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编辑网络传播论文

2022-04-17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高校学报编辑网络传播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若想使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得到进步,需要对其进行创新发展,从而使其可以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学报身负传播知识等重责,因此在对其进行编辑时,需要对其不断地创新,从而使其充分发挥应用作用;基于以上情况,本文将就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编辑管理、观念以及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以期可以使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得到更多进步。

高校学报编辑网络传播论文 篇1:

高校学报网络传播特点及传播力提升

[摘 要] 文章以5家农业高校学报及5家专业学术期刊为例,利用读者地域分布、读者所属单位、被访文献所属学科相关数据,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学报相对专业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呈现地域性、内向性及学科集中度不足等特点,并分析其原因。高校学报要提高影响力和传播力,就当前而言,要通过加强宣传、多渠道传播、精品化、精准化推送以达此目的;从长远发展而言,必须实现专业化转型,方能克服弊端,达到提高传播效率、进而扩大学术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 高校学报 网络传播 传播力 提升路径

Network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Journals and Their Transmission Power’s Lifting Paths

Liu Hao Li Ling Li Erbin

(Edo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Key words] University journal Network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bility Lifting paths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日趋完善,以纸质为载体的学术期刊传播模式已经难以有效服务学术交流和学术传播[1]。网络传播由于其便捷性已为大多数读者所接受和认可,并成为较为普及的传播媒介。关于学术期刊网络传播的研究,主要有传播模式、传播力建设、传播效果及评价等方面的论述[2][3][4][5]。此外,一些同仁将高校学报与专业学术期刊置于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前提下进行比较,以期获得两类期刊的网络传播效果。如佟建国、闫帅等认为当今科研人员主要通过主题词和作者等项目检索快速查找需要的信息,不论这些论文是刊载在专业期刊还是在综合性的高校学报上[6]。冯虹、周小华也认为数字出版为传统高校学报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读者关心的是所需要的学术信息,并不一定要了解这些信息来自何处[7]。杜秀杰、赵大良等认为数字化出版就是信息的破碎化,是期刊汇编权被肢解、信息单元化,信息使用者重点关注的是单篇的主题内容,而不是期刊的整体,学术信息平等地供使用者搜索[8]。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网络传播中,高校学报原有的劣勢将被逐渐淡化,与专业期刊被检索及被使用的机会是均等的。但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较为特殊的类型,读者在查阅并使用相关文献时,真的能够同专业学术期刊一样被无差别对待吗?基于上述疑问,笔者拟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相关个刊的文献网络传播数据,分析高校学报网络传播存在的特点,以期获得提升高校学报传播力的方法和路径。

1 高校学报网络传播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高校学报网络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如商业数据库传播、自建网站(网页)传播或手机微信传播等。由于高校学报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商业数据库传播途径,加之大多数高等院校、公共图书馆和科研机构订阅较多(尤其是“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使其相关数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高校学报网络传播的情况。为深入分析高校学报的网络传播特点,考虑数据的可获性,本文利用“中国知网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提供的文献网络传播情况相关数据,以5家农业高校学报为例,收集整理并考察其读者地域分布、读者所属单位、被访文献所属学科相关数据。同时,为进一步反映学报相对专业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特点,选取与农业高校学报刊发内容相近的5家专业学术期刊进行比较分析。

1.1 高校学报网络传播的地域性特征

表1反映了各学术期刊在各省(市)2014年1—12月的下载量。从纵向看,高校学报的网络传播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即高校学报下载量通常呈现所属省份相对较高的趋势。《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及《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这种特征尤为明显。《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在广东本省下载量略高于北京、江苏,而远大于其他省(市)的下载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在陕西本省的下载量为5336次,低于在北京、江苏及湖北的下载量,但高于其他省(市)的下载量。尽管这两家学报的地域性特征相对前三家学报不甚明显,但相对其他各省(市)而言,该特征仍然突出。此外,5家农业高校学报在其他省份的下载量差别并不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和《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的绝对下载量相对其他3家学报稍微偏高,这是因为其发文量较其他学报高所致。从横向看,学报在各自省(市)的下载量相对其他学报都要高(《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相对例外,在广东的下载量位居第二),说明读者对本省(市)学报更为了解和熟悉。对于被选的5家专业期刊,这种地域性特征并不明显,而更多地与各省(市)的相关学科科研实力和研究队伍的多寡有关。比如江苏、北京、湖北三省(市)是全国高校分布较多的省(市),重点高校、研究型大学较多,科研实力雄厚,导致这三个省(市)的期刊下载量都相对其他省(市)高,这一解释同样适用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出现的前述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存在这种特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读者对外省高校学报的知晓度并不高。本省(市)读者对本地高校相对较为熟悉,对其学报也更为了解,因此,对本地的高校学报论文下载量相对较高,而其他省(市)的读者对本地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较不熟悉,导致对所属学报的知晓和熟悉相对较低,下载量必然偏低。根据高校学报网络传播的相关研究[9][10],由于其采用的数据为各刊的总下载次数、总被引次数,未分省进行统计,因此,无法反映高校学报网络传播的结构性特征及下载的地域性特征,由此简单地得出高校学报与专业期刊无差别被使用的结论。由表1数据可以说明,高校学报与专业学术期刊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差距,高校学报下载量不仅地域性特征明显,而且总下载量远低于专业学术期刊的下载量。

