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2022-04-15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激励机制下的班级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共生理论视域下的“学习共同体”强调互惠互享、同济共生。文章针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三个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并且逐一提出相应的措施:一是激活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共生意识,二是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共生模式,三是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共生环境。

激励机制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篇1:

克服职业倦怠 追求职业幸福

中职班主任日常工作繁杂,教学任务、班级事务以及其他临时性任务都得去完成。高强度工作压力之下的精神紧张,高频率活动之下的情感冲突,高密度工作任务下的角色冲突,高纯度情感付出的职业焦虑,以及个人专业发展的停滞等带来的心理问题都会成为中职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诱因。职业倦怠会造成工作质量低下,个人情绪低落,不利于教师自身成长,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不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因此,探索导致中职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深层原因并寻求缓解职业倦怠的措施,解决目前困扰中职学校“班主任荒”的现状,打造一支富有活力、乐于奉献、追求职业幸福的班主任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含义及其表现

“职业倦怠”(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首次提出。费鲁顿伯格把职业倦怠定義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育人活动中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极端反应,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社会心理学家马勒什和佩斯认为倦怠有三个特征,即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具体到中职班主任而言,情感衰竭的具体表现为:对工作丧失兴趣,对育人丧失激情,对班务缺乏热情,对事业缺乏信心,工作中没有活力,缺乏创造力,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怒易暴,一点小刺激就能引起很大反应,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紧张常常伴随左右,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去人性化的具体表现为:对待工作消极、敷衍了事;对待学生冷漠、麻木不仁;对同事、家人疏远或行为怪癖;对待自己多变、不思进取。低成就感的具体表现就是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和价值,消极地评价自己,消极地对待工作,消极地应付学生,甚至自暴自弃。

中职班主任一肩担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一肩担负着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成人成才”育人使命,是中职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是大国工匠成长的引路人,是形成良好班级的灵魂人物,更是自身家庭和谐美满的重要成员。所以,中职班主任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中职学校的育人成效,也影响学校长远发展,对班主任自身的生活幸福指数、职业生涯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解决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问题刻不容缓。

二、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成因

职业学校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综合叠加而形成的,结合职业院校的实际看,既有宏观的社会原因,也有中观的职业学校原因,还有微观的个人原因。

(一)社会原因

一是教育制度的改革,尤其是束缚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造成职业学校社会形象欠佳、教师待遇偏低、工作任务繁重、缺乏成就感,由此产生了职业倦怠。二是诸如“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偏见,导致职业学校沦为“坏孩子聚集地”的代名词,严重影响社会对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客观评价,严重低估甚至是无视职业教育的重要社会价值,进而影响到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社会发展带来的思想价值差异化,家庭结构多元化,信息传播多样化以及收入分配的不均等性,对中职班主任的日常班级管理和育人活动形成较大冲击。长此以往,消极、懈怠的情绪积聚,“幸福感”缺失,产生职业倦怠在所难免。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一是评价机制不完善。职业学校往往以班级量化考核分数、领导测评来衡量班主任工作的优劣,忽视了班级管理是个动态的过程。二是激励机制不到位。职业学校重“技”轻“德”现象普遍存在。例如,技能大赛各方关注予以重奖,班主任育人艰辛少有激励。此外班主任在学校提拔、职称评定以及工资待遇等方面并没有过多优势,反而工作量却是正常教师的数倍。巨大的落差,势必影响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三是保障措施不到位。职业学校的特殊性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班主任小心翼翼,唯恐教育不当引投诉,管理不善落处分。不堪重负下难免负面情绪滋生,职业倦怠由此产生。

(三)自身原因

自身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中职班主任由于对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复杂性的认识不足,造成自身情绪失调、职业成长困惑和角色冲突等问题。教育是一个“慢”过程,职业教育尤其如此。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也不能悲观于现实状况的糟糕透顶,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所说,我们不能抱有“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和糟糕至极”的非理性信念。二是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设置不合理、定位不准而缺乏针对性,评估不科学而缺乏实效性,评价不客观而缺乏激励性,行动难落实而缺乏持久性,最终庸碌无为,影响自身成长。三是难以突破自我局限以开放心态融入群体,缺乏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缺乏良好团队合作的能力,影响自身发展。

三、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面对众多原因,班主任教师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接受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去解决有可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适应环境,改变自我。

(一) 调控情绪,学会客观归因,坚定信心

对同一件事,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心情就会大不一样。中职班主任的情绪往往受到外界的评价、学生的态度以及家长的反馈等三方面因素影响。面对不同的看法,班主任教师既不以偏概全、盲目否定自我,也不能视而不见、归咎他人;要敢于正视问题,正视负面评价,真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此外要培养乐观的心态,建立牢固的自信,增加面对不公或消极评价的底气,将其转化为改进工作的推动力。教师们不妨借鉴马丁·塞利格曼培养乐观态度的“ABCDE”模式,认为遇到不好的事情(A)时,自然会产生消极的想法(B),这想法影响我们情绪,并且带来了相应的后果(C),找出证据反驳(D),由此体会自己应对消极想法获得的激发(E)。举个例子:小王又旷课了,屡教不改。消极想法:我真没用,连一个小问题都处理不了。后果:感觉沮丧,当其他学生出现问题时,反应很容易过激。反驳:学生犯错误在所难免,这并不能说明什么。而且小王也不是一点变化没有。激发:我需要的不过是再想想办法或者可以去请教更有经验的老师。

