二代”;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令群众甚为担忧,同时让群众对国家的食品等安检失去信心。凡此种种,均牵涉到社会的矛盾。倘若任由某些政府官员不能为群众谋福利只顾自己中饱私囊;倘若任由富人强势抢夺资源,欺诈穷人;倘若任由人民道德逐渐沦丧于人生命不顾而争夺利益,那么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在中国的发生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把 4

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两会”期间则强调指出:“领导干部的政绩应该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最高标准,而不是以高楼大厦和项目作为最高标准。” 的确, 中东北非政局的负面教训应进一步坚定中国各级政府的信念,要时刻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作为行动指南。只有这样, 中国社会才能安定, 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二)要认清楚西方势力在这一系列事件的阴谋。

西方势力一向奉行现实主义“强者逻辑”,本着自身国家利益的需要而挑拨、教唆中东北非等国家出现政变和**。有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去强制军事干预,但是他们罔顾出事地区人民的意愿而挑拨离间该地区的人民,造成大量人民流离失所。从这次阿拉伯世界的局势来看,西方以“人道主义”名义进行的干涉,反而制造了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因此我国要做好应对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准备,防止其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的侵略。

(三)注意本国的信息管理。

在突尼斯和埃及的运动中,因特网、卫星电视等最新通讯手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中东变局在告诫全球各国政府,信息化时代的政治更加敏感复杂。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 亿人。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也同样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一方面,网络成为一个成本最低、速度最快、最为直接的民情官意的互动站。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也是民众实施政治监督的主要“战场”。网络舆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广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充当着社会预警的监测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和社会舆论的添加剂。但也为各种虚假言论、不实言论、恶意言论提供了温床,给政府权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些“网络民意”在表达中存在的不理性和情绪化倾向,极易引发和扩大社会上的群体性事件,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如何管理网络成为执政者适应信息时代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5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矛盾在不断加剧,因此要妥善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还有很多东西要做。

参考文献:

[1] 朴英姬.透视“茉莉花革命”[J].中国报道.2011,(02):72~73 [2] 马振超.北非中东变局透视及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23 ~126

[3] 唐岚.社交网络—“中东波”的有力“助推器”[J].世界知识.2011,(09):54 ~56

第四篇:中东北非局势动荡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思考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思考 西南石油大学选修课

结 业 论 文

选修方向:战后国际关系史 姓名: 张生明 学号: 0908030239 专业班级:测绘工程 2 班

2011 年 4 月 6 日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思考

2010 年 12 月突尼斯国内发生骚乱, 本·阿里政权下台。更加出人意料的是,突尼斯**,一石激起千层浪,震动了阿拉伯世界,引起了连锁反应,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被迫辞职, 阿尔及利亚、也门、巴林和利比亚等多国也出现一系列**。中东进入了敏感的政治动荡期。 目前北非中东动荡已经持续数月,不仅对阿拉伯世界造成直接和广泛的影响,对国际形势也将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阿拉伯世界由 22 个国家组成,总面积约 1426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3.4 亿。阿拉伯世界覆盖北非、中东,盛产石油,扼守地中海重要运输线。北非和中东政局不稳加剧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作为工业社会的血液,原油价格的上升将进一步推升全球经济的通胀态势。通胀是 2011 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直接取决于通胀形势的发展。中国对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较高,2009 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约为 3.8 亿吨, 进口量约为 2 亿吨,约占总消费量的 542010 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已经提高到了 53,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 81。国际油价的飙升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影响较大,这种成本推动型通胀给我国的通胀形势带来很大的压力,将直接加大中国宏观调控的难度,抗通胀博弈成本会进一步上升。 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如果事态继续扩大,中国石油将出现油价暴涨甚至供应中断,将加剧中国的通胀压力,制约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中国抗通胀难度升级。根据当前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的背景,阐述我对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思考。

