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导学案答案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静女导学案答案范文

氓-导学案 - 答案

《氓》导学案答案

文学常识详见鼎尖教案 (1)解释加点的实词、虚词

愆:动词,拖延 将:动词,请,愿 贿:名词,财物 耽:动词,沉溺 徂:动词,往 渐:动词,溅湿,浸湿 爽:名词,过错 德:名词,品德,德行 言:助词,无实义 遂:动词,顺心,满足 隰:名词,低洼的地方 以:介词,把 以:连词,来

(2)古今异义

至于顿丘 古义:直到 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泣涕涟涟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女也不爽 古义:没有过错 今义:表示看别人不顺眼或心里不高兴、不舒服

总角之宴 古义:快乐 今义:酒席,宴会 (3)通假字

(“无”通“毋”,不要)(“匪”通“非”,不是)(“于”通“吁”,感叹词,相当于“唉”)

犹可说也(“说”通“脱”,脱身) 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4)词类活用

黄:名词作动词,变黄 贫: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贰:使动用法,使„„不专一 二三:使动用法,使„„三心二意 夙、寐: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2、《氓》是一首情节完整的叙事抒情诗,全诗从女主人公的角度出发,写了恋爱(第

一、二章) 、婚变(第

三、

四、五章)、 决绝(第六章)三个方面,清晰地展现了女主人公由欢喜到悲伤,怨恨,以至决绝的情感变化过程,让我们感受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合作探究一. 详见顶尖教案

1.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3.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4.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总结:概括两人性情。想像两人的婚姻生活。

氓:急躁、任性、表里不一 姑娘:温柔、体贴、痴情、善解人意、迁就男子

“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婚姻生活。

二.1.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几句运用了比兴。

桑未落,新鲜润泽,既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又比喻恋爱的甜美。 桑之落,枯黄脱落,既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又比喻爱情的失败。 在说不幸身世之前,先说其它的事物,但所说的事物与后面要表达的意思又具有相似性,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如桑叶落和女主人公的色衰年老具有相似性;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此引起所说内容。 2.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

3. 无与士耽4.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5. 咥其笑矣

6.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三.1.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

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二.纵观全文,总结探究

1.本诗三个部分情感基调各是什么?

第一部分:热情幸福 第二部分:沉痛怨恨 第三部分:清醒刚强 2. 技巧鉴赏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①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②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2)赋、比、兴手法: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三章,诗人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同时也是兴。诗人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从而引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感受。

第四章,诗人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的情景。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有‘比中兼兴’的手法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之,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即能激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意蕴;又能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第二篇:《窃读记》导学案【含答案】

窃读记

预习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写人记事。

2.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理解并学习主人公不怕困难、勤于读书的精神。 【原文欣赏】

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身上已经汗涔涔的,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趁着漫步给脑子一个思索的机会:“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走到三阳春的门口,便可以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地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是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切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上。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10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整本书:“你到底买不买?”

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心灵确实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发作,而且产生了对大人的仇恨。

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我再施惯技,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这是一本畅销的书,那么厚厚的一册,拿在手里,看在眼里,多够分量!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去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难堪。

每次从书店出来,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能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

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没看见那本书,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诅咒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那么多,他们把书买光了。

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了下去。

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光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

啊,我接过书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

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了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作者介绍】

林海音(1918-2001),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后举家迁居北平。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的创作丰厚,迄今已出版十八本书。其代表作是《城南旧事》。 【自我训练】

