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障碍对企业的影响

2023-01-31

第一篇:沟通障碍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的沟通障碍与改善方案

工管1班企业管理方向

200830937092谢锦恒

沟通在企业内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沟通渠道不畅通是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的通病,如缺乏完善的内部沟通机构和制度,内部沟通成为可有可无、临时性的工作;企业管理者对沟通管理存在认识误区,不自觉地进行自上而下的单向沟通等。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积极拓展沟通渠道,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机制的重要性

良好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机制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将构想、使命、期望与绩效等信息准确地传递到职工,并指引和带领他们完成企业目标;另一方面,良好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机制,有利于快速反映员工的思想动态,收集员工的新想法、新观点,为员工反映问题、抒发情感提供途径。

1、良好企业内部沟通机制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基本途径。企业方针是企业向心力的聚集点,具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如果为企业员工所认同,可以给员工带来信心和希望,增强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但企业的各项目标必须通过与员工沟通才能获取员工的认同,才能充分发挥其导向和激励作用。

2、良好企业内部沟通机制是增强企业内聚力的重要因素。员工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物质财富生产的直接承担者,企业无论拥有多么先进的管理制度、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都必须靠员工的积极参与和熟练操作,才能发挥其应有效能。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更需要全体员工行为协调一致、通力合作。

3、良好企业内部沟通机制是企业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现代企业的经营决策,单靠个人经验和智慧远远不够,必须实施经营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实践说明,要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必须实现良好沟通。只有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主,集思广益,才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保证决策科学合理。

二、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中存在的障碍

(一)组织机构不完善带来的障碍。组织机构过于庞大,管理层次太多,信息从最高决策层传递到下级基层单位,需要经过烦琐的程序,中间过程会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而产生信息失真,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影响信息传达的及时性,降低工作效率。据有的学者统计,如果一个信息在高层管理者那里的正确性是100%,到了信息的接受者手里可能只剩下20%的正确性。这是因为,在进行这种信息沟通时,各级主管部门都会花时间把接受到的信息自己甄别,一层一层的过滤,然后有可能将断章取义的信息上报。此外,在甄选过程中,还掺杂了大量的主观因素,尤其是当发送的信息涉及到传递者本身时,往往会由于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信息失真。这种情况也会使信息的提供者畏而却步,不愿提供关键的信息。因此,如果组织机构臃肿,机构设置不合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形成多头领导,或因人设事,人浮于事,就会给沟通双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沟通的进行。

(二)沟通者的畏惧感以及个人心理素质也会造成沟通障碍。在管理实践中,信息沟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上级与上级、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全面有效的合作。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合作往往会因下属的恐惧心理以及沟通双方的个人心理素质而形成障碍。一方面,如果主管过分威严,咄咄逼人,给人造成难以接近的印象,或者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同情心,不愿体恤下情,都容易造成下级人员的恐惧心理,影响信息沟通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下级不良的心理素质也是造成沟通障碍的因素。

(三)主管人员和下级之间相互不信任所产生的障碍。这主要是由于主管人员考虑不周,伤害了员工的自尊心或决策错误造成的,而相互不信任则会影响有效沟通的顺利进行。有效的沟通要以相互信任为前提,这样,才能使向上反映的情况得到重视,向下传达的决策迅速实施。管理者在进行信息沟通时,应该不带成见的听取意见,鼓励下级充分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做到思想和感情上的真正沟通,才能接收到全面可靠的情报,才能做出明智的判断与决策。

(四)对信息的态度不同。这使得主管人员和员工都容易忽视对自己不重要的或者是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信息,而不管这些信息是否和组织目标、管理决策等相关,而只重视和关心符合自己需要的,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这种因知觉选择性所造成的障碍会导致信息歪曲、失真,影响信息沟通的顺利进行。

