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外阅读落地生根

2022-10-12

第一篇:让课外阅读落地生根

让企业文化落地生根

让企业文化落地生根——评《企业灵魂》一书

中国企业需要建立符合具有自身生命力且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中国企业更需要基于自身文化环境的企业文化战略管理模式,中国管理咨询需要更适合中国企业植根发展的企业文化理论支持以及企业文化战略管理咨询实践技术。西方管理思潮不断涌向中国,冲击中国企业眼球的是眼花缭乱的各种管理概念走马观花地轮番上阵,我们不禁要问,那些忙不迭地为中国企业推介国外所谓先进管理套路的人们,你们真正考虑过中国企业薄弱的基础了吗?你们是为了借着西式概念炒作自己的名声、卖好自己的书、还是真正为了本土企业的利益?中国企业管理是时候必须要搭建自身特色的足以抵御风险的管理体系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生于斯而长于斯的本土企业有着脱离不了的传统历史的沉淀,在本土企业借着西方管理技术的壳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其企业运行的基本管理哲学中,无不充盈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辩模式。 中国企业管理有着天然的后发优势,也就是在强大的政策导向中快速成长,并且面临对西方所有管理思想的尽情应用。大部分企业都在极短的时间里经历了生产竞争、营销竞争以及品牌竞争的阶段,并且已经开始在战略和文化上感到迷茫,甚至在战略规划已经明朗,未来的路已经明确的情况下,仍然为如何凝聚人心而困惑不已。中国企业无须重走西方旧路就可以捕捉到文化竞争的硝烟。尽管大部分企业可能尚未交班或者正处于第二代领导人的阶段,尽管大部分企业在急剧发展之中尚未完全消化什么是管理,我们仍然坚持中国企业必须将企业文化放到战略管理的高度上进行重视,否则企业文化管理框架无法搭建,只靠战略的执行以及人力资源的激励,难以支撑未来的国内外竞争。 致力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证研究与哲学思辨相结合,企图发展出来适合中国本土企业的企业文化模式是应然的使命。中国本土的管理咨询公司作为本土管理模式的开路先锋,必然要承担着研究、发展适合本土企业文化的理论及实践任务。 《企业灵魂》是经盛管理咨询文库的企业文化实操丛书的第一本,它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书里将目前国内外最流行的企业文化理论以及相关知识都做了介绍,力求理论体系化,操作实践化,是当前介绍企业文化理论最完善的书籍之一,同时将经盛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部分理论与实践案例都在书中做了介绍,务求读者能够自助掌握企业文化的实操流程。 根据目前的企业文化业界,负责任的学者研究仍然侧重于挖掘以西方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或者忙于不断深入构建企业文化理论的框架;而CI策划人早已随着CI热的沉寂而得不到中国企业的首肯;部分开拓市场者则在尚未具备企业文化理论理解的情况下,试图从人力资源测评的基础上发展企业文化测量,难以有全面及后继解决问题的能力。广州经盛管理咨询公司作为目前国内最早最权威的企业文化管理咨询专家之一,在丰富的管理咨询实践中不断提升核心能力,引领中国企业文化战略模式的研究前沿,更通过文化与战略、文化与人力资源的出色协同使企业文化由虚入实,落地生根。 经盛管理咨询强调战略与文化是高端,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有足够的底蕴为中国本土企业贡献心力,才能从根本上抓出问题的根源,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一直在努力丰富企业管理咨询全方位的综合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探求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创立,并制定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咨询的规范,指导中国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操,以使更多的企业重视企业文化,更多的管理者能够运用企业文化管理工具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目前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实施流程而言,仅仅是就流程而流程,在导入企业文化管理咨询的公司中,企业文化实操者仍然感到迷茫。《企业灵魂》的根本立论就在于:企业文化战略实施要深入开展,其关键在于思维模式的转变与提升,因此,在该书的论述之中,叶生博士并不仅仅提出独创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型、工具、流程、文案,同时也注重于阐释支撑四大模块背后的管理思维,只有思维的提升才能决定企业文化的升华。《企业灵魂》是极为适合于那些正准备开展企业文化跃升的系统工作的企业管理者们,能够掌握初步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

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二篇:让企业项目文化落地生根

——建安公司杭甬客专萧山制梁场项目文化建设纪实

前不久,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外宾兴致勃勃来到中铁三局集团建安公司萧山制梁场,在局杭甬铁路客运专线经理部经理郑杰的陪同下,对萧山制梁场的标准化管理进行了参观和观摩。在萧山制梁场像接待这样的各类大型会议、参观和观摩,仅在今年4月至6月就有10多次。这就彰显了建安公司萧山制梁场在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方面,走在了集团公司的前列。

