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压“枝头”让学困生也摘到“桃子”

2022-09-13

“学困生”就是我们常挂到嘴边的在学习上特“笨”的“差生”。近几年来, 由于“择校”等怪现象, “学困生”时刻困绕着象我们这样的初级中学的教学。我调入永川九中十年, 就任了八年初三毕业班历史教学, 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们学校优生不优, 且个数不多, 差生特差。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文化素质, 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目标,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 提升国民素质所面临的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对此, 我曾在学困生教育方面做了些尝试, 收到一定效果。

一、选择合适的方法, 让差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 又很赞赏的话, 那么, 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的确, 每个人都有渴望成功的愿望, 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差生”也不例外, 他们更希望自己是有用的, 自己的所作所为得到同学的认同、老师的表扬。基于此, 我们教学工作者就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用放大镜看他们的成绩, 让他们获得一点成功, 受到鼓舞, 看到自己的长处, 树立信心。

学生学习成绩差, 除先天智力低下外, 还有许多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也有的是因为他们学习的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而学习潜力的发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兴趣是否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 我在教学实践中, 充分注意让差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培养他们对教学知识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 我特别关注差生。大多数差生对课堂缺少积极性, 他们对上课铃声反应特迟钝, 很不情愿地进了教室, 迟迟不拿课本。有极个别的学生, 如果老师不督促他, 可能课上完了他都没拿书出来。针对这种现象, 我上第一节课就“约法三章”, 每一节课上课前, 首先, 在教室走一圈, 看看学生是否把书准备好了, 个别没准备好的轻轻提醒。大多数差生不肯动脑筋, 老师提问, 他们总是漫不经心, 避而不答, 就是点名让他们回答。有的低头不语, 有的涨红了脸开不了口, 有的干脆来个“不知道”。对这种现象, 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忽视差生, 差生就会愈来愈差。我上课就喜欢抽差生回答问题, 且要求必须开口回答, 只要学生能回答, 我都给予不同的肯定——不管答得对不对。久而久之, 我上课的班级没有学生不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的。几年下来, 大多数差生都不同程度地建立起了学习的信心, 历史考试特差生很少。

二、让学生乐学、善学才能不掉队

在教学实践中, 我认真回顾、分析和思考, 并从教育的需求和人的发展角度出发。通过尝试找到了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切入点, 首先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 满堂灌的现象。因为这样的结果, 往往是教者乏味, 学者无味。特别是从2003年重庆中考历史学科由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后,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因为开卷考试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审题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于是我在教学中尝试创建一种能调动学生内在动因的学习法, 让学生主动步入“乐学”、“善学”的轨道。教学过程中, 我面向全体学生, 积极创设一种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并高度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和创新精神, 这就是我的的人才观和学生观。并牢固树立“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教师的责任就是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的观念。用教师的慧眼、聪耳、匠心去关爱、帮助每一个学生,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有句话说得好:听来的容易忘, 看到的记不住, 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长久以来, 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 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差生听的接受能力本来就要差一些, 老师说了半天他们都反应不过来, 但通过动手得到的东西却很难忘。所以, 我讲课时总要讲清楚内容是哪课哪页哪段哪行。对特差生, 还要看看他找到没有;每讲一个历史问题, 都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等等写在黑板上, 并且指导学生在课本上作好注解、笔记。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一节课下来, 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我还把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学到“商殃变法”、“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时就把有关“改革”的话题, 与现在中国的改革对照;“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与今天我们的“开放”主张相比较。学生的探索兴趣被调动起来, 就是平时最不爱讲话的特差生都跃跃欲试, 话闸打开。这时我就抓住时机, 让他们发言, 抓住闪光点大加赞赏。让学生感觉历史原来这么好学。因为好学, 所以学生愿意学。

三、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是“以书为本”, 还是“以学生为本”, 这是传统教学理念与现代教学理念的根本区别。在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并表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各个方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如努力程度、反应速度、对教学内容在理解程度上等也存在着差异, 不同的学生发展的水平、提高的程度、不同的教学内容, 学习上都会存在着差异。但现实的教学活动中, 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制约, 学生的差异被有意无意地疏忽了, 这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是相悖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 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 进行个别化的分层教学。

我在我所任教的班级内实施了分层教学, 并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现有的学

业实际水平或思维类型等特点, 将全班学生分为低 (基础级) 、中 (普通级) 、高 (提高级) 三个层次, 低层次, 要求:“低起步, 走小步、重基础、多鼓励”。中层次, 要求:“慢变化、多练习、重能力、勤反馈”。高层次, 要求:“多强化、重思维、促特长、求拔尖”。

2、将教学目标分层。

我首先确定与各层次学生可能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一方面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本要求为基本目标, 即共同性目标, 全体学生必须做到;在此基础上, 设置选择性的发展目标, 中、高层次的学生基本达到, 低层次学生尽其可能。即教学目标做到“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同时, 我鼓励每个层次的学生不断努力, 在达到本层次目标后向高层次目标迈进。

3、课堂教学施教分层。

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综合运用全班教学与分组教学、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等手段, 实施分层、区别教学。如“合分式”教学, 教学起始阶段是集体同授, 教师抓住当堂训练重点、难点进行解题方法指导, 帮助学生明确要点, 理清思路, 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参与学习。到教学进程的一定阶段时, 将学生按层次分成“二个或三个轨道”。一部分学生继续接受老师的直接教学, 一部分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自学提纲, 进行自学。两轨同步结束后, 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 以便及时进行反馈, 整理知识、补救遗漏等。在此同时, 教师有机结合进行小组互助学习, 教师力求做到毫不松懈, 并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

4、作业分层。

在完成了新课的教学任务后, 我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 设计相应的练习题, 有共同性的必做题, 有选择性的提高题和发展题。实行分层练习, 异步指导, 抓住多数“中间”, 兼顾优差“两头”。高层次以“优”带“中”, 低层次以师辅“差”, 提高练习质量。并做到必做题当堂批改, 选择题和发展题课后批改。使有余力的学生能增加食量并吃饱。

5、分层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 我让在同一层次能够顺利达标的学生, 进行组间流动, 并随着学生学业的发展和变化会有所变化, 使得学生能根据能力选择学习进度, 使得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增强。

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上课, 起点是后进生, 重点也是后进生, 课堂上回答提问、板演、做实验都是由后进生来打“头阵”, 差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样优等生想“跑”也跑得了, 差生“走累“了的也慢得下来, 使更多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为有效、合理的发展。

我还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并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 让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A”, 或得到简短的“批语”, 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 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深深感到, 教学不是单纯的师生间的智力活动, 而且还是非智力因素的活动。教师的教学技艺再熟练甚至高超, 如果不能同时播撒人文精神, 那么教学仍是低效的。因此, 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动之以情, 把师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这是教师应当具有的职业道德的核心, 也是教师心灵美的主要表现。

几年的差生班教学, 使我最终感到:压压“枝头”, 让学困生也摘到“桃子”, 才是我们教学成功的出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柑橘害虫发生流行趋势及综合防治技术下一篇:糖尿病应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的治疗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