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论文

2022-04-3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针对大学生中目前存在的沉迷于上网、课程缺勤和期末考前突击等现象,本文分析了造成上述学风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法。

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论文 篇1: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摘    要: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利用协同理论,从协同理念、制度、教风、文化、榜样、家校等多个方面提升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效能。

关键词: 协同理论    学风建设    路径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所以,学风实质是一个大学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内在动力,是学校的真正灵魂和生命线。如何协同高校各部门,共同提高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效能,是当前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难题。

一、协同理論的内涵

“协同”一词在中国出现很早,《辞源》里把“协同”解释为:和合,一致[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通过从事激光理论研究发现:任何复杂系统既有独立的运动,又有相互影响的整体的运动。当系统内各子系统独立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呈现为无规则的无序运动;当各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整体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呈现为有规律的有序运动状态。哈肯把这种现象称为“系统协调作用”[2]。

在此基础上,哈肯建立了协同理论,目标是在千差万别的各科学领域确定系统自组织赖以进行的自然规律[3]。协同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协同效应,是指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会相互作用,从无序走向有序,以至于整个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二是伺服原理,是指在众多子系统互相作用过程中,有一个或数个决定性的因素称为序参量,它在整个系统演变中起主导作用;三是自组织原理,是在没有外部指令的环境下,系统内部各要素会根据某种规则自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目前,协同理论已广泛应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二、将协同理论应用于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契合性分析

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系统性特点决定了其与协同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我们分别从协同理论的三个主要内容分析:

首先,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非平衡性特征,它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是由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多个部门、多个主体组成的,各个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这个动态系统中,使得系统内部具有非平衡性。

其次,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工作主体具有典型的序参量特征,序参量在整个系统演变中起主导作用,高校学风建设的实施包含大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多个行为主体,需要依靠高校内部或外部的物质、资金、信息、人力等多种资源的配置,其演化和形成的速度比较快,在不同时期内依次起着序参量的作用。

最后,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这个开放的系统中存在很多的子系统,包括教学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校园文化系统等,系统之间的差异意味着无序状态的存在,从而不利于学风建设目标的实现。所以应当通过协同理论的指导,注重序参数的作用,形成有序的系统内自组织运动。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

部分大学生来到大学后,没有给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规划,学习比较盲目,处于一种应付状态,目的不明确,自然也不会有很强的学习动力。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很功利,只是追求一些自己认为“实用”的学科和知识,对那些自己觉得“无用”的就不学或者花很少的时间学,另外还有学习目的是奖学金、文凭等。这些缺乏及不正确的学习目的都会影响良好学风的形成。

(二)学习方法不正确,效率低下。

由于大学学习和中学相比在方式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别,一些大学生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老师讲课,课后缺乏主动性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还有部分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通识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以致影响综合素质提高。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控力差。

部分大学生存在迟到、早退、旷课、抄袭作业等纪律松散、生活散漫的现象,尤其是在形势政策课、公选课上,情况较为严重。还有一些大学生无视校纪校规,通宵上网玩游戏,考试找人代考等。这些现象集中反映了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控力。

四、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层面。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学生自身素质和努力是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关键。

1.思想不够成熟

部分大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够成熟,对学习重要性的理解不够,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状态进入大学后,某些大学生選择了放松,缺乏吃苦耐劳、勇于钻研的精神。

2.心理相对脆弱

现在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家长呵护,很少遭遇困难和挫折。进入大学以后,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小小的挫折,可能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对学习丧失信心和动力,时间长了就会有厌学的心理。

(二)学校层面。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很多方面都会对大学生学风建设产生直接的影响。

1.教师教风仍需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思想传播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作风会直接影响学风的好坏,表现在一方面部分教师本身水平有限,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另一方面一些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上课照本宣科,和学生缺乏互动,导致学生学习主动下降。此外,还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一些教师迫于科研的压力,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上,无暇顾及教学工作,造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制度是保障,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还存在很多制度不健全的地方。如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需要给学生主动学习提供良好的规范和保障。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制度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体现出学风建设的人性化。

3.校园文化引导不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素质、心理的重要因素”[5]。校园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环境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建设及各类校园科技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等。某些高校首先对校园文化重要性认识不够,其次对校园活动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三)社会层面。

