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管理论文

2022-05-07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社会公德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德教育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道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具备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传播者、创造者,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而学校是培养人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

社会公德管理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问题分析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就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主途径

高职院校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我国社会主义的重大使命。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是整个社会公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往往受到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影响,做出一些不道德、不文明的事情。因此,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高职院校的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体系中存在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轨的现象,两者并未能从根本上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学校教育虽然会牵涉到乐于助人、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传统美德的培养,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拓展。然而,由于家庭出身,父母文化水平、处事方式的影响,会产生 “各自独扫门前雪”的自私意识。这一点在独生子女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二)高职学生集体意识淡薄、文明观念缺失

首先表现在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有些高职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主动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将自己置身于公众活动之外。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的事权衡中,容易迷失自我,丧失信心,对社会缺乏基本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其次表现为个人修为和道德修养的缺乏。很多高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只顾个人利益而将公司的利益置之度外;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这些不文明现象正是高职学生集体意识淡薄和文明观念缺失的真实再现。

(三)网络媒体的发达对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得我国道德危机不断深化。高职学生由于平时课业少,学校管理松散,较之大专院校的学生更易陷入网络环境下的道德误区,碰触道德的底线。第一,网络的无筛选性使得高职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错综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理论道德,使得一些学生出现了无信仰、皆信仰的盲从心理。第二,网络的全民化使得学生价值观出现混乱。在网络的冲击下,传统的“公平、诚信、责任、勤俭”等基本社会良知被质疑,致使高职学生出现道德沦丧。第三,网络的娱乐化、信息爆炸化使得高职学生崇尚“娱乐至上”,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会抱着玩玩看的心态,从而出现很多偏激行为和心理疾病。以上种种现象都是高职学生在社会公德教育方面所遭遇的问题,亟待我们探讨和解决。

二、加强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重视社会公德实践,加强日常行为训练

社会公德实践有助于端正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对我国的社会公德教育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首先,学校可以多为学生举办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定期参加“青年志愿者”、定期进行义工大扫除等等,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践行我国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其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走出校外,参加各种实践调研、三下乡等活动,使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社会公德的真意,从而端正自己的个人行为和学习态度。还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可以将诸如文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融入到教学中去,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地抵制各种不文明行为和错误价值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观。

(二)形成家庭 、学校和社会的公德教育合力

在社会公德教育中,家庭 、社会和学校扮演着三位一体的重要角色。首先,家庭是学生最早接受道德启蒙的场所,也是学生对事物和社会形成初步认识的重要场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其成长起着深远的作用。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父母就必须从自身做起。其次,社会是学生践行社会公德的具体环境。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人文素养决定了他在社会中地位高低。

(三) 重视网络等新媒体对社会公德教育的作用

学校应该积极利用网络传媒的优势,通过校园网站建设等来拓宽宣传我国传统优良文化的渠道,进一步健全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平台,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改变过去呆板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学生集体意识淡薄、文明观念缺失。因此,采用加强日常行为训练,重视社会公德实践、重视网络媒体作用等主要举措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2]杨建国.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1).

[3]陈继红.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J].江苏高教,2003(1).

(作者简介:胡火清(1972.12-),男,副教授,九江职业大学,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作者:胡火清

社会公德管理论文 篇2:

近十年我国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研究综述

摘 要: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德教育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道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具备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传播者、创造者,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而学校是培养人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在重视大学生专业素质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笔者通过追溯近十年我国学者关于高校社会公德及社会公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旨在探索我国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社会公德;教育;道德;大学生;高校

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道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具备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青年大学生既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及努力实现中国梦等有着重要影响。而学校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公德意识和行为塑造的主要阵地。笔者认为,高校不仅要重视发展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更要注重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表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当前社会,公共领域生活在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并且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一、 关于社会公德的定义(道德与社会公德)

(一) 道德的概念

社会公德,即社会公共道德,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欲厘清社会公德的定义,首先要理解道德这一重要概念。

关于“道德”这一概念,笔者认为罗国杰教授分析得尤为具体。罗国杰教授认为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一种行为规范。他在《伦理学》中说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揭示了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的本质蕴藏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并且,道德作为社会意识,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精神领域。”其次,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的实践精神,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如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说到:“道德是社会意识,是一种思想关系,因此它是一种精神。但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综上所述,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等的价值体系,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诸活动的动力。

唐凯麟教授也指出,道德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不仅仅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的社会意识而存在,而且以一种特殊的观念、情感、信念、意志等心理形式而存在。道德也不仅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而且还表现为人们的一种行为活动、生活方式。