(二) 做好职业规划,促进自我发展

美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斯提出了万能公式:成功=目标+详细计划+马上行动+检查修正+坚持到底。有效的规划,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收获职业生涯的成功,就会感知作为一个职教班主任的幸福。职业规划的5个要素分别是:自我的认知、合理的目标、适合的策略、不断的反思、持久的行动。中职班主任正确认识自身,重新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进行剖析,明晰自己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据此制订合适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劣势,提升自身素养,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要及时反思,把个体平凡的经历、育人细节的把控、班级管理的得失等升华为带有个人风格的、富有教育智慧的方法和理念,从而实现自己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 职场搭桥 幸福有道

首先,从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发现快乐,是保持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繁杂的、枯燥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教师不妨建立自己的幸福账本,每天记录快乐的事件,或晒微信朋友圈,或形成工作札记,时时回顾,多多交流,时刻提醒自己其实每天都有开心的瞬间。其次,突破自我局限,开放心态,融入群体。和谐的人际关系将为自我成长带来良好的社会支撑,同时也为自己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增大了对工作的兴趣。再次,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投入专业成长,感受职业幸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专业能力、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在工作上游刃有余,更易赢得周围人的尊重,领导的欣赏,家长的认可,学生的信任,也容易收获职业幸福。所以,中职班主任要通过自我反思,合作促进,不断学习,强化教育教学理论实践,持续关注发展与自我提高,在工作中充实自己,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增强职业幸福感。最后,职业学校班主任还要心怀感恩之心。正是职业院校学生的管理难、学习难才成就了班主任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才成就了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教育情怀。学生的进步、班级的成长会带给班主任教师最大的职业成就感。

(本文系2016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青年教师项目“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职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 ZJC16003。)

(责编 李晓庆)

作者:王鹏飞 王春生

激励机制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篇2:

共生理论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研究

摘   要:共生理论视域下的“学习共同体”强调互惠互享、同济共生。文章针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三个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并且逐一提出相应的措施:一是激活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共生意识,二是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共生模式,三是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共生环境。

关键词:共生理论;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互惠共赢

作者简介:朱志衡,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语文教研员,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及教学管理;陈婷,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初级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广东  佛山  528000)

“共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各单元主体按照某种模式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成长的共生关系。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视角,进而成了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共生理论强调的是人们在大环境背景下的状态并非独立分离的,而是彼此促进、同济共生的关系,这一理论与时下热词“共同体”的含义相近,共生理论的价值理念与共同体的构建观念相契合,即在平等互补的状态下,成员通过合作达成共赢。

目前,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构建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互帮互助的意识薄弱,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培训中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其次,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共生模式的效能发挥受限,一些学校为教师创造了多种交流互动活动,但囿于教师传统观念或组织形式单一等因素,学习共同体的效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此外,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的共生环境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优化,应从学校激励机制、共同体平台建设、组织结构、物质资源等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

袁纯清将生物学的共生概念及相关理论延伸至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并且提出以共生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描述共生的本质。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三要素(共生意识、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模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科研及教学能力。
一、激活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共生意识

近年来,许多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关注到了“共同体”这一概念,但却对共生意识未予以充分重视,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对教师自主、自觉、自发的主体精神意识的培养与强化。共生意识对于共同体的建构非常重要,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升团队成员的幸福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不应是外部力量强制作用下形成的组织或群体,而是自发、自愿形成的组织。为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激活和唤醒教师的合作意识。

首先,学校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引导,由学校倡议宣传或是推荐优秀教师牵头,逐步形成学习共同体的风潮,要在教师团队中普及共同体的概念和价值,让教师互帮互助,最终达到合作共赢。教师的共生意识得到强化,才会自觉形成团队,进而建立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在共生系统中还要确立一个共同的专业发展目标,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教师们带着同样的信念,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奋进,这种共生系统下的合作团体才是有灵魂的。此外,学校要给予教师更多的谏言和决策机会,保证教师能够参与学校重大事件的决策,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与同事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心得,表达自己的想法,民主参与学校决策,感受到被倾听、被关注、被认可,让教师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和职业认同感。
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共生模式

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中,因个体差异,不同教师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会形成一种互补关系。而共生理论强调在共生系统下,彼此要达到相互促进、互惠共赢的状态。例如,外向型和内向型的教师在同一个学习群体中共存,正是他们之间的差异使互相学习、共生、共同发展成为可能,进而达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目的。如果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中的主体过于异质化,教师会缺乏一个共生的界面,缺乏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基础,最终影响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良好运转。在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学习模式下,教师的不同观点产生碰撞,成员必须就不同的观点进行对话和交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在交流、分享、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得到了帮助和支持,也加深了对教学实践的理解和感悟,营造了一个共享的文化合作氛围,并对教师这一职业身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此外,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模式——“青蓝工程”也值得推广运用。“青蓝工程”以师徒结对为主要形式,通过有经验的教师对新手教师进行较为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促进新手教师专业技能和教育智慧提升。一方面,新手教师在听课、备课、上课、公开课活动中主动与优秀教师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如何有效地掌控课堂。在班级管理和常规工作方面,新手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僅能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引领作用,而且可以提高新手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指导新手教师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积累经验。“青蓝工程”的共同体模式能有效提升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教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增进教师的专业情感认知。
三、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共生环境

