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论述范文

2022-06-11

第一篇:中日关系论述范文

论述公共关系人员能力问题

21世纪是一个日新月异、社会资源丰富的时代,在这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整合社会资源使它发挥最大效应,这需要一个杆杠,那就是公共关系。借用公共关系这一杆杠为某一项目寻找最好的资源,使它发挥“杆杠效应”,这也需要优秀的公共关系人员,从中巧妙的穿插。

一位公共关系人员要想证明其能力,我想他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一、出色的语言公关能力;

二、自身应有恒心,对此事业不弃不离;

三、巧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外部环境;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公共关系的功能需要搜集信息,咨询决策,传播沟通,协调关系,而这些首要工具就是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不需要生动,只需他人信服即可。战国时,有一个“悲从坑说”的典故,鬼谷子为了训练其弟子苏秦、张仪的口才,将他俩放在一个大坑里,爬不出来,除非他俩谁说得能让他真正感到伤心而痛哭,才拉他上来,于是这师兄弟在大坑里尽情的表演,最后说得这位智者陶陶大哭。正基于此,在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苏秦的雄辩与张仪的舌享誉诸侯。

对公共事业永不放弃的恒心和毅力,是从业人员必备的条件。苏秦为求得功名,变卖家产,游说各诸侯国,叙说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结果无一诸侯赏识。他只好回到老家洛阳,他的家人见他如此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苏秦并没放弃他对游说之术的追求,而是振作精神,发奋读书,把头发束住吊在房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腿,“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由此而来。从此苏秦闻达于诸侯。

《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当外部环境对自己有利时,优秀的公共关系人员应该借用有利外部条件为自身创造最大的利益,此乃天时。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国际地位如日中生,世界各国迫切想了解这个东方大国,尤其处于第三世界的亚非兄弟以中国为榜样。周总理借着1955年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主张,得到广泛共识,这不仅消除各国对中国的疑惑,更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西方大国对中国外交垄断。

如果你是一个大师级的公共关系人员,那就应该到一个大环境中去接受更大的挑战,不要受地域的限制。中国台湾民选的台中市长胡志强,可谓公共关系高手,在台湾政坛一直有“马英九没有朋友,胡志强没有敌人”的传言。1998年印尼排华事件,时任中华民国的“外交部长”胡志强当面向印尼提出“严重抗议”,并联络台湾地区政府紧急派出客机疏散受难者,而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仅表示“不干涉印尼内政”,正是胡志强这一果断措施,坚定为华人同胞着想的义举,赢得了全球华人的赞赏。但是英雄苦楚,台湾只是一个地区,不是一个国,他的外交才能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施展。

天时、地利都具备后,人和的重要性就更明显了。滑卢铁一役,拿破仑战败,高卢鸡从此衰败,欧洲大国势力重新洗牌。1815年的维也纳,大国为争夺欧洲霸主地位,英法与俄普各属一方,互不相让,奥地利外相梅特涅在两大阵营之间穿针引线,为本国寻求最大利益,大力推行欧洲大国势均力衡政策,调和俄、英、普、奥列强瓜分领土和殖民地的矛盾,在巩固欧洲旧秩序上取得各方一致的意见。同时,又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与英、法代表签订反对俄、普的秘密协定,确保奥地利在意大利和德意志联邦中的优势地位。梅特涅的出奇之处,在战胜国丧失人和、心不齐的条件下,为弱国奥地利需求最大的利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公共关系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二战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但他在纳粹德国助纣为虐,他把所有精力放在如何帮

助希特勒统治全世界,在此,他欺骗英法签订了《慕尼黑》条约,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又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签订德意军事同盟条约,随后他们肆意践踏他国主权,屠杀犹太人,摧毁其他文明。而他给与人类巨大的灾难是无法补偿的,以至遗臭万年。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堪称是一位具有良好素养的外交家。在他的努力下,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摆脱越战泥潭。可是在他的上司尼克松总统让他掩盖“水门丑闻”,他果断拒绝了,他认为这不仅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还否定了美国的精神道义。正是他站在职业道德的高点上,才让他避免成为里宾特洛甫第二,而成为全球赞誉的外交家和学者。