第二,学术期刊评价直接导致读者对高校学报的认同度低。受学术期刊评价的影响,高校学报在各高校制定的核心期刊排名中处于劣势,学报不论办得好与坏,均归入较低级别。各校教师在学术考核及职称评定方面均以此为标杆,导致在查阅和引用相关论文时,有意识地偏向于专业核心期刊,进而导致高校学报和专业学术期刊下载量存在较大差别。如表1所示,以江苏省为例,学报下载量最高的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为11273次,专业期刊中下载量最高的为《农业经济问题》,为33453次,是前者的2.97倍;同理,《农业经济问题》下载量是《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的4.33倍。综观其他各省,专业学术期刊的下载量明显高于学报。

第三,海量信息降低了读者对高校学报的关注度。在数字化传播中,传受双方地位发生彻底转变,信息传播的效果主要由受众决定。目前,高校学报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各数据库实现网上传播,由于大型数据库汇聚了众多的学术资源,在通过关键词等方式检索出来的文献数量远超过读者的阅读能力时,读者的耐心程度和认真程度就会受到影响,他们便将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核心期刊”上,高校学报由于进入“核心期刊”较少,必然导致传播效果低下[11]。而且,进入“核心期刊”行列的高校学报,由于报道主题不集中,往往会被一些弱势学科拖累,相较专业期刊而言,同样处于劣势,表1可以说明该问题。

注:(1)数据库提供了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下载数据,由于其呈现的特点一致,以及为分析讨论的方便,笔者按地域的不同随机抽取了15个省市的相关数据;(2)由于各刊创刊时间不一,同时由于该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所限,不能分离出各刊某年刊发论文在某年被下载的情况,只能获得某刊所有刊发的论文在某一时间段内下载的情况,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的分析。

1.2 高校学报网络传播的内向性特征

为进一步描述高校学报的读者单位分布情况,考虑到各农业高校由于具有相近的学科建设,师生的研究侧重于涉农领域,查阅涉农研究论文应该相对较多。而农业高校学报正是以“三农”为特色的学术刊物,刊发涉农类稿件相对其他稿件更多,各农业高校师生对该类论文的下载量应该相对较多,因此农业高校的师生应该是农业高校学报的主要读者群。而农业高校学报在各农业高校的传播应主要受各农业高校科研实力及刊发论文质量的影响。通常,科研实力越雄厚的高校,从事科研的师生越多,专业化阅读需求会越大,下载量也会越高;刊发的论文质量越高,其关注度及下载量也会越高。因此,对从事相关研究的农业高校师生而言,其下载的论文与是否为本校学报刊载的论文没有关系。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除选取5所农业高校学报所在的高校外,还按地域的不同随机選取了其他8所农业高校,并通过收集整理这些高校对以上5家农业高校学报和5家专业期刊的网络下载情况,以验证本文的推论是否成立。

表2的结果表明,从纵向比较,除《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外,农业高校对本校学报的下载量高于其他农业高校对该学报的下载量。原因可能是:第一,学报长期以来被视为本校师生发表论文的自留地,本校师生为在学报上发表论文,必然要对本校学报有更深的了解,以便判断自己的论文是否符合学报的选稿要求,进而对本校学报的下载量更高。第二,学校相关政策的引导。从几家农大学报负责人得知,近年来各校对本校学报在政策上有一定倾斜,即在制定核心期刊目录时,对本校学报给予适当照顾,拉开本校学报与其他学报之间的距离。由于各校核心期刊分级排名是该校师生发表论文的风向标,客观上刺激本校师生对本校学报的偏爱,导致本校学报下载量也较高。其中,《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例外,该学报从创刊伊始至今,并未紧密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和科研力量,在每年刊发的稿件当中,校内稿件所占比例一直以来都不高,致使学报在本校的下载量也较低。从横向比较,各农业大学对本校学报的下载量远远高于对其他学报的下载量。表中其他农业高校对5家学报的下载量都偏低并呈均衡态势。由此可知,高校学报的传播内向性非常突出。