客运专线作为中国铁路建设最高水平的竞技舞台,建安公司萧山制梁场自进场以来,始终把“六位一体”为核心的标准化建设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客专目标的重要手段,把客运专线的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要求作为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贯穿于梁场建设的全过程。并结合三局特色,按照“知行合一,勇争第一”的企业管理理念,结合梁场自身实际,将铁道部的“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置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的标准化管理理念融入到梁场的标准化管理和项目文化建设中。

完善体系,坚持规章制度标准化

客运专线与一般铁路干线相比,决不是速度160公里∕小时与350公里∕小时的区别,而是思想观念、工作标准、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新飞跃,必须要有一套完善、规范、符合标准的制度体系作保证。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深谙兵家常理的梁场“班子”一进场就瞄准了这一点,紧紧围绕铁道部“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的要求和杭甬公司“第一次就做对”的管理理念,从建章立制入手,建立了科学合理、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种类齐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提出了“施工进度领先、安全质量受控、项目管理标准、信用评价争先、成本管理高效、科技成果丰硕、项目党建优秀、企业文化突出、

项目团队和谐、职工之家幸福”的十二大项目管理目标,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制定了安全质量、施工工艺、过程控制、工期保证、环保控制、成本控制和员工培训八大管理体系,形成了以安全、质量、进度、投资、环保、科技创新“六位一体”为着力点的,涉及施工行为、执行、操作等方面的综合管理体系。使中铁三局集团建安公司萧山制梁场进场后即在一个高标准的正确轨迹上运行。

精干高效,坚持人员配备标准化

在人员配置标准化建设中,萧山制梁场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从其他客运专线抽调精兵强将,从公司范围选派具有丰富施工管理经验的优秀管理者组建了新的项目管理团队,项目部经理、副经理、总工大都具有多年铁路尤其是客运专线施工和管理经验,各部门管理及施工人员也大多是从石太、武广、京沪、石武等客运专线抽调过来的精兵强将,具有丰富的客专施工经验。人员配备标准上体现一个“高”字,实现了岗位设置、人员素质满足管理需求的标准化。为切实加强参建人员对推行标准化管理和实施标准化意义的认识。萧山制梁场对各类进场人员、尤其是一线作业人员,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确保施工现场的所有岗位和技术工人100%经过培训,100%持证上岗。一年来,梁场陆续举办安全、质检、试验检测人员、物资设备、计划财务、施工技术、现场管理、信用评价、特殊工种和专业技术培训共计26余次,培训人员达580人次,为杭甬客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突出重点,坚持过程控制标准化

在过程控制标准化建设中,梁场以安全、质量、进度为重点,抓细节、抓落实确保执行标准不走样。在安全管理上,严格按照刘部长提出的“不做违法的事、不违章作业、不用低素质的人、不当老好人、不吝啬投入、不存在侥幸心理”指示精神,切实抓好四个到位即:组织机构到位;措施到位;现场管

理到位;责任追究到位。通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组织到位,工作到点,责任到人,事前预警,过程严控,梯度推进,纵深发展”的安全生产网络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及思想觉悟,有效地预防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在质量管理上,关口前移,堵住质量隐患源头。加大对原材料的监控力度,从源头上控制好材料的“入口关”。同时,加强原材料的进场验收,确保原材料“进场关”。针对客运专线施工的特殊要求,萧山制梁场编写了箱梁预制各个工序的质量控制要点、工艺要求的“口袋书”,发至现场管理、技术人员人手一册;还先后派出项目经理、总工程师和工程部、安质部长,参加铁道部组织的客专施工技术培训,并采取现场观摩、外请专家授课和导师带徒、以老带新等方式,分别对试验、钢筋、捣固、模板、预应力张拉、真空辅助压浆等施工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每个参建员工都能以娴熟的技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标准作业;在目标管理上,围绕生产重点、难点和阶段目标,抢抓节点突破重点,分阶段开展竞赛活动,使竞赛活动真正成为促进梁场建设进度的助推器。

文明施工,坚持现场管理标准

开工伊始,萧山制梁场即制定了《安全文明工地创建标准》,为有效地加强现场标准化的管理,梁场按照中铁三局《项目文化建设实用手册》的要求并结合制梁场自身特色编制了《萧山制梁场标准化工地建设方案》。对生活区、办公区、生产区进行了严格划分并进行了隔离,每个区域均严格按方案进行实施。同时梁场深入开展了“抓样板、树典型”活动,在学习兄弟单位先进施工经验的同时,组织大家开展了相互交流和观摩,通过观摩和交流,提升现场管理整体水平。实现了现场施工规范,基坑、水池、临边等安全防护设施完善,场内通道平整坚实,排水通畅,各类标牌、标识清楚、明显,现场人员全部按规定和要求统一着装,持证上岗。