默写好词:四平八稳 威风凛凛 众目睽睽 全神贯注 煞有介事 废寝忘食 饥肠辘辘 踉踉跄跄 若无其事 【课文分析】

文章的段落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叙述在一家书店“窃读”受辱的经历。

第二部分,倒叙自己“窃读”的起因和过程。

第三部分,叙述 “窃读” 过程中感受到的关爱和支持。

出色的心理描写是文章的一个亮点。“我”出入一个个不同的书店,巧妙地采用各不相同的“窃读”方式,随之产生或惧怕、紧张,或惊慌、窘迫,或快乐、兴奋,或感动、感激的心情。作者对此都有极生动的心理描写。除了采用直接描写之外,最精彩的就是通过描写“我”的神情和动作来反映内心感受。其次,略带夸张的比喻,略带夸张的描写与用词,都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如“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又如在书店遭到羞辱时对“一只巨掌”的讽刺漫画式的描写,“我”每次从书店出来像喝醉了似的,走路失控,以致得意忘形的描写,不一而足。写活了“窃读” 过程中心情起伏的情状,平凡见奇崛,质朴见功力,让人读来兴味盎然,回味无穷。

复习

【思考问题】

1,题目中的“窃”是什么意思?

( “窃”是“偷偷地”,“窃读”,就是假装逛书店,其实是趁店员不在意时偷偷地看书。 )

2,请找出描写“我”“窃读”的词语。

( “暗喜”与“窃读”的心理相合,“踮起脚尖”、“挨蹭”、“钻过去”等词语,表现了一个孩子为了不引人注意,轻手轻脚、小心翼翼的样子。 ) 3,“我”两次“窃读”经历有什么区别?“我”有什么感悟?

( 第一次是在紧邻“三阳春”饭店的一家书店,当“我”把手伸向那本书时,“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这种近乎漫画式的夸张,表现了“我”刹那间的惊慌和沮丧。这里充分表现了一个穷学生感受到的人情悲凉。由于难挡读书的巨大诱惑,第二次在文化街的一家书店里,“我再施惯伎”,情不自禁地“窃读”起来。这时遇见了另一个店员,他居然特地留下一本书,等着“我”去阅读!作者作了形象具体的描述,凸现出这次遭遇的不同,使“我”对世间人情有了新的感受。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灵动,写活了“我”渴望读书、勤于读书而不怕艰辛的穷学生形象。

作者领悟到“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的,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真谛。 )

4,文章引用小诗有什么作用?

( 小诗与“我”当时失望、屈辱、受伤害的难堪心境相吻合。 ) 5,如何理解“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含义?

第三篇:《海燕》 导学案及答案

姓名 班级

一 海 燕

一、目标导学

1.理解象征意义,体会对比作用。 2.把握海燕形象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或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苍茫( ) 飞沫( ) 胆怯( ) 困乏( ) .....翡( )翠 呻吟( ) 掠起( ) 飞cuàn( ) ....chǔn( )笨 蜿yán( ) 寂mò( ) zhân( )怒 2.二读课文,思考本文以大海为背景,描写了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几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三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1.在课文中划出描写海燕的句子,在你的眼中这是一只 的海燕。

2.这篇散文诗主要描写的对象是海燕,但还写了其他的海鸟,它们有怎样的表现?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些海鸟当时的情态?

3.文中写这些怯懦、胆怯、笨拙、贪生怕死的海鸟有必要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4.文中对大海做了多次的描写,这种描写对写海燕有什么作用?

(三)品味语言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

第 1 页 共 6 页

2.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四)理解象征意义。

1.本文采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指出海燕、海鸥、海鸭、企鹅、乌云、狂风、雷声、闪电、大海、暴风雨的象征意义。

2.作者写海燕,当然有他的时代性。就我们现在来说,仍然觉得他有较大的意义,想一想,他对我们现在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五)总结全文。

1.中心意思:《海燕》这首散文诗,热情地歌颂了 ,揭露 了 ,抨击了 的丑恶嘴脸。

2.写作特点:寓情于景,借景抒怀,运用 手法,兼用对比、反复、烘托、 、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胆怯( ) 蜿( )蜒 号( )叫 呻吟( ) .....掠起( ) 甩( )到悬崖上 摔( )成尘雾和碎末 ...2.《海燕》作者是 ,他是 (国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 》、《 》、《 》。本文体裁是 ,它兼有 和 的特点。