除了学生自身和学校因素,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也会对学风建设带来影响。

1.社会环境影响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观念都趋于多样化。另外,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大学生普遍使用新媒体了解外面的世界,而网络上良莠不齐的垃圾信息会侵蚀和感染一些學生,对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是不利的。

2.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永远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一些家长的观念存在误区,认为把孩子送到高校,就可以不闻不问了,忽视大学期间的教育和培养。另一方面,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存在问题,和孩子沟通的方式较少,态度简单粗暴,导致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和家长经常性地沟通。

五、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

(一)理念协同领学风。

理念是先导,全校上下从领导到普通教师都要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把学风看成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要从四个方面实现理念的协同:一是全面性,要认识到学风建设不仅仅是学风的问题,还要通过学风建设带动班风、教风、校风建设;二是实效性,要通过系列措施,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学风建设带来的新变化;三是参与性,要发动全体师生都积极宣传学风建设、支持学风建设、积极参与学风建设;四是合作性,全校各部门之间、机关和教学单位之间要相互配合,分工明确,整体推进。

(二)管理协同助学风。

一是制度保障,落实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与服务等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教学环节督查制度、干部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健全教与学的联系制度、家校联系制度,完善学生素质拓展评价制度等,从思想引导、学业辅导、行为训导、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合力。二是进一步加强学习指导和学业预警,扎实做好四年不断线的本科生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学情分析、重点关心学生帮扶等基础性工作。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特点,加强学生的分类指导、全程指导,重点关注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问题等特殊群体,加强学生资助服务,开展有效的心理疏导。

(三)教风协同带学风。

一是教师应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在授业的同时,传道、解惑,发挥第一课堂在学风建设上的主渠道作用。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和《学生课堂规范》等相关制度,并开展学习宣传,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二是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师应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师生互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有条件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三是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水平,教师应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负责的教学态度、渊博的学识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塑造学生。

(四)文化协同育学风。

一是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促建学风建设;二是组织各类科技学术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素质教育、科技创新、文化体育等活动,多途径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机会及场所,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各级各类学生组织的指导,引导它们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真正让学生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四是充分挖掘知名校友资源,邀请知名校友举办报告会,激发师生的荣誉感、自豪感,以人才培养和学风建设的卓越成绩鼓舞师生,彰显学校的优良校风。同时,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推动校园周边文化环境建设。

(五)榜样协同树学风。

“榜样的力量是无价的,它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尤其在人的精神层面上,其影响无法估量”[6],学生朋辈之间的榜样示范力量不可轻视。一是扎实推进先进集体申报表彰工作,按照“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加强过程指导,强化目标引领,注重覆盖面和参与度,通过申报、创建、展示、评比、表彰等活动,增强大学生集体观念、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努力营造优良的班风学风;二是广泛开展“优秀大学生”、“双十佳”大学生等先进典型评选,开展优秀学子报告团活动,让身边可亲、可信、可学的优秀学生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发挥学生党团骨干、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中坚作用,建立党员挂牌制度,发挥党员同学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的身份亮出来,党员的声音响起来,党员的事迹多起来,打造一批学风建设的学生骨干和优秀学生典型。

(六)家校协同促学风。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相互沟通、相互协作,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创新家校联系方式,在传统电话、书信、家访、家长会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拓宽新的渠道,如QQ、微信、博客、电子邮件等不同方式和家长沟通;二是组织各种类型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如校园开放日、表彰会、艺术节等,家长通过参与活动,切身感受到學风建设氛围;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家访,家访可以增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感情,以便于学校和家庭平时能更好地沟通。

综上所述,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协同推进,不断建立并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以严格管理为抓手,以规范管理为重点,着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17.

[2]桂慕文.人类社会协同论对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

[3]郝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3:9.

[4]张烁.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会见会议代表并讲话[N].人民日报,2012-01-05(1).

[5]王金宝.地方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与学风建设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4):91-92.

[6]雷卫平.自我激励与人力资源的开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9-41.

