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年乘用车产销量

2023-06-05

第一篇:中国历年乘用车产销量

2014年中国乘用车行业需求分析

2014年中国乘用车行业需求分析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预计4月狭义乘用车批发量应在147万辆左右,同比增长13%,环比降6%。市场走势符合预期。

乘用车销量在3月获得环比大增四成之后,进入二季度初的4月放缓节奏。据乘联会的最新监测数据,4月乘用车零售预计环比3月有所下降,但同比仍能保持两位数增长。

上月北京车展投放的大量新产品刺激、年轻消费群体发力、限购预期激发潜在需求等因素,促使车市避免随同宏观经济探底而出现低迷。在汽车价格走势方面,今年一季度汽车价格还总体小幅走高,至3月份价格比去年底累计上涨0.02%。

汽车价格逆市走高

预计4月狭义乘用车批发量应在147万辆左右,同比增长13%,环比降6%。市场走势符合预期。

由于今年1-3月的经销商库存增长17万辆,远高于去年同期增长的7万辆,因此4月的厂家压库能力估计较小,加之出口市场依旧低迷,使今年4月的厂家销量增速慢于国内零售增速。

在终端销量上,乘联会预计4月国内零售139万辆,环比下降4%,同比增15%。崔东树认为,4月中旬的车展活动拉动市场人气,而3月的部分新车和价格调整也在4月产生效果。年轻消费群体购车热、个别城市限购传闻推动春季车市走强。此外,稳增长措施和房价波动也有利于车市消费。

市场微观竞争则继续分化。据分析,4月的主力厂家零售市场没有出现经济探底时的车市低迷现象,但部分中小厂家增速放缓。通用汽车发布,4月在华销量达到27.8万辆,同比增长6.3%,仍创历史最好4月份单月销量成绩。上海通用单月销量达到12.9万辆、上汽通用五菱更突破14万辆,但同比增幅均在个位数。

车市在4月热闹车展后,又迎来“五一”小长假行情。汽车经销商在假期展开集中促销活动,优惠促销力度有所加大。与此同时,围绕公务车改革之后的公务员团购,成为近期车市的一大看点。

“五一”假期的汽车促销战有所升温。在广州市,经销商集中在几个小型车展开展假期促销活动,一些车型现金优惠在万元以上,并有各种精品大礼包,一些主流品牌还推出特价车招徕消费者。但总体来看,“五一”车市促销战并不太激

烈,优惠力度还相对保守。这主要是因为目前还处在上半年,车商的冲量压力并不大;此外,4月底的北京车展发布了大量新车型,它们在“五一”假期刚好进入市场,新车一般不会降价促销。

在市面上,随着各地落实公务车改革方案,释放了公务车购买私家车的需求,这也成为车商争夺的新蛋糕。“五一”假期,深圳一场车展上就专门推出了“公改购车”团购活动。“车改之后,公务员的购车需求肯定是增加的。”一位经销商人士介绍,各汽车品牌都纷纷推出针对公务员买车的优惠方案,经销商一般在现有优惠上还会给出一两千元的叠加优惠。

在汽车价格走势方面,发改委汽车分析师程晓东分析,从供求关系来看,今年二季度国内将有约百万新增汽车产能投放市场,使产需关系由宽松趋向过剩,促使汽车价格下行。但由于大量新车上市带动需求释放,加之大城市限购预期促动提前购车等因素影响,这将使汽车价格将保持平稳运行态势。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汽车价格还总体小幅走高,至3月份价格比去年底累计上涨0.02%。其中商用车价格波动上行,一季度商用车价格比去年底累计上涨0.53%,同比上涨2.05%。乘用车价格小幅下降。一季度乘用车价格比去年底累计下降0.38%,同比下降0.51%。今年以来进口汽车价格涨多跌少,至3月份累计比去年底上涨1.81%,同比略降0.33%。

程晓东预计,二季度在需求支撑下,汽车价格不会出现快速下行走势。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竞争不断升级,供给增速将会略大于需求增长速度,汽车价格将呈稳中有降走势,上半年总体将保持平稳运行态势。

汽车进出口冰火两重天

汽车业当前面临的一大不稳定因素是,自主品牌汽车不仅在国内份额持续下降,更遭遇出口下滑的阻击。

今年一季度的中国汽车进出口市场冰火交融,进口高速增长,而出口大幅负增长。今年的汽车进出口累计增速走势分化严重,进口增速在去年的低基数下加速反弹,回升到43%,而出口还持续下降9%。