农业高校对专业学术期刊的下载量较学报高得多,而且各农业高校对专业期刊的下载量同该校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力量密切相关。在前5所农业高校中,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均是全国重点学科,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在南京农业大学属全国重点学科,在其他4所农业高校中均为省级或市级重点学科,这5所高校除华南农业大学外,均有较高的下载量。华南农业大学下载量偏低的原因可能是:该校地处广州,受当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科研氛围相对不足;前4所农业高校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师资力量强,科研实力高。而华南农业大学师资相对其他4所高校偏弱,导致科研实力较弱,进而造成对相应期刊的下载量较低。

1.3 高校学报网络传播的学科集中度不足

高校学报被访文献所属学科下载情况可以反映各学报已刊发论文所属学科传播力的大小,下载量越大,说明受关注越多,论文被引用的可能性越大,影响力也越强。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除《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外,其他4家农业大学学报“经济与管理科学”学科的论文下载量居于首位,占总下载量之比依次为50.46%、46.78%、54.43%、43.62%,而《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在“经济与管理科学”“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三个学科的论文下载量相对较为均衡,三者之和占总下载量的81.24%。根据各家办刊实际情况,几家学报近年来逐步实施对栏目进行调整,由原来的大综合办刊模式逐渐转为专题办刊模式,“三农”特色突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及《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更注重农业经济、土地管理等经济管理类学科,由此其下载量相对较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在农村社会学、农村教育方面也极具特色,由此形成三大学科势均力敌。但从表3仍然可以看出,尽管农业高校学报实行专题化办刊模式,但由于体制原因,仍然刊发其他学科论文,这些学科论文刊发量相对较少,下载量也较低,此外,因这些学科在农业大学并不是优势学科,导致在农大学报上刊发的论文受到读者的关注度也较小,传播受限。而对5家专业学术期刊,其“经济与管理科学”学科下载量均达10万次以上,占比非常高,分别为78.2%、78.41%、72.93%、82.72%、83.15%。由于专业类期刊刊发论文主题集中,更易集聚学术共同体的关注与认同,进而导致其下载量远远高于学报。

注:经济与管理科学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管理学等学科;社会科学Ⅰ辑主要包括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政党及群众组织、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社会科学Ⅱ辑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社会学与统计学、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人口学与计划生育等学科;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主要包括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古代史、哲学、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中国语言文学、文艺理论、宗教学、伦理学、心理学、考古学等。

2 高校学报网络传播提升路径

2.1 加强对高校学报的宣传力度,提高学报影响力

高校学报以“某某高校学报”命名,从刊名上难以直观反映刊发的重点,给读者造成“什么都刊发,而什么都不是”的刻板印象,同时全国高校学报数量众多,读者难以做到对每家学报的全面了解。近年来,尽管大多数高校学报已经实现开门办刊,但无论从传播的角度还是从投稿、用稿的角度,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要彻底改变这一困境,高校学报在现行报刊体制下,在保持刊名不变的情况下,需要通过采取多种途径对外宣传学报。如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等大型期刊数据库,深入挖掘学报自身的读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他们发送学报简介、稿约、选题重点以及刊发的稿件等,从而使潜在的读者变为现实的读者;通过召开学术会议,汇聚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相关学术团队的专家学者,借学术交流机会,一方面为学报组织专题,另一方面使学者近距离加深对学报的了解,以点带面提高学报影响力;集多家学报尤其是同类高校学报,走进各高校校园,开展各家学报的巡回展示活动,让更多高校师生加深对学报的了解,进而成为学报的读者。此外,充分利用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介对学报举办的会议、年度选题重点、刊发的精品等进行宣传报道,从而提高学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2 实行精品化、精准化推送,积极主动提升学报传播力

网络媒介时代,读者可以低成本而便捷地获取海量信息,而如何从中选择却成了新的难题[12]。倘若通过“核心期刊”进行筛选,必然会漏掉部分极具参考价值尤其是刊发在高校学报上的内容。自21世纪以来,大多数高校学报在教育部“名刊工程”“名栏建设工程”以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等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学报的稿件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部分单篇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已不输于专业期刊[13],学报影响因子也大幅提升[14]。如何提高优秀稿件的显示度和传播力?高校学报应调整姿态,回归到做好学术服务中来[15]。首先,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积极策划选题,主动争取优质稿源,严格稿件质量把关,刊发优质稿件,并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等途径及时优先向相关读者推送精品,并提前将每期刊发或待刊发稿件在学报网站上挂出,节省将数据转给各家数据库上网的时间,使读者能够快速免费开放获取;其次,紧密追踪相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对學报刊发的稿件按主题进行分类整理,精准化推送,进而实现学报与真正读者的关联度。通过精准化推送,读者能够及时快速获得所需内容,进而改善其对学报的原有看法,使学报的学术功能最大化发挥,同时提高了学报自身的传播速度。