基金项目:安徽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专项课题(2015syzm08)

作者:汪芝泉

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论文 篇2:

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探索

摘 要:针对大学生中目前存在的沉迷于上网、课程缺勤和期末考前突击等现象,本文分析了造成上述学风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学风建设;职业规划

一、大学生学风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上网时间增多

自从智能手机和4G网络普及以来,学生每天花大量时间利用手机或电脑上网看新闻、聊天、甚至沉默于游戏。由此造成学生课堂听课不专心,课下自习时间不够,熬夜上网现象增多。有些学校即使采取了断电断网的手段,也无法阻止学生熬夜现象发生。

(二)课堂出勤率下降

大学课程总成绩大多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考核依据,平时成绩和出勤情况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一般较低,有些课程平时成绩仅作为参考,不计入总成绩,这就导致了学生出勤率下降。更有甚者,课程快结束了,连上课老师是谁都不知道。

(三)期末考前突击现象严重

由于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课程的考核依据,加之部分教师一般还会在学期末划重点,学生往往只要能够掌握好重点内容,就能通过期末考试。这就导致了某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手机或者睡觉,下课后从不翻看课本,作业靠抄袭,期末考试前来一个突击。调查还发现,上述现象期末不考试的课程比考试的课程严重;高年级的情况比低年级的情况严重;风气不好的班级比风气好的班级严重。如果宿舍里有一两个有如上情况的学生,会对整个宿舍的学习风气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此以来,踏踏实实学习的风气难以树立,投机心理增加,学生不能系统地掌握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质量下降。此外,沉迷于网络和游戏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还造成伤害。

二、大学生学风问题出现的原因

通过在学生中进行调研,发现上述学风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绝大部分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考大学。但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进入到了一个迷茫期,不知道自己未来该干什么,未来的出路在哪儿。[1]在这种迷茫下,部分学生就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上大学只是为了文凭,对成绩的要求仅及格就好,学习没有动力,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自我管控能力差

大学和中学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同,中学是被控式学习,大学则强调自主性学习。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适应这种转变,加之自控能力较差,由此很容易养成纪律意识淡薄,上课迟到、早退,平时学习不努力,期末考试靠考前突击等不良习惯。[2]最终导致课程成绩不及格成了部分学生的家常便饭。

(三)专业意识不强

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选择专业时缺乏对本专业的了解,入学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因此感到失落,并产生厌学情绪。还有部分学生认为专业知识不重要,只要拿到毕业文凭,以后并不一定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不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许多课程应付了事。

三、建立良好学风的方法建议

(一)设立学习小组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人数6~8人为宜,组长由班级学习好或获得一、二等奖学金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可利用晚自习或者无课时间组织成员共同学习,学习内容为本学期的主要课程,每周1~3次。小组学习后要有学习报告,组长对本小组学习情况及组员学习态度做总结,学习委员对本班各学习小组学习情况做汇总。汇总报告每周提交给辅导员或班主任,辅导员或班主任批改后将各班学习报告情况点评后返给大家。表现优秀的予以表扬,表现极差的批评指正,旨在班级内部形成共同学习的优良学风,创建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二)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成绩一锤定音,即使平时出勤和作业会占一定的比例,但只要期末考试能够及格,一般都能通过。在期末的时候,老师为了照顾学生,一般都会划重点,或者给出一定比例的相近题目作为参考。另外,学生通过校内打字店或者往届生能够拿到往年的试卷,试卷中试题的重复率高或高度类似也是一个问题。以上种种原因,极大地助长了学生的惰性,有部分学生平时不用功,仅靠期末突击,采用死机硬背的方式。更有甚者,采用各种方式夹带小抄。有些学生依靠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通过考试,甚至还能取得良好的成绩,这样期末考试成绩就很难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将期末一次考试的方式改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全程考核。在原有平时作业和日常出勤的基础上,可以添设小测验、期中测试、课程论文、课堂活动等等,这部分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占比应不低于40%。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提高后,想要获得高分,就必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认真努力。平时不用功,再想通过期末突击达到及格甚至取得好成绩就不可能了。加强平时综合能力的考核,使得平时那些刻苦认真学习的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平时成绩,及时做出必要的教学调整,这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比学赶帮,形成良好的学风,均有实际意义。