三、如何实现良好企业内部沟通机制

(一)改善沟通环境,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真正的交流只能在所有员工之间有活跃的双向交流气氛时才能出现。如果管理者真正要和员工建立亲密关系并使他们热诚工作,那他们就应该从办公室中走出来,抱着真诚的愿望和他们相互交流,并且要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著名的美国微软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领域能够迅速崛起,独占软件产业的鳌头,他们在管理中坚持有效沟通不能不说是一条关键的成功经验。比尔。盖茨深深懂得,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虽说竞争的焦点集中在技术创新,但是制胜的关键却是人。他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沟通方法,如建立起以工作为乐的价值观和奋力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并且领导者带头身体力行,使这种企业文化通过上行下效成为对企业员工的一种无声的鞭策和激励;通过建立电子邮件系统、办公室、停车场的无等级安排等等,实行民主化和柔性沟通管理,使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可以实现方便的随时随地的交流与沟通,充分营造一种尽可能宽松从而使员工心情舒畅的投入工作的氛围。正是这种和谐氛围的创造,最终铸就了微软强大的品牌效应。

(二)沟通要形成一种制度化、规范化。在企业内部要有一个沟通的规范,也就是说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格式,什么样的语言要有一个规范,这样就不会产生因不同的沟通方式之间产生信息差别。其中合理化建议就需要形成一种制度,让其成为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企业内部沟通渠道,使广大员工能够直接参与管理,下情上达,与管理者保持实质性的沟通,使企业内部的各种意见能够以公开、正面、肯定的形式表达或宣泄出来,从而具有“保险阀”的功能,提高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的管理水平。

(三)沟通要具有信息化。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沟通机制的创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司内部的人员既可以选择在局域网的OA上发布信息、讨论专业问题,也可以越级向上司发送电子邮件以征询意见,更可以通过企业OICQ、MSN的聊天途径与同事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甚至文件的传送也无须离开座位。企业应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有了基于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的沟通平台,就忽略或否定了原有的传统的沟通机制的有效性。

(四)沟通要具有双向性。企业应注重沟通反馈机制的建立。没有反馈的沟通不是一个完整的沟通,完整的沟通必然具备完善的反馈机制。因为单向的传递容易导致信息失真,从而使沟通的效果会大大降低。反馈机制的建立需要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的共同努力。信息发送者在发送信息的同时应该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鼓励接受者提供反馈信息,并注意观察接受者在接到信息后的反应和行动,这些都有可能隐藏着重要的反馈信息。而信息接受者必须把握他们在信息反馈中的主体地位,排除一些心理干扰和可能的权力威慑,客观准确的做出信息反馈。总之,在企业中应该设法使自上而下的沟通和自下而上的沟通达到平衡,建立完善的双向交流机制,使企业真正的实现卓越成效的沟通。

总之,信息时代,企业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沟通,把管理沟通作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第二篇:企业管理沟通的障碍及改善措施

【摘要】 沟通是现代化管理中一件有效的协调工具,贯穿于整个管理实践过程之中。有效沟通成为平衡和调节员工心理的有力杠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现在企业中却常常忽略沟通的重要性,导致企业的管理工作不能有效的实现。文章根据管理的沟通理论,阐述了有效沟通在管理中的作用,从而肯定企业管理中进行有效沟通的必要性及如何进行有效沟通解决企业沟通障碍。

【关键字】 企业管理 有效沟通

引言:

沟通在管理学中的定义是指可以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从管理角度看,沟通的功能有控制,协调,激励、交流等。沟通贯穿了整个管理过程,是企业管理环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忽视沟通的存在,会使中断管理过程的连续性,对企业整体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能不能做好沟通工作,关系着各项管理职能能否得到有效的实现。沟通的重要性体现于能促进企业内部信息的有效传递、加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维护民营企业的领导者权威等。因此必须全方位的完善企业的沟通体系和渠道,才能有效的防范问题、解决问题。

正文:

我国企业管理中有许多错误是由于不善于沟通造成的。证实我国企业管理沟通方面确实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沟通渠道单一或不完善,缺乏灵活性,进而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进程缓慢,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作进程和决策效率;沟通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甚至用个人感情影响沟通,严重时到了希望他方犯错误的地步;信息沟通反历制不健全,企业内部的沟通发起者根本无从了解信息的传递进程和决策的执行程度;信息不畅,上向下多,下向上不全,横向几乎没有信息过滤,管理者难以获得全面准确信息;信息扭曲,管理者无法准确了解情况,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以上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个人因素

(一)对信息的传达着来说

1.关系不清

管理人员没有搞清自己的职权关系,职能关系和协作关系,对传递什末信息、给谁传递、什末时间传递、采用什末方式传递等含混不清,导致该受到的信息被漏掉了,该在第一时间传递出去的信息被延误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2.表达模糊,导致信息传递错误

第一管理者在沟通过程中不分对象,语言晦涩难懂,让人不知所云;第二管理者在沟通中措辞不当,中心思想表达不清楚,思想表达不严密,让人产生误解。由于表达不清楚,管理者往往需要花许多时间与尽力去解释和纠正。

3.选择失误,导致信息误解的可能性增大

包括对传送信息的时机把握不准、缺乏审时度势的能力,信息沟通通道或对象选择失误,这些都会影响信息交流的效果。

4.顾虑太多

这种情况容易出现在管理者与平级或与上级沟通的时候。沟通时,管理者往往会生出许多顾虑,如沟通对象会不会生气、自己会不会挨批评、沟通对象会不会对自己有看法等。在这

样的重重顾虑中,往往导致信息被粉饰后才传递,或者本应平级间沟通的信息有意推给上级,或者干脆将信息故意搁置起来不传递出去。

5.缺乏尊重

管理人员在沟通中不专心、不耐心、态度不友善不真诚火总是以领导者自居等是对沟通对象缺乏尊重的表现,这些做法往往容易引起沟通对象对管理者的对抗情绪,增加沟通难度。

(二)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

1.过度加工,导致信息的模糊或失真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命令或任务传送时,接收方有时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对信息进行“过滤”和“添加”。在企业管理中许多沟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接收者对信息做了过多的加工,从而导致信息的模糊或失真。

2.知觉偏差,导致对信息理解的偏差人们在信息交流或人际沟通中,总习惯于以自己为准则,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熟视无睹,甚至颠倒黑白,以达到防御的目的。

3.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导致对信息的误解由于接收者认知水平、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往往会造成思想隔阂或误解,引发冲突,导致信息交流的中断以及人际关系的破裂。

二.人际关系因素

主要包括沟通双方的相互信任程度和相似程度。

沟通是传递者与接收者之间交流的过程,不是单方面,而是双方的事情,因此,沟通双方的诚意和相互信任至关重要。在企业沟通中,当面对来源不同的同一信息时,员工往往会选择相信他们最值得信任或者关系最好的那个来源的信息。如果上下级之间互相猜疑,只会增加抵触情绪,沟通当中的积极信息往往会被这种情绪所忽略掉。沟通的准确性与沟通双方间的相似性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沟通技巧上,双方的特征如性别、年龄、智力、种族、社会地位、兴趣、价值观、能力等相似性越大,信息的传递就会更加顺利,效果也会越好。

三.企业组织结构结构因素

信息传递者在企业中的地位、信息传递链、团体规模等团队结构因素也是影响沟通的原因。许多研究表明,地位的高低对沟通的方向和频率有很大的影响。人们一般愿意与地位较高的人沟通。而信息的传递也趋向于从地位高的流向地位低的。信息传递环节越多,到达接收者的时间也越长,信息失真率则越大,越不利于沟通。因此,企业机构庞大,层次太多,会影响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1.沟通中的偏见。在企业中的员工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常常会由于先前的印象而武断的判断一个人,不经过慎重思考就发表意见。由于先入为主,彼此有偏见,不信任对方,使沟通难以持续进行,影响工作效率。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企业要注重沟通的有效性,可以改善企业沟通有效性解决企业管理沟通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往下沟通时要注意的问题