今年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和发展潜力并存,一方面主要经济体仍然较为脆弱;另一方面发展中经济体由于自身原因及外部经济环境,经济发展速度出现明显放缓,这其中包括直到目前仍在支撑全球需求的最具活力的发展中国家。由此导致中国汽车出口形势尤其严峻。

第二篇:《中国乘用车行业市场分析研究报告》

完成时间:2007年1月编号:YJ887 定价:电子版(PDF)8600元图书版:8000元

描 述

从国内企业竞争格局来看,依照销售方面的统计,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大众仍是我国汽车行业的三个最强者,体现了上汽和一汽的竞争格局,也体现了大众与通用在华的竞争格局。但是这三家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之和不足40%与世界汽车工业强国的垄断格局尚有很大差距。位列产业中第二档次的企业为广州本田、长安集团、天津一汽、北京现代和奇瑞汽车。主要为地方型企业,但是有的企业与三强差距不明显(约4%),有的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实力也不容三强小视。

从乘用车市场的需求情况看,从需求量的角度说仍然是乐观的。有研究认为,车价与人均GDP的比值为2或3时,是轿车进入家庭的转折点。目前,京、沪、穗及沿海发达地区的比值已超过2或3。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达1090美元。目前,我国有购车能力的家庭约800万户,5年后甚至可能达到4200万户。13亿人口中有3亿人口的收入超过2000美元,这一阶层的消费结构必然发生变化,我国即将进入一个以提高生活质量为标志的消费时代,对于汽车产业而言,就是总体上的“汽车社会”。但是从销售情况来看,“持币待购”现象就不那么乐观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存在政策上的因素,也有产业市场自身的原因。

本报告多方搜集了大量最新的详实的资料,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以及统计结果分析的辅助,对乘用车行业面临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乘用车在我国汽车产业以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关联产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乘用车细分市场,渠道运营,进出口形势,消费者需求,产业竞争格局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乘用车行业在未来的发展情况,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等影响因素都进行了展望。是乘用车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计划在乘用车领域进行投资大单位或个人准确了解行业现状和发展动态,制定相关战略的可靠参考精品。

目 录

第一部分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及分析

第一章 中国汽车行业运行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06年汽车行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第二节 汽车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 汽车是工业的主导产业