(三)协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

对未来迷茫或者没有明确目标,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常见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要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现在很多学校已开设了学科导论这门课程,将本专业四年所学的课程做一個整体的介绍。除了课程的介绍,还要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和规划,在大一时就应该指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可仿照学科导论的方式,在学生入学后,就开设职业导论课程,帮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对有需要的学生,教师或辅导员还可以对其进行单独辅导,帮助其完成个体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要从学生的个人情况出发,结合当前的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介绍、咨询和建议,帮助学生缩短迷茫期,尽快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让学生知道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要完成什么样的学习任务,才能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职业规划与学业规划并行执行,两者相辅相成,通过制定规划表,敦促和检查学生每个学期的完成情况。

总之,良好的学风建设,需要学生、教师和辅导员、学校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辅导员要加强学生管理,学校也要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各方共同努力,健全管理制度,创造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白浚宇.浅析大学学风问题、成因及对策[J].才智,2017,(2):55.

[2]韩宝峰.浅析大学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6,(6):189-190.

作者:潘继民 陈凤玲

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论文 篇3:

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研究

摘 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地方高校学风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从大的方面讲,它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从小的方面讲,它关系到一所高校的声誉、每一名学生的成才。因此,地方高校必须重视学风建设,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学风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协同创新;地方高校;学风建设

大学生学风是学生思想品质、学习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精神和高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应该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特别是地方高校,要从自身特点出发,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认真研究大学生学风建设这一重大课题。

一、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最早给出协同创新的定义:

“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想、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工作的目标。”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我国研究人员陈劲又将协同创新概述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不同创新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之间协同合作、资源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产生各种分散的作用,在联合中使总得效果优于单独之和,即1+1+1>3的效应,从而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绩效。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在此之前,关于协同创新,国内外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有所提及,也见于国内地方或行业规划,但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及还是首次。因此,在地方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借鉴协同创新的理念,对于学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当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

(1)大学生自身专业成才意识不强,专业思想不稳定

现在一些地方高校对于实用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使部分大学生存在专业成才意识不强、专业思想不稳定的情况。另外,部分学生在考入高校之前,对自己所填报的专业认识不到位或了解不多,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所填报的专业;或有的学生没有填报该专业而被调剂到了该专业;或有的学生是为了尊重家长的意愿而填报专业;或有的学生受社会上所谓热门专业的影响而填报专业,进入高校以后发现就读专业与自己的想象有较大的差别后,出现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专业认知迷茫、对前途感到困惑等思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也导致专业成才意识薄弱。

(2)大学生自身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部分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前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能够考入理想的高校,然而他们进入高校以后,自身定位不清楚,对大学生活没有合理的规划,面对宽松自由的高校环境,不能适应高校学习生活,学习目标不明确,逐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动力不足,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学习效果不理想。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具有较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存在着追求所谓“实用”的现象,自己感觉“有用”的就多学,感觉“无用”就不学或少学,对感觉自己用处不大或没有的一些课程学习不重视、不努力,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忽视一些课程的学习,这对大学生个人的素质提升、全面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学风建设。

(3)大学生自身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主动性不强

由于大学和中学的学习方式方法等有较大差别,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不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不重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缺乏学习主动性,不能很好地消化课堂和知识,盲目学习,学习不抓重点,为学而学,往往学习效果较差。有的学生只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忽视理论课、人文素质方面的学习,忽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最后导致所学的相关知识不能较好地在实践中应用。

2.当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部分大学生由于思想不够成熟,其认识水平较低,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进入高校只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素质的重要时期,而错误地认为进入高校是高考紧张学习状态之后的一种放松。并且由于大学生较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于强烈,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缺乏吃苦耐劳、勇于钻研、勤奋学习的精神。特别是有极少数大学生被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等虚拟世界所吸引,时常沉迷于其中,从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2)地方高校的原因

自从1999年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各地方高校扩招的步伐越来越快,人数每年都在递增,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各地方高校像在抢学生一样,随着招收学生数量的增多,学校相应的各项设施和师资力量未能同步跟上,部分高校出现了学生寝室、教室紧张的情况,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出现了同一个教师讲授多门课程的现象,同时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创新,不能满足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挫败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还有些专业就业十分不理想,但仍然招收很多学生,导致了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成才意识不强,以上种种都阻碍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3)社会和学生家庭方面的原因