1.要经常不断地确认沟通信息,保证已经正确传达。企业管理者在与员工沟通时,要明确自己沟通的目的,抓住中心思想,措辞准确清晰,处理好情感上的细微差别,将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准确无误的传递给对方,以免造成对方误解。

2.掌握说话的技巧,不说不该说的话,用正确的态度。企业管理者在与员工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的技巧,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到平等沟通、真诚沟通,认真听取员工的观点,让员工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谈话过程中,管理者最好与员工对面而坐,面带微笑,以缓解员工焦躁的心理,并对员工给予的较好建议及时自己表达

赞许和同意的态度。

管理者作为沟通的一方,不但要善于倾听,还有掌握“说”的技巧,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清晰准确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使员工能够真正接受。若企业管理者在与员工沟通时,以官职进行施压或采用命令式语气指使员工,容易造成员工的逆反心理,即便是合理的观点也不愿听取。

3.管理者应该重视信息的反馈。管理者在与员工进行沟通后,要注重员工的理解和反馈,通过调查、询问、考核等方式,了解员工对信息的接收程度和理解程度,进而对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行修改、调整。

4.开会沟通要注意效率,不要形式化。与会人员要预先准备,注意效率,控制时间,控制与会人员的数量;领导尽量少发言,尽量最后发言,这样才能让大家畅所欲言,否则领导一旦定调,后面就是一言堂。

二.往上沟通时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正确的沟通方式。有效的沟通依赖于沟通方式的选择。管理沟通的主要方式可以分为三类,及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其他沟通方式。口头沟通适用于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与日常交流,包括发布指示、面谈、会议、请示汇报等;书面沟通较为正式、清晰、准确,属于正式的沟通方式。

2.要有自己的见解。在和领导沟通前一定要预先有答案和解决方法,而且一定要有两个以上的答案,自己已经有想法了。尽量不要给领导出问答题,而是出选择题。对各个答案和对策一定要有优劣对比和可能的后果风险评估。

3.主动沟通,积极沟通。自动报告你的工作进度和当前状况。让上司知道,而不是等他来问你。

4.沟通过程中不卑不亢。不要考虑太多,如上级会不会生气、自己会不会挨批评、是否会不会对自己有看法等。这样往往会对所沟通的信息过度粉饰,造成信息的失真。

结束语:

有效沟通是企业正常运转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它有助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有助于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合适的规章,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因此,企业必须克服管理沟通时的障碍,才能更好的发展。

第三篇:家庭教育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 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其在行为、情绪等方面不能正常的发展,家庭关系、家庭长者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当家庭教育是促使儿童的心理健康不能得到改善的重要原因,家长应为智力障碍儿童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融洽的家庭关系,使他们心理得到较好的发展,以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智力障碍心理教育

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智能不足或智力发展明显落后及缺乏相当的社会行为或伴有社会性行为障碍是智力障碍儿童的两大明显特征,也是判断儿童是否存在智力障碍的两大重要标准,两者缺一不可。对于中度智力障碍,其智商应在55-40(数值根据韦氏量表测量获得)之间,同时具有中度适应性的缺陷。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完成部分简单的家务劳动,通过适当的教育与训练,可以减少其对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的依赖,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一、 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的特殊儿童群体中,许多特殊儿童并不是有生理缺陷,而是在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有异常,正因为如此,认识到自己与周围人的差异,就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如自闭症、多动症等。对于智力落后儿童,他们的智力障碍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发展。一些研究发现特殊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上。

(2)智力正常学生与中度智力障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五个方面,而且在孤独倾向和身体症状两个方面有着极其显著性差异。

(3)在聋、盲、智障三类特殊儿童中,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盲童和智力障碍儿童,而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

