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论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中日关系论范文

论中日关系

最近,中国和日本搞得比较热闹。我们都知道中日从地理上看,仅一水之隔,当以好邻居的关系相处,现在的状况却背道而驰。

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民间是基础,政府是关键。

日本东京都知事发起“购岛闹剧”,后野田首相出面说要政府将购买。一些评论说政府的目的是将这件事平定下来,但不管怎样,这都违反中日两国“搁置争议”的方针,这是在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

此时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 四十年前,20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1971年10 月2日,我提出“中日复交三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蒋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

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首相访华,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10月22日,邓小平副总理访日,23日,中日交换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

至此经两国领导人前后超过7年的努力,才达到今日的成绩。 20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1971年10 月2日,我提出“中日复交三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蒋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

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首相访华,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10月22日,邓小平副总理访日,23日,中日交换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

2013/02/04,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民间力量也发挥着重要的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井顿泉、日中友好协会理事长村冈久平、中华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会长王洛林在会上致辞,表达了对中日友好关系恢复和发展的期盼。

井顿泉副会长在致辞中说,睦邻友好是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唯一选择,健康稳定且不断发展的中日关系既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及世界的和平稳定,中日双方应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找到管控“购岛”问题的办法,推动两国关系尽快回到正常发展轨道。

但另一方面,日本民族的右倾化,现任首相安倍的施政方针,好像之背道相驰。特别是首相修改和平宪法,主张行使集体自卫权(本质上是扩军)。导致这几年,无论民间还政府都缺乏交流。

(2)经济是基础,政治是关键。

首先看政治,

20世纪60年代日本岸信介内阁曾提出“政经分离”政策,被中方坚决拒绝 。 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曾中断对华政府开发援助。从这些事件不难看出在中日贸易中,政治因素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两国之间的经济来往,是必须的,是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的。

但近些日来,两国的经贸往来出现下滑 趋势。还有学者提出日本如果继续 右倾化,可能将会失去中国市场。我们可以看见日本对华投资不仅量多了,而且我们知道日本的投资在高新技术方面,加大投入,这样在质的方面也提升了。如果因为此,而让中日两国人民而受罪,这难道是一个好政府应该做的事吗?其实不然,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谋求利益。如果只是满足一两个人的欲望,那我只能感慨时代在倒退,在向封建社会“前进”,那最终的命运只有毁灭,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

(3)利益是基础,决策是关键

下面,我列举了几件事件,来看看自二十世纪初以来的日本方面的行动。

21世纪初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热现象 。2006年通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之旅,中日关系走出谷底。2010年中日关系又因钓鱼岛争议和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急剧恶化。2012年野田内阁“购岛”计划使中日关系跌入谷底。再来现任首相,鹰派,安倍晋三上台,强硬的作风,加剧民族右倾化,给中日关系再次画上问号,不知将来啊!

我就现在火热的“钓鱼岛”事件,发表下看法。以前,从没有钓鱼岛的概念,就是在野田执政时期,才听说的。自后,无论在路上(车贴上都写着钓鱼岛是中国的),还是网上,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国的民间都日本的做法也是不认同的。就算野田有什么难言之隐!观这几年,日本首相频繁更换,可以看出政党间的压力。导致这些问题出现。加之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日本觉得有依靠啦,就像一孩子找到大人,觉得我谁也不要怕啦!呵呵,这是愚蠢的,我们要学会争取利益,但不是一味的唯利是图,我们要看清谁才是利益。这就得看决策层的战略眼光啦!

