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常见适应问题研究

2022-09-12

新生适应问题近年来已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适应不良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负性情绪, 有的新生还可能因为长期适应不良而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和疾病的产生, 严重者甚至因此而退学。所以, 总结高校新生常见的适应性心理问题,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新生进行调适, 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高校新生常见适应问题分析

1.1 生活适应不良

新生入校后, 首先面临的就是由于外部自然、地域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使他们容易在气候、语言、饮食等方面出现适应不良。比如, 从小在南方生活的同学不适应吃北方的面食, 而在北方长大的同学也不适应南方闷热多雨的天气。有些新生入学后会出现一系列原因不明的不适症状, 如失眠、乏力、头晕、胸闷、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有的新生在稳定下来生活一段时间后, 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上述症状会慢慢自行消失;也有少部分人身体素质会因此而下降, 甚至疾病缠身, 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来自独生子女或少子女家庭, 是家中重点照顾的对象, 在高中阶段, 其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饮食起居多由父母安排,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在考取大学后, 大多数新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异地求学, 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环境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集体生活, 住在宿舍、吃在食堂, 这种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容易使他们感到不适应。由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同时处在生疏的环境之中, 一时又未能找到适当的宣泄途径, 这就使得部分高校新生感觉到一种难以消解的苦闷、忧愁、彷徨、空虚和抑郁。

1.2 学习适应不良

与中学学习不同, 大学学习的方法、内容和形式都截然不同。进入大学, 教学方法由高中阶段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法向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转变, 要求学生主动学习, 自主学习;大学教育更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因而课堂教学相对中学要少得多,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再者, 大学的教学内容既专又深, 容量大, 进度快, 所接触到的知识广度和难度都大大增长。面对这一转变, 部分新生会感到不适应, 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 如何去学, 往往表现为下课后无所适从, 茫然无绪。

由于刚刚进入大学这个相对宽松的大环境中, 学习的动力和压力骤减, 所以尽管大多数新生都有着良好的学习愿望, 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也希望取得好的成绩, 但在具有强烈学习愿望的同时, 推动这一愿望变成行动的动力强度又往往不足。有些新生逐渐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 然而当他们学习落后时又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此外, 还有一些新生是出于非自愿前提而进入自己不太中意的学校, 或者是被分配到不太满意的专业, 再加上对学校、专业的不了解, 这使得他们在入学后存在一种“不得志”的心理, 在学习中难以打起精神。

1.3 人际适应不良

人际交往适应不良是高校新生常见适应问题中十分突出的一类。心理学表明, 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对于刚进大学的新生来说, 这种需要则显得特别突出。许多新生远离了原来熟悉、习惯的人际交往圈, 对于新的环境一下子难以适应, 就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适应问题。面对新的人际环境, 新生一方面产生了社交恐惧心理, 另一方面心里又非常渴望尽快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 就容易产生交往障碍, 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恐惧、冷漠、孤僻、自我封闭的现象。

一般来说, 新生在中学时代的人际交往面较小, 范围往往在比较熟悉的人之间, 如父母、老师、同班同学等, 交往的内容与方式也比较简单。而在大学里,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不仅生活习惯不同, 性格也各有差异, 这就必然增加了人际交往的难度。再加上初到陌生的环境, 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使得同学之间的交往更加谨慎。有些性格内向的新生本身缺乏与人沟通思想感情的基本技巧, 他们经常处于一种想与人交往而又害怕与人交往的矛盾之中, 产生孤独、抑郁或自卑的情绪体验;还有一部分新生, 在与人交往时过分求全, 处处忍让, 一味迁就别人, 内心十分压抑;再有一类新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 行为举止不考虑别人的利益, 在群体中极易遭到排斥和孤立。

1.4 心理适应不良

高校新生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多与自我认知有关, 不能客观、正确认识自我往往容易导致适应问题的出现。

不少新生在入校前对大学生活知之甚少, 往往根据一些间接印象, 把大学生活想象的非常完美, 过于理想化。当他们进入大学后, 发现现实与自己的期望、想象存在较大的反差, 而又不能及时调正好心态, 就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心理。有的新生感觉理想幻灭, 终日萎靡不振, 情绪低落, 还有的新生会由此产生逆反心理, 经常故意违规违纪。

同时, 生活环境与社会角色的转变, 对新生的自我认知提出了挑战, 能否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将极大地影响新生的心理适应过程和角色转换的进程。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 是指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状况的一种判断。新生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 将直接影响到其自信心的确立, 影响学习、训练效能等。