《管子》有云:所谓同者,已先后智渝者也,均则同争,倍则说,十则从服,万则化。我们身处一个多元化时代,有着不同的言论和文明,当公共关系人员无法调和社会资源时,不要用过激的手段去达到非法目的,而是求同存异,讲究融合,这才是公共关系人员能力实践的最高体现。

李双080503021103

第二篇:从合同法角度论述婚姻关系

对婚姻的本质,不同的历史时期及各国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契约说、婚姻伦理说、说、制度说、说。而我国的学者大多持说,认为婚姻本质上是一种,婚姻双方在财产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附随于人身上的权利义务的。创设这种关系的婚姻行为是一种身份法上的行为,行为人须有结婚的合意,但是婚姻成立的条件和程序,婚姻的效力,婚姻解除的原因等,都是法定的,而不是当事人意定的。因此,不应当将婚姻行为视为契约,将视为契约关系。身份关系说是目前学界的通说。对于婚姻的本质作者以合同的观点看待婚姻的本质(即婚姻的本质就是特殊的合同)。作者从以下七个方面分析婚姻的本质是特殊的合同。

一、的概念看婚姻的含义

我国《》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的特征有三:合同是多方(主要是双方的),合同本身是当事人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够产生预期法律效果的。合同是一种。②合同的目的是产生的变化,也即因权利义务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③合同的基础是当事人平等和自愿婚姻是男女双方为共同生活之目的而依法结成的以人身和利义务为内容的一种民事合同。婚姻都是中的行为,它的目的指为当时社会制

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及其他、建立的基础是平等自愿。

婚姻作为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其主体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结合是义务关系的设立、离婚是义务关系的终止。所以从概念上看,两者具有相极其相似之处。

二、的基本原则看婚姻家庭的基本原则

合同的基本原则有:自愿原则、平等或称、、、合法原则、法律约束力原则。婚姻的基本原则有:、、、夫妻互相忠实、家庭成员、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条规定:“的平等,一方当事人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该条规定了。的法律地位平等首先是指当事人之间在合同关系中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合同平等意味着、当事人在适用合同规则上的平等。

合同的自愿原则相对应的是原则。,是指婚姻当事人按照法律的规定在上所享有的充分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强制或干涉。我国《宪法》第49条规定:“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第

2.3.5条分别规定“实行婚姻自由”、“禁止包办、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婚姻自由的内容包括:结婚自由与离婚自由。结婚自由,是指婚姻当事

人有依法缔结

第三篇:论述书法作品中的虚实关系

虚实与疏密是有区别的,疏密多用在书法作品结字的点画安排上,在章法上虽然也要讲疏密,但更多地着眼于虚实的处理上。书法作品,只有黑白两种颜色,黑处是实,白处是虚,虚与实是对立的统一体,所以前人说“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书法家非常重视用虚白去突出黑的表现手法,“计白以当黑”是处理虚实关系的核心,所谓“运实为虚”,是在点画密集之处,要考虑到字写得空灵,必须实而不问。所谓“以虚为实”,是说在空白之处,不是没有内容,而是有笔意,笔势存在。要“笔断意不断”,于是“断处皆续”,气脉得以贯通。这是通常所说的“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章法变化的奥秘,就在于虚虚实实之中,纵观古代名家名迹莫不如此。

如何理解带燥方润,将浓遂枯

燥、润、浓、枯是用墨时的四种情况,要根据这四种情况写出四种笔画。“带”是指象带子一样的笔画,“方”是指方笔,“将”是指将要,“遂”是指就要。也就是说,写象带子的笔画要用燥笔,写方笔画要用润笔,墨将要变浓的时候就要写成枯笔