(二) 汽车工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影响

第三节 汽车行业相关政策的影响

第四节乘用车在汽车工业中的地位

第五节汽车行业的经济特性与投资特性

第二章中国乘用车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概览

第二节乘用车行业的发展现状

第三节自主开发与乘用车发展产业发展的几大瓶颈

(一) 能源经济性问题

(二) 环境保护限制

(三) 城市交通的拥堵

第四节延伸汽车产业链带动行业发展

第五节大众汽车消费时代

第六节乘用车开发能力分析

(一) 国内乘用车开发能力现状

(二) 未形成自主开发的原因

第七节产业结构调整

第八节建立统一开放的汽车市场和管理制度

第九节2006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总体产销情况分析

(一) 1-9月各月总体产销情况

第十节2006年中国乘用车保有量情况

第三章关联产业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第一节钢铁工业

(一) 钢铁工业与汽车工业

(二) 2006年钢铁工业投资情况分析

第二节石化工业

(一) 能源工业与汽车工业

(二) 2006年燃料价格浮动情况分析

第三节零部件工业

(一) 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状况与障碍

(二) 配套工业间的互相制约

第二部分行业市场分析

第四章2006年国内乘用车细分市场分析

第一节2006年经济型乘用车市场分析

(一) 1-9月各月产销率分析

(二) 1-9月各月市场占有率分析

第二节2006年普及型乘用车市场分析

(一) 1-9月各月产销率分析

(二) 1-9月各月市场占有率分析

第三节2006年中档乘用车市场分析

(一) 1-9月各月产销率分析

(二) 1-9月各月市场占有率分析

第四节2006年高档乘用车市场分析

(一) 1-9月各月产销率分析

(二) 1-9月各月市场占有率分析

第五节2006年进口乘用车市场分析

第五章乘用车销售渠道运营分析

第一节世界汽车强国销售渠道运营模式

第二节国内渠道运营与国外的差别比较

第三节汽车主要营销渠道

(一) 专营店

(二) 汽车交易市场

(三) 自建网络

(四) 一站式销售模式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

(

(

(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四节乘用车营销渠道的探索国内主要汽车交易市场情况第一节北京汽车交易市场第二节成都汽车交易市场第三节上海汽车交易市场第四节广州汽车交易市场第五节 车市交易的影响因素车型市场表现 第一节 轿车(分品牌)市场特点、销售及保有情况 第二节 SUV(分品牌)市场特点、销售及保有情况 第三节 MPV(分品牌)市场特点、销售及保有情况 第四节 微型客车(分品牌)市场特点、销售及保有情况第五节 轻型客车(分品牌)市场特点、销售及保有情况国外汽车市场发展状况第一节美国汽车市场发展一) 美国乘用车市场产销情况第二节欧盟汽车市场发展一) 欧盟乘用车市场产销情况第三节日本汽车市场发展一) 日本乘用车市场产销情况第四节韩国汽车市场发展一) 韩国乘用车市场产销情况近年乘用车进出口形势分析第一节汽车产品进出口总体情况第二节乘用车进出口分析第三节进口乘用车与国产乘用车比较分析第四节乘用车进出口发展趋势乘用车消费者需求分析第一节我国乘用车消费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影响乘用车需求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降价风潮与“持币待购”

第四节中国乘用车市场仍可保持乐观态度

第五节国内乘用车市场将逐步走向以私人消费为主体

第十一章乘用车消费市场分析

第一节各产品产销率分析

第二节乘用车产品市场占有率分析

(一) 乘用车产品1-9月各月市场占有率情况

(二) 各产品1-9月市场占有率变化情况

第三节乘用车消费区域分布

第十二章 乘用车供给分析

第一节 总量分析

(一) 乘用车发展趋势分析

(二) 今年1-9月各乘用车车型产量情况

(三) 乘用车车型及其产量发展演变分析

(四) 区域生产布局与发展

第二节 细分分析

(一) 经济型乘用车

(二) 普通型乘用车

(三) 中档乘用车

(四) 中高档乘用车

第三部分产业竞争态势分析

第十三章 行业基本竞争格局分析

第十四章 国内主要乘用车生产企业基本状况及战略

第一节 上海大众

第二节 一汽大众

第三节 一汽轿车

第四节 上海通用

第五节 北京现代

第六节 广州本田

第七节 东风汽车

第八节 天津丰田

第九节 长安汽车

第十节 吉利集团

第十五章 国外汽车厂商中国战略

第一节 通用汽车公司

第二节 大众汽车公司

第三节 福特汽车公司

第四节 丰田汽车公司

第五节 现代汽车公司

第六节 雷诺—日产汽车公司

第七节 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

第八节 宝马汽车公司

第九节 本田汽车公司

第十节 菲亚特汽车公司

第十一节 戴—克汽车公司

第十六章 乘用车产业五力分析

第一节 现有竞争者力量

第二节 潜在进入者力量

第三节 供应商力量

第四节 替代品力量

第五节 客户力量

第四部分乘用车市场发展展望

第十七章 2006产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 全球乘用车产能分布及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节 2006年乘用车市场发展影响因素

第三节 政策因素

(一) 产业整合因素

(二) 产业投资因素

(三) 外部其他因素

第四节 “十一五”规划对乘用车行业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乘用车市场产销预测

第六节 乘用车市场未来保有量预测

附录一 《汽车贸易政策》

附录二企业合资合作现状

附录三2006年1-10月车市降价表

部分图表目录

图表:2006年1—9月经济运行主要指标

图表:近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及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例图表:近年GDP增长率与汽车工业产值增长率

图表:2006年1—9月汽车行业综合效益指数

图表:2006年1—9月汽车行业分地区销售分布

图表:2006年1—9月汽车行业财务效益指数

图表:2006年1—9月汽车行业资产运营指数

图表:2006年1—9月汽车行业偿债能力指数

图表:2006年1—9月汽车行业发展能力指数

图表:2006年1—9月汽车行业各项指数总评表

图表:历年汽车保有量统计

图表:全国历年乘用车保有量统计

图表:近年钢铁行业投资情况

图表:近年汽车零部件投资情况

图表:我国零部件工业与汽车工业投资情况对比图表:近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图表:近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图表:近年乘用车区域市场保有率