我国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繁荣、大变革的时期,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人们思想活动的差异性、选择性、独立性、多变性不断增强,社会大众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特别是一些消极的、颓废的、错误的价值观念对高校大学生的学风建设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由于目前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有些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工作,致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风建设起了负面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家长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思想观念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现在有些学生家长在自己努力挣钱的同时,也教育孩子从小为挣钱而努力奋斗,对学生在高校的表现情况、学习情况等不闻不问,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还有部分家长面对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问题,不是帮孩子找出问题的原因,而是采取简单的批评和责骂等方式教育孩子,使得学生对学习有厌学情绪。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的学风,也阻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

三、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1.学习纪律与科学管理的协同创新

学习纪律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保证作用,同时也是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有关学习纪律的各种规章制度。首先要制定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管理等系列教学工作制度;其次制定学生管理方面的制度,制定校院两级《学习常规管理实施办法》,涉及学生课堂考勤、课堂纪律要求、课堂成绩考核等系列制度;最后,关键在于相关检查督促工作要落实到位,发现制度问题要随时进行修改完善。

与此同时,有了相关学习纪律的规章制度的保障,还需要依靠民主、规范、科学的管理,并且两者之间要协同创新。首先,校院两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学风问题,整合各部门的力量,统一领导开展学风建设工作,督促各基层系部建立健全优良学风的工作条例,并严格执行;其次,校院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应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联动协调的学风建设管理机制,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学风建设,以期营造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2.校园文化与后勤服务的协同创新

校园文化是指高校所特有的文化气氛和精神环境,它不仅包括校园景观、校园建筑、校园绿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而且还包括高校的校风、学风等非物化形态的内容。校园文化具有价值导向、陶冶情操、智力支持、行为约束、规范协调等作用,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地方高校首先要努力培育和构建具有自己独特内涵的大学精神,通过大学精神的弘扬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钻研精神。其次,要搞好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针对学生特点,以大学生科技节、文化艺术节、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重要载体,以第二课堂为有效途径,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目的,构建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当然,除了需要提升校园文化这个“软件”之外,后勤服务部门也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打造优越的“硬件”条件。目前部分高校由于扩招学生的原因,出现了宿舍供应紧张、宿舍和寝室维修不及时等现象,影响了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需要学校后勤部门尽快出台相应制度,快速反应并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为大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

3.班风建设与教风建设的协同创新

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同时,班级也是学校基本的单位和重要的组成部门,加强班级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是形成学校优良学风的基础。因此,我们要从基层开始,落实好班级的学风建设。(1)由班级主要学生干部带头,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班级公约,在班内进行量化考核,约束班级成员的学习不良状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2)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式各样的新生事业教育,帮助新生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中里。(3)定期召开班级例会,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和生活经验的机会,增强班级凝聚力。

除此之外,在学风建设中,教风与班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优良的班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所以我们必须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优良的教风去示范和引领班风建设。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使广大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教风对班风带来的重要影响,使每位教师能够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其次,要加强培训,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听课;最后,要建立健全教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奖惩明确,真正用制度把教风管起来。

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创新

学校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决定着大学生的成败与否。学校教育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可以促使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使得大学生能更好地完善自身。当然,学校教育与学风建设有很大的关联,但学风建设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参与,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就不可能建设良好的学风,家庭教育对学风建设至关重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的教育往往能决定一个人未来的走向。

因此,学风建设要开创新思路,就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协同创新,关键在于建立家庭联系制度。首先,学校在发录取通知书时就应该把辅导员老师的电话通知给学生家长,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应登记好每名学生的家庭通信地址和联系方式,在遇到特殊学生的时候,教师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其次,要时常与家长保持联系,每个学期至少要给每位家长寄一封信,将学生的整体表现情况和学习成绩告知家长,并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工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共同创建优良学风,构建学校和家长的互动联系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07).

[2]陈劲.协同创新与国家科研能力建设[J].科学学研究,2011(12).

[3]孙马.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07).

[4]祝殿平.一般高校大学生学风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11.

[5]宋志鹏.大学生学风评价及建设研究[D].青岛大学,2011-05.

[6]孙华.基于系统工程思想的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体系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9-05.

注:本文系湖州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成果,项目代码:JY27043。

编辑 鲁翠红

作者:郑晓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德育工作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