《道德与道德教育》中指出,道德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的准则和规范。

关于道德的定义,学者们的解释大体相同。总结起来,概括为一些基本的要点就是: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它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诸活动的动力。

(二)社会公德的概念

学者们对社会公德这一概念的解释繁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

第一种观点将社会公德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社会公德是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最简单的道德准则。广义的社会公德是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例如我国宪法中规定的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便是广义上的社会公德。而这广义的公德是与“私德”相对的。“私德”是指私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道德以及与个人品德有关的道德。狭义的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公共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公德是一个由国家提倡或认可的,社会中为全体公民所公认的、在一些重大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所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如第一种观点中提到的“五爱”。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根据客观需要,共同形成的,用以维持公共生活,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笔者认为此定义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定义相符。

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公德无广义和狭义之分,是指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以及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人们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黄钊教授在《三德教育论纲》中指出:“社会公德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共行为准则,第二个层次是指以‘人道主义’为灵魂的道德情操”。笔者认为黄钊教授在这里对社会公德的概念表述得较为全面。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在这里社会公德是指适用于社会公共领域中的全体人民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即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另外,笔者认为,公德与私德两者都属于基础性、底线性道德,两者同样重要。并且,底线性、基础性的道德不等于简单的道德规范,它应该包括公共精神及更高的价值追求。

二、当前我国高校社会公德教育基本现状

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针对高校学生德育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有以下论文。葛晨光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一文里认为“学校教育之缺陷造成公德观念的缺失,家庭教育的功利制约学生良好公德的形成,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让大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另外部分学生自身存在弱点致使社会公德失范。”①因此,要注重校园公德环境的优化,将社会公德教育深入思想政治课程,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实践以及加强心理健康从而有净化社会公德环境。刘金玲与杨振龙在《高校德育应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中评价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总体上是积极的,大部分高校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社会公德。但是少部分高校学生有着“社会公德意识不强,公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以及对社会公德的要求存在一定偏差。”②。林琼斌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分析》一文中提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高效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③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逐渐淡漠的趋势,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甚至是削弱。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必须要通过对于良好社会公德环境的塑造,增进学生学习社会公德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学生群体间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学习氛围,再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最终才能弥补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于《论高校德育的人本追求》一文里对于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观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沈教授指出德育教育要做到“坚持教育服务人民,着眼人的全面发展,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尊重人的主体地位。”④只有这样才能将以人为本与高校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并且优化发展。陈英在《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教育策略》里提出“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大学生进行公德教育不应该居于专业教育的从属地位。”⑤因为当代高校学生社会公德现状所存在之问题不容小觑,例如社会公德存在不完善与不稳定以及追求功利化还有对于道德的认识过于单纯等现象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群体应当针对以上现象实施相应的措施例如理论与实践并重,养成良好德育习惯,加强与学生群体之沟通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优化高校生的社会公德体系建设,最终达到改善社会公德缺失等问题。伍志燕于《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探究—基于贵州六所高校的实证调查》中指出“当代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单页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思想混乱、心理扭曲、价值追求功利化、社会责任感淡漠等问题。”⑥文中通过对高校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的现状与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当加强信息管理,保证网络的洁净与安全,另一方面加强对于学生心理的疏导以及建设“群体网德”从而实现网络与道德的与时俱进。梁爱蕴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探究》中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提出“要从学校、社会、家庭等不同的方面探索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有效途径。”⑦并且通过对社会公德及公德教育的内涵,以及对大学社会公德教育的意义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还有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成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释。贺娟娟在《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与问题》里提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社会环境,学校文化,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对于学生的社会公德缺问题失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虽然有很好的社会公德理论认识,却很难付诸社会公德的实践。”⑧在当前新形势下,尤其是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公德体系尚未全面建成之时,提高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社会公德尤为重要。

三、总结

根据近十年我国学者对高校社会公德的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普遍认为高校社会公德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均发现社会公德在大学生群体里有所缺失,大学生社会公德观念出现的偏差和公德失范的现象不容小觑。但笔者认为,出现以上的这些问题,我们应尽快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学校的环境、学生的心理以及教师的教学这些重要因素及时地找出应对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的新方法。笔者还认为,大多学者没有具体的针对学生群体做问卷调查或者科学化的详细调查。用更科学的形式获得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问题的现状,通过实践调查得出的数据,从而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和应对方法。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的现状研究应针对社会实践调查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的解决。另外,笔者认为对于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的现状研究还应注意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区分。如,来自农村或城市的学生、重点高校或普通高校的学生、不同学科的学生(文科或理科)。不同的研究对象,最后所得出的研究结果也是不同的。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注解:

①葛晨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前沿,2005(7).