萧山制梁场始终坚持以质量保证体系为核心,以技术工艺为保障,以人员素质为依托,以精品工程为载体,扎扎实实做好“四个标准化”管理工作,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促进了施工任务又好又快的完成,赢得了杭甬公司、上海铁路局、集团公司及三局指挥部等各级领导的好评。今年上半年被局、局党委授予首批“星级”文化建设项目。

(宣传部桥梁分公司供稿)

第三篇:让小学教育落地生根

——专访陕西省商洛市小学校长李进宝

文 / 刘 言

编者按: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1 世纪,教育需要快速发展”等口号盛行的今天,有一种声音似乎与当下热门教育口号背道而驰。“不妨让教育再‘慢’一点,真正让小学教育落地生根。”——李进宝说这是他多年的教育实践与思考中所形成的教育追求,更是对一味追求“高速发展”的教育误区所提出的大声呼吁。“慢”一点不代表让孩子松懈学习、抑制其发展,而是一种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民族未来发展负责的教育情怀。在李进宝看来,小学教育应该是做基础、打底子、出料子,而不是出精品。小学教育阶段是对人的一个全面的塑造,包括文化,包括民族归属感、文化素质,思想价值观理念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慢慢的、一天天的,通过基础教育整个漫长的过程,把一个小孩慢慢培养变成成人。如果学生根基不稳,在出发时偏离跑道,那么“赢在起跑线上”将毫无意义。日前,笔者走进了他所领航的陕西省商洛市小学……

小学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发展

《教育家》:李 校长好。您在接受北京广播电视台考试在线频道《校长来了》栏目访谈时,提出了“身心健康是第一质量,兴趣唤醒是基本质量,习惯养成是核心质量,全面发展是最终质量”的教育理念。请问,这一理念观点是在什么背景下凝练而成的?在贵校又以什么形式落到实处的?

李进宝:当今时代,学校、家庭、社会过于关注学生的中高考成绩,忽视了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使教育进入了一些误区——过于追求教育的快节奏,而忽视了学生的根本性成长,忽视了对其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忽视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的教育追求。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蒙和奠基作用。小学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我认为,小学教育既要高瞻远瞩,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更要脚踏实地,真正为学生成人成才奠定基础。根据自身的从教经历和作为校长办学上的思考,最终提出了这四句话作为我的小学教育质量观。其实,现在想来,这四句话说成“身心健康是基础,兴趣唤醒是关键,习惯养成是核心,全面发展是目标”更确切一些。

我们学校是商洛市教育局直属唯一的标准化小学,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教育,非常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必须追求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在常规教

1 育中,我们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坚持强化周治理,注重细、小、实,追求净、静、雅。这四句话,已经成为我们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准和指导。

《教育家》: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李校长,您对当下小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有什么看法?

李进宝:现在的小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较重,心理压力较大。本该是天真烂漫的年纪,本该是留下美好童话的时光,却被沉重的书包压弯了脊背,被家庭书房、学校教室甚至是校外各类补课班封闭了双眼,被繁杂的作业遮蔽了笑容。这样的教育现状不利于学生健康身心的发展。从身体来说,学生体质测试中发现他们出现耐力缺乏、视力下降等问题;从心理上来说,学生由于长时间学习生活单调,压力偏大,自主空间相对缺乏,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育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学生的健康为代价。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关注生命的和谐发展,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身心健康作为第一质量既是对学生实施其他教育的前提,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为此,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健身强体、育德促智、审美悦心、发展个性”为宗旨,注重“锻炼的实效性、内容的全面性、活动的趣味性、参与的广泛性和选择的多样性”,以群体活动为基础,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努力为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积极克服场地小、活动空间紧张等困难,分年段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调整学生身心疲劳,缓解紧张情绪,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给学生创造多彩的锻炼天地,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实现体育与艺术、休闲与锻炼、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 也加深师生同学间的关系和友谊。在教学中,学校注重“体”与“育”结合,不仅传授学生技能,更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意志品质,让学生在感知中尝试,在尝试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学做人,实现体育育人。

《教育家》: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发展潜能。 近代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兴趣其实就是需要”。要想发展儿童个性,先要了解儿童的需要。贵校是如何开展兴趣教学的 ? 李进宝:当前的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一刀切、模式化的弊端,套在学生身上的条条框框太多。这种理念下的学生,千人一面,抹杀了他们的个

2 性和无限可能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本质是激励和唤醒,是引导人的自由发展。童心未泯的孩子身上,有无限的可能性。小学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唤醒与激发,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个性化人才。“兴趣唤醒是关键”的理念,意在强调每一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唤醒并保护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并利用好课程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兴趣。当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他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无趣的事情,这种积极的情感会激发他们的自我潜能,而且在某一方面会获得愉悦和自信,获得技能和成功,促使他们能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以培养“合格 + 特长”人才为教育目标,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了象棋、国际象棋、五子棋、围棋、电脑绘画、书法、合唱、舞蹈、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活动,让这些特色课程,唤醒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他们的个性成长。目前,学生在省市各类体育艺术比赛中获奖 800 余人次,学校在这方面也获奖 40 余项。

《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好的习惯犹如大树之根,是人能够茁壮成长,枝繁叶茂的根本性保障。请您谈谈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具体措施?