一、审视中国石油安全态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中国石油产量和供应量依然十分有限,除了玉门油田有少量的石油生产外,基本上是一个贫油国。1963 年前石油消费的绝大部分需要从前苏联进口, 但是由于需求量不大以及西方对中国的敌视与封锁,当时并不存在所谓的石油供应安全问题。 随着 1963 年大庆油田等一批油田的相继开发,中国开始改写“贫油”历史。与此同时也迎来了我国石油生产的一段辉煌时期。此后,中国石油工人凭着“铁人”精神使中国石油的产量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石油供应逐步由依赖国外石油市场转向国内供应。 不过,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开始起步并高速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逐渐加大,国内石油生产受环境、技术等因素的困扰,石油产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1993 年是中国石油工业的重大转折点,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中国成为世界 GDP 总量第二,而且石油需求也是继美国,排在第二位。 也就是说明中国经济发展依赖于石油供应,而中国的石油供应则依赖于世界石油市场。世界石油供应与中国未来的命运紧密相连。 目前, 我国沟内从硬件到软件都不能达到国际石油市场的要求,缺乏应对政策和措施, 而只能单纯被动地跟踪国际市场油价,这一状况对我国的外汇收支平衡造成压力。一旦国际油价提升过快,会促进国内的通货膨胀,给国家的宏观调控带来压力。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东、北非局势动荡已经影响到国际油价。因市场担忧埃及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或将封闭,进而导致该地区输往欧洲的原油供应被切断, 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直持续高位运行。油价上涨的另一个直接影响是拉动物价上涨。 在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逐步接轨的情况下,国际油价上涨将直接拉动国内油价的上涨,进而导致整个物价水平变化。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 展观中国石油前景,中国目前的石油资源贫乏是由于勘探工作 30 多年的不足造成。相对于世界一些石油大国,中国的石油探明储量远不及。主要是我国的勘探和开采技术还不成熟。 当前国内的三大石油公司,通过并购国外石油公司和购买石油开采权,已逐步提升勘探与开采技术。毫无疑问,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勘探和开采范围的扩大, 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也必然会增加。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石油储量的提高能否有个质的变化。 国内的石油开采方向立足于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的含油气盆地质勘探工作程度更低,资源潜力更大。同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勘探还只能算是处于开发初期。须得进一步提高勘探开采的技术水平。除此之外,在国内应提高对石油资源的储备能力。 建立更多的石油储备基地,以应对油荒和国际能源市场的突变。

二、拓展中东地区的石油市场,建立新的立足点 此前,中国石油进口一半是来自于中东地区。中东素有“世界油库”之称,中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要依靠中东的石油。但是,中东、北非属于阿拉伯世界,其既自成一体,又与外部世界密切相接。这一地区历来十分复杂,各种内外部因素相互渗透,矛盾交织,宗教组织庞杂,传统的种族宗教冲突始终难以平息,加上近年来恐怖势力以此为基地,可谓是热点密布,一触即发。其次美国借反恐名义,实质是为石油。从中暗箱操作,蓄意挑起事端,破坏中东地区的平衡。因此,从我国从石油安全战略考虑,应该在中东地区建立新的立足点。 中国作为油气市场最具潜力的国家之一;伊朗,石油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美国已经把中国作为他的假想的竞争对手,而伊朗,在中东地区是唯一一个没有被美国人攻破的堡垒。 中国和伊朗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携手合作, 被业内人士誉为将对未来国际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双赢之举。 2004 年 11 月初,中国同伊朗签署了价值近 1000亿美元的长期能源合作协议。伊朗石油部长赞加内表示,希望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伊朗最大的石油及天然气出口国”,伊朗愿意优先输出能源到中国。2004 年11 月 6 日的《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伊签署的备忘录“再次凸现全球能源需求对美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构成的挑战”。一些媒体甚至渲染说,中国此举实际上是向布什发出挑战,意在缔结反美联盟。而伊朗学者则称,中国的举动“动摇了地缘政治之舟”,是对布什政府对伊朗,特别是对其实施制裁伊朗能源政策的“有力打击”。无论美国多么不安,中国进入中东和里海能源市场的格局已既成事实。 伊朗的探明石油储量为 113 亿吨,居世界第五位。伊朗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除其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伊朗的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的 8.7,石油产量占世界的 5.3,出口量占海湾国家出口总量的 15)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其对世界石油运输安全具有潜在的、强大的控制力。这主要体现在它可以随时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近 88的海湾出口石油,约 2/5 的世界贸易石油要运经霍尔木兹海峡, 世界石油供应倘若海峡被关闭的时间较长,那将给包括中国在内的石油进口大国带来沉重的打击。 伊朗对世界石油安全的重要影响还体现在伊朗作为连接波斯湾和里海的唯一国家,对里海油气的外运拥有一定的控制权。 因此, 伊朗对中国石油安全的意义在于:它对我国石油的供应安全和运输安全都有重大的影响。 当前中国与伊朗的石油合作已有一定的规模,然而,中、伊石油合作的水平还不能令人满意, 除表现在原油贸易的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外,中国的石油公司迄今在伊朗只是参与风险小、 投资少、回报低的项目,尚未涉足高风险、 高投入、高回报的勘探开发活动。今后,在处理对伊朗的关系时,中国除应在经贸尤其是能源方面努力与伊朗扩大合作的规模、提高合作的档次外,还应加强与其政治领域的合作,保持与伊朗的军事合作,但要把握好尺度,避免扩大或档次提升到让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过的紧张的程度。同时,注意对伊朗核问题的立场,不应帮助伊朗发展核技术,也不赞成俄罗斯与伊朗的核合作。另外,中国在与伊朗的合作当中,注意规避风险,避免卷入伊朗与美国的军事政治对抗中去,保持一定距离,在合作中坚持保证自身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此外,中国要与中东、北非的阿拉伯世界加强对话、合作。进一步提升与阿拉伯世界的国家的友好关系。 提高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展我国在中东、北非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市场,为中国建立更多的石油进口依靠和保证。