擫、押、钩、格、抵,谓之五字李煜拨镫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一时形势好转。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想冒功,拥兵不救。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于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卫恒的四体书势是,篆势,隶势,草势,古文

唐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孙过庭《书谱》墨迹多被后人研摹。其草书墨迹本身的艺术价值被人们所珍视,其文字内容的理论价值被人们所认可,对唐以后的书法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书谱》作为书法理论史上光芒四射的书学论著,从书法本质、书家流派及字体书体、书法功用及抒情性、书法技法、书学态度及追求、书法鉴赏等几方面做了精辟的论述,阐明了极富个性的观点。本人从《书谱》的精彩论述中深受启迪,现试析其中的鉴赏论。

孙氏云:“闻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语过其分,实累枢机。”作者借用曹植《与杨德祖书》中关于文艺评论的一段内容,以美女之容和龙泉之利,比喻书法评论家必须具有丰富的艺术实践、卓越的艺术成就、高深的艺术素质,才有资格去评论别人书法作品的优劣。如果评价的言论说得不合情理,是因为受到评论者自身鉴赏能力和学识水平的束缚。笔者认为,这段话可以理解为:孙氏提出了对鉴赏者资格的确认,应建立在“鉴赏者具有较高艺术素质”的基础之上。这正是孙氏鉴赏论的基本观点所在。

接下来,一段“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轻致陵诮。余乃假之以缃镖,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愚夫继声,竞赏豪末之奇,罕议峰端之失。犹惠侯之好伪;似叶公之惧真。是知伯子之息流波,盖有由矣。”作者又以自己竭力作书,取力作,向当时被认为善于鉴赏或德高望重的贤士请教中屡受讥讽的遭遇;再偷梁换柱,假托名家却意外地得到褒奖为例,说明鉴赏者与惠侯喜欢赝品、叶公惧怕真龙没什么两样。这段文显然是作者对当时的鉴赏风气恶劣,甚至已经达到了真假不分、是非不明、黑白颠倒的地步的抨击与批判。由此引出,伯牙因知音难觅,不复鼓琴,自有其中道理的结论。也是作者自觉时风愈下、知音者稀、怀才不遇的一种慨叹!笔者认为这段论述,作者从侧面对鉴赏者提出了“道德水准、政治品质”的客观要求。如果一位鉴赏者本身不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鉴赏观,就很难对艺术作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再加上鉴赏者不从自身能力出发,导致人云亦云,附庸风雅的现象出现,被鉴赏作品的作者因此而蒙冤受屈也就是在所难免了。

下一段“夫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忘顾者,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凡识知其绝群,则伯喈不足称,良乐未可尚也。至若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后请;门生获书几,父削子懊,知与不知也。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则不足以为道也。‟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作者用蔡邕识琴和伯乐相马的典故说明二者皆精于鉴别、具有独到的鉴赏力,所以他们的鉴赏角度,不会滞留或局限在常人耳之所闻和目之所及的范围之内。紧接着用两个假设,衬托出了高明鉴赏家在社会中存在的重要意义。进而,用老婆婆因为羲之在她所出售的扇子上题了字,开始极不情愿,见有利可图后,却又登门请求题字;一个门生得到羲之题字的几案如获至宝,其父却将墨迹刮掉,引得儿子极端懊恼的两个小故事,鲜明地再现了“知与不知”“懂与不懂”两种相反的背景所导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从而得出“一个人会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遭到诋毁或受到委屈,而在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吐露胸中块垒或一展艺术才华的机会”这样极富辩证关系的结论。继而深入剖析:既然因不了解、不懂得造成的过失或遗憾,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因此,用庄子概括“自然中的菌类不知道一个月的终始、蝉儿不晓得四季更迭的自然规律”和老子描述“见识浅薄的人闻见高深玄妙的哲理就报以庸俗无知的笑声,倘若不笑,倒无法突出玄妙哲理之深幽了”的理论,阐明自己的鉴赏论。最后发出“怎么能够拿寒冰冻雪来责怪夏日小虫无知呢”的感叹。