李进宝:小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健全人格的养成,都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密不可分。小学各科教学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启心益智,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些习惯涉及终身发展的能力,它不仅涵盖了一个人习得的各种技能,而且还包含了个人在长期的训练和熏陶中培养起来的各种习惯。部分教育者认为小学教育的质量是得高分,这种观点是片面地关注结果。其实应该注重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着眼孩子的可持续发展。习惯成自然,习惯即财富,养成好的习惯才真正会让学生受益一生。因此,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如果不注重这些基础的落实,特别是不注重习惯的培养,就没有任何资格考虑孩子的未来发展。

在养成教育方面,我校紧紧围绕“细节塑造道德之魂,活动促进学生成长”这条主线,在坚持周主题教育、国旗下教育、强化习惯养成的基础上,本着规范加特色的目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开展德育大讲堂、“重温历史,圆梦中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传递正能量的使者”主题教育活动,“我是向上向善好队员”走进敬老院活动,“争做孝老爱亲小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日活动,“节能宣传低碳进校园”“我为美丽商洛做贡献”

3 环保主题征文和“校园之星”评选活动;倡导学生自主管理,升旗、课间操、眼保操、卫生、纪律等都有专门的小干部和志愿者组织管理、检查、评比,做到每天检查,每月汇总,定期通报,定期点评。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一书,详细全面地向学生讲授了三十个方面的良好习惯,填补了基础教育阶段在习惯培养上无专用教材的空白,为培养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终生奠基提供了依据。

《教育家》:古代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几种基本技能。现代教育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成为会学习、有思想、懂感恩、爱生活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人才。您认为什么样的小学生才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李进宝: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小学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育人的根本要求。小学教育要把全面发展作为质量目标,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关注孩子的终生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最大潜能,为学生的幸福未来奠基。总之,小学教育应该是做基础、打底子、出料子,而不是出精品。作为小学生,应该身心发展和谐、兴趣持续不减、习惯基本成形、各方面都具有发展潜质,也就是说,这样的小学生才称得上全面发展,这样的小学毕业生才算得上是合格的毕业生。

文化与管理:校园发展的两大基石

《教育家》: 从任教伊始,您就扎根在商洛市这片教育沃土上,从班主任到教导主任,从副校长到领航商洛市小学,在商洛乃至陕西教育界做出了煊赫成绩。由教师到校园管理者,从承一班之责任到谋一校之发展,身份的转变势必会对教育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请问,您当初执掌商洛小学这艘大船后给它带来哪些变化与发展呢?

李进宝:商洛市小学创建于 1955 年,是市教育局直属的标准化小学。2014 年,我接过了管理这所学校的重担。如何继续引领这所老校蓬勃发展,发挥其在全市中的典范窗口作用,是我与全校教师首先思考的问题。深入研究思考之后,我发现学校要想发展必须要有物质的支撑与文化的引领。物质的支撑需要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文化的引领则需要对校园文化进行准确定位。

当时的商洛市小学,由于经费有限,资金短缺的问题,教育设备老旧与空缺,在某种程度上严重阻碍着学校发展的步伐。为此,我们领导班子,利用节假日多

4 次外出考察学习,结合学校实际,规划项目,分工协作,齐抓共创,全面加强硬件建设,努力创造一流条件。先后对校园重新进行了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完善了各类活动部室设备,修建了文化长廊,铺设了塑胶跑道和人工草坪,安装了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建成了体操室、美术室、音乐室、琴室、计算机教室、实验室、仪器室、多功能室、心理辅导室、校园电视台、校园科技馆、录课教室、体质检测室、乒乓球训练室等功能教(部)室 30 个。依托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为所有教室配备现代化多媒体设备,达到了班班通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了全体师生及广大家长多年的夙愿。

在文化重铸方面,我校提出了文化管理的理念,并提出了商洛市小学师生应达到的基本素养。学生基本素养为知书达理的小精灵、诚信守规的好儿童、健康向善的好少年、有责任心的小公民。该基本素养与日前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匹配,符合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三大发展方向,为孩子培养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奠定了基础。学校倡导教师做文化人、育文化人,对教师提出了“优秀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修养、扎实的业务功底、合格的教育代言”的基本素养,要求教师能够代表学校及自身职业的良好形象。