三、来源多元化石油安全战略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 目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在一段时期内仍然依赖于石油能源。其次,中东、北非地区属于宗教敏感地区,历年来种族宗教冲突不断, 外加恐怖势力分布在这些地方。 是这里局势很不稳定。严重影响到对中国的石油供应。 为此我国应实施来源多元化石油安全战略,以保证我国的石油供应。

(一)俄罗斯,中国石油供应的“超级替补” 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其境内蕴藏的石油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3。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中俄两国在石油领域互补性很强, 加之两国又是关系密切的邻国,因而在发展石油合作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和诸多优势。 从 2004 年开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数量开始迅速增长。根据两国达成的协议, 2005 年俄应向中国出口 1000 万吨石油,2006 年对华石油出口量应增至1500 万吨。此外,中俄还将建立远东输油管线,以降低铁路运输原油的高成本。 俄罗斯凭借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展开能源外交。想通过石油供应牵制中国,把之间的合作仅限制在经济范畴内。但是,在国际能源市场的游戏规则中,政治和经济关系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兄弟。不要忘记我们是在俄罗斯的“后花园”搞外交。。但是对于这个“石油新贵”,我们要利用其石油,但不能受制于俄罗斯的石油。在石油市场上,我们要拥有行动的自由。

(二)建立丝绸之路上能源驿站——里海 里海位于中亚地区中心区, 身处欧亚大陆中心的战略要地,对中国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里海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第二个中东”。里海是个蕴藏丰厚能源的“聚宝盆”据美国能源部估算:里海地区的石油储量在 900 亿桶到 2000 亿桶之间,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 8;天然气储量保守估计也有 14 亿立方米左右,占世界总量的 4.3。因此,该地区被公认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三大油气田之一。 里海地区对中国的多元化石油安全战略有很重要的地位, 里海地处与我国接壤的邻国境内。与我国距离相对较近。是我国未来发展很好的能源依托。其次,中亚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地位突出,被认为是“世界心脏地带”的一部分,而且中国与中亚国家有 3200 公里的共同边界。因此,保持中亚的稳定和发展,与中亚国家保持友好关系, 避免让对中国抱有敌意的大国控制中亚,这些都符合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对保证中国长期拥有一个相对安定的周边地缘环境意义重大。 随着俄罗斯在国力上大不如前,日益发达的中国必将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车头,甚至是整个地区的楷模。中国扩大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中国必须致力于桶中亚国家构建新的安全关系, 以适应中国与中亚国家越来越密切的经济联系的需要。