2.3 积极推进高校学报的专业化、专题化转型,提升学报影响力

以上数据表明,同一篇论文刊发在专业学术期刊上的影响力远高于学报上的影响力。从读者角度而言,高校学报现行的办刊方式不能适应读者的专业化阅读需求,加之海量信息的干扰,读者更愿选择专业学术期刊;从作者角度而言,期刊学术声誉好、学术内容质量高、传播范围广、学术影响大[16],必然是作者积极投稿的对象期刊,因为它可以满足作者扩大其学术影响力的强烈愿望,进而建立并提升自己在相应学术圈的学术地位,这类期刊往往是主流系统和主流学者的主要投稿对象[17],其刊发的论文往往是作者最优秀的论文,更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它往往能够使其他读者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并得到更多启发性思考。而这类期刊,通常是各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因此,从学报的长远发展来看,高校学报必须充分依托本校优势学科或当地区域优势,立足于为读者、作者的需求服务,根据自身办刊条件,积极主动地寻求专业化或专题化转型,方能摆脱困境,提升学报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3 结 语

在数字化、网络化背景下,尽管期刊整体被拆分成单篇论文实现网上传播,看似与整本期刊无关,但是在现行评价体系、海量信息及专业化阅读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高校学报呈现地域性、内向性及学科集中度不足等特点,充分说明高校学报难以与专业学术期刊相媲美。高校学报要提高影响力和传播力,就当前而言,要通过加强宣传、多渠道传播、精品化、精准化推送以达此目的;从长远发展而言,必须实现专业化转型,真正克服弊端,进而达到提高传播效率,扩大学术交流的目的。

注 释

[1][2]赵文义,王磊,宋庆国,等.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1):80-82

[3][16]谢文亮,王石榴.学术期刊的传播力与传播力建设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425-430

[4]陈燕. 学术期刊网络传播的评价指标与方法探讨[J].评价与管理,2009,9(3):58-61

[5]朱玉奴.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及影响力研究:以国内23种图书情报类期刊为例[J].情报杂志,2012,31(11)71-76

[6][9]佟建国,闫帅,黄东华.提升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4(2):59-62

[7]冯虹,周小华.中国高校学报如何面对数字化传播新趋势[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1):94-97

[8][10]杜秀杰,赵大良,蒋汀华,等.高校学报与专业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比较[J].编辑学报,2012,24(2):162-164

[11]李艷.数字出版时代高校学报传播能力提升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431-435

[12][15]桑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在线学术平台:“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之未来构想[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2015(3):55-157

[13]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 5) :5-27

[14]王文军.分学科评价:综合性学术期刊评价的合理路径: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综合性学报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48( 3) :140 -146

[17]郑英隆.全球化、互联网与中国学术期刊变革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6-65,124

(收稿日期:2016-04-15)

作者:刘浩 李凌 李二斌

高校学报编辑网络传播论文 篇2: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刍议

摘 要:若想使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得到进步,需要对其进行创新发展,从而使其可以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学报身负传播知识等重责,因此在对其进行编辑时,需要对其不断地创新,从而使其充分发挥应用作用;基于以上情况,本文将就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编辑管理、观念以及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以期可以使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得到更多进步。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创新

为了对本校的教学成果及科研成果进行展示,需要通过高校学报等相关学术期刊进行表达,基于此,高校需要对学报的编辑工作产生足够重视,并且根据实际的需要对其进行创新调整,从而使学报这一文化阵地发挥其应有作用,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普及,并且予以后人更多的启发和引导;为了实现以上目标,需要对编辑工作进行创新调整,将更多专业化、信息化的内容融入其中,并且对理念、策划、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促进高校学报的发展。

一、将创新工作渗透到编辑团队

若想使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质量有所保障,需要对编辑团队及团队内的人才进行重视,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和优势,并将创新工作向高校学报编辑团队进行渗透,促进学报的未来发展;基于以上方面需要,需要对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进行培养,从而为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很多高校无法为创新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由于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并且未能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受到一定阻碍。

为了更好的开展编辑团队及人才的创新工作,更好的完成高校学报编辑任务,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对编辑工作进行创新调整:

(一)与外界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

为了使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编辑团队及编辑人才得到更多的创新发展,便不能闭门造车,因为固步自封便无法使编辑工作得到更多进步和发展,也就无法更好的应对时代及社会的需求;基于以上情况,编辑人员需要和他人进行更多沟通,从而将所有人掌握的信息进行共享,分享彼此之间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感悟和经验,更好的对学报的编辑工作进行创新。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人员需要具有一双“慧眼”,从而发掘更多的英才,将更多的优秀作者作品进行收录;当作者遇到问题和困难时,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者需要给予作者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并且和作者在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沟通,从而更好的了解作者写作情况及思想状态,为之后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对编辑工作的创新工作予以更多重視