为了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促进内涵发展,我校围绕“博爱育人、书香奠基”核心理念,倡导学生“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提出了《素质教育“六会十能”目标》,制定了《读书活动方案》,扎实开展古诗文诵读,评选“读书之星”“书香班级”,并把《三字经》编制成音乐铃声,于每节课前播放,放学时段,各班列队诵读古诗文,通过各种形式营造读书诵读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坚持每天引导学生读背相关经典诗文的基础上,先后编印了《蒙学经典》和《诗词经典》,作为指导学生读书积累的重要借鉴。同时,我们着力创建“文化专栏”“班级名片”“班级特色墙”“班级图书角”“楼道开放图书架”,倡导师生人人参与设计,构建特色班级文化。教室的墙壁变成了学生学习创造的天地,“学习园地”展示了学生各类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与成长的快乐。

《教育家》: 管理如大树之根,根深才能叶茂;又如江河之源,源远方可流长。管理,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他环节顺畅运行的基石与保障。有观点认为,只有制度管理与文化引领双轮驱动,才能使“刚性”的制度绽放出了“柔性”的人文的光辉,从而将管理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您作为学校管理者,对校园管理有什么心得体会?

5 李进宝:管理不是管,重在理,而且带领大家往实处做,往好处做,这是校长的职责。从教师一步步成长为管理者,我深知教师这份工作的难处与困境。只有尊重教师的职业发展,温暖教师的心灵,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让他们体验到为师的尊严和职业幸福感,教师的工作劲头才会足,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之中。平日与教师交谈中,积极了解问题,认真研究分析,制定方案,解决教师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共同享受管理效益。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倡导教师“做文化人,育文化人”,提升对自身的要求,最终实现自我管理,享受管理的最高境界。这样做,是让教师都成为学校主人,成为助推学校发展的主力军。

逐步让管理走向精细化是学校顺畅发展的有力保证。在日常工作中,只有不断研究学校各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章立制,才能使日常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我校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如校本培训制、行政领导分包年级制、实行周工作例会制、行政人员值周制、周工作小结制等,不断强化管理人员职能、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习惯养成,把日常工作与绩效工资相挂钩,同时实行“一事一公示”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服人,以公开、公正、公平的人性化管理使学校的日常管理每个环节都能在学校的有效的动态的监控之下运行,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尽各自所能,促进和提升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比如,我们根据实际出台了《行政管理人员“五个一”制度》,即每天下一次班组、每周听评一节推门课、每月召开一次部门碰头会、每期扶持一位新人、每年带动解决一个校本问题,这样就把管理层与第一线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服务与沟通也就更加有效了。现在,广大教师在同伴互助之中,学校正气持续上扬,和谐进取、良性竞争的大好局面基本形成。“在商洛市小学,我辛苦并快乐着”已成了每位教师的教育生活感言。

教书匠已成为过去,研究者正在出现。

《教育家》: 对一所学校而言,教师是学校办学理念的直接实践者,是学校的灵魂,是学生成长路上的亲密陪伴者,也是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据了解,贵校师资力量雄厚,在当地教育界首屈一指。请问贵校是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如何抓教学队伍建设的?

李进宝:我校注重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强化师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名

6 师锻造工程,梯级打造名师队伍,积极发挥名师团队的榜样引领和“传帮带”作用。在教师成长方面,我们明确提出“一年合格——五年骨干——十年名师”“青年合规范、中年做示范、老年当模范”等要求,同时,学校以集体备课引发研究、以教学反思促进研究、以赛教活动推进研究、以校本课题提升研究、以学分统计落实研究、以基地培训引领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在平时实打实地做好校本培训,并且每年安排教师全员参加国培计划网络研修,定期派出骨干教师赴北京、西安、南京等多个城市参加高端培训和论坛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意识,同时以培训者回校再培训等形式将课程改革大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上。此外,学校还围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这一高效课堂改革的难点和关键,完善“以学定教、以练促效”高效课堂实验,特别注重发挥教师工作创造性,提倡教学模式百花齐放。继续强化集体备课活动,继续推行“我展示、我提高”课堂教学大赛,组织教师上好评优课、研究课、新教师展示课等,做到全员听课评课,促进相互学习交流。目前学校立项在研的国家级规划课题 2 项,省级在研课题 8 项,市级课题 15项,校本课题 39 项,主研人数达 150 余人。在这种教研氛围中,“教书匠”已成为过去,研究者正在出现。学校教师中有特级教师 2 人,省市“教学能手”39 人,4 人被授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称号并坚持开展指导引领工作。学校还被授予“国培计划——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采访后记:

能采访到李校长,笔者感到受益良多。他没有高谈阔论,谈话时谦逊客气,一言一行让人如沐春风,每句话却都在点子上,透露出其教育的智慧。种种细节中体现了他脚踏实地、干实事的教育精神。在他的领航下,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素质教育榜样学校”“全国作文教研百强学校”“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全国特色示范基地学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教科研先进单位”“陕西省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示范校”“陕西省优秀少先队大队”等荣誉称号200 余项次,成为当地一面教育的旗帜。