(4)国力是基础,机遇是关键

要知道现在中国经济总量排世界第二,虽然国内问题严重,但三十年取得如此成绩,能不让人感慨吗?这就说明中华民族的智慧,这个古老伟大的民族,开始迸发出无限生机啦!现在中国有腰杆,可以做些事啦。所以,要认清现实,并接受它,这是给日本的话。

中国的发展的快节奏,是机遇。日本应该抓住,不应怠慢。所谓祸福相依,机遇总是与危机并存着的,安倍晋三是否会改变与中国对抗的政策,而是积极采取协作,谈判的方法,我相信东海会更加和平,两国人民也会蒙受福祉的。经济也不用像现在这样,采取压低本国货币,由此增加出口量,但国内呢?则是严重的通货膨胀,我不知道只是在干嘛?就因为这几年停滞不前的经济,而采取这种弱智的行为,难道就为了让你成为日本的伟人,让你证明你是一名日本英雄?这是你该在政治上该做的事吗?

作为鹰派的代表人物,我不能说你做的是错的,但你在执政期间你的方法合适吗?我觉得说跟中国合作,是对民对国都是一件好事!

第二篇:论承揽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

承揽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 承揽合同关系是承揽人按照定做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做人给付报酬的权利义务关系。承揽关系的特点主要有:

1、承揽关系的标的是一定的工作成果;

2、标的具有特殊性。承揽合同的标的需要通过承揽行为来完成,且具有特定性;

3、人身表现性。承揽关系是承揽人以自己的技术、设备和劳力独立完成工作。

劳务关系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用人单位使用劳动力,双方形成劳动力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劳务关系的特点主要有:

1、是一种准劳动关系;

2、用工方不具备劳动法中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或者具备主体资格但工作内容具有临时性;

3、由用工方提供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4、根据用工方的指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5、由用工方承担在劳作过程中人身伤害的风险。

承揽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在于:

1、当事人是否存在控制、支配和从属关系。承揽关系中承揽人提供的是一种独立性劳动,承揽人不接受用人单位管理、约束、支配,以自己的技能、设施、知识承担经营风险,基本不用听从单位有关工作指令,与工程发包单位没有身份上的隶属关系;

2、是否由一方指定工作场所、提供劳动工具隶属或设备、限定工作时间,承揽关系中承揽方往往自己准备工具或设备,在限定的场所和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而劳务关系中一般由用工方提供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3、工作期限与报酬的支付。承揽关系一般是一次提供劳动成果,承揽人的报酬一般是一次性结算报酬。劳务关系通常时间较长,但也有不定期、临时性雇佣,一般定期给付劳动报酬;

4、当事人一方所提供的劳动是其独立的业务或经营活动,还是构成合同相对方的业务或者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承揽关系中承揽方的劳动具有相对独立性。而劳务关系中提供劳务方根据用工方的指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双方形成劳动力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5、法律责任承担不同。承揽关系中由用工方承担在劳作过程中人身伤害的风险,这是基于民法中“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请求赔偿的。承揽关系中承揽人在完成工作过程中造成自身损害的,定作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定作人对定作、指示或者选任有过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三篇:论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所以,搞好师生关系尤为重要。

通过调研,我认为,师生关系分为三种。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一般来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而学生一般是参与者、学习者、倾听者,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这种关系形式,并不随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而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并且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活动中得以表现。教育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人格力量。在教育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中心都与教育目标有关,并体现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任务与特点。这种关系既应符合教育科学规律,又应体现教育艺术,既能为师生双方提供最大的发挥主体力量的空间,又能使双方的力量形成有效合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和谐发展和锻炼。 师生之间不仅有正式的教育关系,还有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关系是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之间的深入交流,这种关系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师生心理关系是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自然形成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客观而基本的师生关系,

它受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由于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所以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并贯穿于师生关系的全过程。师生心理关系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背景,并制约着教学的最终结果。同时,良好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会促进师生情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授课情况,甚至会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优化师生心理关系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折射着社会的一般伦理规范,同时又反映着教育活动独特的伦理矛盾,因此师生关系也表现为一种伦理关系。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义务。这种关系处于师生关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学生的道德观念有很大部分是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道德方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应该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思想,而这正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伦理关系的关键所在。