(4)智力障碍儿童在学业求助中,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性求助行为较多,工具性求助较少;大多数学生有主观求助的需要,但是缺乏求助的技巧和策略。

二、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 1 -

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与他们各自的家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诸因素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是现实的、巨大的。家庭关系、家庭长者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特殊儿童比正常儿童更需要家庭教育,因为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残疾,这给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与正常人交往时往往难以融洽地沟通。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每天生活在一起,父母比任何人更能理解他们,对他们加以关怀、疼爱,并施以正常的教育,对其以后的成长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与积极家庭教养方式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帮助,反之,则会给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有研究表明,父母的养育方式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如果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孩子温暖的爱和充分的理解,在这样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有安全感和温暖感,有利于孩子情绪的稳定和健康人格的发展,相对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父母不能理性的面对孩子的特殊性,对孩子过度溺爱、保护、过分干涉,会导致社会社会生活技能低下;若是对孩子不管不问,甚至打骂、呵斥、厌弃,常常采取惩罚、威胁、冷漠、拒绝等养育方式对待孩子,一方面会使得孩子变得胆怯懦弱,不敢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得不到适当宣泄,容易造成压抑和焦虑的心理;另一方面,孩子可能从自己父母的严厉惩罚方式中通过模仿学习,形成对人苛刻的性格,或者学会攻击他人,进而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使其人际交往等社会障碍问题增加。

父母和子女间有着特殊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会引起子女强烈的反应,从而对子女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智力落后儿童父母心理健康的水平对其子女的行为问题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长,相处的情境更多,因此在智障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现、矫正和效果巩固上,家长有着独特的优势。但若他们自身有一定不良的心理问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则不能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而智力障碍儿童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其家长不健康心理的症状表现, 从而造成儿童自身的行为问题;若家长心理应激不当,比如将其子女当作“出气桶”,或将生活的所有问题归罪于受他们拖累等等,都会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造成很大伤害,促成他们的行为问题,智力障碍儿童也会习得父母不良的应付方式,进而在某些情境下构成自身的行为问题;智力障碍儿童的父母要面对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来自个人与家庭、终身照顾和保护子女方面。这些压力会影响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养方式,从而造成子女的行为问题。如,家长因生育了弱智的子女而在家族中抬不起头,从而不愿意带弱智子女走亲访友,就

可能会造成其子女的社交障碍;或家长害怕自己孩子由于智力落后而无法自理,从而样样顺从、事事包办,就可能造成其子女社会适应不良,不能独立。

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积极的教养方式会提高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消极的教养方式会使子女的焦虑增加,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总的来说,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氛围。即指家庭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和谐的家庭气氛是促进儿童行为发育的有利条件。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儿童活泼、开朗、诚实、求知欲及好奇心强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儿童胆怯、嫉妒、孤独、懒惰,阻碍其心理健康的发育。

其次,家庭关系。有关调查发现,父母经常争吵、亲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行为显著相关。紧张的家庭关系会给儿童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从而使儿童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

第三,教养方式。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是促发子女产生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第四,家长的榜样。家庭中权威人物的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榜样,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心理健康。

第五,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就心理素质而言, 有研究表明,智力落后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子女的行为问题密切相关。

三、家庭教育中促进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理性接纳孩子的特殊性,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以足够的温暖和安全感,并选择正确的教养方式。家长应充分认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让儿童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孩子学会与外界交流沟通,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怯懦、任性、粗暴、敏感等不良心理品质,树立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建立健全人格。既不事事包办、溺爱孩子,使其丧失自理能力,也不置之不理、冷漠孩子,使其孤独自闭。避免因为

孩子的特殊性,感觉自己对不起孩子或是觉得孩子对家庭是拖累等因素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拓展儿童的活动空间,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助儿童克服怯懦、畏惧心理,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今后的生存奠定基础。并注意开发儿童的心理潜能力,家长要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积极渗入心理健康教育,从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巩固习得的技能。同时,拓宽知识层面,发挥自我教育作用。