教育是个慢过程,有着复杂的内在规律。正如李进宝所言:“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育人工程,需要遵循教育及学生的发展规律,不可急功近利,更不能只图一时之快。如果只追求发展速度,势必会忽视学生成长规律,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流于表面’,根基不稳。我们要让教育再慢一点,真真正正让小学教育落地生根,切实为孩子人生打好基础。”这不仅是他的教育观,这也正是小学教育的本质诉求。

7

第四篇:《让改革落地生根》观后感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十集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持续热播,9月3日起,河南广播电视台将再放大招,九集政论片《让改革落地生根》将通过河南广电全媒体和省内所有主流媒体同屏共振,政论片主要着眼于“改革”这一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议题,以五年为跨度,回顾、呈现河南在中央部署下的具体实践。这是首次以新闻专题的形式对河南五年来的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梳理、全景报道。

这九集政论片围绕一个“中心”——跟着党中央令旗走;聚焦一个“主线”——改革之问中的河南答卷;突出一个“落点”——以人民为中心。每集约15分钟, 以“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为总纲,重点关注三区一群、国企改革、创新驱动、农村产权制度、民生、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领域的积极作为、生动实践、关键突破和重大成果。 报道旨在引导社会各界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推动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让改革落地生根,营造出河南全省上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喜迎党的十九大的舆论氛围。

砥砺奋进谋发展,浓墨重彩谱新篇。党的十九大日益临近,河南省委宣传部对迎接十九大的宣传高度重视,打通全省所有主流媒体,打破门户界限,特别是报业集团和广播电视两大传媒集团采用了互联互推的新手段,联手喜迎十九大。

勇于担当,踏实肯干,争当改革实践者

---观电视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有感

总书记曾说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近日,按照厅机关党委的要求,连续收看了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迎接党的十九大电视10集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再次坚定了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信念,再次鼓舞了我们深化改革和扶贫攻坚的斗志,再次号召我们奋发有为敢于担当,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

一、立意高远,内容丰富详实

中国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不断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让大家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其中,部分篇章久久在内心激荡,难以平复,第一集《时代之问》直面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何破解发展难题,怎样凝聚社会共识、激发改革热情成为时代之问。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展示了国家下大力气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措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深入人心。第

七、八集《强军之路》系统阐释总书记改革强军战略思想,生动展示我军这一轮整体性、改革性改革重塑的全景画卷、巨大成就和崭新风貌。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全面展示了我们党如何破藩篱、去顽疾,立规矩,建制度,正风气,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描述了改革铺陈出的民生画卷。

二、肩负使命,扛好改革大旗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和经济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社会面临城乡、地区发展不均衡、环境破坏严重、产能过剩等诸多影响制约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如何在全国深化改革的前行中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改革推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党员干部理应走在改革的最前列,牢固树立敢为人先、敢于啃硬骨头、坚定不移地改革的意识,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激发一切可以激发的活力,始终勇立改革浪头,与改革同行,与发展同步,为改革事业添砖加瓦,献智出力,将改革进行到底。

一是要树立敢于担当的进取意识。当前,全国的多项改革已进入改革的阵痛期,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个显现,改革好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勇于担当的进取意识,以思想的解放推动工作的创新。始终围绕创新与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探索改革方法、勇于尝试改革新模式,不能因为怕承担失误就束住发展改革的手脚,不能因为怕承担责任就丧失发展改革的魄力。

二是要敢于在改革中啃下“硬骨头”。在改革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会遭遇巨大压力,会有人情友情在其中掺半,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要有坚硬的“牙齿”,啃下改革中的“硬骨头”;必须要有冷酷的面容,拒绝昔日朋友的“盛情”;必须要有滴水穿石的毅力,守住孤独与失败,只有着力打破利益藩篱,打破思维定式,才能推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所谓时势造英雄,机遇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面对发展良机,党员干部要带头树立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努力把发展机遇牢牢抓在手上,力争改革先行一步,发展加快一拍。围绕改革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有计划有重点的推进,同时要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创新性推动各项改革工作,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效来检验改革成果。