图表:近年进出口乘用车数量统计

图表:2006年各月乘用车生产情况统计

图表:2006年各月乘用车销售情况统计

图表:2006年各月乘用车细分分量生产情况统计图表:2006年各月乘用车细分分量销售情况统计图表:2006年前三季度各乘用车分量市场占有率图表:近年各乘用车分量市场占有率

图表:近年各乘用车分量产量变化趋势

图表:2006年乘用车区域生产布局情况

图表:2006年前三季度国产乘用车销量排名

图表:2006年前三季度主要乘用车品牌产量统计

图表:2006年1-9月乘用车主要品牌前15名市场占有率图表:2006年部分乘用车价格调整情况

图表:国内主要汽车厂商产销对比(附表)

图表:近年国内主要汽车厂商产销率变化统计

图表:全球乘用车产能分布情况

图表:央行加息对车市的影响”调查统计

图表:乘用车油耗国标出台对未来车市影响”调查统计图表:汽车召回制度”对车市的影响观点调查

图表:汽车消费者“持币待购”现象调查

图表:消费者对汽车经销商的满意度调查

图表:成品油价格上调消费者意见调查

图表:2006年乘用车新产品情况

略„„

第三篇:中国车内环境论坛-国标《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

索 引 号: 000014672/2016-00083 分类: 环境科技及其管理信息环境科技管理 发布机关: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生成日期: 2016年01月22日 名

称: 关于征求国家环保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文

号:

环办科技函[2016]150号 主 题词: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函

环办科技函[2016]150号

关于征求国家环保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改善车内空气质量,保护人体健康,促进汽车工业技术进步,我部决定修订国家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 27630-2011)。目前,标准编制单位已编制完成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规定,现将标准征求意见稿和有关材料印送给你们,请研究并提出书面意见,于2016年2月25日前通过信函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将意见反馈我部。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可从我部网站(http://

附件: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2.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

3.《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修订GB/T27630-2011)(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2016年1月22日 详细请点击评测中心:

征求意见稿 -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修订GB/T27630-2011)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修订GB/T27630-2011)

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名单-国家环保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修订GB/T27630-2011)

附:国家环保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修订GB/T27630-2011) 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名单如下: 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商务部办公厅 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办公厅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辽河凌河保护区管理局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中国环境科学会

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济南汽车检测中心

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 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樊) 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

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铃木(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沃尔沃(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汽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 东风日产乘用车有限公司

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 哈飞汽车有限公司 长城汽车有限公司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 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江西昌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通用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日产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丰田汽车技术中心(中国)有限公司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部内征求污防司的意见)

关注汽车空气质量---汽车环境网

第四篇: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发展战略研究

摘摘要】:汽车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力密性的高产业关联度产业,其对国民经济影响重大。我国汽车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成功的进入世界汽车大国的行列。但是,长时期的“以市场换技术”来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思路和策略使得我国汽车工业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自主品牌乘用车领域,表现为核心竞争力弱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表示要将我国从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转变,尤其是对自主品牌加大扶持力度。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自主创新模式选择和战略实施的研究,以期对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核心竞争力,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本文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相关理论综述。提出研究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的背景、意义,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等理论,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部分分析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创新现状。该部分主要对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表现,产品技术发展历程分析,国内外汽车企业创新活动对比,以及SWOT进行了分析,为下面的战略选择和制定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通过A-U模型、技术轨迹等相关理论,提出后进工业国家自主创新的选择路径是反生命周期的。本文将自主创新的模式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模式,并提出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创新战略的模式选择模型; 最后,本文从汽车企业的角度出发,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第五篇:我国家庭乘用车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一、家庭乘用车的概念

1.乘用车的概念

乘用车(passenger vehicle)是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乘用车涵盖了乘用车、微型客车以及不超过9座的轻型客车。乘用车下细分为基本型乘用车(乘用车)、多用途车(MPV)、运动型多用途车(SUV)、专用乘用车和交叉型乘用车。

2. 家庭乘用车的概念

国际上并无家庭乘用车的概念,只有乘用车与商务车之分。家庭乘用车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是所有权归个人所有,供家庭使用的乘用车。

