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非智力因素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堂的获得感

2022-09-11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学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高职院校, 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 不仅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可塑性, 而且也符合社会对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期盼与要求, 这门课程是青少年阶段即将步入社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 对社会、职场及家庭的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我们整个社会有条不紊运转的基本条件之一, 因此, 在高职院校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非常有必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与其他高校思政课教学有着同样的备课过程, 任课教师对每节课的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堂实施及课后评价都做了精心设计, 上课前, 教师们带着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课程PPT, 在讲课过程中, 教师们运用讲授法加例证法, 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想尽千方百计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然而,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来看, 可谓是喜忧参半, 这些方法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 效果比较明显, 因为这门课与学生实际生活比较紧密, 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好国家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如何在职业生涯中处理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如何走好人生路, 一位职业人士所具备的道德等知识, 寓情于理, 因此, 教师采用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效果比较明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 因为这门课程有着明显的时间与事件的密切联系, 因此只能从历史背景导入, 借入不同时间发生的不同事件,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学习政治。这是任课教师普遍的教学思路, 也是理想的教学过程。然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按照任课教师的设计过程讲授课程, 学生们要么人在心不在, 要么纯粹就是课堂上的低头族,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断地有意无意地暗示他们, 提示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他们中的一些学生依然我行我素, 直到教师点个别学生的名字, 这时可能会抬起头来。课后与学生们聊天时, 问及学生是否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学生们总体认为应该关注国家大事, 了解新中国的前世今生, 但在实际听课过程中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二、非智力因素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结合

非智力因素近年来受到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的重视。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道德修养, 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 注重的应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未来社会中, 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并不单纯表现在会考高分上, 培养创造力比培养学生考高分要重要得多。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会期待, 学会欣赏他们潜在的价值, 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 因此在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课需要把学生的非智力能力充分挖掘, 让学生在思政课上能够充分展现, 师生共同上好一节思想政治课。

(一)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与思政课程相结合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指不同成分的非智力因素的整体构成。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 将非智力因素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它属于高层次水平, 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 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学习中, 能够通过思政课程学习, 进一步明确学生对人生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定位, 并指导学生制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 关于未来走向社会后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何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虚拟自己的职业岗位, 如何通过自己的职业岗位为国家为集体为个人发挥作用, 实现价值, 做到真正的爱国、爱党、爱家。这样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学生才会有较高的站位, 才能做到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才能用实际行动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而为之奋斗。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 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 这些属于中间层次。这一层次的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是否关注。高职院校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 他们中大多数认为将来毕业后是靠专业知识就业的, 思政课称只要能过关, 就万事大吉了, 无需在思政课成上下多大功夫, 殊不知思政课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及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因此, 在思政课教学中, 教师需要通过思政课程内容增加课堂实践活动, 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求知欲, 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产生兴趣, 从而有了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主动行为, 另外, 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认知与情感, 从思政课程学习的最基础做起, 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程的热爱, 同时培养学生鲜明的的个性与气质。第三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等等, 这些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 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是理论性、知识性较强, 学生能参与的实践活动较少,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难免会产生疲惫感, 如何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自觉性, 保持学习的持久热情和求知欲至关重要。那么, 教师需要在思政课学习中, 将中华民族如何通过顽强拼搏、奋勇前进走到今天的过程生动的展现给学生, 结合今天的国际发展趋势, 让学生看到祖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 看到和平的日子不是坐享其成, 而是靠每一代中华儿女奋勇拼搏, 舍小家顾大家奋斗来的, 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自制力, 持久性, 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是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职欲望。