高校的领导层人员必须从思想层面进行改变,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作用及意义有更多认识,从而使编辑的创新工作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具体来讲,可以从薪资待遇方面入手对工作进行调整,并通过为编辑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氛围等方面招揽更多人才;此外,学校可以与实力强劲的名校进行更多交流对接,从而招揽到更多专业水平较高的编辑人才为学校进行效力。

(三)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手段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者的各方面素质及专业水平进行提升

目前,我国高校的很多学报编辑工作者并非专业出身,因此在开展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时可能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基于此,学校需要从编辑规范、技能等方面入手,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者进行教育和培训,从而使编辑人员对编辑工作的相关法律条款以及方式方法等方面有更多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培训教育,高校编辑人员的学术素养及编辑水平也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而这样的人才进行学报的编辑时便可以为学报的规范性及标准程度提供更多保障。

很多情况下,高校学报的专业性及学术性较强,若非专业出身的编辑人员对其进行编辑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阻碍,基于此,编辑工作者需要对自身认识进行培养,确保日常工作按时完成的基础上可以对自身水平进行不断的提升,开阔自己的学术眼界,阅览更多的专业书籍,最终使自己可以更好的开展今后的编辑工作,更加自然、熟练的将创新元素纳入稿件的编辑工作中。

二、从观念层面进行转变和创新

编辑人员若想对高校学报进行更好的编辑和创新,需要从思想观念层面上进行创新调整,为编辑的创新奠定坚实基础;随着观念层次的转变和创新,编辑人员便可以自然而然的将创新向日常工作中进行渗透,将所有细节工作进行创新调整,下面将就其进行细致分析:

首先,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需要将精品战略引入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中,对编辑工作进行创新,精品学报可以使编辑工作打破现状,更好的展示其专业性及学术性等特点;编辑工作人员需要对精品意识进行提高,对题材进行丰富和创新,并将表现形式进行完善,从而使人们可以透过学报对此学校特点等有更多认识。

其次,对自身的知识进行丰富,掌握更多新的科学知识,使自己的眼界拓宽,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从而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编辑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报可以具备更多本校特色和新意,扩大读者群,增强高校学报在学校及社会方面的影响力。

再次,现在我国正在进行文化转型,在这一特殊的时期,高校学报除了需要承担知识的普及、传播任务之外,还需要对文化构建及创新等方面工作进行负责,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些使命,编辑人员需要将文化构建等意识植入与脑海中,从而实现观念创新,进而实现对学报编辑工作的创新。

最后,通过实践及理论基础的辅助对编辑观念进行创新。创新意识并非观念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基于这种情况,学报编辑人员需要对自身水平进行提升,通过更多的实践对经验进行积累,不断的充实自己,最终才能对编辑内容的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精准判断,更好的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进行创新。

三、对编辑管理方面工作进行创新优化

编辑人员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进行创新优化时,需要对编辑管理方面的创新工作产生足够重视,这也是编辑工作得以创新的重要基础条件,基于此,编辑者需要将饱满的精神和热情投入编辑工作中,对原有的消极怠工态度进行转变,最终使学报编辑工作的效率及质量有所保障,下面将就编辑管理方面的创新工作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首先,主编需要对自身水平及判断能力进行提升。为了更好的对编辑工作进行创新调整,主编需要对稿件进行精准的判断,学报编辑工作中,初、复审意见对主编的决定具有重要影响,最终得出的终审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了达到以上方面要求,执行主编需要对评语中的干扰因素及个人色彩因素进行排除,从而提炼评语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做出最终的判断,并科学合理的对稿件进行创新,做出通过与否的决断。

其次,上一点中提到的初审对于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编辑人员需要切实做好稿件的初审工作,从而更好的完成稿件判断及审核工作;稿件内容可以被认为是判断工作的重要依据,当然还需要对本校对学报形式、宗旨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考量,并对通顺度及发表价值等内容进行判断;复审之前的初审工作对学报质量具有较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学报质量水平,所以编辑人员需要对初审及筛选工作重要性有更多认识,从而选取价值及学术性较高的稿件进行发表。

最后,上面两点中也提到了复审工作,而复审工作对编辑工作具有重要影响;由于“门户之见”于学术界而言并非罕见之事,再加上个人观点的差异等原因,可能使人们对稿件价值有不同看法,基于此,需要对复审人员的选择方面引起重视,从而对文章价值有更加精准的把握;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进行创新时,编辑人员需要对其合理性及适度性方面进行把握,而复审专家的作用正体现于此,执行编辑在对复审专家进行选择时,需要对其责任心、专业等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从而使复审工作发挥更多作用。