②刘金玲,杨振龙.高校德育应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4)。

③林琼斌.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分析.江西教育科研,2007(3).

④沈壮海.论高校德育的人本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1).

⑤陈英.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教育策略.教育与职业,2010(8),24.

⑥伍志燕.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探究—基于贵州六所高校的实证调查.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

⑦梁爱蕴.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439.

⑧贺娟娟.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与问题.科教文汇,2015(2),305.

作者:张珂

社会公德管理论文 篇3: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问题探析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优秀成果,但是大学生社会公德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而社会公德又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不断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取得更进一步的成果。目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我们应当采取多种合理有效的途径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关键词:社会公德;思想道德素质;公德意识;公德教育

我们可以将社会公德简单的称为“公德”,它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道德,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的集体里的人们,为了群体的利益而相对应制定的行为规范,规范着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本质上看,我们可以将社会公德理解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形成的一些观念,准则,思想。社会公德顾名思义是指在社会上形成的公共的品德,规定着人们在行为或思想方面应该怎么做。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大的方面分别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当前环境复杂,一些消极思想不断产生,我们应该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方面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现象频频发生,在不同的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不好的风气同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社会风气。从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来看,它涵盖了人与人关系层面,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人与自然关系层面。

(一)人与人关系层面

社会公德的内容中文明礼貌和助人为乐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当前社会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不文明礼貌和不助人为乐的行为。在过去的小学教育当中,老师总是会教学生们对人要文明礼貌,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乐于助人。然而如今在学生这一大群体中,这种现象却成逆差。在当今大学生这个大的群体中有些大学生举止不够文明,同时发现有些大学生在文明举止方面是在退化的。小学生在见到老师的时候会积极主动的和老师打招呼问好。正常的思维模式是接受越高教育这种行为就应该更为明显,但是这种现象却恰恰相反,在大学生这一群体当中见到老师不再是积极主动的向老师问好打招呼。在报纸上还是在网络上,我们最近经常会看到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这样的新闻,而在媒体采访过程中很多大学生直接表达出他们的想法,不会立即主动地去扶起老人。在人与人的关系层面,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产生诚信的基础,是沟通交流的基石。我们理应重视起来。

(二)人与社会关系层面

社会公德内容中爱护公物与遵纪守法是属于人与社会关系层面的。在当代大学生中爱护公物与遵纪守法的意识缺失。随着物质水平不断的提高,社会问题也就会随之变多。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发达,大家都开始注重享受消费。大学生亦是如此,倾向选择外出旅游,而在旅游过程中就会出现诸多问题。例如有的大学生到了名胜古迹的景点时,会选择不正确的方式留下自己的足迹当做纪念。“书桌文化”和“墙壁文化”也是不堪入目。更有甚者破坏或损坏公物,例如将公园中的公共运动设施损坏,损坏公共花草树木等。同时大学生在遵纪守法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此方面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例如在公共场所喧哗,随地吐痰,乱闯红灯等。有的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所举止不雅,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干扰了他人。这些不良行为极大的影响他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文明。

(三)人与自然关系层面

社会公德内容中的保护环境则是属于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保护环境就是要求我们要爱护,保持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环境整洁与卫生,要求我们要讲究公共卫生,形成优美环境。而在当今大学生这个大的群体中,有很多学生在公共场所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将口香糖随便乱粘附等现象常见。很多学生会选择一个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外出聚餐。聚餐后的垃圾随地乱扔或垃圾处理方式不对。这样的行为不得不让我们为优美环境而惋惜,为一些大学生的行为而痛惜。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爱护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去审视与重视的。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社会公德是属于上层建筑这一范畴的,我国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缺陷和有点并存那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会忽视自身的社会公德,这样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受到影响和破坏,大学生属于思想容易波动的群体,那么大学生的思想也会随之受到不良的影响,影响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国门打开,随之而来的是西方的思潮不断涌入国内,一些消极错误的思想也会随之涌入国内这也使得国内社会风气进步恶化,就此影响着国内大学生的思想。同时现在社会还存在一种不好的风,媒体报道新闻时总是将目光投放在社会公德失范的例子上,社会公德失范突发事件,道德“滑坡”的案例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公德模范们的事迹,却难以成为关注报道的对象。这也导致整个社会目光投放的偏差,大家追逐的焦点发生生了改变,使得整个社会的风气发生了变化。

(二)家庭品德教育的失误

一个学生无论是性格的形成还是品格的养成,最重要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所以家庭教育是关键,那么家庭教育也是造成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众多家长过度重视和追求功利性成绩,而在孩子的品德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方面不够重视。在学习成绩和思想道德素质两者之间,家长通常会将前者放在首位。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一切都大功告成。而事实上,一个学生有才无德很可能成为危险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模式。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家庭成员以孩子为中心。家长视孩子为珍宝,过分的宠爱,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就使得家庭教育严重出现问题,会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一自我为中心,缺少同情助人之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缺少责任感等社会公德失范的问题。