(二) 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主要涉及到动机、意志、兴趣、情感等方面。在西方, 夸美纽斯强调“对于儿童说来, 使视觉、听觉和其他感官愉快的那种东西产生了某种兴趣, 那么, 它将能促进身体健康和智力的发展”。从而我们能感受到非智力因素虽然不会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接受信息的加工、处理等任务, 但直接制约着学生对未知知识认知过程的动力作用, 因此,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 我们试图通过历史事件或相关案例等调动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产生情感和兴趣。人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非智力因素, 使其参与到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认知过程中来, 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使学生首先提起兴趣, 才能对知识进一步深入了解, 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 通过当时的历史背景等与国家当时的处境给学生设置一些课前预习, 在上课时通过提问这些问题, 使学生们在对新知识的接受、旧知识的回顾及加工的过程中领会新知识, 对该课程产生兴趣。

非智力因素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表现在动力方面。在高职院校教师给学生讲授思想政治课, 不管教师掌握思政专业知识多么扎实, 多么系统, 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的多么精彩, 这只是授课的一部分, 最主要的一部分就是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及兴趣, 并持之以恒的获得学生的认可, 对一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来说, 能够从一开学至学期末都能感染学生, 提起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 才能保证思想政治课的圆满完成。其次, 非智力因素能够为思政课程的学习定向定位, 使学生持久保持对思政课程的兴趣。思想政治是引导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在终生学习与职业中塑造的人格魅力和职业风格, 因此, 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自信心、荣誉感等, 把学生的兴趣导向思政课, 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才能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 执着的追求。第三, 非智力因素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保持持久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需要适时适当的调节。学生和教师由相互适应, 到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再到彼此产生视觉倦怠, 是一个自然过程, 因此在思政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的作以调整, 处理好各种因素的动态平衡。只有不断协调好学生的学习动机, 才能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与学习心态。

三、运用好非智力因素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获得感, 必须将学生心理因素引入到思想政治领域中, 让学生真正从心理上产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时效性。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建立在智力因素的基础之上, 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思想品德的行程和发展, 是促进人的全面进步与发展。非智力因素是每个个体思想品德的有机组成,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培育和养成人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非智力因素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最终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大学生面对外界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海量信息, 形成了多元化价值观。在此背景下,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具有复杂的多样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担当着为国家培养各行各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因此, 在工作中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动机, 才能承担自己的工作职责, 履行自己的义务, 热爱自己的工作, 对学生充满爱心和关心, 才能够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然而, 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者总是把自己定位为正确的一方, 强制要求学生向着他们认为正确的一方改变, 有的教师甚至将自己认为正确的思想强加灌输于学生, 这种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1]在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方式, 就是要做到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本, 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办好学生的各方面事情,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空间, 促使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自主性极强的成长与提高, 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真正为大学生切身利益着想, 受到大学生的喜欢和接受。具体来说,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实际的生活要紧密结合在一起, 了解大学生的生活需要, 以大学生最切实的利益为本, 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各种压力, 不仅有校园生活的压力, 还面临着社会就业的压力,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讲授国家的政策方针, 告诉大学生面对现实生活的问题怎么去做, 还要深入学生实际生活、心理和思想去指导学生, 教育学生。例如人际关系和就业指导等, 使得大学生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因此, 运用好非智力因素的理论教学方法, 将会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促使教育教学体质增效。

【相关链接】

“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这是一个可以通过教育实验来检验的教育问题。通过运用“前--后测非对等多组准实验”对“思政课新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发现:体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心理认识规律的新教学模式能极大改善课堂教学绩效。它有三个层次的指标:基础层次绩效、中等层次的绩效和高层次的绩效。这个新教学模式践行了“05方案”和“15方案”有关精神, 探索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并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一般方法。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智力教育, 是塑造个人的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形成, 然而,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 需要借助于心理学中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 才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 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效果

参考文献

[1] 2003年12月08日06:50解放军报http://jczs.sina.com.cn

[2] 宋丽娟.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D].秦皇岛.燕山大学, 2013年.

[3] 王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 2013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当下地方文献工作的新课题——以重庆市铜梁区图书馆为例下一篇:新形势下发挥青年典型示范引导作用的问题与对策——以武汉大学十大风云学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