孙过庭《书谱》中的上述三段文字,是孙氏“文艺鉴赏论”的全面概括,对于今人的文艺鉴赏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孙氏不仅阐明了书法鉴赏者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即:思想素质、艺术素质及其相关素质等,而且从鉴赏水平不同所导致的不同结果,说明了像蔡邕、孙阳(伯乐)一样的独具慧眼的鉴赏者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真正价值。

我们作为有志于书法研究之人或书法爱好者,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书法鉴赏能力,才能有目的、有侧重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对象或学习内容。一个人的鉴赏水平高低与其综合素质的高低成正比,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左右着其鉴赏能力的发挥。所以我们应该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鉴赏水平,才能做到眼高手高,不断进步。推而广之,如果每一个人的鉴赏水平都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鉴赏水平也就有了普遍的提高,这也是提高全社会书法水平的必由之路。

如今书界赛事频繁,大奖赛的评委们的鉴赏水平,尤其国展级的评委鉴赏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书法界的鉴赏水平。数以万计的参赛作品,在评委们一轮又一轮的品评鉴赏中被淘汰出局,一小部分的书法尖子作品,又在评委们一轮又一轮的品评鉴赏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可见“国展级”赛事评委的鉴赏水平对书法作者的进步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对书法事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水平的鉴赏者在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因为他们担负着判断书法优劣、发现书法新人和推动书法事业发展的重任。

另外,具有较高创作能力同时又具有一定鉴赏水平的书法教育工作者仍然不可或缺,因为他们担负着普及书法知识、培养书法人才、完成书法的继承与创新以及推动书法事业进步的重任。

让我们每一个致力于书法研究之人或书法爱好者,都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尤其是初学者应从盲目的学习转入有选择有目的的学习。我们确信,对艺术有了科学的探索、艰辛的付出,一定会有丰富的收获和成功的喜悦。

虽然,我们做不成蔡邕和伯乐,最好也不要做埋怨羲之的老姥和刮字的门生之父。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现代林散之、余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唐朝张怀瓘《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故有此别论。

郑板桥善六分半书,是书法中的一种字体,是成份较多的一种“杂体”,郑板桥集篆、隶、行楷八分于一炉,意在八分和篆、隶、行楷之间,故自称“六分半书”。清朝蒋士铨赞郑板桥书法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这是说郑板桥的隶楷参半成六分半书,笔法中间以画法行之。 明朝宋啬《书法论贯》提出事艺书法,须明确“十二门”要点,即:

一、澄神,

二、执笔,

三、用腕,

四、正锋,

五、临摹,

六、结构,

七、方圆,

八、疏密,

九、迟速,

十、纯熟,十

一、气韵,十

二、统论。俱采前人之精论,集以供学书者参悟。

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草书形成于汉代,从汉到唐,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如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和孙过庭《书谱》,狂草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个人随手省简,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文字利于应用,势必要加以纠正。“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以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秦、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正体字的开端。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书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章帝时,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可见公元 1世纪中叶以来,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说文解字》成书于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许慎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东汉末期,张芝被誉为草圣,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当时赵壹有《非草书》之文,蔡邕有类似之议,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宋代黄山谷的《李白忆旧游诗》堪称狂草的佳作。 唐代一朝书法艺术,以楷书成就最高.南北朝魏碑楷书和唐代楷书,是中国楷书艺术的两大派系,代表着中国楷书风格史上两种截然不同的群体风格美。当代书学界有识之士曾对二者作比较研究认为:“前者(魏碑)如璞玉,粗糙而自然;后者(唐楷)如名器,精美而雕琢。唐楷扬弃了一切不规范的东西,使其成为单