(三)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智障儿童自理能力差,独立性弱,他们的教育过程充满了枯燥无味的重复,这就更需要家长提高心理素质,耐心地教育孩子。探究儿童的特殊心理,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家长也要密切与学校及其他家长的联系,建立适当的家校交流机制,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和学校教育的动态,联合教师共同制定合理可行的教育方案,并从学校获得更专业有效的教育知识与教育技能;与其他家长的联系,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和经验,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共同提升。

(四)家长注意言传身教

模仿是儿童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正是按照榜样来检验和调整自我意识和行为倾向的。儿童社会行为的成熟模式的学习受儿童可引的榜样的影响多于强化方面的影响。因此,家长应给儿童树立一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社会行为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7):第25卷 第4期

[2] 江琴娣.轻度弱智儿童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的研究.中国知网2010.11.12

[3] 赵均.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知网.2010.11.12

[4] 赵春燕.轻度弱智随班就读学生学业求助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2007年五月

[5] 刘宇泽.儿童家庭教育合作学习模型.中国知网.2010.11.12

[6] 肖创东 戢太坤.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道德与文明》1997年第1期

[7] 田红.关于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校长周刊》2006年6月

[8] 张福娟 马珍珍 蒋 骊.智力落后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对其子女的行为问题的回归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第4期(总第58期)

第四篇:论文化差异对商务沟通的影响

摘要: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跨文化谈判、贸易和交往日益频繁,这使得不同的文化因素在商务沟通中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在跨国界的商务沟通中,往往由于彼此文化的差异而导致商务信息传递不畅,甚至有时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严重时还会造成分歧和矛盾,直接影响商务活动的办事效率。因此,分析文化差异对商务沟通的影响、寻找正确的跨文化商务沟通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主要的商务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历史、政治、经济、传统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国际商务沟通中,由于参与者来自不同国家,受其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背景的影响,其文化背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都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中国古代哲人的名言“性相近,习相远”,也说明了这个道理。主要的文化差异有:

1、时间观:文化不同,对时间的期求和处理的规则也不同。爱德华·T·霍尔把时间的利用方式分为单一时间利用方式和各种时间利用方式。单一性时间利用方式强调“专时专用”和“速度”,北美人、中欧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具有此类特点。多种时间利用方式强调“一时多用”,中东和拉美文化具有此类特点。在商务谈判中,美国人视时间为金钱,而阿拉伯、南美和亚洲某些商务会谈可能一连数小时都不涉及正题。因此,两个采用不同时间利用方式的经营者遇到一起时,就需要调整,以便建立和谐的关系。

2、空间观:不同群体空间开放程度不同,如美国人工作时开门表示愿意与外界沟通,而德国人工作时喜欢闭门享受安静的空间。空间占有欲不同,有的国家喜欢将所有的空间利益据为己有,而有的国家追求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分工协作。对各自空间保留的需求不同。

3、价值观和道德观:西方的伦理体系重视竞争,鼓励个人奋斗,倡导民众不断开拓进取,通常在取得成就后会充分肯定自己的能力、体现自信心和荣誉感。而东方文化鼓励民众遵规守纪,流行中庸主义,主张含蓄的表达和谦虚的态度。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过度的谦虚是不受国际主流文化欣赏的。在道德方面,东方强调奉献和助人,而西方人注重独立平等和自我意识,鼓励个人能力,不允许他人侵犯自己的权利。