3.在暴风雨将要来临的画面中,其他海鸟和海燕形成鲜明对比。请发挥想像,深入体味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说一段话,充分展示海燕的心理活动(不少于50字)。提示:海燕的心理活动应包括以下几点:(1)欢乐之情;(2)对暴风雨的热情和渴望;(3)无畏和战胜暴风雨的信心。

第 2 页 共 6 页

(二)课内阅读

①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②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③海燕叫喊着,飞翔着,象黑色的闪电,箭一般的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④看吧,他飞舞着,象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⑤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文内容大意。

2.第

1、2两段写雷声,乌云和狂风,作者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中的加点词“飞舞”“精灵”“大笑”“号叫”,分别表现了海燕怎样的形象?

4.把第2段中“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改成“一层层巨浪被狂风紧紧抱起,甩到悬崖上”,行不行?为什么?

(三)拓展阅读

鹰之歌 高尔基

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圈,望着海。 太阳照在高高的天上,山把热气吹上天,山下海浪在拍打岩石„„

突然,在蛇盘着的那个山谷里,从天空中坠下一只苍鹰。它胸口受了伤,羽毛上染着血迹„„ 鹰短短地叫了一声,就坠在地下,带着无可奈何的愤怒,撞在那坚硬的岩石上„„ 蛇大吃一惊,连忙逃开了,但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 它爬到受伤的鸟眼前,对着鸟的眼睛发出咝咝的声音: “你要死了吗?”

“对,我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

懂得什么是幸福!„„我也英勇地战斗过!„„我看见过天空!„„你绝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空!唉,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天吗?空空洞洞的,我怎么能在天上爬呢?我在这里很好,

第 3 页 共 6 页

又温暖,又滋润!”蛇对那自由的鸟这样的回答,可是它却在心里暗笑鹰的这些梦话。而且,它这样想着:“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 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战斗是多么幸福啊!„„”

1.高尔基《鹰之歌》中的“鹰”、“蛇”象征什么?

2.本文运用类比方法主要体现在( ) A.借鹰和蛇来寄托自己的情志。

B.用鹰和蛇的习性来体现社会上某类人的行为。 C.赋予鹰、蛇以及其他自然景物以人的灵性。 D.用鹰和蛇的言行来体现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3.“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这句景物描写对刻画“那勇敢的鹰”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文末“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这一句,着重从什么角度刻画“鹰”的英雄品格的?联系生活,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失败的英雄”?

5.读了本文,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自我解剖从前什么时候扮演了“蛇”的角色,什么时候像“鹰”学习的?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

2.熟读课文,选择最喜欢的语段加以背诵。

第 4 页 共 6 页

《海燕》导学案参考答案

二、自主预学

1.cāngmáng mò qiâ fá fěi shēnyín lǜe 窜 蠢 蜒 寞 震

2.本文以大海为背景,注意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画面。 第一部分(1-6):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 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

第二部分(7-11):重点描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部分(12-15):描绘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

三、互动探究

(二)

1.勇敢、高傲 乐观、自信

2.海鸥的表现: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海鸭的表现:呻吟、吓坏 企鹅的表现:胆怯、躲藏 情态:惊恐万状 丑态百出

3.对比 衬托 突出海燕的英勇、无畏,海燕这个形象也起到了烘托、丰富作用。 4.描写大海的景象,可以烘托出海燕的斗争精神。 互动探究

(三) 1.“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寥寥数字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拟人的写法。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2.“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以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出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互动探究

(四) 1.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力量。 暴风雨:象征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

海鸭、企鹅、海鸥:象征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

乌云、狂风、闪电:象征一切反动的黑暗势力。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2.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暴风雨(困难、挫折)时,我们也要像海燕那样勇敢、乐观、自信的面对!