(三)来自撒哈拉的希望 非洲是一个处于欧佩克之外的盛产石油的地区,更是一块有待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非洲是中国长期以来发展第三世界友好关系的重点地区。近些年来,中国国家多位高层领导人访问非洲。以加强中非间的贸易关系,促进双边贸易。 目前非洲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近 800 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 7由于新勘探技术的运用和新的油田发现, 非洲的石油探明储量孩子啊不断增加,而且非洲石油的含硫低,适合加工成汽车燃油。此外,非洲地区储量石油储量大、品质好等优点外,还具有运输方便、安全的优势。到中国虽然远了一点,但是由于该航线不经过中东地区的苏伊士运河和索马里半岛海域,安全系数反而更高。 非洲的石油资源无疑对中国能源来源多元化的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通非洲新兴的产油国进行合作,将成为未来中石油战略的重要一环。中石油产业向海外扩张,即使企业的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需要。中国长期以来对非洲国家的独立和经济建设提供政治支持和物质援助。 为企业进入非洲市场打下非常好的基础。此外,非洲产油国同中国一样,都是发展中国家,在很多问题上具有共同语言,这也是中国都非洲的进行石油投资的得到了部分成功。 因此,我们应把握这些投资优势,在世界各国纷纷进军非洲市场之际,中国应抢得先机, 利用与非洲国家之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谋求非洲国家对中国提供有保证的石油安全供应,这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四)向拉丁美洲进军 未来拓展中国的能源布局,脱摆脱一些受牵制的石油供应。近一段时间,中国打通南太平洋的石油通道。 拉丁美洲石油资源丰富,原油产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拉丁美洲的石油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境内。 这两个国家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 中国从拉丁美洲进口石油,无疑是可以避开马六甲海峡的石油新航道,降低风险,更大程度的保障中国的石油供应安全。同时,中国大举进军拉丁美洲,也是再向美国人表明:中国正式入驻美国的“后院”。

第五篇:中东北非局势动荡背景下的中国石油安全政策思考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拉动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迅速增长,石油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2004年中 国进口原油达1.2272亿吨,进口依存程度超过40%。根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将达到 2.5亿~3亿吨,对外石油依存度将分别超过61%和76.9%。而国内外研究机构的结果表明,对国外能源的依赖程度越高,国际能源市场动荡对一国经济平 稳运行的影响就越大。随着中国对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提高,今后国际石油市场暂时和局部的短缺以及石油供应的异常波动,将对中国石油供给和国民经济产生越来 越大的影响和冲击。目前全世界年产原油38亿吨,除了本国使用外,真正进入国 际石油贸易的只有22亿多吨,其中美国年进口石油7亿多吨,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1/3。日本年进口石油2.6亿吨,韩国、德国、法国等年进口石油都在1 亿吨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各石油消费国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将愈演愈烈,我们有钱能不能买到这么多的石油,油源风险也是一个大问题。而目前我国石油进口来源 主要集中在中东和非洲,占我国石油进口的60%以上,而中东和非洲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一旦发生局部冲突,就可能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

自去年12月以来,中东和北非多国相继出现**,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是突尼斯,它曾经是一个年产4000万桶石油的阿拉伯石油输出组织成员,随着资源的耗尽,今天的产量只有2400万桶,基本无法向世界市场供应石油。但是,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在北

2 非点燃了导火索,在欢呼“人民胜利”的队伍中不仅有西方支持的民主派,也有令西方恐惧的真主党、哈马斯等原教旨伊斯兰组织,使鼓吹民主胜利的西方国家开始警觉。

接下来动荡扩散到埃及,尽管埃及2009年的石油产量为3530万吨,消费量已增长到3370万吨,但埃及把守在苏伊士运河的关口,每天有300万桶中东原油途经苏伊士运河输送到欧洲和北美,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战略咽喉”之一。美国和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最忠实的盟友穆巴拉克被美国抛弃后,穆斯林兄弟会最为兴高采烈,他们极力反对穆巴拉克亲美、亲以色列的政策,他们不仅在埃及,在中东北非地区不乏盟友。西方人不得不担心如果一旦“穆斯林兄弟会”在埃及上台,中东或许又会冒出一个或多个伊朗式的“伊斯兰共和国”,使美国及盟友丧失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制。2月22日,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人员证实,伊朗“阿勒万德”号巡逻护卫舰和“哈尔克”号补给支援舰通过运河驶向叙利亚。这是1979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军舰首次驶经苏伊士运河。这一事件使美国和欧洲忧心忡忡。

继穆巴拉克垮台,另一个火药桶在利比亚引爆。反对卡扎菲的各派政治力量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暴动,这个国家陷入无政府的混乱,使全世界各大石油公司不得不停止当地的作业,关闭那里的油田,撤出所有工人。650万人口的利比亚有近176万平方公里国土,地下蕴藏了丰富的石油资源。2009年利比亚石油产量8530万吨,探明储量443亿桶,可开采73.4年;天然气产量153亿立方米,探明储量1.54万

3 亿立方米。利比亚是世界第15大石油输出国,其石油天然气主要输往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国家。2010年利比亚每日原油产量160万桶,其中150万桶出口欧洲。利比亚陷入混乱将直接影响到欧洲的经济复苏,在欧洲引起恐慌。北海布伦特的石油已经蹿升接近每桶120美元,前所未有地比纽约油价高出近20美元。