一、程式化了的书法形式。而魏体正是保留了大量未被扬弃又未经雕琢的原始材料,充满了生气和奇趣.”(王玉池主编《中国书法篆刻鉴赏辞典)))这段论述,可谓当代书法学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尊魏卑唐”及其流风的矫正作出的重新品鉴.唐人顺应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在晋人楷书和魏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楷书艺术,形成了“唐人尚法”的时代格局。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尚法的结果确实带来了唐楷“程式化了的书法形式”,但这“法”不是消极的东西,更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法,就是法度、规则、书法的形式规范。它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晋人作书虽然注重法度,但他们是循理生法,用法潇洒自如.唐人则循法求古,用法谨严,在法度的范围内抒情达意,

书法被称为“法”,可见“法”对于书法的重要作用。追溯唐书尚法之源,应该说是从隋开始的.陈、隋间书法家释智永,这位王羲之的七代孙,一生专嗣右军书法。在书法实践上他示人以“永字八法”.此法在当时及后来成为书人学习楷书的准则,无疑对初唐书风影响极大,开了唐书尚法的先河.

唐王朝建立以后,大一统的政治时局带来了空前的文化繁荣.盛唐士人更是一洗六朝玄虚颓唐的精神状态,代之以胸襟宽广、意气恢宏、充满了蓬勃向上的豪情.诗歌与书法是他们最适宜表达胸中壮气的艺术,从而成为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然而,格律严整的唐诗风范是与尚法的书风相通的.

唐书大兴尚法之风,既是书法的自律性历程进人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又是其特定时代条件使然。具体表现在:一是帝王的重视,国家的提倡,以书为教,以书取士,设立书学,对书法还规定必须合乎“楷法道美”的要求;二是楷法、碑刻的风行,严守法式的唐代楷碑标志着中国书法史上第三次碑刻高潮,唐代尚法意识,深深根植于楷法以及碑刻实践的肥沃土壤里;三是书学理论的导向,唐代不少书家写出书法论著,其中研究“法”的特别多,且趋于系统化,从而在理论上确立了尚法的审美标准;四是和书艺的尚法书风互为呼应的唐代诗歌也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步人探索法则的历程。书法在如此文化背景和诸多外部条件的激励下,形成唐书尚法的群体主导倾向,绝不是偶然的。

具体而言,“唐法”一方面体现于初唐书坛对晋人和魏碑楷书作进一步完善的努力.初唐四家中、欧阳询书“得晋规矩”,“法度严整”、“人以为法气虞世南书“得智永笔法为多”,小楷“足为楷法”;褚遂良书“得羲之法最多者,真字有隶法,‟;薛樱“于书得欧、虞、褚、陆(柬之)遗墨至备,故于法可据”.这是唐书尚法阵容严整的开端。另一方面则是盛唐颜真卿于“二王”法外求法所作出变法的成功,以至晚唐柳公权圆满“唐法”.书法“至中唐,法度森然大备”。颜真卿是变法的杰出代表。欧阳修《集古录》评其书:“笔画巨细皆有法,愈看愈佳.”苏轼《孙萃老求墨妙亭诗》中称:“颜公变化出新意,细筋人骨如秋鹰。”初唐书法守法多于变化,而颜真卿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不但能守法,而且能变古法,自立新法,成为一代楷则。至于柳公权,学晋人书 法,结合初、中唐诸家笔法,自成一格,因而“书法与世楷模”。可见,唐人尚法体现了守法与变法的统一,既不求法脱,又不为法束,既统一于法,又多姿多彩.若对唐代书法尚法的群体风格美作概括总结,可谓法度森严、端庄整伤、筋骨强健、雄秀劲媚。作为后世习书范本的欧体、颜体、柳体,最典型地代表了有唐一代“尚法”的三个时期的风格

这是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所说的一段著名书论。由于对这几个朝代的书法艺术特征进行了高度准确的概括,而受到后世的推崇。