四、对策划选题进行创新发展

策划和选题可以被看作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第一步,因此若想对编辑工作进行创新,可以对策划选题方面进行创新发展,下面对其进行具体说明:首先,对固步自封办报模式进行创新调整,面向社会对其进行改变,从而使实际和理论之间进行更好的联系,让二者共同进步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其次,形成创新意识,在策划和选题时能够考虑到创新方面的要求;编辑人员需要对读者需求等有所了解,从而更好的完成策划及选题的创新;编辑人员可以对新方法、理念等方面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最终使选题的创新及质量水平有所保障;再次,对目前研究尚浅的课题进行取材,从而使选题更“新”,开展此类工作对编辑人员的文学素养方面具有较高要求,考校学报编辑工作者的能力,因此编辑人员需要从自身进行转变,对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内容进行掌握和了解,从而使选题编辑工作具有更多价值和新意;最后,和专业人士建立更多联系,通过座谈等形式进行研讨,对选题工作进行创新和改进,同时还可以将专家们最新且价值较高的文章稿件收录到学报中;以上方法通过对选题时机及内容方面的“新”实现了學报编辑创新。

除此之外,编辑人员还需要将更多现代化、信息化技术融入编辑工作中对其进行创新,让稿件的接受、深度及加工等方面的编辑工作实现创新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高校学报更好的完成知识的传递、普及以及启发后人的目的,需要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进行创新调整,本文对相关的编辑工作创新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对策划、选题、编辑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完善,希望负责此项工作的编辑人员可以借鉴文中的观点及建议对己身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中的不足进行调整,从而更好的应对时代的需要,促进我国高校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参考文献:

〔1〕江波,罗雯瑶,刘景芝,等.高校学报编辑胜任特征模型的初步构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733-738.

〔2〕江波,罗雯瑶,刘景芝,等.高校学报编辑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一项实证研究[J].出版科学,2016,24(2):47-50.

〔3〕杨红梅.高校学报编辑的角色变迁及其基本定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975-978.

〔4〕温优华.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学报编辑的三大理念[J].出版发行研究,2013,(1):44-46.

〔5〕钟晓红.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自我修炼之路:碎片化学习[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5,36(6):135-138.

〔6〕王玫武,章颖,潘伟彬等.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报编辑的心理现状及对策——兼谈高校学报编辑素养的提升[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62-6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作者:徐阳

高校学报编辑网络传播论文 篇3:

基于SWOT分析法的中国高校学报发展环境

摘要:中国高校学报大都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刊模式,具有内向性和综合性。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是其普遍存在的通病,办刊理念和学术竞争力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局限性,无法适应学术期刊国际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运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高校学报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剖析了中国高校学报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和面临的威胁,以寻找各因素最优匹配的决策方法,激励其调动优势,增强竞争力,提出了增强中国高校学报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四大发展战略:精品化战略、国际化战略、集群化发展战略和网络化战略。

关键词:高校学报;发展环境;SWOT分析法;发展战略

高校学报一直以来被视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窗口,在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科技发展、增进文化交流、发现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30余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国外科技期刊也随之不断入侵,中国高校学报的办刊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是中国高校学报存在的通病,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综合性办刊模式已不能适应学术期刊国际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1]。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高校学报应该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改革步伐,更好地发挥其特有功能和应有作用,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其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基于此,笔者从中国高校学报所存在的现实条件出发,应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2],对高校学报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及对策建议,为提升高校学报影响力和竞争力,树立期刊品牌,走特色发展之路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高校学报发展的内部环境 (一)高校学报发展的优势

中国高校学报具备一些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第一,高校學报种类繁多、涉及领域宽广、刊登内容广泛、稿源范围大、作者资源丰富。中国高校学报分类详细,几乎涉及到当代中国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第二,高校学报为各大高校主办,科学技术力量雄厚,人才优势明显。高校学报所依托高校的优势与特色是形成学报优势与特色的基础,相关学科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和专家学者即可成为学报资源丰富的庞大审稿专家队伍,也是为学报提高优质稿源的作者队伍[3]。高校特色、科研优势与人才优势是高校学报发展的潜在优势。第三,中国高校学报一般均有专业的审稿专家和编辑人才队伍,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科背景。高校学报应尽量发挥高校的专业和学科特色,走专业化的道路,着眼于高校优势专业的热点问题,使其不仅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更兼具较高的关注度。编辑人员应严把质量关,从大量稿件中筛选出高质量的论文,编辑加工后予以发表;同时对学科的研究热点积极进行选题策划和组稿、约稿,及时传播学术上的新成果和新技术,推动学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各高校对其所主办的学报均有一定程度的资金或政策支持。与其他专业期刊相比,高校学报的主办单位对其运作和经营均提供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和经费支持。虽然主办单位给予的经费支持并不一定充足,大多仅能维持学报的基本运作,更有各方诟病学报有高校支持而活力明显不足,缺乏进取意识。但是高校学报等学术期刊本身市场性较弱,若无经费支持,完全推向市场、自负盈亏,恐怕大多数高校学报生存维艰,更何谈发展与壮大。