进入大学后, 每个学生都会面临对自己重新认识和评价的问题。一般来讲, 能走入大学校门的学生相当一部分都曾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 但进入大学后, 各类人才汇集一堂, 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和赞誉, 不少学生只能充当“平凡”, 甚至“平庸”, 的角色。尤其是现在城乡中学对素质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使得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的新生在城市学生面前觉得自己见识浅薄, 没有特长, 从而产生心理失衡。有的新生失落感、失宠感强烈, 一经挫折和轻微的打击就会较长时间处在焦虑、自责的心境之中不能自拔。还有一些新生常因家庭经济困难等而自卑, 对自己的评价也是自谦甚至是自卑的。面对城市的高消费与自身经济窘迫的反差, 这些新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 另一方面也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导致对自己极低的自我评价, 出现性格的偏差。

值得注意的是, 有的新生不仅对自我的评价存在偏差, 对他人和社会的评价也容易走极端。取得成绩时洋洋得意, 失败的时候又觉得自己比谁都差, 情绪极不稳定。对他人的评价也存在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和短处, 对优点和长处却视而不见的问题。有的新生往往由于听到、看到或亲身经历了一些阴暗面, 就偏激地认为社会一团漆黑, 甚至将一些美好的现象也认为是虚伪的, 非常容易产生愤世嫉俗的情绪。这种情况往往会使新生失去奋斗的动力, 得过且过, 对前途失去信心。这对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定型的新生来说, 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2 解决高校新生常见适应问题的主要途径

新生对高校生活的适应过程, 实际上就是针对环境变化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大学一、二年级是心理卫生问题的多发阶段, 这一阶段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高校生活的适应不良,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在这个时候, 学校如何引导和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 学生自身如何更好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 显得尤为重要。

2.1 从学生角度出发:积极调整心态, 正确调控自我, 合理规划目标

(1) 积极调整心态。其实, 适应是我们人人都能够做到, 而且也能够做好的。当然适应要有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人人都要经历, 只不过有的人需要的时间短一些, 有的人需要的时间长一些。当我们面对不适应时, 要积极地寻找成功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还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时, 也要保持一种积极地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任何消极的心态都不利于思考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2) 正确调控自我。正确调控自我包括建立一套理性的认知方式, 改变对环境和自我的非理性认识;了解角色期待, 适应角色转变;控制个人的情绪和行为等。

正确的认知是适应的前提与基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大部分是来源于自己对现实的不合理认知方式, 所以新生应该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 改变对自我、对他人、对环境的不恰当认知。

(3) 合理规划目标。目标对于每个人的适应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人没有目标时, 会感到迷茫和空虚;目标过低时, 就会缺乏动力;目标过高时, 又会因为达不到理想而失望。很多适应困难都与目标确定不当有关, 要使自己能够成功地发展, 必须为自己确立一个合乎实际的目标。目标的确立, 应当从自身的实际和客观的实际出发, 比如个性特点、能力以及客观所提供的条件, 盲目追随他人, 不但不会获得成功, 还会影响心理的平衡。另外, 还应该随时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情况, 及时做出调整, 以免因为目标脱离实际而不能实现目标。只要能够确立一个合适的目标, 就会有行动的方向和动力。

2.2 从学校角度出发:搭建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1) 在新生入学初期, 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建立心理档案, 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 以及对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经常检查了解新生的心理动态, 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帮助指导解决。特别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新生, 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训练, 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2)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利用广播、板报、墙报等宣传工具, 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 让新生对心理健康有充分的认识, 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强化新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专题讲座, 针对问题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 提高新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3) 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对存在共性问题的新生集中进行心理辅导。由专业心理教师引导新生设计一定的活动情景, 让学生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 充分打开心理世界, 以讨论、调查、访问、表演等生动活泼的形式, 让新生自己教育自己。

(4) 提供心理咨询渠道, 强化心理咨询功能, 提高心理咨询质量。开通面谈、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心理咨询渠道, 及时帮助新生解决遇到的心理问题, 有效应对突发的心理危机事件, 及时解决新生的心理困惑, 引导新生合理宣泄消极情绪。

(5) 通过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 在院系、班级中培养心理联络员, 组建心理健康社团, 多与新生沟通、交流, 在经验上给予他们帮助和关怀, 充分发挥朋辈辅导的力量。

摘要:从生活、学习、人际、心理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高校新生进入大学后容易出现的适应不良现象, 引导新生学会积极调整心态、正确调控自我、合理规划目标。同时, 作为学校管理者应积极搭建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课程、开展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新生平稳度过适应期。

关键词:新生,适应

参考文献

[1] 詹丽玉.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19 (12) .

[2] 陈晓峰.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素质教育[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采编合一与采编分离——浅谈报纸采编的流程管理下一篇:“四心”铸就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