“晋人尚韵”,即是说在魏、晋、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讲究风度韵致。那时的书法尊崇“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大都表现出一种飘逸脱俗、姿致萧朗的风貌。其代表是二王的书法,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评王羲之书为:“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肖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王献之书为:“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注:耐,能字之意。)二王书法艺术流露出的这种韵味风神,是以独具的艺术魅力,反映出晋代书艺的时代特征。

“唐代尚法”,即是说唐代书法总体倾向都是重视法度,唐代书家对前人的书法进行了总结,在书法结体和用笔方面实行了规范化和精微化。如有欧阳询《三十六法》和《八诀》,唐太宗《笔法诀》,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怀灌《用笔十法》和《玉堂禁经》,林韫《拨镫四字法》,以及最受后人推崇的《永字八法》和《五字执笔法》等。因此,唐人的楷书表现出大小相等,上下齐平,用笔应规入矩的趋势,即使是比较自由浪漫的行草书,也逐渐抛弃了晋人兼用侧锋的笔法,而追求纯中锋的用笔。在崇尚法度的风气之中,出现了森严雄厚的“唐楷”和豪放的“狂草”,体现了唐帝国开拓向上的精神。

“宋人尚意”,即是说宋代书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苏轼说:“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黄庭坚亦说:“老

夫之书,本无法也,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米芾说:“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董逌亦说:“书法贵在得笔意,若拘于法者,正以唐经所传者尔,其于古人极地不复到也。”这些就充分表明了宋代书家们不泥古法,提倡适意的艺术主张,这种主张在他们的代表作品中,如苏轼的《黄州寒食诗》、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米芾的《虹县诗帖》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元、明尚态”,即是说元、明时期的书法时尚,偏重于摹仿,注意在字的形态上下工夫。书法潮流在元、明时代进入了一个复古时期,大凡学书者纷纷效仿晋人,而求之于刻帖。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即是认为字的结体形态可以随时代而变化,而古人笔法应恪守不变。赵孟頫的这个主张被奉为金科玉律,所以元、明两代的书人大都是以唐人的笔法,写魏晋人书貌,形成了书法仅注重在字形上刻意求好的总趋势。

当然,梁巘这里提出的尚韵、尚法、尚意、尚态,主要是对这几个时期书法特征的概括,并不是说韵、法、意、态在这几个时期里是隔绝而不相通的,如在“尚法”的唐代,也有颜真卿《祭侄文稿》那样尚意的作品。晚明时,傅山、王铎、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的书法,是不能用“尚态”来评价的。宋代黄庭坚的书法不仅有“意”,而且也重“韵”。只是它们没有代表时代的主流罢了。

第四篇:论述食物安全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老师

【摘要】食品安全与认识健康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字】食品安全、身体健康、卫生环境

引言:食品的卫生质量和安全性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与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加,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成为食品工业竞争的关键因素。我国食品安全也已得到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消费者的重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通过加强食品质量的监管,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提高我国食品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改善我国食品的安全状况,对于保障消费者健康和提高我国食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 什么是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健康消费的日益重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餐桌上的食品,都是经过一条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运输一直到市场流通的产业链,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会引发重大问题。而食品安全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近几年来,频繁的食品安全事件,难免让消费者失去信心,甚至发出“我们到底能吃什么”的感叹。

那么究竟什么是食品安全?如何正确的认识食品安全呢?食品质量安全是指食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用于消费者最终消费的食品,不得出现因食品原料、包装问题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过程中的存在的质量问题对人体健康、人身安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食品质量安全包含三个内容:一是食品的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安全带来威胁,二是食品工业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质量安全问题,三是滥用食品标识。

二、 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

2011年12月24日,蒙牛公司被国家质检总局责令禁止向“特仑苏”牛奶添加OMP物质。对特仑苏OMP牛奶可能致癌的质疑声再次响起。蒙牛的奶制品的安全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上。