优化共生环境,首先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学校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学校要对共同体进行必要的监管,提供教学资源、相关培训和制度保障,使共同体运转良好、得到发展,设立一系列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共生环境,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建教研组。由优秀教师牵头,成员为各科组教师,成员在共同体中交流、研究、学习、考试或举办科组竞赛等,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信息共享、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环境氛围。其次,学校可根据社会热点和教育热点成立课题组。组内成员为不同专业方向且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大家研究同一课题,分工合作、研究探讨、互帮互助,以此促进研究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平台建设也发展迅猛,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共生环境,同样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松散的群体组织起来,形成教师专业网络平台发展共同体,实时互动交流。例如,可以组建QQ群、微信群等,鼓励教师在群内发表观点和意见;或每周举办一次线上无领导小组讨论,邀请专家在线答疑解惑,帮助教师获得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教学技能的提升;还可以运营微博、微信公众号,形成一个更大的共同体,汇聚教育领域优秀人才,进行广泛交流和教学探讨;还有利用“名师工作室”“世界咖啡会议模式”等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共生环境。

通过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升师资质量、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学校开展学习、交流、研究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终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郑惠丹.共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共同体的模式构建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

[2] 徐怀录.“教师发展共同体”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9,(8).

责任编辑 袁静琴

作者:朱志衡 陈婷

激励机制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篇3:

激励机制班级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摘 要:将激励机制应用于班级管理中,不仅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促进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本文对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进行探究,旨在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激励机制;班级管理;实践

引言:

所谓的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好相应的要求和规则,然后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严格执行,班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共进的班集体[1]。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教师过于注重自身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导致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到班级管理中,或是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而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不仅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和文明集体的建设中,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自身素质。

1.激励机制的内涵及意义

1.1激励机制的内涵

激励就是指管理者为实现预期目标或达到某种目的,不断地推动事物快速向前发展。而在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就是班主任通过鼓励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认真地完成任务,自觉遵守班级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据了解,激励过程分为三部分,即引起激励的需要;引起激励的动机;为达到预期目标的心理变化过程[2]。在班级管理中,要想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就需要教师认真落实“以生为本”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促进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

1.2激励机制的重要意义

在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有效实践,具有如下意义:

首先,有助于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和思考的积极性。当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时,他们就会产生一定的自豪感,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管理或学习中,并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提高学习能力与个人素养;

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相互协作意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融入激励机制时,有些是针对学生个人的,还有部分是针对合作小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并在日常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强化创新意识与相互协助意识;

最后,有助于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班主任大多使用强制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管理,要求学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这种管理環境中,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对班主任的管理模式存在抵触情绪,导致班级管理效果受到影响。而激励机制的融入与实践,学生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他们有权利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并且在班主任的鼓励和肯定下,他们的心理需求会得到极大地满足,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促进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

2.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

2.1竞争激励机制

竞争是事物发展的外在动力,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助催剂。在班级管理中,合理构建竞争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结协作能力[3]。例如,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期,就要根据班级人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合理划分小组,然后就卫生、小组纪律、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等指标进行考核,考核周期以月为单位,期末进行综合评价。考核方法分为组内评价、两小组之间互评、班主任做阶段性总结等。对于综合表现优秀的小组,班主任要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如水彩笔、故事书、小画册等。通过竞争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感悟到合作的重要性以及班级管理的兴趣,从而实现小组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2.2目标激励机制

从字面上讲,目标激励机制就是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继续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在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班主任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时地与每一名学生进行交流,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包括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学习长处和短板等,然后协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让其在执行过程中深刻感悟到学习目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通过目标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且可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情感激励机制

情感激励机制是指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和情感诉求,然后实施针对性的情感激励。情感激励机制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满足他们的自尊心,而且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与信任度。此外,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增加与学生的交流频率,既可以改正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之处,又可以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思维能力。当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时,班主任要善于听取并考虑学生的想法和建议,根据他们的心理所需“对症下药”,比如说面对自卑,胆小的孩子,班主任要用亲切肯定的话语和肢体语言给予他们鼓励,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心;对于不遵守班级制度的学生,班主任不要大声斥责,而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4]。通过情感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可以在健全学生品格和人格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班级管理的重要程度日益显现,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想要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对激励机制进行合理的运用,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价值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相西红,刘洁.如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激励机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0).

[2] 刘现忠.基于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构建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24).

[3] 付金燕.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构建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5,(6).

[4] 黄乐清.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激励机制研究[J].育人之道,2019,170(22):152-153.

作者简介:胡国领,1987.12.26,男,汉族,河南省商丘市,高中物理教师中教一级,本科,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作者:胡国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耕地保护与城市化建设论文下一篇: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