利比亚的混乱是否会演变成为另一个伊拉克?西方最不喜欢卡扎菲,一直在等待时机掀翻他的宝座。但是,也一直也担心卡扎菲倒台带来这一地区的政治动荡,影响欧洲的石油供应,所以始终未敢采取军事行动。这次趁利比亚**,奥巴马将通过制裁和在必要时军事介入,以惩罚利比亚政府“镇压示威者的行动,并削弱摇摇欲坠的利比亚政权”,联合国安理会也通过提案制裁卡扎菲并冻结他和家人的财产。有萨达姆的前车之鉴,将迫使卡扎菲和忠于他的军队决一死战。如果利比亚的问题最终向伊拉克一样解决,利比亚将极可能成为另一个伊拉克,并因此长期影响周边国家的安全形势和世界的石油供应安全。

与此同时,产油国阿尔及利亚、巴林、也门、伊朗等国都相继发生了社会政治动荡,反动派渴望用类似的革命夺取政权以及相关利益。美国和联合国在利比亚问题上的态度会进一步激励这些国家的反动派,动荡将会越演越烈。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11个成员国中,大多数国家都出现了示威者和蠢蠢欲动的策划者。这些国家控制的石油供应能力足以对全球经济和秩序带来颠覆性影响,而波及的范围还不仅仅局限在这些产油国。

4 一些悲观人士认为,世界可能出现第四次石油危机。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标准,全球石油供应缺口如果达到6%,而且短期内无力弥补,世界就将陷入石油危机。油价会因为恐慌而暴涨,一些国家会因担心买不到油而大量囤积,造成全球石油供需体系的混乱。如果世界出现了能源危机,中国将可能是受影响最剧烈的国家,我们必须有所警惕。前几次世界性能源危机发生时,中国还是一个石油自给自足的国家,没有受到影响,甚至因为石油价格上涨从出口中获益。但今非昔比, 2010年中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中国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81%。

自2000年前后中国石油企业开拓国际石油市场以来,中东及非洲就成为中石油、中石化、中化及中海油等央企重点开拓的地区。公开资料显示,2002年中石油即在阿曼获得5区块的产品分成合同,目前该油田日产原油2万桶;而在更早前的1997年,中石油即进入了苏丹石油市场,它第一次走出国门获得的区块就在苏丹,目前不但拥有124区块、37区块及6区块等三个已投产的区块,更拥有炼油能力达500万吨/年的喀土穆炼油厂,苏丹已成为中国在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投资地,涵盖了勘探采油、输油管、炼油厂和港口等整个石油产业链;在伊朗,中石油拥有阿扎德甘油田和3区块等多个大项目;在伊拉克,中石油更拥有鲁迈拉油田、哈尔法亚油田和艾哈代布油田三大油田,从而被外界称为“伊战后,伊拉克石油市场中最大的赢家”。

中国与沙特虽然到1990年才建立外交关系,但双边关系发展得

5 相当迅速。1999年,中国和沙特建立石油合作伙伴关系,并签署了一份石油合作协议。协议规定,沙特将向中国开放国内油气市场,允许中国公司进入石油勘探和生产领域;中国同意向沙特开放国内石油加工及消费市场。到2005年,中国从沙特进口原油2218万吨,金额82.4亿美元,占进口原油总量的17.5%。2006年4月,中石化与沙特国家石油公司签订的能源框架合作协议,双方承诺将加强合作共同开采天然气,并计划合作开采石油。到2009年,沙特阿拉伯和安哥拉和伊朗成为中国前三大石油进口来源地,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的原油增长15.1%。

另外,中国在伊朗也有巨大的石油利益。伊朗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到了1320亿桶,超过了伊拉克,仅次于排在世界首位的沙特阿拉伯。作为全球第四大石油生产国,伊朗日产石油400万桶,其中300-350桶供出口。近年来,伊朗已日益成为中国重要的原油供应国,中国13%的石油来自伊朗。2005年,中国和伊朗签订了高达1000亿美元的石油协定。在2006年,我们从伊朗进口了1500-1600万吨石油,占我国当年进口石油总量的9%。现在每年向中国出口2700万吨原油,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能源供应国。事实上,伊朗石油与其他能源进口渠道比,在中国国家能源战略中有着不可替代性。中国要想在能源战略上不受制于美国,就必须拓展并且确保非美控制和影响的石油进口渠道。

众所周知,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达到110天,日本为169天,而我国只有35天,石油战略储备明显不足。加之中国的能源结构非常