2011年4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工商部门在一个蔬菜市场查获一批硫磺熏制过的“问题生姜”,共约1000公斤。据介绍,一些商贩把品相不好的生姜用水浸泡清洗,然后用化工原料硫磺进行烟熏。与普通生姜相比,“硫磺姜”看上去又黄又亮,显得很鲜嫩,市场上可以卖出好价。化工原料硫磺对人体健康有害。目前,这批“硫磺姜”已被查扣,此案正在进一步查处中。执法人员提醒消费者,购买蔬菜等食品时,不要只图“外表好看”,以免上当受骗。

2011年04月13日,央视报道称,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添加色素、防腐剂等,将白面染色制成玉米面馒头、黑米馒头等,工人还随意更改馒头的生产日期。“染色”馒头进入了上海部分超市销售。据新华社电 部分超市销售“染色”馒头引起上海市高度关注。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表示,将彻查此案、依法严惩,彻查过程将向社会公开,查到哪里公布到哪里。12日,上海成立了由市政府领导为组长,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及部分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韩正表示,联合调查组要彻查此案,每个环节都必须查实,依法严惩,严肃问责。

2011年4月7日,记者成功进入甜心客的面包制作车间,工人回收的面包“循环再用”。超过20名统一着装的工人共处数十平方米空间,在分列整齐的食品桌上制作面包。车间内侧,3名工人围在一张不锈钢方桌前,正用刀把不同种类的回收面包逐件切块,地上一个白色塑料框已经盛满了面包碎块,并用保鲜膜封盖,并非当作垃圾倒掉的架势。

2011年3月,河南“瘦肉精”事件发生后,为查清“瘦肉精”的生产、销售源头,河南省公安厅迅速确定了“追上线、查网络、端窝点、打源头”的案件主攻方向。通过层层“倒追”,公安机关发现,湖北襄阳籍刘某为制造“瘦肉精”的最大嫌疑人。2012年1月,河南因“瘦肉精”“地沟油”案查处62名公职人员[13]。

2010年12月25日 央视《焦点访谈》曝光河北省昌黎县葡萄酒制假售假事件,涉及的城北回龙观市场管理方以及昌平工商部门,对该市场上的葡萄酒进行全面排查,要求商户提供进货票据等。

三、 我们该如何对待食品安全问题

首先,在购买食品时,消费者总是希望能够买到一种“零风险”的食品。然而,我们要明白,食品安全是个相对的概念,要求食品完全做到100%安全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正如专家指出:世界上没有100%安全的食品,而且食品安全问题会永远发生。科学家和企业仅仅能将风险降低到一定的水平。“食品安全的目标一是保护到不出现危害为止,二是对潜在的危害也要防止。但选择什么样的模式,这与国家的国力、科技水平和社会供应的充足程度有关,不能因噎废食。”

其次,致癌物污染的食品不等于致癌食品,而且可能有潜在的致癌危险的化学物质也不等于是致癌物。2006年的“红心鸭蛋”事件曝光后,一时间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其实,“红心鸭蛋”的危害远没有消费者想像的那么可怕,甚至吃了含有苏丹红的食品也还没有吸一支烟的危害大。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安全系主任何计国教授认为:“媒体上大量的„致癌‟事件,事实上混淆了„食品中含有害物质‟与„食品有害‟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不管是大闸蟹里的硝基呋喃,还是鸭蛋中的苏丹红,抑或八宝鱼体内的违禁药物,就暴露量而言,都与致癌的标准相差很远。食用了有害物质,人体便开始对它们进行代谢,食用了低剂量的“毒物”后,人体自身的代谢功能也能很快把它们„解决掉‟。”其实就如同咸菜等腌制的食品,它们一般都会产生亚硝酸盐,而这就是一种致癌物,但是只要吃的不要太多也就不会对身体不利。因此,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应该平衡膳食、科学膳食,不要老盯着一种食品吃。 如今,人们关心更多的不再是把肚子吃饱,而是吃好,吃出健康来。有专家提出,保证食品安全,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投入。政府部门必须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规划,目标是促进安全和营养的食品,减少食品损失和保护消费者不受腐败变质食品的危害。食品企业的责任是确保应用合适的食品加工工艺和技术,食品加工者应接受良好食品卫生培训。教育消费者确保家庭食品贮存和烹饪过程的卫生,以减少食源性疾病发生,也是一个重要内容。这三方面力量构筑了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和公共卫生策略的重要基础。而我们作为一个消费者,也应该擦亮眼睛,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从而学会健康、安全的消费方式。