二、乘用车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乘用车需求变化将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既有长期决定因素,也有短期影响因素,而乘用车需求增速变动则是长期和短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影响乘用车增长的长期因素

从长期来看,对汽车需求影响最大的因素包括: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可用人均 GDP 或人均收入衡量;二是乘用车整体价格水平。发达国家或地区乘用车市场发展经验表明,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汽车价格的下降,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乘用车逐步从奢侈品转变为一般商品而大规模进入家庭。

发达国家社会结构逐步呈现“橄榄型”结构,即中等收入阶层(或称中产阶级)比重相对较高,而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比重相对较低。由于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同时发挥作用,决定了乘用车增长一般呈现出“S型”。

2.影响乘用车增长的短期因素

从短期因素看,影响乘用车需求主要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价格弹性。国际上衡量汽车普及条件的指标为 R 值,车价水平/人均 GDP,经验认为当 R 值达到3左右,汽车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

2)使用成本。油价、保险、养路费、车位、停车、维修等成本短期内会对需求产生一定影响,但从更长时期来看,使用成本对乘用车需求总量增长不具有太大影响;

3)使用环境,在发达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公交系统只是影响到乘用车的使用频 率或有限替代,而对乘用车的市场需求不会产生较强影响;

4)宏观经济短期波动,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通过改变收入及收入预期而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短期影响,居民购买乘用车会被激发、提前或被抑制、延后,从而影响短期销量或导致一定销量在不同时期的分配,但不会影响长期销量和总的消费趋势;

5)政府短期消费和产业政策, 在特定经济背景下,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实行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也将对乘用车市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三、国内家庭乘用车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的乘用车工业发展很快,乘用车市场的供需状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乘用车不再是我国老百姓不敢问津的奢侈品,家庭乘用车的需求迅速增加。 目前,影响我国家庭乘用车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又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目前影响我国家庭乘用车需求的因素主要来自乘用车本身、制造商、销售商、潜在顾客等几个方面。

1.来自家庭乘用车本身的影响因素

来自家庭乘用车本身的影响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乘用车的价格、预期价格、品种、颜色、外观、内部装饰效果、品牌、行驶性能、安全性能、性能价格比以及舒适性、经济性等等。

目前我国国民收入总体水平还不高,乘用车的价格仍然是影响消费者对乘用车需求的主要因素,乘用车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化,即乘用车的需求量随其价格的升高而减少,随其价格的降低而增加。随着我国乘用车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乘用车的价格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对乘用车的需求会稳步增加。 乘用车的品种、颜色、外观、内部装饰效果、品牌是影响消费者对乘用车需求的几个因素。

乘用车的性能价格比是影响乘用车需求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性能价格比高的乘用车容易被市场所接受,容易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需求趋势看好,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大。

2.来自制造商的影响因素

来自制造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制造商的生产规模、营销能力、过去的业绩、在公众中的形象、公众对制造商的发展预期以及乘用车出厂后的服务质量。 一般说来,制造商的生产规模越大,分摊到每辆乘用车的生产成本就越低,制造商的利润空间和降价空间就越大,只有盈利能力强的制造商才能将自身的事业作大作好,才能向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制造商的生产规模大,乘用车的产量高,意味着社会上拥有该种品牌乘用车的用户比较多,备品备件购置、车辆修理和维护保养就会比较方便。因此,制造商的生产规模是影响其所产乘用车需求的重要因素。

制造商的营销能力、过去的业绩及其在公众中的形象也影响到其产品的需求。 制造商产品出厂后的服务质量是影响制造商产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制造商有完善的出厂后服务,发生问题后就比较容易得到解决。这样,消费者就愿意购买服务质量比较高的制造商的产品,因而其产品的需求量就大。

3.来自销售商的影响因素

与制造商类似,销售商的经营规模、营销能力、营销策略、过去的销售业绩、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及其售后服务质量是影响其所经营的乘用车需求的主要因素,在此不再详细讨论。

4.来自潜在顾客的影响因素

来自潜在顾客的对家庭乘用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潜在顾客的当前收入水平、将来的收入和消费预期、职业、偏好及消费观念。