(二)高校学报发展的劣势

中国高校学报本应是传播哲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科技信息,推动科技发展、知识创新的中坚力量和重要阵地,但其专业特色不突出、内向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弱化了高校学报的影响力。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期刊市场日益活跃与繁荣,而高校学报的发展面临重重危机,其自身存在着明显的弱势与不足[45]。

(1)高校学报大都为综合性学术刊物,而且各个高校学报所设置栏目也大同小异,学报对自身性质、内容与服务对象定位不准,很难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中国高校学报特有的办刊特色是多个学科综合,内容庞杂,缺乏专业性,同质化严重,千刊一面,无法形成自身的特色与品牌。

(2)高校学报发行量小,影响力差,效益低下。目前中国公开发行的高校学报有2 000多种,然而发行量在1 000份以上的所占比例极少,发行量在2 000份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高校学报主要依赖于内部交换,外部发行量所占比重很小。学报发行量小就意味着读者少、没人看、没人买,以致于学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无从保证,更谈不上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树立优质的期刊品牌。

(3)高校学报办刊经费来源单一,自我发展能力差。中国大部分高校学报的办刊经费来源于学校拨款,另有部分版面费收入与广告收入等。许多学报的办刊经费、人员编制、办公条件都较为有限,严重影响其发展。

(4)高校学报高质量稿源大量流失,学术质量与竞争力受到影响。多数高校学报,尤其是普通高校学报学术质量高、创新性强的论文并不多,这源于近年来政策导向的偏差,尤其是各高校对国外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文章的青睐与奖励政策,以致大量优秀稿件投向国外和国内重要专业期刊上。优秀稿源的大量外流致使高校学报的优质稿件严重不足,学术质量与影响力难以提高。

(5)高校学报出版周期长,传播速度慢,管理体制陈旧。中国高校学报大多数为双月刊与季刊,月刊相对较少,半月刊、旬刊与周刊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的出版周期显然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相比而言,发达国家科技期刊中周刊、半月刊比例更高。缩短出版时滞有利于吸引创新性强的优秀稿件,并获取更高的影响因子。管理体制陈旧、编辑工作缺乏活力、权利与义务不清、分配机制不科学、工作效率不高,也是造成学报出版周期长的原因。

二、高校学报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高校学报发展的机遇

1.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科技发展高度重视

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对高校学报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高校学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科技积淀、文化累积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进入WTO以及随之而来的期刊对外开放,中国高校学报也迫切需要实施“走出去”战略,担负起传播哲学社会科学、科技信息、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技术进步、共创美好未来的使命。这将会给中国高校学报的良性发展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环境。

2.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和出版体制改革

目前大部分中国高校学报的办刊模式比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太大进步,市场竞争意识缺乏、影响力和竞争力低下。高校学报的营销策划理念尚未真正形成,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牌策划。中国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和出版体制改革对高校学报将产生重大的影响,高校学报作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体制改革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正面临着转换机制、走向市场的问题。如何推进体制改革,寻找适宜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路径,改变其所面临的困境已成为当务之急。这种改革对于中国高校学报而言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助于高校学报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国内的文化竞争之中,切实担负起传播文化知识、繁荣学术研究、促进科技进步、振兴民族文化的重任。

3.国外先进办刊理念的引入

发达国家期刊市场具有规范的经营管理体制,成熟的市场机制、完善的法律环境和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促进了期刊进一步发展。中国高校学报应积极学习国外优秀科技期刊的先进经验与办刊理念,改变各自为战的封闭局面,坚持开放办刊,加快改革步伐,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4.现代网络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促使传统期刊向电子期刊、网络期刊发展,并将逐步成为期刊出版的主流。通过互联网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高校学报需要顺应潮流,尽早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编辑、出版、发行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促进传播手段的现代化,是高校学报面对国内外期刊竞争,谋生存、求发展,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趋势。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为促进高校学报的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条件,借助网络技术还可进一步实现远程投稿、远程审稿,缩短出版时滞,减轻编辑工作负担,提高编辑工作效率。

(二)高校学报发展面临的困境

1.国内外科技期刊和新媒体的竞争

国外著名期刊陆续抢滩中国期刊市场,凭借其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中国期刊争夺目标读者群与作者群,对中国科技文化成果展开了掠夺。而目前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与政策导向也促使作者将论文投向国外著名期刊,致使优秀稿件外流,这严重威胁着高校学报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相对而言,国内期刊整体布局不合理,同质化严重,相互之间构成威胁,稿源竞争也相当激烈。