互动探究

(五)

1.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沙皇反动政府,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 2.象征 比喻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qiâ wān háo shēnyín lüâ shuǎi shuāi 2.高尔基 前苏联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散文诗 散文 诗歌 3. 例一

啊,你们这些外强中干的懦夫!你们以为逃避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么?你们以为逃避就可以改

第 5 页 共 6 页

变现实了么?你们以为逃避就可以无忧无虑了么?你们错了!你们大错特错!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逃避只会让你们变得更加虚弱!你们将会不堪一击!你们要勇敢地站起来啊!站起来呀!站起来吧!

例二

海鸥啊!你这海面翱翔的精灵,你总是借着阳光的庇护,偷得片刻的休闲,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飞翔。此时,残烈的暴风雨即将吞噬阳光,海浪也倚仗着烈风的嚣张气焰怒号着,就在这天地被黑暗笼罩的刹那,无论你是怎样地飞窜,也挣脱不出黑暗的囚笼,与其不断地挣扎,还不如和我比翼翱翔,带着必胜的信念,与暴风雨搏击!

海鸭啊,平时悠闲自在的你此时怎么这般措手不及?难道就是这轰轰烈烈的雷声将你吓成这番模样?被动是没有任何取胜的余地的,让我们一起,带着大海的愤怒向乌云挑战吧!

还有你,你这笨拙的企鹅,你躲藏起来就能逃避被黑暗吞噬的厄运吗?与其提心吊胆地为自己担忧,不如慷慨激昂地与暴风雨鏖战!让我们一起和狂风争鸣,吹响战斗的号角吧!

海鸥、海鸭、企鹅,你们听到我的心声了吗?让我们一起来享受战斗带来的拼搏的乐趣吧!

(二)课内阅读: 1.答案:暴风雨到来时海燕搏击风浪,积极战斗,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2.答案:形象地表现了风、云、雷、电的嚣张气焰。 3.答案: “飞舞”一词写出了海燕的欢乐;“精灵”一词展示海燕的战斗形象;“大笑”“号叫”,显示了海燕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气概。

4.解析:不行,改动以后句式变化了,突出的对象就成了浪,而不是象征反动势力的狂风,也不能表现反动派势力对人民群众的迫害之深。

五、拓展阅读:

1.鹰”象征革命勇士;“蛇”象征满脑袋市侩哲学的庸俗小市民。 2.D 3.通过对蛇生活的阴暗、腐臭的山谷的环境描写来反衬鹰对重返广阔自由的美好天空战斗的渴望之情。

4.文末着重从在蓝天中搏击、不幸负伤的“失败的英雄”,其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渴望战斗的激情和念念不忘再一次翱翔天空重新战斗的精神却屹立不倒这一内外对比的角度来刻画“鹰”的英雄品格。联系生活略。

5.此题是开放题,答案不求统一。

第 6 页 共 6 页

第四篇:《雨巷》导学案附答案

年级:高一

科目:语文

必修1 (选修____)

第一单元

第2课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小组评价__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___使用日期____________ 第2课 《雨巷》导学案

主备人:孙俊梅

审核人: 李晓红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的音乐性、韵律感,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歌。 2. 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3.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4. 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追求与诗人的心灵对话。

2、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求化虚为实,领略诗歌意境。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向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2、作品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 雨巷诗人”的称号。

3、补充

丁香:花开在仲春,白色或紫色,淡雅而不轻佻,姣好芳香,可惜花期比较短容易凋谢,形状像结,被赋予结扣、愁结的象征意。

二、自主学习:

1、字词识记

雨巷(

)

巷(

)道

撑(

)着

彷(

)徨 (

)

寂寥(

)

彳(

)亍(

)

惆(

)怅(

)

凄婉(

)

颓(

)圮(

)

2、用“/”划分下面一节诗的节奏,标出韵脚,体会其音乐性,并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注意感情基调)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3、读完《雨巷》,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试谈谈。

【探究案】

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一.鉴赏形象:

1、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说说你对这些意象的理解和看法。

2

2、“丁香一样”的姑娘有怎样的形象特征?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形象。

3、本诗含蓄,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二、欣赏语言

1、你最喜欢《雨巷》中的哪几句诗,为什么?