目前,对于我国不少大中城市中等以上收入的家庭、企业的高层白领和东南沿海富足地区的一些富裕的农民家庭而言,收入水平已经不再是影响其对乘用车需求的因素或主要因素。对于其他消费者而言,收入水平仍然是影响其对乘用车需求的主要因素或决定性因素。

潜在顾客将来的收入和消费预期是目前影响我国家庭乘用车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不少城乡居民家庭在银行有不少的存款,购置一辆普通家庭乘用车在购买能力方面不存在问题,主要障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劳动和就业市场不太稳定,许多家庭对未来可能得到的收入难以估计,为了稳妥起见,不敢动用家里的存款去购置家庭乘用车;二是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居民在子女教育、

住房及医疗方面花销很大,未来究竟在以上三个方面要花多少钱,一般人难以估计,对未来消费预期的模糊性直接影响了上述家庭购置家庭乘用车的积极性。

5.来自周边环境的影响因素

潜在顾客的家庭其他成员、亲戚、邻居、朋友及同事等周边人群对购买家庭乘用车的看法和态度会促进或动摇潜在顾客购置家庭乘用车的决心,这是不言而喻的。潜在顾客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居住在大中城市还是小城市或者县城对潜在顾客是否真正购置家庭乘用车会产生影响。

过路费、过桥费征收情况和停车场的方便程度及停车收费情况也是影响家庭乘用车需求的因素。我国除近年来新建的高标准小区外,原来建造的居民住房没有考虑设置车库,这给拥有家庭乘用车或想拥有家庭乘用车的城市家庭晚上泊车带来了很大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消费者对乘用车的需求。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目前影响我国家庭乘用车需求的最主要因素,建议我国政府、车辆管理部门、乘用车的制造商和销售商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我国消费者对家庭乘用车的需求,有利于家庭乘用车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我国家庭乘用车需求变化趋势预测

汽车需求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三个发展阶段。孕育期:在工业化初期,汽车需求保持较低的增速,汽车属于奢侈品;普及期:随着人均收入的快速提高和汽车规模效应引发成本大幅下降,汽车需求增速加快;成熟期:随着发达国家或地区逐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乘用车市场规模和增长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家庭乘用车拥有量将保持持续较快增长,乘用车消费进入普及期。中等收入家庭大量进入汽车消费市场,中国汽车消费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按照国际惯例,当千人汽车拥有量达20—100辆时,汽车消费将进入普及期,这时汽车市场将会迎来第二个高速增长期。当前我国千人汽车拥有量达50辆左右,而国际平均千人汽车拥有量水平达147辆,可见我国汽车市场潜力仍然很大。 影响中国乘用车需求的长期因素主要包括人均收入、车价、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率等。总体上看,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中国家庭乘用车消费需求将从孕育期进入长达10到20年的普及期,普及期前10年其拥有量平均每年增速可达20%左右。

2.乘用车需求重心将逐步向

二、三线地区延伸

部分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尤其是最先发展起来的京广沪深等一线市场开始逐渐进入成熟期,未来几年,控制总量基调日益明显,控制范围也将不断扩大,高速增长态势必将受到较大程度的抑制。而同时,乘用车行业二三线市场的增长依然值得期待,尤其是中西部各省市区域,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对汽车的需求将逐步进入新的膨胀期,在接下来的几年存在着极大的增长潜力。此外,农村市场的发育和增长,也将成为今后车市增长持续不断的推动力。

3.乘用车市场需求结构将产生新的变化

1)增长迅猛的豪华车市场被持续看好

随着中国富人阶层的不断崛起,近年来中国豪华车市场呈现了高于市场整体增幅水平的发展势头,这一趋势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保持,据相关机构预测,“十二五”末期,中国豪华车的销量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番。

2)自主品牌汽车面对的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

自主品牌一直集中在中低端市场竞争,近两年自主品牌大肆扩充产能,随着市场整体发展节奏放缓和刺激政策的退出,产能闲置、库存超标以及价格战将对自主品牌带来较大的压力。同时,合资企业中低端产品定位继续下探的趋势仍在加强,由于在品牌号召力方面具备更强的引导力,如果合资企业产品群体性向低端铺开,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将遭遇严重威胁。

3)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将加快

随着制约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因素在2010年得到解决,在基础建设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未来将有更多的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虽然短期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还存在诸多困难,但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新能源汽车销量比重将逐步提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梦我的梦诗歌朗诵下一篇: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