6 不合理,煤炭运输靠石油,一旦石油供应短缺,煤炭就无法运输,发电厂无法正常工作„„一旦出现大的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想而知。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将达到76%。就我国国内的油气资源和储备而言,油气供应光靠国内肯定不行,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参与跨国能源合作,这一能源战略很难改变。但相对西方发达石油企业而言由于中国跨国能源合作起步晚,技术力量更薄弱,往往在一些发达国家退出后我们才进入,风险相对更大。利比亚动荡提醒我们,中国在北非、中东等地区的油气合作可能进入一个风险期,特别是在非洲,产油国内乱、战争不断、种族纠纷、宗教冲突等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及政府更换频繁、政策不连贯和来自政府的直接或间接财产征用造成的政府违约风险,都加大了中国油气企业在当地的经营风险。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遭受国外一些国家的欺负和攻击已经屡见不鲜。

面对可能出现的危机,据说有关方面已与相关石油企业总部和驻北非中东的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同时石油企业也都做好撤退回国的预案。这是无奈之举。我们必须明白,在资源问题上,西方国家决不会因为中国的礼让和客气而改变对中国的看法,或者放弃对中国的围堵。

在现代社会,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意识形态是第二位的,既然我国在中东有着重大经济利益,就必须加以维护。我们必须让西方国家知道:在中东,中国有着巨大的石油利益和其它经济利益,因此,无论中东怎么动荡,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必须得

7 到保障。就中东国家和中国的目前的关系而言,我们至少应该有几种准备。

一方面,中资企业应加强与当地政府、部族和民众的沟通,减低和消化它们对中资企业的潜在敌视;同时我国中央政府也应该积极参与化解当地危机,为企业在当地的投资安全提供外部保障。另一方面,一旦觉察动荡、战争可能让我们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失,我们完全可以派出正在索马里海领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陆战队赶赴中东,或者动用我们的特种部队出国,将我们控股的油田控制、保护起来。军队不一定要作战,但必须保持必要的威慑,这与“威胁论”无关。如果这样的话,不仅可以保持我们的石油利益不受侵扰,还可以借此锻炼我们的军队在世界范围的投放和作战能力,向世界显示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提高中国大国形象。

我们必须有这样一种理念,为了中华民族能够在地球上不受欺凌并立于不败之地,为了保护本来就属于我国在海外的能源利益,我们不能被一个“和”字捆住自己的手脚,一味地退却、谦让。一个秘而不宣的事实是,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一支能够在远离本土的地方坚持长时间执行任务的军队,历来都是大国维护自身利益特别是有效保护本国利益包括在海外的财产安全的重要工具。关键时候敢于“亮剑”,这是着眼于中国长远发展的不二选择。

事实上,中国已经具备这样的实力:在前段利比亚**时,中国政府很快做出明确判断,利比亚局势将会升级,于是租用希腊万吨级邮轮并派驱逐舰护航,空军动用4架伊尔76大型运输机,飞跃

58 个国家 6个时区,在第一时间撤出了分布在利比亚各个城市和地区的3万6千多名同胞,中国实力在国际上让人刮目相看。

从长远来看,未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跨国能源合作的风险,多渠道布局,无论是合作的资源国还是能源通道都要更加分散,不要将投资过于集中在同一个地区。要加强新的石油渠道合作谈判,比如与俄罗斯等新兴产油国的谈判。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石油企业已在进行跨国合作和国外并购,在与非洲、中东进行油气合作的同时,还不断并购发达国家的中小型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与美国、英国等著名石油企业联合开发,与俄罗斯、中亚、缅甸等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在2010年前10个月,中国油气企业海外收购油气资源高达246亿美元,比两年前增加近5倍。去年中缅原油管道项目开工,标志着我国的东北、西北、西南陆上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将一一打通。在东北部,中俄原油管道穿越中国边境,途经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3个县市区,管道全长1030公里,设计年输油量1500万吨。在西北部,中亚天然气管道西起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穿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在新疆霍尔果斯入境,与西气东输二线相连,设计年输气能力为300亿立方米。单线2009年底建成投产,双线2011年底建成投产。在西南陆上,按照规划,中缅油气管道起点在缅甸西海岸皎漂市,从云南瑞丽进入我国,原油管道设计能力为2200万吨/年。同时,要加大投入,加强在国内的油气勘探。包括南海等海洋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宝库,应尽快将海上油气资源开发提上重要日程。

9

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才学期末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