(三)学校教育管理的缺陷

在学校的教育中也存在一定性的问题,学校重视专业课质量,打造主打专业,注重教育结果和就业问题,忽略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那么就形成了“重成绩轻素质”的教育管理缺陷。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们塑造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而中小学校在这一时期着重的是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和考试成绩的好坏。而忽略了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对道德和社会公德重要性的认识不全面,对其产生的意识也是淡薄的。有的学校即便是安排了类似的课程,但是教学形式和模式过于单一只是理论性的说教和灌输,教学内容枯燥单调,导致的结果是带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只有理论的灌输没有现实的实践活动,就会导致学生形成高理论知识和低公德水平的反差,只知道社会公德的原则,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遵守社会公德。

(四)大学生群体特殊性

大学生自身存在不成熟因素也是造成他们社会公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是在思想方面很容易波动,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一个自控能力差的群体,大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学习的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并不能很好的做出准确的判断。处于大学生这一阶段,他们对社会公德的认知是深刻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时候却是和深刻认知不成正比的。大学生这一群体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对自我认知偏高,而在现实中又很难理性地把握自我,使自己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中。而自我认知的内在分裂,导致大学生在价值方面产生双重化认知。面对他人或是社会存在的一些社会公德问题用理想性高标准的尺度来衡量,也就导致了现实社会存在着这种现象,很多大学生只会看到他人没有遵守社会公德规范,而忽略自己是否遵守社会公德规范。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优化社会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德管理机制。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对于那些社会公德模范给予奖励,对于那些违反社会公德规范的人给予相对应的惩罚。合理利用网络媒体手段,在网络上进行积极的正能量的宣传。网络媒体不要舆论偏坡,不要只为了追求网络点击利益只报道社会公德失范的例子,要大力宣传道德榜样的例子。国家应该既要加强法治建设也要加强德治建设,不要存在重法治轻德治的倾向。政府可以举办各类与社会公德有关的活动,调动公民积极性,使得公民参与其中。例如,开展“社会公德模范”“社会公德模范小区”等评选活动。这样就会使得整个社会环境不断优化,社会风气也会越来越好。大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的身心就会被影响,和整个社会环境融入在一起从而自觉地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大学生公德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整个社会公德水准上一个台阶。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与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息息相关,而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首先取决于父母。父母的个人品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水准和成效。家庭教育需要言传,犹重身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言行举动,将变成子女为人处世的样板。所以,他们能不能以身作则,言行如一,正直重义,看问题冷静客观,待人接物进退有据,对孩子都是最直接的陶冶与感化。作为我们每一位孩子的家长,应该自己首先具备社会公德和诚信的意识和行为,摒弃事不关己的观念,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以身示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去教育、影响孩子,让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良好的品德行为及习惯。这样才会在言传身教的氛围中充分感染自己的孩子。因为家庭是开展社会公德和诚信教育的基础,是孩子的生动课堂,而且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一位最亲密、最值得信赖的老师。家庭教育是学生们是否积极自觉的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在此方面的家庭教育。

(三)加强学校德育教育

学校应该不断加强学校公德教育和管理,学校领导人应当重视学生的公德教育。要做到“两手抓”,既要重视成绩也要明确公德教育重要性。学校教育者们应该从自身做起,遵守社会公德规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标杆。教育者们在进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时候,应该寻求新的授课模式,丰富授课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社会公德的重视,不要只停留在理论灌输层面。在教育方面不要忽视实践教学,应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就不会形成逆差,学生们在践行社会公德规范时就不会大打折扣。校方还可以利用起图书馆、体育馆、食堂等场所进行社会公德宣传,倡导公德意识,这种宣传的形式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校方还可以举办“模范座谈会”,请一些模范人士来校作座谈会,与学生们分享模范事迹。在学生内部可以举办“社会公德模范十佳学生”的评选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鼓励和督促学生们去遵守社会公德规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学生们明白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性。

(四)大学生自觉践行公德规范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和创造美好未来的重任。因此,不但要学好文化知识,还应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公德意识。大学生应该对自己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认清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力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因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大学生自身还应该多参加一些社会公德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这有利于我们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社会公德意识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M].新星文化出版社,2006.

〔2〕初明利,范书生.高校德育新视野[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江南雨,刘思羽.社会公德学习读本[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赛汉)

作者:汪金英 李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英语培训机构论文下一篇:广播影视变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