三、踏实肯干,践行推动改革

国土资源是一个关系众多基层百姓利益的部门,多项改革工作正在纵深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构建,以及去年刚刚提出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试点运行。在以往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中沿革派生的问题已不能适应时代和发展形势的需要,改革就显得尤为可贵。越是新生事物,越具有蓬勃生命,越是新事物,越需要千万引领者推动者践行者,将改革的蓝图付诸于现实,使改革成果落地生根,使人民有一种获得感。就我们正在推行的改革而言,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已在基层落地,不动产登记逐步迈向规范化、标准化、法治化。自然资源统一登记(湿地产权确权)正在按照预定方案实施,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将湿地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勘测调查,探索湿地产权确权登记办法。我们要在实践各项改革任务时,保持一股革命热情、一种拼命精神,在细微处着手,善小而为,物小亦为,用责任担当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作为,在一点一滴上把改革工作做到底、做到实。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新的革命长征路上,只要我们坚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信念,坚持自己的担当,勇于“革命”,真抓实干。时代巨轮需要一批引领者推动者实践者,作为国土资源系统的一名工作者,我们既要把思想和统一到党中央部署要求上来,坚定改革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实践,又要坚决推动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各项部署在宁夏的落地生根,为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改革启动快进键

2015年刚刚过去三个多月,中央出台的改革举措就已如鼓点般密集,从创业者到足球迷,从农村教师到基层法官,几乎每个人群都能听到改革落地的声音。

中国政府网公开信息显示:自今年1月1日以来,国办已发布52份政策文件,涵盖领域大到司法改革方案、劳动关系、教育公平,小到足球改革、众创空间等。

其中,两会后公布14份文件的速度更是惊人,成文时间往往与发布时间仅隔一到两周,迅速回应社会热点,直击民生难点。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习近平曾指出,“气可鼓而不可泄,要巩固改革良好势头,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这一指示已被快速贯彻执行。

司法体制改革“再接再厉”。《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近日印发, 84项四中全会改革举措被逐项具体化,18项具体举措被制定。

民生领域改革“趁热打铁”。继推动户籍制度、知识产权战略、环境保护等方面变革后,进入四月,中央又发布《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直击劳动关系改革,不仅为“带薪休假”撑腰,落实清偿欠薪负责制度,政府还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纳入考核体系,为民众解决工作中的烦心事。

改革不只聚焦“大事”。《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为中国足球的未来指明方向:不急躁,从娃娃抓起,打好基础,发展校园足球,将各种培养途径衔接贯通;不懈怠,足球界“自我革命”,趟出一条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路。

在一季度密集的改革鼓点中,人们不难发现,各项改革的“联络图”和“关系网”正逐渐理清,改革任务在逐渐细化,一个个多年难题有望被逐步攻克。

改革剑指深水区

“这次深化改革,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敢于‘碰硬’,面对的、研究的、解决的都是真问题。”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曾作出如是评价。

这一评价所言非虚。尤其是进入今年的各种改革新举措,都可以称得上是在“解决真问题”。以司法体制改革为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关系社会公平与正义,涉及到社会中的每个人,推进过程中障碍、阻力十分复杂,可谓改革进程中的硬骨头。

正因为是硬骨头,这项改革成为中央深改小组的重点议题,被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尤其是今年以来的三次会议,更是每次都“啃硬骨头”:1月30日,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2月27日,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 4月1日,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

从这种层层递进不难看出,中央关注的主要改革议题已从宏观方案转向操作层面,动真碰硬的改革枪头越来越指向具体问题。领导干预司法难解决?中央直接出台规定,强调责任追究;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不好管?中央决定先在上海市试点开展规范管理工作。这些直接指向难点难题的改革方案和意见,想不引起百姓关注都难。

与此同时,中央还非常注重改革快速落地生根。教育公平这一顽疾已全面进入中央改革的视野,连乡村教师的待遇、职称等小事,也上了第十一次深改小组的讨论日程;习近平更在会上强调“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随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被审议通过,教育部也迅速下发通知,要求部属高校、地方“211工程”高校2015年定向招收5万名农村贫困地区学生。

改革更重视人民的“获得感”

提起改革,老百姓最怕啥?毫无疑问,最怕好的改革措施落不到实处。

在今年的中央深改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

会议还强调,要抓紧编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中长期规划,以施工图方式明确190项改革举措的改革路径、成果形式、时间进度。

在细化改革任务的同时,中央还将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根据4月10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就有12部分62项具体工作被具体落实:谁牵头,谁负责,如何分工,都讲的清楚明白,实现“包产到户”。

分配完任务,如何激发具体部门和人员的执行力?中央也是多头并进,有媒体曾将中央落实改革举措分为三种方式:一是“用试点改革的方式推进落实”;二是“用督查和主推责任来敦促落实”;三是“用公开监督的方式倒逼落实”。

这样一来,“马上就办”的劲头和效率很快就出来了。

以司法体制改革为例,年初,最高法第

一、第二巡回法庭先后挂牌设立,开庭审理案件。

司改办负责人的预告更是充满自信:“到2015年底,相关部门每个月都将推出新的改革举措,形成相应的改革成果。”

接下来,公立医院改革、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职业年金制度„„这些“诞生”在过去三个多月里的改革举措,相信都将会以实实在在的成果逐步提升你我的“获得感”。