4、人际交流:商务礼仪虽不是沟通活动中最主要的差别,但其影响不可忽视。在寒暄方式上,中国人喜欢询问对方的姓名、职业等个人情况,而西方人忌讳陌生人问及个人私事,因此在见面的寒暄环节应注意方式和内容,以免礼貌的问候和善意的关心被外方误会为干涉私事。在致谢方式上,通常中国人对于赞美都会谦虚回敬,而西方人推崇自身价值的肯定,总是得意的致谢。在交流上,性格直爽的美国人总是直接简洁,而谨慎又重礼仪的日本人通常不明确说不,尽可能含蓄的推委。在招待方式上,西方人主张自便、自取所需,而中方对待来客热情周到,有时过度的热情被西方人视为不文明。因此,了解不同的文化对商务沟通的影响有助于正确理解和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习惯风俗,从而在商务沟通中事半功倍。

二、克服国际商务沟通中文化差异的对策

之所以讨论文化差异及其形成的障碍,就是为了在商务沟通中做到知己知彼,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摩擦,从而实现双赢的目标。对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来说,应立足以下几点来解决文化冲突:

1、从文化冲突到彼此包容、适应。客观地说,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加强了不同文化间商务人员的文化敏感意识及相互对不同文化的容忍与理解,但仍有许多人因低估文化对商务沟通的作用而对此缺乏关注。商务活动从事者们必须意识到,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以一种标准来衡量文化的好坏。作为商务人员要避免只站在自己文化的立场对别人的文化进行解释和评论,减少偏见和歧视。应该把自己置身于对方文化的立场,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信念上的不同,从对方异国文化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如果对方来自受男权文化影响的阿拉伯世界,则接洽之前及间隙为营造气氛的闲谈中,都不宜涉及妇女问题,而且开门见山并不是收效很好的谈判开局策略。与注重礼仪的法国、日本、英国人谈判时,必须注重衣着与规矩从而显示己方的教养与风度;而在一些不太讲究衣着的国家,穿便装也可参预正式的商务谈判。在与德国代表沟通时,必须进行充分周详的准备,井井有条。要成功的与新加坡商家合作则需加深与对方谈判成员的私人交往,努力强化人际关系,可适时适量赠送礼物作为联系纽带,而且谈判之余和谈判结束都要经常保持联系。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克服民族中心论,学会尊重彼此的文化,求同存异,增强文化差异意识与敏感性,运用有效的沟通手段,文化差异不会成为商务活动的障碍。

2、加强沟通与交流, 建立相互尊重合作的原则。中外双方合作中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出现分歧与争执是双方通向默契、对观点达成共识的必经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人员只能求同存异相互理解、经常沟通与交流,特别是对一些不同的观点与行为,双方应从文化差异与思维差异的角度作一些分析,这样才能消除误解、避免冲突、达成谅解、相互理解,最后才能建立适合本企业的思维观念、工作方式、交流方式的合作原则。跨国商务沟通中,不同的商务文化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有些代表坚持的原则和礼俗在我们看来可能是不可思议的。但千万不要妄加评论对方的文化准则,同样也不要让对方来评判自己的价值观,而且这样很容易引发尖锐矛盾。所以当不同文化在谈判场上碰撞时,要学会尊重对方,加强交流,哪怕在极其微小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3、训练沟通语言与非语言,掌握不同的沟通风格。作为一名国际商务活动的从事者,为了有效地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事、雇员、客户进行沟通,必须熟练地掌握公司从事商务往来的那个国家的语言知识,而不能处处依赖翻译。语言技能促成更容易、更精确的沟通,拉进双方距离,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同时,商务活动从事者必须了解不同国家的语言表达方式的文化特征,这也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基本要求。另外,掌握多种沟通风格也很重要。在高情景文化和中等程度的不确定性回避的文化中,人们往往使用详尽性的沟通风格,用大量的时间进行交谈,详细解释各种细节。

4、洞察不同国家代表文化准则、社会习俗和禁忌。在与国外商务人员交往之前,一定要尽可能多了解他们的习俗与禁忌,以避免不知道某些特殊讲究而使对方不快甚至于影响商务合作的进程与结果。例如“四”在日本特别忌讳,在谈判场合、送礼的数量、楼层、房号、座次的安排等方面,都要尽力回避。当前,为帮助商务人员避免因不同文化而失礼,在美国已形成价值1亿美元的市场,比较有名的除“哈里斯不同文化培训”咨询公司外,还有设在旧金山的“顶点资源”公司。像英特尔公司等国际企业,都会在这类公司的帮助下,定期为自己的员工举办训练课程,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备无患。