同时,我认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很重要。其中,应该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1.遵循理解原则。2。坚持尊重原则。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无论什么事情,学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总不会产生好的效果。举一个例子:一位教师发现一个学生故意让旁边的一个同学抄作业,便在全班同学面前严厉地

批评了他,说他这样做是害了那个同学。挨批评的学生很不服气,下课后,主动找到老师进行谈话:“我知道让他抄作业不好,可是他说看看我怎么做的。我想让他看看也没什么不对。”听学生一说,老师意识到自己调查了解不够,没完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批评他是不对的。便诚恳地做了自我批评,及时解决了矛盾。学生认为让同学“参考”一下自己的作业“没什么”,教师却把这类事看得很严重,这就是成人与孩子间认识上的差异。其实,学生实在不会做作业,看看别人怎样做的,再动脑思考不是坏事,学生的学习愿望还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对于一点不动脑筋、完全照抄别人作业的学生还是要适当批评,绝不能听之任之。

我觉得,如果在未来,我能够有幸成为一名教师,我一定会提高师德修养,塑造高尚的师德形象。争取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论文:

论师生关系

第四篇:论师生关系

李小凡

师生关系是学生时代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学生时代,一天与老师接触的时间甚至是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的两倍,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对于学习有好的帮助,对于人际交往,为人处世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和老师相处好就可以在课余时间更好地处理关于上课的疑问,顺便在遇到自己有心事的时候,也可以向老师倾诉,老师会尽他的可能帮助你解决。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创造民主、生动的课堂,让学生感到轻松、心情舒畅,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下,学生反应能力就会更加迅速,思维就更加活跃,对知识的理解也快,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能较顺利地把教师提出的某些要求变为一种朋友之间的日常行为,使学生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大大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以及成功率,在不增加任务量的情况下,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相反,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得不到老师以及同学的关爱,在学校中感到的都是冷漠、自私、歧视,逐渐自身就会养成乖戾的态度,从而把这种态度带到其他的人际关系之中,从而学生会认为社会同学校、教师一样冷漠暗淡,因而对社会缺乏信任,对未来缺乏信心,并可能发展成为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师生之间的相处也无非就是两种不同的个性之间的相遇。但是师生关系不能过于亲密,过于亲密,学生就完全不分上课下课,下课时怎么闹得,上课依旧我行我素,不听老师的管束,这样不仅会影响课堂记录,还会导致无法静心学习,最终不仅害了自己,还会害了老师,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要的,但是绝对不能过于亲密,事事都是物极必反!

第五篇:论医患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的一些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看病难、看病贵” 已经引起高层关注,医患关系也十分紧张。医患双方相互戒备、仇视乃至发生过激行为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有史以来所罕见。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增加了医疗成本、制约了医学进步,而且最终危及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有悖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危害不可谓不大!虽然全社会为缓和医患关系作出了一些努力,但成效甚微。本文仅列举客观事实并剖析医患关系,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助于严重矛盾的化解,为和谐社会奉献一份力量。

第一节 理性分析误区

生存风险是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的威胁。自从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经过亿万年严酷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形成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复杂的生命系统[1]。生物的存在必须有特定的环境,如适宜的阳光、温度、空气、水,这些条件的细微变化就可能给生命带来灾难。生物自身必须有免疫、代谢、抗衰老等能力以应对各种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否则就可能导致重要器官或组织的功能障碍和死亡。自然界内各种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既有物种不断灭亡,如恐龙;又有新物种的不断产生,人类从起源至今据信不超过1000万年[2],相对于地球大约45亿年的存在[3],实在难以自诩为这个世界的主人。每个生物物种必须不断进化,以适应严酷的自然选择。同时由于生存空间的有限性和时间不可逆转的特性,生物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乌龟传说可活到千年,蜉蝣等昆虫则只有数小时至数天的寿命[4]。这就使得生存成为各种生物的基本目标,即便是个体生命终结,也要通过繁殖下一代使物种延续下去。 人类作为生物,亦概不例外,但有着自身的特点:

人类能生存至今并非完全凭籍体格的强壮,事实上,相对于许多其他物种而言,人体是脆弱的。譬如,一个人赤手空拳面对老虎时,能不被吃掉已属侥幸。骆驼在高温干旱的沙漠中可30天不饮水,人则3天就可能渴死;蚯蚓身体离断后可再生,人的四肢断后除非能及时再植,否则必将残疾;若无衣物御寒,10℃以下的低温即可引起冻伤[5]。同时,人类的孕育过程、成长周期、数量、寿命等指标同其他众多物种相比并无优势可言。

正是先天诸多不足,面对严酷的生存挑战,人类采取了种种手段保护自己: 首先便是群居,借助集体的力量抵御猛兽的侵袭。即便少数人牺牲了,其他人得以保全,幸运时还能够俘获一些大型动物,显然较之单独活动被分别吃掉且一无所获更有利于生存。时至今日,“团结就是力量”仍有其现实意义。其次,发明了工具,譬如石矛、铁器等狩猎获得食物,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自身风险—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使用工具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重大区别;发现并保存火种,利用火来取暖及烤熟猎物,增强了体质;驯化野猪、狼(狗的祖先)及野马等备用,并尝试栽种可食植物获得粮食;穿着动物毛皮和树叶御寒,到后来从棉花、蚕丝中提取出纤维制成衣物。人脑不断进化,尤其在发明了语言和文字后,既往的文明成果得以传承,使后人可以在较高的起点上生存和发展。在这些基础上,依据各种关系组成部落、社会和国家,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人类的发展过程是艰难和漫长的。史前人类的平均寿命不足20岁[6],未能进化的部 落难以经受严酷的自然选择而被整体消亡,再也难觅其踪。

尽管人类建立了社会和国家,并非对生存威胁就可以高枕无忧。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当身体对这种变化难以适应时,就可产生疾病。***集中营被解放时,幸存者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一些人拼命进食,结果被撑死。像二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的发病原因,有人认为同遗传和基因联系密切[7,8]。换一个角度来看,自起源以来,绝大多数古人大部分时间处于饥寒交迫状态。为了生存,一些人体内形成了对有限食物多吸收、少消耗和少排泄的机制。久而久之,这种基因被遗传给后代。到了食品数量和种类极大丰富的今天,许多人吃得多、活动少,加上思想压力大,身体营养过剩却无从消耗,长期持续导致糖尿病。尽管该理论未必完全正确,但糖尿病的发病数逐渐增多、得病后必须较严格的控制饮食确是事实。 由于生存空间、生产资料和资源的有限性,当一些人的生存乃至贪婪受限时,个人、阶级、国家之间就会产生冲突。矛盾不可调和时,甚而爆发战争。战争中,敌对双方为了保全自己,消灭对手,往往不择手段,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我国古代战乱动辄军队伤亡数十万、平民“十死其九”,可见其惨烈。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武器装备的升级,打击能力空前提高,使得战争的危害和残酷性更为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死亡超过5500万人[9],其中***德国残害犹太人[10]、日本军队实施了“南京大***”[11]和以“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12],无不给占领国造成了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由于落后方要承担巨大的牺牲乃至亡国的风险,所以要开发先进武器以自保。以中国为例,上世纪中叶就曾屡次被某些强国进行“核讹诈”。若非搞出“两弹一星”,形成“核威慑”,今天的大国地位恐将成为笑谈。而发达国家又须继续投入保持优势,如此便形成了军备竞赛的怪圈,使得更为先进、杀伤力更大的武器及相关理论被开发出来,以至于今日的人类已经拥有了自我毁灭的能力,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悲哀!