用改革决心高擎中国梦

改革要以决心先行。历史发展和人类前进的步伐,总离不开改革。要实现国家与民族的富强梦想,没有一条现成的道路可走,必须经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改革正是这样的道路。《时代之问》中提到“习近平定义的中国梦,重新唤醒一个国家的梦想能力,让整个民族找到了未来感”,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前行的道路中,必须以“决心先行”,要始终坚定不移改革发展之心。这种决心,就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就是要深刻地懂得“改革面对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这种决心,是一种清醒。这种清醒,就是要清醒地认识:“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就是要牢记“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要以目标为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人民的获得感》一集中,总书记说:“我们将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离开目标谈改革,改革就是一盘散沙;离开国家、社会和人民等具体的发展愿景谈改革,改革就是一纸空文。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紧紧围绕总的目标和美好的愿景,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以行稳致远之举措,一步步迈向既定的目标,一步步使中国梦落地生根,一步步让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转化为全国人民的福祉。

改革要以实干为要。《将改革进行到底》以全景镜头展示了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在经济、政治、司法、文化、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民生等领域的改革实践,用一点一滴的成绩展示了改革成果,用改革成果见证了以上率下的实干精神。专题片再一次诠释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有之义。正是因为坚持实干为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才看到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思想理论、体制机制和实践成果不断得以成熟与发展,才看到了我国在各领域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关键突破不断涌现,才看到了各级各部门推进改革落地生根的积极作为和责任担当。也正因为坚持实干为要,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敢于攻坚克难,用创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坚持创造性地推进工作,最终以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获得感取信于民,从而也厚植了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总书记指出:“我们国家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但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用改革决心高擎中国梦,用实干兴邦托举中国梦。改革时代让我们与伟大的中国梦如此接近,改革时代让我们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改革时代让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变得如此的强盛。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历程,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浓墨重彩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引领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必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续写新的篇章。

第五篇:让改革落地生根心得体会

通过对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学习,深刻认识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展开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入新时代的改革果敢抉择、指引方向。为系统总结和展示改革的进展和成就,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河南电视台组织拍摄了九集电视政论片《让改革落地生根》,9月3日—9月11日晚在河南新闻联播时间播出,河南省粮食局党组和中原粮食集团党委高度重视,把学习观看《让改革落地生根》作为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一项重点任务,确保学习取得成效。

一是召开专题会议扎实部署。组织召开全体工作人员收看《让改革落地生根》专题会议,学习上级文件精神,部署收看时间节点和措施,要求各科室每天观看结束后交流学习感受,全部9集内容观看结束后,撰写心得体会,由综合科负责存档备案。专题片立足河南改革发展全局,首次以政论片的形式,对河南五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不平凡历程进行权威的梳理,以五年为跨度,展现党中央顶层改革部署在河南的实施。要求以学习讨论激励改革,展现全体同志务实重干、扎实工作,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取得新成效,为中原更加出彩做出积极贡献。 二是结合“两学一做”开展讨论。将收看电视专题片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进一步增强改革决心,进一步深化改革思维,坚持问题导向,补齐改革短板,以更有效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改革决策部署,切实抓好当前各项改革工作。

三是坚定改革信念砥砺奋进。通过学习讨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定改革信念,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家决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心协力、砥砺奋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该片着力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河南的特色实践,从各领域改革中的典型事例破题,讲述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河南故事”,全景展现了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如何在河南落地生根。同时,该片突出一个“落点”,深刻反映了省委、省政府如何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河南紧跟中央,已经点燃起“创新驱动”这个腾飞的“新引擎”。改革,往往从最紧迫的环节改起。为拆除阻碍创新的制度藩篱,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围绕科技体制改革,克难攻坚,相关改革措施密集出台。事实证明,伴随着一些措施的推出,河南省创新能量不断释放,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3年前,总书记两次亲临河南,为河南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重点,要求河南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城镇化这“四张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

通过机关党支部集体领学、讨论、观看政论片,我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与勇气,要牢记总书记嘱托,牢记勠力同心、砥砺前行的责任与担当;坚定跟着党中央令旗走的信念,努力踏实工作;要以此为契机,把专题讨论与自身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与服务大局结合起来,用扎实的工作作风,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及河南省粮食局和集团公司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此次通过认真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必须有先行先试的理念、勇于担当的精神,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用创新的劲头加快推进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用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并形成制度制定下来,再形成文化传承下去。公司的硬件和软件也要跟上,必须的条件要提供。只有这样,才能够落地生根,而不是随便说说!

大型政论片《让改革落地生根》传递出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大业的强大正能量,极大地激发了我们河南省和顺裕州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广大干部群众投身改革的热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信心和改革自觉,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部署,坚定不移与党中央及河南省粮食局和集团公司保持高度一致,让更多改革举措落地生根,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如何找到贷款的客户下一篇:如何做好一名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