三、总结

每一种文化都确立了一种世界观,即一种观察现实的独一无二的视角,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和信用。而国际商务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跨国性、跨文化的经济活动。这种属于不同思维方式、感情方式及行为方式的沟通比单一的文化环境下的沟通更具有挑战性。因为,为了培养敏锐的沟通技巧,商务人员必须学会通过某种与自己文化所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始终注意彼此间的文化共性和差异,就会更好地理解别人,对这些独特的世界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推动商务活动的开展。想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无障碍的沟通,应当学会赞赏、尊重本国文化,同时也要欣赏、容忍他国文化,避免产生与文化相关的业务错误。

第五篇: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沟通的影响

?

?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中美两国的贸易合作日趋紧密。由于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人文环境,中美两国有着各自不同

的文化观念。这些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沟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只有建立文化的全球观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全球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美文化差异;中美商务沟通

曾经地处地球两端的两个美丽国度———中国、美国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安详的生活着。他们彼此拥有的只是传说,陌生,猜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彼此已经那么接近,那么不可分割。连接他们的纽带就是经济的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而作为世界上两个伟大的民族———中国,美国必然在这场“深刻”的革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1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沟通的影响曾经两个靠故事连接的国家由于经济这座不可逾越的桥梁终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Made in China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已经不再是新鲜的代名词;而麦当劳,耐克也不再是美国人的专利。随着商务合作的增多,中美文化上的差异对中美商务沟通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作为中国的商务工作者,在掌握商务专业知识的同时,务必对中美文化的差异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在中美商务沟通中作到“知己知彼”。1.1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作为世界上两个同样伟大的民族,一个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一个拥有三百年的光辉岁月;一个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先者的角色;一个在近代人类的发展史上担当开拓者的身影。这一切必然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即“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的不同民族性格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意识,整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是家庭和社会的一个音符,个人的努力是为了整个社会奏出更完美的乐章。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美国人则恰恰相反。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他们今天的家园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因此,美国人强调的是个人主义意识,注重个人价值。中美价值观的差异对商务沟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商务谈判中。中国人往往以国家企业利益为重,并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美国商务工作者在公司得到利益的同时,还会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最大化。在遇到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时,中国的商务工作者往往会把问题拿到会议上共同商榷讨论;而美国商务工作者则会充分展现个人魅力,力争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1.2中美思维模式的差异傅雷曾经说过:“中国人和西方人之思维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而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的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综合的,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个体的,抽象的,独特的。中国人的思维是一种辨证思维,而美国人的思维则属于逻辑思维。中国人的辨证思维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中国人的思维不同,美国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象中国人那样追求折中与和谐,而是喜欢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中美思维模式的差异体现在商务沟通中可以用“求同存疑”四个字概括。中国的商务工作者在从事对外贸易时以双方获利为宗旨,力求长期稳定的合作。即使存有异议,我们仍坚持“求同”为主,这样可以缓和双方情绪,体现合作诚意,为日后“解异”打好基础。而依照美国人的思维模式,他们往往会一次性的解决所有问题,为日后的顺利合作扫清所有障碍。因为在他们看来,问题的解决必须是“非此既彼”的,没有中间的铺路石。1.3社会习俗的差异中国是一个以谦虚为美德的社会,因此,我们在接受他人的赞美时往往采取谦虚的方式。我们不习惯接受赞美同时渐渐形成了不习惯直接表达赞美的习俗,即使我们对某个事物或某个人心存赞美之意。而美国人则把对他人的赞美毫无掩饰的表达出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司主要负责人承诺书下一篇:公文写作常见错误分析