四、 小结

有鉴于此,我们既需要提倡行业道德,净化市场环境,构筑隐形的防线;更需要有关部门更加负责、更加主动、更加常态化地开展工作,变事后推责为事先履职,变“踢皮球”为“打组合拳”,变感叹空白为填补空白,构筑起坚实的监管防线,食品安全问题才会逐渐冰消瓦解,百姓才会真正放心。“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孩子的笑声,为了更加阳光灿烂的明天,让我们携起手来,让食品企业、政府部门、消费者共同努力,打造安全、卫生、有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3308278.htm食品安全与健康

2.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1107/14552503851.shtml我们该如何对待该问题

3. http://baike.baidu.com/view/468403.htm#8近期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 4.http://hi.baidu.com/dxsx/blog/item/29045d082b614e8d0a7b82e1.html

第五篇:论述地理环境与文明的关系(1420)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在地域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构成。

一、自然环境与文明的关系

一方面,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即必然是文明产生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任何一个国家、种族。它的文明的产生及特征,总是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如地形、山川、水文、气候、植被、生态、风物、海陆分布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影响着不同文明、文化类型的产生和演进。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类型。地理环境不仅是人类实践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在文化形成的初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大都出现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这一地区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的空间配置及组合最为优越,而在高寒和亚热带要出现早期的文明史很难的,在文化形成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很难适应高寒的气候,地形条件与地理位置对区域文化的发展作用盛大,几乎所有灿烂的文明和文化都是沿着海岸、顺着江河在富庶的平原地区发展和传播的,而贫瘠交通阻塞的内地山区则常常被文明遗忘在角落。早期人类的文明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又与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密切相关,因此,文明明显地带着所在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烙印。人类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环境好的地方比如大河的下游都是文明的发祥地:古代埃及,尼罗河谷底,古代印度,恒河谷底,古代巴比伦,两河流域,古代中国黄河中下游。而且人类的各种种族特征、民族性格、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情风俗等,必然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另一方面,人类文化又能动地作用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在塑造人类文化的同时,人类文化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地理环境,塑造人化的自然,所谓人化的自然,就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过的自然或者受到人类文化洗礼的自然,使地理自然环境被赋予文化的寓意。

一、人类文明改变了自然界的性质,使现实的地理环境不再是原始的状态,而是沉淀人类千万年来的文化因子,

二、人类文明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面貌,人类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使之满足自己需要的结果,

三、人类文明影响地理自然环境变化的趋势,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总会随着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经历不同时代的变化。总之,文明越发展,自然地理环境离原始状态就越远,其沉积的文化因素也就越厚重。

二、经济环境与文明的关系、

文明的产生必须建立在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适应的基础之上,不同地理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人类与自然直接关系的产物,处于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民族,总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生产方式,从而满足本民族需要的文化创造和发展。早期河谷平原地区早期的农耕文明、草原地区的游牧文明等文明的产生都依赖于对环境的适应。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人的生活风俗、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从而对本地的民俗、民风和思想信仰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环境的不同决定着不同文明的内涵和气质。

三、社会环境与文明的关系

社会环境对文明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早期的人类文明告诉我们,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结合在一起。如中国早期的部落、氏族等。人类对沟通与交流的需要促进了文明的发展,由于区域地理的影响,每一个地区的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印记。社会环境对提高文化的内涵和促进文明的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重温革命历史范文下一篇:重庆市调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