2.转企改制、独立经营的双刃剑效应

随着国家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高校学报也要逐渐分批转制为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独立经营对于中国高校学报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学报的经营与管理更具自主性,也将学报推向了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中,高校学报能否顺利过渡,使管理模式和经营体制适应新的形势,这是对高校学报的一大考验。高校学报在进入市场化的情况下面临着成功转型的困难。

三、高校学报发展战略思考 (一)高校学报精品化战略

精品期刊的打造需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以及期刊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精品学术期刊具有行业覆盖率高、专业性强、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高、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等特点,可以有效传播学术信息、促进学术发展。集中高校学报的优势力量,创办精品期刊,可以有效提高其学术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力。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学报能否准确定位直接关系着学报的生死存亡。高校学报的定位需要很好地体现学报的核心价值,高校学报的定位应从学科定位、受众定位和内容定位等方面下手。准确把握精品期刊定位,创建一流编辑团队,创新办刊理念,追求稿件内容的创新性、学术型和实用性,瞄准代表学科前沿的热点问题积极地进行选题策划、组稿和约稿,是提升高校学报学术竞争力、打造精品期刊的最直接方法。

(二)高校学报国际化战略

高校学报国际化应从期刊国际化、期刊质量国际化和国际化交流合作等几个方面着力[6]。期刊国际化包括作者、编委及审稿专家的国际化;期刊质量国际化包括学术质量、编校质量、经营质量等全方位的国际化,其中提升学术质量是学报质量国际化的关键因素,而优秀的选题策划、较高的创新性、鲜明的学术特色和准确的学术定位则是提升高校学报质量的重要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泛地参与国际科技信息交流,学习国际优秀期刊的先进办刊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办刊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助于高校学报打造精品期刊品牌。

(三)高校学报集群化发展战略

中国各大高校基本都有自己的学报,学术水平、竞争力与影响力各有差别、参差不齐。目前各高校学报均为自主经营、各自为政,哪怕是学科领域、栏目设置大致相同的学报联合发展的也很少。通过宏观调控与正确的政策引导,允许高校学报间进行期刊兼并或联合办刊,变分散经营为合作经营,共同面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信息时代给予高校学报的机遇与挑战。集群化发展战略有利于中国高校学报出版竞争力、经营竞争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出版印刷效率、发行量、市场占有率等指标。高校学报集群化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资本扩张容易获得马太效应,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各自为政的中国高校学报寻求规模效应带来的利益最大化。

(四)高校学报网络化战略

当今世界已全面进入网络时代,高校学报作为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外许多期刊已创办了Online版,实现了出版零时滞,完成了纸本出版向网络出版的转型。中国高校学报也应迎头赶上,借助网络技术对整个出版流程和传播方式进行整合与再造。高校学报可利用高校教育网络的设备平臺基础和人才、科研优势,研发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专门的网站,实现整个出版流程的自动化和数字化,同时出版网络版与印刷版,提升传播速度。实行OA(开放存取),提升高校学报的开放程度,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78]。

四、結语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打造中国高校学报品牌的关键因素,是创造期刊品牌的基础,内部制度的改革和内部的管理也极为重要。品牌是长期价值的体现,如何寻找核心竞争力,打造精品期刊,树立品牌价值与中国高校学报的发展息息相关。在现有体制下,中国高校学报的发展既有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存在机遇。高校学报在中国现代出版业转型时期如何运作、发展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探讨的、具有前瞻性的问题。利用现有的优势,抓住机遇,化劣势为优势,迎接各种挑战,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提高其影响力和知名度,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是中国高校学报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赵文义,张积玉.国家利益视域下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出版[J].思想战线,2011(4):9395.

[2]林月惠,林金安,崔金钟.《生命世界》杂志综合形势SWOT分析及其发展战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589591.

[3]方秀菊,陈敏娟.浙江理工类高校学报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578582.

[4]陈浩元,郑进保,李兴昌,等.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实现措施建议[J].编辑学报,2006,18(5):323327.

[5]邓久华,王晶.关于高校自然科学学报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编辑学报,2004,16(l):118120.

[6]赵文义,王磊,杨琦.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的互动性分析[J].编辑学报,2009,21(1):1113.

[7]赵文义,王卫勋.学术期刊市场化的逻辑与实现路径[J].科技与出版,2012(2):2830.

[8]赵文义,王磊,宋庆国,等.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1):8082.

Using SWOT method to analyze inner and outer circumstance of

Chinese university journals developmentCHEN Hongyan1,2, WANG Lei1,2, MA Yong1,2, ZHAO Wenyi1,2, SUN Shouzeng1,2

(1. Department of Magazine Publishing,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Shaanxi, China;

2. Institute of Publishing Science,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Shaanxi, China)

Key words: university journal; developing circumstance; SWOT analysis method; developing strategy

作者:陈红燕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RFID物流车辆管理论文下一篇:地方院校通信电子线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