3、第一节用的是“我希望逢着”,最后一节用的是“我希望飘过”,诗人为什么这样安排?

【训练案】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彷徨(páng huáng) 颓圮(tuí qǐ )

B、寂寥(jìliáo)

朦胧( méng lóng ) C、哀怨(āi yuàn) 彳亍(chì chù)

D、惆怅(chóu chàng)憧憬(chōng jǐng )

2、下列诗句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B、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进这雨巷。 C、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D、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

3

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二、能力提升题

1、读徐志摩的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完成1~3题。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①、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其________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态。

②、“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中,“蜜甜”和“忧愁”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最后,诗人用“沙扬娜拉”(日语,意谓“再见”)作结,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的诗以语言浅近著称,意境显露,但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诗中表达了对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学了戴望舒的《雨巷》,你也来谈谈《花非花》的朦胧之美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答案: 【预习案】

二、

1、xiàng hàng chēng pánghuáng liáo chìchù chóuchàng wǎn tuípǐ

2、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3、这首诗忧郁、哀怨,很美丽,有很朦胧,整首诗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 【探究案】

一、

1、丁香、雨巷、油纸伞、篱墙

雨巷: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空寂的,破败的。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具有隐蔽和遮挡的作用。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另外一方面啊,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 篱墙:破败、荒凉

2、看到油纸伞我们会想起断桥,想起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旖旎传说,想起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想起少女玲珑的舞姿,想起轻柔缠绵的歌曲。“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油纸上,想起寂寥的音响,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颓圮的篱墙边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焉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种幽深空蒙、迷离缥缈的意境美。

3、“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

5

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像。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二、

1、《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

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2、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改变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训练案】

一、

1、A

2、B

3、D

二、1.柔媚 欲言又止、含羞带笑、娴静与纯美

②.不矛盾。女郎处在将要分别、不忍分别、又只好分别的复杂的情绪交织之中,她不能一味沉默,只好把万千浓情蜜意化做一声声的“珍重”,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爱慕敬仰之意;诗人与这位温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经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即将分别,顿生“忧愁”。

③.用“沙扬娜拉”作结,不仅点题,而且把女郎的声声嘱咐,殷殷叮咛的眷恋心情,传达出来,这是深情的呼唤,也是美好的祝愿。

2.“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着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这里取喻于花和雾,比方所喻之物短暂易逝,难持长久。“夜来者”春梦也,虽美却短暂,于是引来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来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一连串比喻环环相扣,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朦胧含蓄。

6

第五篇:《无题》导学案及答案

《无题》导学案

主备人:河南扶沟县崔桥镇一中 于晓曦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对爱的深刻认识,体会诗句之外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到了“大李杜”指的是(李白、杜甫),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小李杜”指的是谁?(李商隐和杜牧),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无题》(板书题目《无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2、背景资料:《无题》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他写的《无题》共十多首。这首是爱情诗,抒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

3、学生自由朗读,师生齐读。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5、全诗 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 ”三字展开。“----——————”一句点明了时节,但更是对人想思情状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__________,“泪始干”隐喻____________-。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

6.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五、教师小结:

《无题》是一首抒写无限相思的爱情诗,全诗由一个“别”字统领,抒写了无比真挚的相识别离之情。 首先写惜别是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达,而不平铺直叙。其次,写别后相思,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的手法;写对方思念自己,通过细节来表达。写对方相思,乃是由己及人的设想。末联是利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消息,以慰渴思。全诗表达出深沉的情思。

 《无题》答案 

1、(1)困难,指相见不容易;(2)难受,痛苦,指分别时难舍难分的痛苦。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2、(1)点明离别的季节是暮春时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3、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语言摇曳多姿,精彩感人。

4、(1)两人见面很难(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5、“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思方尽”, 相思之泪才干 ;。 6.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2分,拟题扣住诗歌内容、情感即可。) 7.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2分,如果考生答题仅从字面意思解释只给1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九年级语文雨说范文下一篇:金色的脚印练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