在20世纪“冷战”中,由于大部分核武器被美苏两国控制,在“相互确保毁灭”的理论指导下,双方都不敢发动世界大战,以至于出现了40余年“冷和平”。由于片面追求世界霸权的政策失误和***等原因,前苏联被”和平演变”后解体,两极世界宣告终结。其后极端民族、宗教主义的兴起和不同文明的冲突,导致局部冲突不断,造成的伤亡有时极为惨重。1994年非洲卢旺达种族冲突造成了100万以上人口死亡[13 ]。少数恐怖组织活动时,平民的生命财产亦难逃厄运。在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中,恐怖分子利用民航客机撞击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造成了2992人死亡和巨额财产损失[14]。这一事件甚至改变了世界的形势,成为美国以“反恐”为借口发动战争的理由。

严重的自然灾难、疾病的流行和各种伤害始终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古时的生产力低下,人类抗拒灾难的能力较低,灾害发生时常出现大量伤亡;今天人类的科技水平、生产力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上述危害仍不应小觑。据民政部报告,我国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69197人遇难,374176人受伤,失踪18222。而人为的环境污染甚至严重的生态灾难也在严重损害着人群的健康。有时错误的政策破坏了生产,伴发大规模自然灾害时伤亡惊人。我国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于天灾人祸,粮食严重不足,导致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15,16]。教训十分惨痛!

在医学水平低下的时期,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历史上曾有过数次毁灭性的鼠疫大流行,每次均造成1000万至一亿人死亡[17]。上世纪初,一场感冒在世界范围流行,由于当时人类并未认识到该病源于病毒感染,亦无有效防治措施,只能被动忍耐。及至体内对抗病毒的抗体产生,世界人口已锐减2000多万[18],远高于同期第一次世界大战近900万的阵亡数字。

即便今天,人们对烈性传染病也须全力以搏。2002年底至2003年,“非典”出现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后来疫情迅速蔓延,政府不得已采取了非常措施,最终控制住局势。虽然死亡数字低于以往,但参与救治的医务人员伤亡比例之高、经济损失及对社会造成的震荡之大为前所未有。相形之下,艾滋病由于目前尚无治愈方法,又同不卫生的生活方式、血液传播等密切相关,每年造成约300万人死亡,已经成为世界难题[19]。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种设施有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伏着伤害。矿难、车祸、火灾、飞机、轮船失事等都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即今日诺贝尔奖的创始人,在研制炸药的过程中,就曾因爆炸失去包括其弟弟在内的五个助手[20]。“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大西洋沉没,导致1523人遇难[21]。在我国,每年死于车祸者超过10万[22] ,其中多数为青壮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损失不容低估。中医将“喜、怒、哀、乐、悲、惊、恐”过度视作发病诱因。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心理压力增大。精神疾病和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的发病。情绪过激常可使之加重甚至造成悲剧,每年仅我国自杀死亡即达28万[23] 以上,更不用说心脑血管疾病给全世界所造成的1750万[24 ]的减员了。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在 《科学》杂志上著文“对生物医学挑战”,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已被广泛接受

人体主要由蛋白质构成,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及其间质的群体形成组织,几种组织相互结合,组成器官。不同器官形成复杂、矛盾而且脆弱的系统集合体—人体及其9大系统,各系统既独立运行,又相互影响。像每一关节上均有拮抗肌和协同肌[25]。大面积烧伤可导致胃肠道应激性溃疡和肝肾综合征。有些激素,甚至极低水平的变化也可导致器官功能和外观的巨大变化。如此复杂、脆弱的系统欲使其在生命中完全平稳运行而不出任何故障—即疾病状态显然是不现实的。

由于风险始终存在,人类必须利用一切手段来与之抗争,以图生存、避免灭绝的后果。而在此过程中人类逐渐对其他物种占据了优势地位,例如虎狼蛇豹等猛兽今日驯服后成为马戏团的主角、鼠疫、结核、霍乱等微生物导致的传染病被有效控制、转基因食品的出现缓解了营养不足等无不昭示了人类的进步过程。同时创立的独特社会形态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保障。这些过程无疑是漫长和艰辛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展会类英文范文下一篇:足球社简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